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理分科范文

文理分科精选(九篇)

文理分科

第1篇:文理分科范文

【关键词】文理分科 基础教育 建议

社会上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的关注与争论一直以来较为激烈,赞同与支持者有之,反对与抵制者亦有之。到底该不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呢?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全面考虑,为了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最早从胡瑗的“分斋教学”算起,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1952年我国建立了统一高考制度以来,文理一直都是分科考试的。西欧许多国家的高中也是实行分科教学的。比如英国的文法中学,它推行的是七年制,在后两年实行分科教学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修人文科、自然学科、技术科、经济科、家政科、医科、商科这七大科之一等。

综观中西方教育史,可以了解到西欧一些国家高中的分科教学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分工越来越细致的要求的;我国的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则是适应现高考制度要求的。当下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理分科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然而文理分科却仍在继续。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不能再一味地实行文理分科。当各大院校在为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而努力时,开设各种选修课,文理渗透、学科融通、知识交叉的课程体系正逐步形成,而高中文理分科却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瓶颈。社会上对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呼声越来越强烈。

2001年季羡林提出了“文理科不应该只是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的说法。事实上,高中文理分科之弊端很早就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限延长,学生的发展也应当与之适应,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划分文理科,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就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提出过他的看法。他认为因为文理分科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它事实上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因为目前选文科的基本上都是学理科学不下去的学生,因此文科的水准在逐步地下降。第二个,它降低了国民的素质,因为过早地分科之后,文科学生再不学理化,再不学自然,所以他的科学精神,他的逻辑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理科学生,再也不学历史、人文,再也不关心人类、社会、民族,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所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发生了分裂。第三,它加剧了应试的竞争,因为一分以后,文科不断地在加码,理科也在不断地加码,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实际上成为一个“陪读生”。第四还有更重要的,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还没看清楚的,事实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因为过早分类之后,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可能选错了。[3]

说到文理分科不能不提的就是高考。面对这样一种考核招生制度,学校也有学校的无奈。国家要改革,要取消文理分科,不是学校不愿意,是学校也别无他法,因为高考是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的,学生只能选择其一,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行制度之下,学生有什么动力去学那些不考的内容?教师又有什么动力去教那些不考的内容?只能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高考招生制度才是造成高中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所以归根到底,能不能在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其决定性因素根本不在学校,而在高悬于其上的那根“指挥棒”――高考。我们必须在高考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起作用,否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倾向的侵蚀有关。社会上需要什么方面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除此之外,别的并不需要,为了节约时间,高考取得好分数,选择文科的学生都完全舍弃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不论其科学应用价值多高、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选理的同学亦是如此。在功利性的驱使下产生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受教育者希望能在最短的时期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从利益回报的角度来说,高中文理分科满足了人们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即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获得参与竞争的学习成果。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缺少丰富的知识积淀,另外这种“文理分科”的制度化也使得学生产生了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了一种机械化、单一性的思维模式。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在客观上阻碍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因而要想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当前社会上关于教育的功利性。要知道成才只是人生目标之一,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的色彩是丰富的,生命不光有长度,也有厚度,不了解诸子百家,不知道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或许不会影响你成为一个核物理学家,但对个体生命的体验无疑是一种欠缺。

【参考文献】

[1]陈明龙. 高中实际课程中学科地位的异化和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1).

[2]文理科应互相渗透:季羡林先生北大谈“文”论“理”.中国青年报,2001(11).

第2篇:文理分科范文

[教育部]不分文理是大势所趋 11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上海参加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时告诉记者,文理不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他认为,在高中阶段过早对学生划分文理科,并不利于他们的真正发展,因为现在的教育年限正在延长,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加丰富。为此,教育部门计划采取相关措施,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淡化文理分科现象。 [高校]不喜欢“瘸腿人才” 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作为大学老师,我最不喜欢高分低能的学生。我欣赏那种各方面知识都很扎实、学习很有灵气和心得,那种全面发展的学生。遗憾的是,目前的高中文理科制度却很少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在我看来,中学的文理分科制,其实质就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学生往往被指为基础好,但创新精神差,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学生发展不平衡,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制。当然,大学的教学、选拔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到大学的后一阶段才可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项家祥(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其实,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它带来的学生不能平衡发展已是很普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分文理是个趋势。之所以一直没有推行,应该是操作上有很多问题的缘故。不过这肯定是大势所趋。 可以看一看国外的中学教育和考试制度。拿美国来说,中学生毕业时也要进行类似于我国高考一样的水平测试,不过它不像高考那么复杂,只是分为语言文学、数学(SAT联考)和科学三种科目,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看重这些科目的成绩。 虽然考得少,但考得很全面,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考察了,他们不存在文理科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才逐渐向不同专业发展。 在国内,在目前文科生、理科生各自为营的阶段,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是每一所高校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高校老师,我们经常会碰到文科生的逻辑能力一团糟、理科生的历史地理素养近乎零的情况,这些“瘸腿人才”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确要从高中阶段抓起,让高中生全面发展、平衡发展。 [学生]对我们长远发展有益 对于春季高考实行文理不分科、大综合的考试方法,部分同学表示赞成。他们认为,文理不分科可以起到引导教师日常教学的作用。同学们觉得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过早地分科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决断。这对尚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压力太大,个人的思想、能力、见识尚不足以做出正确的人生决断。如果不实行文理分科,那么就不会出现文理两难、徘徊难决的情景,更有利于同学全面发展素质。 当然,也有较多同学认为高考文理不分科,考试大综合的手段存在诸多弊端。第一、现今的日常教学仍然是围绕原来的高考模式,一时的改换将会导致师生、家长、学校的多方面不适应,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虞;第二、个体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分科的方式将使部分“偏科”同学顾虑尤多。在提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对“跷脚生”亮起红灯 在上海春季高考实行的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中,作为学生,尤其是已经高二的学生,我觉得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数学、综合均不分文理的措施。 如果说数学的不分文理相对于理科生有益、而对文科生没有较大影响的话,综合不分文理意味着学生们必须参加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功课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也就是说,考试对学生具有广泛知识面的要求更加高了。 专家分析说,这一举措使文理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也更强调学生专业的平衡发展和综合能力。我觉得,这样的举措,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至于偏科。这就给目前一些普遍存在的“跷脚”学生加上了紧箍咒。以前你文科不好,还可以通过选理科避开不擅长的历史、政治等等,对于文科“跷脚”也是如此,可如今却只能原形毕露了。于是就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对待每一门课程,做到文理均衡、通晓了。 所以,我认为,春季高考这一改革,虽然在近期对学生来说苛刻了点,但对于长远的学习教育,肯定是有益的。

第3篇:文理分科范文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第4篇:文理分科范文

【关键词】 医科 文科 大学生 心理素质

有研究报道医学专业学生神经或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其它专业高[1,2]。我们应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医科(临床医学专业)和文科中的艺术专业、中文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与文科中的艺术专业和中文专业本科生,均为一年级学生,其中临床医学专业60人,艺术专业60人,中文专业45人,男生83人,女生82人,年龄18~22岁,平均20.6岁。学生来自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和农村。各专业学生性别、年龄、生源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CPIRC对3种专业的大学生分别进行集体测试,收回问卷165份。用Cm的T分女<24、男<29或CPIRC识别无效记录的3个方程,去除随机回答[3],获得有效答卷146份。其中临床医学专业53份,艺术专业55份,中文专业38份,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CPIRC的T分分别与艺术专业、中文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 果

CPIRC的23项人格因素中,Do(支配性)、Ac(顺从成就)医学专业学生较艺术专业学生低(P

3 讨 论

随着医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格培养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如何调整心态,处理好精神追求和社会竞争,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将来更好地从事社会服务至关重要。CPIRC自修订以来,以其直观、简便、有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用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指标,对指导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颇多,发现医学生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4]。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与文科生(艺术和中文)在CPIRC的23项人格因素中,共有7项因子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刘华,询增产.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5

[2]马立骥,周强.医科和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3

第5篇:文理分科范文

一、从地理学科性质看文理分科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甚多,高中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与地理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课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学科中空间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以及物理学科中的开普勒定律等,而且绝大部分“地球运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托数学计算;再如太阳辐射的波段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等都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等部分的原理、规律有关;再如,地表形态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所要解决的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无图不题,无题不图”也就成为地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无论地理问题中是否给出明确的区域地图、示意图,所有的地理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空间概念、具有空间立体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如对经纬网图的判读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对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的延伸,甚至是对空间坐标系认识的延伸。

由上述可知,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理科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与学更是离不开理科学习基础。而大部分的文科生理科基础偏弱,导致地理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地理学科难易度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的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有将近4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非常困难。其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地理已成为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知识内容。究其原因,地理学科与理科学科关系密切,理科基础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这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较为容易,而理科基础偏弱的学生一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理科基础较弱的文科生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自然地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相关调查中,共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是记忆,而是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理科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十分相似。

三、高一年级文理分科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分析

现在为了迎合高考,许多学校在高一的上学期一入校,或者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了文理的分班教学。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即肯定会或可能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不会对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对地理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即肯定不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学生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从而造成各科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生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文理不分科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游刃有余。

现就某学校的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由上图可知,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数学成绩越高地理成绩越高,数学成绩越低地理成绩越低。由Excel数据统计得出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皮尔生相关系数γ=0.815,说明二者呈正相关。以上的统计图表和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的教学与理科学科密切相关。

第6篇:文理分科范文

1.1调整新的工作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新的工作制度,所有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明确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的具体人员组成以及工作职责;调整原有的值班制度及人员配备,适当增加高峰期的护理人员配置,即实行弹性排班,合理调整了护理资源。实行8h上班制,每日三班,每组人员都要包括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三种层次人员,以保证护理工作有质、高效地进行。

1.2改善绩效考核制度参照儿科的具体工作特点,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并咨询相关护理专家,经科内反复商讨,设定工作量、工作质量和护士医德作为一级指标,然后根据儿科实际情况制定二级指标,并请本科室领导、急诊科护理专家、护理学院专家、护理部专家最后确定二级指标,如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服务投诉等,每级护理人员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整个过程实行“第三方评价”。

1.3观察指标(1)分别于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对护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医德三个方面。(2)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士绩效考核结果比较

2.2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比较

3讨论

患儿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其对外界辨别能力不强,表达能力较弱,给正常的治疗护理带来许多不便,我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儿科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将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其中,并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表1、表2结果表明,试验组护理人员在工作量、工作质量、医德规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层管理模式可以保障儿科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将医德纳入分层管理模式的考核体系,可间接推动护理质量的改善,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层管理模式以优化管理、有效管理、提高效率为最终目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浪费,使整个护理工作更为简洁有效。我院首先从查漏补缺开始,对以往的护理缺陷进行归类总结,并以此作为参照标准,制定三级管理模式,明确护理人员具体组成和详细准则,并依照儿科时间段的具体住院人数进行排班,合理配置了护士人力资源,使整个护理工作更为高效,最后,根据制定的详细绩效考核制度及各级护理人员具体职责,有侧重点地进行测评,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优质高效,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第7篇:文理分科范文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征求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条引起的反响尤为强烈,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文科理科,究竟该分还是不该分?

【一线师生及家长的意见】

大多数高中学生:高中应该分科。新课改口口声声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考6科已经很难应付了。如果不分科9科全学,这不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矛盾吗?

家长支持派:强烈要求文理分科。理由只有一个:孩子太累了,分科可以让孩子负担小些。在不改变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取消分科是不负责任的。另外,我们应承认人与人是存在很多差别的,而分科就是对孩子们这种差别的尊重。

家长反对派:文理分科是不必要的,孩子们应该全面发展,这样对于其将来的工作将大有裨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十分必要。

高中教师:高中学生太累了,社会上没有哪个行业比高中学生的学习、工作时间长。因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在3年内达到高考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分科的话,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要改首先必须改革目前的高考制度。

中学校长:湖北省实验中学教学副校长吴承斌说,按目前文理分科的高中培养模式,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在基础知识上有所欠缺,并不是全面发展。理想状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理科生提高人文素养,文科生提高自然科学素养,这样的人才符合时代需要。

大学教师:某高校生物教师建议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增强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生物,生物体内许多现象和原理其实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现象有相似或者相通之处,人文科学知识丰富了,学生在理解生物信号传递,以及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合理,方法也会更加有效。

【网友建言】

网友一: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既喜欢物理,也喜欢历史,所以高二分科的时候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果不需要文理分科就好了,再说,文理其实并不矛盾,很多科学家都是文理兼修的,这也是我的理想。

网友二:我国中学的数理化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只有靠题海战术来取胜;除了少数天才学起来得心应手,大部分人都感到非常吃力。即使文科学生,在分科以前,时间也基本被数理化的作业填满了,学习人文课程,从何谈起?因此,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调整课程设置,给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

网友三:没有高考的话,多学几门都没关系,要高考,肯定就要有主次,精力就那么多吗。所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这一举措要想获得成功,根本在于改革高考制度,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果没有配套的改革措施,只会使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此外,高校也要调整培养体系,过窄的专业口径,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专家学者的观点】

1.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中外大科学家都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厚重的人文情怀,从民族进步的高度来看,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不过,取消分科应该逐步、稳步推进,要过渡好、衔接好。

2.谭邦和(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语文课改专家):文理分科弊大于利,迟早要取消。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为应对高考而实行的分科教学,不利于国家人口平均素质的养成。

3.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取消文理分科可以弱化应试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全面。即使进了大学,学生也应该在一、二年级接受通才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专业知识。

4.王池富(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目前高中教育阶段,文理分科备考有其合理性。首先,学生有偏文偏理的差异性,分科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优势的发展。第二,目前高校招生分文理两大类,这使高中教学也分文理教学,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永远维持也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现阶段允许分科教学除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外,也使不少学校文理分科越来越早,有的甚至提前到高一,在某种程度上对“功利性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功利竞争愈演愈烈。

【媒体深层剖析】

1.当代生活报:尊重学生的兴趣

文理是否分科都是在制定游戏规则,而游戏的核心参与者却被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即使制定的规则再好,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戕害学生本性,也是失败的。

2.广州日报: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2008深圳“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指出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朱永新说,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病,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另类慧眼】

1.杨振宁(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不要做文科和理科的硬性规定

对于中国的教育,我觉得硬性规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制度应该松一点,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比较大一点。我建议不要有文科跟理科的硬性规定,分科不分科,数理化生物这些课,在高中要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针对将来念理工的学生,一种是针对将来不念理工的学生。

2.徐小平(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要以技术就业为核心

实际上教育应该是以毕业后的出路为导向的。若真的如此,坦率地说,不仅文理科分不分是个问题,有些文理科是不是要学,都是个问题。中国教育应该从以学历知识为本位转变成以技术就业为核心。这样一来,哪些人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就清清楚楚了。

【回顾、尝试与策略】

回顾:文理分科百年回眸

1902年,清政府出台的中学生课程,已经出现文理分科,后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就取消了。但是取消之后中学的学时很短,要学的课程特别多,学生受不了。1909年,学习德国的模式,又重新分成文科和实科(相当于理工科)。1912年,当时主管教育的蔡元培先生把文理分科取消了,实行通才教育,但是实行没几年又出现了问题,所以又取消了。100多年来围绕着文理分科,一直合了分,分了合,到现在还是在原地踏步。

尝试:江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

江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前列,近10年来已经用了5个方案,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即语、数、外三门统考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几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5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门。测试分A、B、C、D4个等级,5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到达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高校录取,按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规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此方案文理兼顾,但实施后,学生和家长觉得负担重,高校招生部门感叹规则太复杂,操作起来难。后来又遇到其他问题,急修急改仍难以令人满意。

策略:专家(以下陈述略去专家简介)普遍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配套的改革措施必须跟上,要改革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改革高考制度。

1.改革高中课程设置:俄罗斯、美国等国,高中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小科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而不是明确分出文理科来。中国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先走一步,建立“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

2.基础教育均衡化: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各省区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均衡。建议在会考的基础上,高考再简单些,各个大学录取学生时可以根据具体专业的需要,进行分科考试。

3.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应该将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改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更具通用性。此外,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息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应该努力为文理不分科的“可行”创造条件。

4.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取消文理分科,归根结底要靠制度保证。如果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学校,从高等学校到中等学校乃至幼儿园,有一套可行的法定制度(包括优秀教学资源调配等),并坚决实施,问题可以解决。要做到这点,历史证明,既不能等,也不能急,必须积极、稳妥、坚决地改革下去!

【激辩文之一】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有必要

王攀

高中文理分科不是我国教育的自产物,而是沿袭前苏联模式。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就以分科教育的形式来培养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新中国也面临与苏联同样的问题,高中文理分科,的确为新中国的加速建设弥补了人才的不足,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文理分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割裂了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懂科学的缺少人文素养,二者逐渐成为相互隔绝的小圈子。人文教育被逐渐摆在了科学教育之后,而为了自我救赎,人文教育试图用“科学”的模式要求自己,致使人文越来越处于依附性的不利地位。

事实上,科学和人文并非天然的敌人。比如,剑桥从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先后出了培根、巴罗、牛顿、哈维等伟大的学生,这些名字都是人类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人,但在这3个世纪中,剑桥的科学教育几乎谈不上。直到19世纪,特别是剑桥之子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之后,科学教育才在剑桥确立。

科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确有重要价值,教育服务社会也理所当然,但要看到,教育服务社会应该从长远来看,而不应局限于眼前。从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委实过早,这种分科等于人为地把科学和人文相互当成假想敌,使其处于割裂状态。科学服务社会,但最终是服务“人”;如果没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就会偏离“为人服务”的目的。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不是专指工业化或科技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一种更高素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除了科技的价值外,还必须强调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大力推广科技知识,一方面有力地限制科技对人文价值的威胁,并彰显人文价值,应该是中国教育深思的课题。从这个角度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有必要。

(摘自“大河网”2008-12-01)

【点评】

文章开篇旗帜鲜明地指出文理分科的弊端,然后援引剑桥教育史实,有力论证了科学和人文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指出现代化的终极追求是科技、文学、艺术和伦理价值的完美结合。立论高远,思想深邃。

【激辩文之二 】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多此一举

沈仰佑

有专家认为,文理分科必然导致一些学生的素质缺陷。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什么是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科技等方面。从理论上讲,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多掌握一些知识并非什么坏事,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全才,样样素质俱全,某种素质的缺陷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而实行文理分科,恰恰适应了这种发展和变化。

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长、兴趣倾向已经显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二是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他们主动、自由地发展;三是由于专业基础打得不牢,不利于将来的深造和发展。更何况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创设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有益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完善、成功的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地发挥人类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而这种“完善的教育”之实现,离不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完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举措。如果离开了这些根本的东西,就文理分科谈文理分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实属“乱折腾”,多此一举!

(摘自“红网” 2009-2-11)

第8篇:文理分科范文

1 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前提。若你在生活中对某方面感兴趣,很关注或上某科课时比较有精神,就可以考虑选这方面的学科。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为自己而学,就可以使枯燥的高三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2 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且它可能就是你的奋斗目标。选择与自己理想接近的学科,将对此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譬如,你想成为企业家,则文科与这理想更接近,你学习起文科来就可能更积极,更主动,你的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你喜欢文学,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文科。对自然科学或者科技感兴趣,将来想当工程师或医生的,一般选理科。所以,你的志向也是决定你选择文还是理的一大考虑因素。

二、特长和实力

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

1 如何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呢?同学们非常有必要去查阅自己各科成绩,以及文综、理综成绩的排名,并作具体分析比较,看自己哪科更具竞争力。

如果你的物理化学,远远强于你的政治历史,你就去读理科,因为成绩本身就反映了很多问题,比方你的兴趣、你的思维方式、智力优势等。

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其他科更好,或以少量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他科花费更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这说明你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

2 成绩是选择最实际的依据。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即理科强的选理,文科强的选文。总体成绩一般,科目弱势比较明显的应该避短,即理科弱的选文,文科弱的选理。

各科成绩比较均衡,并对文史类没有特别兴趣的一般应该选理。因为学理不仅报考时选择院校及专业的余地更大,而且以后考研、就业的范围更广,就业机会更多,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更强。须知学理的今后若从事文史类专业的工作大多能够胜任,反之则不一定。

对于数学成绩特别好、文科各科也不错的学生,如果对理工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文科尖子生。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理科成绩(包括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如果文史类科目不比他们差,而数学却比他们好,自然就成尖子生了。

对于语文、外语成绩特别好,理科各科也不错的孩子,如果对文史类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选理。

三、理想

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它可能是你的奋斗目标。那么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将对此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四、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

高中文理科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也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此方面家长应对孩子做好引导,观察、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万不能从自己从事职业的好坏感觉去阻挠孩子的选择。

1 “3+文综”特点

人才特点:以理论和表达为能力的形象思维。

学习特点:以记忆、归纳、整理、比较为特点的学习。

录取比率:同理科的报名人数及录取比率均维持在1:3左右,对应的高等院校相对较少。

2 “3+理综”:特点

人才特点:以推理和研究为能力的逻辑思维。

学习特点:以记忆、理解、推理、计算为特点的学习。

录取比率:对应的高等院校很多,社会需求较多。

五、积极的态度

选择好了,就要一门心思地去读好,千万不能心猿意马。“爱一门,钻一门”,相信自己是可以把你所选的科目学好,学扎实的。学生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有勇气正视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很多学生与家长在如何选择文理分科上存在误区。文理分科选择的几个误区:

1 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科。这是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偏见。在一定意义上,理科属于自然科学,文科属于社会科学。在选科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文科成绩好就报文科,理科成绩好就报理科。事实上若是文科好的都报文科,你文科好的优势不一定就能够显露出来,反而如果你理科好的去读文科,至少在数学上大占便宜,所以这里面充满了不定之数。

2 成绩不好就去读文科。试想,你现在的学习都成问题,换了学科就一定能学好吗?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肯定能学好。之所以成绩不行,一般是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比简单地换个环境重起炉灶更重要。

3 仅凭成绩确定。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凭某一门成绩的好坏就断然决定。

4 仅凭兴趣。兴趣是一项重要指标,但是青少年经历有限,真正的兴趣可能还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现在的兴趣可能是表层的。

5 认为文科的知识只要是下工夫背就能学好。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选择文科,由于其招生学校的计划少,相对路子就窄,倒不如选择理科。由于理科招生学校多,计划多,可以选择的路子也就相对宽一些。

第9篇:文理分科范文

其一,当前普通高中阶段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简言之就是升学预备教育。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直接对接高考,若不考虑升学的迫切需要,不正视学生的过度的焦虑和升学压力,仅仅基于一个通才教育理想,就贸然取消文理分科,无论怎样,都缺少现实准备。

田慧生教授说,如果仍把高中作为大学的储才之所,高中将不得不继续追随大学,采取一切手段和可能迎合大学的选拔。而如果能将高中真正确立为普通国民教育性质,真正视高中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淡化高中升学预备教育的色彩;大学以高中毕业生的通识教育程度作为自身专业教育的始基;政府和社会不再以升学率作为考量高中教育的最重要的标准,那么,围绕高中文理分科进行相应的、根本性的改革,才有了必备的前提条件。

其二,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材偏难、偏深。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高中学生与高中教师都赞成文理分科,他们以为高考要考6门够难应付了。如果不分科学9门,一般学生实在难以做到门门皆优,科科都爱。

取消文理分科不等于课程数量与课程种类的简单相加。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学的课程与教学缺乏统整的意识与能力。教育的应试化,导致了两个极大的恶果:一是数理化教育水平严重偏离现实,以应试与解题为基本方向,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系并不密切;二是对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极大忽略。因为考试制度的设计,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平均用力、补短,来赢得考试的竞争优势。最可悲的是,这种努力,把本来具有的创新潜质与学习热情也消磨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