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迪士尼动画英语精选(九篇)

迪士尼动画英语

第1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科学认定:孩子10个月~12岁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7岁以前更为关键,这是由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早期语言区的可塑性决定的。

《迪士尼神奇英语》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专为非英语国家儿童学习英语编制的新型教程,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最易被孩子接受、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英语的教程之一。它汇集了孩子们喜爱的迪士尼卡通明星,营造出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让孩子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自然学会英语,令孩子终身受益。

《迪士尼神奇英语》帮助家长解决了“我自己不懂英语(或英语不熟练),不知该怎么教”的问题。教材完全按照孩子大脑及语言发展的规律,针对孩子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进行开发,无需借助中文及大人讲解,孩子完全能够吸收、理解,并自然而然养成对英语表达方式的理解和使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这套书内容丰富,共有13张VCD、3本辅助教材、26课课程,每课均有100多个不同的句型,优美的画面、可爱的形象、有趣的故事、动听的音乐、科学的编译让孩子百看不厌。《英语学习》杂志主编朱炳和说:“我敢说孩子对这套教材一定会百看不厌,会在观赏精彩迪士尼动画的同时,轻松学会许多日常会话。”

全套教材(13张VCD+3本辅导教材,礼品盒装)仅售128元。本社可办理邮购,免邮寄包装费。

以上标明价格的图书及音像制品,本刊均办理邮购。需购者请汇款至上海(市西)南京西路993号15楼现代家庭杂志社读者服务部,邮编200041。汇款单附言栏内务请注明书名、数量。若是电汇,请务必提醒邮局工作人员打出您的详细姓名地址及邮编。款到即发货。上海读者可上门购买。

特别推荐

玩出一个聪明宝宝

我很喜欢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时间里,他们很容易沟通,思维敏捷,变得很聪明。

出生不久的宝宝,听见你逗他,看见你冲他做鬼脸,已经会哈哈大笑了。

有个古老的游戏――躲猫猫,几乎每个一两岁的孩子都喜欢。

小猫特别喜欢扑毛绒球的游戏,它是在练习捕鼠技能。

小狮子经常在一起打闹,它们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孩子的游戏在大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通过游戏他们在学习和成长。

你会陪孩子玩游戏吗?如果,你已经忘了童年时那颗爱玩的心,让我们帮助你,一起玩,一起聪明起来,好吗?

有这么一本小书――《玩出一个聪明宝宝――亲子同乐游戏》,随便翻开一页就可以看起来,游戏也一样,随便找出一个,开始同我们的孩子一起玩吧。

第2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当这位现任迪士尼电影工作室主席,在8月10日的华特·迪士尼公司D23终极粉丝大会上,分享这段往事时,在场者无不用热烈掌声表示认同。这些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4万名粉丝中,既有身着米奇T恤的六七岁顽童,也有头戴米妮发卡的鹤发童颜老者。

迪士尼1920年代开创的动画文化,影响了包括霍恩在内的几代美国人。参加粉丝大会的每位迪士尼及皮克斯的动画人,包括他们的灵魂人物—迪士尼及皮克斯首席创意官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上台演讲时无一例外都会先动情分享一段与米老鼠的童年美好回忆,以及它是如何播种下自己与动画的不解之缘的。

然而,回顾其90年的公司历史,也不难发现,迪士尼公司已不再是其一手开创的美国动画文化中绝对的统治者。派拉蒙、华纳、20世纪福克斯、环球等一众强劲对手加入,在电影电视等传统战场和平板、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屏幕上,正与迪士尼一起争夺着观众眼球。

所以,迪士尼也需要变革。自2009年D23大会起,你在现场不仅会看到灰姑娘、彼得潘和白雪公主,更会看到皮克斯的玩具、赛车,漫威的雷神、美国队长,和《星球大战》的黑武士—光剑竟在米老鼠手中挥舞!

与原力同在

2012年末,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连同“愿原力与你同在”这句《星球大战》中的经典台词,以40.5亿美元的价格,正式归迪士尼所有。

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被迪士尼吸纳的“原力”还有74亿美元购入的、具有硅谷基因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以及42.4亿美元购入的,拥有钢铁侠、雷神、绿巨人、美国队长等经典形象的漫威娱乐。

但接连的大手笔收购,也几乎让人忽略了迪士尼自有品牌的原创力。这也正是一个自1966年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去世后,就不断在公司内外争论的话题。

“创新、改革,从来不是老生常谈。”皮克斯总裁埃德温·卡特姆说,“但这股劲头在他去世后的确开始有些停滞不前。”

很多人提起迪士尼,还会言必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小飞侠》这些早年经典之作,即使19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花木兰》等几部可圈可点的佳作,也未能缓解外界对迪士尼“老调重弹”的批判,诸如《森林小王子》、《狮子王2》、《102只斑点狗》等续集类电影,更被视为对“华特从不拍续集”原则的背离。与皮克斯、漫威相比,迪士尼的光芒反而有些暗淡了。

好在,这都是自家公司—从公司策略层面而言,将动画巨头、漫画巨头和科幻巨头纷纷纳入旗下,不仅大大增加了迪士尼的本身价值,也会反向为这家传统娱乐公司注入更多活力。

“当观众面对那么多娱乐选择时,我们认为,一家拥有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星球大战的公司,被选中的概率会更大。”迪士尼CEO鲍勃·艾格(Bob Iger)在今年6月访华时,对《时间线》说:“这是我们的制胜策略。”

而迪士尼副总裁、首席传讯官泽尼亚·穆哈(Zenia Mucha)则向本刊介绍其收购原则:“在本质上,这些公司与我们非常相似,都注重讲故事,尊重文化,并善用新技术创新来达成目标。”

这三宗备受瞩目的收购案,均由艾格一手促成,目前来看收效显著。不仅丰盈了迪士尼内容出品的总体实力,更为这家公司自有品牌的原创力注入了新血液,赢得了宝贵的转型时间。

例证便是去年那部几乎所有人都为其没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而惋惜的《无敌破坏王》。

将之称为迪士尼原创动画最成功的转型之作并不为过:没有迪士尼最常见的公主、王子、动物和家庭,人物设计画风简洁,而以游戏世界为主题的故事情节更令人耳目一新,被影迷惊呼为“游戏厅版的《玩具总动员》”。

事实上,《无敌破坏王》的制片人之一正是皮克斯《玩具总动员》的核心人物约翰·拉塞特。自2006年被迪士尼收购后,他开始担任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创意总监,给迪士尼的动画设计、故事风格甚至宣传策略都带来新思路。

这部电影上映首周,以 4910 万美元夺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最终在全球狂敛4.7亿美元,获奖无数。它最终惜败给迪士尼旗下工作室皮克斯的《勇敢的心》。而另一部结合手绘和电脑动画技术的短片《纸人》,更助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终结了44年未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历史。当然,更毋提去年为迪士尼电影总业绩增光添彩的漫威《复仇者联盟》了。

平均每年一部经典动画、几乎在奥斯卡长片动画奖项上占据垄断地位的皮克斯;有着上万星系的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坐拥三个宇宙、7000个角色的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加上自己正日益被激发出来的创新与探索热情,迪士尼新帝国似乎已找到了能量强大的原力。

电影之外

翻开迪士尼刚刚的第三季度财报,“媒体网络”、“主题乐园&度假区”和“消费品”一如既往地扮演着这家娱乐媒体巨头营收增长的重要角色。这三项业务营收分别为53.52亿美元、36.78亿美元以及7.75亿美元,同比增长则分别为5%、7%及4%。

对好莱坞的所有内容制造商而言,以影视作品为商业模式发端,几乎是不变法则,但盈利却是个时常需要担忧的问题,尤其在拍摄、发行和营销成本都日益攀高的当下,只靠票房收回成本,风险很大。

不过,这并没有困扰到拥有超长产业链的迪士尼。虽然整个电影行业的成本攀升,也在侵蚀着迪士尼影视娱乐的利润,但它更擅长在电影之外,把自己的故事变现。

比如,已在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覆盖了5.6亿观众的迪士尼全球频道;日均入园游客数常轻松过万的全球5个迪士尼主题乐园;1996年与电视巨头ABC一同被并入迪士尼麾下的全球最大体育电视网ESPN;当然,还有遍及世界各地的迪士尼授权消费品—每推出一个像“无敌破坏王”一样成功的动画人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等着购买印有破坏王或云妮(《无敌破坏王》主角)的服装、配饰和玩具。那么,再加上皮克斯、漫威、卢卡斯旗下数不清的角色呢?!

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电视频道在内容制作方面,最近还表现出反哺电影、统筹公司品牌形象的潜力。其面向6-14岁少儿推出的热播喜剧《飞哥和小佛》(Phineas and Ferb),在新剧情中大范围融合了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和漫威超级英雄的人物元素—或许同霍恩他们所经历的一样,这些观众长大后,剧中的所有这些角色日后也都会统一并入到他们对迪士尼的回忆中。

如果仅把迪士尼庞大业务的作用解读为“赚钱”的多条途径的话,那就太低估迪士尼的野心了。助其品牌形象到达全球更多受众,加速其业务全球化进程—比如进入中国市场—才是“米老鼠”更关心的事。

“我们在中国的最大挑战是无法发行我们的电影。”卢卡斯影业消费品资深副总裁保罗·萨森(Paul Southern)对《时间线》说,“但我们还有消费品和迪士尼主题乐园。”对此,迪士尼国际集团主席安迪·伯德(Andy Bird)也深有同感。

每年准许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影总数只有34部,而迪士尼想让自己的电视频道在中国落地的机会只会比电影更小。但伯德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驱动力从室内转向室外:今年8月,在中国市场常年有售的授权消费品中刚刚囊括了新品类—迪士尼智能手机;而针对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44个迪士尼英语教学中心,已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当然,别忘了2015年即将落成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任何新技术平台都是我们内容创作和延伸的机会。”伯德说。

中国市场之所以被迪士尼CEO艾格称为“公司的未来”,很大一部分筹码,就押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上,为此,迪士尼与中国政府努力谈判了10年。

这座全新乐园的设计建设,令迪士尼自己人都兴奋不已。为上海乐园提供技术支持的梦想工程研发部负责人斯科特·楚布里奇(Scott Trowbridge)在D23大会期间向《时间线》展示了集眼神、表情多点识别,语义识别和多传感计算于一体的仿真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集身份识别、购物、乘车、门卡功能于一身的魔法腕带技术—它们都有望一同应用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中。“上海迪士尼乐园会是全球所有迪士尼乐园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艾格说。

事实上,艾格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技迷。自2005年就任以来,他下大力气扭转了迪士尼内部分人士“将技术变革视作威胁”的偏见,让他们意识到,技术创新也是华特·迪士尼创造公司时信仰的一部分。更值得载入电影和科技界史册的是,他成功消解了迪士尼与皮克斯的交恶,邀请乔布斯进入迪士尼董事会并成其最大股东。

而艾格上台后一手促成的三桩收购,除了丰富迪士尼原创力之外,也有审慎的技术考量。用技术促进内容创造、内容传播和全球化布局,是其上台后制定的三大公司战略。

如今,上海迪士尼乐园即将成为“主题乐园&度假区”业务的科技典范,而迪士尼亦已成为第一家将电视业务放在苹果iTunes Store出售的媒体巨头,还把盈利能力最强的ESPN,“装”进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屏幕里。

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原创内容为发端、以主题乐园&度假区和消费品为后续盈利渠道—这一传统商业模式,在被艾格注入科技基因的十年间,已助迪士尼市值从480亿美元飙升至1180亿,股东回报率高达206%,为世界500强平均值的3.3倍。

可以预言,把迪士尼称为“科技公司”不会是件太遥远的事。当然,在此之前,迪士尼还需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让迪士尼互动业务实现扭亏为盈。

科技公司迪士尼?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迪士尼开始意识到:当孩子将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平板和智能手机上时,其主战场也可能要从好莱坞向硅谷迁移。

如何将自己擅长的内容制造,以全新形式展现在新媒体平台上并与受众增进互动,是包括迪士尼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娱乐巨头,都不得不加紧突破的地方。时代华纳、美国在线、新闻集团、维亚康姆,都在网站、游戏这些新鲜业务上步履蹒跚地探索着。

2008年,迪士尼CEO艾格将公司内的电子游戏、在线和移动业务统归为一个部门—迪士尼互动。至今,这个部门已花掉了14.1亿美金,但本财季贡献的营收却同比下降7%。

迪士尼互动的研发项目曾涉足赛车游戏、虚拟世界、社交游戏、体感游戏等各个领域,经历过一次500人的大裁员,关闭过四个电子游戏工作室和大批在研项目。

“我们的互动部门一直在挣扎摸索,这个市场进化得太快了。”迪士尼互动部门发言人凯莉·戴维斯(Carrie Davis)对《时间线》说:“你投很多钱在一些事情上,但还没成功市场就变了。要跟上这么快的产业变局,许多传统媒体集团都不适应。”

戴维斯两年前从雅虎跳槽到迪士尼。同样来自雅虎的还有她的上司吉米·皮塔罗(Jimmy Pitaro)。2010年,皮塔罗和社交游戏开发商Playdom的前CEO约翰·普莱(John Pleasants)一起,被任命为迪士尼互动的联席总裁。

戴维斯介绍,从两年前开始,迪士尼互动已将产品策略调整为“少而精”。而8月18日的新游戏“迪士尼无限”(Infinity)正是这一战略转型后的最新力作。

这款耗时三年、成本据猜测约达1亿美元的巨型沙盒游戏,融合了建造、动作、赛车、射击等众多元素,以迪士尼及旗下各公司的大量动画明星为主角。它采用AR现实增强技术,将特制的实体玩偶“传送”到游戏中解锁关卡后,玩家便可在游戏里让米老鼠、胡迪、杰克船长、闪电麦昆等各种人气主角互相激战。“迪士尼无限”现已登录微软Xbox 360、索尼PS3、任天堂Wii家用游戏机和3D游戏机等多个游戏平台。而从动画人物源源不断衍生出的实体玩偶,也会成为这款游戏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皮克斯成为最早支持这一游戏研发计划的工作室。拉塞特也在该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为了专心研发“迪士尼无限”,迪士尼互动还暂时中止研发原计划在今年的一款钢铁侠游戏。

CEO艾格将“迪士尼无限”视为迪士尼互动在本财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但这款游戏的时间从今年6月推迟到8月,也让人们担心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而且,“迪士尼无限”至少要经过两大挑战才有望获得市场成功:其一,在与美国动视(Activision)出品的极其类似的游戏Skylanders的角逐中能否胜出;其二,迪士尼旗下诸多经典动画人物在女孩中更有市场,但女孩却并非游戏市场的主要消费者,这个问题如何调合。

不过,抛开盈利不谈,这款游戏的诞生本身已暗示出迪士尼作为传统媒体巨头在新媒体业务上的锐意转型—要知道,10年前将多个经典人物打包销售的策略出现在迪士尼消费品业务中时,曾遭遇包括罗伊·E·迪士尼(Roy E. Disney,华特·迪士尼之侄)在内的公司元老言辞激烈的反对和抨击。

但如今,迪士尼的思路已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家娱乐媒体巨头意识到,如果想在游戏这类新战场上卡位成功,就必须允许玩家无拘无束地玩耍—正如“无限”的标语写的那样:它们的世界,你的想象,无极限。

第3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摘要:世界性的影视娱乐蓬勃发展,而迪士尼动画更是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通过本篇论文想要清晰的了解为什么迪士尼动画能够经久不衰。本文介绍了迪士尼动画历年来的作品,经验,获得成功的原因。值得中国动画去学习借鉴。

关键词:铅笔稿检测(动画检验);多层拍摄技术;声画同步(声画双片拷贝);花木兰;白雪公主(共五个词)相应的英译文;

作者简介:夏靖,女(1987-),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城市艺术学院08 级影视动画专业,职称:学生,学历: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9-0126-02

引言:迪士尼全称为The Wait Disney Company,取名自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总部设在美国伯班克的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业务是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PAn imation Studio),惊奇漫画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Lnc),试金石电影公司(TouchstonePictures),米拉麦克斯(Miramax)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Pictures),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ABC)都是其旗下的公司(品牌)。

创新

迪士尼一直坚持创新的传统。现在的迪士尼品牌可是说是华特・迪士尼本人的代名词,创新可以从他创作动画开始,迪士尼的重大贡献似乎都基于他的创新精神,他率先预感到了有声电影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了声音对于动画的魅力。率先创造一步声画高度吻合作品《蒸汽机威力》,后又建立科学的技术机制,把动画工作流程系统化,分工明确,各个系统彼此独立而又有机联系,因此成为至今没有改变的动画生产机制。迪士尼精益求精的动画制作理念对于员工的技术水平是一个严格的考验,因此铅笔稿拍摄测试应运而生。后来引入色彩技术系统用在《花儿玉树》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迪士尼动画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着他的动画技术与动画理念。先是手绘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偶动画《圣诞夜惊魂》,真人动画《南方之歌》,电脑动画《玩具总动员》。在别人没有想到时,迪士尼已经做到了。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再到彩色。再到主题公园,游戏。电影。这些无不体现迪士尼的创新精神。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迪士尼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挑战。

品质

迪士尼不断努力达到高质量标准进而做到卓越,在迪士尼品牌的所有产品中,高质量都是必须得以保证的。迪士尼始终关注他所设计的所有角色,仔细研究角色的动作,表情和手势以及行为。每个角色都需要有自己的性格,其姿态与纹理活动相一致,身体与骨头,肌肉以及关节相协调。正因为迪士尼的精益求精,才会有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几十年来,从米奇,米尼,高飞,布鲁托,到今天的《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星际宝贝》中的史蒂奇。《木偶奇遇记》中的比诺曹。这些或勇敢,或乐观,或智慧的小家伙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珍藏着各自的回忆。因为这份回忆使的童年快乐而美丽。这份快乐超越了年龄和国界。人家说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有代沟,但我敢说在谈论迪士尼动画的时候不会有代沟一说。1978年,当“米奇”老鼠迎来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它的名字被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并因此成为星光大道名人榜上第一位“非人”明星。

技巧

迪士尼的动画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高超的技艺是功不可没的。从最初的手绘,到真人演绎再到现在的高科技电脑,是迪士尼动画每一部都称之为经典。动画从本质上就不应该拷贝复制现实,动画强调艺术家对事物的敏捷观察、捕捉及再现信息技巧。迪士尼为了表现纵深感和距离感发明了多层拍摄装置,他不是为了复制现实,而是再造现实。表现中国木兰从军的故事。它是以中国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故事却引申出许多不一样的东西。里面有神话龙须这个搞笑,滑稽的角色,因为有他故事才更加精彩有趣。还有那个吉祥物蚱蜢,总是在关键时候起作用。这部以中国故事为蓝本,结合迪士尼的高超技术水墨动画,充分表现中国经典而又不失迪士尼的动画风格。

情感

迪士尼的每一部动画都会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耐人寻味,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享受。通过看每一部作品我们深切体会其内涵引发观众对于世界思考以及思想背后信念和价值观。迪士尼各种形式的动画。它优美的艺术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高雅的审美趣味,都让我们对他的作品流连忘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动画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还原自己直接感受到的情感或间接认识到的情感生活。没有情感的表达就不会吸引观众。迪士尼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表达对善良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中国元素动画《花木兰》表现勇敢,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些我不是牵动观众看下去。这些积极的情感感染着观众,也让创造从事这项繁杂,劳累工作的人感动着,希望着。

乐观

迪士尼的作品总是传达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花木兰》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丽丝梦游仙境》告诉我们拥有童真能够让我们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事情。而《小鹿斑比》教会我们怎样在逆境的生活环境中勇敢的、努力地生存。我喜欢看迪士尼的动画片,在动画中我可以忘却烦恼,进入一种忘我的空间,那里的世界是奇幻,美丽的,它是你的梦。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没得到满足的愿望的以在动画中实现。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梦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梦执行的是快乐的原则”。迪士尼动画就是这样的感觉。你看所有的迪士尼动画都能在动画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得到一份好的心情。获得对生活的希望。我想这是迪士尼动画获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回到童真中去。他带个人的事希望。

尊重

迪士尼尊重我们大家每一个人,迪士尼的乐趣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并不取笑他人。就像我们最近看的《花木兰》,经过迪士尼工作组五年运作,特意到中国长城写生取景,写故事才会有那么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故事取材中国诗经中女扮男装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想我们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你看过这部片你又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中国的图腾,龙的象征,毅力的长城无一不代表中国的伟大绚丽。但他却用轻松幽默来表达木兰对于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部影片让世界的人们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体会到了伟大古国的魅力。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最近新看的《功夫熊猫2》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国宝熊猫。了解中国的功夫。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份尊重就值得我们为迪士尼骄傲。

音乐

迪士尼的另一没所在在他对音乐的运用。领先于时代动画巨作《幻想曲》,作为一部非常独特的动画影片,是影坛首次讲将音乐和美术完美结合的一次完美尝试。它是一部可以“听的动画”并且是“看古典音乐”。他的艺术成就至今无任何一部音乐片可以超越!《幻想曲》的音乐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绘画型音乐、叙事性音乐、抽象音乐。第一部分,影片图解的第一首乐曲是约翰・巴哈的“D小调卡塔和赋格曲”,这是一种“纯音乐”。开篇就展示了如诗如画的画面。最后一部分是《荒山之夜》和《万福玛利亚>>两部分。前者是莫奈尔斯基于1806年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谱写的协奏曲。后者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著名乐曲。几首音乐交相呼应,构成了完美的“音乐故事片”。如今这部影片是动画史上“永远不会随时间消逝的瑰宝”还有耳边回响《狮子王》的《生生不息》,《花木兰》的《真情自我》,《美女与野兽》的《爱在蔓延》……那一首首历久弥新的主题曲成为迪士尼动画魔力不可多么巨大。

理念

迪士尼动画的魅力不仅于此。除了在他的影片寻找自己的梦,还可以在主题公园中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穿着迪士尼的品牌的衣服鞋子,帽子、手表。迪士尼已经形成了迪士尼动画王国。在这里能找到你想在动画中得到的。在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我想忘记迪士尼都难。现在迪士尼动画王国正在向中国进军,上海迪士尼乐园(Shanghai Disneyland Park),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向来是全球建造成本最高的主题乐园之一。上海迪士尼乐园也在此规划中,乐园主体工程于2011年4月8日正式破土动工。

数量

在当今国际动画界,迪士尼动画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除了作品非凡之外,另一个原因是那浩如烟海的巨大数量。1937年的《白雪公主与七矮人》,1940年的《幻想曲》。1951年《艾丽斯梦游仙境》1953年《小飞侠》、1990年《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1991年《美女与野兽》、1992年《阿拉丁》2006汽车总动员、2007料理鼠王、2007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2008小叮当/廷克・贝尔等等115部作品。可以说迪士尼是伴随我们成长的。

小结

当我从小看着迪士尼动成长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国的动画什么时候能够也想迪士尼一样。能够在世界动画界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几年动画行业逐渐被重视起来。许多动画新星正在不断用涌现出来而中国动画在老一辈革命动画家的带领下已经让国际上有了知名度。中国动画要进入国际市场,一定要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中国动画将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1、《亚太动画》约翰A兰特2006年5月第一版

2、《电影理论基础》陈小云主编2009年9月第一版

3、《动画概论》贾否著2010年8月第三版

第4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一、 在西方国家的视角下重塑“他者”形象

(一)解读凝视与被凝视之间的关系

在名为《规训和惩罚》的哲学著作中,提出了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凝视与被凝视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对自身文化存在优越感的那些西方国家的哲学家面对异己文化时进行的凝视。通过凝视异己文化来定位自身,然而被凝视方在权力压力下丧失话语权,所以,此种凝视是以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来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进行界定的。[1]而作为西方国家主流意识的后殖民意识正是以自我为文化中心,无视其他民族,并且在西方影视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迪士尼公司也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忠实拥护者,这在影片《风中奇缘》中对“他者”形象进行塑造时可以明显看出,导演以西方文化价值观来对印第安人及其文化进行解读,凭借自身文化背景以及媒介方面的优势对“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进行虚构。

(二)影片《风中奇缘》中他者形象的塑造

在影片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公主询问探险家来此地的目的时,史密斯的回答居然是:我们来此地就是要帮助你们建造房子、修建道路,明显透露出殖民者那种以文明传播者姿态自居的强势心理。影片还特意安排了一个“grandma willow”的角色,代表着印第安地区的文化与智慧。每当公主遭遇难题或寻求安慰时便会求助于grandma willow,而她也通常用富有哲理的回答教导公主需倾听大自然的一切声音,这种具有抽象性的回答正是印第安地区文化的体现。grandma willow利用“旋转的箭头”等把公主和男主人公史密斯联系在一起,并使公主最后爱上这个隶属殖民者的其中一员,但实际上印第安人却并未因此而受到重视。

(三)影片《风中奇缘》塑造他者形象时存在误导

影片以一位印第安部落的公主作为女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她既善良又聪明,幼年时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族人。当部落受到入侵者的威胁时,族长派公主前去查探白人的动静,而就在此时公主遇见了略懂印第安语言的男主角史密斯,两人之间的交流也为以后殖民者与印第安部落间建立的联系打下了基础。然而据史料记载当时史密斯的年龄已经27岁了,公主却只有12岁,代表两个对立阵营的主角并非影片中那般亲密。而电影也延续了迪士尼童话中公主与王子美好爱情的套路,将两个敌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想化处理,再由迪士尼公司进行加工、进行改编,电影便由一场原本是殖民者的入侵活动而转为一个充满理想美满幸福的爱情故事。而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在白种人看来充满野蛮、落后与愚昧,而且相对于他们的文化而言,是属于一种异文化,认为印第安人就是身穿树叶的野蛮落后的部落,因此自然需要他们这种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对他们进行文明教导与开化,其实,据历史记载,当英国的殖民者踏入美洲大陆时,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然而这一历史事实并未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二、 西方国家话语权下的印第安殖民史

西方国家的白种人踏入美洲大陆的那一刻也开启了印第安人被殖民的历史。欧洲白人在哥伦布宣布发现了新大陆时,便对美洲大陆生出了殖民的念头。[2]美国著名学者比尔・胡克斯 ( Bell Hooks) 曾揭露了西方国家殖民者的这一心态。其著作中有一封哥伦布给朋友写的信,信中他直言不讳的表示印第安人非常诚实、既慷慨又友善、也十分乐意与白种人进行合作。但是,哥伦布并未因此而尊重印第安人,相反将印第安人具有的这些美好品质当作征服他们甚至消灭印第安人的契机。在影片《风中奇缘》中,来自英国国家的殖民者侵入印第安部落实际上就是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殖民意识的一种延续。他们为寻找财富肆意破坏印第安部落的居住环境,无视印第安人的生计。然而,美国却通过自身掌握的现代传媒优秀工具将动画电影演绎成一个美好梦幻的童话故事,其实际却是在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的那段丑恶历史进行美化和隐藏。电影采取加入印第安少女和外来人员中的白人男性之间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的方式,并在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男女主角的共同努力下带来了两个种族的和解,在其西方国家话语权下建立了一个欧洲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和谐美好的乌托邦式文化社会。而事实上,女主人公波卡洪塔斯仅仅是个单纯而且善良的印第安少女。作为印第安的公主,她在印第安人和外来白人相互和平共处起到了促进作用。波卡洪塔斯与父亲一样认为应谨慎地对新进入的白种人进行观望。然而当白人定居者面对首个严冬时陷入生活的困境时,波卡洪塔斯则对他们倾囊相助,为他们提供食物和生存技巧。因此,影片中关于男女主人公浪漫美好的爱情其实只是殖民者幻想出来的美丽的公主爱上英俊潇洒的白人男子,史密斯并未对波卡洪塔斯做出什么英勇无比的英雄事迹,他仅仅是由于意外受伤而回到自己的国家进行治疗的。由于作为殖民者的白种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史密斯后来也从未回过弗吉尼亚。只是其后来的一本著作中曾提及到了那位印第安公主,称颂了她美丽的外表以及机智、勇敢、友好的性格在其族人中出类拔萃。波卡洪塔斯这位外表美丽心地善良的印第安少女虽然在印第安部族与白人移民者间和平共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她本人的命运却十分波折。英国国家的殖民者将波卡洪塔斯骗到英国,将其囚禁,想借此逼迫她的父亲结束战争。在此期间白人殖民者说服她改信基督教,并在她18岁时嫁给大她10岁的一位名叫约翰・罗尔夫的英国绅士,最后的结局是客死异乡。然而,在影片《风中奇缘2》中,整个故事的内容却改为波卡洪塔斯是受到邀请而去的往伦敦,是去和英国的国王进行谈判并签署双方之间的和平条约。[3]在电影中,史密斯由于重伤而不治身亡以后,这位印第安公主的另外一个守护者约翰・罗尔夫又出现了,随后这位公主便嫁给他为妻。由此不难看出,影片《风中奇缘》在西方话语权的背景下通过美国地区主流文化的代表之一动画电影进行构建,建立了一位英国白人殖民者和印第安异族女孩所形成的拯救与被拯救的相互关系,而对于代表印第安族人的印第安公主对英国白人提供的无私帮助却只字不提。在电影《风中奇缘》中“公主和王子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的华丽外表下,使得英国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残害的殖民历史得到美化,从而假象出一个充满和谐、美满的文化乌托邦,而对印第安人进行残忍迫害、抢夺其家园的丑恶历史则在影片中被完全隐藏。

三、 西方国家文化话语权的启示

(一)西方国家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美国迪士尼影视公司在收购了以皮克斯为代表的一系列动画公司以后,便成为动画电影界的巨头,其老大地位更是无人可以动摇,这部在其中期出品的动画电影通过塑造纯洁善良的人物形象以及纯真美好的童话内涵,将西方文化价值观隐秘的进行对外输出。无论是《白雪公主》《美人鱼》还是《风中奇缘》,无不透露出其经典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有意识的进行引导下,代表殖民者的白人男子一直以王子的身份出现,而且聪明善良的印第安公主也被塑造成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女性形象,这种充满叛逆和追求独立的性格正是美国独立主义精神的主要体现。

(二)影片《风中奇缘》塑造的弱势文化

影片中正义的代表史密斯不但具有英俊的外形,而且十分勇敢,待人方面也很真诚、和善,并且乐于接受新事物,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使白人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矛盾冲突得以化解。其实,这个外来的白种人就是迪士尼乃至整个美国文化的象征,迪士尼公司意图通过此角色的形象定位,来凸显美国精神,然而真正可以体现这种自由、平等、友爱的美国精神的,却是这位印第安公主,将这种精神具有的内涵进行转移表现了美国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同时也是对其丑恶的殖民历史进行美化和隐藏。尽管该影片在主题曲中也提出了关于种族平等的思想观念,但由于西方国家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下,其实际倡导的仍是以白人优先的价值观,迄今为止,其他种族仍处于美国文化价值的边缘地带。[4]而且据事实表明,当这些白人殖民者在不能得到预想的价值时,便会以帮助其文明开化的借口对印第安部落的土地进行抢夺和侵占,最终给印第安人和他们的文化带来灭顶之灾。然而电影中并未展现这些残酷的史实,主要因为好莱坞要在世界上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且也为了对这段丑恶残暴的历史进行掩藏。据西方国家的权威史料记载,所谓“文明”居民登上新大陆这段历史是血腥的过程、掠夺的过程,然而在西方文化霸权下,文化弱势一方只能任人宰割,此段真实的历史被迪士尼公司披上了浪漫的外衣,实际却在宣扬西方殖民主义、西方文化为中心以及白人至上的文化价值观,是对殖民主义的变相体现。

结语

总之,美国由迪士尼公司作为一个追求巨大商业价值的盈利性机构,其出品的各种动画电影宗旨在于追求利润的同时利用动画电影华丽的外衣向他国输出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由于动画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儿童,所以西方国家通过王子公主的美好爱情故事隐秘地将西方价值观植入儿童幼小的心灵中。面对这种状况,我国本土文化的相关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面对美国动画电影中所隐含的西方文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的接收,绝不可全盘照收,更要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大力传扬我国本土的文化,促使世界文化得以平等的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光辉.作家的社会责任与政治使命――莫言小说的文化软实力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3):57-60.

[2]张其学.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东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4.

第5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算得上动画大片鼻祖的迪士尼,近些年来却一直风雨飘摇。先是传统动画少人问津,人才流失惨重,后是后辈梦工厂和皮克斯的倔起让它腹背受敌。《冰雪奇缘》以全球狂卷十亿美元且还在继续的劲头,让他们看到了复兴的希望,何况它在奥斯卡上打败的还是同样好评如潮的《疯狂原始人》和《神偷奶爸2》。如今的迪士尼,无论影片主创还是表达方式,都超出了过去几十年来公司的一贯风格,而是变得更新、更炫、更潮也更3D。显然,低迷了20年之后,迪士尼迎来了一次突破和融合的复兴。难怪伊戈尔会想到2013年11月27日电影首映时的场面,并说“这是我出任首席执行官以来最自豪的时刻”。也难怪有人说他一定会“笑得跟只柴郡猫一样”。

曾经

在洛杉矶之前,美国的娱乐圣地是芝加哥。在一百多年前那些歌舞升平的年代里,有一个叫做华特・迪士尼的年轻人热衷于在纸上涂涂画画。他创造过一只叫做奥斯瓦尔德的长耳兔形象,1928年和其他动画设计师一起,将这只兔子的耳朵变圆,给短裤加上纽扣,给大脚穿上鞋子,还安了一条可爱的尾巴……于是,兔子被变成了老鼠,而他的妻子莉莉连恩则给它取名“Micky Mouse (米奇老鼠)”。

从米奇开始,迪士尼开始了自己对于动画世界的统治。1938年,迪士尼公司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几乎奠定了人们对于动画片的全部理解―纯真、美好、正义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最经典的迪士尼电影之一,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剧情的长篇动画电影。凭借着电影的良好基础,他们还在世界上第一次发行了电影原声音乐唱片,同样在市场上大卖。

慢慢地,“迪士尼”成了一个象征―他们所拍摄的影片除了能够吸引儿童之外,还能够安抚那个经济动荡年代的成年人。迪士尼本人也成为全球Icon,他所主持的“迪士尼奇妙世界”风靡全球。此外,在他执掌公司的年代里,公司生产的所有影片都能横扫全美影院,创造当年的票房奇迹。而他自己也在1939年拿到了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那是一座大金人加上七个小金人,象征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他颁奖的正是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

随着迪士尼以及迪士尼公司在电影领域里的成功,白雪公主、匹诺曹、米奇老鼠、唐老鸭等耳熟能详的角色被带到了现实当中,开办迪士尼乐园成为可能。乐园于1956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安纳罕市城里建立,距离洛杉矶市中心大约有20分钟的车程。随后,它又先后在佛罗里达、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落户,每年都要为迪士尼公司带来超过百亿元的收入。

在华特・迪士尼本人所统领的迪士尼时代,这家全球最先进最顶级的动画公司享有所有的荣耀,并且为动画以及周边产品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而感到满足。“如果我们有勇气去追求梦想,那么所有的梦想都会成真。”这位公司创始人无论是在对员工发表演讲还是上直播节目时,都对未来怀揣着强大的信心。在他看来,迪士尼和其他电影公司不同,它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完全不需要去担心资金。“是的,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过多地去关注金钱。因为所有和它有关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只要你在过程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困境

1985年迪士尼公司被总裁弗兰克・威尔斯和董事长迈克尔・艾斯纳所领导,他们花了3000万美元为公司做宣传,还向新闻界多达3000人提供免费机票和迪士尼乐园的宾馆。尽管在1992年该公司的股价一度上升至每股100美元,可1994年威尔斯坠机身亡则导致了剧烈的人事动荡。

一批高级管理人员相继离去,电视部的老资格主管比尔・麦卡尼克跳槽到福克斯电影担当业务执行主管,公司电视总裁鲍勃・杰奎明休了长假,总顾问乔・莎比罗也因病辞职。最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制作主管杰夫利・卡森伯格―他原本希望自己能够接替威尔斯成为总裁,却被艾斯纳认为“只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而已”。一怒之下,他离开了迪士尼,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等人一起,组建了梦工厂。

另起炉灶是众多行业里见怪不怪的场面,而卡森伯格在离开的同时还高薪聘请那些已经结束或者即将结束和迪士尼合作的人员。眼看着大厦将倾,艾斯纳赶快用300万美元的合同挽留住音乐主管克里斯,同时也为其他高管加薪。可即使如此,也没有办法制止住迪士尼这座大船下沉的速度。20世纪90年代,艾斯纳用1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没想到签约后后者的收视率瞬间下跌8个百分点,广告市场也下跌3%。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人们已经开始不满于迪士尼所提供的二维动画。即使《狮子王》带来了“哈库呐玛塔塔”的经典台词,即使《花木兰》有着强烈的东方元素,即使《人猿泰山》讲述了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但迪士尼动画在创作手法和价值观方面的老套已经完全暴露出来。

“现在迪士尼的领导者们完全没有办法理解他们的前任华特・迪士尼,”洛杉矶的本地媒体率先注意到了这一点,“是的,他们不知道他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只是想着‘哦,接下来我们可别把这件事情搞砸了!’但是,华特会怎么想呢?他会把看到的一切都变化成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是2D还是3D,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电脑科技。”

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的人才流失还在继续。出生于1957年的布拉德・博德早在14岁的时候就受到迪士尼注意,他的绘画天赋以及对于电影制作的热爱让公司高层以为挖到了一块璞玉。他们派出九大元老之一的米尔特・卡尔对其进行指导,并且早早就为他在公司留了一个职位。

但是长大后在迪士尼工作了几年后,有一次博德却在一次会议中因为忍无可忍而“早退”。“因为一个四十几岁的动画导演对我们所有人说:‘我来这里就是教你们的,我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满意。’”他回忆道,“早年的迪士尼动画师们无论多牛,都不会说这样的话!对他们来说,动画创作是一条永远不会满足的路。”

那天之后,博德就加入了皮克斯。那是乔治・卢卡斯的皮克斯,是史蒂夫・乔布斯的皮克斯,是一盏能够启发并且点亮人生智慧的小台灯。

危机

经济上的困顿、人才的流失,加上无法跟上日益发展的人类科技和审美,迪士尼在20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的20年里就像是一部被抛锚在风雨当中的经典版凯迪拉克―每个人都看得到它的美,但却只能任其日渐衰老。

“我制作电影不是为了赚钱,我赚钱是为了制作电影。”这曾经是华特・迪士尼的口头禅,也是当年鼎盛时期的迪士尼和衰老的迪士尼之间的根本不同。因为对于追求想象力的公司来说,赚钱并不是能够激发内部灵感的基础。幸好那些当年从迪士尼出来的人们还记得这一点,无论是梦工厂还是皮克斯都在继承和传播华特・迪士尼精神方面走得很远。

梦工厂建立于1994年10月,就是杰夫利・卡森伯格离开迪士尼的同一年。和斯皮尔伯格以及大卫・格芬一起,他们的“Dream Works SKG”里有每个人姓氏的缩写。虽然这是三个无论是从性情还是行事作风上来说都是相当迥异的人,但在影星汤姆・汉克斯眼里,他们却总是能够摒弃异见达成一致。“格芬通常说话时间很短,语气温和;斯皮尔伯格有一种漫画家的思维,他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画到纸上,然后再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而卡森伯格则是一个‘实际问题’先生,他总是会把会议的时间严格控制在22分钟之内。”

这样的三个人联手制作了《怪物史莱克》,它颠覆了传统动画片里“帅王子和美公主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生活”的桥段,有着喇叭耳朵和绿色皮肤的史莱克成为新时代的另类英雄。加上麦克・迈尔斯、卡梅伦・迪亚兹、艾迪・墨菲的配音阵容,本片获得了2.67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动画片。同时,它还获得了2002年底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2001年的第5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等。

当迪士尼用3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部电影而且还激不起任何波澜的时候,他的另外一个竞争对手皮克斯却每年推出一部动画长片,约翰・拉赛特、安德鲁・斯坦顿、皮特・多科特以及从迪士尼出来的布拉德・博德这个“核心集团”拍摄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全球首部全CG动画影片《玩具总动员》系列每次上映都会打破之前的票房纪录,而《海底总动员》获得第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就在梦工厂和皮克斯不断在各大奖项中刷存在感的时候,迪士尼在做什么呢?他们也学着皮克斯搞CG动画,但是2005年首部以1.5亿美元成本拍摄的《鸡仔总动员》却在全球只拿到3.14亿美元的票房。而且,从影片风格来看,完全是对于梦工厂恶搞的模仿,彻底失去了当年迪士尼的特色。在烂番茄上,其好评率竟然只有38%,这无疑是扇了动画巨头的一个响亮的耳光。

逆袭

眼看着这世界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迪士尼在2004年作出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关闭佛罗里达的手绘动画工作室。两年之后,他们将皮克斯纳入自己的大家庭。有人认为迪士尼其实是因为想要复制“小台灯”的成功,所以才“强娶”对方。但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皮克斯自己也对未来独立开发电脑动画缺乏必要的信心,双方的“结合”来自于天然的需求。

迪士尼为收购皮克斯支付了74亿美元,当时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伊戈尔被认为“做出了最勇敢的决定”。于是,从那一年开始,皮克斯联合创始人当中的约翰・拉赛特和埃德・卡特莫尔开始进入到迪士尼公司,着手分配他们在两家工作室的工作时间,前者更是现兼任迪士尼动画和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我们不是要尝试着将皮克斯的文化移植到迪士尼,而是要重振后者。”拉赛特这样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并且让两家公司自始至终保持着独立性。

2009年2月,梦工厂也加入到了迪士尼的大家庭当中。和皮克斯不同,斯皮尔伯格的这次举动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因为遭遇金融风暴的冲击,离开派拉蒙公司本打算转投环球影业的他们却遭遇了对方的“悔婚”。于是,危急时刻大导演只得求助于动画片鼻祖迪士尼,而后者同意合作则印证了这家老牌公司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十几二十年前的困顿。

而真正意义上的迪士尼复兴,还是在2014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通过姐妹情深来“追寻自我”、“找回自己”的《冰雪奇缘》突破以往迪士尼的故事构架,从皮克斯那里学来的3D效果也获得一致好评,为公司赢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最佳动画长片奖。那些亲赴挪威采访时的辛苦、每一帧都要耗时超过130小时的细致以及被从分子层面解析的雪片,被证明都是值得的。“很多人以为动画电影的制作很简单,但实际上其诞生要经过很多年的锤炼。”导演克里斯・李在获得奥斯卡后解释说,“时代和技术一直在改变,最后我们选择用CG动画来表现。和手绘动画相比,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呈现冰雪的晶莹剔透。”

第6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发行公司:迪士尼/博伟公司

片长:89分钟

声轨:英语DTS-HDMaser 7.1

2011年1月3曰,迪士尼公司对外高调宣布将在本年度大力推广蓝光3D技术,共准备在2011年内发行超过15部电影的蓝光3D影碟。其片目中包括有新片《魔发奇缘》、《创:战纪》,此前发行过2D版的《闪电狗》、《未来小子》、《四眼天鸡》、《豚鼠特工队》等片,以及《美女与野兽》、《圣诞夜惊魂》和《狮子王》等迪士尼经典老片,除了正片3D化外,就连影碟的菜单、花絮和预告片都将给予3D化。因为3D蓝光的正片色彩和亮度都要强于普通影院“单机”3D播放系统,所以在家中观看3D电影的立体感胜过影院的情况并不算什么意外。随着蓝光3D技术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片直接以3D蓝光碟形式3D化,而不必在影院3D重映或许将成为一种趋势。

《怪物大战外星人》

发行公司:梦工厂公司

片长:94分钟

声轨:普通话杜比5.1

《怪物大战外星人》无疑是梦工厂动画恶搞与戏仿路线的杰出代表,同时此片还是梦工厂最早的3D公映剧场版动画。2010年初,梦工厂单独为此片发行7--款3D蓝光碟,只是该碟仅作为梦工F-#作方三星公司的3D电视机及蓝光播放机的捆绑赠品,以方便促销。影碟被加入了包括普通话国语配音在内的8条音轨,花絮则仅留怪物鲍勃的3D版短片、《怪物史瑞克4》及《驯龙记》的预告片。为了推广各自的3D家电产品,包括三星、松下、索尼等公司都有彼此独占的3D蓝光捆绑销售作品。

《海底世界》

发行公司:华纳公司

片长:47分钟

声轨:英语DTS-HD Masfer5.1

Image Entertainment公司曾制作过许多热映于世界各地的IMAx 3D纪录片,像《恐龙探秘》、《大峡谷》等作品更是上海科技馆lMAX影院经久不衰的热门电影。随着IMA×3D技术的发展,华纳与A&E家庭娱乐也开始涉足IMAX 3D电影,华纳相继推出了《深深的海洋》、《宇宙空间站》和《海底世界》,而A&E则有《宇宙:太阳系七大奇观》系列。2010年中,三家公司的这些优质纪录片相继推出了3D版蓝光碟,在分时3D技术的保驾护航下,这些影片的大幅视角画面在家庭影音平台上释放出了更大的魅力,它们中的每一部几乎都是3D玩家眼中的珍宝。

随着索尼、三星、松下、飞利浦等家电厂商相继将自家的最新平板3D电视机投入市场,家庭娱乐平台上愈演愈烈的画面新格式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另外,索尼PS3游戏机也早已经提供了3 D蓝光碟片的播放,包括华录在内的国产3D蓝光播放机BDP2046也大量登陆国内市场。除了价格因素外,唯一影响消费者对影音硬件进行更新换代的,想必就是相对稀缺的3D内容。既然用户暂时无法奢望公共电视台推出3D频道,唯一观看3D节目的途径便是3D蓝光影碟了。据相关调查机构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3月,美国A区已有57部作品发行了3D版蓝光影碟,现在我们从中精选9部作品加以赏析,希望能为你了解和选购3D蓝光影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朗朗维也纳音乐会现场》

发行公司:索尼音乐公司

片长:769分钟

声轨:英语DTS-HDMasfer5.1

做音乐会现场3D蓝光碟,索尼还只是第二家。在其之前,Alx Records影音已于2010年8、9、10月相继发行了《GOIdberg VariaflonsAooustica 3D》、《AIX Reco rds 3D MusicAlbum Demo&Calibration Disc》、《Mozartclannet Qulritet 3D》共三张声画效果并举的音乐类3D蓝光碟。不过论影响力,索尼于年底上市的《朗朗维也纳音乐会现场》显然后来居上。这张音乐会蓝光不但巧借3D视效如身临其境般地引领观众走进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以极致传神的音效点燃了全球古典乐迷的热情。包括BIu ray,corn在内的众多影音网站皆给予了此碟音轨满分的评价。除此之外,由四首额外演出曲目、音乐会幕后制作所组成的3D花絮。则属于献给朗朗乐迷们的惊喜。

《美食从天降》

发行公司:索尼公司

片长:90分钟

声轨:英语DTS-HD Master5.1

在好莱坞的动画片市场中,《美食从天降》的故事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也称不上惹眼,然而东家索尼公司却凭借技术优势,率先将它制作成了蓝光历史上第一张采用分时3D技术的影碟。分时3D技术能为家庭用户提供比拟影院偏光3D的高品质3D效果,但实现该效果还需要专门的3D电视机、主动式的LCD快门眼镜和支持3D功能的蓝光播放器。索尼旗下具备全线的3D产品,因此3D视效异常优异的《美食从天降》便成了索尼3D系列影音产品最佳的试机碟,影片画面强烈的纵深感和色彩层次的鲜明布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食从天降》同时携带2D与3D两版正片,并配备一定的花絮内容。

《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

发行公司:华纳公司

片长:97分钟

第7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关键词] 《花木兰》;迪斯尼;全球化语境;传播策略

从20世纪至今,世界上可以和迪斯尼先生相提并论的人寥寥无几。在非洲一些贫穷的国家里,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克林顿、奥巴马,但都会知道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迪斯尼先生一生中获得过几十项奥斯卡金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动画奇迹。他创造的迪斯尼就像一个神话风靡全世界。20世纪90年代以后,迪斯尼公司更是以强劲的势头陆续制作出了很多轰动全球的经典动画影片。《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6月19日《花木兰》首次在美国放映,不到两个月仅在全美国就取得了105亿美元的票房业绩。后来又以花木兰在亚洲的知名度,迪斯尼又在亚洲各国狠狠赚了一批。当然,迪斯尼创造的类似票房奇迹的动画影片还有很多。像《虫虫危机》《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都有上亿美元进账。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斯尼每年基本都能拍出一部赚钱的轰动片,这是让同行业望尘莫及的。迪斯尼何以取得如此成功,作者拟以取材于中国诗歌的《花木兰》为例进行探讨。

一、多元文化融合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单一的美国文化受到了挑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迪斯尼为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及跨国资本的全球化而面临着一系列的调整与适应,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此文化融合就成为迪斯尼与国际合作的经营策略。在新的形势下,迪斯尼的运作原则之一就是多元文化融合。迪斯尼不仅在美国文化中探寻世界性的因素,并且在世界其他国家寻找能够美国化的传说故事或其他素材并按照迪斯尼的面貌打造它们。电影《花木兰》取材于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木兰辞》。诗中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故事。电影《花木兰》就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多元文化互融的优势,将诸多中国元素和文化成功地纳入了影片当中,但却用美国面貌重新打造了它们。

在中国人的心中,花木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淑女。《木兰辞》开篇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为我们勾画出一位传统的、淑静的侍女形象。在诗的末尾,木兰从战场上凯旋而归时“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写,展示了木兰作为传统女子,对其女性本身面目的期盼和渴望。影片中的木兰虽然外表是典型的东方女孩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但被刻画成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女孩,全无淑女形象。电影开场的木兰相亲场面就是很好的说明。木兰在相亲时,把女孩子应该奉行的“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抄在手臂上,最终没有通过媒婆的考核并受到媒婆的责骂。木兰喜欢李翔,就大胆追求,主动去接触、帮助、保护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展示了美国人推崇的自由爱情。中国的木兰替父从军是出于孝心,至今木兰仍是中国子女尽孝的典型。影片当中的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不全是为了尽孝。当然对父亲的爱是她的动机之一,为了不让年迈又身有残疾的父亲前去征战。中国式的孝道是无条件的付出和给予,影片中的父女间的爱是双向的,父女之间就像朋友一样。木兰相亲失败后,父亲与她在花园里促膝谈心、委婉劝慰,体现了典型的美国式父女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体现出了个人主义的气息、迎合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崇尚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美国人心目中的典型英雄形象无一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木兰被发现女儿身后,被李翔遗弃在冰天雪地中。她说道:“或许我不是为了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和‘值得尊敬的人’。”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在相亲失败、没有给花家带来荣耀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和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影片中还有祠堂、祖宗、皇上等中国符号。在木兰家的祖宗祠堂里,供奉着花家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在中国祠堂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历史和根基,是个非常庄重、严肃,每逢节气和有重要事情的时候都要烧香祭拜的地方。影片中的花家的祖宗们常常为木兰的事吵作一团。木兰偷偷剪去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和兵书代父从军后,祠堂里的祖宗们开始讨论如何保住花家的荣耀、到底谁的血统不好导致木兰贸然行事……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元素和符号都用美国面貌打造了。影片开场背景的一幅幅的泼墨山水画就很中国,把中国的山水意境表现得细致入微,突出了中国画力求表现外部世界,不求精致写实但求意境幽远的写意风格。片中极富立体感的人物造型、建筑背景造型融入了中国绘画、美学、建筑学等技巧,具有浓厚的中国风。迪斯尼将中国的花木兰成功搬上银幕,将东方文化进行了西方价值观念和制作技巧的融合。这是全球化语境下一种新的制作方向。

二、娱乐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战略

娱乐是动画片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动画的本质。观看动画片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画片不是纪录片和宣传片,不应该把它作为说教或传教的手段。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绝不排斥愉悦观众的娱乐性,娱乐性绝不是动画片教育性的附属品。中国的动画片往往是儿童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其动画喜剧不是单纯的逗笑,而是用笑来为严肃的主题服务,让人从笑中获得教益才是目的。中国动画片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过于“程式化”,大多停留在日常平凡生活的教育,缺乏新意和时代气息。《宝莲灯》中的沉香显然是一个正义凛然的小英雄,嘎妹则更像苦大仇深的白毛女喜儿。这样一味说教式的人物组合不是仇恨就是斗争,也就很难产生戏剧精神,很难满足观众的观赏期待,也就没有什么娱乐性可言。因此,有人夸张地说中国的动画片往往是10岁以下的孩子看不懂,10岁以上的孩子不愿看。动画片本身是集视听为一体的娱乐性艺术,如果把它当做一种说教的工具,以上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没有市场竞争力也是很正常的了。迪斯尼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的动画片在情感渲染、故事处理及人物设置上更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把严肃沉闷的主题变得更容易接近,把哲理变得更具趣味性、观赏性;注意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让人在笑过有所感悟。

迪斯尼很多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片都是成功的例子。《狮子王》中的辛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面前,它选择了勇敢面对。辛巴最终战胜了恐惧,成为百兽之王。这部影片其实就是用动物寓言来讲述人类自身的故事,辛巴的成长过程可信又感人,在很强的娱乐性当中讲述了成长和责任的故事。《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爸爸玛林一直谨小慎微,做事畏手畏脚,是远近闻名的胆小鬼。有一天在大堡礁小丑鱼尼莫冷不丁被渔船捕走,为了救心爱的儿子,玛林开始了艰巨而又危险的拯救儿子的历程。在热心而又健忘的好友多瑞的帮助下,玛林终于克服万难,与儿子团聚。影片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阐述了勇敢、团结、友爱、互助及亲情的力量。《超人总动员》讲了超能先生和他的妻子为了保护地球和坏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突出了超人爸爸永不言败的勇敢精神、超人妈妈的善良和助人为乐以及他们勇敢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值得提起的影片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正是迪斯尼动画片突出了对人、亲情、友情、家庭的极大关注,在娱乐中体现的始终是乐观、向上、正派、信任等极具内省精神的价值观,才使迪斯尼影片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受到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们的喜爱。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的融合策略

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运用也就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事情。但其对动画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由于传统的手绘方式已不再有竞争力,迪斯尼开始与在电脑合成图像技术方面领先的皮克斯公司进行合作,使用数码技术。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的融合方式给迪斯尼带来了新的活力。迪斯尼借助数字技术创作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票房纪录。《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获得了2004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美食总动员》获得了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数字给动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极大地增强了动画的真实感,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迪斯尼完全实现了其对真实感的追求,数字技术使动画的质感以及光影达到了逼真的程度。《花木兰》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设计的外敌入侵、长城烽火等宏大场面和地雷作战等神奇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恐龙》由于片中的1 300个特效镜头的运用,使影片画面美轮美奂,几近达到完美的境地。片中的陨石雨撞击狐猴大本营算得上最惊天动地的一幕了,超巨大的陨石从天而降,这一不可思议的自然景观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超人总动员》首次以人类为主角,以往的主角都是一些玩具、昆虫、怪物、小鱼之类。在过去的90年代计算机动画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很难表达人类的许多关键性特征,像头发、肌肉、皮肤等很难做得像真人一样逼真。但在《超人总动员》中,迪斯尼再次创造了一个有数字技术生成的崭新世界。里面人物的头发、肌肉等特征简直可以以假乱真,皮肤简直吹奏可弹、头发简直伸手可触……数字技术与电影技术的融合达到了极致,使观众沉浸在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里不能自拔。

四、结 语

迪斯尼运营到现在已有八九十个年头了,它代表了全球动画的最高水平。正是迪斯尼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及传说故事中提取素材,再用美国现代化的价值观和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加以包装,在高度的娱乐氛围中,突出了亲情、爱情、友情、勇敢、童心、忠诚、梦想、沟通、善良等简单而永远不衰的全人类富有教育意义的母题,它才创造了事业与收入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我国的动漫电影如何重塑曾经的艺术辉煌,成功地借鉴迪斯尼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重显美好时光,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 兰鲜凤.论从《木兰辞》到电影《花木兰》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0(16).

[3] 张楠.从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看美国文化霸权[J].高教论坛,2011.

[4] 王艳华.跨文化视角中的《花木兰》[J].台州学院学报,2008(02).

第8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关键词] “美国梦”;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移植;再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现当代美国影视文化的后殖民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278)。

从17世纪开始,当第一批欧洲移民为了逃避本国的宗教迫害、政治不公和经济窘境而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北美洲大陆时,这些移民心中就怀有渴望独立自主、平等的梦想。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其著作《美国历史文集》(The Epic of America)中首先使用“美国梦”一词。所谓美国梦,就是坚信不论个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勤奋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认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而不是依赖他人或者某种优越的条件脱颖而出。这种对美国梦想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例如在日常生活、教育、文学和大众文化等领域。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电影业的发展,“美国梦”一直是好莱坞这一电影“梦工厂”创作电影的主题,其中所体现的美国的文化精神也通过各种形式在美国电影大片中得以体现。其中,动画电影既是影视艺术的文本,又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播的载体。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的放映,显示出其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同时,迪斯尼动画电影也对“美国梦”进行了充分而生动的诠释和再现,处处体现了美国的文化精神。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画电影大肆进军中国市场并被我国观众接受。从此,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正确、客观地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能够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为辩证地看待“美国文化精神”,自觉地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

一、木兰故事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改写

“美国梦”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传统故事及童话的改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改写《木兰辞》而拍摄的电影Mulan。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部长篇叙事诗进行改编,拍摄了电影Mulan。这部电影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同时,在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就达到2 300万美元,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到3亿多美元。因此,在电影Mulan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对《木兰辞》进行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写,从而认清“美国梦”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移植与再现,更为客观公正地对待美国动画电影。

(一)思想主题的改写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在《木兰辞》的开篇就点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是践行孝道。全诗短短的篇幅中,后文就两处写木兰对家乡的思念及木兰在战争结束后急切回乡的心情,这些都印证了木兰出征只为尽孝。因此,尽管木兰故事在各个时代都被改编成不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但是“尽孝尽忠”始终是木兰从军的主题。同时,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句子洋溢着诸如弟敬姊爱、充满长幼之亲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木兰辞》中所塑造的木兰是以“孝”当先、有着浓郁人性亲情的坚强女孩,而这也是受儒家伦理文化推崇的。由于“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的道德价值取向,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故而《木兰辞》中的这一木兰形象得以千古流芳。

(二)故事情节的改写

在故事情节方面,电影Mulan在原有中国木兰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木兰进城相亲的情节,这是《木兰辞》中所没有的。迪斯尼片方并非简单地改写,而是为下文木兰从军埋下伏笔。木兰进城之前,她父亲就去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堂为木兰烧香祈祷,希望木兰能找个好婆家,“对于女孩子来说,一段美好姻缘能给家族带来荣耀”。影片特意安排了现代式的相亲,应试者各个花枝招展,互不相让。然而假小子型的木兰不仅没能赢得媒婆考官的欢心,甚至遭到辱骂:“真丢脸!即使你看起来像新娘,你也甭想为花家增光!”在此,木兰的个人价值被否定,这也促使她开始反省,“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何我的影子那么陌生……我不愿再隐藏我的内心,何时我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正当木兰对个人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单于入侵中原,由于木兰父亲年迈体弱,因此,代父从军自然成了木兰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契机。

(三)人物形象的改写

《木兰辞》中并没有正面描写木兰的形象,只是在木兰凯旋回家后恢复女装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应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然而,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中花木兰的形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电影中的木兰的确是一个东方人形象,拥有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但是她却不是一个中国的古典美女。电影中刻画的是一个长着小眼睛、高颧骨、厚嘴唇的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女性。这样的形象和同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宝莲灯》里三圣母的形象大相径庭。三圣母是典型的东方美女,圆脸,柳叶眉,大眼睛和樱桃小嘴。同时,电影中还增加了将军李翔和木须龙两个关键的角色。将军李翔的刻画为影片增加了另一条爱情的主线。在影片中,木兰和将军李翔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更是成为自由恋爱的典范。木兰的祖母说:“立功虽然好,但她应该领一个男人回来。”同时,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也鼓励李翔把握机会,说道:“这样的女孩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因而,电影Mulan中所增设的木兰和李翔的爱情故事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也是为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女性主义的移植与再现。

二、“美国梦”在动画电影中移植和再现的方式

“美国梦”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精神以多种形式通过电影为媒介进行移植和再现。首先是在影片中使用具有异国情调的元素。例如,美国电影就会选取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增加影片的神秘色彩,这样一方面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对中国的猎奇心理,同时也获得中国观众在细微方面的心理认同。例如,迪斯尼为了影片Mulan的拍摄,专门聘用了一些华裔人员来担任部分主要的创作工作,华裔演员温明娜担任了花木兰的配音。同时,他们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在北京、洛阳、西安、敦煌等地参观。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例如,影片开头就以水墨勾勒出长城的图景,同时随处可见的龙的装饰、中国象棋、筷子、算盘、饺子等典型的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些中国元素的使用,使西方观众不用亲自来到中国就可以猎奇到东方的异国情调,满足好奇心。同时,中国观众也沉浸在所熟悉的文化符号当中,电影中所传达的个人主义等美国文化精神无形当中在观众中渗透。

其次,迪斯尼动画电影也通过改编他国的经典作品来达到商业和文化渗透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就根据欧洲的《格林童话》创作了享誉全球的《白雪公主》。《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名著《巴黎圣母院》,《狮子王》的原型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是迪斯尼片方对这些故事并不是简单包装,而是在“纯洁、健康、童真”的标签背后悄然隐藏着一副“狰狞”的意识形态面孔,以电影为媒介,通过“美国文化精神”的移植来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因此,如前文所述,以忠孝为主题的《木兰辞》在迪斯尼的包装下就成了宣扬个人主义,实现“美国梦”最好的例证。

最后,除了使用异国元素和故事进行文化殖民外,美国电影在主题上也会选取具有普世价值的题材,这样更好地达到观者共鸣,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诉求、对文明进步的渴望……这些全人类共有的美好感情就是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以它们作为叙事的表层结构元素,向来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例如在《花木兰》中,作为中国“忠孝”代表的木兰就被塑造成了一位大胆、独立、勇于追求爱情和自身价值的女性形象。因而,出于商业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需要,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将中国这一传统题材的故事改写成了一位身处逆境却通过个人努力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动画叙事。

三、结 语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表面上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似乎是一个无国界的、纯真、健康的世界,但其在故事的叙述中涉入一个他者的文化深层,而实际上这样的他者却不复存在,因而其勾勒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美国人的世界,其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也是“美国的文化精神”。好莱坞通过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这种精神通过民族化的包装,使得其更容易被其他民族文化接受和认同。同时,在学校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美国电影总是被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诸如《英美电影欣赏》的课程,学生也喜欢通过一些美国大片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所以说对于观众来说,出于娱乐和教育的目的去观看美国电影本身没有过错。然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国内观众必须警惕美国电影的后殖民性,抵制其令人炫目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入侵。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要认清这些绚丽大片背后的真正的文化殖民的目的,同时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客观地对待和评价各种题材的美国电影。

[参考文献]

[1] 张莉.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4).

[2] 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5).

[3] 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J].电影艺术,2001(02).

[4] 贝贝.中国女英雄征服美国十年记[J].西部广播电视,2008(05).

第9篇:迪士尼动画英语范文

诸位,有多久没读到妙语连珠的英式讽刺小说了?今日,在中国大陆备受追捧的英国当代作家行列中,很少有人以讽刺家的雅称名世,无论是伊恩・麦克尤恩、珍妮特・温特森还是石黑一雄,他们的写作多显露出个人化的色彩,而较少受惠于某种大传统,哦,除了那位睿智的伯明翰教授,戴维・洛奇。英伦三岛湿润多雨,雨水让人忧伤怠惰,潮乎乎的空气也软化了恶意与愤怒,撒克逊人在一片雾气氤氲中培植出某种涵养,即使怒发冲冠,那顶黑得发亮的绅士帽也会适时地将锋芒收拢。英国人不是没有原则,也不贫于情感,他们只是更愿意做克制的观察者,目光尖锐,洞烛幽微,当他们出声或落笔的时候,却是一纸的刀光剑影。他们不满足于刺破生活的表象/假象,而是直入内里,在冷峻的凝视中,借着不动声色的三言两语,便拆穿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把戏,一眼望去,满地的支离破碎和荒诞不经。英国人惯于沉潜内敛,扯开嗓子的詈骂固然快意恩仇,可哪比得上辣味十足、让人一时语塞的暗中嘲讽呢?

莎士比亚以一个不那么英国的篇章开场,随后笔锋一转,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他像他的前辈伊夫林・沃、金斯利・艾米斯和格林厄姆・格林那样写作,才情过人,口吐莲花,笔端毫无滞涩之感,场面调控得当而不露匠气,一路读下来,水银泻地、酣畅淋漓,我们把自己的诸种情感都调动了一遍,故事的各条线索也初露峥嵘、渐成合力。最让人欢喜的是蕴藏其中的喜剧能量,它不是插科打诨和语言层面的谐音、双关、机灵话,也没有落入弄巧成拙、阴差阳错之类闹剧、滑稽剧式的窠臼,它是一种浅色调的幽默,从日常中抽绎出富于张力的戏剧架构,不匆匆忙忙地诉诸夸张变形等技巧,也不袭用旧有的原型套路,而是遵循生活的本真逻辑,让它的矛与它的盾短兵相接。

我们刚认识安迪・拉克汉姆的时候,他正要去参加恩师弗尼瓦尔的葬礼。眼下,安迪的日子并不好过,账单、传票堆成小山,信用卡又被冻结,“及时行乐”出版社的老板古德曼刚否决了他的涨薪要求,这位以只手之力将专事出版励志自助类书籍的“及时行乐”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中年壮汉近来对安迪颇有微词,《情人户外宝典》的校稿工作迟迟不见进展,安迪又三天两头迟到。一切看起来都糟透了,可祸不单行,安迪聊以的恋情又岌岌可危,他却浑然不觉。

如此潦倒,这般萧条,奇怪的是,安迪疲惫不堪的日子可能让读者略感困顿、不安,却没有从我们心中催生出一种绝望感,这也许就是英国讽刺小说的精妙之所在。它不惮对挣扎在生活旋涡中的小人物加以嘲弄,有意地让灰白的现实黑色幽默化,有时候,灰头土脸的落魄人物左手受爱情的羁绊,右脚身陷工作的泥淖,古怪的老母亲又拎起他的双耳,狼狈如斯,我们仍能从四分五裂中体会出平衡,不致对生活失去信任。雷蒙德・钱德勒冷硬却备感失落,“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在英国人那里,事情可能会乐观得多,“死去就是告别一会会”。经验主义的哲学路径让英国人很难与日耳曼人同享智性生活的沉吟辩证,而法国人存在主义的虚空幻灭同样水土不服,英国人用自嘲与反讽削弱生活的庄严,为的是卸掉人生行旅中的赘物与牵绊,换眼前一片光风霁月。

安迪的境遇让我想起《幸运的吉姆》中的詹姆斯・狄克逊和《换位》中的菲利普・斯沃洛,都是不得志的小知识分子,爱情的世界里又是哀鸿遍野。后面两位老兄活得心不在焉,像任人抽打的陀螺,越是与自己较劲,越是心神不宁,他们最终交了好运,不过这种生活轨迹的变更更多地受益于精神世界的蜕变,他们倾吐出阻塞心智的秽物,重新对焦,让醇厚的感受力而不是无奈的宿命感来引导内心,生活中的眩晕与不适也就慢慢消隐了。安迪的时来运转则更富传奇意味,他心急火燎赶赴葬礼,却误入陌生人的告别仪式。神秘的克里斯托夫・马蒂根自此进入我们的视线,行云流水的叙事就此中止,整部小说的故事也急转直下,跳入另一个频率。

马根蒂立下遗嘱:谁参加他的葬礼,谁就平分他的遗产。1700万英镑,安迪被这笔飞来横财击中,也因此牵扯进了少年流亡者与恶棍间跨越了一个世纪、两个半球的纠葛之中。莎士比亚为马蒂根设置了一个讨巧的民族身份,他的背后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亚美尼亚。我之言其“讨巧”,是因为亚美尼亚问题牵涉甚广,举凡政治、军事、宗教、信仰、文明冲突、大国沙文主义、弱小民族的认同危机、现代性与大屠杀,皆浓缩其中,这一议题兼具敏感性、争议性与爆炸性,随时可能激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浪。土耳其加入欧盟受阻,其在亚美尼亚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正是绊脚石之一。2005年2月,奥尔罕・帕慕克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说:“3万库尔德人和100万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被杀害。”此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便官司缠身,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谩骂诅咒之余,不惜发出人身威胁。伊斯坦布尔法院竟而在2011年3月,以帕慕克的言论伤害他人爱国感情为由,对他做出有罪判决。帕慕克的遭遇并非个例,土耳其诗人纳泽姆・希克梅特与小说家阿齐兹・奈辛、艾丽芙・沙法克都曾触犯禁忌,或远走他乡,或饱受非难,亚美尼亚裔记者赫兰特・丁克更是因为他的直言不讳而横尸街头。

小说家敢于涉猎,令人鼓舞,但光凭勇气,却嫌单薄。我们已不缺一行清泪式的同情和居高临下的指摘比画,肤浅的、情绪化的道德介入不过是中产阶级舞会和餐桌上的几声长吁短叹。深入民族的心理腹地探取为寻常新闻报道所不能及的苦楚与乡愁,尝试在千头万绪的历史和棘手的现实之间为记忆寻找缓冲地带,尽可能地呈现事物的复杂面向,让淹没于汹涌情感之下的褶皱浮出水面,这个时代对小说家的统括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述湮没的历史、提供即时的资讯,小说家干涉现实的切入点,不再仅限于此,较之小说的虚构、滞后与延缓,专业的历史学家、战地记者与微博飞泻不止的信息流在这些领域更擅胜场。我们需要一位头脑清醒的观察家,他不为大时代的宏阔叙事所惑,具有综观万有的眼力,像喜怒皆不形于色的精神分析师,替时代与人心留下可靠的诊断书。小说家的艺术敏感必须为他对现实的热忱降温,他得敏锐地发现,冷静地书写。

莎士比亚对亚美尼亚问题这个烫手山芋的处理可谓中规中矩,在他的通盘考量中也不乏亮点。为了躲避土耳其的种族清洗,亚美尼亚人不得不横穿叙利亚沙漠,完成一次出埃及记式的逃亡,马蒂根的祖母也参与了这次浸润于血泪中的迁徙,故国旧宅、往昔月夜就此成为一个每每被打断的梦。临终前,祖母将一小块干面包与受洗时的银手链托付给马蒂根,这两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的心里植下了民族意识和身份焦虑。莎士比亚以个体的鲜活记忆牵动家国情怀的大叙事,不付诸伤疤、耻辱、暴力、血债等仇恨话语,见微知著,把重返家园的种族愿景建诸生命经验的形塑之上。遗忘、淡漠、释然是苦难的宿敌,记忆是一丛罂粟,在它盛开之处,苦难有毒却让我们上瘾。

处理起大场面来,莎士比亚颇有心得,远景、特写、对时代的透视,滴水不漏。但是,他有些心急,不遗余力地对焦、取景、评述,迫不及待地指引我们返回“历史现场”,失却了分寸和节制,他的声音褫夺了叙事者马拉尔的合法存在,仲裁者正义凛然的情绪从纸页间漫溢而出。在他的笔下,屠杀的画面清晰可辨,含义不言自明,一方是屠夫、刽子手、恶的化身,一方是羔羊、受辱者、孱弱的善良。这泾渭分明的区隔以及对屠戮的渲染恰恰令双方的脸庞变得模糊不清,亚美尼亚人在此处完全可以被替换成犹太人、吉卜赛人、卢旺达大屠杀中的图西族人和各类军事中的受害者,那么,作为细分、具象的恶,亚美尼亚人承受的戕害难道只能隐于均质、普遍的不义中吗?我们把暴戾和酷虐轻而易举地归结为奥斯维辛这一原型,回避了自省,将自己划出了问题的包围圈,只是肤浅地谈论人道主义,无视事件的真正指向,拒谈责任,小说带给我们一种错觉,似乎谁施与了怜悯,谁就天然地具备了道德优越性。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倾向不加掩饰,但是他低估了读者的理性,急切切地想煽动起我们的激愤,邀请我们亮明立场,吊诡的是,他其实早已设置好了二元对立项,善恶判然有别,我们没有估价的权力,只是被胁迫着表态。

从讽刺小品到跨国征途,故事的裂变无须赘言,在这强力转身的背后,小说的叙事文体同样随之发生嬗变,随着大幅度的拉伸移位,破绽也渐渐地显露出来。莎士比亚熟谙各式技法,偏爱在文本中试验隐喻、象征及其他各类修辞技艺,可惜,有的时候他的意图过于明显,对符号的迷恋恰恰损伤了小说的完满与自足。马蒂根曾在小说中转述过幼蝉的成长故事,通读完全书,这个一语成谶的寓言就显得有些苍白,它像一个解谜游戏,外在于小说,漠不关心地与马蒂根起伏的人生平行,等着我们在散场后的恍然大悟与亡羊补牢的解读。但我得说,这种手法心机太甚,过犹不及。

《梦想继承人》的后半部分性情大变,熟悉保罗・奥斯特小说的读者也许会欣赏莎士比亚的这种新节奏。弗尼瓦尔留给安迪一本关于蒙田的研究著作,它在参差的行文中与马蒂根的人生形成了有趣的互文照应,这种以正典来观照自身的做法正为奥斯特所喜好。安迪在追溯马蒂根的个人传奇时,兼带着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的昔年时光,而作为儿子的马蒂根与嗜赌的父亲的那种陌生感,以及作为父亲的马蒂根与女儿之间的疏离与误解,都让人唏嘘不已,这些如同隐形人般的父亲形象也曾多次出现在奥斯特的美国故事里。马蒂根孤身潜入沙漠的历险同样可以在《月宫》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还有随处可见的巧合、偶然、梦魇,那幽暗的阁楼、沉默的阅读者、撕裂的亲情、隐忍的丈夫、放肆的者,都在显示出奥斯特的魅影。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