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情感心理咨询精选(九篇)

情感心理咨询

第1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一、共情的类型与水平

共情分为初级共情(primary empathy)和高级共情(advanced empathy)两个水平。初级共情,是一种咨询师理解、认识咨询者的感受以及在这种感受下的体验和行为的共情,它有助于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高级共情,意味着咨询师不仅可以对咨询者的表述做出反应,而且可对那些隐含的、未完成的表述做出准确的反应。下面以案例简要说明:

【案例一】

十岁的盛儿来到咨询室就开始发脾气、抱怨。

盛儿:多么痛苦的生活啊!老师说我是骗子,只是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家庭作业。她冲我嚷嚷,说要给家长写条子。

咨询师:你今天很倒霉。

盛儿:确实是的。

咨询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一定让你尴尬极了。

盛儿:确实很尴尬。

咨询师:我打赌你心里一定骂了她几句!

盛儿:是的!你怎么知道?

咨询师:当有人伤害了我们时,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盛儿:哦,现在我感觉似乎轻松多了……

【分析】共情能力高的咨询师面对不同的咨询者,都能够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并通过言语的交流给予回应,通过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来表达对于咨询者的关注、理解、包容和尊重。如此,当咨询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发现自己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慰。初级共情就是传达这种安慰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案例二】

8岁的小韩抱怨说,最近她被老师点名发言的机会比同桌的少!

(咨询师并没有否认小韩的抱怨,没有解释说同桌比他更努力,也没有保证让老师纠正这个错误。因为,小韩真正关心的是和老师的亲密程度,而不是发言机会。)

咨询师:你担心的是老师对你的关爱是不是与对同桌的关爱那样多是吧?

小韩惊喜地笑了……

【分析】咨询师在分辨咨询者的声音、眼神、动作和神态的细微特征,感受到咨询者处于受挫、兴奋、伤心、厌烦、快乐、恐惧、忧郁等状态时,还能够深入地体会并洞察咨询者的内心体验的来源及内在的动机、目的、态度和愿望等,这是一种高级共情,属于理性共情。

【案例三】

小可:我真受不了我们那位老师!他上课总喜欢说他以前如何如何,我真希望转到别的班上去。

咨询师:上他的课你可能很无聊吧?(初级共情)

小可:那还用说,坐在那听他说些废话就够受的了。我是说,他根本没想到时代不同啦。

咨询师:你觉得他应该跟你们讲些实际点的东西,是不是?(高级共情)

小可:其实也不全是实际的东西,至少他该知道时代不同了,他该接受我们的想法才对。

咨询师:如果他改变一下方式,你是不是就不这么排斥他了?

小可:我想是吧。其实,他课讲得不错,我觉得上他的课收获还是蛮多的。(共情产生的理想结果)

咨询师:其实你是很爱学习的。

……

【分析】在心理咨询中,需要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共同促使咨询不断深入。无论是初级共情或高级共情,都是以咨询师与咨询者的情感互动为基础的。互动是以体验为前提的,共情不是咨询师唤醒自己的内心体验的过程,而是咨询师理解咨询者内心体验的过程。可以说,从初级水平的感性共情开始,然后逐渐深入到咨询者的动机和愿望,最后达成高级水平的理性共情,心理咨询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1.共情力求准确

共情是在关心、关注、理解咨询者的基础上开展的,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共情,都要以准确的共情为前提。要做到准确地共情,必须时刻关注三个必要的因素:一要有共情的意识,即认识到共情的必要性;二要掌握共情的技巧,即知道如何进行共情;三要有判断力,即对共情的效果有准确的认识。为此,咨询师要放下自己的假设和先入为主的观点,倾听咨询者,设身处地为咨询者着想。如果无法准确把握,在言语交流中,可以使用“大概”“可能”“或许”这样的词语,揣测的口吻不会直接引致咨询者的反感,反而还可能会引发咨询者的共鸣。如案例三咨询者的一句“上他的课你可能很无聊吧”立刻就获得了咨询者的认同。

2. 把握共情时机

咨询者讲述时,咨询师要尽量避免打扰或打断咨询者的谈话,以保证其在咨询中自由表达想法。因为,这同时也能让咨询者获得被尊重的感受,充分体现心理咨询的尊重精神,有助于保证理想的咨询效果。

共情的最佳时机,最好选择在咨询者最困惑、最痛苦的时候。这些时候,咨询师的共情,特别容易打动咨询者。另外,共情并非越多越好,而应该适度。在整个心理咨询中,一般是先少后多,即咨询前期以不打断咨询者为原则,后期则可以适时共情。因为,在心理咨询的早期阶段过多地使用共情技术,极易导致咨询者产生过多的焦虑以致于妨碍咨询顺利进行。在一次50分钟的咨询中,咨询师共情三次左右,一般是比较适中的,超过五次,就有些偏多了。

3. 避免消极共情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对共情技术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在咨询早期阶段,咨询者常会埋怨他人,如果咨询师顺着来访者的意思指责他人,不但不能产生共情,而且很可能会使来访者产生不安和压抑。因此,咨询师要尽量注意避免过多的消极取向的共情。正如案例三中咨询者所说:“其实你是爱学习的。”这就是咨询师先从感性共情开始,从说出咨询者的消极情绪,然后逐渐地深入到动机和愿望,过渡到说出咨询者的积极情绪和愿望,即充分体现初级与高级不同水平的积极共情。

第2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支持专家/姚树桥 童辉杰 傅安球 苏林雁 王 湘

由于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现代生活方式中带来心理刺激的事件增多,所以,即使是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出现心理上的困惑、问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到做心理咨询,看能否让压力得到缓解,让自己少一些焦虑和压力,多一些快乐和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很多人对心理问题不再持有偏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心理咨询方面做一次尝试。

那么,你了解心理咨询吗?怎么走出接受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哪些误解?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刊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做了一项调查(共有2852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人曾经或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0%的人对心理咨询抱排斥态度,很多人对这一新兴行业存在误解和困惑。为此,本刊根据调查结果特别选出8个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并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资深心理咨询专业人士解读有关问题,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咨询做到“心里有数”。

专家简介

姚树桥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擅长心理障碍诊断和心理咨询。

童辉杰 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擅长心理咨询、心理测验与评价,在临床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与观点。

傅安球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擅长应激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矫治。

苏林雁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长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主持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门诊等。

王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多年从事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1 心理咨询对哪些心理问题有效?

调查 你认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可多选)

婚姻情感方面的困扰 80%

工作压力 85%

人际关系不佳 50%

精神分裂症 30%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对婚姻情感问题,心理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对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无效。

详细解答:

如果碰到了以下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因为多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收到良好的效果

婚恋情感问题困扰。

家庭问题。

工作生活压力。

人际关系问题。

个人在自尊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成绩差等。

工作上的问题,或不能从事一些工作。

环境发生变化,不能适应。

其他心理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心理问题。

如果是出现了以下方面的心理问题,即使去心理咨询,也难以解决问题,建议去找精神科医生诊治:

涉及人格障碍的问题。

缺乏自知力的重型精神疾病。

求访者博客 心理咨询后的点滴感悟

求访者:青青草,女,40岁,媒体记者,曾因情感问题接受心理咨询。

那段时间因情感问题,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糟糕,于是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当意识到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并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觉得这真有点可怕,感觉自己非常无能,完全是个失败者。周围其他人都正正常常生活着,自己这是怎么了?找心理咨询师,甚至找精神科的专家,好像就是承认自己疯了一样。然后,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有点可怕的问题:“如果周围的亲戚朋友或同事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实在不敢想象去看心理医生,自己忍受着,尽量在各方面做得好一些。直到最后,我觉得自己不想再忍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找了一家知名大学下属的心理咨询机构。给我做心理咨询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心理咨询师,她人非常和蔼,给人非常踏实的感觉。经过几次咨询后,我真的感觉好多了。

我想,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是很平常的心理困惑,也可以是比较重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去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个失败者或者是无能的人。相反,这意味着你比周围那些本来有心理问题,却装作若无其事的入更明智。心理咨询可以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咨询师与亲朋好友不同,他不会指着你的鼻子告诉你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师会耐心、没有偏见地倾听你,这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是不同的。至少有一点,对你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周围的很多人都不关心,而在心理咨询师那里,你的想法和感觉会得到验证,你感觉真正有人在倾听你、理解你,真正有人在关心你的感受。

2 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做什么?

调查 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做什么?(可多选)

心理咨询师会帮你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教给你面对问题的方法 70%

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找到消极的思维方式或消极的对待问题的方式,并设法改变它们 50%

把问题都交给心理咨询师,他会告诉你怎么做 45%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做什么,而是教会你面对问题的方法,帮你找出不良的思维或行为方式。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不是替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鼓励人自助;心理咨询也不为来访者作选择、作决定,而是引导其自己负起责任。通过心理咨询,求访者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助益,也可以此作为判断心理咨询效果的部分标准: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找到生活中的“拦路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咨询师会提示你采取适合的行为改变,来战胜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你无法控制的,咨询师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这一事实。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找到引起悲伤,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消极思维方式。通过鼓励你建立个人信心,并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克服这些“自找”的不良情绪,咨询师可帮助你建立一个相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咨询师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积极的变化,找到那些影响人际关系的不良行为方式。可以教给你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找到与那些影响你情绪和感受的人的正确交往方式。

咨询师还可能教会你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根源的思路。你会意识到自己以前从没有注意到的行为和

想法,并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原因动机,找到影响你好心情的不良因素。

如果你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推荐你去做药物治疗等需要精神科医生参与的治疗。

至少可以找到一个认真、没有偏见倾听你诉说的人。

误解与真相:婚姻家庭问题

误解:婚姻家庭问题心理咨询,必须夫妻双方都去咨询。

真相: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夫妻一起去,这样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实在难以实现,一个人去也是有作用的。因为家庭中一方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只能控制自己本人的行为和想法。所以,要想让夫妻关系改善,首先可以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起。

误解:婚姻情感咨询时,咨询师会总偏向某一方。

真相:一个好的婚姻情感咨询师是不会偏向任何一方的。如果咨询中感到咨询师偏向另一方,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意思,可以考虑换别的咨询师。

误解:快离婚了,才需要考虑心理咨询。

真相:如果发现了婚姻关系中的一些早期的不良迹象,就可以去做夫妻关系的心理咨询。另外,如果夫妻双方想让婚姻关系更加巩固,或者结婚前想让婚后关系更加融洽,都可以考虑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咨询。现实当中,更多的是夫妻快要离婚了,才去咨询的。心理咨询不能保证不离婚,但可以帮助夫妻双方做出最好的决定。

3 心理咨询的内容就是谈话聊天吗?

调查 在你的印象中,心理咨询主要是做些什么?

陪你聊天、谈话 32%

对你进行思想教育、说服、劝导 37%

根据心理咨询诊断结果开药治疗 10%

以上都不对 21%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不是聊天或谈话,也不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是开药治疗,而是有独特的原理和理论支持。

详细解答:

首先,心理咨询既不是普通的谈话,也不是随随便便、漫无目的的聊天。无形中,心理咨询师在谈话中会运用到很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心理咨询师与求访者的谈话是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理论支持的积极思考的谈话,与一般谈话或聊天的消遣作用有着天壤之别。

其次,不能将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咨询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就这一点来说,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工作在未开始前就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个人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而心理咨询是非常注重个别化,或个体特征的。比如同样是对工作环境不满,竞争心或支配欲太强的人,经过咨询往往会体会到“顺其自然”或“无为”的益处,产生相应的行为改变,而有自我怀疑、害怕竞争、回避挑战的人则可能受到鼓励从而积极生活,或提出“有为”的观念。同样是因考虑离婚问题走进诊室,一人最终可能决定毅然分手,而另一人则选择以包容和沟通来努力维系婚姻,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会尽量保持中立,避免以自身的价值观去影响来访者,主要是帮助来访者全面分析及理性思考问题,从而达到领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并付诸于相应的行动,在这方面与思想教育大不相同。

此外,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从本质上来说,精神科医生所遵循的工作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包括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疾病,以诊断、开药为主要治疗内容等。而心理咨询师所遵循的工作模式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学的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理解问题发生的机制。尽管某些心理咨询师会给予药物(并不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有处方权),但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进行心理层面的帮助与矫正。从工作范围来说,精神科治疗主要针对一些相对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而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是有困扰的正常人,或者相对较轻的精神障碍(如有明显心理因素影响的神经症)。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

目前,国内开设心理咨询的机构:

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下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这类机构多数原则上是面向本校师生,且是免费咨询。但也向社会接受心理咨询,需要收费,且需要预约。可以直接打高校总机转接或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找到预约方式。

各大医院的医学心理科或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这类机构下面的咨询师同时具有处方权,可以开药。一般在公立医院就诊时,挂心理咨询的号即可(有可能限号,如一位医生一个上午只有5个号)。

各大精神卫生机构下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这里的医生多数有精神科专业背景,有处方权。

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如咨询公司、中小学的心理辅导站等。

如何找到适合的咨询师:

找自己信任的人,如亲友、同事推荐的好的咨询师。

如果你的问题比较具体,可以找相关领域的咨询师。可以到相关机构的网站查询咨询师的特长。

了解一下咨询师的情况,比如他从事的是哪方面的专业,专业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长,研究的是哪个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年限等。

4 心理咨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起作用?

调查发你觉得心理咨询一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多选)

每次20分钟以内 39%

每次50分钟左右 61%

去咨询1~2次就够了 45%

需要咨询5~10次,甚至更多次 55%

每次心理咨询时间在50分钟左右为宜,多数心理问题需要5~10次,以至更多次的咨询。

详细解答:

一般地说,一次心理咨询的时间以40分钟到1小时为宜。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经常会提出延长咨询时间的要求,原因不外乎认为自己的问题复杂,一下子说不清楚,或者希望咨询时间长些,自身受益更多,问题解决更快。但事实上,时间长了,咨访双方都容易感到疲劳,影响咨询效果。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期望心理问题迅速得到解决的心情虽然很自然,但实际上一次咨询所能产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咨询次数根据情况每周1~3次。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弄清问题所在、寻找问题根源、制订并实施治疗方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一次谈话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往往需要5~10次才可起到一定效果。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心理咨询流派的不同,所需要心理咨询次数也不同,长者需要10次、20次,甚至更多。在心理咨询中,第一二次谈话往往主要是收集咨询者的资料,做出初步的判断,以及商定基本的治疗方案;

5 去心理咨询,会不会被批评、泄密?

在你印象中,心理咨询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多选)

心理咨询师会非常尊重来访者(来咨询者) 11%

心理咨询师会为来访者严格保密 20%

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批评 39%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是完全接受与尊重的,并会为来访者严格保密,不

会因为来访者做得不好而批评指责。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工作强调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一视同仁,做到完全的接纳与尊重。也就是说,咨询师将每个求助者都视为有价值、有情感、有独立人格、有解决问题的潜能、也具有一定缺点的人。一些他人可能会批评责难、甚至嘲笑讥讽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到自责愧疚、悔恨不安的问题,在咨询师的面前,均可以直言相告、和盘托出,而不必担心咨询师会怎么看,会有什么反应。即使是有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规范与习俗的行为的人,咨询师也会持开放的态度,平等真诚地对待。这种咨访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来访者树立信心,促进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新的人际经验进行更多的交往。

由于心理咨询往往涉及隐私,许多来访者在选择心理咨询前会有很多思想顾虑:如果这件事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心理咨询师会不会随意谈论我的事情,其实心理咨询师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对咨询的内容、测验的结果以及诊断等严格保密。来访者的姓名、住址,工作、与咨询无关的经济,社会及生活背景,咨询师都不允许好奇和过问,在咨询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可问可不问的不问,可说可不说的不说”。也就是说,只有有助于解决来访者问题的信息,咨询师才会去了解。当然,也存在保密例外,如果确实存在危害来访者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危险,咨询师则有责任告知相关的人员或机构。

第二阶段则是治疗与改变阶段,主要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努力,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矫正,改变不良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第三阶段则是来访者将在咨询室中所得的新的观念或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以取得进一步疗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咨询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咨询的次数直接相关。有宣传说通过三四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这不全面、也不够科学。对于非常普通的问题(如求访者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等),一两次也就足够了,但对于多数心理问题,需要更大的耐心。

误解与真相:儿童青少年问题

误解:孩子只有出现了多动症和自闭症才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

真相:多动症等行为障碍的确比较多见,也需要及早得到处理。但儿童青少年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也需要考虑心理咨询和治疗。比如,孩子违法违纪,不上学,与父母吵架,成绩不好,存在焦虑、抑郁、恐怖、学习压力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得到适当的处置。

误解:心理咨询时,只要把孩子带来就可以了。

真相:除了带孩子来咨询室外,第一次咨询时,最好带上孩子的成长记录本,如成长时期的录像、日记、作业和别人的评语等。这些有助于心理咨询。

误解:孩子有心理问题,把他交给咨询师,问题就解决了。

真相: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带到诊室就完成了任务,把孩子的问题全部交给咨询师来解决,自己就没有了责任。而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及教育模式有关,因此家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与改变。家长喜欢求助外援,希望医生帮助他们解决全部问题,自己不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是不现实的。

6 心理咨询室里气氛是不是很神秘、紧张?

调查 你感觉心理咨询室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可多选)

神秘,紧张 10%

温馨、舒适、安静 70%

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30%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室并不神秘,相反要让来访者放松,所以是温馨、舒适、安静的,心理咨询一般不要换在别的场所进行。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的特殊性要求咨询室要布置得比较温馨、舒适,环境要好,目的是让来访者感到放松。一般有椅子、沙发等,还可有小桌子,上面放有纸巾,来访者若哭泣时可以用到。各个咨询室具体的设置会有所不同,但目的无非是要人性化、舒适。另外,咨询室一般要求隔音效果要好,以免受外界干扰。室内无电话,手机要放在振动档。

很多来访者都希望能在自己喜欢或感到比较放松的场合咨询,如咖啡厅或者一些私人场所、家庭住宅。但是在这类场所咨询,不利于建立起恰当的咨访关系。而且很多家属提出在其他场所咨询的目的,是要咨询师隐瞒身份(如作为普通社交场合认识的朋友)去与来访者交谈,这样做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咨访关系,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由于了解心理问题需要涉及大量的内心想法及感受,来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因有被陌生人打探隐私之感而觉得不快,甚至愤而中断谈话。即使谈话勉强完成,也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当然,在个人知情的情况下,有的咨询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咨询场所上再做考虑不是没有可能。

7 与咨询师成为朋友好,还是保持距离好?

调查 你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维持咨访关系,保持一定距离 59%

最好与心理咨询师成为好朋友 41%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要想取得效果,双方应保持咨访关系,成为朋友会干扰咨询。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不允许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友谊、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一般也不给家人或熟人咨询,这一点与普通的医生有很大的区别。与一般医疗活动不同,恰当、良好的咨访关系不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还是其核心内容,甚至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在与来访者建立了友谊之后,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就很难保持中立,而是不由自主地持有某种带有偏倚的立场和观点,或直接指导来访者做某些决定。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也很难做到真正将咨询师当作专业权威人士来看待,进而影响咨询的效果。而且由于谈话内容往往涉及隐私,与咨询师相熟的人在咨询过后不可避免地会有不自在的感觉,并产生“他是否会替我保密”的疑虑,这一点甚至会影响到友谊的维系。

心理咨询前,要做哪些准备?

心理咨询前,可以对自己的问题稍做整理,或者写一个简要的提纲,以提醒自己有条理地叙述自身情况。由于心理问题往往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及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求助者谈到自身问题时往往情绪较为激动。如果未做任何准备,则容易浪费宝贵的咨询时间。

首先,咨询前要想一想自己目前的情况和期望。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一下,把下面的问题写下来。

1 什么问题在影响着你?是怎么影响的?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2 通过心理咨询,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 咨询师的哪些话语和行为你不能接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不会配合咨询师?

4 你希望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什么样的咨询师会对你帮助更大?

5 哪些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式你不能接受?哪些心理治疗或咨询的方式你特别相信?

6 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你有哪些顾虑?

7 你以前心理咨询时,遇到过哪些不愉快或良好的事情?这些事对你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你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学习到哪些东西?

在咨询前,可以把这些问题具体、详细地写下来,尤其是自己咨询的问题及原因等关键问题。咨询时,应该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还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办法是把自己寻求咨询的原因都一条条写下来,然后大声一一读出来。自己听几次,这样更有助于自己把问题清楚明白地传达给咨询师。

8 心理咨询中求访者多听好还是多说好?

调查 你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怎么样最好?

心理咨询师应尽量多说,多指导 27%

心理咨询是互动的过程,除了咨询师说外,我也要思考与总结 73%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中,要认真表述清自己的问题,感受、情绪等具体细节。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除了倾听咨询师的指导外,还要积极地思考。

详细解答:

许多人都误以为,来心理咨询室就是要听听咨询师怎么说或看看咨询师怎么处理。而实际上,在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尤其是初诊阶段,心理咨询师往往说得很少,而且并不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或评论,而是尽量倾听来访者的问题。倾听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更多更全面的资料,一方面也是充分尊重来访者、不以自身价值观去影响来访者的表现。因此,这种倾听是积极地听、有兴趣地听、不带偏见与框框地听,先不做价值评判地听,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表示理解。在这种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不要以为咨询师说得少,就是他没有工作,其实他在思考进一步的策略。

事实上,心理咨询是一种合作。如果你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心理咨询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坦白、实事求是。心理咨询师是专门经过训练的,他们会问一些关键的问题,但他们也不能看出来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如果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你能坦白、说出真实的想法,那么心理咨询的效果会更好。对于个人的感受,也要真实地说出来。比如,在咨询中你有了新的反应和感受,也可以与咨询师交流。②如有疑问,大胆地向咨询师提问。如果有些地方没听懂,也可以请咨询师重复或解释。③期望要适度。心理咨询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个人的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有一定的耐心。只有个别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才可能经过一次咨询就解决的。多数需要多次咨询。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咨询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解决问题。总之,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只有在咨询过程中积极地配合咨询师进行自身的探索,并在咨询间隔期仔细总结与思考,将所产生的新观念或新行为方式进行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人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怎么办?

有时,有心理问题的本人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很多:①一些人不愿意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隐私;②一些人不太相信别人、心理咨询能帮助自己;③一些人拒绝承认家属所认为的“病”;④还有一些人的确丧失了自知力,是其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表现。

不与来访者本人进行谈话,心理咨询是没有办法产生效果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家人再做工作,劝说其就诊的策略在此时显得尤其重要。通常,家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从自身的立场来劝说对方,殊不知反复提出对方所不能接受的理由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只有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提出对于他本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理由,才能真正打动他,使他产生前来咨询的动力。

咨询师博客

心理咨询行业值得反思

咨询师:童言无欺,男,心理咨询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

现在“心理咨询”是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各地心理咨询的培训也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在从业资格的把握上,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是出于创收的目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太容易得到。在一些发达国家,需要做到临床心理学博士,然后才能从事心理咨询相关职业,而在国内,很多相关学科的人,只要对此感兴趣,或者做了相关的培训,就可能得到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很多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管理等工作的人通过短期培训即获得从业资格,但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有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心理咨询考试中需要做案例分析,据了解,有的考生的案例分析中案例是编出来的。即使是经过正规的培训,但培训中的心理咨询练习是模拟的,而实际的心理咨询要复杂得多,所以即使获得了资格,心理咨询的水平也不一定很高。

第3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我说:“你远道来访是觉得马老师可以理解你,我们来尝试合作好吗?”

没想到小陈泼了我一头冷水:“我不是要您理解,也不是要您帮助,更不是要您同情。谁也帮助不了我。我看过好几本书,我知道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离开咨客自己是不行的……”

我面前俨然一位心理咨询师,不,更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培训教师,颇有几分专业的感觉。我点头肯定说:“你说得对,心理咨询确实最终靠当事人自己。我知道你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这将意味着我们有较好的合作。”

小陈张口说:“我没有看很多书籍。我知道有些咨询师根本不称职,比如咨询师的背景不同,有的是医学工作背景,有的是社会工作背景,有的是教育工作背景。他们当中有的在咨询的过程中说一些题外话,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讨论与我的问题不相干,这不是不懂装懂吗?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仔细地倾听我的诉说。”

我说:“希望我们合作得好一些,我们来讨论你所希望讨论的问题,好吗?”

没想到小张继续给我泼冷水:“其实,来您这里我也不指望解决什么问题……”

读者朋友是不是感到奇怪:这位来访者究竟为何而来?此时,小陈还在对心理咨询师品头论足,还在对心理咨询工作发表见解和看法。说真的我也有点不明就里,小陈来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不得不提醒小陈,时间快过去一个小时了,为了活跃气氛,我说:“如果有机会研讨或者培训,再请你发言,好不好?”

小陈痛苦的脸第一次舒展了,露出了笑容。

我试图把小陈的话题引导到他的具体问题上来。经过反复沟通,我总算知道了小陈问题的梗概。小陈生活在一问题家庭。父母是素养很差的人,一点也不尊重孩子,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父亲对孩子就知道打骂,母亲就知道对孩子羞辱,从来不让孩子表达自己,而且还对别人说孩子的种种不好,小陈因此从小就非常自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内心形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自我。慢慢地,他不敢见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流。长大了,也很难适应工作,换了好多地方。很显然,家庭的消极影响是小陈形成消极自我的根源。听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小陈说:“我不怨恨父母,不怨恨家庭……”

说实话,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面对如此无端的“回击”,我也许忍不住了。但是,此时此刻,我不仅容忍,不仅谅解,而且深刻理解了小陈。小陈的自我压抑太久了,太重了,心中对父母的抱怨之情溢于言表,却还一再说不怨恨。我知道,小陈需要宣泄。这正是小陈来访的潜在动机,也是他“不需要帮助”“不指望解决什么问题”的潜台词。此刻,看着小陈,我真诚地笑了:“如果马老师猜得不错,你从来没有这样与人交流过,从来没有与人这样说过话,或者说,你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与人说话的感觉,是吗?以后,你可以尝试和刚才一样大胆地与人交流吗?”

小陈想了想,没有再继续回击我:“今天确实让我有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感觉。生活中,没有人听我说话,更没有人这样听我说话,都鄙视我,都瞧不起我。今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对您说了那么多不好听的话。谢谢您,我会慢慢改变自己……”

直到结束会话,小陈也没有要我给出什么具体建议。然而,小陈与我告辞的时候,看得出,他心理上似乎获得了某种满足。

心理咨询师点评:

小陈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有如此表现?是因为小陈心理上产生了对咨询师的负移情。在心理咨询中,移情是指求询者把对某人的感情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比如把对父母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于是,咨询师就成了求询者父母的替身。这就是移情。移情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移情。在正移情的情况下,求询者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友好和敬仰,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爱慕之情,并希望从咨询师身上得到爱恋情感的满足。一种是负移情。在负移情的情况下,求询者感到咨询师像自己不喜欢的父母或某个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甚至对咨询师发泄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这时候,咨询师可就真的成了“替罪羊”了。

第4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

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4.2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完形疗法的应用策略

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皮尔斯博士创立,是来访者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疗愈的方法。完形治疗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完形疗法中,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觉察达成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选择,最终促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

完形疗法同样强调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此刻的存在和感受,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确对待过去生活向现在生活的过渡。人始终要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处理某些心灵创伤或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

在完形疗法中,对于来访者来说,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自我觉察。觉察自己此刻的心情、此刻的情绪、此刻的状态,以及自己该做些什么。通过觉察进行自我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自己,从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咨询方法要求来访者将过去与未来统统带入,然后在此刻去直接体验它们。完形疗法的功效取决于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而非是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或做所的解释。咨询师的角色之一是设计操作方案以便让来访者觉察自己在做什么,通过这种觉察使得来访者能看到可以改变他们自己的其他可能选择,来访者因此被要求自己主动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会。

第5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关系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14-01

咨询,即询问、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人员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咨询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能有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1]。

1心理咨询形式

1.1门诊咨询:门诊咨询设在综合性医院的门诊部或卫生保健部门,咨询对象直接访问咨询者,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能及时、深入、全面地了解咨询对象的问题,咨询对象可充分详尽的倾诉,咨询者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帮助,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咨询形式。

1.2信函咨询:信函咨询是咨询双方通过书信(包括电子邮件)往来进行的心理咨询。信函咨询突破了时空距离,避免当面咨询时的紧张和难以启齿,适用于不愿暴露身份者和外地咨询对象。这种形式不足之处是因不能当面交流,难以深入了解情况,可能会影响咨询效果。因此,信函咨询应与其他咨询配合进行。

1.3电话咨询:通过电话进行咨询,具有方便、迅速、及时的特点。对于处理自杀等心理危机有较好的效果,因此被称为"生命线"或"希望线"。电话咨询的方法主要采取倾听、支持、疏导等技术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防止或中止极端行为产生。

1.4专题咨询:指通过各种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讲座和板报等对公众进行专题咨询指导和答疑,具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作用,如对人体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提供公众期望获得的心理保健知识等。专题咨询对预防各种心理障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涉及的问题是普遍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对解决个别的、特殊的心理问题并不合适。

1.5现场咨询:指咨询者到具有特定心理需要的地方进行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例如,到学校进行针对学习心理和适应问题的咨询,到社区进行针对家庭、儿童、老人心理卫生的咨询,到企事业单位针对工作环境的心理咨询,在病房针对某种疾病进行的心理咨询。现场心理咨询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是特种群体心理卫生的重要方式。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通过比较和分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定义和内容,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或困惑的健康人、轻度心理障碍且自身能调节者;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则主要有心理障碍患者、正在恢复或已康复的重型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着重处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失业及就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学习与教育问题、成年人的婚恋问题、老年人空巢问题等;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则主要是某些神经症、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等[2]。心理咨询不需辅以药物治疗,而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辅以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用时短,一般1次到几次即可;心理治疗则费时较长,需要几次到几十次不等,甚至更多,需经年累月方可完成。心理治疗一般需要在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专科医院门诊进行,必要时可住院治疗。心理咨询在意识层次上进行,更重视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着重找出已存在于求助者自身的某些内在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或在现存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提供改进意见;心理治疗则偏向在无意识领域中进行,且具有对峙性,重点在于重建患者的人格。

2.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它们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心理治疗中常使用的行为疗法、认知治疗、动力学治疗等技术在心理咨询中也常用。两者都重视建立施治者与求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都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发生心理改变和健康成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常用的心理咨询技巧

3.1尊重与同感:尊重和同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巧,有助于获得咨询对象的信任和喜爱。尊重指咨询者对咨询对象宽容和接纳,咨询者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咨询对象,容忍对方不同的观点和习惯,不采用批评性语言,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咨询对象的尊重。同感是咨询者用同情和愿意感受的心态去接触对方的内心世界,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咨询对象的心理状态(感觉、需要、痛苦),并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咨询对象的充分理解。

3.2提问:提问是咨询者获得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提问时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避免咄咄逼人而造成对方的紧张。应根据情况选择开放式或封闭式提问,一般说来,收集资料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咨询对象对有关问题和事件给予较为详细描述,而在澄清事实时可采用封闭式提问,有助于缩小讨论范围、节省时间和帮助咨询对象集中注意某些主要问题。

3.3倾听:倾听是咨询者与咨询对象的信息、情感、思想传递的过程。咨询者应关注咨询对象的叙述,并借助语气词或表情动作来表达对叙述的兴趣、重视或接受,给咨询对象以鼓励,使会谈顺利进行,如咨询者不时用点头、微笑或简短的词语。

3.4解释和指导:解释和指导是心理咨询中重要的影响技术。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3]。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或个人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给咨询对象以启示,使其领悟,同时为咨询对象提供新的应对方式,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解释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不要干巴巴的说教;解释要言之有理、分寸得当,不要模棱两可、草率敷衍。

3.5消除阻抗: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对象在涉及隐私和痛苦时,有意或无意的抵抗,表现为迟疑、退缩、沉默等。阻抗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消除阻抗的关键措施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要注意在咨询过程中不给咨询对象新的压力,不急于追问,给他以思考的余地,通过反复的解释和讨论,甚至通过多次的咨询来调动咨询对象的积极性,让他和咨询者一起寻找和认清阻抗的根源,消除阻抗。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5:403.

第6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工作者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对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国家、社会对于此行业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长而久之,心理健康工作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了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欲从角色压力、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

1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倦怠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工作者很容易就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Petrazzi Woods & Antoinette(2005)的研究发现发现超过70%的心理健康咨询员有高度或中度的情感衰竭。而高校环境下的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现象,Wilkerson,Kevin(2006)对78名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调查发现,情感耗竭能解释工作倦怠变异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心理枯竭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理想阶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初期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会高度投入工作,并充满陶醉感。(2)迷茫阶段。随着对高校心理工作的日益深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咨询效率逐渐降低,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工作,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心理枯竭。(3)挫折阶段。随着咨询个案的流失、咨询困难个案的逐渐增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日益降低,感到强烈的无助和疲倦。(4)冷漠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开始消极工作,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厌弃感,并有强烈的放弃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

2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

2.1 角色压力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往往具有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或是思政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因此他们往往会有角色冲突的困惑。作为教师,相比于学生他们经常会有一种优越感,这无形之中拉远了与来访者的距离,而在咨询中他们也会常常指导甚至指责来访者,进行价值干预。而学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信任和尊重,也会使他们迷失了自己,在咨询中追求那种权威感和控制感,从而导致过强的帮助他人和改造他人的期望。另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归属于学工处,很多时候会被指派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增大了咨询中的阻抗,降低了咨询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逐步提高关注,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工作者予以大量期望。在人们心目中,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是亲切的、成熟的、富有智慧的、能言善道的等等,这样的角色定势无形之中也会给心理咨询工作者很大的压力。

2.2 专业特点

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做到高度投入、全身倾听,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就极易产生枯竭和倦怠的感受。而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的反复互动、长期的卷入、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也常常会给咨询师带来压力。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长期的、稳定的督导支持。督导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个人成长和专业化朝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健康工作者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更多时候承担着宣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任务。仍然有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精神疾病和心理咨询是相联系的。要消除人们这些根深蒂固的成见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这也给心理健康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2.3 个人特点

年龄、性别是常用来分析职业耗竭的人口学变量。研究显示,随着咨询师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加成熟的咨询应对模式,对于来访者以及自身表现的接纳程度也更高,对自身的倦怠情况也能及时地做出调整,因此年龄较大的咨询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较低。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男咨询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显著低于女咨询师,而在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则显著高于女性;其他的研究则没有发现这种关系。性别差异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仍不清楚。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健康人格对于咨询起着支撑作用,他们不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咨询技巧来治疗来访者,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以自身的健康人格力量感染来访者。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人格成熟程度越高,他的咨询效果越好,咨询感受越好;反之,混乱的人格会破坏咨询效果,给来访者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的低外向性和低愉悦性的人格类型与高倦怠水平往往相关,另一些研究显示高集体自尊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低倦怠有相关。

3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干预

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是解决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枯竭的重要保证。首先,需要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因为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团队建设,治疗师之间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的强有力相互支持是减少枯竭现象的重要因素。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咨询师作为督导员,或是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建立督导互助网络,这样可以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孤独感。其次,需要保证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数量。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只有一至两名心理健康工作者,他们很难应对全校多达一万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应配备足额的心理咨询教师,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高压力群体,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第三,心理健康工作者也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深入了解自己,对有可能出现的心理枯竭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 蒋奖,许燕.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26.

[2] 王贵林,孙悦亮.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心理枯竭问题的多维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9):150-151.

[3] 林琳.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闽江学院学报,2010(4):118-121.

第7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林紫是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10年前,她创立了上海市首家非药物心理咨询中心。从最早的“知心姐姐心理工作室”,到现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四个分中心的成立以及都江堰3年公益心理援助关怀站的建立,林紫倾听过无数颗绝望心灵的低诉。

以前女性占到70%,现在男女基本各占50%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林紫曾体验过身份认同的尴尬与困惑。

1998年以前,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各大城市,“心理咨询”这一舶来品大多只存在于医院或高校。“心理咨询师”也不属于国家《职业大典》所认可的正式职业。

当时林紫还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她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业表现不好,实际根源于深层的心理问题。

1998年,她受邀在电视台的青少年节目中作嘉宾,通过游戏设计等环节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孩子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反映。”林紫说,一些陪同孩子前来咨询的家长吐露了自己的心理困扰:婚姻危机、职业瓶颈……林紫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

1998年10月,林紫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当时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接近于“妖魔似”,“常被误解是‘精神病患’才需要的,所以走进咨询中心的人常常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还得尽可能避免让亲友知道。”

创业初期主要以个案咨询为主,每周的来访量不足10人,经营惨淡。但林紫并未放弃。

同时,为了争取社会的认可,从1998年起,林紫及同行就通过各种媒体和公益宣传,不断呼吁政府将心理咨询作为行业加以重视和支持。200i年,国家终于出台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和《认证办法》,2002年,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始进行。

10年坚持,如今,林紫心理咨询中心每月来访者的人数增加了15倍。另一个有趣的变化是,“以前女性占到70%,现在男女基本各占50%。”

社会心理问题的复杂化也推动了林紫心理咨询中心的发展。如今,该机构下设“个案咨询中心”、“企业员工心理援助EAP中心”、“义务咨询中心”、“心理学院”和“网络媒体制作中心”等多个分部。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组织也开始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纷纷引入EAP项目(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为员工提供心理福利。

压力容器

林紫将自己形容为“压力容器”。确实,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各类型压力的集中倾泻对象。

在流动性、成长性与不确定性成正比增长的当代社会,人们对感情、职业日益产生了无力把握的感觉。林紫告诉《望东方周刊》:“婚姻情感问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近5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前者占到总咨询量的45%,后者占到15%左右。”

心理咨询师高翔、齐文也有类似的感受。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可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近段时间,林紫每天忙于处理企业裁员咨询与危机干预个案。

另一个让林紫深有感触的方面,是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变化。10年前,前来向林紫求助的学生大多是被家长强行送来的,希望可以“改造孩子”。而现在的情形则大相径庭,许多年幼的来访者自行要求咨询,问题并不局限于自身,甚至包括父母的婚姻关系。

林紫认为,随着个人选择机会的增多,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也有了很明显的分层,从考虑“我必须做什么”,到“我应该做什么”,再到“我愿意做什么”,孩子们的自主性在增强。

与此同时,婚恋关系的不稳定态势也让孩子普遍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离婚情况的增多,让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更为敏感,现在的孩子更早熟,也会想到用自己的方式去平衡一些事情。而这些孩子等到了适婚的年龄,恐婚、不婚的情况也在增多。”

三四十万的咨询师缺口

在国外热播的美剧《扪心问诊》中,紧张兮兮的中年精神治疗师保罗(Paul)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病人,他与病人成为朋友,揭开那些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病人心里的秘密。

像保罗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在美国,每千人中就有一名。

而国内心理咨询师仅有四五万人,按联合国每千人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缺口大概在30万至40万。从2003年劳动部正式推广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培训至今,全国约有17万余人参加了资格考试,拿到证书的约有12万余人。

心理学进入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初到20年代。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来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开始出现心理诊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专业在大学被取消,心理问题被当作政治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成了精神病医院的门诊。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

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才被正式从西方引入,学科重建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

到了90年代后期,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教育系统开始大量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卫生系统、司法系统及军队也逐渐引入了心理咨询建设。

公众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这个讲究“家丑不可外扬”的国度,个案咨询的开展难度依然很大。

向东方文化汲取灵感

国内最早的一批心理咨询师,从国际交流中受益良多。

在从老师转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林紫最初经常求教于华师大的几名心理学专家,其中就有“海归”。

2001年“职业标准”的出台向外界放出了信号,心理咨询将走向合法化、正规化。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全国广播电台、美国新闻周刊和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纷纷前来采访,用好奇的口吻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也有心理咨询了”,“中国人的选择增多了”。

2002年起,林紫咨询中心开始邀请海外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团队。又经过两三年,从2005年至今,一些在海外从事心理咨询的华人不断回国寻求发展。

林紫骄傲地告诉《望东方周刊》“许多留学生特地回国咨询,问题解决后感慨: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了!”

事实上,自2003年劳动部推广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培训以来,渴望从业的人员日益增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亦广受欢迎。2006年7月,法国近十年来最成功的杂志《心理月刊》的中文版应运而生,受到广泛瞩目。

心理访谈类节目也成为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我父母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是来自我,而是来自《心灵花园》、《新老娘舅》这些电视节目。”高翔告诉本刊记者。他本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

在心理学热潮背后,从业者也感到一丝隐忧。林紫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参加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学员多,实践机会少;心理诊所良莠不齐,‘行业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心理工作者缺乏从业保护,从业风险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

第8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我们为什么要学心理咨询?理由可能形形:有人是爱好心理学;有人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了心理问题,看着很难受,想要帮助他解决;有人是自己遇到了心理困扰,得到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于是想要回报更多人;还有很多人是因为工作需要才来学习……

多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登天的感觉》,里面是我在哈佛校园里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历。做一名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会拥有登天的感觉?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几句很通俗的话:一、心理咨询好玩儿;二、心理咨询好用;三、学心理咨询至少能保本;四、省钱买乐子。

现在社会上提起心理咨询师,好像充当的是“垃圾桶”的角色。来访者把眼泪呀、苦水呀全都倒给你,然后拍拍衣服走人。其实不然。

心理咨询是助人快乐的职业,而这里面的“人”不光是来访者,也包括咨询师自己。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倾听、观察、沟通、同感共情,都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成一个从痛苦走向快乐的登天过程。而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自我觉察、自我成长,体验着助人的快乐和自身人格完善的幸福。

心理咨询好玩儿

为什么好玩儿呢?跟初次见面的人打交道,人家一听说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往往都会问这么一句话:你猜猜我在想什么?当然,心理咨询师不是相面先生,也不会读心术,但心理咨询师一定拥有很好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能够对外在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动机进行深入的剖析!

什么是外在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动机?我们举一个前些时候的案例:杨丽娟追刘德华追到了香港,最后逼得他父亲跳海自杀。表面上看,杨丽娟喜欢刘德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好像“我的整个生命都是为刘德华存在的”。但让我们往更深层去看一下,杨丽娟“名为他恋,实为自恋”!她嘴上说“我爱刘德华”,心里想的却是“刘德华应该爱我,而且必须回报我”!

任何表面现象背后都有它的深层原因。达•芬奇为什么喜欢画女子的肖像?在达•芬奇流传至今的20来幅油画中,竟有15幅画是以女性为背景的。而在这15幅画中,9幅是以圣母为背景,6幅画的是普通女性。如此多描绘普通女性的作品,在那个宗教画盛行的时代是鲜见的,而这一切都是因达•芬奇的母亲就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在他的儿时记忆中,母亲与他总是深受委屈。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品,而《蒙娜丽莎》这幅举世闻名的杰作正是他对母爱渴望的升华!

我们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他的故事,还要观察他的着装,注意他的眼神,甚至是他使用的手机铃声,喜欢的小说中的角色,经常会做的梦等等,这些都会给我们很多线索。比如曾经有位来访者告诉我,她最喜欢《基度山伯爵》,我就可以看到她内心对“敢爱敢恨”这种情感的向往,尽管她表面看起来很懦弱――心理咨询师就是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发现来访者不被表露的内心情结。事实上,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自己也感受到了世界的宽广,生命的奇妙,也能够更深层地认识自己,提升我们的智慧。

心理咨询好用

心理咨询有四大基本功:同感力、洞察力、觉察力、沟通力。前面我们谈到了洞察力,现在我们以同感力为例,看看心理咨询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什么是同感力?弗洛伊德的大弟子阿德勒(A. Adler)说:“穿上来访者的鞋子来观察与感受来访者的体验。”这就是同感力。

有些人认为,咨询师就是“说”,是要说服来访者。事实恰恰相反,咨询师更需要倾听,需要感受。因为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以为是地去跟对方讲道理,他的耳朵是堵上的,大脑是短路的。我们不妨用阿德勒的方法来试一下。韩国有部电影叫《我的野蛮女友》,女主角逼着男朋友穿上她的尖头高跟鞋,男朋友走起路来就跟在钉子上跳舞似的,一蹦一蹦的。据说高跟鞋是欧洲男人的发明,为了让自己的老婆不会跟其他男人跑掉。但只有他们自己穿上试试,才会知道有多大的痛苦。

我常说: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不做心理咨询,你不知道自己说话有多罗嗦,思想有多主观,动作有多讨厌。当我们带着“救世主情结”去给来访者做咨询时,就会把自己打造成英雄,不断给来访者支招,否定来访者的努力,口沫横飞的咨询师往往给来访者造成更大的压力。人家说失恋了多痛苦,我们跟人家讲“天涯何处无芳草”、“海阔天空任鸟飞”,这不是咨询,是毫无同感力地往来访者的伤口上撒盐。

心理咨询的同感力,基础就在于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咨询师必须信任来访者,竭力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由衷地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尊重,让来访者感受到。它是心理咨询的看家功夫,是换位思维的终极目标,也是心理咨询的魔杖。所谓理解万岁,我们的来访者,叛逆的高中生也好,含辛茹苦的母亲也好,外表风光的企业家也好……当他们在我们面前流泪,告诉我们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我们是第一个认真听他说话的人!这时候,才是来访者改变的开始。

同感技术的威力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的示范。曹植的七步诗大家都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于才华横溢的曹植来说,七步成诗并非难事,但他用一首诗保住了性命,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同感力起了作用。这首诗让曹丕换位思考,感受到骨肉亲情,无法对亲生兄弟下手。虽然曹植并不懂心理咨询,但我们从这里却最大限度地看到了心理咨询技术的力量,了解了心理咨询是多么的“好用”!

1995年,在去美国留学的飞机上,我遇到了一位在大学里讲授心理咨询课程的老教授,他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达了心理咨询给人的感觉:“Counseling is to make you feel so good about yourself that you feel you are climbing up onto the sky.省略

第9篇:情感心理咨询范文

各位女士,你们好!

非常荣幸和大家相识,感谢...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名字叫...。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心理咨询目前在我国特别是在我们河南这个内路省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许多人对它还很陌生,还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基于这个情况,我今天仅仅是和大家交流一下心理咨询的两个常识性的问题。一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二是心理咨询的问题。

说起心理健康,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明确,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心理健康就是心理没病呗。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是很全面,我在这里借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将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具体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就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的协调,能适应环境。也就是说,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性马上要出国留学,对许多人来讲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她呢,随着出国日期的临近,出现持续焦虑不安、失眠以及其他一些情绪上的反常,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咨询师了解,原来是这位女士害怕到了异国他乡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无法生存所以导致心理失衡,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女士的身体与情绪调解能力的不足。不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这一方面许多人都做的非常好,否则你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将康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这么个例子,一位女性来访者前来咨询,她咨询的目的是想摆脱在办公室中出现的不能自控的冲动情绪,什么事情使她如此呢?经过咨询师耐心询问,得知是因为这为女性仅仅是讨厌她的一位女同事而导致情绪不良。讨厌的原因呢是因为她的那位女同事和上司说话总是娇里娇气,喜欢和讨厌是人之常情,但因此影响正常工作,这样的女性你能认为她心理健康吗?

第三:心理健康就是有幸福感。这一条非常的重要,我想统计一下,认为生活很幸福的女士请举手,(。。。。。。。)举手的人不多,我想请问各位,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无忧,丈夫宠爱、孩子乖巧。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呢?可能有的女士会说,没钱!对了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和理想不切合实际,有过多的无法完成的计划,你每个月挣一千块钱,但总想花三千块钱,你能办到吗?不能,所以心理就极不平衡以致失去了幸福感。有句俗话说的好,叫“知足者常乐”。我再举个例子,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集财富与声誉于一身,有无数的FANS崇拜他,包括我自己,在常人眼里,他是怎样的幸福啊,可是在他的盛名之下,有谁知道他同样忍受着感情与事业带来的压力,以致身心失衡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无法自拔,最后自杀身亡。张国荣的自杀引发多个影迷随他而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果张国荣能有幸福感,能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很好的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今天我们就不会再为这位巨星的逝去而叹息。所以我希望大家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的生活,珍惜你手中的幸福!

第四:心理健康就是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能在工作中感受到乐趣,我曾经听一位朋友讲,说现在的人是干一行厌一行,干会计的嫌枯燥,干营销的嫌辛苦,做生意的怕风险,做公务员的嫌单调,总之,没有几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那么当我们做着自己讨厌的工作,没有激情的工作时,你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吗?我想是不可能的,你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但你在工作中绝对感受不到乐趣,也就无从谈起把你潜在的能力在工作中挖掘出来。

听了以上四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说自己心理健康了,不过没有关系,偶尔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只要不让不良的情绪泛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及时调节心理状态,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说上半年出现的非典,当人们了解到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后惊慌失措,人们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心理考验。当非典过后,多数人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而一少部分人呢则患上了强迫症,反复的洗手,无法摆脱恐惧的心理。对这部分人,你能说他心理健康吗?他们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否则他们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