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生理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生理科学论文

第1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根本是素质的竞争。把提高人才的素质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成为教育部门的必然使命,学校责无旁贷地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中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顺从时代的潮流,适应这一历史的转轨,自觉地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正如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作为教学目的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素质,从广义来说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从大纲这两段鲜明的论述中,我们足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内容与提高学生素质有密切关系,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特殊意义。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自觉地结合学科的特点教学,把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紧密地柔合在一起,为素质教育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语文学科“文道合一”的特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

政治思想素质

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而选进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文道合一”的有机结合体。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本学科课文教学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课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同样,离开“道”的教育来谈“文”就成为机械枯燥的文字符号系统灌输,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柔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真谛,才能教会学生领悟出生动活泼的祖国语言的精华,才能使学生既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又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这既是语文学科重要教学规律之一,又是通过语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结合“文道合一”的特点,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就要教育学生在掌握议论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和语言特点的同时,培养学生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正确的是非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在《讲讲实事求是》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在教育学生掌握课文中心突出,说理充分,论证严密及引证法、例证法等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教育学生认识“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我们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的教学时,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精练准确、通俗易懂、结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逻辑性强外,还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并学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

结合“文道合一”的特点,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学欣赏和文学写作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在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憎恨厌恶“假、丑、恶”的灵魂和行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在《荷塘月色》淡雅富于朦胧美的瑰丽文字教学中,隐约含蓄,但流露出大革命失败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厌恶黑暗现实,追求美好、自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直纯洁的品格和对美好追求的欲望。《绿》明快、清新充满激情的行文,又能给予学生生机勃勃,富于生命活力的感受,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课文中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教学,无不如此。

二、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广博的特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科学

文化素质

知识性强,又是语文学科主要特点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它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因而知识性很强;再是这门学科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甚为广泛;三是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学好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继续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是文化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志,而一个人的语文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他在中学阶段学习语文的情况。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严格认真按大纲要求,使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应该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古今中外无不包溶。虽然这些知识在语文教材中都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适当地介绍课文涉及的有关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掌握好本科知识的一个环节,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课文中大量说明文的教学,除教会学生掌握有关说明文的读、写知识之外,还教会学生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使学生了解到景泰蓝,我国这一民族传统的精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荔枝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知识等等。大量的优秀历史作品文选教学,对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无疑有极大的收益。《崤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的教学,当然加深学生对我国先秦历史的了解;《赤壁之战》的教学,当然又能加深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认识。

众多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又能帮助学生涉猎各国社会人情世态,窥见某方面的社会本质。《守财奴》的教学,可让学生窥见波旁王朝时期法国外省社会生活的一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又使学生认识到十九世纪末俄国反动保守势力的虚弱本质和可厌可憎的嘴脸。可见,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准确恰当地传授课文涉及的其他学科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知识广博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素质的重要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目前以至将来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极大的帮助,它是打开各门学科知识大门的锁匙。从这点来说,学好语文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根据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影响重要的特点进行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2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项目管理学综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工程领域中的质量、成本与进度进行管理,而当前项目管理学则是将管理范围拓展至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涵盖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时间管理等多方面管理内容。

二、当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典型案例深入讲解。许多教师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大多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经验欠缺,且对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涉猎较少,本科课程相比于高中课程进度更快,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项目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客观环境的限制,加之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但从学科本质上来看,项目管理学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在课堂氛围中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导致学生在接手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纸上谈兵,遇到现实问题遍束手无策。

三、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提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寻找和设计相关案例,并将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工作时间或在项目管理者联盟网上搜寻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并对素材进行提炼,对案例内容所衬托的相关知识点与随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案例吸引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将美剧《越狱》当作一个案例,而主人公迈克尔策划的越狱则视为一个项目,主人公本身就是项目精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慎密的计划越狱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巧妙的与各个关键人物周旋,并对各种能利用的资源进行出色的协调利用,从而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反映到案例中,在提问时可让学生讨论:“若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步的计划部署。”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氛围,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①教师可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欠缺进行弥补;②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提升项目管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实习前需对实践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③鼓励本科生参与到院校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将实际的科研课题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利用的能力,逐步积累项目管理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项目管理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认清这一现实,结合具体问题,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丰富课程内容、结合理论发展前沿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真正了解和熟悉具体领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89-91.

[2]董会忠,张伟.《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107-109.

第3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定位;特点

一、引言

加人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之中,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合作口益频繁。对于我国众多的理丁科学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例如在学术领域,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受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各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当众宣读、答辩论文的宝贵机会,尤其是高学历的硕卜生和博士生。由于这些学术研讨会几乎都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就对我国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科技的飞速发展,理工科学生应该了解不断发展的科技最新信息,小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以掌握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要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巨联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精确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原始资料准确掌握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明成果,尤其是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国外动态。在这样的背景卜,我们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专业英语阅读课要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敦学,指导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和文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

二、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定位

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与文科学生在学习内容、自身特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自然有着较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在校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郜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的人文课程却不多。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而人义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在学习方法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善于计划、组织和安排学习,善于在遇到困难时寻找原因。他们的调控能力较强,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如何学,如何记忆,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反省,以提高学习的功效。由于这些自然的差异,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也与文科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理工科英语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和文科英语有一些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有时会给人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如描述同样一个事实,理工科的学生可能会原原小本地把事实用规范的词语精确客观、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而搞文学艺术的人则会觉得理工科学生的说法太呆板乏味,太没有水平,缺乏生动性,他们就会把事实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还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理工科学生一般偏好思维和分析,学习方法多以模仿、记忆、训练和实践为主,其学习策略具有明显的特征。

但是,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如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分文理科培养学生,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学生性格内向,课堂上不懂的东西不愿意请教老师。凶为他们害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宁愿自己解决也不愿求助于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由于缺乏外语学习环境,很多理工科学生很少阅读英文报刊、听英语广播或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等。

相关学者对理工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听懂日常交际英语,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北京成功地申办奥运,和外界交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排在第二位的是阅读能力,仅次于听说的能力,这也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一个特点。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交流的增多,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学习中将不可避免地要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尤其是那些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还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理工科学生将学好英语视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桥梁,认为学好英语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理工科专业的英语教育必然有其独特的定位。那就是将英语作为一种了解本专业国外情况的工具,强化理工科的专业英语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具备足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在其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求。

三、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的,而不是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整个大学英语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今后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我们将分几个方面具体阐述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1.词汇、语法和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能否牢记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长期的认知过程。尽管学生不赞成死记硬背的方法,但他们认为单词还是应该要记和背的。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中国语言教学中仍然很普遍。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反映,词汇量的缺乏是他们在入学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这就需要英语教师重视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听力、阅读、写作、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一,应该受到理工科学生的重点关注。事实上,能否娴熟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长句子多,句子结构复杂,是理工科专业英语的一个典型特征。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对句子组成各部分的解剖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而这就涉及到了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问题。专业英语阅读是一门以英语为基础又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它注重对本专业涉及知识的理解,以普通英语阅读为基础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去获取更广泛的、更前沿的专业信息。

2.听说

受我国传统外语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聋哑英语”现象,即多数理工科学生的英语读写译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却很弱。大多数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后,仍难以昕懂英语,难以进行口头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的听力基础往往较差,这直接影响了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听说的兴趣;另一方面,理工类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习惯于安静地进行思索,在头脑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善于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与其他人共同探讨,这一点决定了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更不用说是英语的表达了。但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基本的英语听力和会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前文已谈到,此处不做赘述。但是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毕竟不像阅读能力那样重要,因此,可以考虑在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其在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巩固他们在基础阶段所形成的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翻译与写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强我国学术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理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要写英文文章、向国外期刊投稿的理工科研究生群体更是如此。但在目前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中,学生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试想,一个看不懂英文文献、不会英文写作的学生如何能写出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术论文来?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也是理工科英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四、推进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工作的几个着手点

1.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什么,必然与他学习英语的态度(坚持性、勤奋程度、主动精神等)有关,与他追求的学习目标与水平有关。很多理工科学生只是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自己在学校里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这是非常不够的。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理工科院校里,只有3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这是我们进行理工科英语教育面对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需要每个理工科大学英语老师思考的问题之一。

2.改善英语教育环境

理工科院校要注重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外语。比如可以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或校园有线电视定期播放英语节目,或者在已有的广播电台和校园电视台中固定一些时段专门播放英语节目。还有其他手段,诸如设立校园英语角、举办各种英语协会、与外国留学生举行联谊会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英语逐步成为校内师生之间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环境,不仅可以弥补理工科学生英语课时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英语实践提供宽广的舞台。

3.加强专业英语教育

要想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强化专业英语的教育。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改变专业英语单一的书面考核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事先选择比较熟悉的专业领域,要求学生用英语写好讲稿。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文章内容,教师根据其叙述提出相关问题,学生稍做准备后作口头解答。用此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核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还有其他一些做法,比如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自学能力和基本技能等,指导有能力的学生阅读英文版专业文献,通过交流和讨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在理工科学生中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机制。

第4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学生模拟内科护理不当应急反应处理情景。仅允许将要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参与到这次模拟专题学习中来,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求参训学生按照病例情况构思演练方案,设计合理的情景,给"患者"进行内科护理,模拟内科护理过程,观察"患者"输液反应,并对此内科护理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并对应急状况作出相应处理。进行模拟情景演练,老师也可参与其中,给参训护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培养护生组织协作能力,让护生及时掌握应急抢救措施和抢救过程,并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当"病人家属"不同意施救方案或"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要求参训护生对患者家属或患者进行耐心开导和有效交流,排除他们的顾虑与担心,并取得他们的良好配合与支持,增强治疗信心。有了这次模拟专题训练,护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内科护理反应情况,及时地设定出对应的处理方案,不断规范内科护理技术,掌握护理反应处理过程及处理技巧,进一步增加临床工作经验和临床工作效率。

二、课程整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毕业生能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对学生未来工作成败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将课程整合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情景模拟对课程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操作,而课程整合是将护理技术、健康评价及内科护理学等整合到一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与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及职业道德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巧妙运用横向比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护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横向比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对内科患者吸氧浓度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流量达到多少属高流量?达到多少属中流量?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的概念是什么?怎样的患者能用这种吸氧?要求学生结合书本,联系前后所学知识,比较内科患者的吸氧浓度并得出结论,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抢救的患者包括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危象、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需要采取低流量、低浓度(25%~29%)持续吸氧的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Ⅱ型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气肿、肺性脑病等;剩余的采取中流量吸氧,其中,高流量是5~6L/min,中流量是3~4L/min,低流量是1~2L/min。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地把其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比较记忆,形成知识链条,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巧妙运用横向比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第5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6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天人合一”文化;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伦理内涵体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1-0012-04

    传统意义上狭义的“生态”概念,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而从人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关系角度看,广义上的“生态”指的是人、一切生物系统共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包括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进步因素的总和,因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源

    在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源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深层生态学等。

    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解释和批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危机,在生态观上对马克思主义起着补充作用。具体来讲,它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出发,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人对人、国对国、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侵犯和掠夺,从而引发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危机。

    “生态危机本质上表征的实际上是人们在生态资源占有、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危机,只有通过合理调整人们在生态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生态危机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2]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重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列宁后来所指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才是能够彻底实现“人与人的和解”和“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曾作过解释和总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失衡、精神迷失等现代性负面问题来源于现代社会男权主义的过度膨胀和不平等的父权统治逻辑架构。基于对女性和其他受支配的自然环境的关爱与认可,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重视女性精神和女性价值,要求重新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深层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生物的绝对平等性,否认人的特殊价值,认为人类只是所有物种中的一种,既不更好也不更坏,众多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没有任何区别和分界线,坚持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4]。依据这种观点,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主客对立”、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试图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的权利。

    由上可知,生态社会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当前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要求通过更好更快地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现代经济文明观,它不只是一种经济发展观,也是一种价值伦理观。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内在的伦理涵义。

    (一)以人为本伦理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为本规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精神,落到实处就是要求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尊重民智、服务民生、实现人民幸福。

    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西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了“主客对立”、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这实在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认为,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因而“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人类积极地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5]。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制天”的思想。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生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基本意思是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它和《易传》提出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基本上是同一意义。“制天说”绝对不是要求人们盲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而是强调“制天”的前提是“顺天”。这是与西方近代的“征服自然”的思想所根本不同的。

    另一方面,发展经济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并非人类发展的目的本身。人类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联合国在1990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明确告诉我们:“在人类发展的视角下,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活质量,人所享有的实质的自由和机会,人实际能做些什么和能成为什么;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6]这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以人为本伦理观和民生伦理观作了深刻的注解,强化了以人为本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是自然创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事实。而自然的创化是自然生生之德的实现,是自然的价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包括两方面的伦理要求。从纵向看,它遵循“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以及子孙后代的需要,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的人类代际平等原则[7]。从横向看,它遵循“‘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的人与自然平等原则[7]8,实现人、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和繁衍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财富基础。

    (三)生态经济伦理观

    怎样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状态,是我们在高歌猛进的经济活动中被迫进行反思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危机背景下,社会精神生态的异化问题尤其突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消除人的现代性精神危机问题。

    随着现代性危机尤其是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和生态经济学之间逐步进行着交叉渗透、补充论证和有机融合,具体讲就是发生了“生态伦理学向经济领域延伸的趋势、经济伦理学向环境领域拓展的趋势以及生态经济学向道德领域渗透的趋势”[8]。为“生态经济伦理”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伦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自觉协调和平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追求的努力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或者主要是指生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8]7

    生态经济伦理观认为,经济发展(经济合理性)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致力于消解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的精神危机。它主张统筹兼顾生态伦理(即环境伦理)、资源伦理、经济伦理、消费伦理、财富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追求,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最佳的生态效益的统一。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随着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服务价值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遵循生态经济伦理规律,能够实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合理、动态、健康、开放的平衡关系。

    (四)和谐伦理观

第7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第8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1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责任编辑:杨玉洁]

第9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

在实施课程融合前,我们首先对国内外46所著名的医学院校开设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网络调研。从调研结果看,除德国和俄罗斯外,其他国外学校,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均没有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俄罗斯和德国的本科生教育中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德国的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组成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调研5所学校中4所),俄罗斯多为独立的病理生理学系(2所)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2所)(共调查5所)。而生理学课程在所调查的医学院校中(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均有设立,且其设立时间与建校时间相同。在对国内32所院校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目前其所在学校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现状是:①初步融合、科研合并、教学独立的占8所;教学合并、科研独立的占2所;②完全融合,即教学科研均合并的还没有,只将生理和病理生理融合为一个系,但教学和科研均独立的占6所;③其他的占16所。对现阶段医学院校学科融合面临困难的多项调查中,50%的专家认为运行机制不健全;45%认为教材、课程改革跟不上;32%认为师资力量和经验不足;10%认为学校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不够。在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融合推进过程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分别是: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融合、师资力量的培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管理体系,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制定激励学科融合的政策。对学科融合之后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的问题,65%的专家认为应编写新教材,按系统设置课程内容,统一授课;10%认为应教材与课程设置分开,教师交叉授课;6%认为应教材分开,课程设置安排在同一学期;19%则提出了其他意见。

2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的研讨论证

2013年5月,我们举办了由首都医科大学主要校领导及国内相关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就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质融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参加会议的除了本校人员外,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山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上海交大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医科院基础所病理生理室等12位专家教授。专家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融合后,如何设置课程的内容提出建议与意见,大多数专家认为生理学内容应占60%,病理生理学内容占40%;对课程融合后新课程的名称,大多数专家建议暂时使用医学生理学,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

3医学生理学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

确定了新课程的名称后,我们即对新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如何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按照学校既定的课程改革理念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维设计,突出强调两门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重点体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课程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经学系教师的共同研究,新课程分为三大部分12个单元。第一部分3个单元,包括绪论、细胞生理和血液,主要阐述人体功能活动的特点和调节方式。在绪论中,除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机体功能调节外,增加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内容。细胞生理单元中,主要讲述生物电现象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血液部分,除了血浆和血细胞生理外,把血液凝固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融为一个章节。学生通过上述三个单元的学习,为以后整体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部分6个单元,这一部分主要以组成人体的系统为主线,分别阐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循环系统中除了经典的生理学内容外,添加了病理生理学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不全等内容。呼吸系统生理中,增加了缺氧和肺功能不全等病生内容。消化系统中除了讲述消化系统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外,增加了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生化及肝功能不全和肝肾综合征。神经系统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生理学内容。内分泌系统中增加了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等内容。病理生理学中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则放在了泌尿系统一章中,与生理学的尿生成过程紧密联系;第三部分包括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感觉器官系统和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3个单元。通过这种安排,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避免了内容的过多重复,也节省了相应的教学课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生理学知识与病理生理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内容较多,我们将原来的章改为单元,单元下再分为章和节,方便了目录的排列。

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将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放在泌尿系统之后,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肾脏在调节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5医学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施2014年第一学期,我们首先在2012级七年制儿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生理学课程。以前我校七年儿科专业的生理学课时为72学时,病理生理学课时为45学时,两门课共计117学时。课程融合后,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将新课程的课时定为108学时。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每周两次课,每次3学时,正好一个学期内上完该门课。其中绪论3学时,细胞生理和血液各6学时,循环系统24学时(其中8学时以PBL方式进行),呼吸系统12学时,神经系统15学时,消化系统8学时,内分泌系统8学时,泌尿系统时,感觉器官4学时,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4学时,水电平衡及酸碱平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