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小文章范文

情感小文章精选(九篇)

情感小文章

第1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03-01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小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和作者达到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逐渐明确了作者的立觯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语文教材为基本载体,主动参与、主动体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让学生从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无尽的乐趣,领会到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全面引发小学生的主动求知欲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想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学习。但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天玩,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让他们主动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把小学生推到了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授课目标等不再由教师决定,而是学生主导课堂走向,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小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点燃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1]。

2、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达到共鸣,领会作者的写作立场、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求知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活跃思维创新能力,持续丰富情感体验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打破思想壁垒,活跃思维,深入思考,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创新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力。

3、加强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自主确定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并就小学生自己目前已具备的认识能力与认识范围,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验作者的情感,发现文章的主旨内涵。在这种主动求知,深入探究,反复思索的过程中,小学生掌握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收获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累积了一定的创作素材,从而切实加强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建构途径

1、教材语言,引感体验

教材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的源泉。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教师要对语文教材科学有效利用。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依据教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具体的文章内容,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情形,营造课堂氛围基调,唤醒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进一步指点学生从文章内容深入到文章环境,最终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情感氛围,诱感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文章三者的对话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就文章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文章包涵的思想感情,再运用一定的情感手段,将这种感情输送给学生,把学生推进强烈的文文章情感氛围,从而渲染学生的文章情感,诱发学生的文章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学生、作者三方的情感共鸣[2]。

3、情境再现,生感体验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认识经验与认识范围,再现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情境,综合利用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整体感受文章中的人物、风景、物件、事情,从多个方面唤醒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使学生爆发全方位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材文章《虎门销烟》一文中,文中描绘的就是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时刻,人民群众群情激沸的场景。通过描绘销烟时,人民群众的各种反应,表现人民群众对鸦片的极大厌恶,显示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教师在此文的教学中,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媒体播放《虎门销烟》的记录片,再现当时的销烟情景,让学生由景生情,引发学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4、不同情感相互对比,激起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同情感相互对比,也能激起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都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性,有些情感含蓄内敛,有些情感张扬豪放;有些情感浓烈炽热,有些情感清淡寡欢。这些不同的情感,如果让学生单一体会其中的一种,对于年龄尚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如果把两种乃至更多情感鲜明的文章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小学生是很容易从比较中发现不同的。此时教师再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点拔,必能激发小学生的悲、喜、欢聚、离别、思念等情感体验[3]。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合理的手段,对小学生适当指点、引导,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光.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及其建构[J].新课程・中旬,2016,(11):33.

第2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学;五步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使阅读的效果更加明显,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使阅读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题文关系进行感知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它引领文章的内容。从题眼着手,可以对全文进行了解。在阅读中,要从题目入手,对全文进行感知。

2.对脉络结构进行感知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在进行初读的时候,要把作者的思路理清,这样整篇文章的主旨就会水落石出。

3.对主要内容进行感知

在整体感知中,要对主要内容进行感知。比如,记叙文包括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找一些关键词,把这四大要素连为一个整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

4.对语言特点进行感知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感知。每篇文章的语言特征各不相同,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了了解,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就能够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色彩。

二、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在《父亲的菜园》一文中,课文讲述了父亲在贫瘠的山坡上开辟菜园的事情。在开辟菜园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我们设想而知,在那样贫瘠的山坡上,是如何开辟出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园的。如果没有艰辛的劳动,没有辛劳的汗水,没有日复一日的劳作,怎么会有翠绿的菜园呢?在市场上随便花钱都可以买到非常丰富的菜,但是却花费很大的汗水去开辟小菜园,这到底是值还是不值?需要每个同学去思考,需要每个人去叩问。在值与不值之间需要做出选择。在生活中,劳动是最美的,是让生活充满色彩的工具,让每个人都充满最甜蜜的生活。

三、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学生进行完上面两步以后,开始进行自读课文,圈画词句。学生在进行自读课文中,要把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圈画出来,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在《父亲的菜园》一文中,学生在自读中,可以找红笔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圈画出来,然后再进行重点攻克。比如,生字“婴、毅、肿”等,这些字用红笔进行圈画出来,利用字典等工具把读音标注出来,还有一些生词,如“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等,这些可以利用字典工具进行理解,并理解在文章中所表示的含义。还要把一些关键的句子圈画出来,比如过渡句、总起句等,通过这样就可以对全文进行详细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精读探究

在圈画中,有很多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就需要进行合作,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让其他学生为他们解决,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全面展开,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小组合作中要让阅读更加深入,要做到精读探究。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吸收不同的观点,并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阅读更加透彻。

五、朗读指导,品文悟情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大声朗读,通过朗读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因为对这篇课文的情感都有了了解和认识,对重要的句子和字词都有了了解,这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对重点的句子投入更多的感情,不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朗读中去,让朗读有了生命,使阅读有了真情实感。朗读不是单纯地去读课文,而是要把情感融入朗读中去,用情感激发阅读的兴趣,让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从文章中体会真情实感。通过朗读,感情就会激发出来,就会达到情不自禁。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一定要寻找阅读方法,才能使阅读更加有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首先要对全文进行感知,再提出问题,其次进行圈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最后进行朗诵,体会情感。通过这五步,可以使小学语文阅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阅读引领学生未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会使阅读更加轻松、愉悦,让小学生徜徉在快乐阅读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第3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阅读 朗读 主线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78-01

学生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形成主要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塑造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矫正,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形成,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感性强而理性弱,记忆力强而理解性弱。语文学科则知识丰富,内容多样。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焊接点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充分占有资料,并加以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课前教师应钻研、把握教材文本,挖掘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的也需要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去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故事讲述、表演等手段呈现,让课堂教学不再单调、充满活力。这也切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爱好、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阅读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喜爱看动画片,这篇文章又非常形象、生动,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北风和小鱼的形象、对话。这样北风的凛冽、得意的样子,小鱼的淘气就通过画面、声音等突显出来,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形象,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2.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论是诗歌、散文、故事等都是富有节奏感、富有韵味的,非常符合小学生听唱儿歌,跟着节奏跳舞好动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去朗读课文,以朗读代替讲授,朗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进而才能朗读出文章的韵味。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诗歌《江南》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去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文中读出“莲、田、间”的押韵,读出“东、西、南、北”的对称感,读出“鱼戏”一词的反复感,才能读出鱼戏莲花的江南水乡的美景、读出泛舟水上欣赏美景的。又如二年级下册《蚕姑娘》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朗读出文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的蚕姑娘颜色、形体变化的节奏感,叠词词语的韵律感;朗读出“蚕姑娘”、“黄姑娘”、“白姑娘”、“蛾姑娘”的称呼替换感;朗读出“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期盼蚕姑娘的急切感。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蚕姑娘的蜕变过程,读出蚕姑娘的魅力所在,读出对蚕姑娘吐丝期盼的韵味感。

2.2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谈出自己的感受。当然小学生因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感受非常有限,但只要是从文章触发的心理波动,都是可贵的,都应受到教师的肯定、重视,它们是学生情感、思想、文本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创造的火花,能照亮学生语文阅读之路。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草原的早晨》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大草原早晨的宁静,读出牧民追赶羊群的快乐,读出大草原的蓝天、白云、辽阔无边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大草原和牧民生活的感受,学生就会流露出向往、羡慕的神情。再如阅读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时,教师要通过文中母亲的叮嘱、白发、湿润的眼睛让学生读出母亲对即将远行儿子的牵挂、慈爱,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孟郊《游子吟》中母亲的真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生活的经历,学生想去谈,也能谈出感受来,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印记。

3 阅读应抓住文章主线,“数清线上的珠子数目”

3.1抓住文章主线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社会、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虽然短小,但都有主线串联,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人物,还可能是情感。教师让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抓住文章串联的主线,才能抓住文章的纲、文章的灵魂。抓主线的方法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找中心事物、人物、情感,要简明而有效。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抓主线:、井,抓住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本文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再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本文的主线:麦子。因为本文写了土地爷爷发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吃――小牛把麦子掺杂粮吃――小猴把麦子种进地里――小猪吃完麦子――小牛剩半袋麦子――小猴麦子堆得满满的,每件事都与麦子相关,抓住了麦子这一事物就抓住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3.2“数清线上的珠子”――理清文中内容

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还要让学生数清线上有几颗珠子,珠子的大小,了解珠子的颜色、质地等,才能算真正了解这串珍珠、读懂文章的内容。因为这里所说的珠子就是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不清文章的细节,抓不住文章全部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阅读时,本文的主线是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但这篇文章的珠子就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写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傍晚流云色彩的变化多端,写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也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一派丰收的景象,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句,生动、形象。让学生理清这些内容,才能从事物、颜色、空间等真正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丽。

4 拓展延伸,让阅读充满动力

第4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背景音乐;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实施情境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详细研究和论述,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利用背景音乐,渲染课文情境

我国古代伟大学者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确,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抒情活动,它可以改变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并使人进一步产生丰富的想象,开启人们智慧的闸门。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好多蕴含着丰富情感内容的文章,这对于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要想使他们的心灵情感与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一些与文章情感类似的音乐作渲染,使学生在音乐强烈的感染力下,迅速进入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境界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十一册11课《长征》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我为学生播放了《十送红军》这首歌,当唱到:“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时,学生的情感心理很快地进入了深沉的情感状态,再加上老师充满感情的解读,学生立刻就进入了文章所描述的情感境界中,并且深切感受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的英雄气概,同时也领会了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课文情境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总是一贯采用传统教具:粉笔+黑板进行教学,讲课方法也是极其枯燥、乏味,这对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涣散的小学生来讲,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上课没几分钟,就开始开小差、走神,教学效果自然也是难遂人愿。如今,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始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即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于一身,可以将枯燥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直观化,而且因为可以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在很大程度上能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活动中去。

比如,在教学十一册1课《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感受和认知,当学生正式学习这篇文章时,就会迅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并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受到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教育,陶冶了爱美的情趣。

三、利用角色扮演,体验课文情境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将语文教材中具有戏剧性的文章改编成小型表演剧,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让学生把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这样,教材中的角色就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家眼前,表演者以及其他学生就会迅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课文情境中。

比如,在教学第九册16课《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就把它简化成了一个小剧本,让学生对剧中角色雨来、交通员李大叔以及日本鬼子等等进行扮演,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学生把这几个人物活灵活现地表演了出来,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也真实感受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制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表演协作能力。

第5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觉得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独立吸收和接受知识,所以一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对学生人格培养也是有阻碍的。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环境,寻找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每一件事,开头顺利了,下面的事就好做多了。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开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课堂准备工作,在每堂语文课上课前,把文章内容用引人入胜的导语向学生展现,以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有好奇心的,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联想等方式,引入将要学习的课文,引领学生进入教材中。

二、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不如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有效、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够独立地进行阅读,增加阅读效果,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班级内组织阅读小组,进行教学阅读大赛、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把以前看过的、读过的好文章、好书介绍给同班同学,以此培养学生积极阅读、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要进一步深入引导,实现由浅至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之外,更要为学生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符合的阅读材料。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的文章,确保难易适中。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渐渐加深难度,保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长久地参加阅读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只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单纯重视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在阅读、阶段情感认知的培养。教师经常会对文章的中心语句、重点词汇、段落大意进行认真的讲解,忽略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假如教师讲解之前学生没有完整地阅读整篇文章,没有细心地阅读文章,很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及对文章的体会和整合。教师讲解得再怎么好,给学生展现的还是零散的,不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自我朗读和阅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强化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掌握文章整体的布局构造,知道文章的思想脉络、故事情节、发展顺序,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完成教学目标。

五、要重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个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吸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去读,自己尽量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展开自主学习、自主领悟、阅读学习。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朗读,高频率地阅读,能让学生读得认真、读出快乐、读出情感。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中,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点拨和引领,指导、点拨、讲解文章当中难懂的句子和词语、疑难部分、关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

意义。

六、要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掌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内容。除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外,好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用各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例如,通过图画、音乐传达文章情境,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自身参与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以此激发热情与兴趣,

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好途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方法比较多,教师应该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实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天友.初中体育教学浅谈.新课程,2009(07).

第6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能独立接收和吸收知识,所以始终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社会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同时对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环境,选择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开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用引人入胜的导语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开始可通过问题提问、情景联想、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所要学习的课文,引领学生进入到教材之中。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不如教会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地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有效地阅读方法,才能独立的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效果,进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在班级内组织阅读小组,进行教学阅读比赛、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平时读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同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积极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逐步深入引导,实现由浅到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之外,更要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为学生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符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文章,保证难易适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逐渐加深难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持久地参与阅读学习。比如在小学生刚接触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组出简短的句子就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短句、文段的能力,之后再培养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的阅读训练,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强化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依照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单纯注重对文章表达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忽视学生在阅读和阶段情感认知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对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语句,重点词汇进行细致的介绍和讲解,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如果在教师讲解前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文章、不完整的阅读整篇文章、不熟知文章,就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文章的整合和体会,就是教师讲解得再好,给学生呈现的也是零散的状态,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熟知文章内容,才能够强化其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悟重点语句的应用之妙。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重点、难点的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文章整体的构造布局,结构安排,故事情节发展顺序、明确文章的思想脉络,发展走向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完成教学目的。

五、精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学生一味倾听,教师在整堂课程当中都不断讲解,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更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厌恶语文教学。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保持自身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展开阅读学习、自主领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的朗读,阅读,高频率的阅读能够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快乐、读得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给予适当的引领和点拨,指导、点拨、讲解文章当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关键部分、疑难部分、学生不易理解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好词好句的精妙之处,感受文章作者的构思心理,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六、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除了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之外,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领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作者思想。对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运用多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比如,通过音乐、图画传达文章情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身参与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当中,激发兴趣与热情,这些方法都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情感思想的有效途径。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实践,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学勇;;听、说、读、写训练策略[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第7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有效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无法参与朗读教学,学生只能单一地记录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很多小学教师结构看,学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的,教师缺乏朗读教学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很多语文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观念陈旧。

一、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准确把握朗读基调

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开展阅读训练《白杨》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读出文章中人物对话的丰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主题理解。在具体朗读训练时,教师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每段阅读内容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充分体会到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二、通过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品味文章语言,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认真品析词句段,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实的环节。

(一)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加强朗读训练。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情强烈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反复朗读,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有积极作用。比如:在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这些蕴育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质。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阅读训练材料中,引导学生抓住深刻的句段,往往是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性的话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中领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主题。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对于记叙文体,说明文体等,往往蕴含大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于这些精彩句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内涵,也是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方法。选择好这些精彩的语段,对于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以听促读,充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句段训练的有效方法,同时以听促读,通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以听促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示范朗读的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包涵深情的朗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感。因此,通过示范朗读,体会这些优美句式,生动的片段,多样化的语言特点,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朗读训练《草原》这篇课文时,此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朗读将学生带进草原,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及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四、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根据朗读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角色扮演,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达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角色性格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通过学生一一列举: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儿这些角色,朗读时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通过语言特点读出了,让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中充分感知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图等。在各种不同的朗读训练形式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便是朗读训练达到的预期目标。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这一核心环节,这也是提高阅读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以声传情,把握基调,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第8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作文中的感悟式教学。首先,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悟质量。学生的感悟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内容选择和内容的质量。

第9篇:情感小文章范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在教学改革中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情感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实践及其导入进行了研究论述,旨在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做些有益的努力和研究尝试。

【关键词】

情感式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一、立足语文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共鸣点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知识储备,还有着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选文,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比如在《火烧云》《美丽的小兴安岭》及《趵突泉》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的情怀;在《小木船》《赠汪伦》《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舍身炸暗堡》及《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培育学生为国家兴亡而舍弃小我的爱国主义情怀。用文章中的丰富内涵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心理与文章主旨情感的共鸣。

二、重视阅读教学,通过语境进行情感式沟通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读文章,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意境及多姿多彩的世界。比如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草原》《林海》等文章中所描绘的秀美、壮观的自然之美;向学生展示《苦柚》《古井》《曼谷的小象》等文章中所描写的淳朴生活。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文中简单的文字空间想象化,培育学生的意境想象力,感受优美真实的心灵意境。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有关“课程目标”中的“阶段目标”的要求,鼓励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默读以及速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思考地寻找文中能展现作者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的句子。比如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之中,反复读诵“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切身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当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导入音乐音响,通过声乐引发学生心理共鸣

正如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合理地运用在课堂上,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的不同的旋律、不断变幻的节奏而起伏波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效果。在优美的旋律背景下,朗读将变得更声情并茂,音乐在引起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想象的同时,还使得文章文中抽象的情感变化更易于为学生所扑捉,可感、可触。而在音乐背景之下的阅读也将会是一种个人视觉、触觉和精神上的综合情感体验。

正如在《天鹅的故事》的一文教学中,配合性地播放音乐《天鹅之死》,随着老天鹅的“腾空而起”“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除此之外,还附加教师一定的深情讲解,将阅读转换为一副优美的画面:一只忧伤地低着头的天鹅,在轻轻地挥动着翅膀,就像在唱着一首别离的歌曲。尽管已经是体衰力竭,却依然试图舞起翅膀,自由飞翔。为学生重点描述天鹅身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无限的生命渴望。这正是文中之情和阅读之情、学生之情的完美融合,学生能够切实地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触碰心灵深处,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处

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这种情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主动性,而整个认知过程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深刻、个性化。文章中的语言,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而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既是理解文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过程。正如《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披文以入情”。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如同叶老所说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不仅仅能够增加阅读者对文章的兴趣,还有助于扩展眼界、充实检验,实现思想情感以及个人意志朝着更深刻的层次迈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文章的情感体验点,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塑造,更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写景类的文章教学中,通过阅读再现作品中所描绘的优美风光景色,不仅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然美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

五、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引感体验

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文章中的角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还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将彼时的“彼景彼情”转换为此时的“此景此情”,无论是学生个人生活体验的展示,还是一些表演技巧的应用,都是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发挥。而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形象直接地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并产生一定的生活感悟及文本思考。

如在《狐狸和乌鸦》一文的教学中,选取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表演狐狸的同学通过一些面目表情形象地展现出狐狸所具有的狡猾特性。这样类似的对文章角色的扮演活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自主摸索文章主旨,而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而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说教。在角色扮演活动之后,教师还应做一定的点评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的表演加以点评,并有意识地结合文章的主旨,进一步论述。比如开展活动之后的角色表演情感发言,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现自身不足、以及自主再创造活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牛有生.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2】戴寅.音乐教学评价中的个性化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08(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