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第1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一、考核范围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古市医院。

二、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发挥人员与技术优势,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扎实开展,提升受援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考核内容

主要分综合管理、对口支援任务项目及综合评价三部分,总分100分,其中综合管理占总分值22%,对口支援任务项目占总分值68%,综合评价占总分值10%。重点是对县级医院派驻医师帮助受援卫生院建设重点科室,开展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开拓新业务、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见《县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考核细则》(附件1)。

四、考核方法

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了解等形式进行。考核每年度进行一次。

五、考核结果应用

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考核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为优秀;考核得分在80-89分为合格;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为不合格。

1.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资金(医院派驻医师每人每年5000元)发放的主要依据。年度考核等级优秀的医院,给予拨付全额补助资金;年度考核等级合格的医院,给予拨付当年补助资金80%;考核不合格的医院,取消当年财政补助资金。

第2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援疆成效 历史检验

2010年春天,浙江省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全体人员在阿拉尔这片沃土上放飞了无限的希望:双向对口、全面援疆的模式将对口支援从一个层面拓宽到多个层面,从单纯的项目援疆扩大到产业、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化了中央提出的对口援疆内涵。以此为基础,台州市与阿拉尔市逐步建立起了“省对师、市对市、部门对部门、系统对系统、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对口支援格局。

短短三年时间,台州市已完成对口支援投资17.58亿元,其建设进度在浙江省和兵团都位居前列。

三年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累计安排的规划资金已超过千万元,帮助一师、阿拉尔市及各团场编制各类规划40多项。依托科学规划,一师、阿拉尔市的相关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一师已逐步构建起了师、市大市域—阿拉尔核心区—垦区中心镇—一般团场小城镇的城镇化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团场基础性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全师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43%提升至2012年的63%。

援疆三年来,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始终把推进一师、阿拉尔市城镇化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援助资金中的80%用于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城镇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带动了一师、阿拉尔市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跟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成立了阿克苏台州商会,目前会员单位已有近200家。

“未来,我们还将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尊重职工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稳扎稳打,确保对口援疆成效经得起职工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台州市对口支援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部指挥长吴才平说。(苏 琴 魏 玲)

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铁门关市前方指挥部:

全面援疆 遍地开花

自2010年开始,河北省对口支援二师。如今,河北元素已渗透到了二师、铁门关市各个领域。

产业援疆,实现共赢同发展。河北省在积极援建民生项目的同时,立足于增强受援地“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河北省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二师、铁门关市的资源、区位、土地、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把内地的产业发展优势与边疆的产业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3年年初,河北省已实施7大项产业援疆项目,计划总投资104.838亿元。

智力援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在三年的对口援疆工作中,河北省为二师培训各类人才1500余人次。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为二师智力援疆注入了活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增加援助,割不断两地情谊。河北省各援助市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再拿出资金支持受援单位的建设。河北省承德市制定了5年援助规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拿出600万元进行援助,共3000万元。

共建新城,铁门关市明天更美好。2012年12月17日,铁门关市成立。没有管理城市经验、缺少城市管理人才,二师主动向对口援助的河北省提出了援建铁门关市的请求。2013年2月26日,铁门关市与保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4月12日,是河北省16名城市建设人才到二师上班的第一天。这批挂职干部是保定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选派的城市管理人才,肩负着支持铁门关市建设的重任。他们将分别在铁门关市组织部、财务局、建设局等部门工作6个月,为铁门关市第一届人大、政协成立、城市规划和建设、财税管理、工业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帮扶。

今天,生活在二师热土上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燕赵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也更加憧憬美好的明天。(张志勇 廖志刚)

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

珠江西流 惠及绿洲

连续三年实现资金100%到位、项目100%完成、质量100%保证的目标,民生、产业、智力、技术等多方位援疆让当地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了援疆带来的生活改善……

三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与广东省对口支援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方指挥部在整体工作格局中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援疆效应持续发酵,民生援疆、城镇化援建成效显著。

三年来,援受双方切实做到资金捆绑、资源整合、重点打造、滚动推进,安排援建项目58个、援建资金8.68亿元。项目资金的85%投入到安居住房、基础设施、城镇综合配套、教育、医疗等群众急盼急需的项目。

在援建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师、市掀起了城镇化建设的高潮。三年投资总额92亿元,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7%提高到2012年的52.6%,并在全兵团树立了多层次的示范标杆。

2012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援建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

很快,多名援疆干部加入园区管委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较快明确兵团分区6平方公里的界线,科学高效完成兵团分区和兵团草湖产业园产业联动发展策略和开发模式的研究以及两个园区总规控规、可研的编制工作。

援疆指挥部又迅速落实基础工作,成立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和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的道路、排水等设施已完成,联检大楼、广东商品外贸展销中心、物流保税仓等项目已开工。

如今,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引进广东天恒机车摩托车生产等8个重大项目,合同金额13.5亿元。

2012年,广东省东莞市与三师、图木舒克市两地联手,深入开展国企、民企、港企、台企等产业援疆四项行动,互派经贸代表团参加“喀交会”、“西洽会”、“夏洽会”、“会”、“广博会”、“广交会”、“粤港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等重要展会,精心谋划粤企、港企、台企在师、市建立向西开放的产业平台。

从单一的“送票子”、“交钥匙”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增强三师、图木舒克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援疆被寄予厚望。如今,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如同一条条纽带,把东莞人民和师、市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奉正云)

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师、七师前方指挥部:

连心牵手 共促发展

眼下,在四师六十四团可克达拉大街,到处机声轰鸣,尘土飞扬,各类工程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一火热的场面得益于江苏省镇江市4500万元的援助。

三年来,江苏省镇江市累计安排援疆资金4.56亿元,执行援疆项目80个。仅2011年、2012年涉及援疆项目总投资就达22亿元,四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按照“一市十六镇”的城镇化发展初步思路,四师先后邀请四批次30余名镇江市规划设计专家来师,修编了2个重点示范镇的规划,编制了15个团场新建小区规划,为四师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共35个,总投资27.9亿元,其中援疆资金4.03亿元。截至目前,2011年、2012年项目已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2013年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在产业援疆方面,四师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1年至2012年共签约项目218个,总投资285.6亿元。人才援疆效果同样显著。三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实施项目40个。

同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七师,三年来,在淮安市的帮助下,也成效显著。

三年来,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指挥部坚持把项目建设当做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项目,把改善群众居住和医疗教育条件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2011年至2013年,淮安市援建的基本建设类项目共40个,总投资近20亿元,其中援建资金约3亿元。按照“民生优先、相对集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5个团场援建保障性住房9000套和部分供热及环境整治等配套工程,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团场职工3万余人的住房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师三年内实现80%以上团场职工集中居住的进度。

淮安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三年来,经淮安援疆工作组牵线搭桥,先后有150余批企业家来七师考察洽谈,成功签约20多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70多亿元。

按照“江苏省前指”关于“六大行动”工作的统一部署,淮安市、七师双方全面开展了“连心牵手促交流”、“名家引智促发展”、“杏林春风送健康”、“暖心希望送爱心”、“青蓝帮带传知识”、“绿色生态护环境”六项行动。

三年来,七师、淮安双方高层互访达30多批次,30多个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对口合作协议,开展了多部门对口合作。援疆工作全面开花、不断深化。(傅清华 曹啸江 蒋洪扬)

湖北省对口支援五师前方指挥部:

两地联袂 共筑梦想

自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湖北省与五师已形成了“省对师、市对团、县对连、单位对单位”的宽领域、全方位的“多层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共达成项目、科技、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议90余个,80%以上的连队与有关县市区建立了结对关系,大部分团场与结对市确定了援助资金和项目。三年来,湖北省在到位计划内援疆资金的基础上,结对市、有关部门、企业共增加计划外援疆资金1亿多元,共实施援疆项目46个,实现了项目开工率百分之百、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工程完工率百分之百。

目前,双方已在疾病防控、人口计生、卫生监督等多系统启动了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学习交流活动,并开展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双方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教育支援体系已经建立。

五师始终将产业援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湖北省实施园区“四对一”结对支援和出台了《支持湖北企业赴新疆博州、五师投资兴业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产业援疆实现了策划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目前已在建和建成9个、总投资近50亿元的重大产业援疆项目,包括楚星能源五星热电联产、平云汽车改装、普耀新材镀膜玻璃以及九州通医药物流、银丰棉花加工、黄鹤楼大酒店等。其中,热电联产项目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它的建成可大大降低博州用电成本;汽车改装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兵团汽车产业的空白;镀膜玻璃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厂家。北疆红提、北疆棉花、天山有机鸡等农产品在武汉地区建立了销售中心。同时,五师还按照“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相结合”的要求,主动“走出去”,与湖北奥星粮油公司合作,总投资1亿元的湖北新赛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工程即将建成。

在智力援疆中,湖北省与五师力求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下工夫,重点打造了“一校、一院、一所”。目前,黄冈中学五师分校28名援疆教师将优质教学质量及高效课堂引入该校。去年,该校重点本科上线率突破21%,同比增长6%。湖北省人民医院五师分院医疗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关节置换、创伤骨折等42项医疗新技术(项目)的运用,填补了五师医疗技术空白。新疆鄂科棉花研究所正抓紧合作开发选育棉花新品种,60多种湖北省高产高效的优良动植物品种试养、试种成功。三年来,湖北省先后派出194名援疆干部服务五师。

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五师将继续按照“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单方援助与发展互动”的援疆机制,坚持全面援疆,深化智力援疆,推进产业援疆,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邵 雪)

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前方指挥部:

山西援疆 真心一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已有11个地市与六师、五家渠市14个农牧团场建立了“一对一”的援助模式。有43位教育、卫生、煤化工高端人才在六师、五家渠市任职。

产业援疆为六师、五家渠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2年,20余家山西企业来六师、五家渠市进行考察。西洽会签约的英达飞,西部博览会签约的维民生已开工建设。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签约的联盛集团、美锦集团、安泰集团、天盛达公司等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占亚欧博览会师、市签约总额的50%以上。在山西省2012年产业援疆的基础上,今年,六师、五家渠市还将引入山西省招商引资项目2个以上,力争引入项目落地资金50亿元。

干部人才援疆是援疆工作的关键,也是基础和保障。2011年,山西省择优选出35名援疆干部来六师、五家渠市任职服务。援疆医生双卫兵为六师医院创建泌尿科,完成了许多高难度手术,填补师、市多项空白。双卫兵承担着多项国家医学课题,第一轮援疆结束后毅然留下继续为六师、五家渠市医院发展作贡献。2012年5月,山西省新一批16名援疆干部抵达六师、五家渠市,按照师、市与山西省确定的“一对一”援疆工作机制要求,16名援疆干部全部在师、市14个农牧团场任职,实现了师、市14个农牧团场援疆干部全覆盖。六师、五家渠市还从团场和机关部门选派7名干部赴山西省相关地市交流挂职锻炼,38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山西省培训学习。同时,六师、五家渠市先后选派1000多名各级干部赴山西省参加培训学习。

今年,按照计划,两地干部挂职交流至少50人次,引入山西省支医支教人才50人次。完成干部人才交流培训1000人次。

对口援疆工作今年进入第三个年头,前两年,山西省援助六师、五家渠市的20个项目全部投入使用,投入援建资金2.77亿元,实现了援建工作的“三个百分之百”,即项目百分之百当年开工、百分之百当年完工、资金到位率百分之百。山西省援疆工作走在19个省市的前列。今年,山西省对口支援六师、五家渠市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3.29亿元,山西援建资金1.5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援建边境团场的资金占整个援建资金总额的40%。(纪 旭 李新文)

辽宁省对口支援八师、九师前方指挥部:

支援建设 合作发展

5月3日,八师72名团场连队干部举行了赴辽宁省大连市轮训启动仪式,至此,大连市全面开启八师、石河子市第四轮基层团场、连队干部大规模轮训工作。

2013年,大连市计划分8期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基层连队干部591人,加上2012年486名团场基层干部赴辽宁省大连、阜新、铁岭三市轮训工作,仅此项基层干部培训人员就达1077人。

三年来,辽宁省为八师、石河子市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涵盖农业、纺织、建材、食品、物流、社区管理等10多个领域。

2010年,按照中央“民生优先、试点先行”的对口援疆工作要求,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规划。2010年,大连市为一四三团和石河子总场困难职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套;2011年启动团场职工保障性住房3000套,共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2012年,辽宁省投入援建资金4300万元,用于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六团、一四三团共4300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2012年安排项目6个,投入援助资金5400万元。到2015年,可提前完成十年援疆规划2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在三年的对口支援中,大连市与八师、石河子市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八师、石河子市教育改革发展从“单项作战”到“组合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师、市教育事业的“造血”功能。在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开展支援与合作。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实施以来,辽宁省在援疆工作上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不仅给九师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理念,重点强调“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实施了改善民生、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干部人才培训等援疆建设项目,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到2012年年底,辽宁省对口支援九师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2.08亿元,援疆项目开工率和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九师广大干部职工深切地感受到对口援疆带来的变化。其中,投资1200万元,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双语幼儿园;总投资7300万元,援建资金4795万元的小白杨中学拔地而起;投资600万元的龙珍高级中学运动场项目和投资361万元的师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的师医院医技门诊综合楼建成后硬件条件将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总投资2500万元的团场有线电视联网工程顺利实施;7个屯垦戍边新型连队、富民安居工程援建项目,使全师1480余户职工告别偏远连队破旧平房,搬进宽敞的楼房居住。

今年,辽宁省对口援建九师9个民生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援疆资金1.16亿元。目前,首批援疆资金5800万元已全部到位,占今年援疆资金总额的49.7%。(胥荣芳 高剑平)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十师前方指挥部:

龙江特色 锦上添花

2010年5月,黑龙江省按照中央的指示,承担起了对口支援十师的历史使命,一批黑龙江省援疆干部也奔赴十师开始了援疆之旅。

三年来,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工作坚持援疆“新理念”,创新援疆“新模式”,建立援疆“新机制”。黑龙江省提出“用心、用情、用智”的援疆理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9个管理局对口援助十师8个团场;哈尔滨市与北屯市结为友好城市;绥芬河市指导师、市口岸建设,全面指导师、市团场“三化”建设、北屯城市建设和师、市口岸建设工作,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龙江特色、完全符合师、市实际。

援疆干部人才延伸到团场的援建模式走在全兵团前列,增派的8名副团长,是12个受援师中第一个干部延伸到团场的受援师,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延伸到团场,这种新模式得到兵团党委的充分肯定。

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的“交支票与辅导、督导”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一八一团、一八八团与新疆北屯额河草原食品有限公司和援疆资金捆绑使用建设规模养殖小区,成为破解业从哪兴的“捆绑联动”的建设机制;一八三团不等不靠,抓“三化”建设,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成为破解事从哪抓的“锦上添花”的奖补机制;一八八团筹措和放大畜牧发展基金成为破解钱从哪来的“引领拓展”的开发机制;为听障儿童配备助听器、捐资助学等,建立了助学、助弱、助困的“雪中送炭”的救助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各项援疆工作顺利开展。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看变化:仅2012年援疆项目5大类21个项目,总投资5.08亿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1.23亿元,是年度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建成保障性住房4224户,援疆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100%,援助资金到位率100%。

2012年,十师援疆工作还荣获兵团创新援疆模式突出贡献奖和智力援疆突出贡献奖,十师援疆办获兵团先进单位。

(侯俊芝 陶 静)

河南省对口援疆十三师前方指挥部:

豫哈两地 共迎春天

5月的哈密,象征生命的绿色已经攀上了枝头,装点着大地。

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里,十三师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温室大棚果满枝头,建设工地如火如荼……

自援疆大业拉开序幕以来,河南省和十三师携手并肩,在十三师大地上共同描绘出一幅繁荣富强的和谐画卷……

保障性住房、民生水利工程、医疗卫生事业、双语和职业教育、干部人才培训、文化建设……这一系列民生工程是2010年至2015年年间,河南省为对口支援十三师绘制的宏伟蓝图,项目计划总投资7.57亿元,使用援疆资金2.97亿元。

2010年,投资1.46亿元建设了1800座日光温室大棚、1万亩红枣基地,使用援疆资金3000万元。如今,大棚季季果满枝头;在两地深情的滋润下,棵棵红枣正在茁壮成长。

2011年至2012年,援疆项目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柳树泉农场沙枣泉水源汇流工程、富民安居工程、红山农场双语教学楼、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十三师群众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投资2.33亿元,使用援疆资金1.66亿元。

项目援疆首当其冲,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河南省对口支援十三师长卷的强基固本篇。

河南省在援疆工作中既看重当下,也着眼长远,积极引导河南省优势产业和兵团资源、市场以及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2年在郑州市举办的十三师产业援疆推介会上,洛阳巨亚工程、济源联创化工等32家企业与十三师8个团场现场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达100多亿元。

自2011年起,河南三建集团的钢结构项目、河南省工信物资有限公司投资2.85亿元建设的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三门峡市正信集团投资40亿元的天山娇(五星级)国际酒店暨红星国际城等项目已经相继投产或开工建设,为十三师各行各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省把产业援疆作为帮助十三师提升发展潜力、激活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十三师辉煌未来篇的轮廓业已显现。

对口支援,中原边疆心手相牵;同甘共苦,豫哈两地情深意长。他们和他们,让春风飞度玉门关。他们和他们,把春之韵合奏成一部交响乐,将戈壁滩渲染成一幅画卷。

(柴雪琴 刘 亮)

北京市对口支援十四师前方指挥部:

首善标准 开启幸福

夕阳下,一群身穿黄军装的老人们坐在十四师四十七团敬老院的门口闲聊着,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在北京市对口援建的敬老院里安度着幸福的晚年。北京市对口援建十四师将“首善标准”作为援建定位,将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项目放在首位,从城乡住房、社会事业、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和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帮助十四师职工群众敲开了盼望已久的幸福之门。

2010年4月12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亲自确定了由北京市对口支援2000万元建设四十七团红枣加工基地,作为2010年对口支援十四师试点示范项目(此项目未列入五年对口支援之中),该项目于2010年6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10月27日竣工投产,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发挥效益。

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北京市在教育、医疗、文化、宣传推介等方面,对十四师“额外援助”的各项捐赠达1.6亿元。

2011年至2012年,北京市共完成援建投资3.2亿元,占五年援建资金总额的54%。2011年,十四师援建项目达到12个,援建资金规模达到2.08亿元。当年四十七团棚户区工程率先开工,成为全疆、全兵团最先开工的援建项目。当年年底,援建项目开工率为100%,完成投资1.63亿元,超额完成2011年年初确定的投资任务,援建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居全兵团各师前列,被兵团评为援建先进单位。2012年,十四师援建项目增至14个,当年年底已完成援建投资资金1.6亿元,超额完成2012年年初确定的1.5亿元的援建投资目标。

第3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兵团十四师,坚持“首善标准”和科学、全面、真情援疆原则,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2.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引入京企39家,实际完成投资24亿元,30多个产业援建项目相继投产,带动近万人就业致富。开垦3.1万亩沙漠戈壁荒滩建成洛浦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促成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展销。援建《人民日报》南疆分印点。北京市30多个单位与受援地相关单位结对帮扶。完成受援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免费婚检、妇女“两癌筛查”等额外援助项目使数万名群众受益。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4亿元。

天津市

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效益”,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77个。实施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使超千户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实施的手工编织和地毯织架援助项目,促进5万多名妇女就业,上万家庭增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68个,其中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实际到位资金50.7亿元。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余万元。

河北省

河北省对口支援巴州和兵团二师,突出抓好援疆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合作,强化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9个。与受援地签订重大产业合作协议63项,已开工建设项目20个,1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涌现出了“最美援疆医生”余文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完成了三批受援地迫切需要办理的“10件实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多万元。

山西省

山西省对口支援昌吉州阜康市和兵团六师,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山西特色,全面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9个。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阜康。两年多来,山西籍企业仅在阜康市的投资就达95亿元。立足文化优势,举办了专题文化讲座和书画展示,促进交流交往交融。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千万元。

辽宁省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及兵团八师、九师。坚持围绕“产业合作、规划实施和智力援疆”三条主线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16个。依托巴克图口岸,打造产业援疆平台――辽塔新区,组织“辽宁塔城月”等招商引资活动,促成签约项目114个;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万余人次,柔性引才400多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丹东援疆医生李兆奎,辽宁省党代表、营口畜牧专家孙书等优秀援疆干部典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4000多万元。

吉林省

吉林省对口援助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坚持“民生民利、科技‘造血’、生态主线”的援疆理念,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83个。实施“长白计划”培训三批971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613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实施“灯塔计划”支持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受援地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引育科技示范基地,将哈萨克医药产业纳入《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动喀纳斯与长白山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5000万元。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及兵团十师,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的理念,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71个。超额完成自治区确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计划”、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等培训任务,组织开展了“传帮带、共提高”活动和柔性引才工作,为受援地培训干部人才超过1.6万人次。注重实效,认真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一对一”结对,一批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落地实施。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7亿元。

上海市

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8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04个。支持54万农牧民改善了住房条件;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援疆工作,加大设备与技术支持。协调21所上海高校定向在喀什招生,在沪学习、培训的新疆学员超过1万人。累计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县乡村三级干部等2.3万余人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累计30万人次两地市民观看演出和展览。促成上海企业与受援地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62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4亿元。

江苏省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工作按照“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的要求扎实推进。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0.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405个。组织实施172个干部人才培训项目,为伊犁州直培训干部人才16万余人次;组织3389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江苏培养。实施“百企千亿”产业援疆活动,共签约和对接在谈项目219个,已开工项目154个。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三园城市发展规划和合作中心产业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已有69个项目与开发区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5个项目已入驻,1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3亿元。

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工作以“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为目标,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7.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为克州培训干部人才70批近万人次,柔性引才269人。进一步完善“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签约项目30多个,已落地建设项目8个。实施的创业引导工程类项目征集创业项目26个,43人获得创业专题培训证书。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5000多万元。

浙江省

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及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浙江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合作项目98个,已到位资金84.2亿元。推动中国浙江省分行、浦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宁波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受援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计授信350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8万余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8亿元。

安徽省

安徽省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皮山县,坚持“紧扣一个目标、围绕两大任务、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翻番”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5.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0个。已累计建成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房1万多户,解决高山地区1万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产业援疆签约项目累计超过50个,已有30多家安徽籍企业入驻皮山开发区,改造建设了1万多亩高效节水示范农业、沙漠治理、生态林及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000万元。

福建省

福建省对口支援昌吉州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智力援助三大重点,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引进产业援疆项目92个,已到位资金111.8亿元,项目履约率100%。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6000余人,援疆医生累计诊疗受援地群众超过20万人次,开展手术超过2.5万台,帮助昌吉州24家医疗卫生单位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福建省20多个单位与昌吉州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000万元。

江西省

江西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克陶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就业为先、规划为纲、人才为要”的思路,做到“三超前三突出三明显”,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6个。完成县城总规、控规、近期规划、7个专项规划、55个村级规划、8个两居示范点规划编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2个,已到位资金34.5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6000多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000多万元。

山东省

山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贯彻“以政府资金保民生、以社会资金促产业”的援疆理念,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9.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4个。推动落地产业援疆项目240个,已投产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1万多人。从山东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72人次,组织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3200多人次到山东考察和培训,结对培训受援地急需人才2600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700多万元。

河南省

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及兵团十三师,坚持“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1.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0个。促成产业援疆项目62个。协调中行河南分行与哈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100亿元。全面推进“市―县―乡”、“市―团”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组织开展“河南万人游哈密”活动,开行旅游援疆专列6列、旅游援疆专厢210个,3.3万余名游客赴新疆旅游。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3600多万元。

湖北省

湖北省对口支援博州及兵团五师,全力推进“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互动共赢”的援疆机制和模式,形成“省对州(师)、市对县(团)、县(区)对乡镇(连队、街道)、园区对园区、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对口支援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1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55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36个,已投产6个,试产3个,开工建设8个,注册9个。组织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近万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6亿元。

湖南省

湖南省对口支援吐鲁番地区,秉承“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9个。提前完成县乡村干部轮训任务,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5万多人次。文化援疆亮点纷呈,推动衡阳“湘水明珠”讲坛落户鄯善县,积极动员湖南省属高校面向吐鲁番地区对口招生。促成湖南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项目56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1.1亿元。

广东省

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构建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以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疆工作新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4.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95个。引荐800多家企业到受援地考察,签约项目262个,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带动就业9.8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在疆外和喀什培养当地干部和人才总数达2万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8300多万元。

深圳市

第4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对选派援干部,每次都召开全区适龄干部会议,由区委领导亲自动员,进行爱国主义、全局观念和组织纪律教育,号召广大干部接受组织挑选。对选派援滇干部,召开全区各单位党群书记会议,要求各单位认真做好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动员工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政治强不强的内容之一。

同时,利用区内新闻媒体广为宣传,积极营造"援边重要、援边光荣"浓厚氛围。三是结合实际,组织推荐。对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与有关单位积极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推荐。如在选派第四批援干部县二中教师、县医院医生和第五批援干部县教育局副局长等人选的过程中,把选拔任务交由区教育局和卫生局负责,本系统内将自我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从而为区委挑选优秀干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年选派干部援边工作基本情况

年月,十年选派干部援边工作基本情况,年月。区按照市选派援干部办公室的部署,首次选派了2名援干部。十年多来,认真贯彻中央关对口支援工作"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针,先后共选派了16名干部分别赴县、县、州和区等地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其中:年至年间,选派3批3名干部支援,分别担任区区长助理;年至4年间,选派4批名干部援,分别担任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县委办公室、县建设局等部门的领导;2年至5年间,选派2批4名干部援,分别担任县医院医生、县二中教师、县县委副书记和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5年,选派1名干部援滇,担任州州长助理。

区委、区政府把开展好对口支援工作当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对口支援地区的实际需求,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项目推进、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0年中我区共为对口支援地区筹措资金2591.2万元,其中由区财政专项拨款近0万元,受益人数近40万人,捐助物资60余万件(台、套)培训各级各类干部600多人,援建各类项目10多个,进一步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5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一、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了**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在这一重要文件中,明确强调了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要求建立文化科技卫生“**”长效机制,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各单位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做好“送医下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深入推进“送医下乡”工作,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精心安排,认真做好“送医下乡”工作

**年,市委宣传部将牵头组织市卫生局、文化局、科委等14个委办局开展“**”集中示范周活动,努力为广大郊区县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让他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该活动意义深远,卫生系统要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

(一)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年春节前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集中示范周活动。积极配合市卫生局组织近百名医学专家赴青浦区举行的大型义诊活动。

(二)春节前后的集中示范活动周期间,中山、新华、仁济等10所市级医院根据确定的对口支援挂钩关系,组派医疗队小分队赴对口郊区县,为农民提供义诊、医疗咨询等服务。

(三)各郊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也要认真安排和做好春节期间“送医下乡”工作,组织区县中心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专家深入本地区偏远地区,为农民提供各种医疗咨询等服务。

三、要围绕重点,创新机制,多做实事,把“送医下乡”工作落到实处

“送医下乡”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心农村群众健康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措施,多做实事,精心安排好**年“送医下乡”工作,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进一步感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强市级医疗机构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1、三、二级医疗机构应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拔适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沉社区开展支援,重点落实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长”人选的配备和培养工作,承担临床带教、家床查房、学术讲座、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任务。

2、三、二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须到相应郊区(县)医疗机构服务满半年时间。

3、三、二级医疗机构可选派有能力的、临近退休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单位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在援期间可适当延长其工作年限;也可返聘本单位退休不满5年、专业对口、身体健康并愿意参加支援工作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单位工作。

4、三、二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派部分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保留编制“挂编流动”等柔性流动方式,到受援单位开展专业技术工作。

5、三、二级医疗机构根据对口支援协议,应接受受援单位的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并免收相应的进修费用。同时向受援单位,开放其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

6、三、二级医疗机构应与受援单位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机制,开设急会诊及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并及时将适宜在受援单位治疗和康复的病人转诊至受援单位。

(二)继续完善和加强郊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年要完成48个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42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关于加强和完善**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意见》,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统筹层次和补偿比例。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完成郊区800所村卫生室实时结算项目。加强镇村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和一体化管理。

(三)推广适宜技术,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年将开展“急性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技术的推广”等12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四)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年工作的基础上,**年将扩大招生,做好大专学历乡村医生培训。同时,在**年工作基础上,**年利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资源,以区县为单位,免费为郊区近4000名乡村医生开展医学知识更新的培训。

(五)组织开展为贫困和农村地区妇女的妇科病、乳腺病筛查。在**年的工作基础上,**年将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

(六)举办“医学专家乡村行”活动。

**年,将根据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继续开展“医学专家乡村行”大规模的集中送医下乡活动,组织10所市级综合医院派出医疗队,分赴郊区县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同时,市卫生局团委将继续组建共青团号健康快车青年医学专家志愿者队伍分批“**”,为老百姓开展健康咨询等服务。

(七)切实加强农村防病工作的宣传,组派专家赴郊区开展防病工作的指导和宣教。**年,市卫生局将根据不同阶段防病工作重点,组派专家深入到郊区,重点开展艾滋病、“禽流感”、高血压病防治等宣教,发放防病小册子,举办防病知识讲座,增强村民的防病和保健知识,努力降低农村地区传染病、慢性病的发病率。

第6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自1995年以来,针对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四省市及宝钢、中化两大集团企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对口的主要工作内容,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并派出干部赴日喀则开展工作。

上海,拓展渠道,加强两地经济联动发展

1995年5月至2001年5月的6年间上海市选派党政干部99名,无偿援助资金2.85亿元,共实施对口援助项目262个。日喀则市内的上海广场、上海体育场、主干道上海路等一批集中体现民族团结的标志性项目建成,极大改善了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大批希望工程项目的建设,使日喀则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在短期内得以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普遍提高。地区人民医院病区楼、卫生防疫站和县乡两级医疗网络的建设,使受援县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农牧民群众生病就近诊治,有力推进了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001年第三批干部进藏,上海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支援力度,3年计划投入资金总量2.25亿元,落实项目161个。截止到目前,到位各类资金1.88亿元,建成竣工的有地区中专教学楼、地区农业机械化工程、地区大礼堂改扩建工程等项目51个,高质量完成了扎寺文化广场等8个重点项目。

就如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问题,上海落实资金1000万元,重点建设30个“安康工程”示范村,开展了以小额信贷、提供优良种畜等措施,以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改善村容村貌为标准,以鼓励村民勤劳致富、增加收入。

为了帮助日喀则地区尽快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上海投资800万元建成了日喀则边贸市场、江孜县农贸市场、拉孜县商贸市场等一批项目,加快了农畜产品为中心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投资300万元建设了江孜畜种繁育基地,积极发展农区牧业,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选择高效益养殖品种提供条件。组建了亚东县林下资源加工厂、拉孜县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及地区食品厂粉丝加工车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和资源为依托,组建了日喀则新世纪羊毛绒公司和日喀则金太阳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逾千万元,扩大了当地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了将当地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能力。

萨迦县列入上海扩大对口支援县后,在上海第三批项目和资金均已排妥的情况下,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适度增加投资规模,确定首轮对萨迦县扩大对口支援建设规模不低于2100万元,援建萨迦旅游宾馆、办公楼改造、自来水管网工程等12个项目,目前投资700万元的县城主干道路已全部建成,城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山东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项目600个。

第一二批干部工作期间,山东共实施援助项目392个,援助资金3.01亿元。项目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各个方面:以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增强了城镇功能;以生产项目、旅游宾馆为重点“造血”工程项目的实施,培植了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农牧业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充分挖掘农牧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地区高中改扩建和地区新闻综合楼为代表的公益事业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地区社会公益事业的环境,对缓解适龄儿童入学难,就医难、吃水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白朗、昂仁、聂拉木县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幅都超出了全地区的平均水平,为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第三批干部进藏以来,山东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又新增山东潍坊市对口支援南木林县。近两年来共实施项目198个,计划总投资2.1亿元,截止目前累计完成1.5亿元,其中有141个项目已经竣工交付使用。预定投资8400万元援建的日喀则滨河大道、地区建材市场等中央指定的8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目前3个项目已竣工,有的已通过自验和初验。这8个项目于今年7月全部交付使用。

黑龙江,积极推进多渠道的工作思路

黑龙江省第一批干部2002年7月进藏以来,在老工业基地包袱沉重、全省各级财政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在2002年至2004年第一期期间,共安排31个对口支援项目,计划总投资9100万元。经过黑龙江省各方面和干部多方努力,项目和资金规模都有所增加,总投资已经突破1亿元。到目前,黑龙江省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对口支援项目49个,总投资10212.6万元,其中省级援建12个项目,总投资5375万元,有3个已经于今年初完成;黑龙江路、地区少儿活动中心、技术人员培训中心等5个项目已经于今年4月相继开工建设,将于今年底明年初全部完成;农牧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其他3个项目,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选项、论证及立项筹备工作,下半年启动。

哈尔滨、牡丹江、大庆3市对口支援3个县共37个项目,总投资4837.6万元。其中哈尔滨市对口援建仁布县16个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3月底已经完成5个项目,其他11个项目10月底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牡丹江市对口援建谢通门县6个项目,总投资1437.5万元,除公务用车、办公自动化、电视台已经完成外,其他项目年底全部完工;大庆市对口援建康马县15个项目,总投资1293万元,除公务用车和学生用车已经到位外,其他项目今年底全部完成。

黑龙江省第一期干部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支援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3.27亿元。其中仁布县争取并已经落实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工程和切瓦乡吊桥等3个项目,计划投资3370万元;谢通门县争取已经落实县城至日喀则三级油路、乡级沙石路、人畜饮水工程、乡级完全小学等6个项目,计划投资1.78亿元;康马县争取已落实涅如生态建设、大庆路建设等项目,计划投资10995万元。

截止今年6月份,黑龙江省直接援建和对上争取项目总计达到63个,投资总额为4.25亿元。在不断加大项目和资金援助力度的同时,黑龙江省还针对日喀则地区实际,积极推进多渠道的工作思路,并已经启动实施了公安指挥系统、教育设施、卫生队进藏及医疗设备、技术培训、广播电视编播人员进藏及培训、矿产资源勘探普查和捐资助学、济困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工作,不仅进一步拓宽了领域,加大了力度,也必将为促进日喀则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吉林省,我们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完成好工作

吉林省第一批干部进藏以来,首批安排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8257.6万元。首批项目除吉林路、日喀则长白山幼儿园外,主要是围绕地委提出的发展三大支柱产业来建设。为促进旅游业发展,计划在日喀则市投资2107万元建设后藏风情园,在萨噶县投资650万元,建设旅游宾馆;为解决农牧区最急需解决的困难,王曜午同志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徒步行进100多公里山路,深入到定结县最偏远的农牧区陈塘镇进行调研,并决定投资100万元,为陈塘镇的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吉林省干部大搞招商引资,一家四川内江企业,计划投资3200万元,建设一座青稞啤酒厂;一家浙江企业,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一座塑料制品加工厂。与此同时,吉林对口援助定结、萨噶、吉隆三个县的同志还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支援项目61个,计划总投资2.6亿元,如吉隆县干部经多方努力,争取到农业部投资300万元的能源环保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海宝钢集团,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对口支援仲巴县

首批对口支援启动项目主要有仲巴县霍尔巴乡至隆嘎尔直线公路、县办公大楼建设项目、县城一纵两横道路硬化及下水配套等9个,涉及到文化、教育、卫生的方方面面,这些项目的落实,改善了县机关办公条件、改变了全县道路交通落后状况。这些项目的建成,方便了干部、职工群众的出行,丰富了县城干部、职工及驻军部队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善了教学条件,改变了学生坐在地上上课的艰苦局面,改善了牧区看病难的问题。

中化公司,对口支援岗巴县

中化的第一批投资670万元,主要就岗巴县三乡一镇卫生院建设及基本医疗设施配备、县完小改扩建、岗巴县驻日喀则地区办事处建设、县机关职工周转房改建项目、县城主干道配套及下水设施建设等项目对岗巴县进行对口支援。除以上五个建设项目以外,中化公司还积极参与岗巴县“曲登尼玛”矿泉水管理改善和招商引资工作。

第7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为确保“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农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将把“变化、变革、创新”的理念贯彻于师、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好山西对口支援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十二五”发展目标,努力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明确“十二五”规划目标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5年生产总值确保达到350亿元,比2010年翻1.8番,年均增长24%,力争达到400亿元,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五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5万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家渠市确保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力争实现30亿元。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由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城镇、中心连队构成的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产业聚集作用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70%;五家渠城市增长极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占师、市比重达到63%,并努力打造平安五家渠、开放五家渠、宜居五家渠、健康五家渠和幸福五家渠;努力整合资源、统一组织、统筹推进芳新垦区设市和市辖团场建镇工作。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产规模快速扩大,工业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3:64:23。

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兵团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任务,职工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师、市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2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普及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双语教育,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团场文化中心全部建成,推进连队文化站建设,数字电视全师联网,建立完善中心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人工造林、退牧还草、封山(沙)育林,使垦区及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垦区森林(含特灌林)覆盖率达到2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兵团指标。

维稳能力显著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军事素质及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应急维稳能力显著增强,巩固边防、维护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积极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全面推进经济、教育、科技、干部人才、产业援疆。重点抓好事关民生的棚户区改造、安全饮水全覆盖和集中供热送温暖等工程,高标准建设好总投资3.66亿元的8个对口支援项目,合力打造对口支援精品工程。加大“一对一”对口支援的工作力度,加大与企业的对接力度,争取在科技、干部人才、文化、信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援上取得实效,争取在产业援助上实现突破。放大援疆效应,实施好产业援助。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与太重、太钢、潞安、同煤等大企业的对接,力争使光伏、机械制造等产业落户五家渠,加快山西产业园区建设。

第8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新年伊始,州党委、政府就专门安排召开援疆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回顾第六批援疆干部在一年多来的工作,交流援疆工作经验和体会,共商今后援疆工作大计,意义重大。首先,我代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向在座的各位援疆干部,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致以良好的祝愿和诚挚的问候!向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即将返回的10位医疗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年,是我们面临困难最多、挑战最多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7·5”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势推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了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预计全年州直生产总值达到340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5亿元,增长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增长20.4%;外贸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疆第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41元,净增873元。同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州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同样凝聚着第六批援疆干部每一位同志的辛勤付出。

我们清楚地记得,年7月底,第六批61名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远离家乡,告别亲人,从东部沿海地区来到祖国西北边陲,与各族人民群众一起建设边疆、繁荣边疆、守卫边疆。一转眼,大家已经来工作近一年半了。这一年多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异常严峻的斗争形势,第六批援疆干部在总领队于青山同志、副总领队张叶飞同志的带领下,牢记重托,不辱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老援疆干部、老支边人为楷模,以促进发展、造福各族群众为己任,认真总结、学习和借鉴前五批援疆干部工作经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理念、脚踏实地的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与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全身心地投身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之中,在前五批援疆干部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促进地方发展工作队的作用,紧紧依托大后方的优势,把对口援助和招商引资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争取省委、省政府、派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项目、资金以及物资援助得到落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内地企业来伊考察和投资兴业,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在落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截止目前,共落实各方面无偿援助资金、物资共计1.99亿元,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7916万元,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协议105个,到位资金11.76亿元。霍城县县城饮用水源地建设、霍城县县城集中供热、霍城县乡镇卫生院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州苗苗“双语”示范幼儿园综合楼、州老干部教育培训综合楼、霍城县便民服务中心等一批援建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援助资金和建设项目,对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推动合作交流联络队的作用,把开展交流合作作为提升援疆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机制和对口协作机制,加强人员往来,促进互利合作,实现了苏伊两地间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目前,已先后促成苏伊两地互访568批3744人次,缔结各类友好单位184个。同时,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先后组织培训干部和各类人才1128名;积极参与和邀请专家来伊培训人员1.17万人次,通过业务讲座、医疗科研和技术合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72项,填补当地技术空白19项。通过交流和培训,为各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提高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真心为民服务队的作用,始终把各族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努力为各族群众大办好事实事。截止目前,援疆医疗专家共接诊病人14331人次,会诊575例,义诊2542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224例,开展各类手术1944台次,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援疆医疗专家以自身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作风、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医护人员和各族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援疆干部个人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捐款达29.5万元,扶贫济困和捐资助学241人,深受各族群众好评。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先进理念传播队的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科学制定了三年援疆工作目标。在扎实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把内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建言献策,撰写了近百篇高质量调研文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有579条工作建议被当地党委、政府和所在部门、单位采纳,许多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推介宣传队的作用,在直接参与开发建设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强力宣传和推介。联系省等区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来伊采访,相继播发和刊登了大量介绍的专题节目和文章;通过采取举办、参加招商引资推介会、各种经贸洽谈会,在内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开辟专栏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进一步增强了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影响不断扩大。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援疆试点县示范队的作用,以第六批援疆干部副总领队、州党委常委、霍城县委书记张叶飞同志为首的9名试点县援疆干部,与县四大班子领导一道,围绕“创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预计霍城县年实现生产总值42.25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29.8%;完成工业增加值6.88亿元,增长20.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增长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亿元,增长1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21元,达到5532元。与此同时,第六批援疆干部到工作后,面对奥运安保的繁重任务,面对“7·5”事件以来斗争的严峻形势,全体援疆干部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头深入到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中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主动与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交朋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向内地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和稳定形势,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霍城县9名援疆干部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全县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与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各级干部一道,及时安排部署维稳工作,切实加大维稳工作力度,强化维稳各项措施落实,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有力维护了霍城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在严峻复杂的斗争实践中,援疆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了驾驭全局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能力,以实际行动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年多来,第六批援疆干部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展现了援疆干部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素质,受到了各级党政的好评,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真心爱戴和充分信任。州党委对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向全体援疆干部,并通过你们向省委、省政府,向援疆干部派出单位及你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和“7·5”事件双重影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方面,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做好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三个不动摇”的原则,并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召开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工作,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出现好转迹象,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不断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预计今年总体经济形势要好于去年,外部环境对我们加快发展总体上有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内经济运行仍然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虽然近年来州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全国发达地区和疆内发展较快地州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当前,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加快发展仍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站在全疆全国发展大局来谋划的工作,既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大好机遇,又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紧紧围绕既定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州直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前几天,我们隆重召开了州党委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年的工作,对今年州直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大家都参加了大会,主要精神都十分清楚。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简单地讲,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优势资源转换、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通过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平安抓稳定、保证抓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开发、外向型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提出今年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力争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力争22%;工业增加值增长2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净增800元以上。具体来讲,在农业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和劳务经济四大产业发展,强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建设自治区粮食、油料、畜产品、林果和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五大基地,尽快形成8000—10000元的农牧民增收框架。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财政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推进煤化工产业、水电煤电产业、矿产开发和传统工业发展,加快建设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用5—8年时间,形成30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500万吨钢铁、800万吨水泥、800—1000万千瓦电力生产能力,同时,建设300万吨煤焦化、20万吨硅产业基地,尽快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在外向型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要围绕建设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商品物流基地、东联西出承接基地,以霍尔果斯、都拉塔口岸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口岸软硬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围绕建设全国著名旅游胜地,坚持以那拉提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和边境跨国旅游,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紧紧依托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口岸,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把建成面向中亚、西亚市场的商品集散基地和物流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支持力度的难得机遇,组织专门力量抓项目,积极争取和实施新一批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积累后劲。同时,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永葆的蓝天、碧水和青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办好十件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各族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稳定工作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防暴力恐怖袭击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努力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的长治久安。在党的建设方面,我们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为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离不开省的大力支持和援疆干部的无私奉献。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援疆工作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援疆干部必定会大有作为。我们一定要站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援疆工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援疆工作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拓展援疆工作领域,努力推动援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深化观念援疆。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关键取决于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作为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的援疆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内地发达省区,一直走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接触到的先进经验很多,具备先进的思想理念。希望大家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结合全州开展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把先进的思想理念、超前的改革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带到我们,积极传播、传授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并贯穿于援疆工作的始终,不断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大解放和观念上的大转变,激发和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为我们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第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援疆工作。要重点围绕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省大后方的支持,继续加大干部人才培训挂职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人才和智力支援工作,为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要重点围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把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同内地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积极促进与内地开展广泛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来伊投资兴业,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续抓好各类援建项目的工作,着力在资金落地、项目开工、工程进度上下功夫,力争形成更多的实物量,让更多的项目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继续努力争取资金、物质和技术援助,在新争取的援疆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坚持重心下移,向基层农牧区倾斜,让更多的各族群众享受到援疆工作成果。要重点围绕援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对口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派出单位与受援单位的协作关系,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依托对口支援,积极推动双方在对口部门、单位、乡镇、村队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一对一”、“多对一”对口援助的覆盖面。要重点围绕加强两地交流与合作,继续发挥好自身联系面广、信息渠道多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让更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了解、关心、支持,不断扩大的知名度。要重点围绕霍城援疆试点县工作,充分发挥试点县的独特优势,把发展的新理念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与霍城县实际相结合,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全面推进试点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形成更多的经验做法,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加强队伍自身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当前,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做好援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州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地完成援疆工作各项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调研和实践锻炼,不断深化对州情、县情的认识,不断在援疆工作的丰富实践中熟悉社会、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善于审时度势、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总揽工作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做好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希望全体援疆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稳定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好与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关系,与各族人民一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的环境艰苦、条件较差,希望你们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起居,注意安全防范,始终以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援疆工作中去,向苏伊两地各级组织和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都要从维护边疆稳定、加快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尊重、信任和爱护援疆干部,积极支持援疆干部工作,保证每位援疆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有责,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援疆干部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要在政治上更多地关心援疆干部的成长,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使他们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要认真总结援疆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完善援疆干部管理、激励机制和试点县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援疆工作方法。各受援单位都要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派援单位负责、对援疆干部本人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和做好援疆干部工作,切实关心援疆干部的生活,积极为他们排扰解难,让他们安心、放心、开心地干好工作。要进一步用好援疆干部建立起的渠道,积极主动地做好与省的沟通、协调和对接工作,不断提升对口支援与交流合作的质量和层次,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智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各级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援疆工作成果和援疆干部的典型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援疆干部、学习援疆干部、支持援疆工作的浓厚氛围。

第9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1956年,中国和埃及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二年,中国就向埃及提供了2000万瑞士法郎现汇的无偿援助,帮助埃及抵抗英法入侵,从此开启了至今50多年的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序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非洲国家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中国先后同十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友好经济合作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根据这些条约和协定,中国对非援助涵盖医疗、农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水利、电力、交通运输和公共建设等众多领域。

救死扶伤,石头城里

传佳话

印度洋上散落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岛,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就是其中一座。岛上的“石头城”房屋多用当地的珊瑚石建造,建筑综合了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等不同文化而闻名于世。2000年“石头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桑给巴尔岛曾是印度洋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葡萄牙人先后来到此地。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又侵入这里,使它成为东非最大的奴隶转口港。石头城靠东部海边的一隅保留着一座斑驳陆离的房子,这房子就是当年关押奴隶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奴隶洞”。黑人奴隶一被关进“奴隶洞”就有去无回。“奴隶洞”面向大海的一边墙有一排洞,屋内墙壁上钉了一排铁环,殖民者买来的黑人奴隶像牲口一样被拴在铁环上。每当海水涨潮,小船可以直接停靠到墙边洞口,黑人奴隶就从洞口被推上小船装上停泊在港口外面的货轮,运往美洲。1964年,中国派遣援助桑给巴尔的医疗队就在这座岛上工作。

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桑给巴尔衰落成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居民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木薯、香蕉、椰子,以及采摘丁香花粗加工后出口,生活十分贫困。1964年1月桑给巴尔革命刚刚成功,英国与桑断交,撤走了医院里的英籍医护人员,导致桑给巴尔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卫生条件很差,许多病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据外交部解密档案记载,1964年,应桑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决定派出医疗队去该国工作。根据两同协议,医疗队由队长、医师、护士长、药剂师、检验师、护士组成。中国医疗队在指定的医院参加医疗工作,并兼任部分巡回治疗,期限为两年。医疗队在桑给巴尔工作期间所需的主要药品和器械,医疗队人员往返中桑的旅费、在桑给巴尔工作期间的工作和伙食费由中国方面负担。医疗队在桑给巴尔工作期间的住房、交通由桑给巴尔方面负责。

卫生部迅速组成了第一批医疗队,南京市卫生局原局长洒景浩为队长,医疗队共13人,成员以南京为主。一年后,因妇产科工作任务重,又增派了助产士一人。为了让医疗队能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医疗队在北京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医疗队队员认真学习语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培训后,这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于1964年8月14日从上海出发,乘坐巴基斯坦的PK729号航班开始了远赴桑给巴尔的行程,辗转十几天后抵达桑给巴尔。从此开始了迄今已持续40多年的爱心传递。

9月7日,医疗队正式到达桑给巴尔的列宁医院工作。该院在革命前叫桑给巴尔医院,革命后改名为列宁医院,是原来的英国殖民者于1922年创建的。医院是一所英国式的建筑,四层楼房,共两百多张床位,手术室设备器械全是英国的。据解密外交档案记载,医疗队发回国内的报告反映,该院“大型设备多半已年久陈旧,常出故障”。医生“没有实践机会,……医院又没有促进技术提高的各种活动,如死亡讨论、病理讨论、病历报告、学术报告。…高级医师却抓着一些小手术不放,他们只会做小手术,不敢做大手术……”

桑本国的医务人员是殖民统治时期留下来的医生,有的曾到英国留学。此外,医院还有东德、保加利亚、古巴、苏联以及西方同家派来的医生。大家在同一所医院工作,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中国医疗队在工作上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最初,院方领导和部分桑高级医生对我国医疗队的医疗水平有所怀疑,对医疗队缺乏了解和信任。那些西方国家的医生在中国医生面前更是趾高气扬,觉得中国医生技术上不行。于是,一开始中国医疗队队员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打个漂亮仗,为中国医生争光。

据医疗队成员妇产科医生蒋宪刚回忆,当时列宁医院由一位留学英国的阿拉伯人奠海里任医务监督,统管医疗行政,还兼妇产科医生。莫海里一开始就质疑中国医生的医疗水平,只安排蒋宪刚跟随查房及看门诊,不让她做手术。有一天晚上,蒋宪刚值夜班,医院急诊室一前一后送来两例宫外孕病人,病人都是大出血并严重休克,情况非常危急,必须立即手术。蒋宪刚来不及向莫海里汇报,立即上台进行了手术。在血源紧张的情况下,她采用了腹腔血回收输入技术,为赢得抢救时间奠定了基础。她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连做两个手术。第二天,病人恢复良好,莫海里来上班时知道了情况,他惊讶得不得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说:“Doctor,你们中国医生是好样的!”从此,蒋宪刚被授权处理妇产科一切事务。那些西方医生对中国医生刮目相看。

有一次,一位上肢刀伤的病人被送到医院,他的大部肌肉切断,血管神经断裂,东德医生要给他截肢,中国医生则主张为他做扩创缝合手术。经过中国医生的努力,最终使这个大面积刀伤的病人愈合。病人非常感激,由衷地说,如果不是中国医生,他的一只臂膀就没有了。此事大大树立了中国医生在当地的威信。

据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中国医疗队在列宁医院的两个月里,“进行160个手术……不仅数量多……电相应地开展了较大手术,如肾输尿管结石、肾切除手术等;开始全面参加该院的门诊、住院、急诊等工作。”当地医生一致评论说,中国医生常做“新手术、大手术,没有化脓的,效果好”。中国医疗队的敬业精神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当地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与其他不同国家的医生形成鲜明的反差。不到一年时间,其他国家的医生就无可奈何地相继撤离了。很快,列宁医院就只有中国医疗队在主持医务。

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不仅为所在地的百姓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上世纪60年代,断手再植的手术在中国国内都极少开展,在桑岛更是闻所未闻。1966年7月,一名叫奥斯曼的伐木-工人左手被电锯切断,断手的神经、血管、肌腱严重损伤。中国医疗队员们在

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了8个小时,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3个月后奥斯曼痊愈。桑给巴尔医疗史上的这起首例断手再植手术,在岛上引起了轰动。中国医疗队精湛的医疗水平和认真负责的暇务态度征服了院方领导和当地群众,受到广泛赞誉。

中国医疗队不仅具有过硬的医技,而且生活简朴,带来人人平等的新观念。在桑给巴尔工作期间,中国医疗队牢记使命,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一心一意为桑给巴尔人民服务。据医疗队成员戴传孝回忆,当时其他国家援助桑给巴尔的医疗人员索取高额薪水,大都携带妻儿,住别墅,生活享乐至上,养尊处优,经常进出酒吧等娱乐场所,而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却是客随主便,入乡随俗。刚到桑给巴尔的前三个月住当地简陋的旅馆,后住在距医院不远的一所二层楼房里。当时列宁医院的医生、护士工人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本国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如果没有到国外进修过,工作时间再久,也不能当高级医,护士中,国外学习过的穿白色制服,当地培养的穿有色制服。高级医生工资特别高,一个高级医生每月工资3625个先令(合人民币1270元),而一个医院工友才160个先令(合人民币56元),上下相差22倍。在工作中,外利医生进房时不解绷带,只有护士解开后外科医生才看一眼。而中国医生则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同志之间互相团结,日常生活中大家有说有笑,内务整理、打扫卫生等工作大家都是争着干。这些都对当地的医护人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此当地医护人员交口称赞:“中国大夫好。”

为了方便和当地人民交流,尽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医疗队除了强化英语训练,每天还挤出一定时间苦练当地斯瓦希里语。队员们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以医院为家。不管是晚上还是节假日只要病人需求,医疗队随叫随到。在桑岛工作期间,每天中国医疗队的医生还携带医疗设备和药品轮流下乡巡回医疗,为村民送医送药。有的边远的村落需要半天的车程。知道中国医疗队要来,一大早,当地的老百姓就来到看病的地点,早早排好队等着中同医生为他们看病。桑岛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在椰林深处,以树林为家,中国医生就在椰树下抬来几张木桌子看病。中国医生不辞辛苦几乎走遍了桑给巴尔岛,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医疗队在上层政府及广大百姓中的美好声誉,赢得了政府和总统的信任。桑国家领导及亲属有了病,总找中国医疗队看病。中国医疗队的汽车随时可进总统府,甚至可以直接进出。

中国第一批医疗队在桑岛前后工作了两年半时问,到1967年底第一期医疗队成员踏上回国的路程。临行前医院的医护人员依依不舍,有的护士躲进了卫生间,哭红了眼。他们纷纷爬上汽车将中医生送到机场,并在机场合影留念。中国援桑医疗队和桑给巴尔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中国援桑医疗队每两年轮换一批,延续至今。对此,曾指出:“群众性的东西,影响不易消失,而钱却花得很少,中同在对第三世界的友好活动中,比较成功的就是医疗队。”

患难与共是朋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非洲各国农业生产都很落后,不少国家甚至还处在刀耕火种状态。很多可耕地没有开发利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耕地面积仅占非洲土地总面积的7.8%。作物品种单一,粮食种植面积少,单位面积产量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60至1961年度,非洲各种谷类的产量只有2853万吨,平均每人223斤许多非洲国家每年不得不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进口大量粮食,从而导致对两方国家的严重依赖。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实际和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中国对非洲经济援助加强了农业援助的力度,同时把农业援助与工业援助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中国剥非洲农业援助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于1959年和1960年两次无偿援助--几内亚大米共计77五千吨。这些数据在外交档案中均有记载。

几内亚地处西非,1958年10月2日正式宣告独立,是西非法属殖民地中最先独立的国家。几内亚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宗主国法国,其经济命脉几乎完全掌握在法国手里,由于不等价交换,贸易逆差惊人,财政预算人不敷出。独立时,几内亚的国库空空如也。不仅如此,法国还断绝了同几内亚的一切经济关系,停止财政援助,企图造成几内亚的政治、经济混乱,迫使几内亚重新回到法兰西共同体(1958年9月前称“法兰西联邦”)内。

1959年10月4日,几内亚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959年2月,中几建交之前。几内亚经济和计划部长贝阿沃吉(BEAVOCUI)为团长的几内亚政府代--表团访华。其间,贝阿沃吉因国内遭灾大米歉收,请求我国无偿提供整粒大米一万五千吨,并提出希望6月前先给五千吨应急。为了帮助几内亚渡过难关,1959年5月上旬,我国政府赠送几内亚五千吨大米装船紧急运往几内亚库那克利。

1960年法国切断了对几内亚的粮食供应,此时几内亚又遭遇灾荒,粮食供应发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1960年--2月,贝阿沃吉向我国驻瑞士大使馆提出请求,可否由我国无偿赠送一万五千吨大米。中同政府经慎重考虑决定赠大米一万吨(每吨348元,实际价格每吨224元)。据外交部档案载,4月30日,外交部答复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柯华:“16日电悉,国内决定以政府名义无偿赠大米一万吨,并由我方运送。”5月3日下午,柯华就赠大米事拜会了杜尔总统。当柯华向杜尔通知中国政府决定赠--几内亚一万吨大米,并由中国负责运送到几内亚时,杜尔说,我们荣幸地接受你们这个礼物,并表示非常真减的谢意。我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这个团结互助的行动非常高兴。这个行动将加强我们共同的反帝斗争。7月23日21时,中国赠送几内亚的第一批大米五千吨,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由广州黄埔港装ZYARLAN轮离港,发往几内亚。这批大米实装大袋35210包,小袋19703包,毛重5058,687吨,净重五千吨。中国赠送的一切,一吨大米对帮助几内亚稳定局势、摆脱对外国的依赖帮助很大。收到中国的大米后,几内亚随即取消了同法国、波兰的购米合同。当时几内亚官方普遍称赞我国的援助是真诚、及时的:

一万五千吨大米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弥足珍贵,这时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自己还吃不饱肚子。那为什么还要积极援助几内亚呢?应当说,这是中国为扩展外交空间、营造有利国际环境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在军事上威吓、外交上封锁、经济上禁运。1956年开始中苏关系交恶,中国的外交局面更加困难。为了在错综复杂和激烈动荡的国际形势下打开外交局面,加强和密切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关系,争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成为中国迫切的需要。对外援助也就成为中国同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保持接触和联系的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当时中国对外援助有着浓重的革命色彩。在中国看来,对外援助是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的义务。1967年,在接见到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所说的一席话,清楚地表明了新中同领导人对援助亚非拉地区的看法: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全世界如果不解放,中同这个国家就不能最后解放自己。”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外援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或外交需要这么简单。伴随着援助的一直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之间的取舍。战后,西方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都加强对亚非拉地区的渗透。中国对外援助的数额在国内来看数额很大,但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规模更大。为此,许多非洲国家在接受西方援助的同时,往往引进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而接受社会主义国家援助的非洲国家则学习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当时选择哪一方的援助就意味着站到了哪一方的阵营。可以看出,在冷战时期,非洲是两个阵营都在极力争夺的对象。

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对中国的外交和对外援助政策有直接影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台湾的集团也趁机在亚非拉地区实行金元外交,与中国大陆加紧争夺,以争取国际空间。中国与几内亚建交以后集团时刻在窥视几内亚的动向。据中央调查部1961年3月31日发回国内的报告称,“蒋帮外交部1960年12月中旬反映:我派往几内亚的技术人员在乡村实施改革,引起人民不满,因而政府打算在塞拉勒乔内另外聘请技术人员。为此企图乘机派技术人员去几,并指示其驻利比里亚大使馆,待机与政府洽商,试探几方能否接受。”台湾于1961年底特别成立了“中非技术合作委员会”,加强对非活动。有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台湾集团派出“农业代表团”到非洲12国进行20多次的所谓考察访问,同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农业合作协定”,派遣“农耕示范队”,并吸收一些非洲人到台湾进行考察和训练。所以当时中国在对外援助时,也明确要求对方不集团。

1959年几内亚经济部长贝阿沃吉和财政部长德拉姆(DRAME)访问中国期间,德拉姆就“两个中国”的态度和立场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几内亚是完全了解中国的立场的,我们决不参加任何反剥人民中国的举动,非洲人民都知道美国在台湾的勾当的实质。在国际关系上我们知道选择谁是朋友,分清敌友,帝国主义到处一样。中国可以相信,几内亚各方面都知道人民中国是朋友。”

中国慷慨的对外援助,打开了中非友好的大门。1963年,总理访问几内亚、加纳、马里三国。几内亚尽了最大力量组织欢迎。几内亚政府不仅在科纳克星破格欢迎总理,还在全地亚、拉贝两行政区实行全区总动员,把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远道集中到城市来欢迎,可谓盛况空前。

授人以渔鱼满仓

除了派遣医疗队、无偿赠与外,中国对非援助还有技术援助、无息贷款以及成套项目援助等形式。中国援助非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解决一时的困难。更加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对非洲的经济项目援助,所需资金很大,同时西方总是进行技术保密,便于日后控制。而有的非洲国家急于摆脱落后面貌,盲目迷信西方,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上大项目,结果造成自身债务负担沉重,从而进一步受制于人。而中国在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时,总是设身处地为受援方着想。经常是援助了一个项目、带动了一个产业、培养了一批干部、富裕了一方百姓。坦噶尼喀首任总统尼雷尔曾说过,“中国有很多经验适用于坦,值得坦很好学习,希望中国能尽快派农业专家来坦,帮助发展农业,增加生产,穷朋友最能帮助穷朋友;贫富合作,只能使富人得利,穷人吃亏。”

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显示,1963年7月,中央批准的《关于开展非洲工作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向非洲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花钱少、收效快、影响大,可争取多搞一些……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逐步加强我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援助的做法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件件做好。从派少数々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少量农业机具,搞小面积试种和推广,人手,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后,再酌量承担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成套援助项目。”

截至1963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独立国家主要有加纳、马里、几内亚、摩洛哥等9个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重点对这几个同我已建交的非洲国家进行农业技术援助,援助主要是在种植水稻、茶叶、甘蔗、蔬菜、棉花、水果、水利、造林等方面。其中,我国对马里的援助是中国对非援助规模较大的、成功的典范之一。

马里地处非洲中西部,靠近撒哈拉大沙漠,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流经马里境内,有可灌溉土地1800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全国已耕地面积约350万公顷。但马里天气闷热干燥,雨季集中在每年7至9月,平日里又几乎滴“雨”不见,加之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很多农作物很难存活。农业上生产大米、小米、高粱、玉米等作物,畜牧业主要采取传统的游牧方式,对外出口工业原料、棉花等,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切工业品全靠进口。

马里原为法属殖民地,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坚定。1960年马里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独立初期的马里是一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受到前宗主国法国的多方压力,国家举步维艰。我国政府非常同情马里的处境,决定将马里作为我援助的重点国家。中国和马里建交以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中马签订了《中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中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议定书》,中同承诺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马里进行技术指导,帮助马里培养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当时我国援助的项目都是与马里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在农业方面,中同专家帮助马里兴修水利,改良水稻种植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特别是中国援助马里的甘蔗种植和食糖加工厂时至今日仍在造福马里人民。

马里旱季天气酷热,马里人喜欢喝极浓的绿茶。他们在一个茶壶中要放上大半壶茶叶,煮沸后只倒三小杯茶水,饮用时须加人大量的糖来中和苦味。日常生活中,马里人还喜欢吃甜食。但马里历史上从来没种植过甘蔗,而且马里离赤道近,过去一向被认为无法生产甘蔗,马里人民吃的蔗糖全部靠进口。这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时任中国驻马里大使的刘立德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专家曾在马里考察,考察后断言马里的自然条件

根本无法种植甘蔗,马里只得转向中国求助。为解决马里人民的需要,1962年中国派出以甘蔗栽培专家唐耀祖为首的专家组来到马里。庸耀祖等人刚到马里时,一位号称西非“农业权威”的欧洲专家断言:“在马里种甘蔗,困难重重,没有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已年过60岁的唐耀祖暗下决心,不管用多久,一定要把甘蔗种成功!

在马里期间,中国专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雨季里,中国专家饱受蚊虫叮咬之苦。当地的马里人被蚊子叮后,身上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中国人被蚊子叮了就很容易得疟疾。很多中国人刚到马里都会中招。疟疾发作时,浑身一会儿酷热难耐,一会儿又瑟瑟发抖。当地的朋友开玩笑地说,“这是马里给中国朋友的见面礼。”不仅是气候不适应,缺水少电、医疗条件差、交通和通讯不便都考验着中国专家组。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全心钻研甘蔗种植技术。经认真调查研究,专家组把种植点选在了鲁大纳平原杜卡布古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利设施便利。唐耀祖等人从两小节甘蔗起步,在2公顷试验田里辛勤耕耘了一年。在克服了气温高、虫害多等不利因素后,终于将甘蔗试种成功,结束了马里不种甘蔗不产糖的历史,在马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专家组组长唐耀祖更被马罩朋友称为“马里甘蔗之父”。

1962年6月至1963年底,在甘蔗试种进行的同时,中国还培训马里甘蔗技术人员。培训以传授甘蔗栽培的田间操作技术为主,通过实际操作结合适当有关的理论让学员掌握甘蔗种植技术。

当时马里刚从殖民统治下摆脱出来,经济比较困难,马里政府能提供的教学设备只是小黑板、粉笔和几条长凳。学员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员有技术员、技术助理员、技术工人等,讲太多的理论,学员听不懂。物质条件的简陋、学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并没有让中国专家气馁。中国专家以身作则,每天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同马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精心传授种蔗知识和经验,采取师傅带徒弟、口授身传,指导学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收效十分明显。

当时,其他国家的专家往往只是到农场看―下工人的工作就走了,而中国的农场里专家们亲自上阵,从白天做到黑夜。据唐耀祖回忆,当唐耀祖第一次走到甘蔗田里时,马里工人看到中国专家脱了鞋,和他们一样光着脚踩进泥土里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惊讶之色。中国专家简朴的生活作风、勤劳的工作态度和高超技术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开始马里工人还按照过去称呼殖民主义者“专家”一样,称中国专家为“先生”,不久以后,马里的工人不再称“先生”了,他们亲切地叫“同志”。

到1962年底,经历过三次播种和一期全面的田间管理工作,学员们都初步掌握了甘蔗种植的基本技术。

甘蔗试种的成功和甘蔗技术人员培训的顺利开展,为大面积种植甘蔗和发展食糖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甘蔗保鲜期短,需在24小时内加工成糖,这就需要一个大型蔗糖加工厂。经过中国和马里协商,由我国援建马里糖厂设址鲁大纳平原的杜卡布古地区。

在杜卡布古灌区发展甘蔗产业对马里和中国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过去马里找过法国人,也找过苏联人,但是都没有获得支持。最终马里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上。中国说干就干,从兴修水利、种植甘蔗到建立糖厂中国承担了全部任务。

1965年3月中国援建马里的杜加布古糖厂动工,在杜卡布古灌区这片荒林上,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马里人一起挥汗如雨。没有房子住,援外人员就自己做土砖,建起平房。没有床铺,就拆开运机器的箱板,铺起来当床睡。经过一年的努力,1966年5月糖厂建成投产。杜加布古糖厂是马里的第一家糖厂,工厂占地8.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设备363台,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甘蔗400吨,附设的酒精车间日产酒精2000公升,成为中国援建非洲的规模最大的糖.1965年9月马里第一甘蔗农场开始建设,1970年全部建成,农场耕地面积1755公顷,灌溉、排水渠道195公里,水泵站2个,并建立了3个居民点。甘蔗农场建成后的五年问,甘蔗平均年产量为6万吨左右,最高达7.3万吨。杜加布古糖厂和甘蔗农场的建成,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为马里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里前总统穆萨・特拉奥雷曾高度评价说:“马里人民在征服困难的斗争中,一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帮助,糖厂是巩固马中团结友好关系的又一具体体现,使我国明显减少了食糖进口,大大节省了外汇开支。”

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共援建马里两个甘蔗农场和两个糖厂。 1984年11月,马里政府将中国援建的杜加布古糖厂,西利巴拉糖厂和两个甘蔗农场合并组成马里上卡拉糖业联合公司,实行独立核算,成为马里大型的国有企业,至今仍在马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报道,2005年马里上卡拉糖联产糖33439吨,酒精200万升,甘蔗种植面积5000公顷。马里糖联系工人的收入在当地也首屈一指。马里糖联平时雇佣3000人,高峰时达到8000人,为当地政府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此外,企业每年还上交马里政府10多亿西非法郎的税收,对马里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两个糖厂杜加布古和两利巴拉两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城市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除了精厂以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还帮助马里朋友白手起家,援建了茶厂纺织厂,药厂卷糖厂碾米厂制革厂和火柴厂等数十个成套项目,为马里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马里的经济支柱。对此,马里前计划、财政和经济协调部长塞义杜・巴迪安・库亚泰深有感触:“马里独立之初,是中国帮助马里建没了第一批工业企业。”

1964年,总理在访问加纳时,首次提出了以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不附加政治条件为核心的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对非洲援助政策的正式形成。特别是不附加政治条件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并为历届中国政府所坚持。从此中非关系进入到新的快速发腰时期,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数量迅速增加,中非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也进入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时期。有资料显示,1964年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经济援助达3 .38亿美元,其中列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就达1.95亿美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