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满分作文开头结尾精选(九篇)

满分作文开头结尾

第1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纵观历届高考满分作文,其优秀之处,不只是准确的审题,精当的选材,蕴藉的文采,还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但是,再看高三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有了一个开门见山的摆出观点的开头,却未必有一个韵味无穷、呼应观点的结尾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头无尾,仓促收笔,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凌乱之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的考生,就必须掌握一些文章结尾的技巧,让自己的高考作文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余味而耐咀嚼的韵致,从而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得到阅卷人的青睐与欣赏。所以,平日作文不妨多注意的练习运用以下几种实用的文章结尾方法。

一、总结概括式结尾

就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对前面的观点、态度、主张、主旨,再一次的重申,画龙点睛,起到总结概括的作用,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如2008年山东一考生的《春来草自青》的结尾:“即使整个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会抛弃自己。我会选择坚强的等待。宁可相信幸福就在隔壁。春来草自青,春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这个结尾,用的就是总结全文法,其中“我会选择坚强的等待……. 春来草自青,春就在明天。”起到了总结全文,扣题收篇的作用。

二、首尾呼应式结尾

结尾和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显得文章结构完整圆合,从而达到收拢全篇,突出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整体性的美感。

如2008年全国高考四川考生佳作《坚强》的结尾:“华夏儿女从未被打败过,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坚强,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坚强,是我们民族的名片。”

这个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开头的“坚强是直击厄运的重拳,是绝不低下的头颅,是哭过喊过依然相信未来的坚定。”使文章结构相当紧凑。

三、卒章显志式结尾

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论证后,结尾处运用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明旨、品位人生的意义,升华出感情的火花,闪耀出生活的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如2008年山东考生《落红的翩飞》的结尾:“一股大风袭来,桃花顿失依靠的肩膀,满眼的落红从天而降,纵然必然成泥,夏季也必然记得这落红翩飞的时刻,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文章在结尾运用抒情的笔调,通过形象的描述,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含蓄韵蕴,意味深长。

四、引用名言式结尾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用来结尾,往往起到增强说服力、深化主题的作用,收到言简意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

如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满分作文《收到一封社会的来信》的结尾:“希望你永远记着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结尾引用《周易》里的名言,铿锵有力,激发斗志,让“温室里的花朵”,“站直了,别趴下”。励志向前,不怕跌倒,以此来升华主旨,给人力量。

五、希望号召式结尾

结尾通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时希望读者按照提出的想法去做。这种希望号召一定是积极向上的,这样的结尾,往往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如2008年安徽考生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的结尾:“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暗中为他人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是晴天,永远充满光明。”

第2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一、巧用地点成呼应

这种呼应的要点就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有表示地点的词语或句子,这里又分出两种情况。

1.同地呼应

在文章的首尾处出现同一个地点,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开头:“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嘎洛山的伤心崖上。”结尾:“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头羊.......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中的“伤心崖”成了首尾呼应的重要的标志性词语,读者的心灵也在“伤心崖”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那群斑羚长久地定格在我们心灵的银屏上。

2.异地呼应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奇名作《伟大的悲剧》,开头交代的地点是“白色雪原上”,探险英雄斯科特一行在这特定的地点进行一次人类挑战自然的探险,感天动地,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人类颂歌,文章的结尾写英国国王跪在国家主教堂里悼念这几位探险英雄。看了两个地点发生的事情,读者更加敬仰那些探险英雄。

二、借交代时间推移构成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结尾又点明事件结束的时间,前后呼应,非常完整。现代作家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的开头和结尾便是这样形成呼应的,开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结尾:“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晴,书架一边无限明媚。”

三、众多华章借助事理巧设呼应

许多名作都是运用某种事理的联系,巧妙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取得了“凤头”点题,“豹尾”收拢的艺术效果。

1.用符合事理的动作,实现首呼尾应。朱自清的《春》开头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结尾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文中的“来”“去”一对动词的运用让人们体会到春天带给人们的是由愿望到行动的升华。首尾于情于理都十分严谨。

2.用名句佳语开头,结尾妙语点评,或照应开头的名句佳语,此法前呼后应也很有力。

4.开头写一种感受认识,结尾又说另一种新的认识感受,这样也能取得前后呼应的效果。

第3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开头篇。

扮靓风头,闪亮出场

第一招 铺陈话题,修辞开篇

示例:智慧,是航海中的指南针,如果没有了它,我们将会迷失方向;智慧,是大雨中的一把伞,如果没有了它,我们将会寸步难行;智慧,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如果没有了它,我们将会被海浪吞噬。

――2010年广东茂名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智慧》开头

借鉴:气势磅礴,铺陈话题,排比开头,显现出缜密的思维。开头为了突出智慧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智慧”分别比作“指南针”“雨伞”“明灯”,形象生动,三句比喻同时又构成整齐的排比句,气势恢宏。作文的标题是“我的智慧”,对标题的诠释自然,有紧扣标题之感。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是一个美化语言的法宝,运用这个法宝去解说标题或话题,可以起到靓丽文章的作用。

第二招 引用经典,彰显底蕴

示例:绿,在依依杨柳的枝丫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在春风的裙摆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在江水的柔情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在千里江南的每一处――“千里莺啼绿映缸,水村山郭酒旗风”……

――2010年安徽中考满分作文《不会变的是绿色情缘》开头

借鉴:行云流水,笔调清新,名句素材,围绕中心展开。一个“绿”字,让考生联想起了四句千古名诗,写出了自然界“绿”不同的姿态不同的风采,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之情,更是凸显了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古诗文、名言警句容量大、意韵深、说服力强,引用这些文学经典,不仅能展示考生丰厚的文学底蕴,还能提升文章的文学品位。

第三招 环境营造,渲染氛围

示例:撑一把伞,背着画板,蹦蹦跳跳地进了咖啡店,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铺开画纸,开始了我的绘画作业――“天气”。提起画笔,慢慢描绘着

――2010年江苏扬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在乎》开头

借鉴:惜墨如金,泼洒有力,营造环境,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看,“撑”“背”“蹦蹦跳跳”“铺”“提”等动词极具张力,一连串地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同时,优雅的环境,绘画的场地,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运用景物、动作等细节描写,用细腻的文笔让环境说话,或是联想事物,或是回忆从前,或是畅想未来,构造一个符合中心的氛围,更利于中心的表达。

结尾篇。

回眸一笑,风景无限

第一招 首尾辉映,凸现主旨

示例:夜深人不静。全因为所有的施爱和被爱,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在此时凝聚。

在我久攻一个数学或是物理“堡垒”而不得克,且正欲缴械投降时,一股热烫的气流从桌子底下冲出来,把我的镜片弄得有些模糊。

窗外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镜片刚刚清晰却又再次被弄得模糊,但不止是热气的缘故!久蹲着的母亲终于把水撤走,她同往常一样嘱咐我早些睡,然而此时脚下有着这样的幸福,身上有着这样燃烧着的温度,我又怎睡得下呢!

所有的力量和激情再次凝聚!

夜深了,我无法静下来!

――2010年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凝聚》开头、结尾

借鉴:生活画面,亲情涌动,首尾呼应,让文章浑然天成。开头讲述的是夜晚“我”做题时妈妈为了“我”的学习而给“我”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让“我”泡脚;结尾则写的是感受着深深的母爱,“我”无法安静。开头的“夜深人不静”“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在此时凝聚”等句子和结尾的“所有的力量和激情再次凝聚”“夜深了,我无法静下来”交相辉映,既照应标题,又首尾照应,亲情的主旨感染着读者。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文章标题往往与中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照应标题不但显得首尾圆合,而且能显示考生的中心意识。同时,在结尾呼应开头,显得文章浑然一体,严谨完整,美感达生。

第二招 画龙点睛,升华中心

示例:爱是一日三餐的热气,萦绕在家里;爱是简简单单的叮咛,印在心里;爱是各种各样的补品,溶在身体里。

――2010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我身边的爱》结尾

借鉴:感受深刻,表露情感,画龙点睛,用排比总结全文。文章主要描绘了妈妈给“我”做鱼汤、爸爸送“我”去车站的叮咛、爷爷给“我”买滋补品三个画面,结尾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进行总结,妙语收文,诗意盎然,韵味无穷。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发:总结全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结尾,把中心明确地表达出来,将写作目的交代清楚,不仅语言简洁,启迪人心,还可以给人砰然心动的审美享受。

第三招 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示例:“呼……哗啦……”她仿佛在倾诉,又仿佛在叹息,我听到了她的悲呜,那么清晰,那么哀伤,人们啊,请你仔细听听,你一定会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天际……

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这浪花。听。又是这种声音,那,大海的声音。

――2010年四川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听听海的声音》结尾

第4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1?郾 自然式结尾,干脆利落。即事情结束了,文章也就自然收尾了。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作者要讲述的事情已经叙述完了,文章就在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2?郾 总结式结尾,突出中心。即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以突出中心。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郾 照应式结尾,结构严谨。主要是照应开头,有时也照应题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朋友!你是这么的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的领袖,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的确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的结尾照应了开头第一段中的这一句:“但我要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郾 启发式结尾,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有两种形式:

①看起来可以写下去,但不写更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如《梅山脚下》:“以后,老乡们总好像听见声音,听见你妈在说这句话。”

②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读罢产生无限遐想。如《小音乐家杨科》:“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意来寓情寄意;或根据内容,写出令人回味、富于启发的结尾;或采用比喻、拟人、反问、一语双关等修辞手法。

5?郾点题式结尾,画龙点睛。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结尾再现题目,揭示题意,强调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月光曲》:“他飞奔回花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眼(即文章的重点词、中心词)。找准题眼后,要用丰富的内容来充实与题眼相照应的关键情节。或再现题目。用一段话归纳结尾时,必须是再现题目。还要注意文中叙述的情节与文尾点题的有机结合,不能脱节。

6?郾引用式结尾,言简意赅。即在结尾处引用一段话或一首诗、一句词对全文进行总结。如《桂林山水》:“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面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如《驿路梨花》:“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的结尾,言简意赅,能使读者从末尾的引句中得到启迪。

练习这种结尾的方法:或紧扣题目的意思来选择名言或诗句;或引用名言或诗句时不要离开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好是引用含蓄而深刻的话,能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有回味的余地;或直接引用名言或诗句,轻松自如,戛然而止。

第5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关键词 体育画报中文版网站 足球类专栏文章 文本分析 修辞策略

本文重点就新闻文本的基本结构单元――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进行如下分析。

一、体育画报中文版网站(Sichina.省略)足球类专栏文章文本开头分析

开头是决定稿件质量的重要部分。现选取体育画报中文版网站(Sichina.省略)足球类专栏文章文本主体分析

体育画报中文版网站(Sichina.省略)足球类专栏文章文本结尾分析

现选取体育画报中文版网站()足球类专栏文章文本两种典型结尾分析如下。

“戛然而止、回味悠长”型结尾。结尾戛然而止,既能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又能使文章更有深度。2007年8月7日的《海龟或土鳖》的结尾:“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似乎把自己封闭在围墙中,一杆孤零零的中国旗帜,在世界的八面来风中纹丝不动,丁俊晖好一些,因为他的运动更需要平静,而在狂暴的足球世界,董方卓的沉默令人窒息。”该篇新闻文本评论对运动员留洋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结尾不再赘述前文观点,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引用名言、深沉有力”型结尾。引用名人名言,对上文阐述的现象进行总结,以起到强调的作用。2009年6月24日的《99个教头,1个教授》中,结尾引用温格的话:“我来自法国的一个很小的村庄,我从没想到自己会有今天的一切。也许通过传记可以告诉孩子们,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只要付出努力,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个结尾既意味深长、简洁有力,又充满了温彩,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谢晖.新闻文本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59-246.

[2]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47-195.

[3]卢焱.新闻美学初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1-184.

[4]殷俊.媒介新闻评论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47-195.

[5]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22-269.

[6]程红,吴志强.文体写作学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56.

[7]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2-311.

第6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1.了解议论文常见的结尾的方法。

2.掌握几种一般的结尾的方法。

3.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辩证分析结尾的涵义及快捷破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1.按照作文教学“识例—赏例—仿例”的步骤。

2.传授议论文结尾的方法,使之有“法”可依。

3.进行议论文结尾的专项训练,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对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在《四溟诗话》中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二)议论文好结尾的标准

1.简洁干脆。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收束全文。

2.紧扣文题。应是点睛之笔,紧抓文题的立意,是对文意的强调和升华。

3.精巧美丽。运用修辞雕饰结尾,让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因此文章结尾和开头一样,只有美,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好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

如何巧设“豹尾”呢?

文无定法,却又有法可循。下面,介绍一些好的结尾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结尾方法不妨在模仿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习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总结归纳式

这是一般议论文常用的结尾方式,优势是能够有效捏合全文,将发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让人对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一目了然,对文旨有强调作用。

如2008年福建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文章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在论证完中心论点之后,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

最后这样结尾: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偶尔也要吹一下风,淋一下雨,但无论在何时,处于何种境界,我们也不能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看到坚强意志所焕发的魅力;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不要轻易说“不”,生命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

2.前后照应式

文题照应(结尾紧扣文章的题目),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体现了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使论点更突出。

3.警句哲思式

议论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以思想出众,是文章取胜的要诀,而思想又总是表现为一些警示人心的语句。作文离不开善感的心灵对生活的体悟,离不开敏锐的触角对生命的感知,更离不开独立的个体对世界的思考。以警句结尾,不仅能彰显思想的魅力,更能以思想深度启迪人心,引发共鸣。

例如: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乐观的方向永远向上,重力的方向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但乐观是感性的,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用乐观弹奏出自己最美的乐曲。

——《用乐观弹奏人生》2010届 马磊

4.妙用修辞式

(1)运用比喻排比

兼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句优美,既明确表意,又张扬辞采,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印象深刻,达到了点亮篇章的效果。

例如:

用梦想之水浇灌生命之花,用梦想之花点缀生命之树,用梦想之树映衬生命的蓝天。让我们拿起梦想的神笔,书写人生的奇迹。

——《驾驭梦想,驰骋成功》高二(1)班 郭晴

(2)引用作结式

名人经典语句,是经过时间磨洗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与语言合一的精粹,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等,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借精彩助阵,显示出自己的开阔的知识面,达成自我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例如:

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黑夜再悠长,白昼终将来临。”所以相信希望,相信风雨过后,阳光会来临。

——《风雨过后,相信阳光会来临》高二(1)班 陈欣

(3)设问作结式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

在困境中,是什么支撑着你走出险地?是希望;在病痛中,是什么指引着你恢复健康?是希望;在挫折中,是什么引领着你再振雄风?还是希望。正是希望,让我们在黑暗中感受光明的存在;正是希望,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太阳的温暖;正是希望,让我们在炎热中感受微风的清凉!

——《在希望的田野上》高二(3)班 高毓聪

(4)对比作结式

失去良知,世界将变成没有爱的荒原,拥有良知,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坚守良知》高二(3)班 高毓聪

(5)顶真作结式

顶真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顶真的作用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梦想是风,张扬饱满的帆;梦想是帆,引领远航的船;梦想是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梦想,为成功插上翅膀。

——《梦想,为成功插上翅膀》 李沛原

小结:结尾的技巧还很多,如号召劝诫式、情景交融式、余音袅袅式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各种技巧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四)实战演练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练一练,请以“进取心,成功的保障”为题,运用所学的方法,拟写结尾。

小结: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撞钟,引人警醒。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全力以赴,精心设计,我们一定能使结尾成为压轴的好戏,达到惊人耳目,动人心魄,余韵悠长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第7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一、前后呼应,自然天成

一堂语文课的“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例如教学《芦花荡》时,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导入,小结时,随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伴奏曲的响起,笔者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近七十年了,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再次死灰复燃,现在欲占领我,我们要向“老鱼鹰”那样和日本鬼子战斗到底!是我们的!”学生一片掌声。如果说,导入中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曲仅仅是一个引子的话,那么小结中再次提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则恰当地和本文的主题“抗日”联系起来,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的熏陶。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课堂教学的结尾,犹如戏剧的尾声。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机结合,锦上添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要处理好课尾与课首前后呼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力争达到首尾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在根植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拓展与超越,由课内到课外的适当延伸,变语文课堂死板、封闭为灵动、开放。在一堂课的结尾丰富和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向现实生活延伸。

课讲完了,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唐雎的说话技巧和外交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基辛格随行。基辛格问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喜欢抬着头?”回答:“……”尼克松又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过桥?”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情绪高涨,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对答,个别同学外交能力已现端倪。更多的同学很想知道我们敬爱的是怎样回答的,那种求知的场景足以让笔者感动。

二、驰骋想象,续写表达

有些课文的结局设置得很巧妙,不明确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到底怎样,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教学完这类课文后,如能用几句话语去撩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故乡》结课时,引导学生口头表达“宏儿和水生二十年后再相会”,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教学完《苏州园林》一课,笔者要求学生化身导游,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同学进行书面介绍,五分钟准备,最后大家会评出三个最好的“导游”。同学们个个静思疾写,精心准备着……

客观事物变化多姿,我们的思维更有无限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真正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竞赛游戏,情绪高昂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富有游戏情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做游戏可以满足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在课堂内容结束时,学生会感到疲乏,这时候组织一场游戏,作为小结,寓游戏于阅读之中,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核舟记》时,课文大意已经梳理完了,还有几分钟就下课了,同学们对核舟上人物所在的位置、动作、神态等是否透彻地掌握了呢?笔者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一组组员自选角色,按课文中描写的各人的位置、动作、神态等作静态表演,比比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准确、最到位。学生可高兴了,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组长安排好角色,就表演起来,他们还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互相纠错,直至满意为止。

第8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一、标题亮点

面对话题作文,有的考生将“话题”作为“标题”实乃下策。作文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

1、扩充法。就是扩充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话题扩充为一个短语。如以“礼物”为话题作文,文章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的礼物》《礼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等。

2、引用法。引用与材料相吻合的名言、诗句、歌词、电视栏目名等。如《想说坚强不容易》(以“坚强”为话题)《沟通无限》(以“理解”为话题)《因为有了你》(以“假日”为话题)《给我阳光就灿烂》(以“阳光”为话题)。

3、替换法。就是把话题替换成与它意思相当或同类的词语――这一词语可以是话题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作文,话题中的“喝彩”就是“称赞夸奖”的意思,可直接拟题为《× ×,好样的!》。

4、巧用修饰。巧妙灵活地运用修辞格润色标题,使之生动隽永。如《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比喻)《绿色,我的梦》(借代)《战胜脆弱,从心做起》(仿词)。

二、立意亮点

同样的题材,可以写出立意相差甚远的不同文章。立意应遵循“求新,求真,求深”的原则。“求新”是立意的灵魂,我们应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要做到立意新颖可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如以“欣赏”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了《欣赏自己》,在别的同学大谈特谈欣赏别人的优点时,他采用反弹琵琶的立意方法,鲜明地提出“欣赏自己”这一独特的观点,从而获得了满分。“求真”就是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求深”就是立意要有深度。如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_》,不少同学只写父母、老师的一次关爱,同学的一次鼓舞,缺少应有的感悟,给人公式化的印象;而有位考生写的《幸福原来蕴藏在乐观中》写出了幸福存在的基础,立意较深。

三、语言亮点

语言是作文的衣裳,应考作文绝对不应忽视语言的锤炼。可以让语言诗化。例如,“我喜欢在雨夜,泡上一壶大龙井细细品味,听窗外雨的轻敲与风的长吟……任自己的心在龙井的清幽中沉迷……”。可以让语言哲理化。例如,“成功的时候,淡淡的喜悦伴浅浅的微笑;失败的时候,深深的痛苦埋在心底”。可以让语言幽默化。例如,写躲在被窝中看《水浒传》时的提心吊胆――“略有声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熄灯、伸头、察看,直到‘警报解除’,又缩头蜷腿”。可以让语言抒情化。例如,“我愿将我的青春,扬成一面呼啸的旗帜,在爱的阳光照耀下,使生命绽放出炫目的光彩!”可以引用古诗词,还可运用修辞手法等,追求诗意灵动的语言美,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情。

四、开头、结尾亮点

文章开头的使命是:一针见血,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根据这一点,介绍几种便于操作也比较实用的开头。

1、落笔扣题,总领全篇。这类开头,开宗明义,既扣了题,又领起下文,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

2、自然入题,水到渠成。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或者情感的变化顺序来写,自自然然地入题。

3、开头质疑,吸引读者。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便在读者的心里留下几个问号,很能激起读者的求解欲望。

4、名言警句,给人启迪。这样的开头在议论文中比较多见,开头引用名言,便于抓住读者的心。

写好结尾的原则是:

总结全文,提示主题――或能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或能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根据这个原则,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的结尾:

1、瓜熟蒂落,自然完结。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2、照应开头,收拢全文。结尾或点题,或与文题遥相呼应,起到收拢全文的作用,给人以圆满的感觉。

3、联想引申,深化主题。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

4、临别秋波,引人动情。根据前文的需要,在结尾处写一段让人动情的句子,使人读来产生留恋之意。

第9篇:满分作文开头结尾范文

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

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人”,没有了“精神”,神采黯淡,孰可谓为“人”?

故,为文应当“我手写我口”,独抒性灵。即用手中生花的妙笔,叙写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抒发自己心中真切深挚的情。一言蔽之,须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观照自我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描绘大自然的春花秋月,草长莺飞,萧萧落木,滚滚江流。让“花溅泪”的感伤,“鸟惊心”的离愁别恨,“莫教枝上啼”的怀思之情,在自己的笔底,都成为巴尔扎克所谓的“这一个”!

对作文运思,古人研究精深,亦有精辟、独到之论。

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有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精”者,神也;“骛”者,“驰”也。八极:喻极远之所在。万仞:喻极高之处。又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须臾”“一瞬”,均言时间极短。前者谓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思想可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思维、感受不受束缚。后者言创作构思时驰骋想象,顷刻间浏览古今,一瞬时游遍四海。由此观之,作文构思时,作者须尽力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彩翼,从高处观照生活,全方位审视人生,方可挖掘到生活的真谛,探究到复杂的人生,进而客观地反映世界。再者,作文运思须学会概括。万物虽多,天地虽大,然均可概括进形象,亦能描绘于笔下。陆机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此之谓也。

作文皆思想碰撞之火花,亦是情感世界之产物。故作文运思始终伴随波澜起伏的情感之潮。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谓作文须激情充沛,真情满怀,在“情”的驱使或感染下,为文者方能进入作文运思的最佳境界――站立于山头,情感仿佛弥满了山;海边观海,思绪恰如海水般澎湃。

作文运思须注重联想和想象,学会概括,更需要情感潮水的浸染。

三、作文炼意摭谈

炼意之“意”,即文章的精神内核和灵魂,或曰中心、主题。

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作文炼意,俨若寻玉,须凿开顽璞,理出真玉,万勿为其表象所蒙蔽,认璞为玉。作文炼意须经深挖透掘,方能求得至理或核质。

清人李沂《秋星阁诗话》云:“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去三层皮方有佳味。”炼意亦如此,著文者须对事理剥去三层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方能掘到核质,探得深意或新意。

因此,作文炼意要点有五:

一曰意在笔先。此指构思作文时,先须确立中心再动笔墨,切不可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二曰意多乱文。一文只能有一个“意”,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必湮没中心。三曰意需深掘。即材料须深掘,竭力从材料中掘出深刻的思想,闪光的核质。四曰意贵创新。“意”须有新意。如欲从常见之事物中提出新认识,拎出新涵义,须注意观察、体验生活。五曰意尽则止。著文者据“意”安排内容和结构,故“意”一旦得以充分表达,文章应戛然收束,不唆半句,否则将有害于“意”。

四、讲究起始和收束

起始,即文章的启笔开篇;收束,即文章的结束收尾,属文章结构范畴。古今著文者无不讲究其文的起始和收束。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有言:“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其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应该预先略微显露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语言,亦应承接照应中心部分的主旨,著文者须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元代文人乔梦符的“凤头”“豹尾”之喻,堪称精妙。意即文首须像凤头般美丽、精彩;结尾务求具豹尾般铿锵有力,有平衡感。

明代学者谢榛《四溟诗话》的一说越发形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语要像燃放爆竹,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结尾语言须如敲钟,余音绕梁,回旋不绝,起深化、拓展或升华文章意蕴之效。

古人对于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强调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呢?

开头之法很多,但可大致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之技亦不少,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之后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五、也说“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针对六朝浮华文风有言:“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和创作主张。

六朝文人抛弃《诗经》的创作传统,常无感为文,矫揉造作,以致形式主义文风泛滥。刘勰对此持批判态度,力主创作应“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体现了刘勰为文重真实感情,重思想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创作主张。

“为情造文”,即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它强调的是,人们须先有某种感触、认识,再去写诗作文,这样“为情造文”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若是“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其文必是无病、苍白无力之作。

《毛诗序》中更有妙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即著文时,对所写事物总要持一定的态度,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总是有感而发。这种感情必然渗透到文章中,并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抒情。抒情贵真挚,情感的真伪与否是抒情能否动人的关键所在。当代作家高晓声谈到他重新执笔时说“连许多常用字都忘记了”,但农民心中的每一丝悲欢都已深深地印入他的心头。一旦面对稿纸就“半生生活活生生,未有动笔先有情”。因此,他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品,深得读者喜爱。

传世名作中,如李白的《静夜思》、朱自清的《背影》等,看似思想平平,却能因真情实感而动人,足见真挚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然而,欲求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须有平日的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不断地去感受生活,储蓄情感之源。此外,还须掌握表达感情之法。

其一,学会直抒胸臆。即在文章中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不依借托,无须遮掩,显得直率质朴,诚挚笃实。如柯岩的《,你在哪里》,开头直呼抒情对象,并运用拟人手法,抒情亲切、明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结尾:“断肠人在天涯。”卒章显志,道出天涯游子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