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下沉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下沉工作总结

第1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一、党建引领战“疫”。下沉社区的10名机关党员干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成3人支部委员会,每名支部委员负责一个值守点位,一个点位即是一个战“疫”小组。做到小组成员每天一会商,支部委员每天一总结,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工作要求。同志们自觉克服困难,互帮互助互谅,虽然天气寒冷,但都主动要求值守恶劣天候时段,切实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二、激发斗志战“疫”。2月27日上午,专题召开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动员部署会,集中学习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等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培训。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鹏程同志发出战“疫”动员:一要切实提升下沉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要增强纪律意识,高水平完成下沉社区疫情防控任务。具体做到“三不一彰显”,即不端架子、沉下身子;

不起冲突、热情报务;

不马虎大意、做好个人防护;

彰显机关干部良好形象。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第2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 区域沉降 工程沉降

中图分类号:U21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11-02

1 引言

某高速铁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沉降问题,区域沉降会降低线路设计高程、改变线路设计坡度,甚至对列车的行车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工程施工和自身荷载等原因,线下工程会产生工程沉降。工程沉降是一个较短的过程,而区域沉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其多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产生。目前对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评估均是以其工程沉降作为评估标准,在区域沉降地区没有考虑区域沉降的影响,区域沉降加上工程沉降才是线下工程真正的沉降值。本文通过建立叠加模型来研究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对高速铁路的综合影响。

2 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叠加模型

目前在区域沉降地区的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评估中没有考虑区域沉降的影响,线下工程区域沉降加上工程沉降才是其真正的沉降值,因此需将区域沉降叠加到工程沉降上进行综合的沉降评估。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工作基点联测复测后的水准点来对工作基点高程进行改正,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沉降监测标的总沉降量,但由于目前工程单位缺乏该数据,导致不能计算沉降监测标的最新高程,无法进行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的综合评估。

在这里建立一种考虑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综合影响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可获得沉降观测标的沉降总量、线路坡度和坡度差的变化量等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1 区域沉降和工程沉降叠加模型的建立

根据两期水准点复测成果,按下列公式得到工作基点的沉降值。

(1)

其中:SGJ1为工作基点GJ1内插出的沉降量,BM1和BM2为GJ1沿线路两侧最近的水准点,DKBM1和DKBM2分别为BM1和BM2的里程。

利用第一期的IN1文件计算出沉降观测标的高程,再对第二期的IN1文件中的工作基点高程进行修改,公式如下:

H第二期工作基点=H第二期工作基点+内插出的沉降值 (2)

根据修改后的工作基点高程进行起算,得到第二期沉降观测标的高程。两期成果之差即为沉降观测标的总沉降量,它是在工程沉降与区域沉降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

2.2 实例计算

根据某工程单位共三期的沿线水准点复测成果,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沉降观测标的总沉降量。各期之间沉降观测标的综合沉降曲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x轴为里程,单位km,y轴为沉降量,单位mm。

2.3 数据分析

由于线下工程沉降速率与规模的不同,会使得线路坡度发生变化,产生附加坡度,其计算公式为:

(3)

式中,S为相邻沉降观测标的高差闭合差(m),L为其路线长度(m)。

另外相邻的附加坡度将引起反向坡度变化,产生坡度差,它由相邻的附加坡度之差获得,反映总沉降量对线路纵坡的影响。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各期之间线路坡度及坡度差变化量,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图中x轴为里程,y轴为变化量(y001‰)。

图3 第一期与第二期线路坡度及坡度差变化量

图4 第一期与第二期线路坡度及坡度差变化量

从结果可知:该地区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在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的综合影响下,线下工程的沉降量较大,远超出相关规范的最大允许值,但相邻的差异沉降较小;线下工程的工程沉降较小,区域沉降占总沉降量的主要部分;线路坡度及坡度差变化量很小,其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较小,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后,可满足高速铁路安全平稳行车的需要。

3 结论和建议

(1)建立工程沉降和区域沉降的叠加模型,可得到大范围内区域沉降和工程沉降对高速铁路的综合影响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这种模型建模简单,认为水准点与工作基点的总沉降值在线路里程上呈线性关系,虽然该模型在理论上不严密,但对于长大的高速铁路而言,水准点联测工作基点的工作量极大,该模型有其实用优势。

(3)若能收集到水准点与工作基点的空间坐标,采用空间坐标进行线性内插计算,得出结果的相似性更强。

(4)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结合区域沉降数据进行综合沉降分析,并研究相应的沉降评估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茂.京沪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 李国和,许再良,孙树礼,等.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的影响及其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07,24(8)

第3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饱和软土;堆载;沉降变形

中图分类号:P642.13+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对于深厚饱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堆载预压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工艺简单,效果可靠,当工期充裕、堆载土方充足时,通常将其作为首选。虽然堆载预压法已经广泛应用在软基处理方面,但其理论基础仍未完善,在沉降计算理论、地基土层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等方面仍有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1]。

本文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跑道工程为背景,首先分析了工程的特点及场区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大面积堆载作用下地基土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有效的治理对策。

2 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原地面标高在2.5~4m之间,平均标高约为3m,工程的荷载分填土荷载和道面荷载两部分,主要工程荷载参数见表2-1。

表2-1 主要工程荷载

场地地基土层按其宏观特性可分成4个层组。地表层组(深度为0~5 m):吹填形成,主要为吹填的粉细砂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浅部层组(深度为2~10 m):以粉性土为主,夹层厚不均的饱和软粘土;该层组土层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有较高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渗透系数,但由于层状粘性土的隔水作用,因而不利于土体竖向排水固结。中部层组(深度为10~65 m):以粘性土为主,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强度、高等压缩性以及低渗透系数等特点,不利于土体排水固结;该层组在附加应力作用下是产生主、次固结沉降的主要层组。深部层组(深度为65m以下):以砂性土为主,中密~密实,具有中~低等压缩性。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见表2-2[2]。

表2.2 物理力学特性

3 沉降分析

3.1 计算原理

地基沉降按种类可以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及次固结沉降[3]。其表达关系为:

(2-1)

---总沉降;

---由剪切变形引起的瞬时沉降;

---固结沉降;

---次固结沉降。

其中,天然地基的固结度按照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微分方程为:

(2-3)

式中:Cv—竖向固结系数。

竖向固结度按照式(2-3)计算,并简化得到:

(2-4)

式中:,

H---竖向排水距离(cm)。

--- 固结时间(s);

---正奇整数(1,3,5,… …)。

3.2 沉降变形分析

选取场内具有代表性的土层剖面,进行工程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分析,地基土层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1。

图3-1 工程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的沉降变形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工程荷载的作用下,未经处理的天然地基总沉降量为91.1cm,工后沉降的50%会在3~5年内完成,沉降历时较长,20年后沉降趋缓,40年后沉降才能收敛。

4 堆载预压

针对在工程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量较大的实际情况,为满足工程的质量要求、减小工后沉降,采用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为加快沉降速率,采用超载60%的方式。堆施工从2012年1月17日开始,2012年3月4日完成堆载施工,堆载时间至2012年9月4日。堆载高度-时间模型见图4-1。

图4-1 堆载高度-时间示意图

在堆载的过程中,在堆载体内部设置了监测点,堆载至2012年9月4日时,根据监测结果,沉降已经趋于稳定,沉降速率小于0.3mm/d,对各监测点的原地面沉降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1。

表4-1 地表沉降量

从中可以看出,在堆载预压的情况下,原地面沉降小于50cm的点为5个,占总点数的17%,沉降在50~80cm的点为21个,占总数的70%,沉降量大于80cm的占13%。

5 结论

⑴在工程荷载的作用下,工后沉降的历时较长,大部分沉降会在3~5年内发生,天然地基未经处理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⑵本工程采用荷载超载60%、堆载时间18个月的地基处理方式是适宜的,能够满足机场场道对地基沉降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宗川,顾国荣等,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6):1056~1060。

第4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段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到软土地基的复杂性,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的施工组织与安排,如何正确计算路基的工后沉降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用于路基沉降计算的常用方法和一些新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作了比较,为准确计算路基的沉降量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1.前言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的施工组织与安排,同时保证路基的稳定与适用,需要对路基的最终沉降量进行计算预测。高速公路对地基要求甚高,为了实现其“安全、舒适、高速”的服务目的,在使用年限内不应出现较大的工后沉降,同时还应避免不均匀沉降的发生。随着我国“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展开,高填方路堤和软土路基也越来越多,如何准确地预测它们的沉降量将会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用于计算沉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传统计算方法、根据现场实测资料推测的经验公式法、数值计算法等。本文拟在对传统的计算方法作一总结的同时,侧重于对新的计算方法作一介绍。

2.传统计算方法

经典的沉降计算方法将沉降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瞬时沉降包括两部分:由地基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和由地基塑性区的开展,继而扩大所产生的侧向剪切位移引起的。对于固结沉降的计算,主要采用分层总和法。次固结沉降常采用分层总和法根据里蠕变试验确定参数求解。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通常采用固结沉降值乘以经验系数的方法。

2.1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是先求出路基土的竖向应力,然后用室内压缩曲线或相应的压缩性指标,压缩系数或压缩模量分层求算变形量再总和起来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路基土的前期应力。e-lgp曲线法可以克服这个不足,能够求出正常固结、超固结和欠固结情况下路基土的沉降。但这两者都是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变形计算方法,所以司开普顿和比利提出利用半经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分层总和法的介绍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使用该方法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就是压缩层深度的选择,这可以从位移场角度和应力场角度加以考虑,具体可参见参考文献[1]。

2.2应力路径法[2]

直接用有效应力路径法来计算沉降的步骤是:①在现场荷载下估计路基中某些有代表性(例如土层的中点)土体单元的有效应力路径;②在试验室做这些土体单元的室内试验,复制现场有效应力路径,并量取试验各阶段的垂直应变;③将各阶段的垂直应变乘上土层厚度即得初始及最后沉降。

有效应力路径法可以克服估计初始超孔隙压力以及固结沉降的街接上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这个缺点,但它无法避

免用弹性理论来计算土体中的应力增量。

3.现场实测资料推测沉降

由于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所以通过前期的沉降观测资料可以推算路基的最终沉降量。

3.1对数配合法

由路基固结度常用式U=1-ae-bt及其定义式,在实测的初期沉降-时间曲线上任意取3点且使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可得最终沉降量。为了使推算结果精确一些,时间间隔值尽可能取大一些,这样对应的沉降差值就要大一些。

3.2双曲线配合法

该法认为时间沉降量为一双曲线,可由此确定路基的沉降量。但用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比较后发现偏离较大[3],推算的最终沉降量也偏大,如果沉降过程的观测历时较长,而且在求算最终沉降量时着重于后一阶段的沉降曲线的话,就可得到较好的结果。

双曲线配合法模型简单实用,预测值较实测值稍微偏大,偏于保守,但对工程沉降预测有利。

3.3指数函数配合法

指数函数配合法即在沉降时间关系曲线上,取最大横载段内的三点,并使三点的时间间隔相等,将三点的时间与相应的沉降代入固结度的常用式U=1-ae-bt即可得指数函数配合法的具体表达式,由于上述方法中采用了实测的三点时间和对应沉降值,该方法又称三点法,三点的选择以沉降曲线趋于稳定的阶段,且三点间隔尽可能大最为有利,此时推算的沉降值最准确。

4.其他计算方法

4.1原位试验法[4]

通过原位试验来确定沉降量的方法主要有:平板载荷试验法、静力触探法、标准贯入试验法和旁压试验法。其中平板载荷试验法主要适用于砂土地基,该方法是对一定面积逐级施加荷载增量,并测量由这些增量所引起的沉降,可得到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曲线,该方法通常要进行尺寸效应修正。静力触探法如标准贯入试验法是利用由大量的资料分析所得到的这些试验结果与土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沉降。旁压试验法是用旁压试验得到的模量应用弹性理论得到预估沉降量,该方法将沉降分为二部分:由球形应力张量引起的沉降和由偏斜应力张量引起的沉降。

4.2有限单元法[5]

有限单元法是将地基和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将其划分网格,形成离散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算得任一时刻地基和结构各点的位移和应力。该方法可以将地基作为二维甚至三维问题来考虑,反映了侧向变形的影响。它可以考虑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特性,采用非线性弹性的本构模型,或者弹塑性本构模型。目前用得最广的是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它可以考虑应力历史对变形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土与结构共同作用,考虑复杂的边界条件,考虑施工逐级加荷,考虑土层的各向异性等。从计算方法上来说,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方法。它的缺点是计算工作量大,参数确定困难,要做三轴排水试验,目前主要用于重要工程、重点地段的计算。

4.3反分析法

反分析法是依靠在工程现场获取位移量测信息反演确定各类未知参数的理论和方法[6]。在反分析确定了路基参数后再根据所选择的模型能准确地求出路基的沉降量。进行反分析计算要注意的问题有:一个可靠的反分析必须依靠一套可靠和完整的数据测定;在反算某些参数时,总要对其他一些辅助参数进行实测,有时还需要估计;进行反分析首先要对整个数学模型某种假定,这些假定的可靠度将影响反分析的适用性;在反分析的模型选择、介质特性假定等方面,经验的工程判断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5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段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到软土地基的复杂性,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的施工组织与安排,如何正确计算路基的工后沉降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用于路基沉降计算的常用方法和一些新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作了比较,为准确计算路基的沉降量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沉降计算 1.前言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施工进度,指导后期的施工组织与安排,同时保证路基的稳定与适用,需要对路基的最终沉降量进行计算预测。高速公路对地基要求甚高,为了实现其“安全、舒适、高速”的服务目的,在使用年限内不应出现较大的工后沉降,同时还应避免不均匀沉降的发生。随着我国“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展开,高填方路堤和软土路基也越来越多,如何准确地预测它们的沉降量将会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用于计算沉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传统计算方法、根据现场实测资料推测的经验公式法、数值计算法等。本文拟在对传统的计算方法作一总结的同时,侧重于对新的计算方法作一介绍。 2.传统计算方法 经典的沉降计算方法将沉降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瞬时沉降包括两部分:由地基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和由地基塑性区的开展,继而扩大所产生的侧向剪切位移引起的。对于固结沉降的计算,主要采用分层总和法。次固结沉降常采用分层总和法根据里蠕变试验确定参数求解。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通常采用固结沉降值乘以经验系数的方法。 2.1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是先求出路基土的竖向应力,然后用室内压缩曲线或相应的压缩性指标,压缩系数或压缩模量分层求算变形量再总和起来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路基土的前期应力。e-lgp曲线法可以克服这个不足,能够求出正常固结、超固结和欠固结情况下路基土的沉降。但这两者都是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变形计算方法,所以司开普顿和比利提出利用半经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分层总和法的介绍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使用该方法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就是压缩层深度的选择,这可以从位移场角度和应力场角度加以考虑,具体可参见

第6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码头;沉箱出运;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U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4-0062-02

1.概况介绍

1.1工程简介

吉布提Assal盐湖盐业出口码头位于Ghoubbet湾西侧湾底,Assal湖东南方向,距离Assal湖陆路距离40km。本项目拟建一个10万吨级盐业出口码头及配套设施,合同工期24个月,码头总长约400米,由7个独立墩台组成,其中5个靠船墩、2个系缆墩均为独立墩,采用沉箱结构。陆上设置有6个岸锚,其基础均为钢筋砼结构。本工程预制沉箱总数13件,构件总重量7411.92吨,详见表1。

1.2工程特点

(1)海况差、不利于安装。项目所在地Tadjoura Gulf的潮位特征值及潮差分布分别见表2、表3,最大潮差约为2.7m。

(2)工期紧任务重。按照工期进度要求,沉箱安装总工期为50天。平均每3.85天安装1件沉箱,包含沉箱下沉与箱内回填时间。

2.项目难点及解决方法

根据表1内容,本项目一共13个沉箱,单个沉箱重量在400-600吨之间。如果采用国内常用的半潜驳出运方式,单个沉箱安装费用较高。原因有两个:一是项目采用墩台式设计,沉箱数量较少达不到规模效应的要求,如果采用半潜驳来出运,单个沉箱平均安装费用较高;二是从国内调遣半潜驳至现场距离较远,需要通过南亚至印度洋,最后到达红海,单程调遣费在100万-150万之间费用较高,而且调遣期估计在1-2月之间,会影响整个项目工期。为了克服以上成本、工期、海况不利的因素,并考虑到项目场地、承包商自有船机设备等边界条件,项目部决定采用滑道出运及起重船安装的方式,以达到节约项目成本与缩短项目工期的目的。

3.施工工艺及流程

3.1施工设备

施工采用单列台车出运沉箱工艺,水平移动用平移车,滑道下水用斜架车。根据预制沉箱抵消水上浮力的具体情况,起重吊15m跨度内起重能力不小于35t,本方案选用海上80t起重吊。船机设备配置如表4。

3.2出运相关工作

出运开始前检查液压式千斤顶、平移台车和斜架车等设备状态,清理横纵移区的障碍物,处理对可能影响沉箱出运的个别高点,并且在与横移道平行的外墙外侧底部标出沉箱重心的对应点,具体沉箱出运工艺流程如图1。

3.3出运控制要点

鉴于单列台车出运沉箱的特殊工艺,沉箱出运过程中一旦出现沉箱重心偏移较大的情况,会产生沉箱倾覆的严重后果。因此,控制沉箱与台车的相对位置,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其具体要求有下面几点:①沉箱平台位置测量放线时,沉箱重心垂线要落在横移道中心线上,放线位置允许偏差不超过5毫米;②对沉箱平面位置范围内的预制平台面平整度进行检查,平整度不得超过5毫米;③沉箱出运前要对沉箱预制情况进行检查,若沉箱重心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水平偏差超过2厘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④沉箱顶升及落顶要缓慢、同步,防止沉箱产生滑移,横纵移车位置及沉箱横移位置要准确;⑤沉箱出运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顶升位置要尽量靠近沉箱外墙中线,千斤顶上木板要覆盖整个千斤顶的上表面,避免车辆、设备磕碰沉箱。

3.4沉箱安装工艺

3.41安装准备工作

安装前,检查基床整平面有无扰动或障碍物,检查沉箱底有无杂物,如有需要先处理干净。沉箱的安装应避开台风季节,天气剧变时应增设安全措施,施工中沉箱严禁船舶撞击和系缆,白天设标,晚上设照明灯。施工过程注意涨落潮及风浪对安装施工的影响,加强对涨落潮及风浪的观测,逐步积累潮位其对施工的影响。

3.42安装过程

安装工艺是用4个钢盖板在沉箱顶部把4个隔仓全部密封。每个封仓盖预埋1个进水管和1个出水管(带潜水泵),沉箱浮运到现场后,连接水泵灌水下沉,通过灌水和抽水保证沉箱平衡和使沉箱重力减少到20t内,利用多功能船进行定位安装。

3.43安装控制要点

1)封仓钢盖板。封仓钢盖板的设计主要从安拆安全、简便、利于周转、止水严密等方面考虑,采用4个独立的封仓钢盖板进行封仓,每个封仓盖预埋1个进水管(钢管,带闸阀)和1个出水管(钢管,带闸阀)。盖板面板采用6-8mm钢板,盖板主肋是18a钢,次肋是14钢,主次肋等高连接)。

2)封仓盖紧固件及吊环。沉箱预制时根据封仓盖板设计要求,在沉箱顶面封仓钢盖板四周预埋M24螺丝,螺丝底部设有弯钩,通过螺栓,锁紧钢盖板。盖板与沉箱砼顶面之间满铺橡胶止水板,止水板厚度30mm、宽20~30cm。在沉箱顶部四角预埋安装吊环,吊点按80 t设计。

3)水尺及测量标志。在沉箱四边角封仓盖顶上设置沉箱安装测量标志杆,标杆由75×75角钢制作,长10m,标志杆边缘与沉箱边缘对齐,用于控制沉箱前沿线与伸缩缝宽度。沉箱上驳前在其四角两侧面涂刷。

4)沉箱灌水量控制。第一层沉箱加封仓板重490t,加水压仓后重559t。沉箱总排开水体积825m3,浮力850t,所以下沉前需再往仓内灌水291t时沉箱钢盖板刚好入水,下沉时控制灌水量为310t左右,满足起重船起吊能力。

5)沉箱灌水下沉。沉箱初步定位后采用4台功率5.5 kW,流量65 m3/h潜水泵同时向各仓内灌水。钢盖板起到封仓止水作用的同时又兼做灌水操作平台,灌水结束后,再封闭好各灌水口。沉箱在灌水不断下沉的过程中,起重船主钩下降使起吊力始终保持在20t左右,直到沉箱仓盖顶入水时停止灌水,再缓缓注水保持沉箱重力在20t左右。

6)没水安装沉箱。沉箱的灌水工作完成后.整个沉箱没入水中的质量为20t,这就相当于采用80~lOOt起重船没水安装20t的沉箱。通过对沉箱封仓盖顶上测量标杆进行测量定位,沉箱准确就位基床后,配以潜水员水下探摸沉箱,至此沉箱的测量就位工作完成。潜水员水下脱钩,并打开灌水口闸阀,仓内自然灌水至各仓水满,以确保沉箱没水就位后的稳定。

7)拆除封仓盖。沉箱安装好后,潜水员水下拆除上个沉箱封仓盖螺栓,利用起重船起吊封仓盖,铁驳船装运到预制场岸边,准备下个沉箱的安装。

第7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射水法; 沉井下沉; 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78-001

1.工程概况

泵站坐落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位于夏青路以西、北大街以北的市政用地内,为一座集雨水、地道雨水、污水三种功能于一身的三合一泵站,占地面积7044.86平方米。泵站主体结构部分排水泵房基础为沉井施工,建筑面积1584.1平米,其平面为矩形,外壁长43.4m,宽36.5m,地下部分深16.27m。

2.地质、气候条件

(1)地质条件

(2)气象

泵站所在地区面临渤海,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地区四季降雨很不均匀,夏季降水量最多,集中在6~9月份,降雨量为441~568mm,占全年降雨量的80~84%。

3.沉井结构

泵站主体结构部分平面为矩形,长43.4m,宽36.5m,地下部分总深16.27m。泵站沉井结构采取预制、排水下沉施工方法,分为三次制作,三次下沉。

第一节浇注,自标高-6.70m浇注至-12.5m,浇注高度5.80m。

第二节浇注,自标高-1.20m浇注至-6.70m,浇注高度5.50m。

第三节浇注,自标高3.77m浇注至-1.20m,浇注高度4.97m。

4.沉井射水法下沉施工

4.1系数计算、验算

4.1.1下沉系数计算

结合本工程《岩土工程勘查报告》,确定沉井在下沉前的稳定状态,不均匀沉陷情况和下沉系数。

规范要求K0值的范围:K0=1.00~1.25

1)沉井下沉段制作总体积(制作高度16.27m)

V=V刃脚+V井壁+V横隔梁+V底梁=6189.424m3

下沉段沉井制作总重量G0:(25―钢筋砼容重)G0=6189.424×25=154735.6KN

沉井下沉起始高程:-1.5m(开挖4m深基坑);沉井刃脚底面设计高程:-12.5m;沉井下沉深度:11.0m

2)沉井侧面阻力F=43.4*11.0*2+36.5*11.0*2*f0=1757.8×15=12999.8KN

3)刃脚踏面正面阻力R刃=190.1*1.8×224+1.3*34*6*224=136053.12KN

下沉系数K0:K0=G0/(F+R刃) 式中K-下沉系数;

G0-沉井自重及附加荷载(KN),取值为154735.6KN;F---沉井壁与土之间的摩阻力(KN),取值12999.8KN;

K0=G0/(F+R刃)=154735.6/(12999.8+136053.132)=1.04

沉井的下沉系数小于规范规定的数值,不会发生沉井出现超沉突沉,故不需采取止沉措施。

4.1.2沉井下沉稳定系数验算。规范规定沉井下沉稳定系数范围为0.8~0.9,沉井下沉座落在3C粉质粘土层上,其极限承载力为224~349KN/m2

沉井制作自重G0=154735.6KN;沉井侧面阻力F=12999.8KN;刃脚正面阻力R1=136053.12KN;底梁正面阻力R2=251.4×224=56313.6KN

下沉稳定系数=154735.6/(12999.8+136053.12+56313.6)=0.753

4.2射水下沉法施工控制要点

4.2.1取土顺序和泥浆平衡。取土顺序为先中央后四周,并沿刃脚留土台,最后对称分层冲挖,不断冲空刃脚踏面下的土层。要保证四周对称、均匀射水,平稳下沉为原则。施工时,应使高压水枪冲入井底的泥浆量和渗入的水量与水力吸泥机吸出的泥浆量保持平衡。

4.2.2水力冲、吸泥机控制。水力冲泥机的作用是将土冲成泥浆,使之流向集泥坑,以便用水力吸泥机将这些土块及泥浆排到井外。

水力吸泥机将沉井内所冲成的泥浆排到井外,使沉井下沉。水力吸泥机施工时,每小时压入水量100m3,可吸出泥浆量约为5~10m3,扬泥高度35~40m,喷射速度约为3~4m/s。吸入的泥浆和高压水混合以后所形成的稀释泥浆,在管路内的适当流速应不超过2~3m/s。喷嘴处的高压水流速一般应控制在30~40m/s。

4.2.3水力机械化施工控制。冲泥时,在水力吸泥机的吸泥龙头下方,冲挖出一个直径约为2.0~2.5m的集泥坑。然后用水力冲泥机开拓各个方向通向集泥坑的水沟2~4条,沟的纵向坡度3~5%。即可向四周开挖,为了防止沉井突然下沉,引起很大的偏差,以及减少井外土的拢动坍塌等情况,可在沉井四周刃脚旁保留宽0.5~1.0m的土堤。

(2)对于多孔(格)沉井的施工,亦可参照上述顺序进行开挖,各井孔之间,在沉井偏斜不大时,应力争同时冲挖。如果沉井偏斜较大时,井孔之间的开挖情况应根据偏斜情况加以调整。

为防止沉井下沉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偏斜,应根据土质情况、入土深度等,控制井内除土深度。下沉中随时注意土层变化情况,分析和检验土体应力与沉井重量关系,控制其冲土部位及抽泥量,使沉井均匀平稳地下沉。在下沉过程中,经常测量底面标高、下沉量、倾斜和位移,随时注意纠正沉井的偏斜,并观察沉井周围地面塌陷和开裂情况。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以上2m左右时,控制井内出泥量,注意调平沉井,避免沉井发生突然大量下沉或大的偏斜,造成难以按标准下沉至设计标高。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时,刃脚下的土不允许掏空。

4.2.4纠偏。射水过程必须保证统一指挥、统一速度、统一深度、统一方向。纠偏时不能一侧超挖纠偏,应与相邻的两侧同时进行,一次纠偏不要过大,让沉井在下沉过程中缓慢校正。

4.2.5沉井封底。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连续进行沉降观测,如8小时沉降量不大于10mm,方可封底。

第8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污泥回流平流式沉淀池去除率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沉淀池的设计多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沉淀池沉淀理论以及污水悬浮物沉淀试验资料为依据而开展的。对于不具备污水悬浮物沉淀试验资料的情况下,沉淀池的设计需要建立在相似性沉淀池运行工况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获取的相关经验参数来开展。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在沉淀池的设计以及反映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有害流态成分。因此,沉淀池当中所含有悬浮物成分表现出的沉降现象并非理想状态下的沉淀行为。而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沉淀理论基础之上,沉淀池的设计忽略了污泥回流对沉淀池去除率的影响情况,使得沉淀池的设计误差相对严重。特别是在有关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过程当中,污泥回流对于其去除率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污泥回流下平流式沉淀池去除率模型的构建分析

假定:对于平流式沉淀池而言,在其沉淀反应的实施过程当中,沉淀池内部的水流在深向浓度表现出据运行状态,而在纵向浓度状态下,表现出了自进口至出口位置由浓至稀的递减性趋势。因此,就需要在有关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过程当中,构建基于污泥回流的平流式沉淀池去除率模型。此过程当中,需要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定义:(1)Q作为出水量;(2)R作为回流比;(3)QR作为平流式沉淀池纵向吸刮泥机排泥量;(4)(Q+RQ)作为平流式沉淀池进水总量;(5)L作为平流式沉淀池总长度;(6)H作为平流式沉淀池总深度;(7)B作为平流式沉淀池总宽度;(8)L1~L2作为平流式沉淀池吸泥机相对于沉淀区起始端的位置、以及终端位置。因此,在针对该平流式污泥池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考虑某固定颗粒所对应的去除率情况,在结合沉速分配公式的基础之上,获取相对于悬浮物的去除率模型(定义固定颗粒在沉淀池反应中的沉淀速度为u)。整个平流式沉淀池所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

图1:平流式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1.1 在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固定状态下的去除率设计

对于平流式沉淀池而言,根据吸刮泥机相对于沉淀池位置的不同,所呈现出的去除率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考量:(1)在进水端至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位置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进入a b断面内的u颗粒总量为(Q+RQ)c、同时,相对于c d断面所流出的u颗粒总量应当表现为(Q+RQ)(c+dc)。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断面a b c d内部所表现出的u颗粒总量应当如下式所示(见式1):

①.单位时间范围内,沉降于池底内部b c位置的u颗粒总量=(1+R)Qc-(1+R)Q(c+dc);

(2)在出水端至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位置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受到吸刮泥机的运行影响,在基于对物料平衡方程因素考量的情况下,此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流量水平相对于u颗粒总量的关系可如下式所示(见式2):

②.单位时间范围内,沉降于池底内部b c位置的u颗粒总量=Qc-Q(c+dc);

(3)对于平流式沉淀池反应内颗粒去除率而言,由于相对于整个平流式沉淀池而言,沉淀反映区域内,进水端与沉淀池吸刮泥机所对应的终端浓度,以及出水端与沉淀池吸刮泥机所对应的初始浓度均表现为一致性状态,因此可在结合式①、式②的基础之上,求得在吸刮泥机处于固定状态下,平流式沉淀池内,沉速为u的颗粒去除率数值,具体的计算方式如下式所示(见式3):

③.1-e﹣usB/Q[(L+RL2)/(1+R)]

1.2 在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运行状态下的去除率设计

结合平流式沉淀池在吸刮泥机保持固定状态下,沉速为u前提下,颗粒去除率计算关系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在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单体颗粒所对应的沉淀效率会受到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相对于出水端位置关系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污泥回流对沉淀池去除率影响的基础之上,沉速取值为us的条件下,颗粒所对应的去除率应当按照如下式所示计算(见式4):

④.1+(1+R)Q/RusA(e﹣usA/Q-e﹣usA/Q(1+R));

1.3 平流式沉淀池悬浮物总体去除率

在有关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运行状态下,去除率的设计过程当中,可通过对悬浮物沉速分配公式,以及沉淀池颗粒去除率公式的综合求解,得到沉淀池吸刮泥机在考虑污泥回流量影响的情况下,平流式沉淀池当中,悬浮物所对应的去除率模型。在此过程当中,结合悬浮物的沉速分配公式(ps=kuns),可以对颗粒沉速的基本特性做出如下概括:

在ps取值为1的情况下,us取值为极限大状态,即k﹣1/n;而在ps取值为0的情况下,us取值为极限小状态,即0。因此,在结合吸刮泥机固定、以及运行状态下去除率的计算方式基础之上,可归纳得出平流式沉淀池总体性的颗粒去除模型,具体的模型计算方式如下式所示(见式5):

⑤. ;

2 实例分析

在基于污泥回流对平流式沉淀池去除率影响因素的考量下,可通过对悬浮物的沉速分配公式(ps=kuns)的应用,拟合自由沉淀试验所得的相关数据,求解得出此状态下的k、n取值。进而计算得出相对应的沉速,并将其带入计算式⑤当中,获取相对于平流式沉淀池而言,在沉速取值为u的状态下,沉淀池内悬浮物所对应的去除率情况。首先需要构建相对于平流式沉淀池而言,悬浮物剩余量与沉速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需要假定此状态下的设计表面负荷与沉速一致,均为1.0m/h。按照上述思路可计算得出此状态下,平流式沉淀池内无污泥回流因素影响下的去除率为72.8%。但在假定污泥回流比取值为1.0的情况下,沉淀池总体性去除率将明显降低。由此,可以得知,该平流式沉淀池污泥回流比相对于颗粒去除率的曲线关系应当如下图所示(见图2)。这也就反应了:在平流式沉淀池的运行过程当中,污泥回流对于其去除率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

图2:平流式沉淀池污泥回流比相对于颗粒去除率的曲线关系示意图

3 结束语

在本文上述分析过程当中,首先从在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固定状态下的去除率设计、在平流式沉淀池吸刮泥机运行状态下的去除率设计、以及平流式沉淀池悬浮物总体去除率三个方面入手,就基于污泥回流因素影响下,去除率计算模型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结合实际案例,证实了污泥回流相对于沉淀池去除率的显著影响,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星,芦澍,孙文鹏等.高密度沉淀池-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中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7(9):1387-1392.

[2] 靳云辉,周建忠,张学兵等.双层平流沉淀池在深圳布吉污水处理厂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0):69-72.

[3] 卫锋.水厂平流式沉淀池吸泥机控制技术探讨[C].//2010年中国水务信息与自动化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0:101-108.

第9篇:下沉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建筑物在施工与使用期间,由于地基沉降等因素导致的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现象日益突出,地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检测手段,在对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沉降变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基沉降变形 观测监测 二等水准测量

关键词:地基沉降变形 观测监测 二等水准测量

Abstract: a buil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perio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settlement to influence and normal us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tructur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undation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as a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detection means, in the building because the settlement of all causes de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bstract: a buil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perio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settlement to influence and normal us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tructur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undation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as a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detection means, in the building because the settlement of all causes de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foundation subsidence monitoring second class level measur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Keywords: foundation subsidence monitoring second class level measur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综述

综述

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沿海城市出现了结构形式复杂楼宇,在建筑物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等导致的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现象日益突出。地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日益得到广大业主、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重视。对由建筑物的自重、使用中的动荷载、振动或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附加荷载、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它对基础的侵蚀作用、地基土在荷载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温度的变化、建筑物附近新工程对地基的扰动等引起的沉降变形,通过合适的观测手段和技术分析,能及时发现成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轻沉降变形带来的危害。

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沿海城市出现了结构形式复杂楼宇,在建筑物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等导致的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现象日益突出。地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日益得到广大业主、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重视。对由建筑物的自重、使用中的动荷载、振动或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附加荷载、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它对基础的侵蚀作用、地基土在荷载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温度的变化、建筑物附近新工程对地基的扰动等引起的沉降变形,通过合适的观测手段和技术分析,能及时发现成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轻沉降变形带来的危害。

本文结合深圳某综合楼项目的地基沉降观测实例,简要分析地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实施方案、观测结果和技术分析以及实施过程中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本文结合深圳某综合楼项目的地基沉降观测实例,简要分析地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实施方案、观测结果和技术分析以及实施过程中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其地块部分地区属于填海造地区域,地质情况较差。本工程建筑面积32488,建筑物占地面积4580,Ⅰ区8层,高度30.5m;Ⅱ区4层,高度20.5m,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Φ300mmPHC预应力管桩。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其地块部分地区属于填海造地区域,地质情况较差。本工程建筑面积32488,建筑物占地面积4580,Ⅰ区8层,高度30.5m;Ⅱ区4层,高度20.5m,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Φ300mmPHC预应力管桩。

本工程建筑平面及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按规范及业主要求,本工程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对其施工过程及使用期间进行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并将成果整理按时上报给设计院及业主,以分析建筑物沉降变形影响,并积累该地区建筑物沉降变相数据。

本工程建筑平面及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按规范及业主要求,本工程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对其施工过程及使用期间进行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并将成果整理按时上报给设计院及业主,以分析建筑物沉降变形影响,并积累该地区建筑物沉降变相数据。

变形计算

变形计算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相关规定: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相关规定:

本工程相邻桩基变形容许值为S1=8000×0.002=16mm

本工程相邻桩基变形容许值为S1=8000×0.002=16mm

本工程整体倾斜容许值为S2=0.003×30.5×1000=91.5mm

本工程整体倾斜容许值为S2=0.003×30.5×1000=91.5mm

本工程确定的测量系统容许误差为1/20,其值为 δ=16×1/20=0.8mm,因此本次测量选择的设备其系统误差应小于θ

本工程确定的测量系统容许误差为1/20,其值为 δ=16×1/20=0.8mm,因此本次测量选择的设备其系统误差应小于θ

观测方案与监测手段

观测方案与监测手段

根据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施工方案中的现场平面布置图后,测量组在打桩前一个月设置了三个水准点BM1、BM2和BM3。水准点采用埋入式混凝土墩,中间设置不锈钢圆头点,其绝对高程为5.500m,相当于建筑的±0.000。在打桩前进行一次水准点复核,如数据和埋设时误差在1mm以内,则可认为水准点无异常。本工程共设置观测点30个,均匀分布在建筑内外。

根据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施工方案中的现场平面布置图后,测量组在打桩前一个月设置了三个水准点BM1、BM2和BM3。水准点采用埋入式混凝土墩,中间设置不锈钢圆头点,其绝对高程为5.500m,相当于建筑的±0.000。在打桩前进行一次水准点复核,如数据和埋设时误差在1mm以内,则可认为水准点无异常。本工程共设置观测点30个,均匀分布在建筑内外。

观测点标识形式选择。本工程的测点分±0.000以上的永久观测点和基础工程时在承台上设置的临时观测点。其沉降观测水准点和观测点以及节点形式如图1:

观测点标识形式选择。本工程的测点分±0.000以上的永久观测点和基础工程时在承台上设置的临时观测点。其沉降观测水准点和观测点以及节点形式如图1:

图表一

图表一

观测方案。根据拟定的方案,本次观测时间为基础完成前、主体和装修阶段和正常使用期间三个阶段,各阶段数据汇总成表格并制作最终沉降曲线。1)基础完成前,利用临时观测点,在承成后和主体开始前各测一次,数据组编号为X1和X2;2)主体和装修阶段,利用永久观测点,主体施工期间每层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每1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工程竣工,数据组为Y1~Y14;3)正常使用期间,第1年每3个月观测一次,第2~3年每6个月观测一次,第4年开始每年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即沉降速率小于0.01mm/天为止,数据组记为Z1~Z10。

观测方案。根据拟定的方案,本次观测时间为基础完成前、主体和装修阶段和正常使用期间三个阶段,各阶段数据汇总成表格并制作最终沉降曲线。1)基础完成前,利用临时观测点,在承成后和主体开始前各测一次,数据组编号为X1和X2;2)主体和装修阶段,利用永久观测点,主体施工期间每层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每1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工程竣工,数据组为Y1~Y14;3)正常使用期间,第1年每3个月观测一次,第2~3年每6个月观测一次,第4年开始每年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即沉降速率小于0.01mm/天为止,数据组记为Z1~Z10。

观测实施成果和技术分析

观测实施成果和技术分析

本次测量实施工作由三名指定专业人员完成,期间不能更换,以减小系统误差。整理的各数据组并绘制最终沉降曲线及沉降速率图,本文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A1、A3、A16、A18、A19、A22、A25、A28共8个观测点,数据组则选取主体实施前X2,施工期间的Y1、Y4、Y8、Y11、Y14和正常使用期间的Z2、Z4、Z6、Z8、Z10等几组数据,分表列表如下:

本次测量实施工作由三名指定专业人员完成,期间不能更换,以减小系统误差。整理的各数据组并绘制最终沉降曲线及沉降速率图,本文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A1、A3、A16、A18、A19、A22、A25、A28共8个观测点,数据组则选取主体实施前X2,施工期间的Y1、Y4、Y8、Y11、Y14和正常使用期间的Z2、Z4、Z6、Z8、Z10等几组数据,分表列表如下:

各观测点不同观测时间的绝对沉降量表图表二

各观测点不同观测时间的绝对沉降量表图表二

在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绘制了最终沉降曲线,并计算第3-4年的沉降速率以及观测间隔内最大沉降速率,并对部分异常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与甄别。

在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绘制了最终沉降曲线,并计算第3-4年的沉降速率以及观测间隔内最大沉降速率,并对部分异常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与甄别。

观测间隔内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结构第8层到结构完成后3个月,其值为:

观测间隔内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结构第8层到结构完成后3个月,其值为:

去除掉出现个别点上升的异常值,观测期第3-4年的平均沉降量为0.875mm,其整体沉降速率为:

去除掉出现个别点上升的异常值,观测期第3-4年的平均沉降量为0.875mm,其整体沉降速率为:

,可判定为沉降已经稳定。

,可判定为沉降已经稳定。

相邻柱基础最大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

相邻柱基础最大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

最终沉降曲线如图表三:

最终沉降曲线如图表三:

总结与应用

总结与应用

本次观测结果经计算分析,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出现部分观测点上升的情况,因建筑属于框架结构,且地下无局部岩基等情况,经分析,应不属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引起,对于准确的原因,有待积累更多工程数据经验。

本次观测结果经计算分析,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出现部分观测点上升的情况,因建筑属于框架结构,且地下无局部岩基等情况,经分析,应不属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引起,对于准确的原因,有待积累更多工程数据经验。

总之,地基沉降变形观测是一种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有效监测手段,能及早发现问题,采取对策,避免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总之,地基沉降变形观测是一种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有效监测手段,能及早发现问题,采取对策,避免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周勇(1983―)男,大学本科,工学学士,2006年获评助理工程师。

周勇(1983―)男,大学本科,工学学士,2006年获评助理工程师。

徐高猛(1983―)男,大学本科,工学学士,2006年获评助理工程师。

徐高猛(1983―)男,大学本科,工学学士,2006年获评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地基沉降控制与工程实例》 邱明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7月。

《建筑地基沉降控制与工程实例》 邱明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7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