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理不分科范文

文理不分科精选(九篇)

文理不分科

第1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新高考文理不分科后考入同一所大学分数线不可能是一样的。学校录取的分数线,分学校录取线、专业录取线两大类。学校录取线,一般是学校里各种专业中,最高录取线。所以,假如达到学校录取线,可以不分文理分数。而达到专业录取线,是分文理不同专业分数线录取的。

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好处1、自由度、自主选择权增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20种情况里面任选一种,这可以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2、横跨文理,知识广度增大。之前的文理泾渭分明,导致很多文科生对理科一窍不通,而不分文理后会让大家能够横跨文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3、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之前大家都是专于文或者理,就业也都比较专一,不分文理势必造成复合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1、招生录取不分文理可选择的专业。招生录取也不分文理了,不过不分文理不等于所有专业都可以报考,因为院校各专业对选考科目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一点一定要弄清楚。

2、新高考的志愿怎么报。各省政策也会有区别。目前,除上海是按院校专业组填报志愿外,其他省份都是按专业填报志愿,按专业平行志愿规则投档。如浙江就可以填报80个具有平行关系的专业志愿,投档比例按专业计划的100%执行。可查看志愿填报软件求学宝,有关于新高考的政策 信息,志愿填报技巧的详细解析,可参考应该说,新高考的投档录取规则更加人性化,尤其是不再有被调剂的顾虑,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心仪的院校及专业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笔者认为,这一方案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由于九科文化课全部纳入高考,考生必然重视各门功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全面、系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学生进入大学和走上社会以后适应能力会更强。同时,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必然推动中学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避免各高中竞相提前分科,使国家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姓“基”不姓“高”,也不姓“专”,若只有文理分科教学而高考不作相应调整的话,学生很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出现缺漏,给学生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在高考科目设置上,文理科考试科目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分科选择。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人可能会问,考试科目多了,学生负担不是更重吗?其实不然。高考是一种竞争性考试,在招生规模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其考试科目的多寡与考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减少考试科目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相反,还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这就像体育中的单项和全能比赛,十项全能比赛项目多,训练固然艰苦,但单项比赛也没因项目单一而轻松。相反,由于选手们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单项训练,高手云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更甚于十项全能。以湖北省为例,1977―1992年是大文大理的考试科目(文科考六科,理科考七科),1993―1999年是“3+2”模式(文、理各考五科),2000年至今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文、理各考四科,实际是六科),考试科目没有大的变化,但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由此可见,高考考试科目的多少与学生负担轻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考试科目虽多,但考试难度值降低,特别是增加检测考生通用常识的水平测试,不仅不会增加学业负担,相反还会使学生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地面对考试。

第4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通识教育;高考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35-1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由于国家急需各类建设人才,为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专才的目标,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招考,分类选拔人才。文理分科是学习前苏联制度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对培养专业人才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文理分科制度下的教育缺失

我国高中文理分科主要是为应对高考而设立的,高中文科和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围绕高考而安排的,是应试教育设计下的教育形式。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这种“强权”体现在人为地强迫学生在某一时期必须做出文或理的选择,这种硬性选择剥夺了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致使文理分科机制下的教学充满了功利性。

高中“文理分科”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文理分科,造成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割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所一以贯之的基本目标,而文理分科所培养的却往往是片面发展的人,与教育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二)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仍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高中生对文理的选择,很多学生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出于无奈。这样,学习文科的人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

(三)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文理分科的年级一降再降,过早的分科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对某几门科目高考题型的熟练程度,造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失衡,长期在校埋头苦学,使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支离破碎。

(四)文理分科,致使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现阶段所实行的文理分科,割裂了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结、交叉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单一、机械化,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与偏失。

(五)文理分科,不利于与大学接轨。大学教育强调文理综合的通识教育,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如何与大学通识教育相接轨,如果说能够接轨,只能说大学这种文理综合的通识教育,是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知识欠缺所进行的“补课教育”。至此,“文理分科”已经完全失去了满足学生兴趣、个性、志向发展需要的初衷,成为单纯为高考服务、保证提高考试分数的一项措施。

二、文理分科与通识教育的冲突分析

文理分科使每一个高中生被分裂为多重角色,老师的学生、家长的希望、考试的对象等等,而忽略了高中生最应该成为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恰恰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在高中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壁垒而进行人性的整合,而它的基本手段便是――“致广博”,以广博打通狭隘,重在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理念须贯穿到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促进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养成。

通识教育不应仅局限于高校教育,应将其自然延伸到高校前后阶段。向前延伸是中小学的通识教育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通识教育总的发展情况不理想,各个高中抓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对人的培养。鉴于文理分科的局限性与人的培养的紧迫性,高中阶段实施通识教育迫在眉睫。

三、理性对待文理分科

我国普通高中目前普遍实行文理分科这一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弊端。“文理分科”不是一个或“取消”或“保留”的单纯选择题,它作为仅为高考服务的制度设计已经过时,但其中包含着尊重学生差异的精神内核,却是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我国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是在综合教育基础上的有限分科,而非绝对的分科,是在文理融合基础上的分科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普通知识,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高中文理分科应该超越分与不分的争论,在理念上从分科施教转向分类育人。

四、高考制度对实施通识教育制约

高考分科考试是导致文理分科的最直接原因,文理分科是应高考而生的,并不是出于培养的需要。高考作为我国高校的选才制度,学校作为育才之所,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理分科是中学为了应对高考而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高考制度不改革,文理必然分科。纵然有上级指示,也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成为一句空话,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大学通识教育与后高校阶段的通识教育发展后劲也不足。高考制度已成为高中实施通识教育最大的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康翠萍.高中阶段不宜实行文理分科[J].教育研究,2009,(4).

[3]陈建平.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第5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首先,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很多学生理科学不下去就去学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选择文科似乎就成了一个失败者的象征。另一方面,理科难度进一步加大,又增加了更多的学习失败者。

其次,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而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太早地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师。

同时,文、理分科,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由于文、理分科后理科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了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学习许多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令人不解的是,理科学生可以凭数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证书,换取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所爱,选择报考理科。

有人认为,文、理分科是提髙我们国家自然科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其实,这样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美国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可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产生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可以通过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选修大学暑期课程、大学承认其学分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好。

1959年,英国人査尔斯·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

斯诺的批评现在仍然没有过时。现在文理知识与人才的割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在教育制度上,也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成长。

2008年11月,我在深圳的一个讲演引起了全国关于文、理分科的大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涉及了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由于涉及众多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在各种调查中支持与反对双方竟然难分伯仲。其中,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认为中国中学生的压力现状不允许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二是认为文、理分科反映了术业有专攻,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认为,这两个理由本身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是关于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的问题。主张不取消中学文、理分科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每天学习的时间已经严重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把6门功课变为9门,学生的负担会更加重。

其实,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习多少门课程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即使只学习一门课程,同样可以把学生搞得天昏地暗。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不在于他们学习多少门课程,而在于他们对这些课程有无兴趣。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问题在于,我们忘记了课程本身的意义。为了应付髙考,我们不断加大学科的难度,不断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而忽视了课程的价值要素。大部分学生成为尖子生的陪读生,从而丧失了学习的激情与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减低学科的难度,加大学科价值的学习力度,解放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是人不需要成为科学家的。真正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利用假期选修大学的课程。其次,全面推进新课程关于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规定,调动教师和社会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再次是关于全才与专才的问題。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学习的最佳时间也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培养全才,只能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抹杀学生的个性。

这个看似合理的观点其实有很大的陷阱。第一,从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才能简单地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根据加德纳的研究,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视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方面,其中又有交叉派生的新的组合。

第二,人的特殊才能,人的专业素质,是需要各种舞台和各种机会去展示、去锻炼、去发现的。钱伟长先生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是以文史见长的,其中历史得了满分。陈寅恪先生如获至宝。但是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改学物理,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在国外,大学生一般在第三年才开始选择专业,而且读研究生往往再改变专业,很少像我们这样没有变化,“从一而终”的。这样,人生就有各种的可能性。

第6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关键词:高考;文理分科;利弊;分析

中国分类号:G427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加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普通劳动者转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我国高考文、理分科这一政策的推行始于1977年,至今历30余年[1]。高中教学在分分合合中走向了分科教学,并随着新世纪以来高考制度的3+X改革而逐渐固化为文、理分科教学。这种做法究竟是符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割裂了知识的基础性?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把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之一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后,高中阶段是否实行文、理分科,成为了不仅是教育界,而且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问题。我认为,应从我国高考文、理分科的利弊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现阶段民情、社情和国情,特别是要从十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着力培养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复合型人才长远发展战略来思考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考文、理分科利与弊

(一)文、理分科的合理性

1、从学生学习压力角度来看:分科有助于减轻学业负担。

我国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心、家长焦心、学生苦心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高中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过重的学业负担损害了身心健康,不少人高考后都患上了神经衰弱、视力迅速下降等疾病。文、理分科后,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减轻,就笔者所在的广东省而言,高二年级文、理分科后,主要就修六门课,如果不分科,那就主修九门课。分科后,减少了三门课,学生所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所承担的压力都将随之降低。

2、从学生成长角度来看:分科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潜能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或者特征表现为: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性与综合性以及相互依赖性[2]。文、理分科满足了学生差异化的个性需求,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个性化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从高考选拔人才角度来看:分科更有利于与大学专业教育接轨。

目前,我国大学招生的专业、培养模式都是基本按照文、理分科的模式进行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与大学教育进行接轨。学生在高中阶段择其优势和擅长方向进行学习,也为进入大学进行深度的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思维和理论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脱颖而出。

4、从社会角度来看:分科是知识深度分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结构愈发分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和有一定技术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文、理分科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的需要[3]。同时实行分科教育,也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节约、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二)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

1、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近20年来,尽管素质教育被叫的震天响,高考分数始终是硬道理。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乃至全社会无不将升学率,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在层层重压之下,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和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政绩观主导和支配着学校的发展,素质教育被置之脑后,许多高等学校也只能招到一些素质片面发展的学生。

2、不利于知识的整体学习。

文、理分科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学生思维发展。文、理分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相对片面,文科生缺乏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不熟悉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底蕴不够;理科生则疏远历史、地理,不爱阅读经典,造成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4]。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知识结构上“短斤缺两”。

3、不利于素质的平衡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多次谈到,“高中文、理分科,首先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其次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使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句空话”。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在学生面对未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的挑战,,难以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跨学科型的高级人才。

二、部分国家高考文理科设置经验

(一)美国:分科、学分制培养体系[5]

美国的普通高中绝大部分是综合中学,在学制上并不统一,不存在明显的文、理分科,但是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课程分为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发展方向,学校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二)俄罗斯:升学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培养体系[6]

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满足实施个别化、专业化教学的需要,以及在计划中形成高中与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系统”,其在普通教育学校高年级实行侧重专业式的教学,并建立相应的侧重专业式教学的培养体系。侧重专业式的教学不同于我们通常了解的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它不以参加升学考试为单纯目的,而是为高中生的毕业出路作全盘考虑,为实现高中学生教学内容的区别化创造条件;在保证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尽可能满足他们不同的爱好、要求和个性倾向性;保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性,拓宽学生社会化的可能性,提高中学毕业生日后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大纲的有效性。

(三)法国:“高等教育”+“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7]

法国高中阶段的学校类型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前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主要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法国的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在高三年级时,实行分科教学,进行专业定向,普通教育类分为文学专业、理科专业和经济社会专业。这也与法国的高考制度相联系,法国的高考也实行分文、理的考试制度。

(四)日本:“按需”对层次分科培养体系[8]

日本高中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选科型和分科型两种。从1956年起,日本正式确定高中实行分科,最初是“原则上”实行分科,1970年改为“根据需要”实行分科,即可以分科也可以不分科。分科型的高中多数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分科,也有从一年级就开始分科的。普通高中一般可以设文、理、文理并重、艺术、体育、外语、职业、信息和信息处理等科。从二年级开始分科的,一般先只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到三年级又进一步细分为上私立大学的、上国立公共大学的、上短期大学的文科班和理科班等。可见,日本的高中教育受升学影响很大,分科的设置与高考制度紧密相关,这点与我国情况类似。

三、推陈出新,大力培养担当中国梦的复合型人才

文、理分科与文、理合科是建立在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两种不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判定二者在中国基础教育存在和发展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适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就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来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实行渐进式改革,重点是如何改进、改革和完善“文理分科”,走文、理兼容的路径,推陈出新,培养出勇于担当中国梦的复合型人才。

(一)跳出学科限制,优化文理兼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正常人拥有知道八种智能(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9]。因此,可以避免二元论的思维局限,跳出文、理学科的限制,课程类型实现多样化、层次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结构与体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行,研究性学习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在课程管理上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实现多层次、综合性、文理兼容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就从我本身的学习而言,高一年级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更多的是因为从高考需求来选择的,但实际上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偏向理工类的知识,因此进入大学后,我会走一条文理兼容的路子,不会被文科或理科哪单一方面知识束缚手脚和思维。

(二)不搞一考定终生,兼顾升学与就业。

高中阶段兼容了按层次分的“中等教育”与按类型分的“普通教育”两重性质,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与高等教育的基石。因此,可以借鉴俄罗斯实行的“侧重专业式教育”将结构分为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式课程和可选课程。其中侧重专业式教学方向划分为:自然-数学类,社会-经济类,人文类和工艺学类。这种课程结构划分不仅是升学考虑,通过课程分流,兼顾了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为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了高校专业设置或学术性知识而分的文科、理科、经济社会等方面深造,也为不打算升学的学生提供职业的教学与训练,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从我国现阶段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看,必要的文理兼容和分层次的教育内容设置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而不是“单打一”,“单打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为直接的就是关系到孩子的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学理工科的动手能力差,学文科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这给就业增加了难度。据我平时了解,我的同学的家长还是左邻右舍的家长们,他们一讲到孩子的高考,紧张与焦虑情绪交集,接着就担心起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家长们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们要尽量多地学习些知识,有利于就业。这些民情都会反映在高考的学科设置上。

(三)系统推进改革,提供多元选择。

高中阶段通过分流,使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选修课制度,使学生发展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10]。高中选修课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选修Ⅰ和选修Ⅱ。其中选修I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II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就目前而言,我们应当积极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的意愿选课,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选课的“走班制”教学模式。而课程知识的选择依据应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者形成的三维系统。

从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而言,它是一件民生大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涉及子孙后代、中华民族崛起的根本性、基础性的大事,需审慎前行。自设科举以来,我国历朝历代最高管理机构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注重选拔人才方式的设定和调整,因时制宜。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更不例外,难度之大、影响面之广前所未有,要顾及学生、家长、国家等各个层面的利益调整,不是说改就改、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而是需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四)设立部级课题,研究适应社会发展新考核体系。

现在老百姓都认为,目前我国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非高考莫属,问题是能否参考欧美亚等现代科技进步的国家,研究一套既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烙印,适合民情、国情,且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基础教育内容和相应考试考核体系,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考试科目的设置,是个指挥棒,不但关乎学生的努力方向,而且影响中学师资的配备,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不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影响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长远的重大问题,不单单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四、小结

我国高考文、理分科这一政策历时30余年,关于其改革,不仅是教育界,而且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研究高考文、理分科问题时,应该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对高中文、理分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出更全面、更严谨的论证,为高中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本文对我国高考文、理分科的合理性、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高考科目设置的经验进行了简要分析。总的认为,我国的高考文、理分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跳出学科限制,优化课程结构,兼顾升学与就业,实行课程分流,推进选修课制度,等等,以培养具有文理兼备,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复合型人才。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五、参考文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6)

2、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实质,利弊分析及改革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9(09)

3、除了“选择”别无选择--关于加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选择性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1(02)

4、从现象看本质--对高中文理分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5、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01)

6、俄罗斯高考改革与我国高考的比较评价.教学与管理.2014(04)

7、法国“新高中”教育改革评析.基础教育参考.2010(01)

8、文理分科: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做法.2009(04)

第7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1、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7日至9日,详见附表。考试科目不分应往届生,文史类(含艺体文科)考生均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理工类(含艺体理科)考生均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汉语文、朝(蒙)语文仅由中学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考生参加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含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2、各科考试分数:语文、数学(文、理)、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二科满分各为300分,其中,文科综合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理科综合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外语(英、俄、日)科目150分,其中听力考试部分30分。高考总分为750分。 3、选考题:应往届生均需按各科要求答题:试卷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是选择题,为必考题(语文学科含选考题);卷Ⅱ是非选择题,含必考题和选考题。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朝鲜语文8个学科设有选考题,外语、思想政治、汉语文和蒙古语文不设选考题。 4、外语口试: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须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口试由各地招考办在统考后组织进行,考试开始时间全省统一为:6月9日上午8:30。外语口试成绩不记入总分,录取时供招生院校参考。 5、考生入场出场时间:各科开考前30分钟考生开始入场,开考15分钟后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点。考生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但是,外语科目因在考试开始时安排有听力考试,开考前15分钟即6月8日下午14:45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考点。

第8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 文科 理工科 人际交往 差异性

一、前言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人际交往中的特殊类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大学阶段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通常被作为衡量大学生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Kahle,kulka,﹠klingel,1980)。然而,众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人际交往状态较好的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综合素质也较好。相反,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存在障碍,逐渐演化成心理疾病,给大学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大学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认知、情绪、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调查,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文科生大约有5845人,理科学生约有8572人,工科学生约有5712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文科、理工科专业中随机抽取,文科发放203份问卷,理工科发放497份问卷,本次测试实际印发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97份,回收率为99.6%。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问卷未答条目不完整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违背真实倾向的予以剔除,得有效问卷677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7.1%。

二、文科与理工科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分析

(一)认知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感性和理性之分。人的认知评价来源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唤醒水平。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应包含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验认知这三个方面。[1]

图1:认识一个人到成为朋友的时间

图2:通常解决困难的方法

图1的数据表明,文科大学生在接受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的时间上,有68%的学生能很快和别人成为朋友,而理工科学生接受的时间则相对较长一些,其中时间较长的人数约占66.46%。可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理工科学生比较谨慎,不会轻易接受他人成为朋友。

如图2所示,在遇到困难时文科学生比较倾向于找自己信赖的朋友来帮忙,而理工科学生则倾向于靠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文科学生喜欢学习朋友的优点,占72.5%,而理工科学生则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轻易评价优缺点,约占75.26%。综上所述,文科学生对他人的认知比较积极乐观,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封闭、冷漠,对他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数据分析可知,文科生经常感到被同学排斥的只有8%,而理工科学生约占33.12%。可见,文科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比较乐观、全面,而理工科学生在这个方面比较欠缺,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消极、悲观,甚至出现孤僻。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能较快与他人成为朋友,理工科学生相对保守;

2、理工科学生的独立性较好,文科学生依赖性较大;

3、文科生善于学习朋友的优点,理工科学生则喜欢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过多评价他人的优缺点;

4、文科生对自己的认知比较乐观;理工科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有些消极悲观。

(二)情绪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情绪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与人的情绪相联系的,它取决于交往双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 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在交往中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把握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表达既符合社会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这是情绪健康的重要特征。

图3:对情绪的敏感程度

图3主要研究对情绪的敏感程度,据数据显示,文科生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占58%,而理工科学生对情绪不敏感,其中很难察觉和不关心的约占53.67%。可见理工科学生的感情不细腻,在人际交往中反应比较缓慢,有些被动,而文科学生的敏感性较强,感情比较细腻,善于把握信息,有利于人际交往。相反,文科生的情绪过于敏感,容易生疑,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稳定性,理工科学生比较理性,不会出现过多的感情用事情况,便于维护稳定的人际交往。

“修养”一词是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情绪的概括。通过数据显示,文科生总是热情打招呼的人数有118人,占59%。文科生对待食堂、超市的工作人员像对待朋友那样友善的人数比较多,有116人,占58%。文科生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意见也能理性面对,不与其争执,占69.5%,而相比较而言,理科生在这方面就差一些,还需要提高。可见,文科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方面比较积极热情,能够有理性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融洽。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情绪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敏感性很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工科学生相对理性,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文科生的人文素养较高,善于待人接物;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较低,不善于待人接物;

3、文科生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理工科学生比较保守,不愿意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相对深沉一些;

4、文科生比较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小家子气,理工科学生则比较随意,相比之下比较宽容,不会过分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三)人格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性格外倾型的人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强,对人对事都能很快熟悉起来;情感外露,情绪易激动;善交往,不太注意客观环境的反应;喜欢自由,缺乏谦虚态度;反应敏捷,动作迅速,不多思考,做事不太精细。性格内倾的人具体表现为:不易适应环境,不轻易相信人,不善与人交往,愿独处,喜欢安静。[3]但这些人往往心胸狭窄,不宽容人,多思虑,好疑心,冷静,办事稳妥。依据荣格的观点,外倾的人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较快的建立起熟识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随意而自在。而内倾型人不喜欢也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不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稳重。

人格因素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人格中的大因子外向性、行事风格和人格中的小因子乐观均对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乐观的人格品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更具有积极意义。[4]

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参考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试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格:

图4:气质类型

图5:度假去向表

如图4所示,文科学生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的占49%,其次为胆汁质占26%,而理工科学生的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约占60.17%,可见理工科大学生属于粘液质者比文科大学生多,文科大学生中属于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者多于理工科学生。这个结果和80年代中期(1984年)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不谋而合,那项调查表明随着外部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气质也在变化。[5]

从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从图5中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喜欢去繁华的都市的人数只占14.88%,而喜欢去偏远的地区和宅在家里的则占62.26%,然而文科大学生喜欢去繁华的都市以及市区之间的有118人,占59%。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格,其中理工科学生经常感到寂寞无助的比例约占56.18%,而文科只有10.5%。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在休闲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处的有146人,占30.61%,而文科只有10.5%,同时,理工科学生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有82人,占17.19%,文科生却占61.5%。通过以上三个表所显示的数据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在稳定性、忧虑性、自制性、怀疑性、紧张性五项较优于文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独立性、敏感性这六项比理工科学生较好。[6]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人格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在人格特点上多活泼、好动、敏感,理工科学生多安静、稳重、情绪不易外露;

2、文科生比较感性,易幻想,不切实际;理工科学生比较理性、客观、真实;

3、文科生比较喜欢认识新朋友,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怀旧”;

4、文科生抗打击能力较弱,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理工科学生的耐挫性较强,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

5、文科生比较自我,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理工科学生则比较随和,与他人相处比较融洽。

人格的形成也会受到教育的影响,我国从高中施行分科教学,在文理分科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科,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进入大学的专业方向。文科和理科的教育影响,在这一研究中有所体现,如在思维方式上,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极其显著地好于理工科学生,文理科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上还是有一些专业特点造成的不同。

(四)能力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人的各种能力中,人际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等都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7]

图6:在公开场合是否喜欢发言表

图7:对自己的社交活动情况评价

图6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图中的数据可发现,文科生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以上水平的有171人,占总人数的85.5%,而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一般以上水平的只有51.78%,二者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可见文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好于理工科学生。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文科生在与人交谈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谈话内容,成为主角的人数有98人,占49%,而理工科学生只有74人,约占15.51%,同时被动地跟随他人的人数较多,约占60.17%。

图7从行动力方面来调查人际交往能力,参加社交活动是评价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图中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文科学生的社交活动比较丰富,有增加的期待,但是理工科学生社交活动很少的人数比较多,有262人,占总人数的54.92%,由此表明,理工科学生的社交活动有所欠缺,需要增加,提高他们的社交活动能力,也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修课。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和访谈资料,可以看出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能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科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社交活动比较丰富;

2、文科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积极主动,能够很好地把握谈话内容,理工科学生相对较被动,不善于与他人交谈;

3、文科生在与异往时比较坦然、主动,理工科学生比较被动、不自信;

4、文科生的助人意识较弱,多以自我为中心,理工科学生的助人意识较强,比较谦虚谨慎;

众所周知,理工科学生的课程任务较重,空闲时间很少,学生平时得到的也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有余,活跃性和创造性则显得不足。因此,理工科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多一些。有时即使参加了一些活动, 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在做,助人意识较好。

(五)其他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中,除了上述认知、情绪、人格、能力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情况。诸如,人际交往技巧的运用、生活的环境、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周围朋友的影响等等。

图8:你是否主动学习过人际交往相关知识

图9:你是否重视交往技巧

图8、9是调查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技巧的认识。自我的主动学习和重视程度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就像许多银行一样,他们的着装要求非常高,对客户的服务细节也很注意,甚至是动作、微笑都有规定。可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交往的细节技巧是很重要的。通过调查表明,理工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什么技巧了,从表中的数据可反映出,约71.49%的人不重视人际交往技巧,这与文科生相比是一个比较大的差距。

图10:所学专业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提出了“所学专业是否对人际交往有影响”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419人认为专业对其人际交往有影响,约占总人数的61.9%,还有14.6%的人不知道,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看法,同学们都说文科生是主要和人、事打交道,长期以来便学会了如何和人交往,而理工科学生多与实验、数字打交道,这都是比较实在、真实的东西,没有办法交流感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习惯的形成对其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不仅是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意识,也需要合作意识。有人说“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各种因素中,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起到20%的作用,其余80%要依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适应社会必须重视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更应该针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进行相应的改善。

注释:

[1]陶国富、王祥性主编.大学生交往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学规.心理修养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

[3]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H],2001,6.

[4]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H],2001,6.

[5]李建荣等主编.大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1-62.

[6]黄希庭等主编.大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尤小红、张康德.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网络财富,2009,(22).

参考文献: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4).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第9篇:文理不分科范文

2001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统一招生安徽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含全国统考文化课成绩和考生特征政策照顾分)6月14日确定。高中起点本科:文科480分,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理科430分,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艺术类专业260分,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

高中起点专科:文科280分,外语类专业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理科230分,外语类专业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高职班文科164分;高职班理科140分。艺术类专业最低控制分数线按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比例进行折算,其中:史论编导类专业202分;文科艺术类专业136分;理科艺术类专业110分;文科体育类168分;理科体育类138分。

专科起点本科:师范类,英语专业360分;非英语文科专业(含艺术)207分;理科专业207分。非师范类,非师范类教师班207分;文科(含艺术)专业270分;理科专业2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