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理学研究范文

生理学研究精选(九篇)

生理学研究

第1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1.1对象根据地区差异和不同护理教育水平,2013年6月至7月选取国内不同地区14所综合院校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其中东北2所、华北2所、华东2所、华南2所、华北1所、中原1所、西北2所、西南2所。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咨询多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自制《护理专业研究生创新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21,Cronbach'sα系数为0.809。问卷由83个条目组成,共3部分,即: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年级、研究方向、学位选择方式等14个条目;②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思维特征、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构建4个维度,共33个条目;③影响因素:包含学习行为、学习目的、导师指导工作评价、课余活动、培养工作评价、与导师交往、研究工作评价、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目前状况9个维度,共36个条目。问卷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关问题,选项分为“不符合”至“符合”4级,分别计1~4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各条目总均分,各维度满分为4分。基本特征中各个维度的分数之和为创新能力总分,满分为16分。

1.2.2调查方法研究者与各护理学院联系,取得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院研究生教学主管人员,由其将问卷发放至在读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7.04%。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64名,年龄22~41(25.32±2.84)岁。其中女性161名,占98.17%名;男性3名,占1.83%。涉及AIDS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肿瘤、助产等51个研究方向,其中排前5位的是:护理教育27名,占16.46%;临床护理17名,占10.37%;社区护理17名,占10.37%;老年护理15名,占9.15%;护理心理12名,占7.32%。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各维度得分排序后两位的条目见表3。

2.3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2.4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所在年级(其他=0,研究生1年级=1,研究生2年级=2,研究生3年级=3);是否获得执业资格证(已获得=4,通过但未拿到证书=3,未通过=2,未参加考试=1);学位选择方式(专业学位=0,0,1;科学学位=1,0,0;调剂=0,0,0;其他=0,1,0);影响因素中的项目原值代入。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2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为(11.59±1.17)分,满分为16分。从各个维度分析,知识构建和思维特征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得分较低。创新能力4个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研究生缺乏提出新颖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好奇心、探求未知的勇气和精神、向他人求助的习惯和质疑批判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此文化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必然导致研究生因循守旧、不主动尝试新的方式和涉足未知的领域,以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忽略加强团结合作意识,导致了研究生没有向他人求助的习惯。研究生教育者要多研究和学习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思想创新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要尊重与鼓励研究生的挑战性,使研究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世俗挑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研究生的个性,允许其个性的充分发扬,同时注重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

3.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包含经常主动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学习工作超过8h、阅读专业外书籍、对自己有新要求和新目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能获得大量学科相关的信息,开拓思路、受到启迪,提高发现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习的核心,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导师可通过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阅读报告和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学科外书籍;通过经常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性的问题,多给研究生自主决策的机会,鼓励其与自己辩论来培养研究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品格。

3.2.2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包括为成为护理事业各领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成为护理教育专家奠定基础、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基础、获得更高一级学位、获得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7个条目,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学习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提高主动性,因而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事业风云人物”专题课和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给研究生讲座,鼓励研究生竖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研究生创新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所作为的自觉意识。

3.2.3学位选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调剂到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选择科学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调剂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护士职业成就感不强,对护士地位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没有希望,导致其创新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价值观的坚定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护理事业最新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激发学生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和彻底改变护理事业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强化教师的“主阵地”功效,以其对专业尊重笃信、敬业奉献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感染和影响护生,提升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3.2.4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与同学、家人及导师之间的沟通情况体现研究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向他人求助的习惯。沟通能力是与人交流的基本能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文献查阅、选题开题、进行实验、资料统计、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诸多环节如果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将会困难重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多锻炼研究生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其沟通能力,并引导研究生之间经验的无私分享、遇到困难时的相互帮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合作的和谐团队。

第2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多校区管理;研究生

由于政府的引导、“扩招”政策的影响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高校经历了单一校区向多校区发展的过程。但城市化发展至今,大多数高校都处于城市市区地带,周围已是住宅和商业地段,要想在原校区上扩大校园面积已不可能,于是便只能寻找更为偏远的地段扩建。以江西赣州为例,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三所高校都在赣州市有多个校区。其中江西理工大学在赣州有3个校区:校本部(即核心校区)、黄金校区、西校区。除西校区是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生活区外,研究生在另外两个校区都有教学生活区。

一、江西理工大学多校区研究生现状

高校通过合并或建立新校区扩大了办学规模,改善了学科单一的缺点,为高校自身的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还能带动校区周边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多校区办学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

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散在校本部及黄金校区两个校区。一年级i研究生都安排在黄金校区,二、三年级有三个学院的研究生和同学院的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在黄金校区学习生活,其他学院的高年级研究生则在校本部完成学业。从办学布局上看,研究生的校区布局既存在按年级分类也存在着按学科分类的混合型布局。

从管理机构上看,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所在的黄金校区既有负责校区内协调的黄金校区管理委员会,又有学校的下属学院、核心校区的职能管理部门研究生院等还有独立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即学校的三本院校),相当复杂。

研究生人数较本科生少,研一研究生的平均年龄比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大7岁,社会经验比本科生丰富,自理能力普遍比本科生强,不少研究生曾有过工作经验、有的已经结婚生子,经济较为独立、维权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这些研究生的特点使得研究生的管理应与本科生相区别。

二、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运行不畅。多校区管理必然存在分权与集权的矛盾,加上历史渊源等原因,分校区在功能定位上还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在多校区管理体制下,因多校区的缘故核心校区的决策难以迅速有效地做出或执行;加大了位于分校区内的部门、学院与其他校区的单位工作来往的难度;各部门、学院都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争相获取对于自身有利的政策、资源或职能,而涉及其他方面则出现推诿情况,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校区规划缺失整体性,校区内及校区间的资源难以共享上。

教室资源分散问题很明显。江西理工大学黄金校区的教室分给了各部门、学院或独立学院管理,各部门负责安排自己所属学生的教室。分配研究生的教室分散在3个不同楼栋,同一楼栋的其他教室被教务处或各学院掌握。由于研究生人数相对本科生少,研究生分配的教室数量在黄金校区内也最少,不少专业课程需借用各学院掌握的教室,但与此同时,同一楼栋被分配给其他部门的教室没有得到充分使用,浪费了教室资源。

(二)思维和条件的制约。一所学校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达到系统化和制度化之后可能才能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本科教育的影子。本科生到现在依然是学生群体当中人数最多的部分,数量和规模都最大,学校在运作成本和效率上一般都优先为本科生安排教师、教室及宿舍。

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初大都由研究生处直接管理研究生,经管一段时间的发展,研究生数量增多达一定规模后,研究生处转变为研究生院成为学校层面统筹管理研究生的部门,研究生所在的各学院转而成为研究生院管理政策的直接实施者,直接面对研究生。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甚至各学院由于研究生院之前的职责设置,多少会沿用之前“研究生处”的职责划归“研究生院”现在的管理职责。这便会出现研究生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

(三)多校区导致研究生与同学、导师之间的联系减弱。。江西理工大学黄金校区在建成之初就是学校三本学院即独立学院的所在地,独立学院在黄金校区经营了近10年,而后因校本部校区即核心校区容纳能力有限,研究生迁入了黄金校区,之后2年有3个学院的本科生陆续迁入,部分研究生返迁本部校区与其他本科生同处。

三、多校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模式。除了明确分校区管理的方式外,还要对分校区的各单位的职责重新明确,不要出现争抢或推诿的情况。分校区建成后可能有些单位在核心校区的职能已不能适应新校区的发展,需重新定位。

在分校区的模式下,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注重考虑校园的资源的共享,而不是分割。资源的分割在无形上也会导致校区文化的割裂。泾渭分明的资源使用既不利于学生的交流,也不利于部门的交流。比如教室资源,为了能够方便学生又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分校区应有一个教室资源的统一调配中心,而非将指定的教室划归至校区内多个管理部门。图书资源、高水平讲座、课程资源也应得到共享。

(二)建立完整的联络平台。多校区之间间隔的距离加大了校区内来往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可以考虑建成一个包括全校师生的网络平台。

江西理工大学已建成了包含全校教职工的oa系统,即Office 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利用电脑和网络缩短了空间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没有将学生纳入一个统一的师生共享平台。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在外实习、兼职的情况也更多,一旦长期或经常性地在外地出差、实习、学习就难以将学校的各项通知及时通知到位。

现阶段虽有qq、微信等方式,但没有一个全校性的统一平台提供给学生、教师互相沟通。另外,全校性的电子平台还应把oa系统与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信息系统相结合,建立包括在线短信、财务、住宿、调停课申请与通知、学生活动、学生讲座通知、学术论坛、毕业生(研究生)络指导及可能在网络平台进行的审批手续等涵盖了校园主要活动及资源调配的信息平台。

(三)针对研究生的自身特性进行管理。上文已说明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更成熟,更强调自我意识的同时对学校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学校更应该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发挥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处理研究生之间的问题。

校区、研究生院及各学院应协调共建,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干部及研究生会等相关组织的力量,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结合校区内各学科优势进行学科交叉的“项目课题共建”,为不同学院的研究生搭建一个跨越学科的交流平台。校区为这个平台提供物质保障,各学院负责提供智力资源,研究生院协调、宣传,通过此平台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独立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研究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项目基金: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校级高教研究项目“多校区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GGYJ201506”

参考文献:

[1]郭小辉.高校多校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5).

[2]肖楠.多校区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与构思[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第3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1、青岛理工大学有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研究生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

2、青岛理工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首批山东省“高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及“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3、学校兴学始源于1900年创建的礼贤书院,办学发轫于1931年礼贤中学高级工程科,建校于1953年正式成立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6月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青岛理工大学”。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4、截至2021年3月,学校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16.55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院部,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类别)、5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469人,全日制在校生34398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Abstract As society changes, increas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inly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lov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降低,录取人数逐年增多。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提出扩大招生规模的第二年,2000年的招生规模约为200万人左右,而截止到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达到了700余万,十五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0余万。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规模日渐扩大,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掌握专业知识、拥有新思想的前沿力量以及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社会各界期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然而,高校的培养结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表现最为突出得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待增强,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更是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质疑。与其他问题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能力与道德塑造。有鉴于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笔者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点。“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①准确的概念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准确性以及逻辑的清晰。

(1)大学生。在我国,大学教育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级教育体系。相应得大学生的外延就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是在接受了一定年限的高等教育之后的深造阶段,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刚迈入高等教育门槛的专科生、本科生有很大差异。本文拟定的研究范围较大学生的外延较小,仅仅包括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统一考试而录取的专科生、本科生。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标准。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无论是统计学、社会学还是专业的医学领域都试图对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定义,要么就是过于抽象以及空范,要么就是描述性强而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一定义所表现出的不统一性反映了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解析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学、医学研究的范畴,它的内在也蕴含了社会观念、社会态度以及社会环境等相关问题。对于非专业出身的笔者来讲,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实有难度。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仅作些浅显描述,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内心与客观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的一种持续而又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可以积极成长来实现自己的潜能与价值,当主客观发生不协调时能够自主调整而恢复到原来的协调和谐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种单一的问题,而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集合。有的学生只有一种问题,而有的学生身上则表现出几种心理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定感、安全感,而陌生的环境容易令人不安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新生更是如此。大学新生从高中校园走向大学校园,从熟悉的故乡走向陌生的他乡,面临着生活氛围变化,陌生人相处以及语言、饮食习惯这样一种适应过程;而且对于很多习惯了受宠而不独立的学生而言,需要自己独立决定某些问题,自己独立动手从事某种活动。无论是生存环境的改变还是学会独立的过程,都会给新入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与不安。如果这种困惑与不安不能被学生个体进行有效调适,将会产生诸如迷茫、困惑以及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出现因环境不适应而带来的焦虑、抑郁、挫折等心理体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

(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学习乃学生的天职,学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大学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授课方式与中学阶段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同学不能够很快接受这种差异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是因自我定位不准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学校的尖子生,是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宠儿。带着这种优越感的学生在面对其他比自己更优秀同学时则显示出了一定的落后。如果不能够准确自我定位,这部分学生将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与嫉妒心理的加强。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带来的心理问题。从争分夺秒、严格管理的高中到学习氛围相当宽松的大学,失去了原有的约束,一些同学开始自我放纵而不认真学习,带来的结果就是课程的重修甚至被勒令退学。许多同学因此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出现心理过于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人是群居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内在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衡量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迈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大学有着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人际交往环境:同学生源地多元化,同学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喜好及行为偏爱出现较大的差异。能否认识这种差异并且相应得进行人际交往的调整成为理顺自身人际关系的关键。然而在大学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对差异认识不到位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的缺陷的问题。再加上独生子女中存在着过于自我、唯我独尊、任性等问题更是加剧了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的出现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紧张不安、焦虑抑郁以及人际交往挫折增强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这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

(4)婚恋及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大部分处于18~2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对异性、爱情、性体验有强烈的追求欲。然而大学生对爱情与性存在着一定的认识模糊,对恋爱发生与维系的各种准备不足,无法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在性方面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性道德不成熟。发生在恋爱与性中的种种问题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度以及自我解决的能力,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在情感上出现障碍,常常因为恋爱问题出现迷惘焦虑,压力大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事例。

3 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上也应有多元化的选择。

(1)建立同学―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三级预警机制。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如此。心理问题发生之前,总会有一些比较异常的微小行为出现,如沉默寡言,逃课厌学,神情恍惚等情况。为了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应该在这些异常行为出现时进行早期干预。同寝室的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紧密,是发现这种异常行为的最佳人员;辅导员作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在班级管理中发现相应的问题时应及早介入;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接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心理咨询机构应及早对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防止问题的恶化。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抓手,因此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出足够的学时,不得随意更改、取消相关课程的设置,在师资力量配备以及硬件设施安排上必须给予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的投入。另外,鼓励专业课程的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加入相应的同本专业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得到扩大。

(3)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作用。校园文体活动承载着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同时丰富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兴趣的集合体,对于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有裨益。高校应鼓励并支持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发挥他们在凝聚学生,增进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时,高校党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应根据教学安排组织相应的文体比赛,如运动会、演讲比赛。鼓励并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增强学生与他人、与集体和谐相处的能力,并且在丰富的活动中释放他们的各种压力。

第5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第6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验;创新;生理学

水生生物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基本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因此,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在该学科建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常规的生理学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生产实践。

1 水生生物生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校以培养有一技之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来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增加实验课时数,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实验课时数增加,主要通过增加实验数目来完成,而增加的实验往往以操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往往由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机械性的按步骤操作,应付了事。这样的实验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对实验结果也仅限于试验数据,而缺少需要动脑思考,深入探讨分析的内容。因此,单纯通过增加试验数目,尚不能真正达到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增加综合性、创新性、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动员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各种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才真正符合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 整合相关课程,实施综合性实验

从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虽然时间短,但由于实验的信息量较少,因此相对于教学效果,存在试验动物和相关耗材的浪费,比如,对血液学指标的检测,常规实验往往设计诸如“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的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等多个实验,这类实验所需要的试验材料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安排在一个实验中完成,但是可以在同一授课班级内进行分组,不同组采用不同的试验材料,比如分别采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等材料进行组间结果对比。

实施综合性实验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将相关学科的实验进行整合。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对生理学指标的检测往往是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以生理指标的变化作为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而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水,水环境的变化与水生生物尤其是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检测生理指标时,可以与养殖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进行常见水质指标的检测时,比如养殖水体中常见含氮物质、累积的重金属物质、异常的pH、常见离子成份变化、不同增氧模式等发生改变时,伴随检测水环境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理学影响,比如检测渗透压调节能力、代谢水平、血液学指标等的变化情况。这种综合性试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或科研实践,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应用目的。

3 改革授课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除了整合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上还需要根据实验内容的调整,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多由教师确定试验内容,准备试验材料,编排实验步骤,明确注意事项,学生只是按照步骤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正是由于参与程度不够,实验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引导学生有更强的兴趣积极参与,在学生掌握基本检测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确定试验题目及后期结论评定等辅作用,具体的试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备的确定、实验试剂的配制、不同实验条件的设计、检测方法的选择等,整个实验可以分阶段完成,包括实验的准备期、材料处理期、指标检测及数据处理期等。为使实验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不同实验处理可以交叉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有的实验步骤可以参考,学生必须自己思考及处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对于不理想的实验结果,也需要去总结相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实施过程及总结的注意事项等整理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实施方法实用性,趣味性并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 结语

鉴于水生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正是围绕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具有实验技能、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冠一,赵铁建,韦燕飞,等.“以学生为中心”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38-39.

[2]胡霞.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6):41-42.

第7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 心理感应抗拒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10-02

一、研究逆反心理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内对“逆反心理”问题议论不少,也有人试图从心理角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中并不存在“逆反心理”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的首创。那么,是不是只有在今天,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存在呢?翻开心理学文献,我们发现西方心理学者们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现象的描述与我们对“逆反心理”的理解很接近,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与我们进一步探讨“逆反心理”问题不无启迪。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肯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布林1966年在他的著作《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布林的理论,假设某人有一套自由行为,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被取消或有可能被取消,他就会体验到“心理感应抗拒”。

布林认为,当心理感应抗拒发生之时,人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1.如果某项自由行为被取消或威胁取消,则该项自由行为的吸引力反而增加。

2.直接从事被禁止或可能被禁止的行为。

3.通过暗示行为来恢复自由。

4.敌意和攻击性情感。

(二)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出发谈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普遍存在的。

2.逆反的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二、对当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长期积淀的结果。

(一)主观因素

1.年龄与生理条件。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意识自己长大了,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成年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很多家长、老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对于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积极引导,于是,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个性特征

部分学生由于自负、独立、偏激等个性特征而造成逆反心理。

3.好奇心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往往事情越是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不说明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4.心理受挫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总希望被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转而用“非常方式”寻求关注。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管教不当。在这方面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又包括:期望不实际;管教随情绪而变化;管教太严厉。

(2)家长的素质

如果家长自身的品行不良也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

(1)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2)教师的教育态度不端正。

(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3.社会因素

(1)不良大众传播的影响。

(2)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和教育

1.加强教育者的可信度。可信度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教师无威无信,这类教育者很易诱发学生显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会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学生会公开与教师作对。二是教师有威无信,这类教育者用威严压制学生,很易诱发学生的隐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不会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因此,一名教师要有自信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和才华多方面展示,对课堂的控制与对学生的吸引对其树立威信是很重要的。

2.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逆反心理。

3.加强感情投入。教育者应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容、多些亲近,那么在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了。

4.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在此,教师可加强学生群体中合作学习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对这些小团体加强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这是防范逆反心理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5.加强教育方式的改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呆板、重复、武断的教育方式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心理的。故教师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可在适当的时机里给予学生们一些赞美。

6.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引发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纠正和防治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学校除应该尽力做了自身的工作外,还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四、小结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由于小学生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还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特定的认知对象、特定的问题才会怀有逆反心理。只要引导得法,疏导及时,其积极作用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是可以防止和克服的。

参考文献:

第8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生管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34-02

[作者简介]郎婕(1989―),重庆万州人,研究生,遵义医学院就业指导交流中心助教。

随着社会发展,原来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机制、教育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国家、政府和各教育机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教改不仅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还包括教学管理方式的一些补充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高校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二是学生管理。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虽然高校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对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所助益,但高校管理贯穿大学生四年或五年的大学生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高质量的学生管理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纪律意识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行,最根本的是保障学生在一个健康、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

一、注重高校管理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一)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虽然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同属于高校管理的范畴,两者共同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管理总是屈居于教学管理之下,如果一直保持这样错误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使从事学生管理各部门的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贷款、医保、档案等事项无法办理,将影响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学生管理是基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同样的关注,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二)重视学生管理相关人员培训

当前,很多高校忽视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把他们只是当作一般的办事人员来任用。事实上,高校作为服务教育大学生的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学生,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但与大学生接触密切,很多还是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引导着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不论具体是什么岗位,只要是在高校工作,就必然对其学历、品格、综合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招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宁缺勿滥。另一方面是在招聘后对人员的培训上,应该采取授课、讲座、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对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新时代,学生和学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增强,自尊感增强。当他们离开家,到大学和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时,有一部分大学生显示不适应的状态。

以前的学生管理过多的把责任和工作全部交给学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等,成了包办式、保姆式的学生管理。这样的方式较为简单地分配了任务,明确了责任范围,但加大了辅导员和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一)按相关制度管理

大学生的自由发展是学生管理的归宿。在高校,大学生的活动是相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只能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因此,高校的一切活动要遵守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同时,又要依照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有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为了便于这些组织的管理,设置有学生会主席、各部门部长、班长等职务,由学生担任。教学改革倡导灵活式的管理,将合适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干部,让他们协商处理一些问题,这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

大学生从高中时代的满课程安排到大学时代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的转变让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适应,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动力和自觉性,沉湎于游戏,荒废学业。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注重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时间管理进行培养。在学生一进校对他们的学习和活动进行相对紧凑的安排,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生活。

三、避免“假、大、空”的形式化活动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应策划组织一些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学生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形式化的活动,这些活动有违高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没有起到开展活动应该达到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比如,“诚信”和“感恩”是大学生教育中经常提及,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主题,两者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前者主要牵涉大学生贷款方面,所以经常是在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发放的时候开展诚信教育;后者主要是感恩国家、感恩学校、感恩父母等,一般在新生中开展相关活动。但是,高校对这些活动的安排不尽合理,刚刚在学生中开展了有关诚信的活动,没过几天,又通知需要开展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活动,如果落实,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引起学生反感;而如果不落实,那就只能让相关管理者“造假”,违背活动的初衷。与其这样,不如规范这些活动,尽量在时间、内容上都做到不重复。

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应该严审开展的活动,严格把关,争取给学生开展更多的小而精的活动,让学生真正能得到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树立优良的品德,而不是让“假、大、空”的活动虚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学会虚假应对,滋生不良的思想。

四、在法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理念受到拥护,这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也有很大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推进。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要求,任何违背法治精神的学生管理行为都是应该杜绝的。但高校对待学生管理中的法律运用,通常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意识到用法律去解决。例如,学生违反学校某项规定,高校管理者会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本校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而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防微杜渐其实更加重要,在学生中宣传法制精神,让他们清楚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助于降低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率,这一点在依法治校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在法治的框架内,寻求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十分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一些学生逆反心理严重,自尊心很强。如果只是一味以强硬的方式对待学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遇到挫折,有心理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怀,刚柔并济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五、借助现代化手段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如今,大学生接触社会多,紧跟时尚的步伐,走在科技的前沿,思想比较开放。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的特点并改进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与智能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邮件、校园网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信息,及时跟进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近况。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也应不拘泥于形式,从办公室拓展到网络,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现代化手段具有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愿意和辅导员及其他高校管理者交流,有了学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问题也不说出来,对于这类学生,要通过QQ、微信等方式,在其的说说、朋友圈上留言,或直接与其在网上进行交流,更容易走入其内心,顺利和他们交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关心和提出建议,避免一些小问题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第9篇:生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图像处理;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8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为满足医学研究生对医学图像加工处理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各医学院校在医学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中纷纷引入了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适应医学影像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的现状,掌握基础的、主流的相关医学图像处理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技能。医学图像处理是围绕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其以计算机为载体和主要工具,对不同医学影像设备所采集和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目的性的二次处理,进而辅助于医疗工作。

涉及数字图像处理的医学图像主要包括:计算机射线照相检测(Computed Radiography,简称CR ),数字化X射线照相检测(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DR),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正电子发射机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超声成像(Ultrasound,简称US)等。对学习者来说:首先是通过医疗图像设备获取相应的医学图像;其次是了解待处理的图像及其特征,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算法方案;再次是使用相应的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或Matlab)按照算法方案进行特定图像的处理;最后是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结果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则将处理结果用于医疗。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是基于图像处理的理论,针对医学中医学图像相关内容,结合医学图像处理的过程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1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分析

本文以S医科大学为例,对其研究生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进行了剖析。

在课程基础方面,需要完成医学影像学基础、计算机公共基础学、医学诊断学等部分课程;在课程实践方面,需要有计算机实践中心作为支持,并具备计算机应用环境,安装Photoshop和Matlab等专业处理软件;在教学时间方面,依据内容为64学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依据聂生东 等编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图像处理》教材为准,教学内容涵盖了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典型方法和使用技术三个主要方面,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在教学考核方面,将理论性考核与技能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实现综合性评价。

2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进一步对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教学进行分析,本文对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以下为调查结果。

2.1 对医学图像处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调查显示近50%的医学院校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独立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而是部分地将相应的教学内容移入到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部分章节,课时少、内容概括,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其次,在已开设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学校,超过30%的学校将其设定为非指定选修课或者为影像专业的专业考查课。

2.2 教学内容简单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是多学科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其对计算机使用及编程内容要求较高,同时涉及很多数学建模、算法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这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和运用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实际教学中内容难以深入,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的要求。

2.3 教学工具单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调查显示,70%以上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使用的是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工具,不容置疑Photoshop是功能强大的图像编辑处理软件,但医学图像处理很大程度上要设计特定算法及组合方案,是更高级的图像处理,如边缘检测、对象识别、智能分析和配准等,这是Photoshop难以实现的。目前,公认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较好的软件是具有编程功能的Matlab和C++等工具。

2.4 缺乏合理的教W团队

目前,90%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其重要问题在于计算机教师属于理工学科范畴,其对医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限,难以实现图像处理与医学问题的结合。同时,这个问题也体现在医学图像处理的教材中,纵观现有的医学图像处理教材,其作者90%以上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导致教材只是在浅层实现图像处理向医学方向的靠拢。还有部分院校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由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师承担,其问题表现在相应的教师没有较深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素养。

2.5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外,研究生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问题还表现在教学实践性差,教学案例医学针对性不足,教材内容可用性不强等方面。

3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发展对策

基于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限制和主要问题,未来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要想在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运行,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认知程度

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各级医学院校和学习者本人都要认识到医学图像处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医务工作者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全信息化时代、综合素质时代和高科技时代,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并重视医学图像处理在辅助医学诊疗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组建合理的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体系

医学图像处理的多学科性要求其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也是医学图像处理可以进行深入学习的前提。因此,要在医学本科生阶段构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等知识基础架构,使医学图像处理成为这些课程的延续与深入。

3.3 组建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

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能,同时大学教师还有科学研究的义务。组建医学图像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将多学科的教学研究者,以科研为目标组合到一起,实现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和领域渗透,打破目前教学在师资方面的限制。

3.4 建设医学图像处理实例资源库

医学图像处理实例是提高课程针对性,明确未来业务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的最直接手段。要想使医学图像课程可持续发展,建设医学图像处理实例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3.5 采用先进的教学形式,注重教学环境的建设

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定位上比较注重于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技能的培养,是实用技能的素质教育,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因此,应注重新教学形式的引入,如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性能、全数字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实践平台环境,这也是教学的基础保障。

3.6 依托互联网实现医学图像处理教育的延续

目前,限制医学图像处理教学效果的另一因素是教学学时有限。医学图像处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有限的教学学时严重阻碍了学习的深入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借助互联网等现有的科技形式对教学进行进一步延续。

4 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医疗诊治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的诊疗相关图像,这些医学图像作为医学诊疗的辅助,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医疗相关工作者必须掌握医学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现、获取、提并利用这些医疗图像的价值。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进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中,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以研究生为例对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剖析,并从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未来研究生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