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说会道范文

能说会道精选(九篇)

第1篇:能说会道范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想说

1.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大胆创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发问,教师错了学生勇于指正,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不同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评的忧虑,自由主动地敢说、愿说。

2.提供成功的机会,诱发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我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各显其才的机会,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哪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优秀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生回答。并适时用"别着急,再想想,你已经答出了问题的一部分"、"你的回答很独到,精彩极了"、"老师才发现,你原来这么棒"等语言进行评价。这样,各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有了说的欲望--"想"说。

二、根据不同知识点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

1.在计算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说错误的原因、介绍自己的多种算法以及优化的理由。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训练,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

2.概念教学重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本质。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通过找角、描角、摸角、认角、画角、做角、玩角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角的初步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角。

3.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二年级下册59页例4,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信息"6条小船,每条坐4人",第二幅图以学生的对话和提问给出信息:"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思路:6是份数,4是相同加数,知道相同加数和份数,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总数;知道总数24人与相同加数3人,就可以求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条理、简明、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安排有效训练,训练学生说得丰富

1.自言自语

如:"想想说说"、"想想做做"、"想想填填",学生可以在"想"、"说"过程中找根据、找理由,通过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说话能力。

2.小组讨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讨论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学语言锻炼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能通过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同桌互相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等。

4.布置"说话"作业

第2篇:能说会道范文

关键词 氛围营造 交际训练 能力培养

“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语言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乐道、能说会道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口语交际与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一样,都是感知客观现实经过思维加工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只不过这一结果的呈现形式是有声语言的交际。学生对感性经验储备越多,心理活动越丰富,就越有话可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具体地落实到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交流。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学生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与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所以,教学时依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内容的特点巧设情境,才能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和热情。

⑴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例如《我该怎么办》一课,在看图之前,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天,小明跟妈妈到公园游览,一不小心与妈妈走散了,他很着急。你们能帮助小明想想办法吗?假如你是小明该怎么办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就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例如教学《小苹果树请医生》一课,教师通过课件再现小苹果树请医生的情景,结合教师讲故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演一演,并推选好的小组参加全班表演,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得到了最大的展示。⑶模拟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现实的场景中去观察、说明、辩论。如《讨价还价》一课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图中的人物,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角色模拟演练中想想该怎么说?怎么做?学生的角色意识就会得到发展,个性特征得到凸现。

2.亲身参与情境,让学生善于表达交流。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必须亲身参加交际实践,才能发展和培养交际能力。要广辟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舞台,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和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比如开展辩论会、请学生当导游、当小记者等。创设情境是学生充分进行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它的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学生只有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融入学生集体之中,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触、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师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表达交流。

2.生生互动。有关资料表明把“集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实施多层次、立体型的组织形式。

3.群体间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求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动脑筋想办法,为自己的小组出力。

4.扩大型互动。有时候可根据口语交际内容的需要,请其他班的同学、老师或校长、家长等参与活动,让他们充当采访的记者、商店的服务员等,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与过程中能够自然大方,说话表达清楚明白,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一树春风千百枝

有兴趣才会有学习动机,有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激励”。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

1.变精确为模糊。在口语交际中,精确评价容易给失败者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小学生初练口语,难免语无伦次,更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一个积极的评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敢说、想说、能说,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肯定说得好的同时,更要关注那些语言描述得不够完整的同学,并要随机捕捉学生的信息源,切不可设框、追求统一答案,要用赞许的目光去注视,用欣赏的态度去评价。

第3篇:能说会道范文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佟乐泉先生说,判断一个宝宝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就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动作;第二个就是语言。

所以,小宝宝学说话这件事,你可绝对不能轻视了。

统计资料显示,婴幼儿语言发育发生问题的概率高居其他各种发育障碍之首。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不仅会严重影响宝宝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学龄期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相关的研究发现,因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去精神科就诊的孩子中有30%~40%存在语言问题。

宝宝开口,有不同的“起跑线”

随机问了身边的几个家长,对孩子什么时间开口说了第一个词,所有家长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大部分父母对这个事情都相当重视,一些父母还经常不由自主地作比较:“人家宝宝比我们还小两个月呢,已经能叫妈了!”着急之余,还暗暗地担心自家宝宝没人家的聪明。

其实,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宝宝8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1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有些宝宝智力发育很正常,但三四岁才会说话。有个最典型的例子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有的宝宝或许不经过讲单个词的阶段就突然说出清晰的句子来。不同的宝宝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2岁宝宝可能不停地说,“杰杰要甜饼”、“杰杰有球”,而另一个则早早地会使用“我”这个代词。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

妈妈担心最多的几个问题

“宝宝老说得不对”

2岁以前的宝宝,发音常常不准确。千万不要把宝宝不准确的发音当作好玩,故意去逗他,学他错误的发音,这样容易使宝宝把错误的发音固定下来,今后想改就很难了。

宝宝的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语言的发展,错误会自动调整。有时候,语言错误可能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不犯语言错误的宝宝,其语言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宝宝的语言错误往往是有规律的,是对某种规则的泛化。虽然用错了,但这正是宝宝已经掌握了某些语法规则的表现。

“宝宝口吃”

宝宝初学说话时,难免会口齿不清,这不能都跟口吃划等号。小明放学回家说,“我⋯我⋯今天在幼⋯儿园被欺⋯⋯”妈妈可能会很严肃地纠正他,“说清楚一点,每次说话都口齿不清,教你很多次了。再说一遍。”要知道,这样严肃教学的结果可能只会与你的愿望适得其反,反而让他讲话更结巴了。约有2/5的口吃宝宝会持续一两年,有个别的要到10岁左右口吃才会消失。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遗传、中枢神经病变、环境压力等,而宝宝在学说话过程中屡受挫折,越来越失去信心,演变成紧张、逃避,也是一大诱因。因此若是宝宝有说话不清楚的现象,爸妈一定要耐心,不要大声训斥或是耻笑他,否则只有负面效果。

什么时候宝宝才能发音清楚呢?这方面个体差异也很大,家长可以做的一是对宝宝讲话时清晰、慢、句子短,二是注意锻炼宝宝的口腔肌肉,比如咀嚼有韧性的东西。

“跟着老人说方言”

不用特别担心。有些定居美国的华裔子女,进幼儿园之前,父母喜欢跟他说中文,入园以后,再跟小朋友们学英语,孩子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上并没有问题。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要小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只要家中平时常用的语言不超过两种,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造成很大困扰。

学知识:周岁内宝宝语言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也是今后语言的基础。

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能力是他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同时宝宝对说话声(尤其是高音)很敏感。

第4周开始,婴儿的哭声可作为一种用来表示身体状态以得到注意的手段。开始它多是表示消极状态,如饿、冷、热、湿、寂寞等。

到2~3个月就有了表示积极状态的声音,如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婴儿情绪越好发音越多;对成人的逗引和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也有所反应,如以忿怒声斥责他时会哭,和蔼声安慰他时会笑。

4个月时婴儿就能区别男声和女声,6个月时即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开始咿呀作语,能发辅音,如d、n、m。

4~7个月是连续音节阶段。宝宝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发音增多,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叫他名字会转头;可出现一些重复的、连续的音节,这些音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做了准备。

7~9个月,能发出“ma-ma”、“ba-ba”等元音和辅音,但无所指;可以形成第一批“语言一动作”的条件反射,如说“欢迎”他会拍手,说“再见”会摆手等,有了这种条件反射,宝宝就有了学习与成人交往的可能。

从11个月开始,是“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快速时期,此时宝宝听懂的词越来越多,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并开始模仿成人发音。这时还不是正式的说话,他可能是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也可说是学说话的萌芽阶段。

多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特别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行为,作为发育行为儿科主任,金星明教授带领她的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宝宝最早学会的50个词汇,按照从早到晚的排序是:

啊 妈妈 哦 爸爸 爷爷 奶奶 阿婆 呜呜 姐姐 鸡 鱼 宝宝 汪汪 吃 猫 拿 蛋 鸭 狗 球 咦 手 脚 灯 阿公 哥哥 弟弟 糖 妹妹 饭 鞋子 鸟 喵喵 不要 眼睛 耳朵 月亮 肉 饼干 嘎嘎 电视机 菜 阿姨 大 娃娃 我 门 要 谢谢 衣服

宝宝语言发育问题筛查步骤

每个宝宝学说话的进度有差异,不过一般来说,宝宝到了3岁还不会叫妈妈、爸爸,或是到了4岁仍说不出有意义的词汇,可能是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父母适度的警觉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逐一筛查――

1.遗传因素:

如果宝宝父母和家族史中有人开口很晚或存在其他语言发育问题,你的宝宝遗传的几率会很大。

2.身体因素:

查听力:首先要观察宝宝在六七个月左右是不是对声音会有反应。如果你跟宝宝说话,他几乎没有任何脸部表情,在旁边叫他,也不会转头,可能他的听力的确有问题。如果听力有问题,当然就无法学习说话。

查舌系带:这是器质性的问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也是应该早早排除的因素。

查口腔功能:有的宝宝在吸奶、吃东西时常常滴落东西、或是一直流口水,这都显示口腔发育可能出了问题。

查脑部发育:先天的障碍、天生智能不足,或脑部曾受伤,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

3.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缺乏:有些宝宝因为长期生病,游戏或是和其他人互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学说话不如健康宝宝顺利。

互动欠缺:有些白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宝宝“交流”,把他扔给录音机和电视,宝宝缺乏互动的语言环境。

语言刺激不当:有的家长不懂循序渐进的规律或者急于求成,上来就教孩子大段的句子,把宝宝“吓”住了,反而不敢开口了。

4.心理因素:

个性内向:有的宝宝天生性格过于内向、畏缩、学习力差,几乎不肯开口,若是没有适时教导,将造成语言发展迟缓。

自闭倾向:如果上述因素都排除了,还要警惕一种可能――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并不困难,主要从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来考量,如:孩子的某些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儿童目光回避、刻板行为、充耳不闻等。

儿童语言筛查标准

发育迟缓

24个月,词汇量少于3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有句子结构)男孩少于3个,女孩少于5个。

发育迟缓可疑

24个月,词汇量少于5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男孩少于5个,女孩少于8个。

专家提醒:发现你的孩子语言发展有异样,可以带他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查。专业人员会根据宝宝总体的发育特点和你家宝宝的个体特征做出综合评估,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能言善道宝宝培养方略

奇奇妈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3个月大的奇奇甜蜜对话,“奇奇好乖,起床啦。”“奇奇想喝奶还是喝水呢?”虽然奇奇根本听不懂,妈妈还是不厌其烦。奇奇一天天长大,对于妈妈的声音似乎越来越有反应,妈妈说话时,他会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渐渐地,还会咿咿呀呀地和妈妈“对话”。也许奇奇和妈妈都不懂对方讲什么,不过奇奇显然对“说话”已经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花时间和他“对话”

让宝宝及早开口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像奇奇妈那样花时间和他“对话”。说话时要看着宝宝,也让他看到你的脸和手势,这样能帮宝宝理解你的意思。别太在意他是否能明白你说的每一个字。

用文字“按摩”宝宝的脑细胞

宝宝出生后,妈妈应该常常念故事给他听。无论是童话故事、图画书或是小百科等书籍都可以,宝宝听没听懂关系不大,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以轻柔的音调带领宝宝进入文字和图画的世界,让他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

玩互动游戏培养说话能力

当宝宝逐渐长大开始对周遭事物有反应,逐渐了解你说话的意义时,更要多和他积极互动。一些小游戏,可让你在和宝宝平时的互动中培养他说话的能力。

1.认识五官

玩法:妈妈把宝宝抱在怀中,摸着宝宝的头说,“这是宝宝的头”,摸着宝宝的手说“这是小手”,反复地说给宝宝听,慢慢地引导宝宝开口说出这些五官。

2.说出颜色

玩法:拿着色彩板,告诉宝宝这是红色、黄色。给他穿红色衣服时,顺便告诉他“这是红色的”;吃香蕉时,告诉他“香蕉是黄色的”。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认识色彩、说出色彩。

3.图片演故事

玩法:拿着图片来说故事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图片缤纷的色彩最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还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例如,说到“泡泡龙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着宝宝一起玩一玩。通过手的把玩、操作,将图、文和玩具、实物结合,增加宝宝学习语言的兴趣。

记住:要让宝宝认识到所有的谈话都是交流。如果你不等候他的回答就自言自语,或看上去好像不想要他的回答,或者当宝宝或其他家人跟你说话时,你懒得搭理,他可能会觉得语言只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而已。

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

有的宝宝口腔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平时爱流口水,吃东西的时候滴滴嗒嗒,父母可教宝宝做一些动作练习,以加强说话所需的口腔功能。

训练1:吹气

吹泡泡是最有趣的吹气训练了。你也可以找一些彩色的羽毛,通过吹气,让它们在空中飞舞。另外,一些能够发声的玩具和乐器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哨子、笛子、口琴等。

训练2:使用吸管

教宝宝把嘴唇的力量集中在距离吸管头部1厘米左右的位置上,鼓励他尽可能地多用力。

训练3:吸面条

经常给宝宝做一些意大利面条或者是手擀面,就让宝宝用手抓着吃,然后用嘴把面条吸进去。

训练4:声音游戏

模仿动物的叫声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可在不知不觉中让宝宝练习一些很难发出的音。例如,如果宝宝发不好辅音“s”,你可以让他模仿蛇的“咝、咝” 声;玩火车游戏,发出“呜⋯⋯七恰恰”的声音。重点是要用“玩”的态度,吸引宝宝学习模仿。

金教授提醒:抓住促进语言发展的有利因素

父亲或男性照养者的作用不可低估。

父母照顾要好于祖辈照顾。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多跟孩子玩。

陪孩子看书、阅读、讲故事(白天、睡前)。

从教功能性语言(指宝宝平时能接触到的、跟人交流的语言)开始。前面提供的最早的50个词汇就是功能性语言,儿歌、唐诗等则不是。

如果宝宝先天语言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口齿不清,要鼓励他多说,然后再做到说准确。

小链接:父母健谈,孩子聪明

美国的研究表明,尽管基因影响智力,但父母经常同孩子谈话以及交谈的内容也会对语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宝宝9个月至3岁之间,父母与之交谈多的孩子,在后来的智力测试中,比与父母很少交谈的孩子得分高得多。

“过来妈妈”的经验

寒寒妈

我家宝宝说话晚,在1岁10个月之前,只会说“爸爸”、“妈妈”、“奶奶”、“大”、“破”这些简单的字节。暑假从老家回来,宝宝似乎突然长大了许多,开始说一些以前没说过的字了,如“姥姥”、“宝宝”,后来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到两周岁时就会说“姥姥买蛋蛋吃”、“不吃南瓜”等句子了。现在他2岁2个月了,已经会说大段的话了,还会给妈妈讲故事了。

在这里告诉妈妈们,宝宝说话晚也不用着急,说话晚并不代表宝宝笨,他前面虽然不说,实际上是在积累,一旦开始说了,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你只要多陪宝宝玩,和他说话、唱儿歌、讲故事。

翩翩妈

因为我的个人喜好,翩翩从会说话起就在念唐诗了。每天晚上,翩翩也是在唐诗的吟诵和唐诗故事中睡着的。一到晚上,翩翩就要求听“妈妈唐诗”。我后来想,翩翩其实是把妈妈和唐诗混为一体了,妈妈在说唐诗时特别温柔、有感染力,于是唐诗也分外可爱了。所以她是真的热爱唐诗,甚至超过了儿歌。翩翩两岁多,我在家里吟诵《琵琵行》、《木兰辞》等长诗,翩翩在旁很注意地听,随后就要求“教我琵琶”。就这样,在她的强烈要求下,3岁时翩翩就可以背诵这些长诗了。

我觉得背唐诗很有好处。首先,翩翩记忆力明显强于同龄宝宝。翩翩上幼儿园,学习很轻松,可以完整地叙述在学校发生的大事小情。第二,迷恋有节奏的东西。翩翩没有音乐天分,唱歌荒腔走板,但节奏感很强,后来学了钢琴,这点让老师印象深刻。第三,对文言有领悟力。

爸妈须避免的3大误区

1 把“说话”当成背景音

如果你喜欢整天开着收音机,那就尽量在你实际上没注意听的时候只放音乐。如果你在听说话的节目,要让宝宝明白,你是从他看不见的声音中获得了有意义的交流信息。

2 强化叠音字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会对宝宝说,“你今天吃饭饭了没?”“这是狗狗,那是花花⋯⋯”这可能就拖延了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要尽量缩短宝宝使用叠词或儿话的时间,用正常的交流方式,让宝宝自然而然知道正确的说法,也训练他说多音字和短句。

第4篇:能说会道范文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指导有力

训练交际技巧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说得通畅流利,让对方听得懂,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常常会出现或词汇贫乏,或用词不当,或不得要领,或拾人牙慧的情况,此时,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模仿示范 以“说”引说

实践证明,不重视示范的口语交际课往往是失败的或者是教学效率比较低的。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示范的作用在于看得见摸得着,同时,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可以随时引导、调控交际过程,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学生可以在同教师的交流中进一步模仿,逐步习得交际本领。

2.引导点拨 以“启”导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是教师的传声机和应声筒,所以,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思维障碍时,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而应多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感悟。在“春天来了”这一课上,我请学生说了春天的美景后,激发学生想象:“春天这么美,你会想些什么?对春天说些什么?”这一充满童趣的问题引出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有的说“哇,春天太美了!”有的说“春天,你真像一个美丽的公主!”可见学生在想象创造中丰富了自己的言语表达,提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3.发散思维 以“问”促说

课堂口语交际活动,重在人人参与。然而,口语交际中的冷场,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我们可采用“提问”激活他们的语库,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有位老师教一年级说话课“春天来了”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师问:同学们,图上哪儿看出春天来了?生:桃花开了。师又问:能把话说完整吗?生: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师接问:桃花是什么颜色?能把颜色说进句子里去吗?生: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开了。师:还有别的花吧?谁能向他这样来说?生:春天来了,雪白的梨花都开了。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把这几种花连起来说?生:春天来了,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都开了。这位教师引导学生非常巧妙,由此,我把这一做法引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带学生到野外参观春天的花草树木,启发他们把学过的描写花的词句用上,学生说出的内容既丰富多彩 ,又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借助阅读平台,创设训练情境

阅读教学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土壤,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有目的的口语交际训练。

1.借助插图,“想象说”

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课文配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看图,创设语言环境,诱发学生说话,是进行口语训练最有利的时机。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启发:文中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眼中的春雨颜色各不相同。小朋友让我们仔细观察下插图,看见春雨落在哪里了?你觉得它又是什么颜色的?这时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有人说:“春雨是白色的,因为它落在梨树上,梨花就变白了”。还有人说:“春雨落在瓦房顶上,所以春雨是灰色的”等等。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2.续编故事,“自由说”

有些课文留有空白,往往结尾意犹未尽,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说话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自由说话。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很同情善良的小羊,你们能否和老师一起想一想,狼扑向小羊时,发生了什么事,谁能使小羊脱离危险呢?”学生一听,立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有的想象猎人出现了,开枪打死了凶恶的狼,有的想象狼撞上了一块大石头,摔到河里死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想象之门不断开启,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三、打开生活宝库,挖掘交际内容

1.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因此,在教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如《说说写写:我爱吃的水果》是苏教版第四册练习6中的一个口语交际,我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火龙果,让学生说说火龙果的样子。学生看到我把火龙果竖着、横着放给他们展示时,一个个思如泉涌,有人说:“竖着放的火龙果的身上像扎了很多的小辫子。”有人说:“横着放的火龙果像条小鱼”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熟知的事物,帮助他们练习说话,开发想象潜能。

2.巧抓各种活动训练

第5篇:能说会道范文

一、 使学生想说

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古梁传》)话虽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中可见说话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想说。

1. 榜样激励。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教师的说话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说话质量。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课,在讲课过程中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以及讲话节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话,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时还会萌发一种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师一样那该多好啊!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想说的念头。

2. 游戏激发。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它能促进学生身体和智能的发展,激发学生说的热情。小学生总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大的激情投身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中。然而当游戏刚结束时,学生的神经仍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需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尚未散尽的热情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可把握机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玩时感觉怎么样?以后还愿不愿意玩这样的游戏等等。让学生都有能力回答,都敢回答,都想回答,从而达到让学生想说的目的。

二、 让学生爱说

学生能做到想说和敢说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学生对说话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们把说话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

1. 巧定话题。让学生“爱说”就要使练习的题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的题目不是太高深就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学生毫无感知,而教师却要求他们要把话说得很完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减退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说话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上的“静悄悄”。相反如果教师能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象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说说最近自己开心的事等等。由于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对说话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说话。

2. 设境激趣。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表面上看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把握训练的良好契机,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渲染说话气氛,让学生对说话由兴趣转变为真正的喜爱。因此,对于不同的话题,我们就要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在进行例话训练时,最好根据教材要求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练习说话,是情境说话教学的一大特点,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扮角色表演中设身处地,想说就说,心灵获得很大的愉悦。由此而进一步地“爱”上说话。

三、 让学生会说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句诗:“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远而口不逮。”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两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但一旦真正让他们说了,又往往会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因此在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之后,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况,让他们真正的“能说会道”。

第6篇:能说会道范文

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想“说”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说”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抓起,而且要有计划,要循序渐进,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身边,从而产生“说”的欲望,产生“说”的冲动。

例如,一位年轻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一开始就问:“你们认识哪些钱?”一位学生怯怯地说:“一元。”“还有吗?”“10元。”“还有没有?”“100元。”“再仔细想一想?”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不再有人吭声。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出示课件,并神秘地说:“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逐一演示从小到大面值的人民币:1分,2分,5分,…,50元,100元。学生一边看,一边兴奋地叫喊着。课件演示完后,再问:“你认识的钱有哪些?”

生1:50元、100元。

师:能不能把话说完整?

生1:我认识的钱有50元、100元。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能干,把一句话说得如此完整。(高高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

生2:我认识的钱有10元、20元。

生3:我认识的钱有1分、2分、5分。

生4:还有还有……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我们的学校在城郊,农村学生比较多,一二年级的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1元、10元,过年时压岁钱见过100元,课前随机调查了班上的学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从没有花过钱。所以一开始直接提问学生“你认识哪些钱?”教师本意想叫学生回答得多些,因而一再问“还有吗?”学生只能面面相觑了。如果让所有面值的人民币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的神经器官,激起他们的思维,学生有了人民币的说话“内容”,话说得完整的学生又被教师大力表扬,自然就想抢着回答,极大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二、微笑鼓励,让学生敢“说”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喜欢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而且学生答错了,就一阵痛骂。殊不知教师这样做极易伤害学生幼小脆弱的心灵,造成的后果是: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不敢回答问题;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成了教师一个人“满堂灌”的天下。这与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相违背的。其实,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或改变学生的一生,因而,教师应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笑容,一个关爱的眼神、一颗包容的心……让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例如,学完了乘法口诀后,我出示一道练习题:园林工人在公路的一边种树,种了8棵,相邻两棵树之间是5米,那么从第1棵树到第8棵树相距多少米?

一名学生马上叫道:“8乘5等于40。”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我笑着问:“能不能画图后再想一想?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大部分学生表示答案40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个小小的声音:“我认为不对。”

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凡,这个学生平时很内向,胆子又小,从不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你有不同想法,说明你在积极思考,非常好。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大胆地告诉大家?相信你一定行。”凡想站又不敢站。“错了也没关系的,老师会教你,老师欣赏你有勇气跟别人说‘不’。”

凡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终于站了起来,我马上鼓起了掌,学生也跟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凡在大家的期待中说出:“因为8棵树之间只有7个5米,应该是7乘5等于35米。”

“OK,真了不起,能大声地再说一次吗?”凡重新又说了一遍,声音比原先高了几个分贝。

……

慢慢地,凡上课爱举手了,胆子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再难回答的问题他都敢于尝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照,要给予微笑、勇气、力量,让他慢慢成为有胆量的学生,在学生说想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用“老师知道你在思考”“老师欣赏你有勇气跟别人说‘不’”“真了不起,能再大声说一次吗?”“你真棒!”等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时刻激励着学生。教师赞赏的手势、信任的目光、亲切的抚摸、会心的微笑,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平等、民主和教师的声声鼓励中将会勇敢地站起来,迈开跨越性的第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石三鸟”之功效。

三、方法引领,让学生会“说”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国外的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能向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语言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在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出来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缺乏条理,没有中心,不能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引领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完整通顺地表达出来,教师示范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以,教师示范给学生听,让他们模仿,是最为有效的指导。

例如,我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5等于多少”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我先作出示范:“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4等于14。”有了我的方法,优生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就学会复述了,接着换了其他几个算式照样练习,最后同桌互述,不一会儿,全班学生都能模仿着“说”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恰当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述教学中,教师的方法引领,使学生掌握了9加5等于14的计算要领,通过优生的再引领,同桌的次引领,最后学困生也顺利地通过这次“说”的训练,把计算的思维过程准确、完整、流利地表达了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而且在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时,“说过程”自然不在话下了。

四、故事激趣,让学生乐“说”

医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正处在极速成长与功能分化的过程当中,而低年级学生的大脑正在大量地学习和辨别各种从外界传来的信息,信息中的内容情感愈丰富,大脑神经就越易受到刺激,学生就越容易被吸引。故事中富含各种情感要素,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有着其特殊的吸引力,而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内容抽象、平淡无奇,没有语文那么具体、生动、形象,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利用故事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大脑的“乐园”,学生自然学得有趣,说得开心,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何乐而不为?

例如,教学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之后,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概念混淆不清,以至闹出了许多笑话:一栋房子高20分米,语文书长约20米,我的身高125毫米,我的床长约2厘米。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只建立了一个模糊的表象,分不清分米、米到底哪个更长。于是我帮这些单位编了个小故事:“长度单位”妈妈生了四个孩子,大儿子长得又高又瘦,妈妈给他取了个独名叫做“米”;老二是个女儿,个头比“米”矮得多,把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刚好是她的身高,于是妈妈管她叫“分米”;老三是在厂里生的,只有一点点高,于是妈妈管他叫“厘米”;老四生下时像孙悟空的毫毛那么点小,于是妈妈把他取名为“毫米”。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出你的理由。

这下教室里热闹开了:有的说,喜欢老大“米”,因为他的名字好记,而且教师讲台上的米尺刚好1米;有的说,喜欢毫米,因为喜欢孙悟空,也喜欢他的小巧玲珑;有的说,喜欢分米,因为她是“女孩子”……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个个聊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

课后,我让班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学生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想不到这个学生居然把整个故事基本说出来了,而且名字用得一字不差。

由此看来,把枯燥的内容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精神愉悦、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才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此,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热情,通过情趣高涨的“说”,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较好地发展和提高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

第7篇:能说会道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堂;语言表达;培养

当前,我国普通中学都在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时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挖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合作学习凸现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要做到这一点,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一、现状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教学中也应十分重视,如观察实验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阅读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然而就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考试,只要出现需用文字表达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就高,常常是答不完整,甚至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例如:

1.一些读图题:

如图,把分别盛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小心地向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不要搅动。观察到的现象 。 该实验说明:

2.一些归纳题:

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3)一些探究题: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小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你的探究结果。

探究的因素是: ;

选用的图是: ;

(填图中的序号)

探究的结果是: 。

(4)一些实验题:

利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块、铁块、细绳、钩码(质量已知、规格相同)等器材(数量不限),可以进行很多力学实验。请选用其中的一些器材,设计一个力学实验。要求写出:

(1)实验研究的问题:

(2)实验所需的器材:

(3)实验步骤和分析(包括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数据处理):

诸如此类的简答题,学生回答起来往往有困难,经常会出现如实验控制的条件给漏写了、说半截话、意思说不清楚甚至说错等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跟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关。

二、成因

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学科,教师普遍很重视学生的“眼看”和“手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学生动手计算、解题、操作实验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几乎说得上是每一步都严格要求学生精雕细琢、准确到位。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显得不那么注意,给人的感受是反差太强烈了。在课堂上,教师要学生上台板演、做实验等是常有的事,给予的时间也很充分,并特别注意纠错,而让学生完整地用语言分析和回答问题就很少见到,且对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有时也不能及时给予纠正,认为科学的课堂就是动手为主,动口为次,其实这种片面行为是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的原因之一。教师较多地强调科学跟数学的联系,而忽视跟语文的联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第一,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一节课想让学生灌输更多的东西,如果让学生多讲了,教学内容就怕完不成;第二,“应试教育”观念在起作用,认为考试还是以笔试为主,又不是进行“口语”测试,况且这种题目也不会很多。教师的这种心态,这种教学方法必定会影响学生。这样做的后果首先是直接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的低下,一些学生不说是“出口成章”,就连“出口成句”也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达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在哪?也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虽能较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但在语言解释、说明问题时且力不从心。语言表达能力的簿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表面上看来,语言表达能力好象只跟哪些简答题有关,而实际上其他题目也跟语言表达有一定关系,因为语言是直接跟思维相联系的,语言表达的畅通性、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实际就是思维的畅通性、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的反映。而且我们必须明白,知识只有通过自己头脑的加工、转换,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能具体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说达到了理解和掌握。所以,科学课堂上打破“沉默是金”,提倡“能说会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真正优秀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必然应该是强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能说会道”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教师本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因为学生总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首先是要规范、准确、科学,并能有机地将自然语言与科学专业术语结合起来,如化学方程式中的“+”应读“和”或“跟”,“=”应读“反应生成”,“滴入、加入、通入”要有所区分,制取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一定要讲清楚等等。其次,教师的语言条理性、逻辑性要强,节奏要明快,尽量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简洁、能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情感、趣味性,把复杂模糊的概念讲得清楚、明朗,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引导学生“口述”

学生的读书、读题和复述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落实到学习的“学”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张口,多训练。首先,让学生把科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性质描述等内容,完整流畅地读对。如果在这一点上都是结结巴巴,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无从谈起,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而有的教师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自己一读了之,殊不知你这样做学生就丧失了一次练习的机会。其次,在习题课上,教师也要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站起来念题目。教师往往在这一点上也最易忽视,实际上,对于读题,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比较容易接受,但却能起到训练“口才”的作用。当然在学生读书、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边读边动脑筋,领会要点,抓住实质,对于层次高一些的同学,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复述题意,使题意清晰自现。通过学生自己的“口述”,往往还能给层次稍低一些的学生一次很好的引导和启发,这比教师的讲解效果会更好。

3.开展师生、生生互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师生间的问答和讨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的提问必须指问清楚,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不能仅仅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白,容量不宜过大,答案要明确并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表达欲。第二,教师提问的技巧也有助于学生组织语言、答对问题。例如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可以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而当学生感到困难或答不完全正确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暗示或提示。第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千万不要让学生说“半截话”,或讲大概意思,一定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评价。第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一种双边互动行为,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因为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及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第五,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并鼓励学生用口头表述的方式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精选练习,强化训练

任何能力的获得最终靠学生自己,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做习题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也不例外,在科学习题中象本文上面提及的读图题、探究题、归纳题以及实验题等这些简答题,它们虽是书面文字表述,但很明显地与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另外,科学小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的撰写也值得教师去精心设计和布置,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总之,语言永远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它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学各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是书呆子、沉默者、解题机器,更不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在人才供需见面时,在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时,不会“能说会道”,显得语无伦次、张口结舌。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与其它能力同步进行,就一定会达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8篇:能说会道范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岁是小儿学说话的时期,成人可以利用语言游戏来发展小儿的认识能力。如“命名游戏”,开始可让小儿辨别物体,知道名称,能根据成人的要求辨认事物。

1岁半以后,小儿能说的话多了,这时,可提高要求,改变游戏方式,如让他重复事物的名称,成人进而指物问小儿:“这是什么?”引导小儿主动说出名称。可以通过命名游戏,让小儿辨别身体各部分名称:头、眼、鼻……也可以这样玩游戏“看谁指得快”:成人说出“眼睛”,小儿应能很快用食指指点自己的眼睛。

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说句子的游戏,如看图或实物时反复让小儿说“这是小猫”,“爸爸上班”。成人还可与小儿共同玩发音和对话的游戏,如成人可发出常见物体的声音,让小儿听并猜出“这是什么”。

语言是事物的符号,具有概括和抽象的性质。1―2岁小儿的思维,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尚不具备抽象、概括能力。因此,若只是同孩子说话,教给他一些词汇,而并不与相应的事物、情景相联系,那么这些词对于小儿就是毫无意义的。把观察实物与发展语言教育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记忆,又有助于孩子认识和适应环境。

这种教育是随处可施的。大人可指着家里的各种东西告诉孩子,它们叫什么。乘汽车时,告诉孩子在车窗外出现的卡车、自行车、房子等东西的名称。

世界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编纂者韦伯斯特出生时,他的父亲为他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父亲只说英语,母亲只说法语,祖父只说德语,另外请了一个北欧人作保姆,要她只说她的本国语。这样,韦伯斯特居然从小毫不费劲、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种语言。后来他到外边跟小朋友玩,听到大家全都只说英语,竟感到吃惊。原来,他以为每个人说话都像他父母似的,使用的语言都不一样。从此,他对语言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成为著名的大辞典编纂者。

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这里所说的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虽然也能学习语言,但是年龄越大,学习起来越费劲,也越难学。二是说,幼儿期学得的语言,即使一段时间不用了,也不容易忘记,至少是易于恢复。而且,婴幼儿还具备同时学会几种语言的能力,这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笔者的两个孙子均是在美国出生长大,他们的妈妈是日本人,我们前几年去美国探亲,又教他们说汉语,现在两个孩子年龄不大,却掌握了三种语言)。

作为父母,应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免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年龄,使孩子日后不善交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父母在帮助幼儿学习语言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多给儿童语言交际的机会。例如,经常同孩子一起谈话,教孩子说歌谣,让孩子讲故事等。

2、积极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儿童已有的词汇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语言。

3、对于儿童语言中的错误和缺点,父母千万不要嘲笑他们,不要故意重复他们语言中的错误和缺点,要进行正确示范。

4、鼓励儿童多说话,大人要积极而巧妙地回答儿童的发问。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门外语。对孩子学习外语,要求不必过高,可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教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单词。在幼儿期间学习的外语,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良好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还要提醒父母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要注意培养孩子发音清楚、准确,学习说普通话。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口纯正的语音好比是一段优美的乐曲。语音的清晰、准确有赖于听觉的灵敏程度和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因此要训练和保护孩子的听力并且让孩子多练习发音。

2、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掌握丰富的词语。这就要求孩子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词,并能正确了解词语的含义。

第9篇:能说会道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虽然每册书都安排了两个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但在目前的单招考试中,连续几年只出现对话这种形式,其他几种形式可讲可不讲,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讲授,甚至有些就业班级根本就不进行有关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口语交际是课文学习的延伸拓展,学习课文及相应的搜集材料、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又是口语交际学习的重要背景,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扎实上好每一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这种新兴课型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有更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更快速的反应能力,更高标准的表达能力和更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根据训练重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要明确以下五点要求:

1.注意阶段性,明确训练目标

从接受高一新班开始,我们就要向学生说明在“听”、“说”与“读”、“写”并重的前提下,明确职高语文各阶段的练说目标。三个学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练自主性“说”为主,教师多提供说题或范围,由学生自主选说,目的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练就面对听众能大胆说的能力;第二阶段以练目的性“说”为主,适应指定说题或范围,要求说的内容明确集中,而且要求说的仪态、语言大方得体,目的在于通过练说,促使学生勤于表达,以丰富自己;第三阶段以练综合性“说”为主,形式可多种多样,主要在于训练提高,通过综合练说,引导学生勤思辩善感悟,以升华自己。

职高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每册安排两个单元,分别编排在“写作”的两个单元之后。高一的两个学期,我们可在练自主性“说”的宏观计划下,重点进行课本第一、二册“口语交际”单元安排的专题训练;高二的两个学期,在练目的性“说”的宏观计划下,除了进行第三、四册课本“口语交际”单元安排的专题训练外,辅之以其他应用补充专题和综合训练。高三的两个学期,可在练综合性“说”的计划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机动地安排行之有效的训练。

2.注意交际性,创设真实情境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陈述事实,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摒弃以往只单纯进行听说训练,要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要创设多种口语交际情境,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情绪才会高涨起来,学习的动力才会增强,才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例如,我在“会话”这个专题训练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期末考试快到了,王刚邀请你利用星期天上网吧,你不想去,同时也劝王刚不要去。这个话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由于它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切合实际,所以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

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疑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作为教师就要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3.注意交叉性,做到训练形式多样化

为了避免“口语交际”训练无从下手或信马由缰的现象出现,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说题或范围,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特别是在自主性“说”阶段,需交叉由学生自定“说”题;为了既能给能言善辩者以施展口语才能的机会,又给少言寡语者以鼓足勇气亮相的“舞台”,教师需因材施教,适时交叉按学号轮流与自告奋勇的训练方式;为了丰富说的形式,教师还可以个人练“说”为主,适应交叉几次小组推选代表“说”。“口语交际”训练需要先“放”后“收”,先“放”而练胆,再“收”而成才。在训练的过程中,以专题训练为“点”,其他训练为“面”。重点专题宜安排集中训练,其他训练则可分散到每堂课文课开始的3―5分钟练习,要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倡导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4.注意互动性,做到角色的互相转换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一定要在互动上下功夫。师与生,生与生互动,才能体现“交际”。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这样几种:

一是生生互动。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法是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在互动中,学生获得平等交谈的权利,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二是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走出师生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网。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三是群体互动,指学生问的小组合作或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人们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而更广,探究的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

例如,在辩论这个专题训练中,我组织全班同学就“朋友是否越多越好”这个题日进行辩论,同学们按照个人意愿分为正方和反方,有的搜集资料,有的组织材料,将课本上学的,课后看到的、听到的用作论据,双方争得不可开交,整个课堂如煮沸的开水,热腾了起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为自己支持的这方献计献策。

5.注意评价性,营造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