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医患关系论文精选(九篇)

医患关系论文

第1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4个小区居民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7.58%。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被调查者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现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认知、媒体报道评价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探讨4个方面。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率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0.01。

2结果

2.1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男311人(51.4%),女294人(48.6%);城镇来源402人(66.4%),农村来源203人(33.6%);年龄分34岁以下、35~59岁、60岁以上,分别占55.7%、40.5%、3.8%;家庭年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分别占32.4%、25.3%、22.5%、19.8%。

2.2居民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居民中认为医患关系一般和比较和谐的比例分别为28.9%和22.8%。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的只有14.2%。性别、婚姻、法律知识、职业等因素在徐州市居民中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文化程度和年收入影响居民对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居民对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

信息来源有多种渠道,超过半数(54.2%)居民表示自己对医患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媒体报道。83.1%认为媒体报道比较可信,应引起重视。对于媒体报道在医患关系中所起作用,21.3%认为报道客观真实,对医疗体制改革有着积极影响。41.2%认为比较片面,报忧不报喜,不利于医患关系。剩下3.8%认为报道极不科学,只为吸引公众眼球而放大个别现象,引发社会秩序混乱。

2.4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的认知比较

针对所有被调查对象,从医疗方面进行评价,认为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首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其次是医院制度不完善。但在年收入3万元以下与3~5万元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疗费用高,第2位为医务人员过分追求利益;在年收入5~10万元与10万元以上人群中,占第1位为医院制度不完善,第2位为医疗费用太高。

3讨论

3.1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得到广泛重视,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半数以上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总体和谐,医患之间是多种关系的复合,双方地位平等,可见居民对于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比较理性。调查还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对居民医患关系认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年收入水平,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认为医患关系和谐的比例也在上升。

3.2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探讨

关于居民对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认知,医疗费用高占了最大比例。因此,笔者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经济状况居民对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方面主要原因的认知情况。由表3不难发现,收入水平不同,人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医疗费用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低收入人群中更加突出。从这点来讲,一方面就要求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收费行为,杜绝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扩大检查范围与治疗范围收费等行为,做到“合理住院、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除此之外,医院应将医疗成本降至最低,减轻医疗费用水平,并建立一些优惠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能病有所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在卫生事业中的投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保障全民健康水平。

4结语

第2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医患诉讼以及医闹现象等呈现上升趋势,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新医改已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缩小城乡的卫生差距;不断增强与完善法律与保险机制,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利;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约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仍旧是焦点问题。总体而言,患者不满情绪增加,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和相互沟通。这种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以药养医”的固有认识的影响下,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存在质疑。当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矛盾或纠纷时,就容易被激化。一旦这种矛盾或纠纷缺乏有效的宣泄和解决途径时,就会被扩大化,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效应,带来“集体不信任”。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医疗信息不对称、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在医疗行业中,医患沟通有助于改善思维定势、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减少纠纷,使医生与患者实现双赢。

(二)医学生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许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导致不信任感增强引发的。通过沟通可以让医患之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作用,让医患双方可以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增强信任感。同时,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而且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专业知识深厚、职业道德高尚,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能够妥善应对工作中的突况,在医疗过程中注重与患者、与家属、与其他医护人员,甚至是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与配合。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沟通技能缺乏令人担忧,一方面医学生自身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我国的医学专业长期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遗憾,在沟通教育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所谓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所进行的既包括疾病诊治,也包括同疾病诊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因素内容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主要是围绕患者健康及诊断治疗进行的。医患沟通教育就是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与应对能力。当前医学教育长期存在着过分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在医患沟通方面,没有系统的医患沟通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这种情况将不利于医学生在今后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妥善处理医患矛盾,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沟通教育课程不系统、不全面。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中,沟通技能的教学是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学年都安排有医生、患者和社会课程,将医患关系教育贯穿教育的始终。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医学课程设置中,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学时偏少,且内容空泛,关于医患沟通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无纲可依,内容分散。

2.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仅涉及简单询问病情、病史,并没有病情治疗交待,医患之间意见交流等具体的沟通培训内容、医患纠纷的案例及问题讨论缺乏,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缺乏必备的沟通知识与思考能力。

3.医学沟通教育在见习或实习等具体实践中缺乏付诸实施和检验。

在医学生见习和实习阶段,学生拥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但多数临床带习老师包括学生本人都将重心放在了临床技术上,而对沟通技能相对忽视,错失了进行沟通实践的最佳时机。

4.医患沟通教育考核的标准不科学,不能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

部分医学院校针对学生的沟通教育往往通过与固定的标准化患者面对面地交流,并流于固定模式,对先后沟通的内容都有固定要求,这种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5.教师教学中对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视不足。

由于教学科研的学科专业性强、任务重,教师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而对医患沟通教育长期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研究领域差异大,教学基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专用教材。第六,医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现在,许多医学生自身缺乏人文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淡薄、不足,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无所适从,不能恰当地应对患者。另外,现在一些新闻媒体,遇到医疗纠纷事件时,会有意炒作,加深了民众对事件的误解,同时也给医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遇到医疗纠纷时缺乏自信,紧张、焦虑,不敢与人沟通。

三、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对策

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单单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更是其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存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增强沟通教育的实效,将有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仅是在《临床导论》《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沟通教育的内容,导致沟通教育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少,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开设沟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同时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情景,提高学生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前辈们的良好行医风范来影响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将医患沟通教育纳入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医学是一门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带习老师应将沟通教育渗透在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在保护患者、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训练,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患者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沟通,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总结沟通经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良好的规章制度的执行,还需要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实施,各类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忽视对沟通教育的评估。以往的考核都是通过书面的或利用固定模式的交流进行考核,缺乏针对性。在今后的考核中,除了侧重专业知识外,还应对沟通技能进行考核,可以通过真实临床考试法,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告知病人坏消息等等,也可以通过调查法与量表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映沟通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教学测评中,还可以对教师的沟通技能与专业素养进行考评,提高其教学与临床带教水平,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4.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技能,在医学生教育中应占重要地位。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代课、带习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在教学与管理中增强互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沟通、交流的机会。具体可以通过:开办人文教育的系列讲座,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乐趣;开展类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摄影展、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节等,提升其兴趣爱好;通过类型多样的人文社团建设,如音乐类、书画类、体育类等,组织开展多项社团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5.实施体验教育,进行社会实践。

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往往存在内心理想与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扮演与内心感受等多重矛盾与冲突。通过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将其内隐的知识与外显的能力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在见习、实习之余,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进社区服务”活动、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患者或亚健康人员直接沟通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

6.医学生自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第3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在医疗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医患纠纷属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医患关系既直接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和病患之间存在的关系,又间接反映出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了改善目前形势下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所有医务人员认识到医患关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通过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确保医疗机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医疗服务水平。此外,还应该注重开发标准化、规范化的就医制度,创新服务理念,摒弃传统的服务方式。

1.2坚持以人为本策略:

尽管这几年的医疗保险行业正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但是相对而言部分患者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过高,这一现象造成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值与期望值逐渐下降,如果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存在疑问,容易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产生医患纠纷事件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但是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出凝聚、导向、培育的作用,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医院所具有的凝聚力量,以保证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服务水平的认可与满意。

1.3坚持医院公益性:

根据目前最新的医改立案中确定的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条款,第一是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人民的健康安全置于首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所涉及到的包括思想政治以及整体大局,只有将医疗的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才可以保证医院的干部工作者自觉、主动地坚持公益性,从而保证医务人员的个人工作行为。通过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适当的调整医疗费用,来建立和谐共生的医患关系。

1.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医疗机构思想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耐心、爱心、责任心,大力开展医疗调研活动,调动医疗人员对医疗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得以提高。医疗质量能够直接决定医院发展的成败,一所医院最基本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服务病人,所以必须不断地创新加强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达到构建和谐共生医患关系的目的。

2.发挥人文培育功能,构建医患和谐平台

2.1加强医患沟通:

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所了解,同时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与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以积极心态来配合治疗。

2.2转变服务观念:

由于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就新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往往对医务人员的差异性毫不知情,因此在医疗效果无法满足患者与家属的要求时,就会导致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通过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来转变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2.3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第4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一)医患心理契约的定义

医患关系中也存在心理契约的概念。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契约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对彼此存在一系列的主观期待,对彼此应该付出和得到回报之间的主观约定,是一种内隐的、不通过书面或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相互期望的集合。医患双方的相互联系通过心理契约得到加强和巩固。因此,医患心理契约是指医患双方未经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而在内心对彼此应尽责任和义务的主观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医患心理契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心理契约形成主要以个人的主观知觉为依托,知觉主体不同,心理契约的内容就不同,对心理契约的破坏和违背的容忍度也不同。另外心理契约并不是通过文字形成书面的契约,而是医患双方对彼此义务和责任的隐含的理解,是对彼此的主观期望。二是动态性:所有契约的产生都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关联。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的时候,契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患心理契约也不例外。由于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治疗阶段医患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随之不停的变更和修改,表现出实时变化的动态性。另外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条件的完善,也会对医患心理契约产生影响。三是互惠性: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是以社会交换为基础,要想有回报必须以付出作为交换条件。心理契约中的交换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人们依旧会在心里进行一定的衡量。付出与期望得到的回报相符时,就会对双方关系造成积极影响。反之则导致关系破裂。医患心理契约中除了医生为患者提供治疗,患者为医生支付报酬,还1包括患者对医生的感激、提供的情感回馈等等。由此可见,医患心理契约存在互惠性。

(三)医患心理契约的类型

医患关系包含着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的因素。根据关注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心理契约分为不同的类型。MacNeil在1985年的时候提出二维结构观点,认为契约关系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分。若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是期望通过经济往来治愈疾病,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是其追求的重点,则将这种心理契约称为交易型心理契约;若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对彼此倾注更多的社会情感则将这种心理契约称为关系型心理契约。因此,根据关注焦点的不同,可以医患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

(四)医患关系中心理契约的内容

由于医患心理契约有两种类型,下面将对两种类型心理契约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交易型心理契约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希望通过支付一定的治疗费用达到治疗效果,减轻并治愈疾病;医生的责任仅仅是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治疗患者。医生期望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获得高额的报酬,另外期望院方可以提供相应的绩效奖励,职位的晋级与提升机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等。医患双方重视经济性、物质性因素带来的外在满足。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患双方期望得到彼此的尊重、理解和诚信,患者不仅仅希望医生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还希望医护人员可以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医生则期望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克服医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使自己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院方的期望,医生更在乎的是医院可以提供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前景、培训机会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关系型契约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愈患者,而且还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二、医患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心理因素与客观医疗水平的冲突

患者就医的目的是减轻或治愈疾病,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治疗达到理想化的结果。在医疗整治过程中,患者期望治愈疾病并且不复发,医护人员也期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克服医学难题,帮患者减轻或治愈病痛。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医疗设施的限制加之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患者的疾病可能无法根治,而医护人员对某些疾病也可能束手无策。而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方的主观期望都是含蓄、内隐、未表达出来的,医患双方缺乏沟通。所以,当患者察觉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出现心理契约的破裂的现象,引发医患关系的冲突。另外,由于心理契约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患者在就医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例如,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生理健康和个人利益过度关注,就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基于此心理,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过分的要求,例如对治疗效果急于求成。还有些患者存在怀疑的心理。这类患者往往根据自己或他人经验对于医护人员能否治好自己的疾病表示怀疑。所以在执行医嘱时也不是全权配合,由此导致医疗效果不佳。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自己达不到治疗效果的原因不是自己没有全力配合医生,而确实是因为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不佳。由于受主观心理期望与现实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影响,患者的目标可能无法满足,于是患者便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愤恨,导致心理契约破坏。

(二)医学信息专业化程度高,医患信息不对称

医护人员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服务。患者因为被疾病困扰,所以需要医护人员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但是由于医学信息专业化程度高,患者想要获得这些信息必须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患者无法得到与医护人员相同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了医患关系信息的不对称。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在当前的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患者日趋要求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若因自己具有信息优势而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病人,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缺少尊重患者主体权利意识,也会导致医患心理契约的破坏。除此之外,医方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如果医方关注的焦点是在于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这样的信息优势无疑是其实现愿望的不二法门。院方无法兑现对患者的诚信期待,就会使患者对院方的信任缺失,容易导致医患心理契约的破坏。

(三)院方管理不善

患者不仅与医护人员之间存在心理契约,患者对医院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期望。例如某些患者选择某家医院是因为医院的名气大或者是因为该医院能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医院的管理也会对医患心理契约产生重要影响。从院方来说,有些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就医,提高院方形象,会在开始时给予患者大量承诺。但由于履行承诺可能花费的成本超过原本的预期或者所谓的承诺仅仅是为了招徕患者来本院就医以获得经济收益,院方并没有履行承诺的真实意图,那么医方便会有意违约,导致患者的期待无法实现,进而导致心理契约的破坏。从医护人员来看,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医疗机构和某些医务人员淡忘了救死扶伤的天职,把目光投向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医护人员从患者处收受红包,从医药代表或医疗设备提供商那里索要回扣,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医疗到过高收费的现象。有的是因为工作不负责,给病人造成了痛苦;有的是因为一己私欲,把治疗作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有的则是工作过程中带有情绪对待病人缺少礼貌、热情、耐心,不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引起病人的不满情绪。还有一些非医护人员例如供水、供电、环境卫生或保安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的医患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医方管理不善的表现,不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总而言之,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关系到医患心理契约的维护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一)交易型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为解决医患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的焦点在于外在的满足,则可以通过激励手段来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减少患者主观心理因素与客观医疗水平的冲突。医院可以鼓励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对有医学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医护人员给予经济奖励并根据其贡献的大小给予职位晋升的考虑。通过外在激励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与患者主观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与和谐。为防止医护人员凭借医患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破坏医患心理契约的稳定性,可以建立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的机制。首先,建立前期沟通机制。由于双方立场及知识水平的不同,医生掌握着信息优势,在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医生尽可能多的向患者普及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理解,降低乙方的信息优势。其次,建立中期调整机制。由于技术因素的限制或者存在某些突发事件,又或是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存在差异等原因,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无法实现治疗目标或治疗失败的情况,为了防止院方隐瞒信息,避免心理契约被破坏的情况出现,双方就有必要不定时的进行交谈,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确保心理契约的维护。最后,建立贯穿始终的监督机制。由于患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对医方提供的信息无法理解,不能保证医生没有利用信息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那么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医生的行为。这个监督者可以是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医生以信息优势导致过度医疗和过高收费的现象。这样实时动态的机制有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积极引导交易型心理契约向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变有利于改善院方的管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医护人员的最高层次需要是得到他人对自己专业医学水平的肯定。由于医患心理契约具有互惠性,患者希望医护人员可以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并且可以做到言而有信,而医护人员也希望得到患者对自己医术的肯定。这些期望更多的包含的是情感因素,属于关系型契约的内容,而且关系型契约较交易型契约来说更为稳定。所以,医院应当给予医护人员良好的工资保障以减少医护人员对于经济收益的关注,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医院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福利薪酬待遇减少交易型心理契约产生的可能性,积极引导医护人员由交易型心理契约向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变,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建设。

(二)关系型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从关系型心理契约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来解决患者主观心理期望与现实医疗水平之间的冲突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积极及时沟通,可以增加彼此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减少心理契约中的主观性。由于医患双方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医护人员有必要积极主动、客观的告诉患者一些医学知识。另外,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医护人员也只是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掌握。所以当出现一些超出医护人员专业领域的意外情况发生时,医护人员可能无法实现治疗目标。及时跟患者沟通交流,使得患者掌握一定的医学信息并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预期治疗效果以及风险性有一个客观理性认识。通过沟通减少心理契约产生的主观因素,降低患者过高的心理期望,实现医患双方期望持平,不仅有利于医患心理契约的稳定与维护,还有利于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建设。针对院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解决。首先,医院不仅应当为医生提供相应的工资报酬、绩效奖励、提升和晋级机会等,更应当为其提供长期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培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院方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医护人员便会长久的留在医院,从而使得医护人员与院方也构建了关系型心理契约。另外,医院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医疗氛围。关系型心理契约能让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对隶属于该组织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因而组织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长期处于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中,所有医护人员也会产生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在医患心理契约构建时,更多的推行的将是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关系型心理契约而不是着眼于经济收入为主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另外,为了维护和提高院方形象,医护人员会严格要求自己,杜绝收受红包等现象的出现,有益于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所以,当医院把医护人员和患者放在首要位置时,社会情感因素会加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会让医护人员对医院产生归属感;会让患者对医院产生好感;同时在以人为本观念的熏陶下,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有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

四、结论

第5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1.1病人的权利

1.1.1平等享受医疗保健权病人有通过自费、公费、医保等形式平等地享有治疗权、生命垂危时的抢救权和健康教育权。

1.1.2知情同意权病人有权获知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的情况,有权要求和拒绝诊治,有权知道使用的药物及药物的作用和副反应,如果病人因不了解某些诊治的必要性而拒绝诊治,医护人员应晓之以理,以获得病人的理解和同意,绝不能敷衍和强迫病人同意或未经病人同意就实行某些诊治措施,即使对病人完全有益的治疗也要让病人同意后施行。

1.1.3隐私保密权病人有权要求护士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及家庭所患疾病等方面给予保密,这些秘密包括:(1)患者的身体秘密,指身体的隐秘部位即生殖器官和性感器官、生理缺陷以及可能影响其社会形象和地位的特殊疾病;(2)患者的个人信息,指患者的既往史、家庭疾病史、生活史、情感史,以及患者的出生、血缘关系等特殊经历;(3)患者的私生活,指一些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1]。在医疗过程中所谓患者的隐私权应指患者拥有保护自身包括躯体的隐秘部位、某些疾病、病史、生理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犯的权利。

1.1.4免除社会责任和义务权因患病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使病人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减弱,合理、人道地免除病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病人应享有的权利。

1.1.5监督自己的医疗权利实现权病人有权监督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有权对医护人员的不良言行和不正确的医疗措施提出意见和批评,并要求改正。

1.2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义务病员是一个社会人,就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病员在就医过程中也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例如向医务人员正确叙述病情;执行医嘱,接受诊治;文明求医,尊重医务人员;遵守院规和公共秩序;注意个人道德行为,不提不合理要求等等。

2护理侵权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1护理侵权的概念护理侵权是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而侵害被护理者的权利,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2护理侵权构成的要件

2.2.1侵犯病人的权利必须是发生在提供护理过程中发生在其他医疗过程中的侵权不是护理侵权。例如:手术中发生的手术误伤属于医疗方面的侵权,但如果在手术中由于纱布或缝针未认真核对造成遗留在病人体内的后果则属于护理侵权。

2.2.2护理人员必须是出于故意、过失而造成的侵权行为的发生如果由于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则不构成侵权。例如:精神病人疾病发作,护士疏于以防范,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等。

2.2.3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如果是依法或者由于病人诊疗需求而造成的某些不可避免的损害的,则不属于违法,即不属于护理侵权。例如:在旅途中为急产的病人进行接产,造成了感染或一些后果,则不属于侵权。

2.2.4必须有损害结果的发生这种损害的结果可以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没有损害结果则不构成护理侵权。例如:护士由于疏忽将两个床位的同样的药物换水时调换了一下,不属于侵权,但如果换上了不同的药物引起了药物反应,则构成了侵权;精神上的损害例如侵犯病人的隐私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患者带来了不良后果等。

2.2.5损害结果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侵权行为造成两者间有因果关系,如损害结果是由于其他行为造成的则不构成护理侵权。例如:因护士使用静脉留置针,引起了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两者间就存在因果关系,就属于护理侵权。

3护理侵权的形式

3.1侵犯人身权每个公民依法享有身心不得侵害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手段加以侵犯,否则要负侵权责任。

3.1.1侵犯自由权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和内心意志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3]。如:在住院期间病人禁止大声喧哗、按时作息、按医嘱服药是应该的,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以治疗需要的名义非法拘禁、剥夺或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侵犯自由、不法强制病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变更原有的生活方式,都是侵犯病人的自由权。

3.1.2侵犯隐私权隐私权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统一看法,也可称为私生活信息权或私人的信息权[3],一般是指生活的秘密,其内容包括对隐私事件隐而不宣的权利和隐私事实给予决定权的实现权。病人入院以后,由于治疗的需要,护理人员往往知道病人的许多隐私,对于这些隐私,护士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护理人员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性病病人的姓名和病情是否愿意说出来,这是他(她)的个人隐私权,如果护士对他(她)进行逼迫,“不然就不给你治疗和护理”,这就形成了侵权。

3.1.3侵犯身体权身体权是指公民个人对器官、肢体和其他组织的支配权。任何人对别人的器官、肢体及其他组织加以侵害都属于侵犯身体权的非法行为。护理过程中最常见的侵害身体权的方式是护理人员违反正确的操作程序和错误使用医疗仪器给病人身体造成损害,如错误使用物理治疗仪器造成被护理者的肢体受损。

3.1.4侵犯健康权健康权是自然人以其器官乃整体的功能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健康的内容即指器官及系统的安全动作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无论哪一方面的侵害都构成对公民健康的侵害。一般来说,护理人员在侵犯被护理者身体权的同时也侵犯了他的生理健康,但也存在仅仅侵犯心理健康的非法行为,如以谩骂、诋毁和其他心理手段侵犯病人的心理健康。

3.1.5其他侵权行为如私拆病人的信件,散布损害病人名誉的言论,即侵犯病人的通信自由权和名誉权(名誉权的侵害以侮辱、诽谤为主要方式)医院侵犯病人的肖像权如拍照、录像等(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制作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

3.2侵犯财产权财产权是以财产为客体的权利,对财产的所有权加以依法占有和使用自己的财产,并收取利益[2]。如果护理人员不法侵害被护理者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利益权等,则侵犯了被护理者的财产权。例如:在抢救神知不清的病人时,将其身上佩戴的首饰和财物占为己有;对智力障碍病人使用诱骗手段骗得其财物;对病人财物借而不还等都构成侵犯财产权。

4护理侵权的责任

护理侵权的责任是指护理人员因实施侵权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侵权责任是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根据,在法律伦理上,行为人必须就自己行为所导致的损害负责。护士因自己的过失(包括故意)给病人造成损害的,必须就其造成的损害结果负责任。

4.1行政责任护理人员由于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记过、留职察看或开除等行政处分。还可以给予中止注册、取消注册处分。

4.2民事责任护理人员侵犯被护理者的民事权利的,要按侵犯的对象负不同的责任。侵犯自由权的要排除妨碍;侵犯身体权的则要停止侵害;侵犯名誉权的要消除影响,恢复病人的名誉,并且赔礼道歉;如果侵权给病人造成经济上损失的还要赔偿损失。

4.3刑事责任如果侵权行为严重,依照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人要依法负刑事责任。如“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身心的整体需求,避免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负担已成为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卫生服务的根本内容,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侵权行为均可导致不良的法律后果,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依然我行我素,而陷入各种护患纠纷之中。因此要学法懂法,尊重病人的权利,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用法律保护病人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76.

第6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医德医风建设有利于塑造医护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意识的唤醒又能促进自身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需要从医院文化建设的高度坚持医德信念培养与医德实践相结合,构建教育、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6-7]。我院于2005年7月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医疗投诉服务中心,建立患者投诉的接待、沟通、核查、协调、处理、反馈和督促整改的一整套标准化流程和规范化的服务内容,促进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的提升。近6年来,共接待患者现场投诉(表扬)7241人次,对现场投诉按时处理反馈率达98.9%。并通过建立医务人员医德电子档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患者满意度调查,拓展建立医德医风管理系统,可实现医德医风建设的动态管理,推进医德医风建设持续改进。并于2012年在省内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发并运用“患者满意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进一步促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我院通过开展“人文继续教育”“道德讲堂”等活动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培训,并于2013年开办安徽省首家部级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班,同年挂牌为人文医学培训基地,现正拟定制度将参加人文培训作为医务人员考核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

2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方法,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能显著提高全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8]。缓和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全体医务人员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此,医院领导层要率先从医院管理层面上重视医患沟通重要性,2012年我院以院长为第一申报人成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综合医院心身医学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体系的研究”,并于次年承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人文医学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班”。此外,2012年我院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引进“巴林特小组”训练模式,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持续开展相关培训,并取得显著成效。“巴林特小组”是培养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即通过对医患关系的关注,使得医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医生处理自身的情绪和发展人格,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并缓解职业压力[9]。

3加强科教监管,提高诊疗水平

加强科教监管是提升医院诊疗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科研教学处围绕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执业技能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期夯实全科基础,强化执业技能。其次,注重派送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如我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签署了定向培训合作协议,并常年派遣医务人员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学习,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感受优秀的医患文化。同时,积极树立“科教兴院”的意识,坚持“以教促医”。为此,在教学方面,我院积极与医学院校开展教学合作,如成功申请成为武汉大学第一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硕士生培养点,并于2012年成为南通大学芜湖临床学院。为更好地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医院将医技、临床科室划归七大教研室,并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学活动进行督导。上述科教监管措施的实施必将在一定层面上提高医师执业素质,从而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第7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受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患者对医院环境条件、布局设施不满也迁怒于医护人员(2)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不足,使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3)新闻媒体对某些投诉纠纷的不实报道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2.增强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医院应强化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1]。制定、规范医务人员的言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我院是一所综合医院,近年来先后投资对病房、门诊各诊室装修改造,还引进了先进的电子叫号系统,给患者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就诊环境,并修建花坛、喷泉、小公园,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闲的去处。

2.3加强护患沟通渠道有研究显示:护患关系紧张的实质是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又来源于彼此沟通渠道的不畅,缺乏相互尊重和理解[2],8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护患之间沟通不当所致[3]。因此,我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如何面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每个科室定期召开医护和病友座谈会,设立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和电话回访,畅通沟通的渠道。

2.4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护理费用过高也是发生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落后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双方投保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2.5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规范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医疗护理文件不仅是诊治病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体现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它具有法律效力。医务人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疗护理文书在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写时应科学、真实、及时完整。

2.6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医疗护理的水平

改善医患关系,我院在各侯诊区开放闭路电视系统,针对专科宣传健康知识。在不同区域设立活动橱窗宣传专栏,定期在门诊大厅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等,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同时也贴近了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距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3.小结

第8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意义。2014年中国青年报联合腾讯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7.0%的受访者认为医患关系较差,“媒体舆论”和“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被认为是导致矛盾增加的主因。87.4%的受访者期待重建医患信任关系。[1]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40.9%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对其信任度降低了;25.6%的医护人员曾经遭受过患者的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88.1%的医护人员认为在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在未来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2]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3]

这表明,了解网络媒体是如何对“医患关系”进行报道的,进而掌握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断改进报道方式与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意义。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尽管其可能与客观现实不符,还是能够令知觉者以其为依据进行信息的加工并作出重要判断。”[4]本文试图研究网络媒介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是否会形成“刻板印象”。2.框架理论。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框架意味着简化复杂的事实,按某种常规和惯例,将大量社会事实“包装”进新闻报道,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新闻事件[5]。本文要研究网络新闻报道是否有意无意地选择“医强患弱”或者“医弱患强”的报道框架,以及这种现象是否占了主流。

二、文献综述

新闻传播领域针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指出、批评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某些问题;第二是呼吁媒体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功能;第三是对某类或某家媒体的医患报道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对网络媒体是如何报道医患关系的论述较少。所以本文以新浪网为例,研究网络新闻报道的一系列情况。

三、研究设计

(一)抽样。以新浪网新闻频道的全部新闻源作为搜索源,限定时间为2009年3月17日到2014年12月31日,以“医患”为关键词并位于“标题”,结果共有2355篇。将无法打开的新闻、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新闻、重复的新闻剔除,最终获得942篇有效样本。

(二)样本编码。1.报道体裁。(1)消息;(2)通讯;(3)新闻评论;(4)深度报道。2.信息来源。(1)医方;(2)患方;(3)官方;(4)媒体;(5)其他。3.新闻报道的议题内容。(1)和谐医患关系;(2)医患矛盾纠纷;(3)相关应对政策措施;(4)建言献策与评论文章;(5)其它。4.报道立场。(1)医方;(2)患方;(3)中立。5.年份变化。

(三)对搜集到的数据详细统计,得到概况如下:在新浪网新闻频道医患关系的主题报道中,消息类报道在所有报道体裁中占有重大比例,通讯占的比例最小,新闻评论占27.86%,深度报道占17.76%。信源来自官方的最多,其次是来自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信息;来自医方的新闻信息所占比例是来自患方的3倍多。以“建言献策、发表评论”为议题的新闻有355篇,从“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患矛盾、纠纷”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并不乐观。立场多为中立,倾向于医方的报道比例为18.03%,患者的为19.67%。

第9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院前抢救;医患纠纷;医患沟通;抢救人员;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0-02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不断增强,医院的硬件建设、诊疗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1]。但同时医疗纠纷数量也不断增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这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2]。而医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沟通不良不仅影响医患关系、医疗质量,而且会引发医疗纠纷[3]。本文为此通过探讨了院前抢救医患纠纷的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12月,对本院科室的一些医生与住院3 d以上的患者以匿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

1.2 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使用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份问卷:抢救人员和患者),(1)医生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从事医生工作时间、所在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患者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2)患者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家庭人均月收入、费用类别、现居住地、住院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核后,双人双份录入Excell 2010,保证数据库准确无误。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人员与患者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28名抢救人员,其中,男12名,女16名。年龄主要分布在24~50岁。本次调查的抢救人员的从医时间10年以上者3名,5~10年者18名,1~5年者7名。在2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10例,男性患者14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6岁。

2.2 医患沟通得分

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具体情况见表1。

2.3 影响医疗纠纷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见,在抢救人员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工作繁忙(78.6%),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67.9%)。在患者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不信任抢救人员(72.0%),其次是期望值过高(64.2%)。

3 讨论

医疗工作的直接成果是挽救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而人的生命健康从来无法用金钱衡量。不过在相应的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还没有健全的条件下,盲目地把医院推向市场难免不发生灾难。事实上,医疗红包、药品回扣、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等已经明显地昭示了金钱潮的深深烙印。医疗服务对商业的贪婪消解着医患之间的关爱和信任,使医学进一步失人性化[4]。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单位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普遍模式。由于医院可以按药品进价的一定比例加价零售给患者,加成费自留,一定程度上使“以药补医”变为“卖药求生”。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这种卖药越多收入越多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助长了靠药创收的不良经营行为[4]。本文结果显示,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

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其次,民众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第三是媒体的介入,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媒体报道时有失公允,更容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专业“医闹”的增加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医患纠纷虽大幅度增加,但医疗事故率并未同步上升,这说明目前的医患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频发的医患纠纷中,80%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造成的,由于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这20%中也大都与沟通方式、方法不合适有关。

在防范对策中,笔者认为,加强医患互相沟通和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生要尊重患者,不仅要在头脑中考虑他们的病情,更要让患者知道你在为他们思考,为他们着想,主动和患者讨论病情,治疗方案等,让他们知道医生不仅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让他们了解医生的价值,体会医生的辛苦。比如某医院在外科诊疗前、诊疗中、诊疗后,集体讨论患者的相关病情,制订具体的诊疗计划,交由主管医师去具体实施[5],从而成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外科手术。二是将学习心得汇编成册,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再学习。完善医疗法制体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提出,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法、患者权利法在内的规范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医患关系的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医患沟通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要明确沟通的内容、方式、时间、注意事项和由哪些人来和患者进行沟通;二是要将医患沟通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不按照规定执行的科室进行相关的处罚;三是机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医患沟通制度的监管,要不定期地深入临床一线检查督导,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6]。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抢救人员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技巧评价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左月燃. 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09, 39(3):191-192.

[2]米勇,吾买尔江. 试论医护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 新疆中医药,2008, 26(5):77-78.

[3]崔荣昌. 医护患关系中的医医患沟通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114-116.

[4]张岩,魏来临,赵延英. 谈抢救人员的非语言流技巧对医医患沟通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5,2(1):48-49.

[5]屈英和,国宏钧. 在医疗服务中加强医忠沟通的实证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09,24(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