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情感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情感教育论文

第1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的概念是针对重知轻情的现状提出来的,并且它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品质,发展其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呢?

(一)影响学生的心理

情感教育会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它照顾学生的情绪、情感及态度价值观,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影响学生的感知和思维习惯。保持情感的健康,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和知识学习中有更好的心态,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

中学生此时正处在青春期,也是容易出现困难问题的时期。他们通过挑战人们强加给他们的种种限制,强烈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而获得自由。他们还会感觉到压力不得不实现同伴群体的标准,因而一些青少年在从朋友的预期中迷失自己。此时,语文课就承担着疏导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责任,语文教师就扮演着心灵使者的角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促进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效应。情感效应能加强情感教育,发亮的眼睛、有力的手势、稳健的身态、幽默的语言都是情感效应的表现形式。教师如果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关注教师的教学,同时学生更有积极性,更加活跃。发挥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效应,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感受语文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深厚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传播者和影响者,学生情感教育的好坏与教师的情感素养的高低息息相关。学生出现情感问题,就只有通过情感教育解决。因此,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打破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瓶颈的有力武器,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

重知识轻感情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并且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中学生情感缺乏,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自动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任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自觉提高情感素养,从而与时俱进,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更富有现代意义。

2.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影响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具备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视为对万千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语文教师对待这一群特殊的正在成长的人群要有爱心,投入更多的情感,语文课恰巧就是一个契机,语文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做情感教育的事业。3.增强角色意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使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桥梁,教师要经常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使命,时时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尺度,并且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位教师有敬畏之心。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的学生就会用教师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以此作为今后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能力

1.在课堂中

(1)创设情境法。文学作品中入情境创设,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情境创设,找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文章更好地理解长沙秋天的美好景色;放映图片,找有关橘子洲、鱼翔浅底、大地等图片,让学生更切身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美;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根据抑扬顿挫的语调,自觉体会诗人所要传达出的感情,并从中感悟诗境的优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自然就会心生爱国情愫,加深对本诗的理解。(2)朗读法。把无声的文章用语言读出来,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的次数越多,越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如略读、读段落、读全篇、时而可做摘要,而有的文章却需要全读。例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和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细咀嚼和品味。这首诗全文上下两节结构相似,节奏稍有变化,好似音乐中的变奏曲,学生稍加思索就可以领悟,讲得太多反而乏味,学生必须多读。在不断地朗读中,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惘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诗歌是用心读和品的,品出诗的静意美。特别是散文、诗歌这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朗读,如郑愁予的《雨说》写的是使人对中国青少年的期待,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是喜悦的,节奏是欢快的,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不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3)人物评析法。在对小说进行评析时,人物评析法尤其重要,学生在认真评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如疾恶如仇、性格暴劣的曹盖;足智多谋、才高八斗的诸葛亮;细脚伶仃、刻薄自私的杨二嫂;坚韧不拔、敢于奉献的鲁滨孙;凶狠虚伪、封建固执的周朴园等。这些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它蕴含作者的情感,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人物进行剖析,对文中的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4)评析词句法。字词句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语文,即语言文字,中国的语言文化大多都通过语文这个媒介进行传播。我们在学习文章时要注意对词句的分析。例如:在《故乡》这篇课文中,作者传递出对下一代寄托和殷切的希望时,则发自内心地喊出“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千古名言,仔细品味,可以知道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民俗习惯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由此引发更深远的思考和探索。又如:《将敬酒》一文作者的感情由悲、转乐、再到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全篇饱含作者的愤怒,亦即作者的人生仕途,坎坷不平,之后竟然忘记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出如此具有气势的作品,赢得后人不尽的称赞。

2.在生活中

(1)参加社会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最新国内国际新闻,并且提高判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缄默性知识需要自己领悟,像这样不易得到的知识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和体悟,补书中之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进而丰富情感。(2)自我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榜样,通过这些人物,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世,并且拥有丰富的情感。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歌手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的等熟悉的人。另外,还可以多学习一些名言警句进行自我鞭策和自我鼓励,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此时更需要自我鼓励,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服困难,重新找到信心和勇气,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四、结语

第2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却是与个人日后的成功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么这些是什么因素呢?最近,有人提出这些与个人成功有密切联系的是一种被称为“情感才能”或称为“情感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te)的心理因素。最初,这一词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和新汉普郡大学的约翰·迈耶在1989年提出的,随后这一概念又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进一步推广,并在其编写的《情感才能》一书中,初步形成了该理论的体系和核心观点。

情感才能的理论内涵

关于情感才能,戈尔曼在其《情感才能》一书中提出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其理论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情感才能界定的问题上,萨洛维和戈尔曼等人员然提出这一概念,却未给“情感才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们在描述这一概念时,一致认为“情感才能主要指那些基于社会阶层、神经系统等经历了漫长人类进化过程的因子。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情感的理解、对他人的同情以及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心理调节机能。”按这种表述,情感才能因素多为先天的,并且是由种族文化积淀所造成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而且情感才能是在对情绪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来实现对个人心理调节的才能综合。实际上,就其表现来说,就是曾被我们称之为“品质”的性格结构中的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以及部分的态度特征所组成的表现。

第二,在情感产生的机制问题上,戈尔曼等人引用了传统心理学关于情感机制的理论,认为情感活动产生于脑内的边缘系统区域,并在与大脑皮层中枢协同活动下形成的。欲望产生于边缘系统,而爱则产生于大脑皮层。两者联系的越多,情绪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戈尔曼等人还认为情感才能是依赖成熟的,虽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他们脑内就有一扇“神经病学意义上通向机遇的窗口”,即脑内的额前通路,它控制我们对情绪的意识。而这一额前通路需要到青春期才能充分发展起来,这也说明了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自我意识实现着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第三,自我意识是情感才能的重要基石。该理论认为情感才能对人成功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否通过自己的情感才能实现对自己情绪的有效控制,而这些控制得以实现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们能否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领悟到自己的“感觉”。这里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戈尔曼等入延袭了阿德勒和萨特关于意识对情感作用的观点,认为一旦情感反应进入了意识领域,或从生理角度讲,通过大脑皮层的处理,那么恰当处置情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因为当人能从消极情绪状态中恢复过来,首先就要对这一消极情绪有充分的自我意识,进而才能产生妥善处理问题的心理讥制。如可以采劝转换到另一种心态,打破主导情绪的消极循环”的心理机制来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

第四,情感才能的突出表现是对情感机能的自我控制。一个人情感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因为人们控制自己情绪的水平决定他们发挥自己智力能力的效度。如果一个人能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非自我压抑,并且能在有适宜对象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被人所接受的恰当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人所爱戴,敬仰,也更易从逆境中昂起头,充满乐观,自信,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无疑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果汁软糖效应,其结果证明,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情感非凡控制力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显得较能适应环境,受大家欢迎,有冒险精神、自信、可靠。相反,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成人后,易受挫折、固执、孤僻、受不了压力、逃避挑战,当然也就多半与成功无缘了。

情感才能理论的意义

戈尔曼等人不仅详尽地阐述了情感才能理论的中心主旨,而且还列举了大量的成功人士来验证他的理论,其中有科学巨人、商业领袖、政府要员,以及各行各业小有成就的人士等等,发现他们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易情感共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控制冲动以及其它一些品质。换句话说,这些人都具有高度的情感智商(EQ)。如果说高度的情感才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先决条件,那么智力(IQ)是否对成功就毫无作用呢?实际上,情感才能理论认为EQ并不是IQ的对立面,EQ与IQ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是互补的。同时认为在获得成功的诸因素中,IQ仅占20%,取决于社会阶层、运气和情感因素,其中大多数是情感才能因素。在处理问题情境时,人们运用“情感才能”判断事情,调解心态,同时能运用智力来聚精会神地处理事情。而智力在处理问题时效能如何,又受到情感才能的控制调解。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情感智商的高低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关键因素,如同智商一样,“EQ”也是个中性词,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评判标准。

一个高智商的天才能够运用其才华为他入治好绝症,同样他也可以制造出某种致人死命的病毒;一个具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成为世界的罪人。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情感才能就可以不加选择地应用于正邪两方面,这就使得我们在培养学生情感才能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非常重视孩子的情感才能的培养,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使之成为祖国的栋梁,能用其才华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人民的敌人。因此,如何在情感才能培养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模式,为我们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情感才能培养中的道德教育

具体讲,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获得的道德观念系统化,确立道德信念,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可以从查询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入手,因为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非完全相同的,而且与成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只有弄清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还可以通过学生反醒自己的道德经验,使之能把当前的道德情境与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相联系。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超越学生道德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上进行辨析与内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把自我观念的各个方面抽象概括成为一个内部一致性的整合系统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洞察他们的价值观念发展的特征,采用适合的价值观辨析策略,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其中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尤为突出,有人发现学校中的许多问题行为,绝大多数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致。因此,了解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冲突的,以及如何去辨析它们,将有利于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人们不难看到,人的行为确实是受他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人总是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中行动,这样情感才能的表现也就是在价值观支配下来实现的,从而使情感才能的表现符合正常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利用情感智力来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共鸣,也就是移情。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面对这些情境,个体能否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这就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并能分享对方情感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前面阐述的情感才能。如果一个人有较高的情感智商,他就能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其所处的情境,了解当事人的情绪所表达的意义,并做出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移情体验作用下,个体更易于做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见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既是相互促进,又是互补互益的。

第3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我国在逐步倡导教育人性化、素质化之后,开始引入情感教育这一概念,由于幼儿处于其情感特征和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引导性和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对幼儿的情感发育进行积极引导,这使得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了多重意义,因而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近年来越发受到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

2.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

(1)涉及范围广

幼儿情感教育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性教育之外,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幼儿对外部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幼儿的品德、人格特质等各个方面,其涵盖面十分广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这既给幼儿情感教育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和教育平台,也给这一教育模式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幼儿的情感教育规律性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2)专业化程度低

正如前文所言,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和引导性教育,专业化的知识教育并不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点,同时幼儿自身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且不稳定,这些都使得情感教育不适宜以专业化知识的角度展开,相反,而应该尽可能地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其熟悉感和认同感。

(3)可塑造性强

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幼儿的情感因子处于形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很强,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可以协助幼儿健康情感因子的建立,同时对幼儿的人格特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大优势。

3.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思想

如何开展并逐步完善幼儿情感教育,并发挥其积极的教学效果,这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关键问题。在这一方面,其指导思想便是要将幼儿作为教学的核心,根据幼儿的喜好和特点来设计与开展教学,也就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贯彻。在教学中注意融入与幼儿品德、性格等相关因素的训练,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另一方面,不是将情感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的幼儿教育内容,这便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4.加强幼儿情感教育的途径

(1)采用生活化的模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即在将教学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以加强幼儿的熟悉感和认同感。由于幼儿生活活动范围有限,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他们实际上并不能经常遇到,因而在教学中可以虚拟各种场景。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礼仪教学时,可以给幼儿分发不同数量的卡片,上面写着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笑脸,生气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然后在教室中模拟相遇、吃饭、小朋友争吵等各种情景,此时组织小朋友思考应该使用哪些卡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加形象和有趣,卡片表现出来的颜色、文字、图案的集合体更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和记忆,教学效果较好。

(2)采取多样性的途径

幼儿教育应该避免过于专业化的灌输模式,而应该针对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采取多样化的途径来开展情感教育。首先,在学校和教室中,可以大力推经CAI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不论是识字、行为礼仪还是生活自理能力、唱歌绘画等教学内容,都可以模拟各种场景,以识字游戏等形式来实现选择,系统会根据小朋友的选择做出评判和建议,这些方式幼儿比较热衷于参与,同时配合《巧虎》《蓝猫》等动画片,也可以让小朋友从中学到不少生活常识。而在学校和教室之外,则应该设置更多的教育空间,拓展幼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可以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将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排演节目,利用节假日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敬老院进行表演。也可以利用地球日、无烟日等特殊的节假日到学校所在的街道进行宣传,这样的活动最好有幼儿的父母一起参加,以提升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加强幼儿对外部社会的认知,提升其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情感教育有很大的提升。

(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模式,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绝对主体,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即不再以固定的模式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复制拷贝式的灌输,而是要充分结合幼儿的个体特点,因人而异,使得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创新。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座谈、游戏、谈话等多种形式,以及和小朋友父母的沟通,时刻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不断更新,符合小朋友的需求,这也是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

5.结语

第4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掌握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父子深情:思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三、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第5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中学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

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具体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教《〈指南录〉后序》一文时,若能引导学生准确地体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以酣畅淋漓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调动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课本知识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阳楼记》、《谈骨气》,要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色彩呢?一是要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二是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因为这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都已知道,教师适当旁征博引,举一些新鲜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四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加光彩和富有成效。

(二)教学内容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

意对富有情感色彩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师只有在长期的积极和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使学生收益非浅,也才能真正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

参考文献

第6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教学;教学情景;教学语言;成功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教学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很多中外教育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黄麟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于语文科读文教学的始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利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在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1情感的概念

所谓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着特殊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2情感教育的途径

2.1关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会在教育效果上产生良好作用。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育前辈们已为我们作了很多例子,如于漪,如魏书生等等。似乎在这里再讲老师对学生的爱有点过时,但是放眼看一下我们周围的现实,类似体罚学生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仍然处于严重缺失状态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在语文课改的新形势下,重新唤起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常必要的。鲁迅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称之为教育爱,这种爱,区别于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包容着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可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一种理解感,一种期望感以及教师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奉献的热忱。语文教师必须以赤诚火热的爱生之心,强调情感因素的刺激和调节去教育学生。我相信在这一“爱”的付出过程中,语文教师亦能收获良多,不仅能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同样真挚的爱、关心和信任,感受到学生在自己关爱下成长的快乐,而且还能体会到忙碌工作、辛勤付出之后的快乐和满足,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和成就感。我也相信,如果语文教师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2.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教材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恽代英等革命先烈的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爱国之情;《雷雨》(第二幕第三场》)中作者对周朴园的虚伪、凶狠、随机应变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2.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例如,在导入《虞美人》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江水图、废都金陵图、春花秋月图等,同时配以以下文字“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这样学生通过视听多种感官很快就融入到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之中,这种情感氛围有助于对诗词情感的把握理解。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神与物游,心与理合”,学生入情入境,丰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与作品的充分融合,才于一体。

2.4以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对反动派的、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刘和珍被杀害一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在讲述反动派的暴行时,课堂气氛异常严肃而凝重。

2.5以写作教学促使学生表达情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生学会做人。因为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我们通过《奥运随想》等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我说让座》等在辨别是非中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感;通过《选择》等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通过《父亲的爱》等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博爱情感。

在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在学习了《鸿门宴》之后,介绍关于项羽的几首诗,让学生自己谈谈心中的项羽、心中的英雄。学生在解读人物时,对英雄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教育“情感场”、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药。学生喜欢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夏丐尊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我将继续在情感教学的海洋中遨游,继续探讨情感教学的真谛,走上教学的成功之路。参考文献

[1]北京当代师苑教育研究院主编.《中国当代教育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567页

第7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1.1教师间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车间。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可这类师资队伍年龄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做法,所谓的操作规范,也是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模仿来的,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同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关怀,教师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同心同德,相互学习(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1.2同学之间的关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没有学扎实,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还不明确。这些学生年龄偏小,还有点小聪明,家长多舍不得放到社会上去摔打,送进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校体制的管理下健康成长起来,顺便学点职业技能,接受系统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选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家中有钱,希望孩子在规则的教育下掌握一定的技能,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少数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空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跟社会闲杂人员的关系密切;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技能的必要性,想掌握实用性技能,改变人生途径,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也往往瞧不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学习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知道怎么学习技能,在课堂上多在观望,也不学习,他们往往被同学们孤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

1.3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交往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完美的人格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楷模;相反教师的不良言行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师生交往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业、品德长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4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成员对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含有亲情因素,因而教育更有意义。有的家庭成员懂技能、因此还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效果显著,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关注,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满足外,同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2.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3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3.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4重视情感因素,能够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第8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然而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情况纷繁复杂,当我们面对一些凄惨情景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如何决断呢?是帮还是不帮?是这样帮还是那样帮?当然,人们经常说要进行理性的选择,但是实际上,人在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物的同时,又是一个非理性的存在,人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而且这七情六欲往往对于我们的道德决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就是说的感情用事,而在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中这种感情用事恰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采取一些道德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受到了情感的指引,它使我们获得了情感满足,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心安”与“不安”,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悦”与“不悦”。在先秦时代,尽孝道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厚葬久丧,但是墨家认为这太过铺张浪费,主张薄葬并缩短服丧的时间,而这也影响了儒家的一些门生,从而对儒家的主张提出了批判。孔子对此的回答则是,“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居丧是一个道德的行为,而人们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行为,认为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是因为这个行为让他们感到心安。实际上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与判断来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就是情感,因为只有“心安”才能“理得”,“道德宁可以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道德规范的维持离不开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行为的选择经常受制于情感,而且情感本身也多种多样,既有利他这种道德的情感,又有自利这种非道德的情感甚至是贪欲这种不道德的情感,而且情感本身又因其复杂多变而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人类在根据情感进行行为选择的时候,有时可能会选择道德的行为,但有时也会利欲熏心、一时冲动而选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像在别人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会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是落井下石,从而突破了道德底线,使得道德规范遭到破坏。道德规范该如何得到维持呢?虽然同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规范系统,但道德却不能像法律那样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来使自身贯彻执行,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良心。而在这三者当中,最终发挥作用的还是内在的良心,因为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作为一种外在的制约最终要通过内在的良心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人良心尽失,外在任何批评与指责他都会置若罔闻,那么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就无法使他重新回到道德轨道中来。

道德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正是因为道德与情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道德教育就命中注定也是情感教育,这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道德情感的教育。然而问题在于,人们对此一直都缺乏清醒的认识,从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虽然自从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早在198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品德课程的通知》,把道德教育正式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成了高校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从此以后,道德教育也处在不断被加强的过程之中,像在2004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道德教育的效果却并没有随之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反而给人一种道德教育效果日渐削弱的感觉。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自身也存在严重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大学看作知识传授与学习的场所,大学生来到大学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造,从而掌握立足于社会的一项本领,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这样一种重视知识的背景之下,我们这些教师也因此而忽略了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顺理成章地把道德理解为众多知识门类中的一种,把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知识教育。把道德看成知识、把道德教育看成道德知识教育的做法,隶属于理性主义道德阵营,而这个阵营的创立者是苏格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的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本来也没有所谓的恶人(不道德的人),也没有人愿意做恶(不道德的事)并希望自己成为恶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会做不道德的事,并因此而成为不道德的人,那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本质上是不道德的,而是因为他缺乏道德的知识。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受到知识指导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那么他就会认识到道德是美好的,他就会努力去做道德的事情,竭尽全力去成为一个道德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知识,那么他就无法区分善恶,从而莽撞地进行视听言动,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来,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因此,如果要想让人们弃恶从善,就必须对人们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而苏格拉底终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对他人进行教育,在西方开创了学园讲学之风。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知识轻行动,重理性轻情感,而这恰恰使道德教育半途而废。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高尚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道德的人或道德高尚的人?显然,道德高尚的人肯定不是那些具有丰富道德知识的人,否则的话,我们国家的道德楷模就应该全部都是那些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因为他们道德知识最为丰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国家历年来评选的道德楷模当中,不乏接受文化教育较少的工人农民,而大学伦理教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很少有人当选,而且更有甚者,具有丰富道德知识的教授群体当中经常也会有人做出学术剽窃等不道德的事情来,这就像法官有时也会违法乱纪、作奸犯科一样。知识较少的工人农民也有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道德事迹,而知识丰富的大学教授也会做出蝇营狗苟之事。这种社会现象就清晰地说明了道德与知识之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丰富的道德知识之所以不能换来高尚的道德,这是因为道德不是纯粹的认知问题,而是更加关乎实践、行动的问题。像康德把自己研究道德的著作题名为《实践理性批判》,是别有一番深意的,就是要突出道德的实践特征。道德不是停留在思想上、书本上、口头上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一个人之所以是道德的,不是因为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伦理道德的著作,掌握了大量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说出了许多有关道德的豪言壮语,而是因为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去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对于道德来说,行为重于知识,满腹的经纶抵不上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敏于言而讷于行的人注定只能成为道德上的侏儒。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在注重道德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把“知”变为“行”,让学生用学来的道德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通过行道德之事把自己变成道德高尚之人。如何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变成道德行动,使学生由我知道什么样的人是道德的人、知道如何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变成一个做道德事情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的人,在这样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哪些中间环节?那就是“情”与“意”,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结构就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和谐发展才能造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意”是意志,“情”则是情感。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这个“情”主要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某些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包括赞成、喜悦、厌恶、悔恨等等。在道德品质结构中,“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立足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另一方面它又是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巨大推动力,是产生道德意志乃至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因为道德知识只是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而知识只是成为道德的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知识只是为我们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提供了必要的能力储备,具备了成为道德的人的可能性,但是正如孟子所言,我们到底会不会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往往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为长者折枝”作为一个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往往不是能力够不够的问题,只要人们想做、愿意做,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在现实当中没有做到,从根本上讲,主要是人们不想做、不愿做,“想”与“愿”虽然有认知上的原因,而主要则是情感上的原因,有关这点,我们可以从汉语当中“情愿”一词得到验证,“情愿”就清晰地说明了“愿意”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道德品质结构和道德行为养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学生道德情感丰富了,才会具有把知识变成行动的动力,才会不仅知道怎么去做道德之事,而且愿意去做道德之事,从而使学生把行道德之事、做道德之人变成一个自觉自愿的行动。

第9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进行认知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目标在各个情感生长环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内容进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背影》中的那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就是在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迈的身躯能够力所胜任的。但是在父亲看来,这件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因此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做了,而且还做得很认真、很自然。在这个情景中,父亲的背影是特别的,它不同于我们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这个背影里充满了感情、饱含着深意。人非草木,当作者看到父亲那承载着厚重的亲情的背影时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把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学亲眼目睹过父送子这一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我们就会对父爱的无私与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这样也就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因此,不妨举办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班会,把家长请来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且把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感情大胆表现出来,或者是有过做的不对,让父母伤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这样就把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收效应甚佳。

2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2.1 投入真情来感动学生

在老师投入真感情的课堂上上课,会让学生更加有好好听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师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更好地听着这节课,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传染给学生。这也是显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师的认真感染到学生,使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对这节课有了兴趣,这节课才能有效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积极储备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要熟知相关的历史,搜集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成内心充满幽怨不甘和愤懑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来诉说心中的痛苦,从而使学生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昭君的遭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也能够对所学的诗歌产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师必须以强烈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的知识。

2.2 以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学生,会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思维的引导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满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课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变化并且富有激情外,还得学会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充满激情的上好一堂课寻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园春 长沙》里的这几句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作者回想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心中充满着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挡一切困难的革命豪情。在讲这部分时,教师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语调为学生范读,并且结合的具体经历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不仅能够使整堂课更有气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2.3 以体态语言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所以,老师在讲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时候,用一些恰当的表情、手势或者其他丰富的体态表现,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时,可以一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一面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情感的信号功能的体现。运用体态语言授课不仅能够是课堂生动具体,学生们更加喜欢这节课,而且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 运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导语

在开课前运用恰当的导语可以使这节课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这节课的深刻内涵的研究当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要数文言文了,面对文言文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绕道而行。巧用导语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陈情表》文字艰深拗口,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可以来一段这样的权威导入,“坡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陈情表》是一个例外,它有着能够让七尺男儿感动落泪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来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围的同学,有谁流泪了,谁没流。”这样的导入语也必将产生“这篇课文十分的令人感动,如果我不感动的话说明我没有读懂”的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学生还会对那些生涩拗口的文言文说害怕吗?

3.2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给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栩栩如生。作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视觉上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将课件做得生动有条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兴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对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甜蜜恩爱的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同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深入了解,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之间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违背故事的本意呢?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由于本诗写于 1921 年,这时的中国刚经历过不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不满,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就很自然的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样的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激发,利用多媒体将诗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不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国综合大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闫桂琴.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与人的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林维维.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