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函授畜牧兽医论文精选(九篇)

函授畜牧兽医论文

第1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一、学用结合、顽强拼搏,改变人生

乔叶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农闲时搞家庭养殖,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技术,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想学习并掌握一门实用技术,靠技术养家、靠技术书写人生。1988年农广校招生,他就到郯城县农广校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山东省农广校畜牧专业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市、县优秀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乔叶青利用学到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结合畜禽养殖经验,学用结合,大胆实践。自家养的猪、鸡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实验品,畜禽常见病他就试着给治疗,积累了许多临床诊断、治疗知识。由于科学养殖,家里的养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长,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乡亲们喂养的畜禽出现一些常见病,就找乔叶青给诊治,向他学习科学养殖技巧,他也乐意帮忙。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乡亲们找他给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请教科学喂养经验的人也多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向周围村庄发展。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红花乡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1989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他聘请到乡兽医站工作,任“农民技术员”,负责全乡的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当时针对生猪品种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种的建议。他自己率先购买了杜洛克、汉普夏、丹麦新长白等优良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全乡1000多头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猪20多头,使全乡生猪改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生猪商品瘦肉率由原来的38%上升到55%以上,当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仅此一项,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由他推广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很多市、县派人来学习取经,他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广。他推广的技术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蓬勃发展,使郯城县的商品瘦肉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度地提高,猪肉品质也得到了改善,郯城县被命名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被郯城县有关部门批准为“农转非”,从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学不辍、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和优质服务,改变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广这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实现梦想,书写美丽人生。

二、推广配合饲料,加大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

乔叶青同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2001年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了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酷爱学习,不断自我充电和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成为兽医站的技术骨干。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畜禽的各种配合饲料相继上市。为了增强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把先进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农民科学养殖,他积极投入到畜禽配合饲料的推广中去。利用给畜禽防疫、去势、诊治疾病等工作机会,大力宣传配合饲料的优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利用自己的饲喂经验,现身说法,加快了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从1988年到现在,推广各种配合饲料每年不低于1000吨,帮助农民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广配合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他主动向站长申请,义务承担了十四个村的畜牧生产技术顾问,承包了这些村的仔猪、防疫、猪病防治工作。在承包过程中,他以推广配合饲料和改善畜禽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种和科技示范上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良好的技术威信,受到广大农民的赞誉。在承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他还创办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部,开通了热线电话,有效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开拓创新,开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培训辅导员

2007年,郯城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乔叶青被推荐选聘为畜牧专业辅导员。为了当好辅导员,他认真填写示范户登记表,无论工作多忙,他都按时参加县项目办组织的科技培训。学习后,及时将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发的明白纸、培训教材和科技光盘送到示范户手中,还经常组织农民和示范户们学习讨论。对农民不明白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和指导。并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进行防疫、诊治、推广、配送饲料等活动,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

为了做好科技示范,带领当地农民养殖致富,走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乔叶青同志广筹资金,多方协调,投资23万元,兴建占地2.5亩的生态环保(发酵床)养猪场一处。目前,建成发酵床面积210平方米,存栏无公害生猪120头,全部按标准化养殖模式。现已出栏生猪65头,纯赢利3.6万元,预计年底可出栏肥猪500头。由于这项技术省工、省时、省料、节水,又能提高猪的抵抗力和猪肉品质,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得到专家的肯定,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定购生猪的客户和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乔叶青通过开拓创新,建立生态养殖场,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和养殖示范户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环保养殖转变,促进农民科学养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场30多个。他正准备筹建生猪人工授精站,争取2008年底实现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优质猪90%以上。以发展健康畜牧业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结构合理化、防疫现代化”五化建设,促进全乡的畜牧养殖健康发展。

四、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承担科技示范项目

第2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业务水平;人才断层;对策

目前,如东县虽然是一个畜禽养殖大县, 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 畜禽养殖基本上还是以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家庭散养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模式占整个养殖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生态健康养殖观念的逐渐树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越来越高,畜禽散养的利润空间日趋微薄。养殖模式的转变,动物流通的频繁,动物疫病的日益复杂化,养殖户对兽医人员业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兽医人员的传统服务空间和现有的业务水平远远跟不上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禽新的疫病发生的步伐。导致我县部分地方出现兽医人员青黄不接,缺少兽医人员。部分散养养殖户只能找会打打针的游医来应付一下。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兽医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收入和工作积极性。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 畜牧兽医队伍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

畜牧兽医队伍是从1965年9月30日开始各公社成立畜牧兽医站出现的。根据各镇耕牛栏存确定人员组成,一般每站4人~5人。人员业务水平都是初中以下,少数人员去参加短期业务培训。1969年3月招收大队赤脚兽医,文化水平都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生。主要服务生产队养的生猪,散养户寥寥无几。兽医人员无业务水平。1983年是乡兽医与大队赤脚兽医两级并轨。经过考试择优录用,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多是肤浅的兽医临床知识。1994年根据编制进行招录,招录前后各站有2/3的人员在县农广校学习取得中专学历。2007年11月进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招录人员一部分人员退休,一部分到驻镇站。动物医院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虽然大部分都通过函授等形式取得大中专毕业。但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

2 兽医人员业务水平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县兽医人员业务水平已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我县畜牧兽医技术人才现状表现为:一是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二是人员结构老化;三是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少;四是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现象较为普遍。

2.1 历史原因

由于我县大部分兽医人员脱胎于民间,其主体是民间兽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一定时期仍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指令性分配计划之前中专以上学历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分配到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和兽药、饲料企业,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比例较少,其中有些大中专毕业生进入社会有一定的磨合期不能适合基层养殖的需求,致使整体素质不高。

2.2 现实原因

由于畜牧业处于基础地位,兽医工作人员待遇偏低(部分的兽医人员待遇高主要靠经营饲料和做生猪经济人),使得中学毕业生不愿进入农业院校的牧医专业,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后进入畜牧系统,随后也纷纷跳出畜牧系统,纷纷到发达地区的大型养殖场求职。留下来的,由于地位低、待遇差而缺乏工作积极性,很少主动更新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靠吃老本过日子。

2.3 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一方面,不少基层兽医人员是由于小学或初中毕业升学无望回到农村通过关系从事兽医,为养殖户所需学得了一些粗浅的畜牧兽医技术,有的兽医人员子承父业做起了兽医,这些兽医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兽医诊断、动物防疫、畜禽饲养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培训,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分配中,兽医人员业务收入微薄,钻猪舍满身臭屎尿,社会地位低,年轻人不愿干, 只有认不了几个字的中、老年人在从事这项工作, 许多专业性强的技术操作只能盲目进行;再一方面, 随着现代动物疫病日益复杂化,兽医人员由于极少受到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原来就不多的兽医专业技术储备越来越不能有效解决养殖户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这几年暴发的生猪高热病、人畜共患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这个问题。

2.4 兽医对养殖户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弱

兽医人员目前服务主要依靠地缘、亲缘等方面的优势与畜禽养殖户建立了长期的服务关系,但其服务前提是必须能够满足养殖户的生产要求。专业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直接导致兽医服务性收入下降,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低,养殖户不愿找其解决问题和困难,直接流失服务对象;二是不正确的服务或服务不适当,致使养殖户蒙受损失,养殖户拒绝支付或降低支付技术服务费。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养殖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兽医人员由于自身技术原因,越来越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对养殖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弱。

2.5 兽医是农村动物疾病防治的主要力量

千家万户搞养殖的散养状态决定了为其服务的第一线兽医技术人员也必然是散状分布的,在畜禽散养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说村村都有兽医。换句话说,分散的畜禽养殖只有同样分散的兽医人员才能满足其服务要求,集中的兽医(镇兽医站兽医)在服务成本、服务及时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散养户的要求。因此,兽医人员由于自身的优势,自然成了当前农村散养户动物疾病防治的主要力量。

3 解决如东县畜牧兽医人才断层问题的对策

随着全县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县针对基层兽医站人员文化、业务水平等不高的实际,加大了对全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力度。对于兽医人员来说,在全面认清自己的经营服务困境和压力的同时,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做到扬长避短和开拓创新,争取可以走出困境,开创一片完美的新天地。

3.1 提高对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人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养殖户急需畜牧科技服务。因此,要充分认识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及技术人才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保障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帮助解决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困难,促进畜牧科技推广、应用。

3.2 制定人才培养、引进长远规划

根据我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按照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原则,从高等院校中引进专业精通、知识面宽、热爱畜牧事业的高素质人才,解决我县畜牧兽医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着力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择一批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志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在短期内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各个专业的骨干力量。

3.3 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养殖户需要什么

创新畜牧兽医工作机制、提升畜牧兽医工作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兽医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不要一律向“钱”看,不学无术,坑害养殖户。强化每个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真正做到奖优罚劣。通过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增强现有科技人员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将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推广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第3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一批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规模化生产、疫病免疫、诊断、检测、疫情控制与扑灭、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动物药品开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更加关注,畜牧兽医学科对我省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畜牧兽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畜牧兽医既是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家禽时期;又是现代的学科,拥有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畜牧兽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由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畜牧兽医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学、饲料营养学、繁殖学、饲养管理学、草地与饲料生产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产科学等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科的研究已扩展和延伸到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学、畜牧兽医法学、公共管理学、动物卫生经济学等领域。

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畜牧兽医学科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担供了宽阔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涉及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

2 学科体系建设现状

2.1 学科人才培养与教育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畜牧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多年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86年建立了兽医内科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兽医学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动物生产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畜牧学研究生。目前拥有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1个,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点 2 个。2001—2006年,已培养学士790名、硕士98名。同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与“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创办于1985年,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320名、中专生1500多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中专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职业高中学校畜牧兽医班从1983年开始兴办以来,共招生6800多人,毕业6000多人。

省、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动物检疫、信息管理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仅1991年以来,省里组织培训就达70多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从而提高全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各地农函大利用教学培训资源,对全省畜禽生产第一线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共培训4万多人。

我省历来十分重视畜牧、兽医科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研究所” 已在石狮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设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工程”也通过省级验收;设在福建农林大学的部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已经立项建设;设在龙岩学院的“预防兽医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已经立项建设。

2.2 机构与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畜牧兽医机构与队伍建设,历经几次改革和调整,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省级成立畜牧兽医局,设畜牧兽医综合处、兽医处、畜牧处、饲料兽药处,拥有行政编制25人;事业单位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全额事业编制94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等事业机构,共有939人员编制,实际人员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2483名,实有人员1418人,由于几次改革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影响到机构与队伍的稳定,目前正在理顺;为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实施,我省从2004年起,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全省共15043名,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此外,全省还拥有畜牧兽医教学、科研人员3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适应的畜牧兽医的行政事业、教学、科研机构与队伍。

转贴于

2.3 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加大了对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体系、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场,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215万元,建设了96个实验室,面积达19800平方米。其中1个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能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或确诊;9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分析、诊断等能力;8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具体承担辖区内畜禽抗体监测、数据整理、汇总和报告以及样品采集等能力;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2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基本具备了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31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备了承担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和消毒工作;373个乡镇兽医站,大部分初步具备了分发疫苗、实施免疫、样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计投入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建设经费5995万元,新建4个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1个国家水禽地方品种畜禽资源基因库和1个种畜性能测定与评估中心。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我省畜牧业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已达33914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5708万元、畜牧业标准化建设13120万元、生猪生产大县奖励3166万元、母猪保险1920万元。

3 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

3.1 学科发展现状

3.1.1 畜牧

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为重点,已建立了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建黄兔、山麻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河田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长乐灰鹅、闽北白鹅、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晋江马等20个畜禽地方品种保种场和晋江马保种区,并开展了品系选育和配套系选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金定鸭品系选育和莆田黑鸭高产系选育,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麻鸭高产系和配套系选育相继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鸭高产系目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存栏量达到3亿以上,成为我国蛋鸭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山麻鸭配套系产蛋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福建省农科院对半番鸭羽色性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鸭作为父本生产白羽半番鸭时,半番鸭白羽毛性状的遗传主要决定于母本,选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母本品系,《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和《小型白羽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半番鸭母本选育》分别获得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了半番鸭生产的经济价值,使我省的半番鸭选育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鸭人工授精技术在我省起步较早,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猪rn基因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开展了黄牛、山羊以及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进行番鸭的种用性能选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基金立项。 “优质白番鸭rf系列”列入部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向全国16个省、市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望推广应用。“肉鸡、肉鸭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和“番鸭选育中动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对加快肉禽良种选育及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殖机能的调控与繁殖新技术方面,取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我省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儿胎盘的内分泌学、组织学变化与胎儿生长、母体代谢以及母子妊娠期、围产期疾病的关系,提出了胎儿胎盘机能的内分泌学和组织学监测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外专业学术杂志上20篇,其中sci论文2篇。在生殖内分泌对生殖机能调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着力于研发相关配套技术,力争实现奶牛一年一产,进一步提高禽类生产性能。番鸭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调控技术研究将通过功能基因的辅助选择,提高番鸭繁殖性能,可望在禽类分子育种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国首创研究出蛋鸭无水面旱地圈养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水禽提供了替代传统水面放养的生物安全饲养技术。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药物残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资助;开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初见成效;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项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中兽医药技术为特色的肉猪、半放养优质鸡、黄兔的标准化生产和药残控制技术体系。“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黄兔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半放养优质鸡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猪新型免疫调节剂研究”分别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农业部门和省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在天然药物深加工及兽药新产品研究与应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中药多功能提取、分离浓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常用的中药的有效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加工,探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07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鱼腥草系列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近年开发出了多种新制剂和系列产品,主要有中药浓缩颗粒制剂、中药超微粉制剂、中药免疫调节剂、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散剂等,与有关兽药厂家联合申报取得中兽药制剂生产批文10个,这些制剂在畜牧生产尤其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出系列新型兽用透皮吸收制剂,如洛美沙星搽剂、克痢星搽剂,环丙沙星搽剂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使用简便、腐蚀性小、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无环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系列,如“稳定化戊二醛消毒剂”和“新型溴氯海因缓释型消毒剂”,于2003年通过了农业部评审并获得新兽药证书;研制成功提高动物抗病力、减少应激的新制剂,如烟酸铬、烟酸铜、吡啶-2-羧酸铜,其中烟酸铬获得2002年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200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1.2 兽医

我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开展了病原生态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转贴于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果奖3项。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伪狂犬病灭活苗”的应用,有效地消灭了牛羊pr,牛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标准”产品,该成果获得1984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1990年研究人员采用蚀斑纯化和温度诱变方法,从prv闽a株(强毒)中选育出伪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该苗对猪安全有效,“伪狂犬病弱毒株的选育”于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与弱毒疫苗比较,不存在潜伏感染及毒力返强的问题,克服了油乳剂灭活苗常见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该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国伪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新型佐剂的引入及效果,对于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77~1978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开始对猪链球病菌苗进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开展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1983年应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的要求,无偿将猪链球菌ft117弱毒株赠送该厂扩大生产,为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3株prrsv分离株,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属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离的地方毒株进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应用本地分离株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本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88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和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先后获得成果奖三项,其中“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鉴定和诊断研究”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株病毒,应用电镜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组部分片断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规和分子水平上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系在国内首次鉴定该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的rt-pcr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国外至今尚无活疫苗。

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型,详细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开展“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示范推广”项目,两年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近700万羽份,获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从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二项。研制了既适合规模养殖场又适合基层使用的口蹄疫、猪瘟等动物传染病的胶体金试纸条;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3.2 主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畜牧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畜牧、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骄人的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如表1所示),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按照畜牧兽医分类,其中畜牧28项,兽医20项。审定批准了1个新饲料添加剂和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兽医科学成就,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4 学科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4.1 学科发展趋势

畜牧学科研究将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猪、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优质品种遗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质育种、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禽育种的重要内容。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又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环境友好的饲料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环境控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控技术等领域研究亦日趋重要。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中广泛应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疫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来畜禽疫病研究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开展对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发病机制、人兽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病原的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与抗原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盒是发展方向;预防兽医学的研究进步将在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疫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预报和疫情快速应对体系。

4.2 关键技术

4.2.1 畜禽遗传育种

(1)技术需求: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术;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技术;畜禽数量性状选育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畜禽超高产育种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猪的新品种(系)以及配套系的选育;优质肉鸡、水禽品种(系)、配套系的选育;山羊新品系的选育;优质肉牛、奶牛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畜禽肉质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种特有dna资源的分离和鉴定;种畜禽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技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术研究。

4.2.2 动物重要疫病防治

(1)技术需求: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和完善技术;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4.2.3 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加工设备

(1)技术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加工生产、优化配制利用技术,以及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转贴于

种和已有添加剂品种的低成本、高新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动物营养物质代谢、需求规律、饲养标准修订和配套饲养技术(含无公害、绿色、有无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饲料加工工艺开发技术;饲料及添加剂原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不同畜禽地方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等的优化生产利用技术;青粗饲料利用新技术;适用我省饲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配方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技术;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代谢调控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药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关键设备与工艺,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术;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与仿生饲料的生产技术。

4.2.4 草山草坡保护利用及草业开发

(1)技术需求:牧草品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技术;牧草良种选育及良繁生产技术;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产品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放牧、刈割、环保、绿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种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选育,优质牧草良种繁育技术;不同类型种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集约化生产技术;不同草产品加工工艺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开发;筛选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草食动物的四季牧草轮供品种。

4.2.5 畜产品加工

(1)技术需求: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畜产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质量控制及监督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功能成份、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优质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型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设备开发;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白质、清洁、卫生、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皮、毛、绒现代清洁初加工技术研究。畜禽副产品清洁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原料与制品保鲜技术开发;大宗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畜产品与制品质量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及监测技术开发。

4.2.6 畜禽场环境控制与废弃无害化、资源化

(1)技术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洁生产”环境质量保证技术;畜禽场废弃物无害化自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安全无污染饲养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发技术;环境标准、质量监督检测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高效、低耗、装配化、标准化猪鸡环境设施的开发,新型清洁饲养工艺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粪尿高分离固液分离技术设备研制;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自理新技术与设备;经济型固体废弃物快速发酵技术,有机复合肥生产技术及设备,n素损失控制技术;液体粪便土地直接利用技术和配套设备;臭气控制新技术。

5 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5.1 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与畜牧业发展需要动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兽医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级安排农业科技专项仅为12886万元;而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省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这与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称。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禽遗传育种技术滞后,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营养和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较少;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比较落后,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寄生虫病研究尤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利用、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畜禽场环境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畜牧兽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5.2 建议

5.2.1 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畜牧、兽医科学所需的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安全ⅲ级和ⅱ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质量遗传评估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畜禽防疫体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与整合

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并建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第4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生态健康养殖;教育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53-04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院校仅仅靠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无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突破的,必须实行校企合作。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基本不相同。因此,需要破解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工学紧密结合。2010年11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确立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牧院”)为2010年启动建设单位。学院党政领导通过组织学习文件政策、专家“问诊”、参观交流、赴企业调研、反复研讨等方式,从根本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角度把握、分析、构建国家骨干校建设的核心理念,运用顶层设计原理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以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念界定

(一)顶层设计的内涵

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它为将复杂程序设计破解为功能描述、反思推进和重新调整提供了一个规范方法。具体地讲,顶层设计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现实语境”中,表达了以下三个关键要义:一是要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从战重点是破解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三是要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协同运行。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核心理念的构建路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问题构建。针对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抓住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核心理念。二是经验构建。根据以往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提升,并加以全方位运用,从中提炼出核心理念。三是理想构建。根据校企合作各方对教育价值认同的理想追求,既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又能通过奋斗实现,切忌不切实际的、不可实现的、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合作理念。四是借鉴构建。从国外成功的合作教育模式、其他院校成功的合作经验中借鉴有价值的因素,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予以内化,进而创新自己的理念。五是特色构建。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特色,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内核,构建校企合作的核心理念。

(二)体制机制的内涵

1 体制是指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按其范畴,可以分为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在本文中取“具体制度”的语意。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孙绵涛教授认为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据此,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可以认为是围绕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章程这一核心制度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以及为保障其正常运行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制度体系。

2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是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它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因此,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这三大机制是运行机制的一般外在形态。

体制机制可以制约一项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并对其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并规范运行,才能保证校企的长效、深度合作。

(三)校企合作联盟及其理事会的内涵

1 校企合作联盟的内涵。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从理论角度,同质组织问的竞争会大于合作,资源的使用效益会降低。由一所高职院校牵头,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将资源依赖与互补结合起来运用,在合作过程中动态优化选择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是政府主导(包括江苏省人民政府、泰州市人民政府)、行业指导(包括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农业委员会、13个地市级畜牧行业主管部门)、江苏牧院发起、营利性组织(畜牧产业链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研究机构,畜牧产业协会、学会,中职院校等)深度合作,围绕企业生态健康养殖与学院教育价值的双向认同,为了育人这一共同行动,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订立盟约而形成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价值认同的公益性、混合型的社会团体,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校企合作服务机构,是企业和学校合作服务、合作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校企合作示范区运行的主体和推动者。2011年6月15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批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同意成立“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苏农复[2011]16号)。联盟理事会根据行业引领、自愿参加、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会议制度。2011年6月18日,召开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大会。

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从设计的角度看具有管理理念先进、管理体制先进、成员结构稳定、合作方式灵活、资源共享高效、就业渠道通畅等特征。

2 联盟理事会的内涵。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是校企合作联盟的决策机构。理事会有自己的章程,按照“行业引领,自愿参加,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其主要职责主要有:(1)联络社会各界,指导和支持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2)协调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创业农民之问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商江苏牧院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合作企业的发展规划等;(3)指导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4)促进理事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监督理事成员之间依法合作;(5)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理事会工作计划及重要事项,听取和审议理事成员承担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6)通报理事会的工作进展和财务收支情况。

二、创新联盟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策略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反复强调:“办学思想、宏观战略、从来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要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江苏牧院在对畜牧产业人才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服务“三农”为抓手,做足“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突破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设计了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基于企业和学校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差异,撬动政府出政策、行业出标准、企业出资源,政行校企联动系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第二,基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江苏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能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并认同学院的教育价值,具备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

第三,基于教育规律和畜牧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设计“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体验、职业认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三、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

1 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创新设计的核心理念。根据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要求,凝练出如下合作理念:(1)围绕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力建设,系统设计政行校企联动制度。(2)围绕江苏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对接畜牧产业链条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设置专业。(3)围绕企业生态健康养殖与学院教育价值认同的理念,动态选择合作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4)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实训资源,推进校企共建实训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5)围绕教育价值认同,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到学校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6)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认证,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将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进行综合培养。

2 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无法主动从法律、国家政策层面破解体制障碍,但可以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创新系统设计:一是从相对宏观的联盟理事会层面设计管理体制;二是从相对中观的学院层面设计“院园共建”和“院区共建”管理体制;三是从相对微观的二级院(系)层面设计校企多种合作形式的管理体制。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的具体设计程序和工作内容如下:(1)组建顶层设计团队。成立院长为组长,由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企业实干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设计团队。(2)充分调查研究。深入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发展部门、龙头企业、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科研机构、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代表调查访问,参照国外成功合作模式,分析需求,认清现状与差距。(3)确立设计依据。确立国家和省对骨干校建设的文件政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行业产业的发展规划等为设计依据。(4)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办学体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成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有效发挥江苏畜牧产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增强畜牧兽医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调动企业参与畜牧产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学院与企业互惠互助,与行业、企业间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5)提炼核心理念。主动适应江苏现代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基于“生态健康养殖”和“教育价值认同”的合作理念构建校企合作示范区,在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推动下,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院教师工作站”、“企业技师工作站”等育人平台,实施“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形成示范辐射与带动推广效应。(6)系统设计路径。将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管理体制与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科技服务“三农”工程的运行机制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项实施。(7)充分论证方案。建设方案经过校内20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又聘请校外专家论证,最终形成建设方案。(8)强化制度建设。制定校企合作示范区联盟理事会章程、议事制度、“校中厂”运行管理办法、“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双师工作站”运行管理办法、建设考评办法合作成效评价办法等。

3 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创新的实现路径。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1)设计开放合作非营利组织——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对接江苏畜牧产业集群,将华东地区的主要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吸引到示范区,发展为紧密型合作企业,实施合作办学。(2)设计学院的教育价值与企业的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认同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机制、企业资源与学院资源共同投入与利益共享的协议机制。如校企双方在三个机制的基础上,学院投入150亩土地,拉动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畜牧兽医专业群的实训实习基地——江苏常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3)设计校企之间围绕“生态健康养殖”和“教育价值认同”的多种合作方式,如部级水禽基因库+畜牧兽医专业+高邮鸭集团=“校中厂”高邮鸭育种分公司;部级姜曲海种猪场+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校中厂”泰康农牧有限公司;省级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江苏长青兽药有限公司=教师工作站等多种合作形式。(4)设计院园、院区共建共管机制。利用各类研发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畜牧科技示范园。根据江苏省泰州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需求,学院与省级泰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共建共管“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实现区院一体、校企融合,实现“三业互融”联动发展。(5)设计职称评聘办法,规定教师职称的晋升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建设设在学院的“企业技师工作站”和设在企业的“学院教师工作站”,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带领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创造条件,为企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共同研发创造条件。(6)设计招生制度,探索注册招生、“高中学业水平+职业能力测试”的自主招生、高考录取、农业系统单独招生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制度改革,为实现公平教育、贯通中职与高职教育、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积累经验。

(二)校企双向互动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策略

江苏牧院按照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的要求,结合产业、专业特点,充分发挥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动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推动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创新。

1 校企双向互动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理念。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取决于良性的运行机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工作中需要的人,实行企业管理层与二级院(系)管理层双向兼职的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二级院(系)层面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设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胜任能力”的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协同的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2 校企双向互动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校企双方双向互动协同运行。“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设计程序及工作内容如下:(1)组建顶层设计团队。成立二级院(系)主任为组长,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设计团队。(2)充分调查研究。设计团队深入行业产业企业调查人才需求规格、目标定位、职业岗位能力、职业工作标准、岗位工作流程。(3)确立设计依据。国家、省级对骨干校建设的文件政策,职业岗位资格要求、教学管理规范等。(4)明确发展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善教学环境,健全保障措施,实施“五个对接”和“十个衔接”,系统培养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5)提炼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根据“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协同培养。(6)系统设计路径。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与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训基地、教学组织、合作评价、学生就业等教育要素进行系统设计。(7)充分论证方案。建设方案经过校内10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又聘请校外专家论证,最终形成建设方案。(8)强化制度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课程标准的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保障等运行制度。

3 校企双向互动协同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1)系统设计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根据江苏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紧扣畜牧产业链,动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2)设计“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4)整体设计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将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按学期分阶段系统设计学生的入党、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素质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5)根据企业生产任务、产品生产周期等特点,灵活设计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6)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几点思考

(一)群众路线是基础

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体制讲的是结构,机制讲的是程序,制度创新是改革核心。虽然顶层设计是“从高端出发”,有“独上高楼云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之妙,但校企合作的诸事最终要靠广大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落实。因此,体制机制创新的顶层设计,需要从广大教师、企业技师和学生中汲取智慧,才具有可操作性。

(二)狠抓落实是关键

顶层设计方案审定后,要健全组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狠抓落实。江苏牧院将项目建设任务按四级分解,责任到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进程有监控。

(三)统筹协调是保障

由于骨干校建设任务重,为避免各自为政,就需要将涉及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等统筹协调。特别是资金问题,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按项目进度协调好收支,又要处理好行业企业的资金到账,实属不易。

(四)微调优化是完善

第5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整合全市党员教育讲师资源,丰富党课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党课教育的效果,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经研究,决定成立**市党员教育讲师团。一、主要职责1、开展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根据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需要,采取到基层上党课和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题教育。2、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开展有说服力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并和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各种类型的形势政策宣传报告会。3、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领导决策和党员教育工作服务。坚持深入基层调研,摸准干部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理论宣讲的质量。二、组成人员团长:刘正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团长:谭国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企业工委书记组员:杨国民市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成保市纪委常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孙国林市委组织员、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唐辉市委组织员、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管理科科长王国华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韦国芳市局副局长孙勇先市科协副主席毛俊市检察院预防科科长周彦市司法局宣教科科长朱国祥市农林局畜牧兽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眭培林市委党校主任科员、高级讲师陈建玲市委党校教研科科长、高级讲师朱利霞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恽建农市委党校教务科科长、讲师丁美娟市委党校函授科科长、高级讲师周丽萍市委党校财务科科长、讲师王佳好市委党校培训科科长、讲师姚小梅市委党校教务科副科长、高级讲师雷雪辉市委党校函授科副科长、讲师孙卫疆市委党校成教科副科长、高级讲师秦泽洲市委党校教研科副科长、高级讲师许必文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孙春燕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李栋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杨雪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杜文玉市信息产业局办公室副主任李亚平市外经贸局外资科科长王贞娟市委统战部科员三、有关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党员教育讲师团是我市党员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党员教育工作制度化规划化建设、促进全市党员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讲师团成员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讲师团的工作,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充分发挥好讲师团的作用。2、提高宣讲质量。讲师团成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调查研究,根据基层的需要,及时充实和调整宣讲内容,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建立健全制度。讲师团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管理科,负责人员安排、联系协调等日常工作(联系电话:656****)。办公室要围绕党员教育的总体规划和讲师团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为讲师团顺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6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1978年8月,雷天福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结业后回村务农, 1982年他听说中央农广校开办涉农专业中专班,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科技专业知识,报考了农广校。他在农广校学习期间,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不仅学习成绩很好,被中央农广校评为优秀学员,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得到一致好评。

1985年6月,雷天福被从基层调到县农业局农广校工作。当时,农广校既无办公地点,又无教室和师资力量,招生后只有“打游击”办学。在艰苦的环境下,雷天福结合实际,长年深入农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农村青年和基层干部报考农广校,不到3年时间,农广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00多人。目前,石屏农广校中专招生人数达1187人,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在工作中,雷天福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在《云南日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等1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16篇、论文28篇。其中《农村经济要发展 科技教育须先行》等8篇论文先后获得中科院人文研究所论文评比二等奖、三等奖。

雷天福自1993年6月被任命为石屏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后,认真学习专业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工作和实践。每年组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村经济政策,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函授联合办学、中专学历教育等工作。在阳光工程实施中,提出了《加强农村农民教育培训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课题,5年来组织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5618人,转移22664人,仅2010年就增加劳务收入2.2336亿元。

在绿色证书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和《云南省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管理办法》,采用农民“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 的培训方法,结合石屏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在“一乡一品”发展中获得效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后,已开展培训14135人,考核发证9046人。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培训,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年增加经济效益值2876.2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把职业教育工作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得更好,雷天福先后报考函授学习,取得了云南农大和北京农大的农经管理毕业证书,自学考取了会计师、经济师资格证书,后又取得了高级经济师证书。他不断总结职业教育经验,积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主动承担了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辅导工作。

第7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2004年是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稳定发展年,其上半年在协会理事会组成人员、广大会员及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基本上按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顺利进行,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降低高致病性禽流感给我国禽业带来的损失

今年上半年对我国的养禽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时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给我国家禽养殖、加工业造成空前的打击。疫情发生之后,协会充分发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作用,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组织了系列会议和活动,撰写并上报了一批建议措施。协会的工作富有成效,[2004]17号文件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采纳了协会的不少建议,这些措施的落实,对组织企业和农户生产自救,恢复和促进家禽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发出号召、积极调研:自疫情发生开始,协会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行业发出公开信,号召全国养禽企业加强防疫、组织自救;并展开了行业损害调查,对可能造成的行业损失进行预测,取得了许多一手资料。

2、组织企业家、专家研讨会:多次组织召开由企业家、专家研讨会,讨论应急措施,形成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力求将行业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

3、组织召开了“中国家禽业百家骨干企业禽产品安全承诺会”:针对全国对禽产品消费恐慌心理,协会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于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厅联合举办了"中国家禽业百家骨干企业禽产品安全承诺会"。全国人大韩启德副委员长、农业部、商务部有关领导、百家骨干家禽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国内主流媒体记者、科研一线专家、社会知名人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举行了家禽宴,韩启德副委员长的领导、企业家、专家共同现场食用了家禽产品。该活动经全国各大媒体播出后,在禽流感疫情造成人们消费恐慌的非常时期,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禽流感,拉动市场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协助农业部开展“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实工作:根据国务院、财政部有关文件协会受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委托对全国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情况做了调查、整理,制定了标准,现已将名单上报农业部,将由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确认公布。

5、具体承担禽流感捐赠物资的接受及发放工作:疫情发生期间,农业部成立了“禽流感捐赠指挥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国畜牧业协会承但,从捐赠信息收集及上报到物资接收及发放、有条不紊,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

6、号召畜牧行业加强动物防疫工作:针对禽流感的发生流行以及政府对疫情的管理措施,各专业分会通过不同渠道(协会网站、电话等)号召企业会员正确分析疫情,依法科学防治,确保畜牧生产安全。对稳定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积极调研、组织召开各种活动,为行业服务

1、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三批)的推荐工作:在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日前公示的第三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禽业分会的六家理事单位获此殊荣。

2、组织举办了“禽病与实用生物安全技术讲习班”:此活动是协会与美大豆协会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家禽企业120多人参加了学习。

3、组织举办了“全国规模化养羊饲料营养与配制培训班”:针对当前养羊企业普遍存在的营养配方混乱,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羊业分会经过认真筹备,于今年4月24—27日在农科院研究生院成功本次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并给成绩合格的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均感到满意,认为此类培训班有必要定期开办,并对今后培训班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4、组织召开了第三次祖代白羽肉种鸡企业协调会:会议决定采取配额方式控制国内祖代白羽肉种鸡的引种量,起草了《全国祖代白羽肉种鸡引种方案(草案)》。

5、组织养猪产业化发展考察活动:协会秘书处于2004年5月16日~20日组织猪业分会10个理事单位到广东长江食品集团、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多点式产方式的组织、人工授精技术的运用,特别是集约化生产猪病的有效控制并带来高生产水平等先进经验。

6、为中国食品集团推荐生猪活体储备基地:经过推荐、实际考察,广东台山长江食品集团、阜新原种被选为储备基地猪场,一方面可以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7、组织开展关于建立养猪生产数据共享活动:各位企业会员单位将每周适时发生在本企业的饲料及生猪的价格信息通过联络员发送给分会秘书处,然后,由秘书处组织编辑并通过协会网站的猪业价格信息栏目,供行业内了解这方面信息。

8、组织企业家参加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制定国务院“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条例”前期调研、研讨活动。从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控制生产源头、革新生产工艺及研发环境治理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全面动员,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同时联系环保企业,力图为行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做些实际工作,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9、组织召开了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和“白中王”杯长毛兔产毛比赛以及6月6日的第二届兔肉节。

10、组织召开了全国家禽发展研讨会: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给我国家禽行业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并且7月6日再次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了尽快使行业走出困境,恢复生产,由农业部畜牧局主办,协会承办了本次活动。农业部畜牧局、家禽主产省主管导和全国家禽龙头企业代表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为行政领导了解家禽生产一线情况和企业掌握国家有关政策创造了一个良好平台。

三、积极筹备各项大型活动,努力在会前为参会单位服务

1、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经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批准,“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由协会主办,这是继已成功承办“2003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交易会畜牧业展区”后,又一次全国畜牧行业综合性活动。工作人员秉承“企业报名之日,就是我们服务之时”和“办好交易会,树立协会品牌”的理念,做到会前、会中、会后竭诚为参展企业、参会人员服务,力争将中国畜牧业交易会办成永不落幕的行业盛会。并一直将本届交易会列为为全国畜牧行业综合服务项目,从展馆选择到方案设计和落实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详细研究,认真完成。现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2、首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本次活动是2003年12月羊业分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召开,今年分会秘书处经过三次研讨,设计了方案、建立了网站、进行了宣传,现筹备进展进展顺利。

3、2004业发展大会:年初,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养猪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了设计。包括设计大会思想、议程、确定演讲议题、拟定征文提纲和人选、设计会刊,联系(动员)理事会成员、传达大会消息,落实大会会务等。希望通过发展大会搭建论坛平台,为各位会长、副会长及常务理事们就行业发展发表言论创造机会,扩大影响,宣传企业,领导行业发展。

4、首届中国犬业展览会:经农业部行业管理部门批准,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拟于2004年10月5-6日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犬业展览会”。本届展览会是我国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首次批准的集国际标准犬赛、犬及其用品用具展览、大众化趣味性犬业文化活动、首次纯种犬鉴定为一体的全国综合性犬业盛会。为配合宣传,协会开通了犬展专用网/qz/,及时详细大赛筹备相关信息,让更多地犬业爱好者了解这次盛会、关注这次盛会,参与这次盛会。

5、送科技下乡暨全国禽业发展研讨会:针对当前我国蛋鸡发展情况,协会拟于今年10月在蛋鸡主产区召开禽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期间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并召开全国蛋鸡发展研讨会。

6、筹备中国牛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成立大会。

四、加强信息建设工作,努力为行业服务

协会与去年5月正式开通了中国畜牧业信息网,通过网站积极为企业、行业、政府进行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秘书处制定了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现在正在改版,改版后的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将大大扩充网站内容,为畜牧行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除了全面展示中国畜牧业协会之外设有18个栏目,10大热点问题,数据库20余个。以协会10个分会为核心,涵盖畜牧业的所有领域的信息。

改版后的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服务理念是:行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在信息收集和上将加强互动功能,使网站真正成为行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功能上加强对会员单位的宣传,启用上榜企业、上榜人物、推荐产品、会员单位简介、会员网站链接、会员单位动态等。在技术上加强管理和统计能力。

目前,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改版的技术设计、数据库设计基本完成,程序设计已经完成三分之二,开始新内容的上载工作,旧版网站已有2100条信息,预计改版后的网站信息量将很快超过万条。

为方便更多的业内人士利用好这个网站,协会秘书处建立畜牧业电子邮件系统/。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交易会各省联络员,协会员工等配置了电子邮箱帐号。

为加强对外宣传,协会又开通了中国畜牧业信息网英文网站,独立域名:。

协会信息建设工作卓有成效,至2004年6月10日统计显示:今年上载文章2100条;比去年高2.3倍。访问量:53860IP,今年平均日访问量是去年的2.25倍。同时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又增加电子杂志自动生成系统、“网站导航”网页,增加网站大全,现已经收集上载920个相关网站。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行业的国际贸易服务

今年将国际交流工作列为重点,为了宣传协会和全国畜牧行业,近期开通了中国畜牧业信息网英文网站;积极筹划将协会的核心企业推向国际;今年国际交流活动频繁,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相关代表先后主动来协会交流访问、寻求合作,先后有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农业参赞、丹麦农业协会和农业咨询机构、英国国家生猪委员会董事会、澳大利亚鸡肉联合会、亚洲农业商业出版社、加拿大种猪出口协会、澳大利亚短角牛养殖公司协会、巴西瘤牛协会等代表来协会交流和洽谈。于此同时,协会也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兔业分会即将组团参加2004年9月6—10日在墨西哥puebla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养兔科学大会,猪业分会也在积极联系国内企业家去欧洲考察养猪发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发展会员:协会和分会的会员实行统一管理,协会组织部和各分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发展会员,把发展会员的数量、质量纳入到组织部和各分会考核的指标当中。协会通过多方宣传,加之协会各项服务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正面影响,会员发展工作进展顺利。

2、筹建成立犬业分会: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工作座谈会于2004年4月17日在北京亮马河大厦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的基本情况、能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宗旨、目的、原则、标准以及如何与同行业组织合作、如何为核心单位和会员、行业服务等话题,并着手筹备成立大会。经过紧张有序运做,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04年5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农业部、卫生部、公安部、质检总局有关部门领导与国际友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方协会和犬业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聘请了副秘书长,同时提出了工作计划和目标。会议圆满成功,为犬会以后的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按照工作议程,7月1日正式开通了中国犬业网,为爱犬人事提供了交流的天地。

3、启动牛业分会筹备工作:按照协会发展计划,现已启动牛业分会筹备工作。已向各省畜牧主管部门和全国养牛龙头企业发函,拟推荐牛业分会理事候选人。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秘书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为企业、行业、政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协会工作有章可寻,高效务实地开展。

5、建立会员管理数据库:为加强会员档案管理,系统科学地进行归类和服务,秘书处组织编写了“会员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详细载录了会员的各种信息(所属分会、地区、企业性质、产品等),也上载了畜牧业及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名录。通过查询统计,即可获得所需各项信息。工作人员及时上传新信息,修正变更信息,做到数据库信息的最新、最全。

下半年工作要点

下半年,协会秘书处将继续贯彻年初制定的计划,落实各项工作。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畜牧行业中的运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多做实事,继续强化协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现计划如下:

一、继续加强信息服务工作

8月中旬正式开通中国畜牧业信息网新网站;完成改版工作中的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网页设计、互动部分的设计。9月中旬举办信息网培训班,参加学员为各省畜牧行政部门和全国养殖及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培训的目的是:

1、建立信息员队伍,形成骨干企业和协会之间交流信息的主渠道;

2、使企业指定的信息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借助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宣传本企业的意识,掌握具体的信息方法;

3、建立畜牧业生产相关市场信息收集网络,为协会掌握全国市场动态打下基础。做到改版后信息网素材从行业来、是行业需、为行业用。

二、认真完成各项大型活动

1、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围绕着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前期筹备工作将做到更加深入、细化,协会随时与各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对有关事宜及时沟通、协调,使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的会前、会中、会后服务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首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

3、2004业发展大会

4、首届中国犬业展览会

5、送科技下乡暨全国禽业发展研讨会

6、中国牛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成立大会

三、针对行业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工作

协会紧紧围绕行业难点、热点问题,开展适时、有效的服务工作,除了继续办好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外,协会拟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8月与美国大豆协会联合举办禽业培训班;

2、组织落实祖代白羽肉种鸡企业第三次协调会的会议决议;

3、在信息网上建立家禽品种资源图谱库;

4、关注“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实情况;

5、结合每年召开的产销对接会召开养猪合作经济组织研讨会,并为全国猪业发展大会做准备(8月29~30日);

6、拟召开国有猪业企业改革研讨会,探讨国有猪业企业改革的多种实现方式:兼并、重组、变卖、股份(配股)、租卖结合等;组织企业会员编写出版《猪良种引种指导》一书,该书基本是介绍企业会员饲养和销售的种猪,计划本年度完成。

四、组织召开一届三次理事会

中国畜牧业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计划于今年11月中旬在安徽合肥召开(在交易会前套开),秘书处将认真组织好这次会议。

五、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协会将进一步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监督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创造一个“以老带新、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高效务实、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明确落实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协会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以适应新形势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

2、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的基础上,拟于今年12月初成立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第8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即专业化城市出现。由于城市的优越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迁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而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模式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对此,本文以增地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美国 城市化 农业职业教育 增地学院

本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考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城市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综观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农业职业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建国之初,美国国力疲弱,为解决劳动力短缺、边疆防御和加强内部安全的需要, 美国采取积极的移民政策。1784-1786年三年间,美国政府连续颁布了三条法令,将按地段出售国有土地并逐步建立权利平等的新州。同时鼓励东部居民向西部迁移,掀起了西进运动的序幕。1832年杰克逊政府时期,允许农民占有土地,并逐步降低土地价格,造成拥有土地的农民数量迅速增加的现象。

随着西部开发的加快,越来越多新州加入了联邦大家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广物博、人口稀少。为加快经济的发展并在国会争得更多的议员席位,各州相竞推行优惠的移民政策。例如,威斯康星还动员境内居民邀请其欧洲亲属移民,政府为其提供单程的路费。总之,西部幅员辽阔的“处女地”,被政府用作开发西部的资本,美国充裕的土地和较高的薪金对欧洲移民产生了吸引力,1796-1860年间,约2.75亿英亩的国有土地被出售,约200万户农民在美国中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大量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美国中西部开发提供了保证,但当时,耕种仍使用人力和简陋的犁耙,畜力还没有普遍使用,迫切需求新的农业机械、实用农业技术和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美国农业效益。19世纪中叶,美国先后发明了钢犁、收割机、打谷机等机械;1858年,伊利诺伊州的马歇兄弟发明了“联合收割机”, 将小麦收割效率提高两倍。同期,美国引进并广泛推行机器零件标准化,复杂的机械能迅速大量地生产。农业机械的革命需要大批农机制造、维修人才,但无论是东部大学,还是新建的教派学院或非教派学院,大多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即使到了1862年,美国工科学校也只有6所,由于学院数量少且学科分散,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莫雷尔法案》出台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提出根据各州议员数量赠与土地以支持农业和机械制造业在各州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成功地走上了一条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其后,美国国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案,如1887年的《哈琦法案》、1890年《第二莫雷尔法案》,均授权政府资助各州赠地学院的发展,为赠地学院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美国增地学院办学特色

赠地学院创立之初遇到了诸多困难,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为社会接受。社会人士视赠地学院是次等品,不许子弟涉足,学生希望选择老牌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而农牧民由于文化基础差,无法跟上正常进度。面对困难,赠地学院只能通过调整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使社会认可,并因此获得社会的肯定。纵观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不难发现,其体现出以下办学特色:

注重实用,课程设置多样化。据相关统计,1862-1896年,美国共建立69所“赠地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名学府。为培养急需高素质专门人才,赠地学院开设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昆虫学、农业植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农场管理基础课程,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同时,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如威斯康星大学的牛奶脂成分测定、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玉米种子培育,而且还有木工、家具制造、农机维修、漆工、铸工、制衣、雕刻、电报学、铜板印刷、照相术等课程设置。课程领域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涉及到服务业等相关领域。

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地方经济。赠地学院利用人才、设备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针对性研究,重点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如威斯康星大学发明的奶脂百分比测定法可对市场销售的牛奶进行快速分级,该项成果为该州制奶业节省数亿美元。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赠地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兴办各种培训班、举办巡回园艺讲习班、发行通俗易懂的读物且举办函授教育。赠地学院除完成教学科学研究任务外,还积极主动地为所在州或社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受到农场主和农民的欢迎。

(二)赠地学院对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乡村人口、工商业、各种机构向星罗棋布的各个城市聚集。究其原因,赠地学院的创建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培养大批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赠地学院”办学经费充足,收费低廉,深得广大民众欢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学生总数2242人,1895年增加到25000人,1910年达135000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3。正如美国学专家贺国庆所言:“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收割机、康拜因机等农用机械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飞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人口中的比列从1850年的63.7%下降到1870的53%、1900年的37.5%;同期,美国农业总产量增长了7倍多,国内耕地面积只增长了l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只增长了72%。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

农业商品化促使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城市出现。随着美国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形成若干以单一作物集中种植的“生产地带”,主要有西部小麦带、中部玉米带、东北部多种经营带和南部棉花带。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客观上要求获得更广阔的投资场所,更接近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随着同类专业厂家在某一地点的快速集中,别具一格的专业化城市应运而生,这些城市相互依存、联系甚密,形成较为紧密的城市体系。如内布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奥马哈利用地处玉米带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类加工,在其周围形成大批以畜牧产品为原料,专门从事买卖、运输、屠宰、半成品加工,罐头制造的小城镇,进而成为畜牧加工的专业化城市。

农业现代化导致农民分化,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美国长期坚持的高关税政策以及俄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小麦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1866年一蒲式耳小麦卖1.53美元,1898年只值0.58美元,而农具的价格却比以前提高的一倍。农场主被迫低价抛售农产品,转而在市场上高价购买工业品,故而深受“剪刀差”盘剥。部分经营不善的小农场主被迫用土地抵押的方式来维持再生产,大批土地落入东部金融资本家手中,再加上垄断资本的控制以及联邦政府执行牺牲农场主利益的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宅地农民急剧分化,小农纷纷破产,就全国而言,1900年的农业工人总数已达到200万人,相当于农场户主总数的35.5% 。

大量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很快找到理想的职业,其余只能充当廉价工人。大规模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改变了美国人口结构,农村人口外迁洪流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

美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脱贫致富已刻不容缓。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依靠政府赠地和拨款、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实践教学的特征对我国进行的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发展高等农业技术教育。美国“赠地学院”能迅速发展、壮大,与政府赠地及拨款密不可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近年虽有所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有所加大,但总体而言,经费短缺、社会地位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观。因经费短缺,实习、实训基地不足,许多院校仍停留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阶段。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影响了广大农家子弟选择的积极性。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发达的实用农业技术,政府应加大投资,改善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培养良好的氛围。

建立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与其立足现实、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有很大关系。其不仅开设农学课程,也开设相关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教学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到农场、铸造场、熔铁炉及机械工厂参加生产实习,注重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研制脱节,餐饮、烹饪、养殖等专业招生困难,而模具制造、机床自动化、高级钳工等热门专业奇缺,两相对比,农业职业院校应当超前判断社会用工形势,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结合自身优势、注重技术推广,服务地方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除少数比较抢手外,大多数就业率较低,涉农专业更低,农业职业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意义。为改变现状,农业职业院校应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和收费标准,面向广大农民子女招生,为农村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鼓励及提倡广大中青年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以函授、免费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培训,助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亚男.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农业发展的三个原因[J].经济观察,2006(3)

2.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黄学锦.美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和原因解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增刊),2004(98)

4.戚文静,朱现平.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性和影响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5.兰建英.赠地学院的创建对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J].农村经济,2009(10)

6.李素敏.赠地学院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国骥.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实践及其基本经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

8.贺国庆.从莫雷尔法案到威斯康星观念――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确立[J].河北大学学报,1998(3)

9.刘连杰,李新霞.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问题及其改善[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0.R.A.Billingiton.Westward expansion-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M].NewYork,1974

11.杨生茂,刘绪贻.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M].人民出版社,1990

12.刘自强.19世纪美国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6(5)

13.陈奕平.农业人口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J].美国研究,1990(3)

第9篇:函授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应用写作 应用 效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03-02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特定的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的目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各种课程中不断引入项目教学法。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11年开始,该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成立了“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写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并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本文试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情况

(一)以社会活动的项目流程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应用文写作教程作为教学内容显得过于程式化,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社会活动项目的具体流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而且尽可能把几种应用文结合在一个项目里,让学生在体验社会活动过程中完成各种应用文的理论学习和写作。如在学习“事务文书”这一内容时,以“完成一次社会调查”为项目,综合学习计划(方案)、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总结的写作,具体流程见图1。

又如,在上行政公文这一内容时,以模拟院学生会举行一次活动的方式展开项目活动,围绕这个项目完成过程,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写作任务:学生会向院团委拟写举行活动的请示、院团委下发的批复、学生会拟写开展活动的有关通知、向其他院校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发出邀请函、活动结束后向院团委写报告。通过这个项目活动依次学习行政公文中重点公文请示、批复、通知、函、报告的写法。

(二)创设开放性的项目活动

应用文写作不等同于工艺流程,虽然其格式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但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进行一些项目的设计时,我们创设了一种开放性的项目,一是避免小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互相抄袭,二是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三是同一种应用文撰写不同的案例,便于同学们进一步拓宽思维,举一反三。如进行调查报告写作教学时,每个工作小组调查的项目都不相同,这些调查项目大都是由学生自行拟定。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环境卫生的调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调查、大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调查、2010届动物科学技术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XX班同学消费情况的调查、大学生网上购物情况调查、西乡塘种子(水果、蔬菜、猪肉)销售情况调查、广西绿悦食品有限公司(注: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企业)糕点生产销售情况的调查、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兼职情况调查等。这些调查的项目或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或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调查的原动力。又如在进行方案这一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完成“制定班级一项活动方案”这一项目,有些小组制定“秋游活动方案”,有些小组制定“感恩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有些小组制定“慰问XX敬老院老人活动方案”,有些小组制定“圣诞节化妆晚会活动方案”,等等。

(三)多种形式完成项目

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的内容及难易程度,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项目。其中多数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项目,如调查报告、计划、方案、行政公文等教学内容。但一些项目如求职信、应聘信等,因每位同学的情况不一样,写作内容无法统一,不便于小组合作开展完成项目,因此应个人完成。而合同则是由两人完成则比较好,两位同学分别担任甲方和乙方,协商拟定合同。

(四)修订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测试。这种评价过分倚重教材,重视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忽视学生技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然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我们也制定了新的评价机制,以期末考试(或考查)为主,以平时作业、小组作业、小组实训、课堂讨论、提问答疑为辅,综合考核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百分制中,每部分成绩分值如下:纪律成绩占10分,平时成绩(即上课的表现)占15分,技能成绩(即完成作业的情况)占35分,考试(考查)成绩占40分。

二、实施的成效及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于2012年8月及2013年1月对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情况及效果的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交流为辅。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样本296份,调查对象为食品加工专业及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经过调查表明,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有以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87.68%的同学喜欢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只有2.9%的同学喜欢传统的讲授法,9.4%的同学则选择“无所谓”;在“喜欢项目教学法”的原因中,有73.2%的同学认为“课堂比较活跃”,52.92%的同学认为“促使自己多动脑思考”;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收获中有75.17%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在参与工作小组完成项目时,36.23%的同学积极参与,55.8%的同学较积极参加。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项目教学法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改变了以往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的授课方式,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