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绝句教案范文

绝句教案精选(九篇)

绝句教案

第1篇:绝句教案范文

关键词:标点符号;解题;例谈

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成绩,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讲清、讲透各个知识点,而且需要教师教会学生一定的答题技巧,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巧用标点解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答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一、巧用标点解病句题

病句中有一大类是由于并列不当造成的,辨析这类病句可以通过表现并列关系的分号、顿号、句号来辨析病句,修改病句。下面笔者就以顿号为例,谈谈顿号如何帮助我们辨析病句。我们知道,顿号的作用是表示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时,应分析各自的外延大小与联系。如果构成属种关系、交叉关系,那么这几个表述就是错误的,这个句子就是病句了。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解析:从句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的顿号使用可看出“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是并列在一起,属于平行关系,但“一切出版物”包含了“报刊”“杂志”,不能并列,因此可判断出这句为并列不当的病句。

二、巧用标点解语句衔接题

例: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________。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解析:题目所给的句子有三个句号,由此分析出这段话由三句话组成。要填入的句子属于第三句,第三句所给句子后有分号,表明要填入的句子与前面一句话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子,那么要填入的句子的结构要与第三句的前一句结构相同或相似。那就可以通过分析第三句前一句“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的结构来选出要选的句子了。分析第三句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本句子的主语是“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则是状语,“温柔轻盈”是谓语,这是一个主语+状语+谓语结构的句子。分析好这个句子的结构后,在所给答案中,D项承前省略了主语,结构是状语+谓语,与前文的句式结构一致,构成排比,故可以选出答案是D。

三、巧用标点解诗歌鉴赏题

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标点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答题时指向明确,语言准确,层次清楚。如在讲析诗歌“分析意境型”的答题模式时可以教学生按以下答题步骤来答: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三步答题的过程中,标点的正确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答题规范,表述清楚,容易得高分。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个题目时,我们可以先分析题干,题干中有两个问号、一个句号,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可以考虑用三句话来答题,所以答案的标点有三个句号,这三个句子要紧扣三个步骤分别讲述三个要点。在组织答案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生的,第一句话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本诗歌的特点,然后用描写性的句子紧扣诗歌本身来描绘出诗歌描写的具体景象。总的特点之后用冒号来提示诗歌描写的具体景象,所以第一句话的组成应该有一个冒号和句号,诗歌描写的具体景象之间应该是用逗号,故可以把答案表述为:“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第二句话应该是小结这幅秋景图的特点,答案可以组织成这样:“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第三句话应该是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表述为:“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这个题目的解答,由于借助了标点,学生易于理解,答题层次清楚,效果明显。笔者又要求学生运用标点来组织答案,学生的答题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总之,语文知识是博大精深的,高考语文考点多,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法可循的。标点符号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表达情感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好标点符号的用法、巧用标点符号解题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现在将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解题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2篇:绝句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试题比较 理性思考

冷静思考,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平均分明显下降,特别是2011高考,语文考分处于历史低谷,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专家命题,一线教师无法左右,只好被动接受考查;学生语文素养本身就先天营养不良,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变数最大的是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60分的试卷,阅读占75分,写作占70分,这两大板块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和去年相比,今年试卷保持稳定,稳中有变,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考生,难度适中,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语文教学。试卷结构、题型、分值等都没有大的变动,变动最大的就是文学作品阅读由23分变成20分,意味着难度降低或持平;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由15分增加到18分,将选择题改成文字表达题,意味着难度加大,考生书写量增加!

2011年高考试卷真的很难吗?命题真的刁难考生吗?

语言文字运用(15分),语音、成语、病句任选2题。今年选考了字形(成语字形)、病句,几乎所有考生都认为仍然考查语音,冷不防考查了字形,似乎命题者与中学语文老师,与广大考生捉迷藏。今年江苏改考成语为错别字,实在出人意料!但是从考生的实际情况――写错别字的现象太多――出发,使用此招,很有必要。单独考查字形,且是常用字形,比考查语音难度降低。病句题考查了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达歧义等常规病句,相比2004年江苏语病题,比较容易得分。

压缩语段或提取关键词,是江苏自主命题必考内容,2006年考查了扩展语句,这与压缩语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属于一个考点。今年考查了概括从哪些方面推导出结论,只要分析结论之前的几句话,分析语段结构层次:地形、水深、构造、历史,概括起来就是: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2010年考查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解题步骤一般是阅读原材料,分析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提取信息,找出关键词。

另一语言表达题,结合语言实际运用考查文学常识――考生的语文素养,题型、分值基本相同。2010年考查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出处《海的女儿》,以小美人鱼的口吻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今年考查鲁迅塑造的人物夏瑜及出处《药》,而《药》是苏教版必修二读本上选录的文章!至于按语(编者按)的写作,考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只要结合题干隐含信息,就会明白,实际上要考生写出增设此专栏的目的或意义,可以借助必修四教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相关语句,“继述先烈遗志且广大之”,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但是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2010年的“文学常识”题已经透露信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考查的重点,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超纲了,但是是趋向、方向!2011年再次考查,有何不可?!从2010年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似乎已不言而喻地成为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了,而且考查的形式也似乎固定了下来,从去年考查的美人鱼到今年考查的秋瑾,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不刁难考生。

文言文阅读2010年选文是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1年选文是苏轼的《陈公弼传》,所选人物传记叙事简约,并无曲折可言,虽然选文不再局限于史传类,而是古代散文,但是仍然是以写人物为主,实际上仍然是“记叙类”,考点、试题结构、分值都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对内容的概括分析、翻译句子,难度没有加大。

古诗鉴赏题,2010年选用了唐诗《送魏二》(王昌龄),2011年仍然选用唐诗《春日忆李白》(杜甫),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友谊,考生并不陌生,对李白的才华、成就、风格,也都耳熟能详,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考生容易只从杜甫一方去思考,忽视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对作品思路的考查,去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6题“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阅读文学作品往往要以理清作品思路为抓手。八句古诗的构思脉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只要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能答出的,此题根本没有为难考生。江苏古诗鉴赏题的分值与答案要点是对应的,一个要点1分。理解是古诗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文言文阅读水平制约了古诗鉴赏的理解。10分的古诗鉴赏题关乎19分的文言文阅读、20分的文学作品阅读、8分的古诗文名句默写,古诗鉴赏影响着47分的成绩,可以重点突破。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古诗鉴赏的瓶颈,可以从紧扣原诗标题、充分利用注释、品味意象意境、把握情感主旨、鉴赏表现手法、强化书面表达等6个方面突破。

名句默写8分,考纲规定高中14处占4分,初中25处占2分,课外占2分。名句默写命题往往遵循这样的原则:写景名句、含有哲理的语句、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句,容易写错别字的语句。2011年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感到陌生,其实,这一课外名句,是时下报刊媒体经常引用的。

文学作品阅读,2010年23分,2011年20分,2010年考查了阿城的《溜索》,是散文化的小说。2011年考查了节选自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这是你的战争!》,也是散文化的小说!具体4道题的设置是:

文学作品考查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选文越来越趋向于文学性,考点是鉴赏,理解是另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2011年的探究题比2010年探究故事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要容易!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3道全是表达题,意味着难度加大,答题容量加大。2011年选考了鲁迅的杂文,考生心理承受不了了,被唬住了。2010有关于鲁迅作品选读问题的误会这个背景,命题人通过命题重申教材编写意图只是调整结构,并不是削弱鲁迅作品的教学。其实鲁迅是写作议论文(杂文)的高手,他的杂文往往都是从批驳反面现象入手,列举其表现,分析其危害,剖析其实质,从而树立正面主张。第15题概括论述思路4分,稍有点文章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鲁迅批评“捧”,肯定“挖”,其思路无非是“捧”的种种表现,动机,危害和后果,最后强调“挖”。第16题概括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以及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8分)。这一题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只是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考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既然已经告诉了递进关系,还要答出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其实通常情况下,递进有两种表现形式:递升和递降。即例证之间的关系是程度、范围的递升还是递降。第17题要求答出文章结尾“挖”的深意(6分)。文章主要批判了“捧”的表现、动机、危害、实质,对“挖”只有最后3小节才提到“挖”,且比较含蓄,考生不易发现。其实,只要认真分析最后一小节,分层次概括其内容,就是“挖”的深意!有人曾提出第17题答案有问题,建议答案补充为“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这是“挖”的深意吗?这是“捧”的否定做法,是“挖”的表现,不是深意。最后一小节“‘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自求多福之道;“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人们习惯于“捧”的惰性,还不适应“挖”。

读不懂文本,问题回答不出来,根源在于游离于文本,阅读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文本。阅读题都是来自文本,都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依据。初中老师就强调现代文阅读题要到文章找答案,我们高三学生,经过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竟然连最基本的解题方法都丢掉了!究竟谁之过!

作文与去年一样,仍然是“提示语+命题”,审题难度降低。“拒绝平庸”表面上适合写作议论文,但是,提示语有三层意思:平庸的含义(不同于平凡);从为人处事两个方面指出为什么要拒绝平庸;最后是怎样拒绝平庸(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提示语把议论文的基本内容都提示尽了,“什么是平庸,为什么要拒绝平庸,怎样拒绝平庸”,考生很难跳出提示语的圈子,如“拒绝平庸,才能上进;拒绝平庸,才能发展;拒绝平庸,才能创新”,囿于提示语则会判为敷衍或放大原材料,最高不超过45分!难为江苏考生了。于是有人认为,写作议论文拿不到高分,是因为命题者喜欢记叙文,他们把持着话语权!事实并非如此,去年“绿色生活”,中心语是“生活”,适合于写作记叙文,不少考生把“绿色生活”当作一个无所不包的“筐”,没有联系地把“宽容”、“坚强”、“勇敢”、“奋斗”、“拼搏”、“爱国”、“父爱(母爱)”、“感恩”、“读书”、“自信”、“真诚”、“善良”、“科学”、“创造”之类生拉硬扯到文章中去,最高赋分不得超过41分,如果结构混乱、语言平淡等则不超过27分。有的考生写作议论文,又不能懂得“绿色”的含义,只好以“绿色生活”为主体,搭设了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只是框架而已),分解了3个小论点,而且似乎还有辩证分析,可惜,论证不充分,论据不充实,缺乏分析。没有构思,说理平淡,缺乏深度,不会反思。如“拥有绿色环境,让生活更美好;拥有绿色身体,让生活更精彩;拥有绿色心态,让生活更充实”,泛泛而谈,缺乏自己对绿色生活独特的思考,缺乏深刻的思想观点,45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忠于自然的生活态度;柳永“奉旨填词”,不惧命运的生活态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阿权贵的生活态度。这是分解小论点吗?只能得28分。更有甚者,将分析说理变成了政治问答题!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分析说理,以理服人。“拒绝平庸”虽然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由于提示语的提示,考生反而无话可说,写不出自己的新意,只能滑向平庸之作。由于作文没有文体限制(除诗歌外),在议论文方面很难突破,为什么不再深入一步,写作记叙文(记叙散文或小说)呢?而且提示语中有“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选写记叙文,写一个拒绝平庸的人,只要写作选用2-3个场景描写,写作一个不甘于现状有内心追求的人,获得二类卷的判分是不难的。可惜,若干考生中考时记叙文写得还算可以,有的写得相当不错,经过三年的高中写作实践,高考时反而不会写作记叙文了,谁之过!何永康老师曾反复强调,审题构思时,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不要写,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肯定是大路货。稍加思索才想到的也不要写,一定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深入思考,辩证分析,“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大家都能看到。能否转到秃子的后面,发现秃子后面还飘着几根青丝。这几根青丝就是你独到的发现,只要合理,思路肯定就不一般。”为什么我们的考生不能深入思考呢?

无论是2010年的“绿色生活”,2009年的“品味时尚”,还是2008年的“好奇心”都引导人们回归生活,引导人们直接把脉时代,体察生活的原貌,而2011年的高考题显然更注重价值引领,启迪人们“不避平凡”但“不可平庸”,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要做到“拒绝平庸”。这样的命题思路,本身就体现着命题人“拒绝平庸”、敢于创新的精神。这真是平庸的作文题,不平庸的写作。

第3篇:绝句教案范文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是关键

将知识分板块进行复习,逐一攻破,实现由点到面的关联。首先是词汇。要有重点地去复习主要动词的基本用法,固定搭配,通过类比法,归纳法,构词法来进行词的教学。其次是话题板块。按照不同的话题,将知识分成一个个的小板块,有重点地纵向深入。如购物,问路,就餐,打电话,就医等稍大的话题,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是有关这个话题的内容,都可划分在这个板块,进行深入地,有层次地训练,绝对不能简单地去吃回头草。如谈论购物,在河北版第3册,第5册教材中都出现。所以在复习第3册教材时,就要将所有购物话题中,有关买,卖的习惯用语,如谈论尺码,颜色,款式,用途,价格,喜好等表达法,一一归纳总结,加强训练。教材的知识分布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但复习时,便要注意“长驱直入”,做到有广度,有深度。

二、在第二轮复习中,将语法点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对比,按照由浅――深――广的步骤,将单个的深度扩展到运用的广度,并在灵活运用上,进行专题强化训练,逐一攻破。比如对动词,着重练习词形变化,时态的把握,语态的合理应用;以及三种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对于形容词和副词,要重点训练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运用及变化形式,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相互转化;对于名词,就着重练习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及应用,顺便区分清楚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的用法,注意名词的性的应用;对于代词,主要从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及代词的格上下功夫。这样有重点,有条理,有层次的从句子的结构上,多下功夫,精讲精炼。

三、在第三轮复习中,狠抓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来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通过模拟考试,套题训练,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加强听力技巧,绝不是简单地一遍一遍地去放磁带,做问答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在听力材料播放之前,必须做的是认真阅读听力题目,区分选项中的不同,再有目的的去听关键词,关键句,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听力题目的难度,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度。对于完形填空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初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再根据理解,逐一做出选项。对没有把握的,在细读时再推敲,再对比,找关键词和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宗旨,从而确定每个选项的答案。最后,再通读全文一遍,检查选项中的失误,实现由初读――细读――通读的三步法,不断加强训练。任务型阅读,通常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失分较多,所以在训练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读材料的首尾段,每段的首尾句,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有些答案可以是材料中的原句,或稍作变化就可以答出,但有些是需要推敲,总结,意会才能得出答案的,碰到这类题目,就有必要交给学生如何利用抓要点,抓关键来总结答题的技巧了。通过补全对话的训练,再一次强化话题板块,将知识熟练化,系统化,做到该细则细,该粗则粗,有重点地去训练,绝不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再通过写作训练,狠抓细节,抓句子结构,时态运用等,进一步通过严要求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何种题型,让学生学会抓关键,抓重点是训练的首要任务。

四、中考前,一定要加强答题细心及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这一阶段,学生因经历长期的模拟考,在心理上已有倦怠之嫌,但对于即将到来的中考,又有些无名的压力,容易引起既紧张又松懈的考前综合症。所以,在此阶段,关键是对学生答题心理素质的训练。首先是给学生卸压,要让学生轻松上阵:其次是端正态度,做到无论碰到的题目是难是易,答题都不能掉以轻心,时刻把握一个字“准”,即读准题意,看准要求,选准答案。同时要求做到心要静,神要稳,答卷要细心。当然,好的学习方法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千万,但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是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有效的。教师需要针对自己的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切实可行的复习攻略,复习要诀,有的放矢,把握主次,有重点,有层次,有技巧,才是提高成绩的最有效方法。于是,教师要熟练把握中考内容,要求及方向,做个优胜的指挥者,让学生在紧张而有序的总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技能,并熟练运用,争取在中考中打个漂亮仗!

第4篇:绝句教案范文

给员工培训英语的方案一、员工英语口语评测情况:

优势:大部分员工大学时英语过了四六级,读写能力能够应付,英文词汇、语法、理解能力、听力属于中上水平。

弱势:但由于在说时处于紧张状态,不了解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其语调、语速、流利程度处于劣势,甚至由于过分紧张而说不出口。

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突破心理障碍,消除紧张感,增强口语流利度。

三、培训原则:

利用洋话连篇特有的生存英语、情景授课,中外教同堂授课等教学优势,加强英语情景对话演练,附加有关西方文化及电器行业特用词汇的学习,增强其说的信心。

四、具体培训方案:

1、培训级别:中级。

2、培训时间:三个月,80课时。

3、培训地点:企业内部职教室。

4、培训教材:1)、《洋话连篇商务美语》--是语言与管理、商务综合在一起的一本内部教材。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商务介绍(包括工作环境、工作任务、时间管理等);第二部分为商务及管理用语(包括商业建议、项目管理、解决冲突等);第三部分为高层管理用语(包括金融管理、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

2)、《洋话连篇口语晋阶宝典》--其特点是用现代美语描述了生活当中常见的100多个场景,每个场景只需10个最常用的句子就可以完成。

3)、《洋话连篇辅助教材》是在《洋话连篇宝典》的基础上专门为学员编写的行业专业用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与宝典内容相对应,并对其进行补充,使教学针对行业特点更具有系统性。

5、授课教师:中教、外教同堂授课。

6、上课方式:教学课堂轻松活跃、互动性强,课程中穿插角色扮演。

7、授课内容:

1)Part one: Warm up (10分钟)

发音其实很重要,准确的语音、优雅的语调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与外国人交流时一种身份的象征。学习每一个场景中的重点词汇及专业词汇,教师将帮员工纠正发音,让员工的发音、语调更为地道,词汇量更丰富。

2)Part two: Modern Top ten十大洋话(10分钟)

在选定的场景中,选出10个经典的句子,通过这10个典型句子的学习,可以解决80%-90%的该场景的基本交流问题,学到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从而提高听力,使语言更加地道和现代。

3)Part there: More Fantastic Sayings更多绝妙洋话(10分钟)

本部分将以更多绝妙洋话的方式,补充在该场景中美国人正在使用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句子的用法。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进行吞音和连读的训练。

4)Part four: 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10分钟)

学习该场景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相关文化链接,了解西方人的禁忌及思维模式。

5)Part five: Conversation情景对话(20分钟)

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在学员掌握课程单词和典型句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对话,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6)Part six: Role-play角色扮演(30分钟)

用ROLE PLAY(角色扮演)来帮助学习者更快、更轻松的融入到全新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中。充分调动自已的想象力来模拟一个场景,鲜活的语言将会加深记忆,同时培养英语思考能力,现场的纠正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

在轻轻松松中度过了90分钟(两个课时)的口语学习。

第5篇:绝句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函电语言特点与普通英语不同,本文意在通过对商务英语函电中常见用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从而能对商务英语函电文体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商务英语函电语言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比如简洁、措辞严谨、准确、整个文体不可以有模棱两可的用词,以防止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句子结构严谨,以免任人歪曲。因此,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而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商务英语函电文体的驾驭能力。

对于结构复杂,句子冗长的商务英语函电行文特点,翻译时要反复阅读,深化理解。杜绝普通英语中的写作习惯带入商务英语中。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熟悉、慢慢积累,对于函电词汇及业务词汇,要求翻译规范,使用严谨。对于常用函电文体句型,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

从多年的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中体会到,花费时间找到共同的错误问题,给予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会使学生对单词、句型正确的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用词精确,句式严谨是商务英语函电的基本要求。下面对几个实际案例予以总结:

案例1:appreciate一词的用法

汉译英中文例句:请立即关注此事为感。

W:We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W:We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Appreciate一词本身中文含义较多,翻译时要注意其具体含义,特别指出的是当“感激”讲时的几个句型。此句中“appreciate”是及物动词,后边必须带宾语。因此正确的句型结构应为:SP1:(sb.)should/ would/ shall appreciate + it + if从句

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give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此句中it不能省略,因为代词it 不仅是逻辑宾语,它也可指代if 引导从句。

SP2: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从句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 give us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此句中,it 是形式主语,appreciate 用被动形式。

SP3: (sb.) would appreciate + 动名词短语

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giving this matter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SP4: (sb.) will appreciate + 名词

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SP5: (sth.) will be appreciated

Your immediate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will be appreciated.

让学生记住句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多加练习造句,以免混淆用法。

案例2:interested and interesting 的区别

例句:我们对你的报价感兴趣。

interested 意为“感兴趣的”,句型应为:sb. be interested in sth.

R: We are interested in your offer.

W: We are interesting in your offer.

intresting意为“引起兴趣的”,句型为:sth.be interesting to sb.

R: Your offer is interesting to us.

W: Your offer is interested to us. "

案例3:动词的用法及其搭配

商务英语函电中,让学生记住动词的各种搭配形式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SP1:动词+动名词(anticipate, await, resume, consider,etc.)

例句:我们可以考虑把价格降低3%。

R: We may consider reducing our price by 3%.

W: We may consider to reduce our price by 3%.

SP2:动词+不定式( decline, refuse, expect)

例句:他们拒绝作出任何调整。

R: They decline to make any adjustments.

W: They decline making any adjustments.

SP3: 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continue,prefer,omit)

例句1:我们将继续努力解决此事。

We will continue making of to make efforts to settle this matter.

例句2:我们宁愿仔细研究此事而不是急于作出决定。

We prefer studying or to study the matter care fully rather than making a hasty decision.

SP4:动词+复合宾语(press,give,expect)

例句1:我们将催促供货单位交货。

We shall urge our suppliers to deliver the goods.

例句2:我们期望这批货日内能运到。

We expect the shipment to arrive in a few days.

案例4:几组极易混淆的词语

例1:ex与per。两词为介词,来源于拉丁语。但含义有所不同:“ex”指由某轮船“运来”的货物;“per”指由某轮船“运走”的货物。另外,由某轮船“承运”用介词“by”。

第6篇:绝句教案范文

关键词: 《英语外贸函电》 课程特点 教学探索

由于中国国际贸易的日趋繁荣以及电子时代的来临,从前的电传电报,甚至是普通的信函早已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传真、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主的通讯手段。而以电子通讯手段作为载体的外贸函电现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磋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英语外贸函电》是一门综合了英语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具有极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英语外贸函电》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贸函电的格式、术语、表达方式和文体特点,提高学生在专业的外贸业务中英语的运用能力。

一、《英语外贸函电》的课程特点

1.内容的全面性

由于所有的外贸函电都要以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架构作为依托,《英语外贸函电》课程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则当是其首要的特点。

就教材的编排内容而言,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程序环节都已包括在内,比如说:寻找新客户(seek for new customers)――建立业务关系(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资信查询(credit enquiry)――询盘(enquiry)――报盘(offer)――还盘(counter――offer)――接受(acceptance)――订货(order)――签订合同(contract),以及合同相关条款的拟订,比如包装(packing)――装运(shipment)――保险(insurance)――付款(payment)――索赔(claims)等。

2.语言的专业性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外贸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即使看似都认识的单词,往往也不能领会其真正意思。比如letter of credit,如果缺乏外贸知识的学生,就会把这三个单词分开来看,letter是信件,of是介词,而credit是信贷、存款、信用等意,合在一起自然不知所云。殊不知,letter of credit是属于外贸英语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信用证”,并且经常缩写为L/C,或者直接用credit来表示。

3.语篇结构的规范性

外贸函电的种类有许多,比如建立业务关系信函、询盘函、还盘函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外贸函电的语篇结构都有规可循。一般来说,信的开端都是向收信方表示感谢,无论是收到对方的报盘,还是要拒绝对方的要约。继而直接进入主题,最后同样也是客套话,诸如希望能够长期合作或者希望可以得到贵方的早日回复等措辞。比如在反还盘信(counter-offer)中,即使要对对方的报盘进行拒绝,首先要做的仍然是先对对方的劳动表示感谢,感谢对方提供了资料。接着就直接开门见山地叙述该报盘不能被接受的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4.套句使用的频繁性

虽然英语语言具有词汇、句式的多变性,但在外贸函电中,套句的使用非常频繁。只要注意归纳总结,学生都能做到系统记忆、灵活运用。比如在寻找新客户的信函中都要向对方解释其信息来源,笔者将教材中类似的套句作了一些总结:

1)By the courtesy of...,I am given to understand you name and address.

2)On the recommendation of...,I have learned that you are a leading importer of...

3)I have learned you name and address from our Chamber of Commerce.

4)We obtained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the Commodity Fair.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哪个外贸环节的英语表达,我们都能找到许多套句。

二、英语外贸函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迟缓

虽然外贸函电的教材数不胜数,但其内容的更新速度却一直未能跟上。数年前,甚至是十数年前的内容仍然在不断地重复使用,比如在某些教材上仍然选用了电报、电传的格式作为教学内容。

2.缺乏双师型教师

要想教好英语外贸函电这门课程,任课教师就不仅要熟悉精通系统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紧密联系外贸业务的专业知识。

然而,同时具备这两大要求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其结果就导致了两个极端:来自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师,由于未能精通外贸知识,容易把函电课上成精读课,把讲课的着重点放在单个词句的讲解上而忽视了整体外贸知识的灌输,甚至遇到难点会避而不谈;来自国贸专业的教师又由于未必熟悉英语这一语言,而把精力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

3.课堂环境的限制

由于受到固定的课室与有限的授课时间的制约,英语外贸函电的课堂一直无法开展过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无法参与到真正的外贸实战中,接触到真正的外贸函电。并且函电的教学方法容易出现单一化,课堂的教学气氛并不容易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探索

针对上述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再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外贸函电的讲授中,应以加强巩固学生的外贸业务知识为载体,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尤其是业务术语以及各种不同的专业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外贸函电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上,再利用资讯的发达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并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1.巩固学生的外贸业务知识

在讲授每个新单元的内容前,首先要先给学生简要地介绍或者归纳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有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一步地阅读相关信函。

2.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

由于《英语外贸函电》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业务术语,句型句式上也相对地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所以为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撰写外贸信函的能力,在教学上必须首先采用语法教学方式,对特殊的术语句型等英语表达方式进行讲解,然后再适当地加入英汉互译的训练,使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中英两种不同语系自由进行中英文的转换。

3.利用资讯的发达提供实际案例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就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绝大部分的在校学生都不具备实际的外贸经验,对于特定的业务背景与课本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完全清晰地把握。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案例分析与模拟真实案例的教学法,运用典型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燕.外贸函电课程“三合一”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8.10.

第7篇:绝句教案范文

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讲,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不容忽视。近两学

期,我在校内上过几次口语交际方面的公开课,虽然也存在些许不足,但总体而言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其中一次校内骨干教师展示课评选中有幸荣获一等奖。结合公开课教学和平时的研究,我反思了口语交际教学,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上好一节口语交际课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如果我们思想上轻视口语交际课,觉得只要按照书上的程序

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就行,那样的课上下来一般不会有什么特色,学生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也很有限。但是如果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揣摩定什么目标,把握怎样的重难点,如何导入,精选哪些案例,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这样反复斟酌之后,教师必然会对这节课的内容了然于心,上课时也更得心应手,也能根据学生的进展灵活调控课堂。学生也会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之下调动学习的激情,在师生的互动中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二、口语交际课上所选的案例要“经典”

一节好的口语交际课所包含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上的

案例如果选择“经典”的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案例“经典”之后,学生容易被吸引,也乐于去模仿,有的甚至尝试超越“经典”。我眼中的“经典”案例是这样的:案例要有吸引力,要有典范性,要有说服力。比如,在讲口头委婉拒绝他人时,我选择了钱钟书拒绝一位因拜读他作品而想拜访他的女士的这样一个“经典”拒绝法:“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三、不急于呈现“经典”

首先,锻炼学生的思维;其次再引导学生把握“经典”在何处。比如,在讲交谈的智慧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个“经典”:一

次,歌德与一个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那批评家十分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歌德马上站到一边,微笑着说:“ 。”我让学生站在歌德的角度揣摩他可能说了一句什么。有好几个学生补充的是:“我给傻子让路。”我引导学生揣摩这个回答在含蓄性上是否欠妥,继而让学生继续思考。有的学生又说:“我给你让路。”我继续引导:“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起到‘教训’对方的效果,歌德是不是有点‘吃亏了’?”最后让学生回答出类似歌德的回答。在这样的训练引导中,学生也领会了歌德那句“我恰好相反”的“经典”。

四、从生活中精选训练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

口语交际的教学正是应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口语交际的训练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实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最好的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精选训练题目,通过情景再现,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对话,从而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比如,在“拜访与接待”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假如有客人来拜访你父母,父母要十几分钟之后才回来,这时你如何接待。同时还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宾馆的楼层服

务员,有客人住宿,需要送茶服务,你如何接待。让他们既有简单生活中的情景训练又有结合所学专业的“实战”训练。在这样“逼真”的各类情景再现中,学生通过角色发挥,容易找到感觉,也有话可说。不过说得好不好,教师不急于定性,而是先采取生生互评,再互相取长补短,小组讨论,力求在训练讨论过程中发掘最佳答案。

第8篇:绝句教案范文

面对阅读教学这种尴尬的可有可无的鸡肋地位,语文教师岂能忘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的本质功能呢?而要实现这种本质功能,阅读的回归就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在阅读之前,语文教师应重塑自身的文本意识。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是文本后的试题,教学中着力于研究文本试题的类型,归纳试题的模式化答案。这种功利僵化的教学形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欣赏,极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由此,要使阅读回归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首先就得重塑这样的意识:由关注文本后的试题向关注文本本身转换,把一直以来的解题能力训练向阅读欣赏转换、功利性阅读向欣赏性阅读转换。

并且,把这种文本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只有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弄清语文试题的要求,只有语文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解题能力。尤其是当前,语文高考题越来越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这种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平时对文本自身的阅读与欣赏。

与此同时,还得关注学生基础层次的差异,注重阅读的分层教学。

这一要求考验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与思考,在课堂问题设置上得注意层次性,注重由浅入深的递进。这是对不同个性、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的关注。比如教学现代散文马步升的《绝地之音》,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许只需要他们在通读文本后找出作者笔下“绝地”的地貌特征,理解咏唱“绝地之音”的歌者的特征;而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就应该提出更高要求:文中“绝地”的定义有哪些外延即“绝地”的人生内涵是什么?吟咏“绝地之音”的人可以扩展至哪些人?探究作者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推广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很有必要。

领略内容大意时可以整体粗读:引导学生依据分句关系、段落衔接关系来抓中心句、主题句、承接句等,从这些特殊句子来快速判断段落的大致含义,迅速推断文章的主要内涵;以教学《绝地之音》为例,一开始的粗读可以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这位歌者的出场的?歌唱出“绝地之音”的歌手是谁?他选择的是什么曲目?作者听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如何评价其歌声的?这样的粗读会使学生快速大致地理解文本,为进入深层的文本阅读作准备。

略读之后不能忽视细读:好文章是需要学生不断品味的,慢咀嚼细推敲地深入字里行间,走进文本深处,感悟意境形象,揣摩人物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体味作品。比如《绝地之音》教学中,只停留于浅层的粗读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细读作者对绝地之音的描写和评价,透过这些语言的仔细咀嚼,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动源自于何处,这才是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阅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极具个性的语言,体会文本的张力,使学生努力感知到这些语言背后深长的意蕴,享受原本扁平的文字形象鲜活起来的审美体验。

而阅读的组织形式更是可以多样化,文本学习之前,诵读的引领,不仅仅是老师的诵读,还可以是不同学生以不同个性、不同方式参与到其中: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对读等等不同方式。同样以《绝地之音》一课为例,对农人绝地之音的描绘可以全班齐读,因为齐读可以读出心潮澎湃的震撼,而作者对绝地之音的评价就适合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这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的提醒和帮助。总之,方式越多,学生参与的越多,对文本的理解就越深。

第9篇:绝句教案范文

一、“酌”翻译是否能做到“信、达、雅”

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一句“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答案是:(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评分标准要求学生翻译出判断句和“所”字结构。很多学生将“况”译成“何况”“概况”,后面即使译成“是吴国人”的判断句形式,一些教师也会因为从中看出学生没了解课文的基本人物而不给分。有的将“吴”译成“江南人”“吴村人”“吴越人”,教师会因为学生没有具体的地域概念而从严下手。后半句教师在阅卷只要看看学生怎么翻译“少”或“推”的意思就能看出学生的理解力了,根本不用刻意看学生是否译对“所推可”这个结构,若是“年少”“从小”“推托”“推测”甚至“推拿”等词出现就可断定无分了。有学生搞不清叙述角度,加上不能正确理解实词虚词,翻译成了编故事。例如将第二句“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译成“我已经再次被重用,却让我辅佐幼君,做官就很没劲头了”。此翻译能看出学生对句意稍有理解,但是人称不能和原文相称,明显显露了学生理解力、表达力的欠缺,阅卷教师还是会酌情扣分。所以翻译要准确译出人名、地名、特殊句式,注意表达角度。

二、“酌”阅读是否真正领会文章主旨、出题指向

高考阅卷一般实行采分制。在评卷时候,评卷组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给阅卷教师提供了许多种可能的答案,但由于个人阅读视野、理解能力、表达方式的差异,总会有一些合理的解答被遗漏。为了不至于太死板,很多时候,评分标准就明确写着“未涉及上述要点但能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因此理在即有分。比如第四大题16题第二小题要求“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提供了五个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学生只要能写出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未就、壮志难酬、漂泊在外、无人理解等,并能组织成句,教师就能给分。也有学生答:“作者在感慨官场的黑暗,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使得他年纪老大,被贬在外,漂泊流浪。”教师也给了满分。当然诗歌鉴赏学会用专业术语并展开分析很重要,满嘴大白话会化教师觉得概括力不行,比如有学生答“羁绪”说:“诗人想报国,但是坏人太多,所以他就感到无奈的心态。”即使回答有采分点,但不成句子也不行,比如第16题要求“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的特点”,有学生就只写了“借景抒情,领起下文”,而没有任何文字分析,阅卷教师觉得他是在猜答案,分析能力不够,所以不按采分点给分。总之,参考答案有时只是判分的指导方向,而不是死标准。阅卷教师看的是学生是否真正领会诗歌的主旨,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专业知识。

三、“酌”情感是否真实,“酌”逻辑是否合理

2008年的高考作文审题应该不难,就写写自己对都市或者乡村的感受,关键就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文笔流畅,乡村的变化,在乡村或都市中的经历,即使看上去是流水帐,也能拿个40―45分的分数。这样的给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阅卷教师们希望看到有生活气息、情感真实的作文,杜绝学生搬硬套。有很多学生追求所谓的文化味,竟然说王昭君因为讨厌都市生活所以去和亲,杨贵妃为了感受乡村微服下乡,因为感受乡村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牛顿感受乡村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平时缺乏练笔和思考,所以学生的写作让阅卷教师感到思想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贫乏。比如有学生写道:“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人都有一个家,当然,家也有一个家,那是国,国也有一个小家,那是乡村。”“近处流水潺潺,远处不时传来乌鸦的叫声――这里是美的天堂。”“土地分为两种:一是城市,二是乡村。”“妈妈知道了成绩,没有指责我,只在一旁指导我,慰问我。”这些事例和语句在文章中可能不占主流,但是阅卷教师注意到了的话就会酌情拉下作文的分数,所以学生平时要注重写随笔或日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情,努力用自己流畅的语言写真实的生活。

四、“酌”字迹是否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