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海燕阅读理解精选(九篇)

海燕阅读理解

第1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

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活动,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个整体直观的感受,初步获得文章的基本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可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将其综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师生对话,设疑激趣

在新课标的教学指导下,课堂教学要注重“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少,其对新鲜事物仍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先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简短的视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花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于是他只能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并引发学生根据播放的内容联想出一个成语――世外桃源,然后我说:“下面让我们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看看世外桃源的美好,去亲身感悟美好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具体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的?作者为什么创设了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有什么寓意呢?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学生带着问题与好奇进行课文的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下,不仅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积极性会得到大大提高,阅读课文时会加倍认真努力,还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将自己的疑惑解开,并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擦出更多的火花,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从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与质量,激发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理解,分析体验

要对阅读的内容有深刻理解,就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好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读而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作用。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而不是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掉一个,将之前读过的内容忘掉。要在阅读并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形成一种阅读的模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这篇文章的内容,我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将课文分成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为风卷云集,海燕在空中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为暴风雨迫近,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为暴风雨降临,海燕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是以时间的顺序,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照海面上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分层梳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层次,并通过逐步的递进,体验到暴风雨来临时海燕的迫切心情。另外,海燕的行为与海鸥、海鸭、企鹅等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突出,并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逐步分析与体验,能逐渐培养自己贴近作品的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及阅读能力。

三、鉴赏阅读,感情升华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优美、形象、生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写作意蕴,使学生将自身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所见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同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比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后,我让学生再认真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并对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如,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等,父亲却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学生在仔细地鉴赏与分析后,能够理解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并通过这些具体的小事,联想到父亲默默无闻地为自己所做的那些事,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切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更能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父子深情。通过鉴赏阅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

另外,进行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诵咏吟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积累阅读素材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阅读素质。

总之,要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分析与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生活中多读多看,细心揣摩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教学规律,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水平。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第2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学习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这种体验、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的,学生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它决定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途径虽然因不同课型而多种多样,但从阅读课教学方面来讲,我认为主要是应从“设计问题、学生阅读回答、合作学习后回答、探究回答、自由思维表达”等层次展开,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参与进来,做学习的主人。为此,我非常重视问题的创设,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参与到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来。

下面以自己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海燕》一文的问题设计,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活动伊始,教师巧设问题,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一)设计问题、学生阅读(听读)回答。

1.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以()为顺序,来表现海燕形象的?找出三个画面的起止。设置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2.你读出了怎样的海燕?设置此问的目的让学生对海燕这一形象有一初步感知,为后文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做铺垫。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明确: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顺序,将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通过对三个大的场景的描绘来表现海燕矫健勇猛、坚强无谓、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这一形象的。

教学伊始,提出以上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使阅读教学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学生带着教师巧设的问题独立地思考,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把握了该文的内容和思路,这样也就完成了教学的第一步,即整体感知。通过巧问激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参与进来,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后回答

问题: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并在梳理情节的同时,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说明大家初步读懂了文章,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或同桌合作,找出本文除了描写海燕这一形象外还描写了那些形象?怎样描写的?或者说说你认为本文哪些语句不再是单纯写景?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展开相互间的交流,最后组内代表发言。

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动起来,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此问题看似复杂,但学生却有话可说,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然后汇报,可以培养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虽然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各不相同,说出的答案也许零星散乱,也许不乏精彩,但这些,老师都应有充分的预知,原则是只要说的在理,都应予以肯定。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欣赏了文章的精彩片段,从而达到进一步赏析细节描写,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进一步设问,学生探究回答

(一)象征手法。为了理解象征手法在本文的如何运用与体现,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尤为重要。如: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海燕象征什么?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什么?问题抛出后,教师适时介绍相关时代背景,学生理解象征体的象征义显得很是轻松,水到渠成。大海的波涛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二)有力的对比和烘托。文章开头一句写景,有何作用?中间部分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又有何作用?作者生动地描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之举有何目的?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

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烘托海燕形象。

(三)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文章的末尾,为什么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设置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领悟本文的写作主旨。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学生具体感知了象征手法在本文的运用,领略通过对比和烘托这一表现手法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四、活动小结:教师启迪,拓展学生思维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文,相信大家还有很多启示,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作为小练笔做在作业本上。

这一问环节是全文学习结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把对课堂的思考带到课堂以外,带到书本以外的过程。如果说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让全体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话,那么这最后一个作为作业的环节可以做相应的弥补。因为尽最大可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教学,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学。

第3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降,燕子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把它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的故事。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麻烦”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处境。并进行解词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通过理解关键词,体会长途跋涉的燕子濒临死亡的艰难处境,让学生产生对每一个生命应该有的敬畏之情,为后文理解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关爱、对生命的呵护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寻找“麻烦”的本意

1.“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麻烦”是什么意思?

(“麻烦”就是困难,难题。)

师:找近义词是解词的好方法。

2.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能用这个段落中的有关句子来回答吗?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

师:我们联系下文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了解了燕子遇到的“麻烦”。

【教学由近义词替换、联系上下文寻找“麻烦”一词的本义展开,这是理解词语的基础。】

二、品读“麻烦”的内涵

1.理解“气温骤降”

①“气温骤降”是什么意思?(“气温骤降”是指气温突然下降。)

②齐读这个句子,看看“气温骤降”和“气温下降”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比较中,我们从“骤”字里体会到气温不仅降得突然而且很猛,燕子遇到的麻烦真大。

【通过比较“气温骤降”与“气温下降”,来理解“骤降”包含的气温突然而猛烈地下降的意思,从而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体会它给燕子的生存带来麻烦。】

2.理解“长途跋涉”

①“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却遭遇了气温骤降。 “长途跋涉”指什么?(指爬山涉水,长途奔波。)

②那么燕子每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长途飞行要经过些什么?(要经过崇山峻岭、滚滚江河、繁华的城市、广阔的田野等。)

③它们还要经过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们是怎样长途跋涉的呢?读读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燕子过海

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了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的飞呀飞。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④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所有的候鸟都像勇士一样经历着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展开想象、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燕子长途跋涉经历的了解,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从而在孩子们脑海里形成画面,对“长途跋涉”一词包含的艰辛有了感性理解。】

3.理解“濒临死亡”

①那么,此刻,它们为什么濒临死亡?

(因为气温骤降,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他们找不到食物;再加上艰辛的长途跋涉,所以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②你能想象它们濒临死亡的情形吗?

(或它们躲在树下冻得全身僵硬;或它们在冰冷的岩缝里奄奄一息;或燕妈妈把她冰冷的翅膀盖在宝宝的身上,燕宝宝全身颤抖等。)

师:想象着那些长途跋涉后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朗读这两句话。生读。

【学生知道“濒临死亡”的本义,只需让学生联系上文了解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并展开想象燕子濒临死亡的境遇,让学生置身于文字创造的意境,入境生情。】

三、体会“麻烦”的作用

上文说,它们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现在,请你联系刚才的学习想想它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指什么?

(或它们快死了;或它们遇到了一场危机、它们遇到了一次挑战、它们遇到了死神的考验等。)

师:对,它们遇到了一场生存的危机,一次生死的挑战。历尽千辛万苦的勇士奄奄一息。

第4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对于初中生而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中考甚至高考语文阅读题目的检测,更是其阅读积累最关键又最应当享受阅读幸福感的时期。现实生活中,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方式与途径很多,但大多不是应试教育的谆谆教导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对初中生个体的阅读需要与个性化成长考虑不多。基于此,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新课标的研究与理解,结合实际教学经历,从培养学生阅读幸福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及互促互助式的阅读交流等三方面,谈谈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路径的看法。

一、以语感培养来调动初中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幸福感

一般来说,到了初中阶段很多语文老师都不太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语感培养或训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方法,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全面提高的核心因素。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精义正是在于由语感培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阅读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以语感培养或训练来调动初中生语文阅读的自觉性,是学生走向阅读幸福的必经之路。而语感培养的方法主要三种:朗诵、背诵及演讲,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得阅读的幸福感,那么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就自然得到提高。

在教学《海燕》时,曾以殷之光老师对《海燕》的朗诵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模仿朗诵来体会语感。作为高尔基著名的战斗诗篇,以学生现在的生活体验,要深入去体会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模仿朗诵强化语感来感受诗人内在的不屈与勇敢,那其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很大的加强。由于学生们的热情参与,有的学生甚至用赵忠祥老师解说《动物世界》口吻来朗诵《海燕》,让大家在笑声中收获到不一样语感下的理解,当然朗诵的学生也很容易收获到阅读的幸福感,其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通过课内课外阅读教学有机联系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只有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阅读的舞台才会显得更加开阔。笔者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即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都会给学生推荐一定的阅读书目。而这些书目往往都与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兴趣有一定的联系。如有一年中考阅读题节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那年九年级上学期,推荐的书目中就有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让学生通过阅读较完整的领悟王开岭独立的思想与诗性的语言特色。学生出乎意料的喜欢这本书,笔者包了书皮的精装本《精神明亮的人》竟然被学生在传阅中散了架。虽然觉得有点儿可惜,但内心不免窃喜。

初中生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而且还能形成自我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与阅读能力。同样是九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就喜欢宋词的婉约,有的学生就喜欢宋词的豪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给学生教学指导中,就有的放矢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如给喜欢婉约的学生推荐《花间词》、《红楼梦》、《人间四月天》这一类型的书籍。通过这种课内课外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方式,强化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语文阅读活动的交流反馈,促进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

阅读活动既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又是一种可以共同分享的活动。学生获取阅读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互相交流反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相当一段时间交流,课前3至5分钟,让学生轮流分享阅读的故事。说者自信满满,听着掌声不断。如上述模仿《海燕》的活动,通过赵忠祥式《海燕》朗诵的肯定与交流,学生们还模仿了其他人如康辉、梦桐、汪涵等当红主持人的风格。通过这种交流反馈,学生们不仅能更准确体验阅读、培养语感,更是无形中促进了学生们的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为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笔者在九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中,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歌词,对喜欢的音乐改编,改曲调或改歌词,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许多同学不仅分享了歌词,分享了歌声,而且淋漓尽致地演绎自己的情感,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称赞。而在这些活动中,语文阅读能力就如春雨润物,无声潜入学生们的心中。不难看出,学生们互助互促的阅读交流,也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提高初中生Z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但选择的时候要重视学情与社会时代性,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以更长远的目光来授之以渔,从而引导初中生在阅读修行中各有所得,全面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 关键词 】朗读教学 朗读方法 兴趣 理解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以讲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朗读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更要读起来,在朗读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陪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朗读。

一、抓好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加强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说明文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教师在范渎和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散文诗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如何在大海上高傲的飞翔的?对课文中有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例如在《海燕》一课中,海燕像黑色的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句话既写出了海燕的颜色,又写出了海燕的敏捷和迅速。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的闪电,在无底大海上燃烧,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十分的恶劣,可海燕没有被这些吓住,依然在叫喊着高傲的飞翔。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课堂,抓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去赏析。

二、注意方法,培养兴趣。

朗读中最关键的是普通话要标准,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的普通话不一定标准,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就能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朗读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泛读、小组比赛读,单个读,听录音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 加强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第6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关键词:音乐;绘画;语文;审美

以往的中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设置过多,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然而,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已经冲破了学科界限,正在向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趋向于复合型。以往的课程结构已经难以承担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任务,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在初中阶段已经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积极倡导综合课程。除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外,设置了“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这几门综合课程。这样的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得更广,更灵活。

我国古代对才子的评价和要求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是很有道理的。音乐、绘画、文学本都属于艺术范畴,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可以触类旁通。它们都是为了再现自然和社会美,都是为了表现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内心情感世界的感悟。所以把音乐、绘画引入语文课堂,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文学是以语言为物质媒介,构成唤起人们的想象,表达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艺术。它可以不受限制地描摹自然美景,表现各种生活发展过程,细腻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是它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是因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不能借以构成诉诸读者视、听感官的直觉形象。中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缺乏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理解力,如果单靠阅读,是很难得到充分的美感体验的。音乐和绘画对学生的阅读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对于写景类的散文,运用这种音乐辅助法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是非常直接而又有效的方法。

又如《海燕》歌颂暴风雨来临前在广袤的大海上傲然飞翔的海燕,并借此歌颂俄国大革命风暴来临前革命先驱者的散文。感悟海燕的力量美和生命力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从小就生长在“小桥流水人家”环境中的学生接触的是另一种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种雄浑的力量美,在正式教学前,我先播放两段音乐,一段是缠绵的轻音乐,一段是激昂的乐曲,让学生谈谈听了两段音乐后的不同感受,再谈到“暴风雨来临前”“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艰难,海燕对恶劣环境的坚强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很自然地引入课文,让学生感悟文中体现出的力量美。

绘画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以具体、个性化的图像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它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并激发人们的想象来领会画中的意境美。绘画与文学的渊源更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在古代,文人对绘画往往也是很精通的,常常诗画共存,交相辉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个很美的境界。语文课本的编者在书中插入了不少形象的画面,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感悟。《皇帝的新装》一课中的那幅皇帝在众大臣和骗子面前赤身试新衣的丑态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争先恐后地加入课本剧的扮演热潮,对人物形象和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地了解。因此,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运用绘画来帮助语文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让学生根据课文自己绘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在教授《春》一课时,我课前先把课文对春景的描写分成六幅画,把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每一组同学阅读一段文字,根据文中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浮现在脑海里的景色画下来。教师在六种画中挑选好的组成一组完美的春天美景系列图,在课上就按“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顺序展开教学。在教学曾经老教材中的《海滨仲夏夜》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交上来的作品质量也很高。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气氛很活跃。课后我还专门举行了优秀绘画展。

第7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素养也正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收集信息的兴趣

    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心中的天地也就比较局限。让他们的心打开,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欲望,想把窗户打开,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需要有一种文化的影响,一种环境的影响,一种舆论的导向。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激发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兴趣入手。

    1 、利用班级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意识

    如今的有线电视、广播电台、电脑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为千百万儿童和成人获得教育信息提供了更为丰富广泛的信息和教育资源。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学生每天晚上注意收看儿童电视节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这类节目,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天晨会课上,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举行小小的新闻会,把自己的收获用简短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这对长时间禁锢于书本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最乐意的事了,大家都坚持看。起先,因为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缺乏,有些知识讲得让人听不明白,但令我欣慰的是,每天要求说新闻的人数在增加,表达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但能把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内容简练、流利地表达出来,而且也越说越自信了。新闻已成了同学们每天不可少的一个节目,同学们在热烈的气氛中获取了许多信息,如:像石头的怪瓜;鳄鱼当渡船;流血树等等。他们完全脱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沉闷。从中学生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和熏陶,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净化和提升。另外发现,每天坚持看儿童节目,并在新闻会上积极发言的同学速记能力强,表达准确,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强。

    2 、开展活动,合理利用信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

    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今年的五一长假,我班有一位学生去上海的海底世界游玩回来后,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的见闻,同学们听了羡慕不已。虽然他们对海底生物的知识多少有一些了解,但对这神秘的海底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我便组织了一次班队讨论会,说说你对海底世界知多少。活动前,请同学们查阅书刊,找一找有关海底生物的资料。学生中有的进图书馆翻阅报纸杂志,精选、摘抄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到网上查找资料;有的主动向家人请教,去亲戚家查找……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了许多海底世界的相关资料,有照片、碟片、杂志等。这些资料介绍了海底生物的种类、它们的生存方式等等。讨论会上,同学们把他们所有的本领都用上了:落落大方地主持节目、放映他们精心挑选的光盘、有声有色地发表演说。学生们完全成了主角、成了疑问的解答者、成了争论的焦点……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先前不知道的知识,对海底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提倡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个性化教育中,兴趣是关键因素,兴趣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

    二、结合教材、设定目标,掌握信息收集的方法

    心理学认为学生注意愈深刻,意识愈清明,则观察、推理、记忆等心智活动的成效也愈强。我们布置学生收集,可结合教材,提出收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将要搜寻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1 、利用信息,变“少”为“多”,扩大语文教育信息量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带有很强的知识性。 这些课文需要添补相关的资料 , 学生才能全面的了解。但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不可能全面、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添加相关的资料 , 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有利于建构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燕子过海》一课,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问题,最后确定了信息收集的任务:燕子是一种怎样的鸟类?太平洋到底有多大?燕子飞过大海要用多少时间?问题明了了,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可以通过查找图片或观看《动物世界》来了解燕子;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你们见过燕子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几十双小手纷纷举起,“燕子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益鸟。”“燕子还有别名叫拙燕、观音燕。”“燕子是候鸟,它的羽毛是黑色的,尾巴像剪刀,我还带来了燕子的图片。”“我还知道燕子是一种非常勇敢的鸟,它为了要到南方去过冬,要飞过无边无际的大海。”“是呀,燕子还要飞过太平洋呢,我知道,太平洋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 15900 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 109900 千米。总面积 17868 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信息的扩充,给了学生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

    2 、收集信息,以点带面,丰富语文课外阅读

    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积累语言是提高语文的关键和根本,语言的积累,仅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给学生传递更多的阅读信息,进行同主题阅读。

    如学完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引导学生查找并阅读类似的寓言故事;学完《丑小鸭》就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黄山奇石》一课结束后,又让学生查找有关描写中国名胜古迹的文章来欣赏。

    3 、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形成信息收集的意识

    读书是一种学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面向他人同样是一种学习。可以说,这种学习更是一种轻松愉快或更具挑战的学习。所以,我们提倡以课文为出发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从生活中收集信息,使他们养成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

    如去年冬天的那一场大雪,使难得见到雪的南方孩子异常兴奋,他们在雪中跳啊,叫啊,笑啊,有的还用手抓雪。看着眼前的场面,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指导同学观雪的好机会吗?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了雪花的形状,雪中景物的变化。我又带大家去雪地玩打雪仗的游戏。虽然天气很冷,但大家玩得非常开心。然后,请同学们回家收集雪花形成的资料。很多同学回家后都以《下雪啦!》为题写了日记,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记下来。有的同学描写了雪花的样子,雪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有的描写了同学们玩雪仗的情景;还通过查找资料记下了雪花形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既帮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的意识,也锻炼学生独立收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日去观赏自然风光、去参观文物古迹、去了解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资料,开阔视野、丰富见闻。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兴趣盎然地获取新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眼里、心里、嘴里有无穷多的稀奇事、新鲜事。

    三、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梳理、利用、使用信息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在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梳理、利用、使用信息的能力。

    1 、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2 、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结构怎样?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有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我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3 、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8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实施情感教学。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是架起教学内容与情感的桥梁。巧妙的导语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名言、一个谜语、优美音乐、鲜艳画面,凭借教师的自身情感,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情打动感染学生,使之得到真切的情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例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选择北京老胡同的照片,配歌曲《大碗茶》,产生历史沧桑感,拉近与文本情感上的距离,为课文学习作情感铺垫。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利用多媒体放映紫藤萝的图片和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对着画面发挥想象,直观感受宗璞笔下独特的紫藤萝,领悟作者情感,阅读主体--学生沉醉在和谐宁静的境界,身心获得欢愉的享受。

二、深入理解挖掘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

1.加强朗读吟咏

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师生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有时高亢激越,有时沉缓悲伤,在节奏变化中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悦耳动听的声音,展示和延伸作品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凭借朗读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加强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要由舒缓低沉平静地叙述,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到激动愤怒而咆哮,最后变得满腔自豪,这才符合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出师表》才能体味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2.分析探究文本字词句篇

深刻领悟作者情感。语文教材课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要认真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教师应对文本中重点语句反复揣摩详细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深层内涵,巧妙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材中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1.从文本出发

巧妙拓展延伸文学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愉悦读者,启迪读者,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理解文本情感,以情入理,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透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明白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学生透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领悟其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刻领会作品情境,由情拓展迁移领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

第9篇:海燕阅读理解范文

一.命题类型

1.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两首诗比较鉴赏的,如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2012年浙江卷等;一诗一词比较鉴赏的,如2009年湖南卷。这一类型以唐诗(绝句)比较鉴赏命题为主。

2.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即将三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如2007年浙江卷,将[唐]刘禹锡《乌衣巷》诗、[金]吴激《人月圆》词与[元]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曲进行比较鉴赏。这一类型比较鉴赏有加重考生考试负担之嫌,目前仅见此一例。

3.由题内向题外拓展的比较鉴赏。这种题型是近几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创新和发展。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即将题内某个诗句与题外相关的某个诗句进行比较鉴赏,如2010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另一种是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受比较的整首诗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而在卷内没有出现,如2012年北京卷。

二.命题特点

一般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点有五个: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思想内容,⑤观点态度。不管比较鉴赏的是哪个点,都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中求异。即由相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不同的点。如2011年湖北卷设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该题由“两诗均写江南雨景”这个共同点,来比较分析求得二者“景色有异”的不同点。

2.异中求同。即由不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相同的点。如2010年天津卷,由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这两首诗设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比较异同。即通过阅读,既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不同点,也要分析比较求得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如2012年江西卷设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应试策略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把握。

通读所比较的两首或三首诗,看题目、看作者、看全诗、看注释、看题干,了解背景知识,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二步:找比较点,析鉴赏点,选切入点。

审读题干,找准所要比较的点,即从“同中”或“异中”比较;分析所要鉴赏的点,即“求同”或“求异”;选准切入点,即明确答题角度,或从标题入手,或从形象入手,或从关键词句入手,或从表现手法入手,或从注释入手等等。

第三步: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行为。

经过阅读、比较、分析与思考之后,确定答题要点及其顺序;精心形成文字答案,做到紧扣要求,要点齐全,点后例证,表述严密,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明和规范。

(二)答题方法

1.两首诗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从近几年高考试卷看,这类比较鉴赏题有两个特点: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例1](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未展芭蕉/[唐]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问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该题是主观填空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异中求同题。根据题干要求,通过阅读知道,钱诗咏“芭蕉”,而元诗咏“海棠”,两个植物呈什么样的状态?看诗歌题目即可知道:一个“未展”,一个“未开”,即“还未展开”填入第一个空;以什么样的一个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阅读诗歌,二诗共同拥有的“芳心”便可填入第二个空。

[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解析]该题是主观简析题,也是比较鉴赏的同中求异题。其答题思路和要点:“表现手法+手法具体运用+手法作用”。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用“枝间”的“重重”“新绿”来衬托“深藏”的“数点红”,同时构成对比,又将“数点红”比拟成少女的“芳心”,并发出“莫轻吐”的忠告,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三首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例2](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解析]该题是“求同”,即解答出三篇作品所共同拥有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是情思与形象的融合,而形象在这里主要是指景物形象。通过阅读三首诗,依次从“堂前燕”、“堂前燕子”和标题“燕子”,我们即可找出共同的意象“燕子”;根据三篇作品的感情基调,再联系“燕子”所具有的意象含义,便可知道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解析]该题是“求异”,根据题干要求,应分别答出“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3.拓展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先看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3](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该题的特点是“比较异同”,但对所要比较的异同点没有具体说明或要求,因此增加了考生的答题难度。既然没有明确要求,答题时就要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艺术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理清要点后,分别答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共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点: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再看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题。

[例4](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