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关于朋友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朋友的作文

第1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She was a great party, take it, for instance, one day, I have forgotten my Chinese book, I am very worry, exposing a nervous expression on his face. She saw, he asked: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 'Chinese book I forget" I anxious replied "we see together" "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 "I happy smile, class, we see a Chinese book together, but she almost pushed the book over to my house, I whispered:" you put the book on my son, you see? "" see see, listen," she is just a perfunctory answer. Suddenly, my heart reveal a warm current.

She has a kind of give up yourself from other people's a good habit, once again, I again come on her. Once have art, the teacher let the belt

Crayons, without make stand as punishment, a lesson I forgot to bring my, she helped me once again. She lent me, crayons I muddle through, and she, for helping me by the teacher got a lesson. I'm so sad! The class was over, I rushed out of the classroom, first went to find a good friend of mine, I said: "I'm sorry, let you punished for me!" "It's okay, I voluntary" when heard these words, and a warm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body.

This is my pleasure to help others of good friend, you like her?

我的朋友叫宋梦婷,她有一头美丽的长发,还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她很大方,就拿这件事来说吧,一天,我的语文书忘带了,我很着急,脸上露出了紧张的表情。她见了,就问:“你怎么了?’‘”我语文书忘带“我焦急的回答道”我俩一起看”“真的?谢谢!”我开心的笑了,上课了,我俩一起看语文书,但她几乎把书都推到我这儿了,我小声的说:“你把书都推到我儿了,你自己看得见么?”“看得见看得见,快听课吧”她只是敷衍的回答了一下。顿时,我的心中流露出一道暖流。

她还有一种舍自己顾他人的一种好习惯,又一次,我又拜托了她。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让带

第2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作为一个人类,人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生活将是一个孤独的航行在海上或一个巨大的黑暗在荒芜的沙漠。该,一个朋友给了光明和温暖如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感到祝福如果一个朋友来安慰我的悲伤,鼓励我在我情绪低落,或意与我分享我的快乐。这是美妙的,太,觉得有人站在我准备在我的崇高而光荣的事业的追求提供帮助和鼓励。

For millions of years, people have heaped beautiful verses and essays upon friendship. Yet, they, too, have mercilessly accused false friendship, for there are always some mean characters who approach you and act as dear friends when you are wealthy or influential, but desert or even betray you the instant you come down in the world or are entrapped by unfortunate things. Therefore, people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cognition of true friendship. And a faithful friend is considered even more precious than a priceless pearl or a precious stone. The old saying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has become the teaching and standard for true friends.

千万年来,人们都很美丽的诗歌和散文在友谊。然而,他们,太,已经无情地指责虚伪的友谊,因为总有一些代表人物走近你,作为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有钱或有影响力,但是沙漠甚至背叛你即时你落魄的或是被不幸的事情。因此,人们都很重视友谊的识别。一个忠实的朋友是一个无价的珍珠或甚至比宝石更珍贵。俗话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已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教学标准。

第3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2、Yet, they, too, have mercilessly accused false friendship, for there are always some mean characters who approach you and act as dear friends when you are wealthy or influential, but desert or even betray you the instant you come down in the world or are entrapped by unfortunate things.

3、 The old saying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has become the teaching and standard for true friends.俗话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4、 So long as a person has a heart of gold, being warm-hearted, selfless, honest, open-minded, but not brutal, cold, shortsighted nor narrow~minded, I am willing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or her, give my due support and help, and remain faithful to him or her all my life.

As a human being, one can hardly do without a friend, for life without friends will be a lonely voyage in the vast dark sea or one in the barren desert. Traly, a friend gives out light and warmth like a lamp. For this reason, I have always felt it a blessing if a friend comes to console me in my sadness, cheer me up in my low spirits, or heartedly share with me my happiness. It is wonderful, too, to feel that someone is standing by me and ready to provide help and encouragement in my pursuit of a noble and glorious cause.

第4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01-2

1 导论

朋辈(peer),包含“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同辈”是指同龄或年龄、辈分相当者。朋友和同辈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人生观、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相同的关注问题等。

大学校园是年轻人聚集的求学场所。对于在校园求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有两种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朋辈关系,这两种关系不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生活有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建设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个人寄托情感、实现互助成长的需要,也是集体维系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需要。

本项目立足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期管中窥豹,了解高职学生基于班级、宿舍以及交友圈的朋辈关系构成及特点,发现其中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推进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良性发展,教育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2 调查样本及数据统计说明

本次调研针对本校的五个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文法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共发放并回收200份问卷,经过对问卷进行逻辑检验,有效问卷150份。其中,男生占54%,女生46%,男女比例比较协调。学生年级分布包括三年制和五年制的各个年级,73%的受访者是独生子女,61%来自中小城市,16%来自县城、乡镇,16%来自省会城市,其余的是农村生源。问卷的数据采用手工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情况

3.1 朋友的重要性

有46%的学生认为朋友对他们比较重要,40%的学生认为朋友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朋友对他们是可有可无或不重要的。说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朋友的。

3.2 亲情、友情、爱情在大家心中的位置

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把亲情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友情、爱情。选择亲情与友情的人几乎相等,说明了友情在他们心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

3.3 朋友数量

大多数学生拥有的朋友数量在5-10个,有42个学生拥有的朋友数量在11-20个,甚至有36个学生拥有的朋友数量在30个以上,这三个主要数据说明了同学们并不缺少朋友,侧面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很强。而且从朋友的数量上中可以看出他们与朋友的关系不错。

3.4 通过什么渠道认识朋友

有90-100位学生他们认识朋友的渠道是通过同学发展为朋友的,60-70位的学生是在社交软件上认识朋友的,同样有60-70位的学生是通过发小、领居、双方父母、父母关系成为朋友的,50-60位学生是通过参加辅导班认识朋友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朋友介绍和其他方式认识的朋友。相比于过去结交朋友的单一方式,现代学生有了更多渠道去认识更多的朋友。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家通过社交软件交朋友也变得十分常见。

3.5 目前最好的朋友是怎么认识的

超过80位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同班同学,这占有了很大一部分,次之有60-80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舍友,有20-40位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以前小学或初中的同学,不足20位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通过交友软件认识的朋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发小或者在社会活动中认识的。说明大多数学生目前最好的朋友是自己身边接触比较密切的人,反映了同学们更倾向把与自己来往比较频繁的人当成最好的朋友。

3.6 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近120位学生会结交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超过80位学生会结交价值观相同、有相同的信仰和目标的朋友,20-40位学生会结交性格与自己互补的、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朋友,不足20位学生会结交总是可以找自己出去吃喝玩乐的朋友。反映了大多数学生选择朋友比较看重是否趣味相投,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朋友时则希望交到性格上可以与自己互补的来互帮互助。

3.7 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和朋友交流

57%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在线聊天进行交流的,35%学生是通过打电话交流的,其余学生是通过见面聊天交的或通过书信联系。说明网络在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当代学生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为各在异地的朋友之间提供了便利。不过在大家选择最便利的条件交流时也可能由于网络存在一定的虚拟性而造成一些风险和误会。

3.8 和朋友在一起会做什么

有77位学生和朋友在一起会聊天,64位学生和朋友在一起会去网吧,62位学生和朋友在一起会去逛街购物,14位学生和朋友在一起会去吃饭,3%的学生和朋友在一起会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有6位学生会和朋友在一起学习。说明大家和朋友在一起主要就是聊天谈心,一部分男生会和朋友一起去网吧,一部分女生会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购物,这些都是他们钟爱的事情。不过大家都不太可能与朋友一起去学习。

3.9 和朋友之间有矛盾会怎样处理

43%的学生会把矛盾放任一边,等着朋友处理。39%的学生会想着如何解决矛盾,积极处理矛盾。10%的学生会有其他方法去解决矛盾。8%的学生会自己为矛盾烦恼不已,却碍于面子不愿意解决。说明了多数学生逃避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态度消极,不愿意自己去解决。少数学生对待矛盾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愿意正面去解决问题。

3.10 遇到什么困难会向朋友求助

有60-70位同学选择在遇到情感上的困难会向朋友求助,有70-80位选择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向朋友求助,有50-60位同学遇到网络游戏上的困难向朋友求助,少于10位同学遇到金钱上的困难会向朋友求助,从这些所占比率可以看出,在学习上、情感上、网络游戏上遇到困难向朋友求助的比例占多大数,其中在学习遇到困难向朋友求助的比例是最多的,侧面也放映了现在的学生比较注意自己的学习。3.11 如果朋友求助会如何处理

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朋友的求助时会力所能及地尽量帮忙,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把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尽全力帮忙,少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帮助朋友。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乐于助人的,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朋友解决难题。少部分同学可能由于怕麻烦或者没时间等原因而不愿付出精力帮助朋友,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朋友,只是口头应承,也反映了部分同学处事较为圆滑。

3.12 在生活中最看重朋友的哪一点

74%的学生更看重朋友的人际交往状况和处事方法、生活作息。反映了大家更想与人际交往状况和处事方法、生活作息良好的人做朋友。有20%的人比较看重朋友的学习成绩,说明了他们更愿意和成绩较好的人交朋友。还有6%的学生更看重朋友的其他方面。

3.13 在班级内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有近40位同学表明他们在班级内与同学关系非常要好,与同学关系比较好有99位同学,与同学关系一般超过20位同学,与同学关系不太好和很不好的现象没有,由此看出同学与同学之间都属于朋友关系,虽然不是很好的朋友,但也都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3.14 在宿舍内与室友的关系

有18位同学认为与室友关系非常密切,认为与室友关系比较密切的有123位同学,认为与室友关系一般的有36位,认为关系比较生疏的有5位同学,认为很生疏的比率没有。

3.15 同性朋友较多还是异性朋友较多

学生们喜欢交异性朋友的占大多数,喜欢与同朋友的占少数,说明异性朋友对于学生们更具吸引力。也反映了异性朋友更能合得来,彼此可以互相欣赏,融洽相处。

4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存在的问题

朋友对于学生来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大家最重视的除了亲情就是友情。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没有现在的朋友,很多事情都不能妥善解决,心情抑郁的时候情绪难以缓解。大多数学生与同学关系比较好,基本没有与同学关系不太好的现象。但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再加上青春期不成熟的特点,高职学生还是在朋辈关系处理上出现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朋友,认为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②有些学生比较任性,在对待一些问题时思想不够成熟,不能体谅别人。

③碍于面子不愿意正面处理在朋辈关系上遭遇的问题,不去理智地分析问题所在,总觉得应该别人先来道歉。

④在与朋友交往时过分依赖网络,据了解,有学生就连向别人道歉之类的问题都要去网上搜索标准答案。

4.2 解决方法

①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朋辈关系。例如,学校开设一些心理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建立满意的朋辈关系。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大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切实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如何处理与朋友之间的矛盾等。

②社团或者班级多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们的关系更亲密和融洽。例如,开展主题班会,探讨各种与朋友相处的难题,通过一些联谊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成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现实朋友的温暖,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③加强师生关系,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指导社团等方式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给学生以学习上和生活、情感方面的指导,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5 结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他们成长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因素,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朋辈关系在高职学生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多数人可以与朋友正常交往,愉快相处。遇到生活上或者情感上的问题时,学生们也更愿意向年龄接近、接触频繁的人求助。但高职学生还是在朋辈关系处理上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朋辈关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朋辈人际交往教育,通过班级、学生社团、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李东.高职朋辈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1(6).

[2]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

第5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朋友是人生一大财富,拥有它,是一种幸福。

朋友应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余秋雨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必须记住”:一过中年,人很大程度上是为朋友而活了。看来有时朋友竟可与生命相提并论。

我想,即使在“中年以前”,朋友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杜甫这两位大诗人虽相识太晚,作别又匆忙,但在这以后,杜甫不论流亡何地,都处在思念中,写出刻骨铭心的诗句,甚至,文风也有所改变,写下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名句。

这“中年以前”,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个年龄。

但朋友是来之不易的。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珍贵也最难求的就是朋友。中国文化史上,最出名的是“高山流水”,但除此以外,与其它相比,关于朋友受人推重的,屈指可数;而且,关于朋友的话题也是最多的,几乎所有名作家都写过关于朋友的文字。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朋友的可贵。

是啊,来一次人间,在人海中相识,叫一声“朋友”,不容易!

朋友像钻石,有了,就要维护,要珍惜――因为它来之不易。

对待它像对待最珍贵的财富一样,才会懂得拥有它的快乐。

生活在朋友中,使我们的心灵丰腴,使我们的孤独不再孤独。

生活在朋友中,让我们的生命润泽,让我们前进的路上多一种抚慰。

面对可爱的朋友,我们可以享受共同的快乐,分担各自的忧愁;可以感受一个人体会不到的东西,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做到的事。

和朋友一起,心怀一管灵犀,即使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有胜于一个人在名赫一时的成功中孤独。

我最想生活在朋友中!

江苏省常熟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二(12)班

简评:

第6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道德语句 传统文化 功利主义 时代价值

近几年,“读经热”已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很多中小学要求学生习读《 论语 》《 弟子规 》等经典著作,部分家长也非常注重孩子在传统文化下的熏陶。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并借此教育后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中,儒家学说一枝独秀,并在某种意义上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魂。自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布衣授徒以来,德育在儒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观,它支配着中国的教育长达两千多年。但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儒家文化受到批判。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儒家文化没人敢提,甚至连整个传统文化都差点被连根拔起。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在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际,国人也渐渐清醒,重新拾起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传统文化。

国人这一“抛”一“拾”,前后近百年。如今的“拾”不应是彻底地、盲目地拾。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 我们应借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作为活在当下的国人,其批判的立足点应建立在所处时代的价值体系上。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条腿,如果想要跑得快,这两条腿都应得到相同的发展,不然,别说奔跑,恐怕连站立都成问题。而在民族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及其价值逻辑

如今国人重新意识到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但要真正“拾”起它,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恐怕就要困难得多。这个难点就在于,人们如何对这些传统经典著作进行更好的注解,让其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发挥其巨大的育人潜质,本质就是赋予它与时代相符的价值取向。如果国人盲目地“拾”起它,而忽略其历史性,很可能适得其反。《 论语 》是传统经典著作中的代表之作,本文就以《 论语 》中的道德语句——“无友不如己者”为例,反思其中的价值意蕴。

“无友不如己者”出自《 论语·学而 》,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许多人将“无友不如己者”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主张此说者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势力最大。例如,朱熹《 论语集注 》[2]、皇侃《 论语义疏 》[3]、杨伯峻《 论语译注 》[4] 等皆持此说;此外还有鲍思陶《 论语 》[5]、钱穆《 论语新解 》[6]、金良年《 论语译注 》[7]、赵杏根《 论语新解 》[8]、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 论语通译 》[9],等等。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这种交友准则,初看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表示人的志向和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力争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这与这种交友观念很符合。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别差异性的。那么这种差异性又是怎样来决定“谁不如谁”的呢?恐怕每个人都有一把衡量他人的尺子,关键在于是什么来代表这把尺子的刻度。有的人发现某人学问比自己厉害,于是就想跟其交朋友;有的人发现某人的品德优于自己,于是也想与其交朋友;如此等等,大家都想跟优于自己的人交朋友,从而提升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推出相同的理论:如果别人不如我,那么我就不会与之交往。当衡量别人的尺子显示被丈量者明显不如自己时,则立刻与之划清界线,不再交往。因为在被衡量者身上发现没什么可利用的,所以就放弃了与之交往的行为。

如此,可以把“无友不如己者”的价值逻辑概括为: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从而帮扶自己;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而拖累自己。进而推而广之则为:交优于自己的朋友——自己从中受益;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从中受损。如果再进一步进行抽象的话,就可以获得一种最简单的道德生活原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这种价值逻辑具有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激励或约束是否有效果呢?在何种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其有效性呢?

二、“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价值逻辑的缺陷与现实挑战

现实中,如果按照这个交友逻辑,可能问题会接踵而至。

1.“无友不如己者”的逻辑悖论

“交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受益。那么孔子、司马迁、苏轼等一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与谁交朋友了。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总理做朋友,总理只能跟主席做朋友,那么主席岂不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10]“无友不如己者”嘛!

社会上还有很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人,其中有许多人痛定思痛,决定痛改前 非,希望出去后能重新融入社会。可是等到他们出去后,却发现自己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了,因为他们没法交到朋友。绝大部分人觉得他们根本不如自己,所以也不会与之交朋友。“无友不如己者”嘛!如果孔子也是这么解释自己这句话,那么他就是一个势利小人了,何来“仁爱”?

其实这种注解最致命的症结在于不合常人交友的思维逻辑与实际情形。《 群书治要 》引《 中论 》云:“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11] 如一定要坚持优于我然后才与之为友,而优于我的人却不与我为友。这是交友双方换位思考之后的必然结果。如果作为自己所要交朋友的另一方也像自己这样坚持“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怎么去交朋友呢?照这样人与人之间都无法建立正常的朋友关系,我们又何以建立和谐社会?这无疑是这一注解中的最大悖论。

2.功利化的交友观

“无友不如己者”的逻辑悖论可能使我们很难交到朋友,当然这只是一个单纯逻辑推理。其实“无友不如己者”最大的现实挑战来源于自身的功利主义色彩。

假设甲发现乙在品德方面优于自己,于是甲主动与乙交往,并建立了朋友关系,日后甲也的确在乙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假设符合“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思路和价值取向。因为乙在品德方面有让甲值得学习和利用的地方,所以甲就产生了与乙交往的动机。那么,乙身上的“品德”就成为了甲乙朋友关系的桥梁。但人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哪天乙身上的品德丧失了或者不如甲了,那么连接甲乙朋友关系的桥梁就会轰然倒塌,甲乙的朋友关系也会就此终结,甲离开乙,因为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了。

如果把以上假设推而广之,则不难发现:以此交友理论培育出来的人,很可能是一群没有感情、唯利是图的小人。你有利用价值就与你为友,你落魄时就与你划清界线。它只教会了人们相互利用,没法教会人们互相敬重、互相帮扶。更不可能教会人们在遇难时应当相濡以沫、共度难关,因为它的价值取向是对外索取,而没有对外奉献。

现实社会中就有很多真实的例子。如“高富帅”的公子哥,他们有身高、有钱、有样貌,无疑成为了部分人群攀爬富贵的最好目标。在他们的每次交往中,可能都充满了利用、欺骗、献媚等不为人知的手段,为的是从中获得满足自身的利益。有一天,这些“高富帅”落魄了,人们就会发现真正与之保持朋友关系的人寥寥无几,那些酒肉朋友早已不知去向。走掉的这些人可能暗语道:“‘无友不如己者’嘛!”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的价值逻辑岂不与“有奶便是娘”“墙头草、风吹两头倒”“树倒猢狲散”等贬义俗语的价值逻辑相同。这种本让国人唾弃的价值观念,还要用以教导国人,岂不闹天下之大笑话。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其中诚信友爱,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显而易见,“无友不如己者”的价值取向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更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不应该带着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朋友关系很可能是因为相互的价值而建立,但其中的价值并不是朋友关系的所有,还有许多更为重要的因素。

三、“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价值逻辑的重构

我们不可否认,朋友之间建立之初可能存在利益因素,它是唯一因素吗?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为何又有“士为知己者死”“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等形容朋友关系的词语,而这种友情中却没有了利益的影子。什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呢?

对于人类交友行为来说,只有满足了以下几个条件,才可能被看成是“朋友”:第一,相互肯定;第二,相互尊重;第三,相互帮扶。从这里可以得出,朋友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属性。单纯地站在个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又怎能建立“朋友”这种属于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关系呢?

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理解“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深刻意蕴呢?“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第一,要自重、尊重自己;第二,要尊重他人;第三,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闻过则改。三层意思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无友不如己者”,则是强调学习友人长处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友人学习,这正是“尊重他人”。而“尊重他人”这层意思,在这段话中起着桥梁的关键性作用:自尊,尊重自己建立信心;尊人,就是需要具备谦虚好学之心;而改过,则是自尊与尊人的结果。倘若将“无友不如己者”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与孔子一贯尊人的谦逊品格是格格不入的。[12]《 论语·子张 》篇中,子张驳正子夏门人曲解孔子语义的一段话,亦可以佐证以上观点。其云:“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此段话中“君子”便是指他的老师孔子。

所以“无友不如己者”应该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就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人不如己。人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应当善于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这也应了孔子的另一句经典话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当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个世界。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 朋友,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互相肯定和尊重,进而建立朋友关系。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去帮助他,让他能够战胜困难;当朋友落寞时,我们会去引导他,让他获得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因为,这种朋友关系是牢固的、是有感情的,是真正的朋友,而有别于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伪友谊。建立互帮互助、全体人民平等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重新构建后的“无友不如己者”的价值逻辑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

孟子曰:“尽信《 书 》,则不如无《 书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在尊重古人和其历史性的基础上,重新赋予其与时代相符的价值逻辑。切勿囫囵吞枣,盲目地全面接受,更应该抱着理性的批判思维去吸收传统文化,才能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

[1][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得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皇侃.论语义疏[M].上海:中华书局,200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9.

[5]鲍思陶.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08.

[6]钱穆.论语新解[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赵杏根.论语新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9]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0]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成为微信的第N个用户

我第一次接触微信,是在2012年12月15日的一个偶然场合,一位相交多年的朋友帮助我:“你好土哟!现在啥时代了,还打电话?有啥事情直接在微信上聊就是了!”于是,我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载、安装微信,注册后登录,成为微信第271823983个用户。

尽管我年过半百、已有18年纪检工作经历,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现代人,也有三朋四友和三亲六戚,需要倾诉和交流,学习和娱乐。我想,只要我实实在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应该可以成为一名微信达人吧。

我没有料到的是,或许是因为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我的微信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反而碰了几回钉子。

“招兵买马”遇冷

既然我已在微信星球安营扎寨,当务之急就是招兵买马。但纪检干部的朋友圈,除了要两厢情愿,还得门户相当、志趣相投。截至目前,我的朋友圈有644个好友,除了我的弟兄姊妹,便是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只有少数几个外单位的熟人。

在蓬溪,我从四川省农机校毕业参加工作起,就在这方土地上穿梭,不是跟许多人或其父辈有过交集,就是有过工作上的联系,人脉也比较广。同时,自认处处与人为善,人品也还过得去。于是乎,我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QQ一对一地向弟兄姊妹、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和曾经有过交集的熟人发出开微信、加好友的邀请。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人们也许是认为跟我没有一点耍头,或者是担心留下把柄,有十几个曾经有过联系的熟人,就跟事先商量好了似的,有意无意地问一句:“李哥,你有事吗?”、“李叔,纪委有事情找我?”便没有了下文。

更让我纠结的是,一个当年与我曾从小玩到大的熟人,还有一个也曾同为纪检干部的朋友,我信心满满数次给他们发出邀请却都石沉大海。总不至于回回都在忙、次次都遇上有事吧。

谈天说地有界

国人的攀比性奇强,从来都不患寡而患不均。身处正风肃纪第一线,纪检干部正人还需先正己,无论是聊天还是发图片、传视频,都得恪守自己的职业立场和为人风格,既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能卖弄斯文、故作深沉。

我每天都抽时间关注朋友圈,翻看朋友圈的新闻。仔细品味好文章后,也会常常点赞,还会根据不同内容分别转发给朋友或发到朋友圈。同时,我还关注了“我们都是纪检人”、“大庆路桥头堡”、“廉政t望”、“管理智慧”、“一路书香”等近30个知名公众号。而我发在朋友圈的东西主要有四类:一是各级纪检机关工作动态;二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强的文史知识、人生百味、奇闻轶事,如“唐诗宋词妙语之最”、“中国画的神韵气质”等;三是蓬溪新近发生的事情;四是分享走过路过见到的美景,个人的照相作品等。

我提醒自己,上班时间千万不能玩朋友圈,这样会损害自己和单位的形象,也违反了工作纪律。2015年5月26至28日,经县委相关领导批准,我随县公安局领导一行到巴广德绵四市考察学习廉政文化建设,所到之处特色鲜明,个人感触颇深。我仍然坚持在下班时间登微信、发消息,以致发出的消息常常比实际发生要延后一段时间。

2015年7月下旬,我随家人到都江堰公休,沿途拍了不少美妙的景致,我发照片的时间特意选在回蓬溪的周末,以致遭受朋友诘问:“你到底是啥子时间去的哟?”

微友们都在关注什么?

空余时间,我也常常看我的朋友圈。因为年龄阅历不同、职场位置各异,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我微友的朋友圈除了分享各自的职场趣事和幸福生活,其他大多数内容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关,一般而言,阅历越丰富关注的东西越多。

第8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商务交易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商务交流活动的范围,为人们的日常商务活动提供了新的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欺诈纠纷现象也应引起人们的警觉。电子商务环境中,和传统交易相比,我们很难简单地通过网络好友就可得到交易对象的信用客观评价。现在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交易评价模型是基于声誉的评价模型,只是简单的对之前所有交易完成后给出的信任评价值进行加权处理,并没有考虑评价用户的信用度等因素,难以消除商家利用小额交易提升信用额度等问题。如何通过历史交易数据给出交易对象的合理评价信息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完善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3]。

1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评价模型的研究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的关注。陈建刚等人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信任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基于模糊网络的评价信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评价中信任欺诈等问题,但是并没有考虑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将随着电子商务网络中交易实体的增加而成指数级增加的特点[5]。王家昉等人在对于Agent系统中对于基于认知的信任框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认知推理和模糊推理的研究,给出一种动态的信用评价规则,但并没有对模糊因子的进行深入讨论,最终评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6]。Clifoord等学者把信用之间的关系刻画成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SolarTrustModel信用模型,在处理大规模复杂的信任网络关系时却又显得力不从心[7]。本文借鉴了传统商务交易特点,构建了交易实体之间的网络模型,考虑网络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一套相对合理的评价模型。

2评价模型的信任关系

传统商务交易中,买家对卖家的信用评价一般是基于买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朋友、亲戚、同事之间的推荐以及口碑相传的方式获得的,并且给出的信用评价是买家在以往所有相似店铺交易过中的一个相对评价。而在虚拟的电子商务系统中,人们在获得商家的信用评价中忽略了传统商务交易中的社会关系网对于评价机制的积极作用,这里我们尝试构建类似传统商务交易中的评价机制的评价模型[8]。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信息交互可以看作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当把实体作为网络环境中的节点时,就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构建基于传统交易模式的网络框架,对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对于网络框架中的任意节点,记作m,所有网络节点的集合,记作M,m∈M。在某次随机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网络框架下有发起信任请求的源节点n,目标节点c,源节点的在网络框架下所有相关节点集合W,称为源节点的朋友节点集合。目标节点的相似类节点集合P。陌生及不相关节点集合R。定义1:朋友节点的定义[8]。朋友节点分为直接朋友节点和间接朋友节点。直接朋友节点是节点i在网络中已经标识的节点j,记为ij。所有具有朋友关系的集合记作F={i,j│i,j∈W}。间接朋友节点是节点i的朋友节点j的朋友节点k。如果ij,jk,则i~k。具有间接朋友关系的集合记作G={i,j,k│i,j,k∈W}。朋友节点具有传递性,所以对于源节点i在网络框架下任意可以连通的两个节点都是间接朋友节点。间接朋友的节点关系随着之间存在的网络节点数的增加而松散。定义2:相似类节点的定义。相似类节点是与待评价的目标节点c的属性相似的节点。属性相似是指它们在交易活动中可以提供与源节点相同的需求目标。定义3:陌生节点和不相关节点的定义。陌生节点与不相关节点是指在交易活动中不影响或者影响价值可以忽略的节点。是在集合M中,除了源节点,目标节点,朋友节点和相似类节点之外的所有节点。源节点n向目标节点c发出信用请求,网络框架生成源节点的朋友节点集合W和目标节点的相似类节点集合P。抽取朋友节点集合W的各个节点对目标节点c和相似类节点集合P中的各个节点的历史评价数据,经过计算后反馈目标节点对源节点的相对评价结果。

3评价模型计算

这里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怎么在繁杂而大量的朋友节点中选取有用的节点数据。第一个原则是所有选取的节点必须与目标节点或目标节点的相似类节点有过历史交易的评价数据。所有朋友节点中的直接朋友节点是选取的首要目标节点,因为直接朋友节点的社会属性与源节点的社会属性是相似与相近的,可以为源节点提供相当有价值的信任评价的参考数据[7]。对于间接朋友节点,本文借鉴了社会学的一般人际关系模型,给定几点特定关键要素作为抽取数据的条件。例如,年龄、地域、学历等。这里需要考虑信任的传递性问题。朋友节点之间的信任程度是随着中间朋友节点数的增加而呈现弱化趋势[9]。假设节点A对于目标节点c的信任程度为0.8,节点A与源节点n之间存在着3个朋友节点,距离为4;节点B对于目标节点擦的信任程度为0.8,节点B与源节点n为直接朋友,距离为1。并不能认为节点A和节点B对于源节点的信任评价影响等同。规定朋友节点与源节点之间距离大于6的朋友节点是陌生节点。

4简单应用举例

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获得,得到相对源节点的10组朋友节点的5维数据。运用公式(2),计算每个节点相对源节点的概率距离。得到与源节点最近的5个节点分别是w10,w1,w6,w7,w2。通过数据获取得到目标节点的4个相似类节点并生成评价矩阵U。运用公式(3),得到相对评价比例系数T值为0.974。所以相对于源节点来说,目标节点为一般信任。

5总结

第9篇:关于朋友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微信;传播;朋友圈;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传播”的“全民传播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个人终端进行信息的与传播。而微信传播就是众多“自媒体”传播中最为简便的一种方式。作为目前使用最多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微信传播媒介充分发挥了移动网络传输渠道便捷性、随时性、隐匿性等特性,向外界和传播信息。微信传播兴起的这几年,尤其是自2012年4月开通朋友圈以来,微信在表达公民诉求、关注公共事件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由于微信传播依赖强关系链,因此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其创建的“拟态环境”,对于强关系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几近相同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节点所传递出的信息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研究微信传播条件下的“拟态环境”对于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界对于微信的研究还主要在于对其传播特点、功能与应用以及发展前景的研究,针对微信传播条件下的拟态环境研究比较少。但由于微信传播也从属于网络传播,因此对于微博、互联网的拟态环境研究对笔者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公众视角出发,探讨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提高公众正确认知“拟态环境”的能力。

二、研究理论与研究假设

第一,“拟态环境”最先是由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政治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其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李普曼指出,“拟态环境”并非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体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1]第二,“把关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2]第三,假设:其一公众对于“拟态环境”的认知比较薄弱,尚没有形成较完整清晰的概念;其二对于微信朋友圈是否形成“拟态环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

三、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动机、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通过三大部分开展:第一部分,在问卷设计之前,首先就近对广州市某大学某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的主题围绕“拟态环境”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微信使用习惯、是否认知拟态环境的态度等基本情况,参考访谈内容进行下一步的问卷制作;第二部分,参照前期访谈的材料积累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问题假设形成初始调查问卷;第三部分,则通过对前测的问卷进行发放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对前测结果的分析,对某些变量进行删选和重新设计,形成本次最终问卷。最终问卷包括微信用户的基本情况、朋友圈的使用习惯、微信使用动机、影响因素、对拟态环境的认知等五部分,共16个选择题,1个陈述题。问卷主要使用“问卷星”完成制作,并通过微信的群发消息、朋友圈分享等途径邀请微信用户填写。在两个工作日内共回收问卷151份,去除不使用微信者和无效文件6份,产生145份有效问卷。据统计,该统计样本中以19~29岁的年轻人居多,这也符合朋友圈用户的实际年龄情况。在使用频度上,可以看出近8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个小时;在朋友圈中,更多的好友是朋友、同学和亲人,其他占比较少,这也符合微信强关系社交社区的特性。但由于受访者覆盖范围有限、抽样的非概率性,因此该研究仅对部分群体有借鉴意义。

四、研究结果分析

在对受访公众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们接下来主要从朋友圈使用动机、信息鉴别能力、对拟态环境的认知等方面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朋友圈使用动机单纯,重在维护人际关系

在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人的动机还是比较单纯的,根据问卷统计结果,66.21%的公众朋友圈信息是为了娱乐消遣,64.83%的公众是为了分享个人动态,此外还有39.31%的公众是为了维护已有的人脉关系。在调查公众阅读朋友圈动机时,63.45%的公众表明是为了娱乐消遣,44.83%的公众是为了维护已有的人脉关系,另外还有36.55%的公众是为了增加对新朋友的认识,24.83%的公众是为了了解时事。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公众使用朋友圈更多的还是为了娱乐消遣,在分享、和阅读朋友圈信息的时候也主要依据既有的人脉关系。这也是因为微信主要是强关系链社区,社区内人与人之间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彼此熟识的,因此对于朋友圈的信息具有更强的代入感,甚至直接参与其中。在这种熟人圈子中,公众对周边环境的判断和防御就会降低,不自觉地就会轻信朋友圈所创造的“拟态环境”,这也从一方面验证了假设一。

(二)对朋友圈信息鉴别不足,盲目进行信息再传递

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50.34%)的公众对于朋友圈传递信息的真实性表示出茫然,仅有1/3的公众明确表示信息全是真实的。对于朋友圈中朋友的状态,大部分还是选择相信的,57.24%的公众选择有时相信,31.72%的公众选择经常相信,6.21%的公众选择总是相信,仅有4.83%的公众表示很少相信。这说明朋友圈内大多数公众对于信息的鉴别还是比较盲目的。朋友圈有一个功能是可以分享好友的动态,分享就是一种扩散,根据对朋友圈信息的分享频度调查,可以大致判断公众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在调查中,45.52%的公众表示有时会帮朋友转载,也有7.59%的公众表示经常帮忙转载,但尚有42.76%的公众表示很少转载,这表现出公众普遍进行盲目的信息再传递。为进一步了解公众茫然的程度,我们对分享朋友圈信息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据统计,60.69%的公众是因为内容写得很好,有18.62%的公众是因为观点与自己一致,此外还有少部分人士因为娱乐或是朋友的要求。综合来看,公众对于朋友圈信息的了解比较浅层,多数人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来使用,并且由于对朋友的盲目信任、对信息的筛选和抵制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再传播信息时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把关,或多或少都带有“信息附庸”的成分。

(三)对拟态环境认知有限,忽视对自身的影响

对于拟态环境的研究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在此次调查中也设置了相关问题。在考察公众是否知道和理解拟态环境时,21.38%的公众表示十分了解,14.48%的公众表示比较了解,16.55%的公众表示基本了解,但是尚有约一半的公众表示不怎么了解甚者不了解(33.1%的公众表示不怎么了解,14.48%的公众表示不了解)。可见大部分公众对于真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在谈到朋友圈是否能形成新的拟态环境时,45.52%的公众表示有形成新的拟态环境,仅有23.45%的公众明确表示并没有拟态环境的形成,此外尚有近1/3的公众表示不清楚。当论及拟态环境是否对自己认知有影响时,45.52%的公众表示有影响,仍有30.34%的公众表示很少影响,以及7.59%的明确表示没有影响。在对朋友圈所创建的新的拟态环境认知上,受众普遍缺乏合理的认识,并没有意识到拟态环境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整个外部环境抱有盲目的乐观,这些都可以验证假设二。

五、结语

为更好地应对朋友圈传播怪象,保证公众传播环境的和平推进,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能力。[1]这里对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不仅包括公民作为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包含信息传播者这个身份。一方面,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尤其是面对具有负面思想和不健康因素的网络信息时,要有清晰的判断能力,时刻保持“理性”的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传播者,更要具有理性思维和全局意识,在传播信息时要符合当前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健康持久稳定发展的需要,在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进行过激的舆论引导。总之,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我们要保持“理性”和“自由”的平衡。信息社会,尤其是自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信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给我们提供信息和知识的同时,网络媒介信息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据调查,现在社会中超过80%的公众是通过网络信息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事务的。这一比例在中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其中经由微信平台的也占据较大比例。因此,要保证这个平台的自由、民主,不仅要积极倡导多传递正面消息,也要教会公民去鉴别和抵制不良信息,不断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二)加强网络媒介信息审查制度

自媒体环境使公民获得了高度的言语表达自由,但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情况下,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健康的网络话语环境。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主体加入进来,使得网络空间的言语表达更加多元化,因网民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空间内,非理性言语也正逐渐增加。微信在促进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虚假信息和诽谤等现象的出现。例如,最近朋友圈传得沸沸扬扬的禽流感事件,谣传“永寿大盘鸡吃死人”、“永寿县有人因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乾县5570头家禽已感染”[3]这些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超过百万次。这些不实信息的快速大量传递,使得基于强关系形成的微信朋友圈内产生了剧烈的震动,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畸形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人不敢吃鸡肉。这样类似的虚假信息传递造成的社会恐慌事件并不少,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审查,在不实信息进行裂变式传递之前进行有效的遏制。加强网络空间的审查制度,对网络空间中的非理性和不法言论进行严格审查,可以减弱不良舆论对公众的影响,实现净化网络言语空间的作用。[4]尤其是微信,因其传递信息的隐蔽性,使得对其审查比较困难。政府加强这个层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保证整个网络空间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是促进网络“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的正确路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219.

[2]把关人理论[EB/OL].

[3]永寿大盘鸡事件[EB/OL].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