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第1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集中配送;合理调配;物资运输;统一物资管理

引言

物资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为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心,担负着整个集团公司煤矿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供应管理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节约管理成本[1]。因此加快对煤炭物流的研究,实施物流工程,对于降低煤炭物流费用,压缩生产成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2]。文章主要针对云盖山煤矿物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1 云盖山煤矿物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云盖山煤矿一矿共有十个基层区队,在平地都有自己专门的下料员,负责每天井下所需物资的领取、装车、下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物资分配管理混乱

由于物资供应存在周期性,各单位的下料员担心所需材料矿井无法及时供应,各自为战,无所顾虑的超领物资,虽然规定最多存放五天使用的物资,但个别单位仍然领取十天甚至数月的物资。一方面造成物资积压难以存放,另一方面其他单位急需而无法及时供应,无法有效整合矿井物流资源。

1.2 物资运输缺乏统一管理

物资均由各单位下料员负责装车下料,为了使自己单位物资先下井,易产生纠纷,无法将井下最急需的物资及时配送到使用地点;各队下料员集中在白天下料,中夜班井下急需材料无法及时供应,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物资下井后无统一管理机构,无法及时定位矿车所处位置,在材料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易发生遗失或被盗,单位之间容易扯皮,加大了生产成本。

1.3 人力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各队下料员少则配一名,多则数名,主要服务于自己区队,矿井无法有效整合人力资源,造成劳力浪费;下料员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差事,很多人利用人际关系,争着去当下料员,影响干群关系。

2 “快递式”集中配送模式概念

为解决以上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弊端,企业创新研究了“快递式”集中配送模式。“快递式”集中配送模式就是由矿井借鉴现代物流模式,改变以往区队分散配送模式,组织专门的物流配送队伍[3],通过“六定”管理,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使效益最大化,从而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六定”管理就是定流程,定地点,定人员,定种类,定结算,定规则。

3 “快递式”集中配送模式的具体实践

3.1 定流程

“快递式”集中配送模式流程如下。

3.1.1 计划确认

生产科、企管科、机电科根据月度生产计划确定全月物资需求计划,以此为依据测算出当月所需矿车数;区队根据月度生产计划将工程量合理分解到天,以工程量确定每天物资需求计划,测算出当天所需矿车数,提前一天上报调度室,调度室进行汇总,确定当天所需矿车计划。

3.1.2 过程监管

矿井设计专门的货运单,一式三联,使用单位一联,运输队一联,调度室一联。使用单位根据申报的矿车计划开具货运单,注明物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使用单位和使用地点。

使用单位到调度室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将货运单交给运输队,运输队根据货运单标注明细,到供应科领取材料,并负责装车下井,运送到井下指定地点后,由使用单位卸车整理。使用单位确认无误后,由跟班队干在货运单上签字确认,运输队下料员也签字确认。

3.1.3 台账管理

货运单使用单位保留第一联,运输队保留第二联,第三联及时送到调度室备案,调度室每日进行汇总,月底装订成册,转劳资科作为结算资料。调度室建立计划台账和使用台账,月底与运输队台账对照。物资配送严格计划管理,计划有变动时要及时向调度室反应,与运输队结合,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正常进行。

3.1.4 定位管理

为及时掌握井下物资信息,为矿车配备定位器,设置专门编号,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及时对矿车进行追踪,防止扯皮现象发生。同时,矿井为每辆矿车编上号,与定位卡相对应,规定什么编号运输什么物资,这样通过定位卡就可以准确掌握物资信息。

3.1.5 升井物资管理

各单位升井物资由运输队配送组统一管理,进行分拣分存。完好物资交供应科,可复用物资运到树园复用区;报废物资运到树园报废区。

3.2 定地点

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一线”:装车点,交接点,物资超市和运输线路。装车点主要在副井口,交接点主要在井下各车场,小型物资各单位可直接到物资超市领取。

3.3 定人员

抽调各单位原下料员,由运输队统一管理,设立配送组。劳资科根据月度矿车计划、工作量写实合理定岗定员。这样可以有效整合人力资源,节约劳力。

3.4 定种类

木材、建工材料、支护用品、大型材料、油脂、大型配件、大型设备等大件物资由运输队配送组送到各单位指定地点,现场交接;小型配件、小型设备、其他材料等小件物资由运输队配送组送到井下物资超市,由各单位凭单据领取。试点时秉承“先少后多,逐步丰富”原则,日臻完善。

3.5 定结算

劳资科根据月度矿车计划、人员定岗、基本工资等情况确定矿车单价,月底根据调度室用车台账进行结算。

3.6 定规则

调度员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协调解决装卸问题;发生运输纠纷时,物资超市管理员、调度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

4 取得效果分析

矿井统一下料,确立了一盘棋思想,杜绝了以往区队“只虑小我,不顾大局”的现象,合理调配物流资源,将最合适的物资及时配送到最需要的地点,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矿井根据区队每日所报物资需求计划下料,减少了物资积压,杜绝了物资锈蚀变质,节约了成本。

通过货运单、定位卡、原始台账等多举并措,避免了材料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扯皮和纠纷,减少了遗失或被盗现象。

矿井组织专门的物流配送队伍,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杜绝了劳力浪费。

矿井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物资配送,避免了中夜班井下急需材料无法及时供应的现象,方便了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德成.谈煤矿企业物资管理[J].煤矿现代化,2008(5):95-96.

[2]赵启兰.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2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资源流;成本;环境管理;生态效率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

资源流成本会计(resource flow cost accounting,rfca)是我国会计学界借鉴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目的是针对国内制造企业对资源大量需求的严峻形势,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精确核算和控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 经济 效益的提高和环境负荷的减轻,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生态化建设。所以探寻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就需要追溯到材料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

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下称mfca)开始于环境保护措施,即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最初其强调在生产流程的末端通过环保技术进行污染控制以及为遵守环保政策而进行的环境管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在环境管理会计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合环境成本从更大范围考虑成本的降低;后来随着流量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生态效率概念的提出,mfca结合物质流分析和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在生产流程的各个节点考虑材料的流转变化从而查找成本损失的原因和改进措施。Www.133229.Com将环境成本的概念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发展形成六类材料流成本,从而清晰地界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使其具有可视化的特征,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使企业可以据此提出改善措施。所以说,材料流转会计是在推进环境管理,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属于微观层面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个工具。其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如图1所示。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研究情况

资源流成本会计源于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的原型是由德国管理与环境协会(imu)的创立者、奥格斯堡(augsburg)大学的贝恩德·瓦格纳教授(bernd wagner)提出的。其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flow management)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此后,德国的学者对流量管理和材料流成本核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斯蒂芬·伊尔勒博士(dr.stefan enzler)和马科斯·斯卓勃博士(dr.markus

strobel)在《流量管理——通过材料流转导向的管理理念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一文中,对流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流量管理的工具进行了论述。斯卓勃(strobel)和雷德蒙(redmann)在2000年写了《流转成本会计——基于实际的材料流转通过会计的方法

降低成本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包括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基本思想及方法。

该方法在德国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日本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1999年,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meti)委托的“世纪工程”中的一个项目第一个将mfca引入企业界;2002财年,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属下的关西研究中心和日本涂料有限公司及盐野义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第二个这种项目。日本经济事务部(meti)组织专家对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技术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mfca方法进行了修正,以使其能更方便地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日本,近年来每年都会出具一份资源流成本会计指南(guide for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与此同时,美国将其研究重点定位于和 计算 机系统的结合应用。以上三个国家进行的mfca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将该研究和每个国家的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在公司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下展开。这种企业界和研究机构站在同一立场抱着同样的愿望进行共同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迅速推动了该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典型的物质流分析 文献 是陆钟武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对钢铁物质流研究的系列成果。此外,还有一些与物质流分析紧密相关的工业生态学方面的文献研究资料。这些文献几乎全是从 自然 科学 或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会计学领域对资源流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很少见。

我国制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现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其产业结构上几乎很少有矿山、采料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故研究的工业化问题主要是如何向高附加值的后端加工工业延伸。而我国则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所以从源头上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控制污染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课题。因此针对我国处于改变传统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阶段,借助国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中的原料与能源流动(material and energy flow)分析、物质减量化(dematerialization)理论以及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等理论方法,将材料流概念向资源流内涵扩展,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根据rfca核算方法,通过量化资源流转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材料流改进环节,优化整合企业所有的环境保护技术,有望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企业环境负荷的目的,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

mfca起源于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应用的“输入输出平衡”,又叫做物料平衡或企业的生态平衡。该方法是为了获得用于报告目的的环境指标,例如材料购买比率、各种所耗能量的百分比、废物输出的百分比等等。最初的指标仅用实物单位,比如每单位所产生的废物的吨数,或每单位所耗能源的千瓦/小时数。后来根据公司决策者的需要又将其转换为货币单位,如人均每年单位能源成本、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废弃物成本等等。

德国首先在一个大型制药公司实施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项目。他们首先从生产过程的末端开始,然后循着物质流的轨迹追溯到其开端,直到材料的购买。后来的研究是从这两个方向追踪材料流,并将材料流成本分为三大部分:输入端购买材料的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处置材料的系统成本和输出端的运输或处置成本。之后根据研究结果的反馈对损失成本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按形成产品还是废弃物的不同将上述三类成本细分为六类:最终成为产品(包括包装物)的材料成本;形成材料损失(残余废弃物)的材料成本;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前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后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该部分成本通常又叫做末端成本;废弃物的处置成本。成本分类如图2所示。

从上述矩阵可以看到:材料成本的比例占了总成本的74%,是相当高的,其次是系统成本,传统观念中认为损失成本最大的废弃物成本反而是最低的。同时,还可看到,材料损失也大大高于正常的会计制度计算的结果。所以,从矩阵结果得出结论:在材料方面寻求成本节约比在人工费上更具潜力。从德国统计年鉴得到的总体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佐证。平均来看,在德国制造业,材料成本占到全部成本的54%,人工费用仅占18%,其他成本占28%。日本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因此,下一步就需要沿着材料流追踪材料损失的源头,然后寻求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就进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提高阶段。之后人们提出的环境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态设计、工艺上的清洁生产等具体措施可以说都源于mfca对材料损失成本的挖掘和发现,只有在材料成本清晰透明的时候减轻环境负担并降低成本的综合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至此,可以发现,mfca就像ct扫描仪一样能够分析公司目前的状况。运用mfca可以观察公司内部的情况并检查其健康状况。正如瓦格纳教授所说,mfca提供给公司一面审查自己的镜子。

随着mfca的进一步 发展 和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后来的有些 文献 将材料(material)的概念转换为资源(resource)的概念,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当前要研究的内容也必须扩展到资源的范畴,以后的研究也需要在空间上分别向资源耗用的前后端延伸。事实上,国外已经开始将生产制造流程和供应链及消费者联系起来,我国的现实情况还要求我们关注资源的最初来源。所以将材料流转成本 会计 (mfca)发展为资源流成本会计(rfca)既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的现实要求。

四、展望和思考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现实意义

从 经济 的视角看,资源流成本会计以实际的资源成本为基础,通过对分层次的资源流程图及其数据的精确分析,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透明度。这给人们探寻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和提高效率的新措施指明了路径,从而可以成功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入,降低成本,提高 企业 生产力。

从生态的视角看,材料流成本会计强调通过减少耗用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削减成本,这 自然 减轻了环境负担,节约了资源,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果。

因此,资源流成本会计是实施和运行综合环境管理系统及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在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生态化社会的发展。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未来趋势

运用资源流成本会计这一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可以将材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对环境的减负结合起来。但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减负的最终实现除了针对材料损失的发生节点挖掘出的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等战术性的环境管理手段外,还需要战略上的功能结构重组、技术上的信息系统重构。这些观念和技术越早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就越有前途。

1.功能结构重组——将资源流作为一个共同的交流沟通核心

在很多公司包括日本、德国参与资源流试点项目的公司,不同部门的职员之间很少交流,不能沟通和相互理解。行政管理者了解很多会计和市场知识,但他们不能理解包括资源流在内的技术生产过程的复杂情况;技术人员对资源流的透明度有较强程度的理解,但仅限于实物方面,而不是货币量度方面,他们没有优良的成本信息,他们不得不竭力完成定量和定性的生产目标并解决技术问题;环境管理部门的人员又试图激励员工遵守iso标准,但他们很少有成本或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信息。

所以,未来的任务是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相互沟通和理解。而资源流成本会计可通过分层次的流程图使整个公司的资源流达到清晰的可视化。利用这一沟通工具,来自各个部门、各个生产流程的人员可以通过讨论资源流这一共同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当然,要使这一沟通工具能有效使用,需要根据资源流流程对各个功能部门进行重组,以实现其通畅的对话和交流,这是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2.信息系统重构——用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

时处理和分析

由于资源流成本会计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量数据和成本数据,人们都认识到仅用手工收集数据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一些附加的 计算 机软件作为收集和处理资源流数据的辅助工具被开发

了出来。例如澳大利亚的audit professional、德国的umberto business等,但这些软件都没有和企业的erp系统相连接,不能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传递和处理。

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b. pojasek 开发了“系统方法(the systems approach)”,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该方法将资源流成本会计中各个流程、各个层次的流程图和erp系统连接起来。虽然erp系统原则上可以提供这些信息,但由于它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定制的,而且原系统流程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没有统一起来,所以有时汇总的信息或者质量低劣,或者是错误的。

因此,未来的第二个任务是根据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图设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要能追踪资源流从供应商——入库——生产——包装——出库——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流动,将所有的资源成本和损失即时列示并计算出来。运用这种流程图技术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连接起来,甚至可以和消费者联系起来,这就将触角伸向了供应链系统。所以,该任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整合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基础上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核算。

在重构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后,还要考虑构建此基础上的分析系统,通过创建分析模型,将已收集和处理的数据自动进行分析,自动形成各个决策部门所需的相关报告,比如平衡计分卡、资源流成本核算、生产报告、采购报告、环境报告等,形成一个以资源流成本会计为基础的erp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思路如图3所示。

将来对基于资源流信息的精确数据——实物数量和货币价值,我们别无选择,一定要实现,而且这种信息必须能方便地自动获取。如果一个公司想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就必须拥有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的确切信息。这样的公司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处理和分析是资源流成本会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二者达到兼容。现在,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工具,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已经从中受益。今后的任务是不断改进这一工具,通过其应用和完善逐渐将环境因素融入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而纳入正常的管理要素,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管理框架,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第3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第4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成本管理;核算体系;钢铁企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06

[中图分类号] TH166;TP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10- 04

1 引 言

成本是企业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法则和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成本核算管理一直是企业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显示,企业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与企业决策过程中对成本信息的掌控和利用程度正相关[1]。信息化手段和方法能够提升企业对成本信息的这种掌控和利用程度,其普及和发展势必为传统成本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2]。

生产资源的流动和耗费过程逐渐形成了产品成本累积,因此对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清晰再现将有利于加强对资源消耗过程的管控,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的经营目标。近年来,以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复杂生产模式逐渐在钢铁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钢铁企业的物料流转呈现出交织复杂的组织关系,数据信息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结构特点,然而成本核算体系却未同步提升,不能有效地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成本相关数据,或因核算体系陈旧无法提供详实的成本信息。这一矛盾使得复杂生产环境下的成本形成过程难以得到清晰的展现,决策支持所需的成本信息相关性和准确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处于既迫切而又无奈的境地。

因此,对于钢铁企业这种生产复杂的企业类型,寻求计算过程更为灵活、更加有利于展现成本形成的真实过程,并且更适合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点。

2 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特点分析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是随着生产过程逐渐积累形成的。按照生产工艺路线,物料的流动促使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形成。随着物料和能源的消耗、设备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相应地产生生产出符合质量性能要求的一定数量的产品,为企业创造效益[3]。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配料开始到最后形成产成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发生着正向流动的同时也存在着逆向流动。各种资源的耗费主要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形式计入产品成本,原材料成本随着生产的进行逐渐转化为在制品成本,继续流入下游作业成为后续产品的坯料成本,或是成为半成品库的在制品库存成本等。同时,由于质量问题进行返修、退回的物料以及为了节约资源而对废料进行的回收利用等生产情况引起了逆向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由于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导致这些物料、成本和信息数据结构复杂,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废品和返回废料等同时分散于各个生产环节中。上述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钢铁产品成本核算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混合流程型生产特点导致其成本构成复杂。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既包括原料冶炼的流程型生产阶段,又包括轧制和精加工等离散型生产阶段,属于混合流程型企业。生产过程采用分段生产、分段运输、分段存储的组织模式,成本发生地点分散,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物料形式并存。

(2)钢铁企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原材料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占有极高的份额。以某大型钢铁企业2011年9月成本数据为例,其成本份额如图2所示。对于冶炼分厂而言,柱状图的浅色部分表示钢铁料和铁合金等原材料成本份额,深色部分代表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其他成本份额;对于加工分厂而言,浅色部分则代表使用上游转移来的在制品成本份额,又称为坯料成本份额,深色部分代表其他成本份额。通常,钢铁企业冶炼阶段原材料成本份额高达75%以上,而加工阶段的在制品坯料成本也高达80%以上,原材料(坯料)成本份额很高,成为产品成本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3)生产物流交织复杂,导致资源消耗关系追溯困难。不同作业之间物料的流动路径决定了成本的转移过程。在钢铁企业生产中,资源消耗的一般规律是“钢材消耗钢坯、钢坯消耗钢锭”。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复杂、物料流动交错、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扰动频繁、工艺情况复杂多变,导致合炉生产、合并批次或拆分批次等生产组织情况时常发生,坯料成本难于追溯,从而引起成本核算结果失真、甚至存在较大偏差。

(4)在制品库存节点多且动态变化增加了在制品成本估算和控制的难度。在图1中,从钢锭或连铸坯到最终产成品的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在制品库存。这些在制品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联接起来,有效满足了企业正常生产对物料的客观需要。但是,若在制品库存过多,则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资金的周转率,最终影响企业赢利能力。而在制品的数量、种类随时发生动态变化,所以在制品库存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不同种类、规格、批次的在制品的成本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在制品库存成本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变得更加困难。

(5)返回钢、废品或返修品等不可避免,物料与常规生产流程反向流动的情况大量存在,其成本核算应得到重视。复杂的生产工艺、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复杂的产品结构和严格的质量标准使得钢铁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逆向生产物流。在钢铁企业中,对于这部分逆向物流的处理,缺少相应的成本信息的支持,其成本核算、分析以及辅助成本控制等信息不足,严重影响了控制及时性和决策的合理性。

3 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架构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上述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企业集成的多个信息系统为数据平台、以资源消耗会计理论为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以钢铁企业成本构成特点为基础,真正适用于钢铁企业的迫切需求。该体系结构由资源归集、原材料成本核算、费用分摊、在制品成本流转追溯及核算、特殊品成本核算及分析、以及成本报表统计分析6个部分构成,如图3所示。

3.1 资源归集

在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料费、备品配件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工人工资和薪酬等。基于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可从财务管理系统接收这些费用凭证信息,作为成本核算的费用来源。将某一核算期间内的这些费用资源按照不同的用途和成本习性进行归集和划分,归集为各种不同的资源集结点,例如轧制作业工人工资集结点、轧制作业轧辊费集结点。以便后续成本核算时根据资源耗费的不同动因分别进行资源直接分配、差异分配或费用分配。

3.2 原材料成本核算

经过资源归集得到的直接材料通过原材料成本核算计入产品成本。由于钢铁企业原材料种类繁多、现场计量误差或者人为记录失误等造成的物资出库总量与生产实际消耗计量总量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数量差异;同时,原材料采购价格随着市场不断变化造成核算期间内同一种原材料的价格差异。该成本核算体系通过资源直接分配和差异分配两种方法解决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核算问题。首先,依据物资供应管理系统提供的原材料数量以及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提供的原材料实际消耗进行数量差异平衡,且其核算过程还需要满足实际生产条件约束:包括工艺要求的炉容量约束、质量要求的化学成分含量约束、生产物流要求的出库账和生产消耗记录约束等。然后,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的原材料出库计划价格和价格差异凭证对数量差异平衡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价格差异的平衡,最终实现原材料成本的核算。

3.3 费用分摊

经过资源归集得到的制造费用等按成本动因通过费用分摊方式计入产品成本。成本动因需要依据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中记录的资源消耗关系、实际生产工艺路线情况和设备情况等进行确认计量[4]。费用分摊将根据各个集结点中资源耗费的不同动因进行核算。例如,轧制作业工人工资集结点和轧制作业轧辊费集结点归集的费用按照轧制时间/轧制量行费用分摊。按照资源耗费主体的不同,又可将费用分摊分为:①线分摊,对于与具体作业消耗或资源消耗无直接比例关系的资源,如果能够按照不同生产线分开归集(例如不同生产线的生产人员工资、水电费用等)则采用该生产线的主体作业成本动因进行分摊;②厂分摊,对于与具体作业消耗或资源消耗无直接比例关系的资源,如果直接被本分厂所有成本对象所消耗,则采用厂分摊方式。

3.4 在制品成本流转追溯及核算

钢铁料和铁合金等原材料经过炼钢分厂后形成了不同形状规格和理化性能的钢水、钢锭或钢坯,随后被转移到电渣、锻造或轧制等加工分厂进行进一步加工,生产过程逐渐转变成离散型。从冶炼分厂到加工分厂,随着在制品的转移,需要对其在制品坯料成本进行核算,即进行在制品成本流转追溯及核算。在制品按照工艺路线和生产调度安排或是转移到下游作业,或是结存于在制品库存中。基于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提供的生产物流和产品入库信息以及成本管理系统中上游分厂成本核算信息,追溯在制品成本流转过程和估算在制品库存成本,实现全面的在制品成本追溯及核算。

3.5 特殊品成本核算及分析

一般而言,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除了产出正常品外,还会出现一些“特殊品”。这种特殊品既包括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头切尾料或修磨出的钢屑等返回钢,也包括质量不达标的返修品或废品等。这些特殊品在钢铁企业中大量存在,引起企业经济损失、降低资源利用率。对其进行核算时一方面要合理归集、摊销其损失,另一方面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合理控制。特殊品成本核算及分析即是从前述的成本核算结果中抽取成本信息,基于资源耗费关系对特殊品进行核算(损失归集、摊销),并依据成本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质量管理系统所提供的质量信息和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提供的生产信息对特殊品所经过的作业进行属性分析,识别出关键作业属性和引发特殊品的主要原因,以期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成本损失,提高生产及成本管控水平。

3.6 钢铁企业成本报表统计及分析

成本报表是成本核算结果的规范化输出形式,也是企业进行成本决策的基础。结合各系统中与成本相关的信息,按照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成本核算结果按照钢号、炉号、批次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包括成本计算表、步骤费用表、产品实际消耗表、产品成本项目汇总分析表、商品成本分析表、在制品成本收支余平衡表等在内的多种成本报表。

该成本核算体系内的6大关键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各部分之间存在成本信息交互。而且,成本核算体系本身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存在集成关系。例如,图3中以成本核算为核心,原材料成本核算过程中所需的价格信息来自于财务管理系统,数量信息来自于物资供应系统,实际消耗的数量来自于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同时,成本核算结果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反馈到销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和生产现场的制造执行单元,实现多个系统间信息交互。

4 系统实现与应用案例

目前,该核算体系已在我国某大型钢铁企业得到应用。以该成本核算体系为基础,在分布式环境下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5]的形式成功开发并应用了该信息系统,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企业级Java Beans封装业务逻辑是服务提供方;业务层与数据库层通过(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连接;服务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UDDI注册中心之间交互遵循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相互间通信时HTTP承载消息,XML表达语义。其中,表示层即是Web Services服务请求方,与服务应用程序交互,提供运算结果以JSP、ASP或XHTML页面呈现给客户;针对外部广域网客户的访问,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架设防火墙加以安全控制;Web Services保证了企业系统的协同整合。

5 结 论

本文构建的钢铁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已在某钢铁集团公司中正式应用,为集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使该集团实现了成本核算工作的细化分解,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使企业能协调地计划、监控和管理各项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来儿. 成本信息供需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2]赵红华.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7):29-30.

[3]崔发婧. 基于生产物流的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11.

第5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1 个人业务档案的特点

个人业务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反映个人经历、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和业务实绩等为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以个人为立卷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加工整理而成的个人业务档案材料[1]。个人业务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材料(基本情况、学位、学历证明、资格证书等)、任职材料(职称晋升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以及聘任证书等)、成果材料(专业工作总结、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考核材料(年度考核、奖惩情况、考核小组审核意见等)和其他材料(参加的学术团体、社会兼职和荣誉证书等)。个人业务档案作为重要的人事档案之一,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而成的。从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的专业技术性,集中反应了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学习、工作业绩、职称、科研等活动情况。

1.2 独立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入职后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每次业务进修学习、学术、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活动中,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变化的过程的真实反应,是人事档案中的一个独立的整体。所以,个人业务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沿其业务成长的发展独立管理。

1.3 动态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是随着个人在技术生涯中每一阶段成长而“成长”的。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科研论文和专著发表、业务交流、教学和培养人才等,以及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逐步提高的每个过程中所不断产生的新业务材料,使个人业务档案在不断补充中逐步完善。

2 个人业务档案的作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服务行业,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为患者服务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管理好卫生技术人员个人业务档案对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调配人才资源

建立个人业务档案,是医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成果和辛勤工作的承认和体现,也是其在职场生涯中成长历程的最完整、最真实的证明材料。因此,一方面医院管理层可以从业务档案内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准确了解和掌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情况,有利于医院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进修计划;另一方面,通过业务档案所纪录的真实内容和职业成长经历,医院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掌握每个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成就、经验积累等情况,分析每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立合理的人才构架提供有力的基础参考依据,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实现有效调配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医院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2.2 有利于职称评聘资质甄别,确保人才管理的公正性

职称评定和聘用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热情。尤其目前在贯彻实施国家评、聘分开的人事制度改革之际,业务档案所收集记载的关于个人职称评、聘的一系列真实材料,更是成为甄别其相关技术资质的有力证明,避免了职称评审和聘任工作时因资料不全或虚假材料等情况导致错审、误聘情况的发生,更是确保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2.3 有利于促进交流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我院每年及时把新产生的专业技术人员论文、论著、科研成果、专业成就、奖励等资料存人业务档案,同时对相关业绩进行统计、汇总并加以奖励。医院对学术有进步、科研有创新、技术有精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论文、科研、新技术项目等相关业绩材料,汇篇成册进行交流学习,在院内营造了“互看、互学、互助、互补、互促”的学术氛围,增强了医院发展后劲,也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形成学术上良性竞争循环的发展局面。

3 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

我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业务档案的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管理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业务档案意识不强、管理环境和条件相对落后、管理工作繁重、信息化程度不高、档案资料更新不及时等。为了更好的加强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3.1 唤起风险意识,强化管理理念

风险存在于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不良后果,危害难以估量。然而很多管理人员把收集、处理、制作、保存和利用人事档案看作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相比之下更为关注的是文件的现行效用和运行效率,很少有人瞻前顾后,有意识地从全局、全程角度防范风险,往往在遭遇不良后果如业务档案不全、失真而无法作为凭证情况时,才领教了业务档案管理面临的种种难题和麻烦[2]。因此,增强业务档案管理风险意识,树立风险意识并培养严谨的业务档案管理作风是规范档案管理的第一步。

3.2 规范管理制度,实施风险管理

首先要规范完善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用标准来规范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如明确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内容、规范对形成个人业务档案相关科室的职责要求、在档案鉴别上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原则等。同时还要完善运行各个部门、过程、环节之间的沟通,要求在各个工作环节形成的材料,要及时收集、登记并汇总后交由人力资源部专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归档。其次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应对的重点放在防范上。如果管理者不知其缺、不知其漏、不知后果、不知症结,就会埋藏隐患[2]。因此,建立日后事故的预案,防患于未然更显重要。

3.3 完善规定内容,增强档案效力

要创新性地完善业务档案归档内容,保证档案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如建立人才诚信档案信息,作为业务档案的补充,动态记录专业技术人员各方面情况,增加提供学历、学位、职称、教育培训、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和经历等相关的诚信报告和证明[3],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内容全面性、真实性和效力。

第6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1政府对策

    (1)完善旅游交通法规。旅游景区在提供各种商品物流活动中,应努力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与破坏,在充分利用各项物流资源的同时,净化物流活动的环境。交通工具承担输送景区物资的工作,它是旅游景区中主要的污染源,旅游景区内的大量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和环境噪音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内和谐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度。此外,当前我国在发展旅游交通活动中,仅对空间距离的降低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却忽略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由此在客观上消极对待污染环境的交通工具及废弃物排放等问题。为了在源头上降低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政府应该加快相关制度的立法与宣传工作,对绿色物流的有效实施给予政策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一是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科学规划与布局交通运输线路,有效缩短运输距离,降低交通工具出入景区的频率,并提高车辆装载程度,由此降低运输工具频繁出入景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二是根据分时段交通管制措施,设置旅游汽车专用通道,在旅游区交通高峰时期优先公共旅游交通工具的行驶。在旅游中心区域设置旅游停车位,对私家车收取较高的旅游车辆排污费,而对于公共交通用具则收取适当的排污费,以促进公共交通工具的充分使用,推动绿色物流的真正实现和推广;三是在景区内增加绿色环保汽车的投入数量,不但能够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的运输工具,满足游人对于统一服务的需求,更能有效降低交通工具的滥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四是在公共交通工具的能源使用方面,积极鼓励使用绿色清洁能源。(2)完善旅游物流技术。除健全的法规措施之外,还可以从环保、生态等技术方面发展与创新绿色物流工作。在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绿色技术,不但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材料与能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有害的副产品的生产,还能够保证旅游产品在报废时方便进行处理,而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快引进并实施国内外高新技术,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和运作能力,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减少物流的损失与消耗,真正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水平。(3)合理处理废弃物。为了保持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景区管理机构应该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废弃物。按照科学合理方式,对旅游景区各种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处理废弃物而引起的各项物流成本。一方面充分利用可以回收的物资材料。在游览活动中,游人在消费后必然产生出很多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如果能够回收可以再次使用的物资材料,就可以提高物资材料的使用价值。例如塑料包装物和金属类包装物就是可以再次回收使用的物资材料;另一方面,应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对于已丧失使用价值、不可再次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科学分类,将废弃物运送至远离景区的地点,并对其实施无公害化处置。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无污染方式的选择,切实避免有害污染物对环境的再次破坏。此外,应该特别注意包装材料的使用安全,包装材料不但应该满足废弃物的分类保管、储藏与运输,还必须坚决杜绝废弃物在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二次污染情况。(4)发展绿色物流供应链。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与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表现为旅游商品的包装、运输以及流通分散等负外部效应。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供应链,就需将绿色设计、绿色运作、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等结合起来,对整条供应链进行绿色管理。所以在供应链物流的流程设计中,应该改变传统物流的开放式结构,增加废品回收环节,由此使得物流供应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从而实现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2企业对策

    (1)商品运输管理。可以采取共同配送手段对旅游商品进行运输管理。共同配送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起来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货主为对象的配送,从货主角度看,借助共同配送手段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送货企业能够进行少量配送,而收货方能够统一进行货物验收,由此使物流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另一类是以物流企业为对象的共同配送,大多数物流企业资金、人才与管理等方面水平有限,加之企业规模小、业务量少且效率低下,因此难以具备很强的实力来单独承担业务,因此只有依靠物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共同配送方式,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物资、资金,以及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2)商品包装管理。塑料袋等大量废弃的旅游商品包装,一方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大量消耗,另一方面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绿色包装却能够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对旅游商品包装进行绿色化的管理亟待发展。绿色包装一是可以通过简约化的包装以及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实现。二是实现包装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这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包装标准化,应该明确旅游商品包装的标准尺寸,在确定标准之后,各种旅游产品包装均应按照标准尺寸进行制作,包装标准化的实施,不但有助于集装箱及托盘的充分利用,而且方便旅游商品的运输与保管,从而达到合理的旅游运输系统要求;二是实现大型化与集装化包装,大型集装化包装一方面能够提高旅游物流系统在运输、装卸和保管等物流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材料,大量节省包装物资费用;三是实现包装物的重复利用及处理,旅游商品通用包装的采用,首先是便于包装的多次重复使用,而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之后还可以进行简单处理而转为其他用途,对于已经废弃的包装物,经过再生处理环节,还能够转变为具有其他用途的有用材料;四是新包装材料的研发,新式的商品包装在实现包装物功能和作用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上使用更少的材料来实现包装物的多种功能。(3)废弃物物流管理。废弃物是旅游景区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处理旅游景区的废弃物是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景区中,由于大多数游人丢弃的包装物品都是不可降解的材料,这些垃圾物丢弃在旅游区中,不但影响景区的环境卫生,更会对景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快建立景区废弃物试验测评机制,加快实现废弃物的转变与循环利用。

第7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火电厂;物资管理;供应商;问题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的处理方法及手段要求也越来越现代化。火电厂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是施工项目工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计划、订购、保管,合理的使用管理工作,是施工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也成为电力企业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

2、 火电厂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的内容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既是建筑产品的形成过程,又是建筑物资的消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资的运动形态,从实物形态上看,是作为生产资料被企业购进,经过施工失去原有的物资形态,构成新的使用价值,即具有各种功能的建筑实体,最后作为建筑产品出售给使用部门。从价值形态上看,它先后相继经过了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资金转换,发挥了生产资金的功能,最终创造了新的价值。火电项目的物资也同样经历这样的形态转变,这种物资形态的运动形式决定了火电施工项目工程物资管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管理火电厂建设项目中,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管理主要从物资

的采购开始,经过运输、仓储,直到进入施工现场之前的所有内容。这一阶段物资管理是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并以满足这一需要为目的的。通过这一过程,使货币资金转换为生产资金。

第二,施工生产过程的物资管理施工过程的物资管理,主要指工程物资的消费,一般称为工程物资使用管理。它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产品消耗定额合理地组织物资消费。

3、 火电厂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的特点

火电厂项目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工程物资管理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所采用的物资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火电建设项目的工程浩繁,所用物资不下万种。工程物资的品种规格多,不仅有大宗性材料,又有零星材料,货源复杂、供应渠道多,这使得火电厂建设项目的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物资数量大

工程物资数量大,常以万吨计算。火电厂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等特点,因此火电厂项目的工程物资储备量大,占用资金多。在对其进行物资管理时,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因素。

(3)工程物资供应具有不均衡性和季节性

火电厂项目施工周期长,对于同一工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中,施工阶段不同,所需物资品种不同,数量大小也不同,使其供应的不均衡性尤为突出。同时,施工周期长必然存在季节性生产和供应问题。因此,对于火电厂建设项目,物资管理工作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分散性

火电厂建设项目一般比较分散,这必然会带来物资管理在计划调度、运输、储存及资金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4、火电厂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资采购不规范,行情把握不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材市场的兴旺繁荣,市场价格变化也起伏不定。部分采购人员由于材料采购多,事情杂,不愿多跑多走、货比三家;一些采购员仅仅是找出材料过去的价格作为参考,不去实地调查,形成了教条主义。由于现场采购人员没有深入调查询价, 造成对市场行情的研究不透,对市场价格的脉搏把握不准,造成价格普遍偏高,增大了项目部成本,降低了在建工程的效益。一些采购人员对材料性能不熟悉,采购回来的材料不能用或是勉强能用,造成了材料极大浪费。

(2) 物资盘点不及时,库房管理不规范

一些保管员只知收料、发料、记账,对库存材料品种、数量不清晰,心中没有数,没有对材料做到及时盘点。库房摆设的层次性不好,库房管理工作不规范。

(3) 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

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更新或不落实;项目部忙于生产,将主要精力放在工程进度上,忽视了对材料管理的内部控制,或是控制了,但制度不健全;部分工程项目不按定额领、发料,造成物资超耗浪费;财务工作没有与材料管理紧密衔接,对材料稽核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尽到会计监督职能。

(4) 交货期限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准时交货率已成为一个衡量供货商能力的标准。从近几年火电厂项目的运营情况看,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很多项目因供应商交货不及时而延误工期。

(5) 轻视物资回收工作

物资管理是一个过程控制管理,对于投入使用的材料应该起到一个监督、跟踪的作用。投入工程实体的材料各物资部门应该考查其使用效果、质量,时刻关注它的动态,对于那些还可以回收使用的材料,在发放时就应该另行登记建账,以确保完工后收回再用。这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也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措施。但目前的火电项目等大型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对物资回收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低,使得工程物资难以得到回收利用。

5、火电企业物资供应商的管理的建议

物资供应商中一直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价格问题、供货期问题、配合度等问题直接影响电力企业整个成本的控制水平。

(1)把竞争机制贯穿选择物资供应商的全过程

公开信息, 开发资源。一是招标方式。提前将企业需求物资的条件如名称、规格、品质要求、数量、交货期、付款方式等详细列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为有关物资供应商提供相关信息。二是询价方式。根据企业项目的物资需求,通过向同行咨询、网上搜索等多种渠道了解具备供货条件的供应商分布情况并向其发出拟购物资询价单,为下一步的比较质价打好基础。质价为本,诚信为根。首先,要对其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调研和严格的审核, 包括查阅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经营业绩等资质;其次,要考虑到其价格水平与市场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后还要考虑其信誉度、供货能力和服务水平。

(2)加强企业与物资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一是信息交流的内容要宽泛。除了企业特有的或商业秘密外,适度的从产品质量、数量等简单信息扩大到生产计划、交货期限、库存数量、品种规格以及未来需求等方面,让供应商也能设身处世地为企业预先考虑并做好相应的供应准备。二是信息交流的方式要多样化。根据物资需求情况,选择电报、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等方式,使供应商能随时对企业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馈。三是对长期供应商在合作过程向其单位派常驻代表,以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必要时,常驻代表还应深入供应商的生产现场,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3)多渠道全方位对物资供应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一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一是进行分类管理。

6、我国火电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火电主要是烧煤的,国外则很多采用烧油。在西方社会,法国核电比重高,是全球最高的国家,占总发电量85%,每年少进口石油8800万吨。火电由于燃料化石资源“煤”的储量越来越小,运输成本越来越高,将直接导致发电成本剧增,电网价格又不能随之合理上涨,导致发电企业利润降低。另外加上环保压力,关停小机组,大机组上脱硫,粉煤灰的处理等环境问题,必将导致火电未来发展的局限性。所以未来电网电源的主力为核电,虽然建造成本高昂,但是发电成本低廉,涉及的环境问题较火电少许多,而且现在的核电技术基本成熟,核能源可控,必将促使核电的大发展。

其他的新能源将重点解决局部地区用电紧张,不能作为基础负荷使用,只能解决民用级别的用电,比如屋顶太阳能计划,风电发展。水能也将是国家重点建设方面,毕竟是绿色能源。这些都将逐步接替火电的现有发电份额,但不可否认的是火电有着技术成熟,可控性好,供电可靠等优点,但追着能源紧张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7、总结

在火电厂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物资采购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不按定额领、发料,成本核算观念淡薄,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等。因此,更需要从事电力行业的工作者继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流域水利 防洪工程 持续发展

【分类号】:TG333.2

一、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择优选择承包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在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开展施工招标,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投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能否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作为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以合理报价择优选择承包商。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

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根据招标技术规范,制订质量检查实施办法,与各作业队签订了质量目标责任状,并落实了奖惩措施,在接受建设、监理、质监单位监督检查的同时,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为质量控制做好组织准备。

二、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

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中,严格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三、提升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能够高效运转。

四、加强质量控制,搞好现场管理

搞好工序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有利于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自觉接受监理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五、严把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关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对用量大、进货渠道畅通的材料,可定期进料;对用量较少供货紧张的材料,适当多进或一次进足,确保不误工需。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六、精心准备施工设备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七、施工地理环境的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尚没有被广泛理解。但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绝对数量,它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

九、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应当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在描述流域的安全度时应同时评价流域和河道对不同频率降雨的调蓄能力,当大洪水发生时应以不死人为目标,财产的损失只要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9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基于与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注册管理部门前期积极的工作交流,“人才联盟”落户海南进入加速实施阶段,相关人才项目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现将近期工作汇报如下:

一、“人才联盟”申请成立进度

积极与相关领导深入沟通交流,在充分阐述“人才联盟”成立的初衷、即将开展的业务范围、广泛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可行性征询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完善。

“人才联盟”筹备委员会已经在第一时间通知所有发起单位、会员单位以及捐资单位按照成立登记申请相关要求完成相关材料的整理,近期提交筹委会进行审核、报送社会团体管理处。

二、首批外籍院士工作站项目

为抓紧落实人才交流大会上关于“百位外籍院士入海南”的签约合作以及推进首批外籍院士工作站项目,“人才联盟”筹委会依托联盟平台优势整合国际人才资源,已经累计与24名外籍院士及2名重要领域博士确立合作关系,外籍院士及博士分别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涉及领域涵盖公共卫生、医疗、环境保护、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科学、生态系统、农业技术、新材料、机械科学、电真空技术、船舶技术设计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分别为农业学、无线电物理学、低温物理学、声学、热物理学、光学、固态物理学、核物理学、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超导体学、生物能源、新能源、综合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神经生理学、血液学、免疫学、肿瘤学、高科技医学工程、微血管学、心脏外科、分子诊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天然及合成化合物技术、化学物理学、晶体量子化学、固体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高分子化合物、纳米材料、复合材料、聚合过程动力热力学、动力工程学、爆炸物理学、核技术以及流体力学等学科的专家。2名外籍博士为各自所在领域的高端技术研究人才,所掌握技术为无线电应用和探地雷达领域核心技术,可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