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

第1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伤口护理;心理状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R7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90-02

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疾病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护理人才。伤口专科护士是指在各种急慢性伤口护理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护理人才[1]。伤口专科护士,在湿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新型敷料,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参与压疮、糖尿病足、动静脉溃疡等疑难伤口以及术后慢性不愈伤口的处理,对伤口的愈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何进一步规范伤口护士操作行为,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流程,提高伤口护理管理质量是各级管理人员积极探索的事情。我院伤口护理管理小组按照医院、护理部的统一部署,在循证理论的支持下,制定伤口护理的工作流程,积极探索,认真实施,定期进行质量评定,稳步推进我院伤口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目前,我部门日常工作主要是针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治疗处理,每天患者人数众多,大量患者尤其是慢性伤口例如压疮、经脉溃疡和糖尿病足等病症,由于患者发病时间长并且较为疼痛,所以患者经常伴随害怕、担忧及顾虑等低落情绪发生,这些情绪的产生经常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所以,护士在治疗过程中,不单单是处理伤口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即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1.2 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及护理

1.2.1 焦虑的产生和护理:焦虑是人们在碰到危险情况时或预感到危机将要到来时,产生的一系列的紧张心理。有诸多临床表现,例如:脸上发白,心理增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有时有发抖现象发生。这些都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各机能存在亢进性造成。

1.2.1.1 在治疗伤口时,伤口功能恢复过程中引发患者焦虑,当医护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在治疗过程中,耐心的向患者说明伤口的恢复情况,免除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及焦虑。在此过程中,应当引导患者适当针对受伤部位进行必要的功能恢复。

1.2.2.2 创伤导致形象损害时产生的心理焦虑,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并且伤口部位处于身体中容日被人看见的部分,这种创伤经常会导致患者内心痛苦,有时会出现行为上的异常举动,态度生硬,不愿与人交往。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耐心讲解,鼓励并安慰患者乐观面对现实,开导患者,告知整形美容院能够弥补身体上的不总,乐观面对人生。

1.2.2.3 医疗费用引起的心理焦虑,这样的患者往往不按照医生规定正常换药,导致延缓伤口愈合时间,甚至使伤口恶化。针对此类患者,阐明换药不及时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1.2.2 避免恐惧心理产生:当某种危险因素发生时,恐惧随之而来,有很多原因是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1.2.2.1 当患者亲眼见到伤口(自己或别人的)或看见沾满鲜血的纱布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亲耳听见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工具发出碰撞声时所激起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针对类似情况需要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利的因素发生。当医护人员完成一名患者换药工作后,应当马上清理因治疗时留下的辅料与血迹,尽可能减少患者术中痛苦,防止患者大喊大叫,医疗工具要轻拿轻放,尽可能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针对原有门诊人数多,空间狭小的等弊端都进行了改善,将原来统一的换药室分成小隔间,医疗工具与污物桶全部防止较隐蔽处,当患者进行换药时,只允许一人进入,这样消除患者因换药引起的恐惧心理,这样有利于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加快恢复周期。

1.2.2.2 怕换药引起疼痛而产生的恐惧有,疼痛既是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例如有一女性病员,农民, 50岁,左膝部表皮擦伤感染,病员从早上我们上班就来到换药室外,一直到十点多钟都不敢走进换药室,因为好怕换药给她带来无法忍受的疼痛。当我们了解情况后,热情将病员扶进换药室,主动和她沟通,并向她解释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和引起疼痛的原因,边谈边检查伤口,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消除了她的恐惧,很快换完了药,病员非常满意,以后她都主动按时来换药,一周后伤口痊愈了。

2 结果

患者经治疗及施行心理护理措施,患者消除了思想顾虑,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本研究证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给予患者最细致全面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心情愉悦,从而有效提高了的护理质量。

3 讨论

大多数需要换药的患者在治疗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悲观等。并且大多数患者同时具备两种以上的多重心态。正因为如此,我院重点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洁净、舒适的医疗场所,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对待患者态度温和,话语亲切,尽量减轻患者在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提高伤口治疗的护理水平,使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心理护理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运用文明礼貌用语耐心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接触病人时应亲切大方、诚恳和谒、有问必答、周到细致。应称呼病人的名字或职称以示尊重,并谦虚地介绍自己及科室护士长、主管医生概况,说明自己将会给病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通过心理交谈,能减少病人惧怕和不安心理,有利于转移病人的消极情绪,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一般来说,谈话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患者的知识水平,选择一种适当的谈话内容与语调,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要有目的地与病人交谈,从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给病人讲。

(2)在做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技术应娴熟,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与保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并且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体贴和重视、情绪安定的接受治疗。

(3)要提出全面准确的护理计划:要想很好的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掌握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针对病人的伤口严重性、病人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及经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心理护理计划,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解除病人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周芳, 吴玲. 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 (05)

[2] 郭春兰. 伤口护理中手卫生的临床意义及其管理[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04).

[3] 伤口护理防5种错误做法[J]. 百姓生活, 2008, (10).

第2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1.1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共30人。

1.2方法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定发生职业暴露后应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并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暴露情况详细记录于《利器伤登记备案表》进行备案,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从而采取检测、注射疫苗、观察等处理方式。

2结果

2.1职业暴露种类

共发生职业暴露30人,其中锐器伤24人,占80.00%;黏膜暴露4人,占13.33%;其他2人,占6.67%。

2.2人员分布

医师12人,占40.00%;护士15人,占50.00%;工人3人,占10.00%。

2.3科室分布

内科12例,占40.00%;病房5人,占16.67%;外科门诊及其他科室共占43.33%。

2.4暴露原因

小器械、注射针头以及缝针、刀片划伤占主要部分,占76.66%,处理医疗垃圾、传递器械以及其他占23.33%。

2.5受伤部位

因口腔治疗大多为个体近距离治疗,故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手部及面部,其中手掌上发生的伤害有26人次,占86.66%;手臂及面部各发生2人,各占6.67%(表1)。

2.6职业暴露者接触的感染源

由于大部分为门诊患者,所以感染源的确定较为困难,不详的有26人次,占86.67%,明确的感染源的有4人,占13.33%,感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

3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医务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而在众多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又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能经锐器伤传播。尤其是在口腔科,因医务人员需要频繁使用探针、车针等锐器,极易发生职业伤害,所以做好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五大口腔专科医院之一,创建于1947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针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防护不够等原因,职业暴露仍时有发生。

3.1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易发生暴露

由于口腔诊疗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要与车针、探针、镊子、注射器、刀片、缝针等小器械频繁接触,人工完成各项治疗,所以易发生职业暴露,且暴露的种类主要以锐器伤为主。本组数据显示,医师与护士均易发生暴露,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中以护士伤害为主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口腔科大多为医师个体操作,且医师在治疗时要使用较多的车针、扩大针等小器械所致,例如口腔内科治疗。在本组统计数据中占前3位的是口腔内科、病房、口外门诊,这与科室大、患者多、器械使用量大有关,口腔内科的暴露占比例较大,为40.00%,且大部分集中在医师身上,主要相关操作是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小器械,造成被刺伤、划伤;除口腔内科外,外科病房、外科门诊也易发生暴露,占2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换药、缝合等过程中发生;供应室发生2例,占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除医师外,口腔科护士也较易发生暴露,占50.00%,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接近,主要是在下车针类小器械、处理医疗废物、调拌材料等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意外所致。

3.2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组调查显示,小器械刺伤、划伤大多是在下车针、操作中、收集废物等环节中发生,占80.00%,这与医务人员操作不熟练、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有关;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够,认为只是意外伤害,具有偶然性,不能有效重视起来。此外医务人员的暴露与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也有很大关系,在国际上口腔科的操作标准为四手操作,即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而在国内医护比普遍约为4∶1,甚至更多,无形中导致医护间的工作交织混在一起,一个护士配合多名医师,工作量增大,导致易发生暴露。护士繁忙导致医师不得不承担由护士完成的工作,如下机头、处理医疗垃圾等大量琐碎、重复、费时的工作,增加了医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暴露的概率。

3.3锐器伤易传播疾病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因治疗的器械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而此类污染物又带有大量的细菌,稍有操作不慎,便有发生传染的可能。我国是HBV和HCV高发区之一[2],梅毒、HIV携带者也日益增多,该类疾病的职业暴露问题日趋严重,医护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感染风险。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口腔科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明显升高,只要被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而口腔治疗中的小器械基本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潜在风险。本组30例统计数据中明确有乙型肝炎的有4例,占13.33%,另外均为不详,这主要是因为口腔专科医院为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大多治疗集中在门诊完成,而很多门诊患者对自己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等病毒并不知情,所以这就间接对医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不知道患者是否为病原携带者。此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患者也存在侥幸心理,明知为传染病患者,但仍会发生暴露,本组数据中就有3例医务人员已明知患者是HBV阳性仍然发生伤害的案例。被HBV、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或划伤时,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及悲观情绪,对受伤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压力,同时对其他相关接触但并未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也造成一定恐慌,说明此类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影响较大。

3.4预防措施

3.4.1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暴露后处理原则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完善职业报告制度和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动态追踪已发生暴露人员,定期对全院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导致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暴露发生率。

3.4.2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培训与教育

通过培训学习,可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发生暴露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暴露及暴露后的感染风险。因此常规的职业暴露教育对于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感染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4.3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发生暴露后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所涉及的病原体密切相关,而且与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刺伤深度及接触血量密切相关。有报道显示,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氯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00%[3],此外口腔科医务人员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后可有效减少患者血液、体液喷溅而引起的暴露。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要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做好各项防护。在工作中安全操作是基础,注意改变个人不良操作习惯,各项操作要按相关操作规程实行,如避免针头回套,使用利器盒,用传递盒传递医疗器械等,从而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3.4.4为医务人员营造宽松的治疗环境

在调查中发现,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的科室较易发生职业暴露,所以加强科室管理,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治疗时间,增加人文关怀,为医务人员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可以有效缓解职业紧张,使医务人员能集中精神去做治疗,从而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4.5增加护士数量

要改变以往护士配备不足的状况,向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靠拢,减轻医师与护士的工作强度,根据分工完成各自工作,减少工交叉,提高工作质量,减少暴露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第3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科护士;优质护理服务;作用

随着专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专科护理水平与之相适应。护理专业的职能也要很大的拓展,加快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势在必行。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和护士分层管理中,要求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创造优质温馨的示范病区,把优质病房的各项工作推向新台阶,让患者满意。现将专科护士在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的作用介绍如下:

1 方法

1.1业务指导和健康教育 专科护士能利用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对同行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为护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同时促进不同专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质量,带动医院整个护理水平的提升。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促进康复和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受益,融洽了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遵从起到重要作用。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急诊数量、住院日,以及医保费用的支出都大大降低。

1.2参与护理 为了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护理的专业化不可避免,造口专科护士可直接、及时地给造口患者提供专业康复治疗,开展造口患者心理护理、术前定位、术后护理、出院健康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家属的培训等及处理一系列工作,提高造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通过全面评估、及时恰当处理伤口情况、合理选用新型敷料等措施,加快了各种慢性、复杂伤口的愈合,降低了医疗成本,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有效处理造口、伤口、失禁患者的问题,尤其在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已得到了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开拓了本专科的新领域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1.3门诊咨询和随访 应用管理程序(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评价)营建一个有利于护理实践的环境.承担专科及相关领域的咨询任务,向咨询者提供专家意见和建议;提供护士门诊服务,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还提供家庭探访,造口专科护士给予有关造口、伤口及失禁的治疗方案和所需用品及最新资讯,提供临床指导及护理示范,以评估患者对造口的适应能力,伤口愈合的速度,失禁患者的康复进展等等的跟踪服务。开设护理门诊、参与护理会诊。由于造口康复知识普及,造口器材得到推广,较多造口人受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造口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并有所减少。

1.4专科护士与相关人士沟通和合作 专科护士的角色很多,是联络员,作为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及其他康复人员的联络者。作为患者、家属与各大康复用品与医疗用品的联络者,作为各患者组织,如造口联谊会、足部溃疡组织及失禁患者咨询组织的联络者,专科护士的角色也是协调者,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各学科专业的人员协调合作,同时不断更新知识,增加与CNS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本专业最新资讯与研究成果。

1.5使用新产品,减轻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 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专科护士的工作体现了护理专业在卫生保健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给临床护士在专业上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专科护士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弥补了常规医护工作的不足。造口专科护士参与造口伤口护理,慢性伤口的护理、压疮的预防和监控、瘘管护理、足部溃疡护理等,开展伤口新型敷料换药方法,协助医生处理疑难伤口,使医生满意,使用新型造口袋,减少了患者伤口和被服污染,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使护士满意,同时提升了护士的工作价值。

2 结论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投身于护理实践,并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已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建立和发展专科护士培训制度,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向。专科护士早期参与患者的健康管理,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结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为以一对一的方式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精细化健康指导,以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提高患者对自身的认识和自我照顾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和保持治疗后的健康水平。

第4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拔管原因;护理方法;脑外科患者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63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情况下, 患者主观拔出管道, 或因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意外脱落, 又称意外拔管[1]。脑外科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 而留置各种管道较多, 如胃管、吸氧管、气道插管、静脉输液管、尿管等。因患者昏迷多见, 不能从口腔进食, 如果大量输液不当, 又加重脑水肿。在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中, 胃管居首位, 因此, 作者重点探讨在留置胃管时, 所出现的非计划管道脱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脑外科患者早期, 留置胃管有两个用途:①在发生应激性胃溃疡时, 通过胃管注入药物达到止血的目的, 有利于引流;②在进行鼻饲饮食治疗时, 有利于增加营养, 减少大剂量的输液, 避免发生脑水肿。由于胃管的刺激、患者意识障碍等因素, 非计划拔管及胃管重插率较高, 而反复插管, 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也加大了护理的工作量。本科对2008年1月~2014年10月实施582例鼻饲患者中发生意外拔管59例, 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应对的护理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582例患者行鼻饲饮食治疗, 发生非计划拔管59例, 占10.1%, 男35例, 女24例, 年龄17~80岁, 平均年龄(59.4±7.8)岁。高血压脑出血30例, 车祸致脑外伤19例, 其他10例。意识状态均呈浅昏迷。自行拔出21例, 占35.6%, 夜间拔出15例, 占25.4%, 固定不牢滑脱10例, 占16.9%, 翻身时牵拉7例, 占11.9%, 由于操作(吸痰时)不当6例脱出, 占10.2%。

2 原因分析

2. 1 医务人员方面 ①胃管固定不牢固, 由于固定胃管的胶带易被患者面部的油渍、汗液、口腔分泌物污染而失去粘性, 固定不牢固容易脱出;②患者多为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者, 为了防止压疮, 定时翻身或更换时, 动作过猛或手法不正确导致胃管被牵拉滑出;③健康宣教不到位, 护士对家属的宣教过于简单, 未能及时指导家属在做其他生活料理时保护好胃管的方法, 以及对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作不当, 发生胃管脱出;④护士的经验不足, 观察不到位, 不及时。特别是年轻的护士缺乏工作经验, 在为患者做各种操作(如口腔护理、更换、经鼻腔吸痰、搬运患者)时, 由于操作不当用力过猛牵拉胃管而脱出;⑤中午或夜间工作人员少, 巡视不及时, 不能及时发现松脱的胶布, 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而发生意外。

2. 2 患者方面 ①对于昏迷患者, 留置胃管后有不适、疼痛、舒适的改变是发生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患者因插管而引起的鼻黏膜损伤和咽部异物感常常感觉鼻咽部疼痛, 不能忍受疼痛而将胃管自行拔出。②夜间睡眠状态下无意识的动作, 患者多为外伤, 躁动不安, 而陪护较疲劳, 肢体的约束欠妥, 易发生手抓面部将胃管拔出。③活动时不小心拔出, 特别是重症患者由于监护仪的应用及各种引流管的放置, 翻身活动时常会顾此失彼而将胃管拔出。

3 护理对策

3. 1 全面落实责任制模式,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留置胃管前向家属介绍患者疾病的成因、症状、护理要点, 说明留置胃管操作的意义及留置后可能造成的影响, 使其了解留置后的护理要点, 积极协助患者翻身, 避免突然更换而牵拉胃管, 保持胃管的通畅, 做鼻饲的正确方法, 以取得配合[2]。

3. 2 对患者置管后的反应主动预测、积极引导,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患者如出现拔管倾向或曾出现拔管行为, 提醒家属加大看护力度, 必要时约束患者肢体[3]。在约束患者双手的前提下为其翻身。镇静类药物可遵医嘱使用。

3. 3 加强护理的针对性, 从护理方法上减少患者不适。留置胃管不仅刺激患者的生理器官, 还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选取直径小、材料软的胃管器具, 操作时在保证留置成功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动作的轻柔度和准确度, 能有效降低患者生理上的不适感和心理上的恐惧。同时, 置管后保持患者口鼻腔的湿润度, 适当的变换和按摩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4]。

3. 4 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半开放是胃贲门处的形态特点, 也是造成胃溶液反流的重要原因, 易造成患者托管, 增加呕吐等不适症状。为防止鼻饲液和胃溶液的反流, 减少留置胃管并发症, 置管操作时, 在常规深度的基础上, 适当加大插入的深度, 使管端由胃贲门处深入至幽门部。加强患者分泌物清除护理。用于固定鼻胃管的胶布不仅要每天更换, 还要根据患者口鼻腔分泌物情况随时更换, 以保证其固定性[5]。

3. 5 严格遵守护理要求和流程。为防止给患者变换时不慎拔管, 医护人员应注意提高护理技巧, 注重操作细节, 尤其是针对不适反应较重的患者及人手不足、光线暗淡等特殊情况。为确定鼻胃管的置入位置, 还必须先抽取胃内容物, 检查鼻胃管的深度, 再进行鼻饲操作[6]。

3. 6 规范巡视制度, 尤其是特殊时段的巡视制度。在日常巡视的基础上, 重点做好夜晚和交接班的巡视。如遇人手不足情况, 应适度增加巡视频率。重点巡视被约束患者情况[7]。

3. 7 注重护理细节, 争取陪护配合。留置胃管前向陪护人员详细说明置管护理的注意事项, 尤其要明确意外拔管给患者身体和患者治疗造成的后果。通过在患者床前张贴警示标识等手段, 提醒家属在护理中随时提高对于意外拔管、非正常拔管警惕。

4 小结

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可引起鼻腔黏膜损伤、鼻饲液反流甚至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并影响预后的病情, 同时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患者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下, 可能会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客观认识到其危害之深, 提前发现安全隐患, 并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展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测试,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认识,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非预期拔管的发生。如何使长期留置胃管的固定方式更加舒适, 安全, 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许翠花, 张艳红, 张玉侠, 等. 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现况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3):241-243.

[2] 李国萍, 顾巧华. 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中国医学创新, 2012(33):68-69.

[3] 谢佩月, 陈亚玲. 留置胃管患者自行拔管原因及对策.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12):1400.

[4] 郑秀先, 李雪松, 李琦, 等. 改进鼻饲管置入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护理学报, 2007, 14(4):5-7.

[5] 宋瑰琦, 冯影. ICU病人气管置管意外脱管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2):146-147.

[6] 胡萍, 赵成敏. 非计划拔除胃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上海预防医学, 2010, 22(9):470.

第5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护士;手损伤;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a)-0125-03

加药掰启安瓿是护理人员每天进行频率最高的一项操作[1],掰安瓿时手划伤是每名护理人员都会遇到的常见职业损伤。这种职业暴露是造成血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由于对自我保护意识重视不够,使得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损伤的危险,增加了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生理伤害和心理恐惧。为了解临床工作中掰启安瓿发生损伤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进行过掰安瓿操作的护理人员1176名,统计和分析因掰安瓿而出现手损伤的频率,并根据相关文献[1-3]及实际临床工作体会进行了经验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江苏省徐州市3所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1176人,其中实习护士组(护龄≤1年)251人,护龄>1~5年组452人,护龄>5~10年组177人,护龄>10年组296人。

1.2 调查内容

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毕业时间和护理岗位工作时间等;1年内发生安瓿损伤的次数:无(5次/周);受伤原因:安瓿质量、心理紧张、急救急用、操作不熟练和方法错误等;损伤后处理方法:及时清洗伤口、消毒包扎和被动免疫等。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江苏省徐州市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每年3月初发放问卷,调查前1年内发生因掰安瓿而出现护理人员手损伤的人数及百分率;调查分类:按实习护士组(护龄≤1年)、护龄>1~5年组、护龄>5~10年组和护龄>10年组人群分别填写。发出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6份,回收率90.4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资护士掰启安瓿致手损伤发生情况

调查中有1176人回答了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发生的情况,其中,有1011人发生手损伤,发生率为85.92%。实习护士组经常发生率为37.84%,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组偶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龄>5~10年和>10年组无损伤率明显高于实习护士组和护龄>1~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手割伤造成手感染的占24.38%,异物存留占59.16%,留有瘢痕占63.93%。见表1。

2.2 不同年资护士掰启安瓿致手损伤发生原因比较

心理紧张: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紧张是造成低年资护士掰启安瓿致手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实习护士组发生率最高,为75.29%,护龄>1~5年组次之,为56.19%,明显高于>10年组(2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急救急用和方法错误: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时间仓促、心情紧张,而使用的安瓿品种复杂,要求护士动作迅速,因此在掰启安瓿时极易造成手损伤。从表2可以看出,因急救急用掰启安瓿致手损伤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资护理人员都可能会发生损伤。在应用方法上,有些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在掰启安瓿时不是轻握安瓿颈部向上提拉进行掰折,而是用力紧握安瓿颈部向下掰折或用力过大将安瓿捏碎。表2结果表明,实习护士组方法错误致手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护龄>5~10年组和护龄>10年组(P < 0.01)。

不熟练和用力不均:本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掰启安瓿操作不熟练致手损伤与护理人员的年资直接相关,实习护士组、护龄>1~5年组手损伤率发生率分别为49.40%和32.30%,而护龄>5~10年和护龄>10年组仅为11.86%和7.77%(P < 0.01)。在安瓿品种复杂、工作繁忙、心绪不稳以及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时间仓促、心情紧张使得掰启安瓿的力度掌握不准,易造成手损伤,虽然实习护士组和护龄>1~5年组由于该原因致手损伤发生率较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该原因致手损伤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可能与操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况有关。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

刚进临床的护士,特别是新下科的实习生及既往在掰启安瓿时发生手损伤的护士,往往在掰启安瓿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张莹等[3]报道,87.9%的护士有被玻璃安瓿割伤的经历,调查发现,被安瓿划伤后往往有恐惧心理,有人甚至不敢再去碰安瓿,或者在工作中避免掰安瓿,给工作造成很大不便。

3.2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本研究显示,实习护士组、护龄>1~5年组手损伤发生率较高原因是操作不规范,在掰启安瓿时不是轻握安瓿颈部向上提拉进行掰折,而是较用力紧握安瓿颈部向下掰折。据调查,有少数护理人员在掰启安瓿时由于用力过大,常常将安瓿捏碎[1]。因此,应针对实习生操作不规范、方法掌握不当等情况进行指导,一步步示教,教会其掰启方法,规范操作步骤。在进行危重患者急救时,最好一人掰启安瓿,一人抽吸药液,这样既可防止差错又可防止护士又掰安瓿又抽药所带来的忙乱及损伤。

3.3 加强培训,提高技术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时间仓促、心情紧张,安瓿品种复杂,要求护士动作迅速,因此在掰启安瓿时极易造成手损伤。而住院患者输液治疗多在较集中的时间完成,多数医院床护比达不到1∶0.4的要求,护士配备不足,导致忙乱及操作不规范,增加了各种意外发生的机会,这类问题在各年资的护理人员中均可发生[1-4]。因此,对上岗护理人员加强培训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实习护士、护龄>1~5年护士手损伤率高于护龄>5年的护士,说明年资低、工作时间短、动作不规范、技巧掌握不好易发生手损伤。因此,应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自我保健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有调查显示,护生在实习前接受正规职业防护教育甚少。因此,学校应设立相关职业防护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课程,并贯穿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对新护士下科之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及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要求护士养成良好正确的操作行为。进入临床后带教老师应反复示教,告诉其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讲解及演示操作技巧,尤其是对如何安全正确掰安瓿这样容易被大家忽视而又容易对护理人员造成身心伤害的小细节进行强调说明。对国产安瓿因质量安全性低于进口安瓿,掰启安瓿时应有思想准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一些大口直颈安瓿、玻璃厚度不规范的安瓿,掰启十分困难的可放置一旁不宜使用,对一些安瓿内压力过高的如维生素C针剂等,应教会护士在掰启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掰启的瞬间药液及微小玻璃碎片进入眼中。

3.4 使用专用工具,加强防护措施

应在临床上开展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在职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弥补相关知识、理论、技能的欠缺,提高带教老师素质及职业防护能力。例如,费璐竑等[5]自制一种掰玻璃安瓿的塑料小用具;杨田等[6]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掰安瓿;何非等[7]研制的多用笔式掰安瓿工具;芦盛贞等[4]发明的玻璃安瓿锯掰器。各单位可以购置或自制类似以上工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安全,实用,避免了护理人员工作中受损伤,同时也防止了护士因锯掰安瓿划伤出血造成的血液污染及院内感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8-10]。

[参考文献]

[1] 刘英,张传开.临床医务人员掰启安瓿手损伤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33(18):49-50.

[2] 文安华.护生职业防护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3):79-80.

[3] 张莹,侯睿.手术室护士利器意外损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5-17.

[4] 卢盛贞,熊春梅,万容梅,等.两种掰折安瓿方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390-393.

[5] 费璐竑,王翠洁.掰玻璃安瓿新招[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25-226.

[6] 杨田,葛英,杨荔,等.巧用一次性注射器掰安瓿[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112.

[7] 何非,杨懿,贾红岩,等.一种新型的多用笔式掰安瓿工具[J].医疗卫生装备,2009, 30(9):62-63.

[8] 张洪芬,张琪韵,刘亚琼,等.旋转式安瓿自动折断开启吸药操作装置的临床实验[J].护理学杂志,2011,26(13):87-90.

[9] Schellenberger S. A product that can help when breaking an ampule[J].RN,2005,68(5):17-19.

第6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经鼻气管插管 护理对策 原因分析 拔管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非医疗计划指导下,因气管插管患者或其他因素导致气管插管自患者身上完全脱出的现象,包括自拔和滑脱两种情况。一旦发生气管插管滑脱或自拔,会造成患者的再次伤害及延长住院日。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共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中有16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1~68岁。自行拔管7例,插管意外脱出5例,插管堵塞及气囊漏气拔管各2例。

2 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

2.1 医源性因素

2.1.1 插管方式

许多资料显示住院患者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经鼻气管插管多,原因是经口气管插管压迫舌根部易引起患者不适,镇静减浅后,易诱发患者烦躁而将气管导管拔除,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压迫感较轻,但经口气管插管比经鼻气管插管容易操作。另外,经口插管不易固定,长时间放置牙垫使口腔疲劳不适,容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而经鼻插管则较易固定,不影响口腔护理,有的患者甚至在清醒状态下也可耐受,相对不易拔管。

2.1.2 护理因素

固定不牢固,由于病人烦躁,口腔不停地咬合动作和头部的摆动导致固定好的边带松脱;为病人行口腔护理时单人操作,松解边带时病人躁动致意外拔管;评估病人不准确,未能预见性有效约束病人四肢。

2.1.3 医疗因素

患者均有躁动表现,与未及时给予镇静剂或镇静剂剂量不足有关。机械通气改变了患者自主呼吸模式,易产生与呼吸机抵抗、同时因插管带来的各种不适、沟通障碍、无家属陪护等使患者难以接受和耐受气管插管而感到恐惧、烦躁不合作,而自行拔管,患者可瞬间将导管拔出失去有效呼吸通道而窒息死亡,因此在护理上气管插管较中心静脉置管、胃管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2.1.4 导管因素

导管气囊充气不足或破裂,气管插管充气囊漏气、充气不足或处于放气间歇期,均易在患者活动等外力作用下导致UEX发生。

2.1.5 人员因素

非计划性拔管一般发生在夜间或中午,与护理人员不足有关。护士工作在危重患者的最前沿,护士的服务与UEX 紧密相关。UEX经常发生在以下情形:(1)护士夜间换班时;(2)护士换班前后1h;(3)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时;(4)缺乏经验的护士当班时;(5)当班护士不在患者床旁时等;(6)护理经验缺乏的护士夜班中发生UEX 的几率更高。由于国内护理人员的紧缺,而导致绝大多数医院达不到此项要求,致使护士的实际工作量增多,工作负荷的加重易导致护理的某些环节不到位而致UEX发生。

2.2 非医源性因素

2.2.1 患者躁动与神志不清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发现,发生UEX时患者多为躁动、意识不清、昏迷、谵妄等状态。

2.2.2 患者的心理

在特殊医疗环境,限制探视制度都可能使患者产生紧张、烦躁、悲观、绝望等情绪,其结果是不配合治疗和护理,造成UEX事件的发生。

2.2.3 其他相关因素

包括气管插管患者年龄、精神状态及舒适的改变。忽略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导致自主拔管的重要因素。年老的患者基础病多、精神状态不稳定、病情反复、病程长,UEX发生率相对高。舒适的改变,特别是疼痛亦是ICU 患者经常伴随的症状。

3 护理对策

3.1 气管插管前护理

① 心理护理:手术前做好宣教,向清醒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并与家属沟通,发挥亲属的支持作用;② 指导沟通方式:指导患者使用沟通示意图片,如有需要只需指认某张图片即可;教会患者使用手语,如大拇指表示大便、小指表示小便、食指表示需要吸痰、拍床栏表示要翻身等。

3.2 气管插管后护理

气管插管固定确定深度后用胶带在导管外露的刻度作一标记。对于气管插管比较实用的固定方法是在胶布固定的基础上另加一条系带,长度依据患者头颅大小,绕过枕后沿乳突或耳廓上在插管上系紧,再环绕1~2圈打结,松紧可以容纳一指左右,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采用此方法可降低意外脱管率。

一般护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吸痰动作轻柔;经常湿润患者口唇,胶布每天更换;更换胶布或口腔护理时操作者一手要扶持插管,躁动患者需2人配合完成;随时观察插管深度,尤在咳嗽、吸痰、翻身、更换胶布或口腔护理后更需注意。

肢体约束 王军等建议患者清醒时解除约束,但本组有3例清醒未进行肢体约束者自拔气管插管。因此,在充分评估置管患者耐受程度的基础上,对有拔管倾向或曾有拔管行为的患者给予肢体约束,并经常检查其有效和安全性。

适当使用镇静剂 镇静剂使用方法有持续静脉滴注和间断静脉注射,要使患者的镇静评分在3~4分。本院常用的地西泮持续静脉滴注,达到Ramsay镇静评分3~4分;或间断静脉注射直至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

加强气道湿化,防止插管阻塞掌握气道湿化标准,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使痰液稀释。对于痰液高度粘稠的患者,可以使用生理盐水100 mL+庆大霉素16万U+糜蛋白酶10 mg直接气管内滴注,2~3 h/次,也可以用2%的碳酸氢钠直接滴入。吸痰时,若导管下端有阻力不易插入吸痰管,则提示气道有阻塞,可能为痰痂。此时,须反复湿化,反复彻底吸痰,直至痰液变稀薄。吸痰时动作轻快、准确,吸痰管要插到有效的深度,以便将导管下开口的痰液充分吸净。每次吸痰前后向气管插管内滴药,吸痰时间不可过长。同时在进行气管插管时,应检查插管气囊是否漏气,留置插管过程中,也应定时检查气囊充气情况,防止气囊漏气塌陷后吸附大量痰液堵塞插管口而不得已拔管。

插管方式的选择 经口插管比经鼻插管较易发生拔管。尽可能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因经鼻插管容易固定,口腔护理容易进行,而且经鼻插管管径细,对咽喉部刺激小,又不影响进食、进水,患者可耐受较长时间,相对不易拔管。

规范护理操作,强化流程管理,加强夜班护理力量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按流程操作。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与护士的护龄没有关系,主要是患者与护士的比例不当。我科在病人多时实行弹性排班,上半夜9点后加一人,下半夜在6点后加一人,以加强夜班力量。

参考文献:

第7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结核ICU;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士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31-02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其中有95%的结核病人和98%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结核病流行严重,疫情下降缓慢,有些地区还有回升[1]。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各省均成立了结核专科定点医院,进行定点治疗及相应的隔离。在各省、市建立结核ICU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此可以为更多的结核病患者提供更及时、针对性的治疗,降低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

受结核ICU的特殊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所决定,结核ICU护士成为了护士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我院在2006年成立了国内首家结核ICU,至今已有5年历史,现拥有监护床位数14张,配置护理人员30人。5年期间我科护理人员已经查出1名护理人员感染上了肺结核,近期对于本科室护士的PPT实验结果显示,80%以上呈阳性,虽多数处于不发病状态。

本文对结核ICU护理职业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结核ICU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机率。

1 危害因素

1.1 结核菌 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还有通过患者分泌物及血液进行传播。传染性微生物的气溶胶是医院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结核患者主要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时将病原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周围的空气中,人员流动加速了悬浮微生物的传播,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而结核ICU的患者均是结核病危重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每天都要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尤其在目前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越来越多,使结核ICU的护士感机率快速增大,因此作为该领域的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射线与紫外线的伤害 X线摄片检查是结核病的重要诊断方法,而结核ICU患者大都因病情危重,需床边摄片。在患者需要协助时,护士在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情况下会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损害。在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检查时,患者需要呼吸囊辅助呼吸,此时医护人员也容易受到X射线的伤害。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4]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因射线的累积作用会导致人致癌。目前对从事放射专业人员的保护已得到重视,但护士在这方面的防护却通常被忽略[4]。此外,紫外线作为结核ICU床单元、器械或物品表面的消毒措施,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也可对护理人员的眼睛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可造成眼炎、皮肤红斑、皮炎等伤害。

1.3 医用器械锐器伤害 结核ICU的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护士使用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的机会也最多,如给病人进行输血、注射、及各种操作时,由于操作频繁、病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等因素,使护士被针刺伤、锐器切割伤的机率增加,由此会造成HIV、HBV、及HCV等感染的危险。李映兰等[5]在对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中发现,护士针刺伤的五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一次以上,而54.6%的护士在针刺伤发生后不能确定感染源,61.9%不了解感染源患者的血液检查情况。

1.4 化学消毒剂的伤害 戊二醛及含氯化学消毒剂等在临床科室应用较多,结核ICU更是如此,用于浸泡各类器械和物品或地面的消毒,而护士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的机会最多,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当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中,被人体吸收后导致支气管黏膜的水肿,长期作用可以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伤害。若消毒剂与皮肤直接接触,会对皮肤直接造成烧伤或接触性皮炎。

1.5 社会和心理性的伤害 结核ICU除了具有普通ICU的患者病情严重、变化快、多种医疗仪器同时使用,护理量大、突发事件多,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外,同时还担心被结核患者感染的危险。因而对结核ICU的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防护措施

2.1 结核菌的防护措施

2.1.1 布局合理、分区明确的医疗环境,是控制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前提条件 结核ICU更应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之间分别设缓冲间,并以不同颜色警示医护人员。

2.1.2 病房设计成利于空气通风的环境,有条件可设置洁净层流病房 洁净层流病房在我科设置后,减少了每日紫外线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伤害,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培养,定时清洗空气滤网及空调滤网,取得了较好效果。

2.1.3 护理人员需要戴N95型口罩用于职业性呼吸防护 N95型口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飞沫的大小为直径1至5微米,普通口罩难以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规定,暴露在结核病菌下的医务人员必须佩戴N95标准以上的口罩。由于N95型口罩是据欧美人脸型设计,对我国亚洲脸型可能存在部分不合适,这时为了弥补鼻翼部的空隙,可在N95型口罩内层戴一层外科口罩,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经我省疾病预防专家测试,戴双层口罩确实较单层更有效。与患者交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1-1.2米为宜。当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4]。下班后护士要做好个人卫生,注意鼻孔、耳朵和口腔的清洁,工作服应做到每日更换[5]。

2.1.4 结核ICU机械通气的患者均应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呼吸道病原菌的传播 在对结核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及大咯血的患者抢救时,避免不了会被血液,痰液喷射至脸上及眼睛里,同时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每天要倾倒积液瓶的积水,加湿化水,更换呼吸机管路,留取痰标本时,都可能被含结核菌的痰液或水溅入眼睛,因而眼镜的防护也显得十分重要,最好使用保护眼镜,而结核ICU的护士及结核专科的护士对眼睛的保护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2 射线与紫外线伤害的防护措施 患者在进行床边摄片时,应将病人安排好,摄片时要尽量远离。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外出进行CT检查,如需呼吸囊辅助呼吸时,医护人员应穿好防辐射服,加强自身保护。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应选择好时间,各项治疗结束后,安排人员走动最少的时间,或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紫外线对医护人员或病人的伤害。

2.3 医用器械锐器伤害的防护措施 护士操作要规范,动作要沉稳,避免手忙脚乱,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将针头分离后放入密闭的防刺容器,由运送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进行焚烧处理。掌握各种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配药掰安剖时需用纱布包裹,以防损伤。玻璃安剖、针头刀片等危险废物应集中放于耐刺、防渗漏的容器盒内,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存放和处理,不得用手抓取。如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在伤口附近心端挤出血液,同时用流水或肥皂水冲洗,局部涂碘伏消毒后再包扎伤口[4]。必要时需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种被动免疫,并定期复查,加强安全意识。

2.4 化学消毒剂伤害的防护措施 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物品时,应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消毒剂的容器应配备上盖,减少挥发;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加强病房工人的管理,熟练掌握清洁地面或物品的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及应用,避免浓度过高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伤害。

2.5 社会和心理性伤害的防护措施

2.5.1 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布局抢救室 制定周密的抢救流程,抢救物品做到四定要求,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缓解护士的紧张情绪;加强沟通技巧,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提高。

2.5.2 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结核ICU的护士,每天接触这些结核患者,被结核菌感染的机率非常高。对我科的调查现实,超过80%的护士PPD试验均为阳性,但只有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才会出现症状或发病,一般不会发病,因而增强体质对于结核ICU的护士尤为重要。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

2.5.3 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结核ICU的领导者应重视科室护士的专业培训,年轻护士应先到心电图室、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轮转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抢救技术,鼓励结核ICU的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结核ICU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

2.5.4 结核ICU的护士长应合理排班,实现人性化管理 实行弹性排班制,根据本科室护士的年资、经验、能力及病人数量、危重程度合理排班[6]。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护士[7]。

2.5.5 加强体检、提高护士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医院领导应重视结核ICU的护理工作,适当提高结核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待遇及增加晋升机会。重视对结核ICU护士的体检工作,尤其是肺部胸片和肺部CT的检查,我院2011年开始对结核科护士和医生每年实行免费肺部CT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同时结核ICU的护士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结核ICU的工作看作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

2.5.6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室活动,培养轻松、益于健康的业余爱好,学会自我调节方法,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搞心理耐受力,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从而让自己的抵抗力处于良好的状态。

3 小结 目前随着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结核ICU也将会渐渐扩大并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护士要进入到结核ICU这个岗位,因此对于如何做好结核ICU职业危害的防护也越来越受重视。危害的因素很多,防护也需从多方面着手。因此如何做好结核病的防护措施,如何缓解结核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如何对结核ICU的护士进行更好的保护,做好定期的体检工作等,做到有效预防传染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可以作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蕾.专科护士如何面对全球结核病例骤增[J].临床肺科杂志,2004,9(4):435.

[2] 胡依群,孙玲宝.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减少职业危害天津护理[J],2004,12(3):181-182.

[3] 张清华.呼吸结核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0):1151-1152.

[4] 沈惠兰.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421-422.

[5]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管理,2006,21(2):52-54.

第8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作者简介:王娟(1978-),女,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助理讲师,现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教师。专业方向:护理。

【摘要】护士的职责是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要为病人着想,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护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建议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此课程。

【关键词】职业安全;高职护理;教学;必要性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即将实习的2006级学生和实习返校的2005级学生各200名,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法调查。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并请专家审核通过,调查内容包括: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医疗锐器刺伤及处理、污染针头的处理、如何正确安全的配置化疗药物、洗手技术、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等。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回收率100%。

3 结果

3.1 400名学生防护知识问卷回答,见表1。

表1

200名即将实习的06级学生200名实习返校的05级学生

项目人数百分率 人数百分率

针刺伤刺伤后上报2010%5527.5%

刺伤后不上报18090%14572.5%

刺伤后血液检测147%4020%

刺伤后血液未检测18693%16080%

污针头处理直接弃去87 43.5%136.5%

放入利器盒103 51.5%13467%

戴口罩手套作任何操作都带口罩18693%9145.5%

当手上有伤口时带手套65 32.5%11256%

接触病人用物时4020%7638%

接触化疗药物时47 23.5%9648%

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时81 40.5%14170.5%

洗手下班前必须洗手9045%16482%

做任何操作前必须洗手39 19.5%6834%

做任何操作后必须洗手13266%15577.5%

洗手方法符合要求149 74.5%18190.5%

其他工作前进行乙肝疫苗接种168%4623%

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瓶颈17085%8944.5%

有意识避免一些损伤7839%7839%

做任何操作都要注意节力91 45.5%5427%

以上知识主要学校开设此课程0000

来源于在各门课程中教师提过135 67.5%7939.5%

见习时带教老师教过 95 47.5%13467%

3.2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校06级护生职业安全意识及其淡薄。在针刺伤一项中刺伤后不上报、血液不检测都分别高达90%、93%,说明学生对病人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认识度不高;在污针头处理一项中选中 “直接弃去”的达到51.5%,在戴手套口罩一项中除“做任何操作都要戴口罩”达93%外,其它四项的回答都表示护生戴口罩意识高但手套的意识却很低。来自荷兰医院的调查表明,使用环磷酰胺进行肿瘤化疗时,手、前臂和前额皮肤暴露的危险性最高,戴手套可以有效防护手及前臂皮肤[1]。知识主要来源于在各门课程中教师提过的知识点,少部分来源于见习时带教老师的传授。我校05级护生职业安全意识比06级学生较强,但仍然防护意识淡薄。知识主要来源于实习时带教老师的传授。

4 讨论

4.1 护生职业安全意识淡薄成因: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安全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安全意识。

4.2 教学对策:在我国,虽然护士的职业危害问题在近年来渐受重视,有关的研究时有报道,但从教育到管理仍显力度不够。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2]。树立安全意识重在教育,学校应首当此任。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教育中没有开设护士职业安全课程。因此,建议开设护士职业安全课程。

4.3 课程设置:我对护士职业安全课程进行设置,拟于我院护生开设护士职业安全的选修课,等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后再开设为必选科目或限选科目。现将有关思路介绍如下:

4.3.1 课程目标: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树立较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职业防护技能;当职业危害发生后能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3]。

4.3.2 课程计划

4.3.2.1 授课学时:授课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4学时,实践学时2学时。

4.3.2.2 授课时间:护生去医院实习前一学期进行授课。由于职业安全知识是分散在各学科中的,在学习各学科时有所了解,所以在最后总结性的集中授课,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安全知识。

4.4 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职业安全有关的概念,了解相关知识,熟悉常见的职业危害,掌握职业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发生职业危害后的处理知识,树立较强的职业安全意识。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第9篇: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原因与控制对策。方法:总结手术室工作人员常见锐器伤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不断学习引起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性,从思想上重视,并加强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室工作人员由于锐器伤所致的感染;锐器伤后,必要时由专业人员根据不同暴露级别对伤者进行心理辅导,可缓解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结论: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锐器伤所致的感染。

医院的锐气伤害是指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而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手术室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 04 ml带有HI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E。有调查显示,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其中缝针刺伤95 %、刀剪刺伤24 %、注射或整理器械时等刺伤78%。所以手术室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手术室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以及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减少锐器伤所致的感染。

1手术室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1.1手术室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比较高,同时手术治疗过程中与锐利器械接触比较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也比较多,一旦发生锐器伤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除了这类疾病的阴影之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困扰。尤其是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传染的锐器伤或划伤,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焦虑及悲伤情绪,而对患者的不确定性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重了感染的概率。

1.2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①与工作繁忙、紧张有关:针头刺伤是手术室常见的锐器伤,常见于缝针传递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尤其是低年资工作人员,防范意识不强,更易发生锐器伤。②不良习惯导致的锐器伤:部分工作人员将经常性使用的锐器随意放置,如剪刀、刀片等或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缝针等,导致的锐器伤,并可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③锐利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如各种针管、刀片、输液器的头皮针、静脉留置针未按规定处理,导致自身或他人伤害。

1.3缺乏专业培训缺少专业技术知识以及锐器伤后的紧急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一大原因。这一问题在新进手术室人员和实习护士中比较突出。

1.4手术器械的安全性手术器械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等情况也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1.5锐器伤后是否引起感染其与缝针、刀片、剪刀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手术室锐器伤的预防

2. 1加强职业安全意识医院感染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加强宣教如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正确了解手术室锐器伤的危害性,改变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牢固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尤其是对新进的手术室人员科室必须进行上岗前的科内专业性培训,告知他们工作中的潜在危险,进行必要的岗前安全教育。让他们在进人手术室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预防锐器伤的概念,树立标准预防意识。

2. 2加强防护措施手术室工作人员是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和仪器都应视为有传染性,科室应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措施。凡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的各项操作,在操作前必须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手术室工作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洗器械时要戴手套、袖套、防水围裙及防护眼镜等做好防护。

2. 2. 1按规范操作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临床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手术室必须制定预防锐器伤的护理操作标准。包括统一器械台的摆放位置;各种锐器如刀片、剪刀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防止用裸手册安瓶,应戴防护手套或纱布进行操作,注意安PCL的玻璃硬度,用力要均匀适当,以防刺伤;禁止将针、手术刀等锐器物徒手传递;在给患儿等不合作患者静脉穿刺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预防患儿突发动作而发生锐器伤。

3手术室锐器伤处理

3. 1及时正确处理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一旦发生锐器伤后,应持镇静,要积极正确处理。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旁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的局部按压。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边冲边挤),然后用胺尔碘消毒,并包扎伤口。

3. 2意外伤害暴露后补救措施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