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站在门口范文

站在门口精选(九篇)

第1篇:站在门口范文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拥有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昂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漫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孙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第2篇:站在门口范文

小时候,我就明白家是空荡荡的,是冷清清的。从小我就和表姐一起生活,不能常常回家。那时,我很希望我能坐上第一班公交车,我很渴望回到家后,能看见:妈妈穿着围裙哼着小歌,爸爸悠闲的坐在竹椅上看着杂志,弟弟在客厅很安静的做着作业,看见我回来,很高兴的叫声:“姐姐回来了。”我也能很高兴的应声:“爸,妈我回来了。”可是这一切都是一个梦,每次我回家,迎接我的不是妈妈的笑脸,不是爸爸的一声问候,而是空荡荡,冷清清的家。

小时候,只是单纯的认为只要我乖乖的,我亲爱的妈妈你就会回来,我亲爱的爸爸你就可以多休息多休息。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孤单……让我明白了你不会回来,让我明白了破镜难以还原,让我明白了家是空荡荡的,冷清清的。

是啊,家是空的,冷的。我真的不想回家。长大后的我,不再渴望回家,不再有那么多的梦了,可偏偏却让我……每次放学,我总是一个人走向那长长的小路,我不会再抱那么多的梦。我希望我能晚一点再晚一点儿回家。我希望当我回到家后,不用看到伯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我知道,时间是不会静止的,脚步依然要前行的。

第3篇:站在门口范文

幼时的我,显得那么天真烂漫,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从那时的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在到现在的独立思考,无不经历了艰难险阻。一路上,我学会了坚强自信,也学会了从容面对;我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但也迎接了不少的失败与挫折。

还记得刚来初中的我,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得不起眼,原本在小学还不错的我,竟然在一次的入学考试中滑到了60名,我仿佛顿时遭到了天打雷劈,面对小学同学更是抬不起头来。那天,我无意间看到一本书,书上的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逆境是到达成功的一条道路,”然而,顺水飘舟,到岸弹指一挥间;逆流行船,行程坎坷多险滩。

面对挫折,我知道我不能就此屈服,哪怕,成功永远只是个未知数,它只赋予付出过努力的人。以后,我更加努力的学习,我为自己定计划,尽力去一一实行。下课时,我抓紧时间做作业;回到家,我就完成自己的预习复习工作不管什么事,总喜欢比别人快一拍,俗话说“笨鸟先飞”,尽管我不承认自己笨,但什么事都走在别人前面,自己总有中优越感和自豪感。我尽力了,也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但期中以后,我的状态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不知是累了,还是松懈了,或许两者都有。我知道自己应该尽快调整,还有很多人在看着我呢,在等这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去见他们呢。

站在14岁的门口,站在这一新的起点上:

岁月就是一艘航船

船长的位置留给我

海风掀起一张张帆

胜利的彼岸

第4篇:站在门口范文

长,它漫长得没有人能为我们讲清这千年之中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

然而当这渐黄的纸张一页页地在我手中翻落,一个个王国的兴衰,一次次文明的湮没,骤然问我看到的是那黄昏中古文明的断垣残壁。这千年就这样地过去。

一本《千年一叹》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发出一与之不符的沉闷巨响,又好似是那千年前古战场上传来的一号角,久久地未能消散。

在铁丝网围住的沙漠的天空,在早已被岁月风化的岩石之前,人类已经根本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那股傲气。面对那些没有进入历史的文明,面对那些冰冷的古文明的遗体,我们又该发出如何感慨?在千禧之际,行数万千米,深入十几个国家的腹地,这就是《千年一叹》,这一叹超越千年。

书页一页页地翻过,文明一点点地穿越。我没有资本去和余秋雨一起对那些悲怆的遗言说天论地,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孩子,那些稚嫩却又成熟,那些生活在千年文化堆积的国度中却又更显无知的同龄人。是的,作者说:“孩子总是让人心动的。”

当年的古巴比伦,如今的巴格达,历史沧桑的巨大变革,让人心痛,让人惋惜。又是孩子。这是巴格达最好的小学。破烂的书本一年一年地更替着主人,却也一载又一载地被用塑料纸包好珍藏。这让我们这些成天在书本上乱画的人汗颜不已。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智者说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来的,是让这个曾经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中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文字是何方圣物;战争的惩罚,却让这曾经孕育人类文明的土地上的最软弱无助的群体来承担。有人天真地以为长时间的极度贫乏会滋长人们的反抗意识,却不知人类的适应能力让贫穷变成了一个民族尊严的失落。这些孩子们啊,是那些自以为能操控天下的狂妄之人亲手毁掉的一个民族原本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国家,难道只能让孩子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一个民族,难道也只能用那些惊恐而又麻木的目光来作为自己对外的窗口吗?那些孩子呀,是我们的同龄人呀,难道他们在那遥远而又古老的巴比伦遗言前,能做的只是用透明的塑料纸,来包住一个已经受伤的民族的心灵?

第5篇:站在门口范文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作文居为写作提供灵感动力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第6篇:站在门口范文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我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

——题记

站在506班的门口,回想着即将与我告别的同学与老师们;回想着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回想着在一起生活时发生的酸、甜、苦、辣......站在506班的门口,望着一双双焦急的目光,一个个深情的拥抱,一句句令人感动的话语,临别时的挥手。无论那事是否相识,一定要幸福呀!站在506班的门口,看着以前无比坚强的老师的老师正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诉;以前一向观爱我们的老师,投来了不舍。那是怀恋的不舍,那是老师对我们永远的不舍,那是最有意义的不舍。

我们即将毕业,即将面对新的生活,新的同学和老师,轻轻擦去泪痕,这一刻令我们终身难忘,回忆起初次相遇在我身旁你们的模样,老师同学们,我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坚强,是你们给了我自信,憧憬着我未来的希望!我将以你们为拼搏的动力,奋斗我以后的学习生涯!

挥挥手告别烦恼和无奈,让这时的我们感到精彩无限!簇拥所有的祝福踏上新的征程!

第7篇:站在门口范文

编者按:任何一个庞大文明体的复苏迹象,其本身就是撼人心魄的历史事件,只有它才能激发出如此众多截然相反的评判。它在最具思想能力的头脑中所搅动起来的彷徨与困惑,不亚于一个历史文明体的全面崩溃所引发的巨大恐慌。

两个世纪前,中国遭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天朝帝国无可挽回的衰落,曾长期支配中国精英认知天下秩序的思想体系,譬如“大一统”、“夷夏之辨”、“怀柔远人”,都不可避免趋于式微。中国的思想家开始重新认识外部世界。这痛苦的思索过程,无时无刻不被难以捉摸的历史力量、波谲云诡的世界格局所左右。自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始,中国终于完成了从天朝帝国到“世界之一国”的转化,但国人始终难以建立起对于世界的稳定认识结构,难以完成自我定位,其中困难种种。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经了从世界革命中心三个世界和平发展的自我定位的转变。时势流转,就需要在关于世界的认知上相应作出调整。但是,今日中国无疑还不是“自为”的“世界之中国”。包括精英及普罗大众在内的中国人,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二十多年前,李泽厚认为中国“救亡压倒了启蒙”;二十多年后,许纪霖的双重变奏成为“富强压倒了文明”。判断的转变缘于时势流转,也意味我们缺乏认知自己的稳定尺度。

白鲁洵曾称中国是“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国家”,但这“文明”的意涵对于国人自身也已变得晦暗不明。帝国记忆还未褪色到不可辨析的程度,但民族国家的法权体系已将中国钉在世界政治地理的新版图上。中国近代以来面对“事变之亟”,其对策则是国家目标的全面外倾,如罗志田所说,“这是一个方向似乎明确,目的却未必清晰,越来越体现着当事人的主动,又常常难以人为掌控的发展进程”。问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如何避免“小人穷斯滥”的历史悲剧?正如陈宜中揭示的困境,中国如何既借助“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塑造国家认同,又不至于由于“民族主义”的鼓动,由历史的屈辱感,导向压抑的怨恨情绪与受挫记忆,沦为青春期的民族主义。根本上,如果意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国,所追求的将不只是民族主义,更远大的目标,应该是配合中国的文明崛起,塑造朴素、理性、具有大国气度的国民心态。应当看到,中国人视野中的“世界”始终带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在这个意义上,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就不是书生式的浪漫想象。可以展望,这是中国力量在将触角不断伸向亚非拉(见周方银、刘丰、郭存海文)的同时,最有可能为人类文明及自身命运所提供的智慧。

第8篇:站在门口范文

我慢慢地来,

正如我慢慢地走,

轻风伴随我的脚步,

一点点离去……

我欢乐地来,

却又悲伤地走,

细细回首

感觉曾经是那么美好??

可仔细品味,

又使人淡然神伤,使人忧愁;

我静静地来,

正如我静静地走,

泪水悄然滑过脸颊,却不能回头;

那时的小伙伴,

进入了不同的初中,开始了不同的奔波。

第9篇:站在门口范文

聂赤赞普神态安详,端坐在大殿中央,用藏王时代的眼神打量着世界。这是一个面积不到30平米的殿堂,悬挂着各色经幡,墙上挂满了唐卡。佛和藏王的塑像排列在靠墙的地方,用稍显狭窄的空间安放他们,看上去有一些委屈。只有一条甬道用于朝拜和供奉,屋子中央摆放着一张木制短腿方桌,上面堆满了朝拜者布施的酥油、乃朵和面值不等的钱币。想在里间多逗留一会儿有困难,人们排着队,紧跟在身后。

古老寺庙或城堡里的石头、雕塑和画像是有生命的,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多年前,我就由衷敬服藏族工匠艺人的技艺和灵性,他们比藏传佛教传入更早的时期,就掌握了塑造神像的技艺。

我曾经在藏东澜沧江源头扎曲河河畔,深入走访过久负盛名的工匠和艺人。他们的祖先从嘎玛巴希时期,就开始了制作铜像和绘制唐卡,后来随着尼泊尔匠人的陆续到来,嘎玛乡 的银器加工技艺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当年去的时候,早就成为享誉世界的藏艺工匠之乡。在嘎玛德列二楼的作坊,我们喝着浓香的酥油茶,一边和噶玛噶赤派唐卡第十代传人聊着天,一边观看艺人们坐在堆满画布和颜料的屋子里,借助窗格投射的光亮绘制唐卡。

扎曲河缓慢地流淌在山谷里,草地上的牛羊看上去很悠闲,但一直在埋头工作。不时有成群的鸽群飞过炊烟浅笼的村庄上空,把视线引向雪山起伏的远方……

那是一段难忘的旅程,也是我记忆中经常醒来的幸福。

藏区匠人既是艺人,也是精神关怀下的信徒,在同一个地方,大多代代相传,并以此为生。他们一生用身体抚摸石头、泥巴、铜皮或袈裟,一代又一代地坐在澄净的阳光下,用普通的铜皮、布条、石头、泥巴、矿石粉,敲打、塑造和描绘着祖先经验和终生信仰,在把物质变成精神的过程中,融入了古老传统的体温,给造像 赋予了生命;这些塑像和唐卡,通过活佛、堪布大师们的开光加持,便有了神性的光辉,成为参拜者审度、评介、修持和知觉心性本质的精神观照。

我到过青藏高原无数的寺庙、经堂和佛殿,站在那些造型各异的塑像面前,能让我安静下来,似乎能听到其间由远及近的均匀呼吸,既有工匠艺人的,也有活佛和堪布、札巴的,塑像所具有的灵性和神性,完全改变了原来物质的属性,既能审度你的行为,也能透视你的灵魂。

眼下,我就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间房子里,拜谒诸佛众王。释迦牟尼佛位于藏王殿正中,给人智慧至尊的圆融光辉,仰望着他,我的内心有一些慌乱。我每次仰望佛像、菩萨和护法神像,好像被人了外衣站在法庭,等待接受精神审判,难免惶恐。这种慌乱只在内心瞬间显现,别人难以从我的表情中觉察。我在长期的世俗活动中,学会了掩藏和虚饰,很少直面自己的心灵。

我忧伤地明白,不管多么恭敬和愿望,佛缘于我总是咫尺天涯。我正在腐烂的肉身已无干净住所,用以容积我对信仰的最后划地。我无需进行精神冒险,更不需用自己的身体,喂养饥饿的狼或鹰鹫以加持果报,对信仰的等待和敬畏,还没有苦修者那样空我,或许,这也是我无缘信仰的鼠目寸光。

大殿内的札巴和我差不多年龄,正在为礼佛供奉的信众诵经加持。我将布施投进木箱,希望能像我的同行者一样得到喇嘛的灌顶开示,通过咒力修持,洗净我心口意沉积的罪孽。札巴只给我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眼神,并没有把左手放到我的头顶。喇嘛的身体通常是没有任何表情的,一个无我的人怎会有情绪呢。

我有一些失望。也许,我必须独自空洞地走到尽头,直到某天和但丁交头接耳。聂赤赞普藏王,让我的内心平静下来。他在释迦牟尼佛左侧,面容清癯,剑眉高竖,周身充满冷静而寒冷的光芒。塑像栩栩如生又神秘莫测,一如他模糊传奇的一生。松赞干布法王在佛陀右边,这个统一了的伟大王者,翻开了吐蕃王朝的第一页。在位33年里,不仅收复了旧地,还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广大土地。他脸上所有的表情都散发出咄咄逼人的君王之气。塑像体型魁伟,形神合一,而服装佩饰原本就是缎绣 精品,穿在任何人身上,一样地可以显得高贵。

碉楼式样的雍布拉康城堡,是先民结束穴居时代的第一座建筑,建造它的就是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殿内壁画,详尽描述了这段传说中的历史。

寺庙里的图像与俗世的视觉语言有所不同,它所呈现的叙事语境,大多是备受珍视的宗教思想,很少代表物质和价值。站在精美的壁画面前,你可以和艺人同步呼吸,耳边伴有札巴手摇的金刚铃声。此时喇嘛们集中在二楼经堂工作,唱诵着清亮净耳的经文。壁画上的环境描述令我显得陌生,

许多神圣的符号也看不懂,在佛、菩萨、护法神、藏王、喇嘛、信众共处的大殿里,那些用矿石粉描绘的线条和色彩,逐渐把过去清晰地唤醒。

在山南,现今在地理上叫做泽当、乃东和琼洁的地方,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以远、雅砻河流域的三角区域,发源并孕育了藏族祖先和文明。在我们不能确定的时间里,罗刹女在贡不日神山山洞里与神猴产生了爱情,使得寒冷的山原大地除了阳光、鸟兽、雪山、冰川、森林和河流,第一次有了人的踪迹。然后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狩猎、游牧时期,在雅砻河定居了下来。聂赤赞普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流浪至此时,雅砻悉补野部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青稞和畜牧牛羊。此间,藏民族本土雍仲苯教业已形成。出生于地球上最寒冷国度的象雄国王子辛饶弥沃,在藏民族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苯教基础上,通过大量改革创立了最古老的雍仲苯教。 这个冈底斯山下的先圣,传承了原始苯教中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占卦、超度、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法,坚决剔除了杀生供物的祭祀仪轨,改用糌粑捏成各种形状(朵玛)取代各种动物,这是雍仲苯教能够走向人心的最大贡献。朵玛荟供,先期在青藏高原的推行有一些艰难,但为后来藏传佛教传入后借用此法进行祭祀供奉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聂赤赞普和释迦牟尼,可能是同时代的人,但他的出身远远不及身为王子的觉者荣耀,因长相特异,性格刚烈,自小就被部落长老视为异相,刚好成年即被出生地的波密所在部落开除了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