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第1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一、看成一种策略

统计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既是策略,就要激发统计的需求。在我们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先应关注学生有没有统计的需求,如何引发学生统计的需要。

案例:谈话:下星期,东阳小学五年级4个班准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安排宿舍,大队长赵敏制作了各班总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提问:钱老师说赵敏收集的数据还不能安排宿舍,这是为什么呢?(要分男、女生收集数据)

出示大队长赵敏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表格略)

提问:如果继续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男、女生人数,好吗?可以用怎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用单式条形统计图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产生需要把两张单式图合并的必要性。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很好地反映出男女生人数”,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策略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实际统计的需要,从而初步感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二、亲历一种过程

1.亲历形成的过程

在生活中,即使教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因此,看懂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难点在于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怎么生成的。尽管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但完全可以让学生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生长”过程,以此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案例:出示北京、桂林两城市气温的条形统计图。

谈话:为了便于比较,能不能把两个城市各季度平均气温的情况画在一幅统计图呢?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左右放置在一起;

②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用颜色进行区分;

③把原来的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图,但没有标明图例。

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在①中统计图实际上还是两幅统计图,且横轴上的项目重复,比较的时候也比较麻烦;在②中,虽然把直条合并在了一起,但颜色相同,不容易区分;在③所示的统计图,虽然用不同颜色区分了,但没有说明哪种颜色表示是谁的平均气温。从而引出图例的必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给予学生渐进体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探究―交流―思考―构建―分享”五位一体的过程。学生独立尝试把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画在一副统计图中,因个体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出现不同的“作品”。看似不成熟的想法,却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雏形。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评价、质疑、体悟每种作品的不足之处,不断制造认知冲突:①中横轴项目重复,怎么办?②中两个城市颜色相同,不易区分。③中尽管用两种颜色区分,但看不出是哪个城市。在“不成熟”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巧妙生成了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领悟了“怎样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问题,再次领悟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体悟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价值。

2.感受特点的过程

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数据间的大小关系,又能同时表达两组以上(教学只限于两组)数据,因此便于比较,同时也需用图例区分不同的数据。

案例:(1)如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2)谈话:通过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提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出示复式统计表)

回答问题:

①哪个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哪个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大?

②哪两个班级的男生人数相差最大?哪两个班级女生人数相同?

③五年级四个班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提问:你在思考上面这些问题时,你觉得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呢?

上述案例是在对比、反思中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引导学生对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另一方面是在分析数据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显示数据间的大小关系,把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三、学会一种眼光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感受统计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1.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发现问题,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案例:出示:

引导:粗心的统计员忘了画图例了,你能分析一下哪一种颜色的直条表示销售的毛衣的数量,哪一种直条表示销售的衬衫的数量?再问:如果你是本商场的经理,接下来的进货中,你准备怎样做?

2.让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要的还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数学。

案例:出示:某学校1997年、2007年对1~6年级近视人数的情况统计表。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提问:从上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了解统计知识和学会制表制图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研究数据,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体现统计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统计提供有意义的应用背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2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风格;理解;感知

2012年11月28至29日,我利用两天时间,有幸聆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的七位数学教师的评优课――《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上法,不同的听课,交织在一起,有了对比,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五年级第一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既然是基础,说明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纵观几位老师上课,我发现他们几个人的授课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数学的思想引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观察、探索活动,使学生经历分割和添补等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悟平面图形的空间感,从而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生长,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几位老师都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客厅面积、墙的面积,以及中队旗的面积,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解决生活中图形的面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刘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充分把握主题,渗透新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客厅面积时,她先让学生动手利用多种方法把组合图形分解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石门教育辅导站陈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前教师首先复习曾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以“今天为老师的新房进行装修”这一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教给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分割、分块探究、加减组合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的面积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的时候,就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我们六年级北师大版本上册中学过的内容,但与人教版的内容比起来,北师大版本重点讲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而对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附带而过。听了几位教师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增加了一些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几位老师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如,城关小学的霞老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先从单式纵向条形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纵向条形统计图,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很快对比出两个统计图的特点,接着出示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统计图的特点,又掌握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地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统计内容都是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位教师讲授这节课时概念界定很清楚,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都利用转化思想、猜想的思想、验证的思想。学生表达得也很到位,可见老师在备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短短两天时间,使我收获颇多。总体感知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展示给我们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展示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并从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加以归纳,因为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要远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第3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2  

第4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单元复习;导学单;自主;合作

单元复习就是把一个单元中相对独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目的是要寻找该单元的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概括而系统的复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自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很多老师对单元复习不够重视,往往采取题海战术,以边练边复习的方式进行。单元复习课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怎样让单元复习更加有效,笔者尝试以导学单为依托,推进学生自主有序复习。现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槔。

一、单元复习“导学单”的设计

单元复习课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也是一个查漏补缺,对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给予孩子们一个自主梳理、反思自己学习状况的过程。单元复习课更要教给学生整理与归类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学会学习。介于以上思考,我们的导学单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有序整理――错例收集――拓展延伸”。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导学单

(一)课前自学

1.我们学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能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2.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呢?收集一道题目,整理如下:

题目:

解答:

(二)课中巩固

我的提醒:

1.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单位:m)

2.先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6cm和10cm,其中一条高是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放手“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重建再学习的过程。而“收集”“解答”“提醒”其实也是在自我提升,能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判断学习方向。

二、“导学单”在单元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案导学――有序整理

我们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整理:

课上以幻灯形式播放孩子们的整理成果。从作业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有很多自己的体会和见解。通过课前复习,独立思考,他们能自主梳理出已学过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整理出框架图。

(二)对话议学――查漏补缺

片段一:

我的体会是这些图形尽管都长的不一样,但面积都差不多,因为它们剪一剪、拼一拼都能变成其他图形。你们还有其他体会吗?

生2:我是从它们的关系来说的,我发现它们都有关系,比如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所以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生3:每个图形都有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只要明白了公式的来源,做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完成。每个图形公式的来源又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每个图形都要学好。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已经整理好的单元知识,先由组长安排听每位小组成员的汇报,然后再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网络,形成本小组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再进行大展示。这节是多边形面积的复习,更关注每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以及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出人意料地分析到这个点上。教师只需要从旁听着、看着,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

片段二:

学生出现的错误都非常相似,许多错误又是一错再错,通过“收集――解答――提醒”,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将被动的“改错”,变成主动的“思错”。再小组交流错题,将错题进行归类、分析。在大展示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错题,进行交流分析,增加了课堂的厚度。

(三)反审提高――联系深化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练一练

1.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单位:m)

2.先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6cm和10cm,其中一条高是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对知识的再次求联,在整理知识的时候,我们指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图形,三角形和梯形都可以通过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进行面积的计算。而这里的比较我们发现,其实梯形也是基础图形,不管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或是三角形,我们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使学生感受到复习的必要性,经常这样回过头来想一想,比一比,在比较中学习,将会让我们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三、“导学单”实施后的思考

(一)“理”

复习课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理”,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相对于其他课型,复习课的导学单也更应该突出“理”。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一课就安排了两个整理的环节,一是知识的整理,以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二是错题的整理,组员收集错题,对错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再按组进行分类,整理。借助导学单进行整理,我们的学生能从导学单中学习整理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教会学生复习的好手段。

(二)“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一次回答或是小组合作前,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只有在学生的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这样才能“辩”到最佳答案。每位学生内心都存在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关键缺少展现这些欲望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这样的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借助导学单,每一个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合作”

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在完成导学单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上,借助小组让学生一起合作,使他们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大家都有自己的整理方式,对于每个图形,大家又都有自己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组员之间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完整知识网络,在合作中集思广益,使得知识更加丰满。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更能解决只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呢?收集一道题目。”组员之间,相互出题,消除学习中的误解,思维优点得到互补。导学单的编制,要适合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合作的更有效。

单元复习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再现,更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以导学单为依托,学生自主有序地回顾已学知识,通过合作交流,练习应用,在复习中获得新的发现。

[参 考 文 献]

[1]贲友林.现场与背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第5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思考

教学思考

笔者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通过“六学”即导学、试学、展学、研学、固学、延学,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力求改变以往统计与概率教学课学生主动参与少、活动少的现象;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新知生长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还给学生,把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过程展现于课堂。在“先学、先试、先展,后研、后讲、后练”的理念指导下,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这节课是在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内容相对简单。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的理念,认为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必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还有部分教师因受新课程《数学》教科书编排诸多情境的冲击,一到课堂,首先想到的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导入新课,甚至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贯串整堂课,如何制作一个精美、华丽的课件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不去重点考虑本节课的“课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新知生长点”。如,有的引课是从一张普通的统计表导入,再引出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这样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上,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愿意关注到的事例;有的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统计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它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一味地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形成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问题引领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数学思考、互动交流、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给学生烙下深深的数学印。

(二)从“教学”走向“学教”,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思维活动

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师们往往把他当成了一节技能熟练课,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新意,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牵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设计教学环节尽量板块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教学”走向“学教”,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思维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这并不是我们进行统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对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预设“如果你是这个班的××老师,看了这些数据,你会怎样想?”“如果老师要选择播放其中的一部动画片,你觉得应该要放哪一部?”“你对同学们参与体育运动有什么建议。”等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数据和趋势作出合理预测的能力,渗透统计意识的教育。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学: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出示单式统计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追问:男生中喜欢看《甜心格格》的和喜欢看《火影忍者》的人谁多?多多少?

2.出示单式统计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追问: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男生女生,谁多?多多少?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为什么这么多同学不能解决呢?

谈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1:把两张单式统计图一起呈现。

预设2:把两张图合并成一张图。

设计意图:“导学”环节既可以是问题情境导入,也可以是新知生长点的相关铺垫、准备练习,还可以是对学生自学的检测。本课采用复习导入,通过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呈现与交流,既唤醒了学生原有的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欲望。

(二)试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学习提示,要求把两幅图的内容并成一幅统计图;画一个草图,能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了。

第6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复习策略;思想方法;思维品质;能力结构;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30-02

数学单元复习课是阶段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指引学生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再呈现、再综合、再认识的学习过程,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再建。以下,就以必修二《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为例,从知识提要、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总结反思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复习体会和做法。

一、建提要促深知,提炼思想方法

《直线与方程》是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单元复习课的系统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单元知识提要的设计,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并在深化复习内容的认知进程中掌握数学重要概念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炼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1.优化设计知识提要。教师开展本单元复习课教学,首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联系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习惯、学习情绪等,优化设计本单元的知识提要。只有搭建起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复习兴趣的复习知识提要,才能有效指引学生乐于参加复习活动,享受快乐复习的过程,所主张的通过系统复习促深知才有可能。如,笔者《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一开始,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设计复习提要,让他们梳理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串成知识链,初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教师关注他们在设计提要活动中的复习习惯和方法,并肯定了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接着,教师从中选择出设计思路较好的提要,与学生们一起修正、补充,完善知识提要设计。最后,教师积极引进“思维导图”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设计成果“直线与方程复习结构图”,让他们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烘托下有效启发发射性思维的复习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概括提炼思想方法。设计知识提要的目的就是指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在引导他们复习的过程中勾画出的知识结构,并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本单元复习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了“坐标法”,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并借助方程来探究直线的平行、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有关性质,引导学生注重关联“数”和“形”的密切联系,鼓励他们积极领会和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或借助细致观察几何图形得出一定的数学结论,以解析几何的方法促进代数问题的解决。数学数学方法的提炼和领悟,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促进整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地领略“数”“形”结合复习的魅力,感受解析几何的智慧。

二、巧教法入深层,提升能力结构

在《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中,根据复习章节的特殊性,教师巧妙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复习内容,促进学生理解、分析、证明、推理等能力结构提升。

1.巧于教学方法设计。单元复习课中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复习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设计知识提要后的深化。高中数学复习课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要重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实质,指引他们在分析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善于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习题变式的训练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本单元复习过程中,笔者特别重视应用“变式教学法”来提高复习的效率。如,在“如何利用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复习内容时,就设置了典例训练和变式训练:“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1)α=30°;(2)α=60°;(3)α=90°;(4)α=135°。变式训练:已知直线的斜率,求其倾斜角:(1)k=0;(2)k=1;(3)k=-■;(4)k不存在”。在此,教师通过适度的变式教学,根据不同的复习片段来合理变换数学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命题的内容和形式,指引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举一反三,熟练深入地把握数学命题的本质属性,激励他们的异向思维,激发深化复习的积极性。

2.重视复习方法指导。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学生获得良好复习成效的重要前提。笔者经常从打基础、攻弱点、集错题、勤贯通、巧做题等五个方面加强复习方法指导,同时也把这些方面灵活渗透于“说数学”课堂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数学”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说出数学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困难或困惑,通过言语表达来抒发心中的学习心得,激活学习思维。“说数学”活动,不仅可灵活穿插于常规的新课教学中――“说学习心得”,也可应用于练习和试卷评讲课中――“说难点误点盲点”,而且可结合阶段性复习课(如单元复习、半期小结、期末总结等)――“说复习技巧和方法”。如,在《直线与方程》单元复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制定复习计划,并选出几位学生代表来“说一说”。他们都能较好地说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特别是有一位学生还利用自己熟练的PPT设计能力,把复习提要制作成“知识树”的图式,以PPT展示给同学们,还大胆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意图”,说出了“创新点”。他的“说数学”成果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享受,启发和激励了更多同学去探索如何更好地复习,并以其实际行动表明了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必须发挥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勤于探索才能获得。

三、设问题引深究,培育思维品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问题为主要学习载体,以质疑、探疑、释疑等活动来展现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育过程,是数学单元复习课中的有效形式。

1.优化问题设计。教师通过优化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数学复习教学的主要手段。数学单元复习课还具有概括性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优化问题设计,指引他们通过探索问题、把握关键节点和重点要素,提炼概括有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单元复习课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精心归纳基本题型。教师要全面把握本单元复习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然后从中提炼归纳出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题型。如,笔者给学生归纳出“倾斜角与斜率、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的距离”八个考查角度的试题类型,进一步理清了学生的复习思路。二是科学设计探索性问题。教师设计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已学过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精神。如设计的研究性的探索问题就是有效的形式之一。

2.在深究中培育思维品质。教师优化问题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思考和交流,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把握方法和技巧,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如,在本单元复习过程中,笔者就设置了一道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引领学生参与探究:“已知点A(5,-1), 。请加一个条件,来确定一条过点A的直线,并求此直线方程。”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积极展开了思考讨论,提出三种解决方法,方法一是添加一个点B(m,n),并借助两点式写出直线方程;方法二是添加已知斜率,利用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方法三是添加已知截距,通过截距式写出直线方程。学生利用不同方法,最终都总结出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在这样的开放性数学问题中,学生激起了探知动力,体验了探索过程,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创新思维,培养了思维品质。

四、勤总结激深思,巩固复习实效

数学单元复习也应注重总结反思,它是阶段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巩固学习成果、获得复习实效的必经过程。

做好数学单元复习的总结反思,教师主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要做好课堂总结反思。如总结反馈本单元复习的课堂整体效率,并观察学生在“斜截式、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等几种特殊形式的方程”中的知识掌握与应用效果是否达成,诊断学生的习惯性的错误症结是否真正解决。这些都是教师做好总结反思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工作。二是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反思。学会总结反思是学生自主自觉地深入学习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指引他们积极开展“反思性复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引导学生反思:“在复习中,我为什么总会忽略各个方程应用的限定条件而出错呢?”“在‘形’问题与‘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上,我为什么容易犯逻辑方式的错误呢?”“在复习了直线平行和垂直的等价条件之后,为什么还感觉比较生疏?却不能找到最简洁的解题方法呢?”“为什么总会忘记了直线截距式的适用范围?”由此,教师指引学生学会批判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效果,通过积极回顾、自我调控等有效方式,修正错误,弥补不足,提高复习效率。只有激发学生形成善于自觉反思、自主建构知识的习惯,通过深度复习、养成学习能力和素养才成为可能。

总之,高中数学单元复习应做到“四有”,即有提要、有方法、有探究、有反思,只有切实做好复习知识提要的设计、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巧引妙导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问题引领下培育勇于探究的思维品质,在勤于总结反思中获取真实复习效果,这样的复习课才是有效的复习课,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有深度”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7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一、 明确目标,把握好一轮复习方向

1.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课标》和每年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才能真正把握中考方向,明确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展开有针对性的复习,灵活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2. 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层次要求:是了解、理解、掌握,还是灵活运用.紧扣教材,突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3. 深入研究近年来中考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是中考的热点.纵观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可以发现常常以图象,图表,热点时事为背景编写综合考题,而且形式多样,阅读量大.通过观察图象,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解题.

例1 (2010 年・广东珠海)今年春季,我国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遇到多少不遇旱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及时灌溉农田,丰收农机公司决定支援上坪村甲、乙、丙三种不同功率柴油发电机共10台(每种至少一台)及配套相同型号抽水机4台、3台、2台,每台抽水机每小时可抽水灌溉农田1亩.现要求所有柴油发电机及配套抽水机同时工作一小时,灌溉农田32亩. (1) 设甲种柴油发电机数量为x台,乙种柴油发电机数量为y台.① 用含x、y的式子表示丙种柴油发电机的数量;② 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 已知甲、乙、丙柴油发电机每台每小时费用分别为130元、120元、100元,应如何安排三种柴油发电机的数量,既能按要求抽水灌溉,同时柴油发电机总费用W最少?

这道题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寻找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并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出实际问题.

例2 (2010年・江苏徐州)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房贷新政”,确定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楼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下面是某市今年2月~5月商品住宅的月成交量统计图(不完整),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 该市今年2月~5月共成交商品住宅 套;(2) 请你补全条形统计图;

(3) 该市这4个月商品住宅的月成交量的极差是 套,中位数是 套.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独立思考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一轮复习中,科学的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复习效率.

4. 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的复习,形成知识网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作业互批互改,组长指导,达到共同提高,从而增强每一位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迎接数学第二轮复习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夯实基础,推动知识向技能转变

1. 依托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加强课本中相关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把知识系统化,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初中数学大致分为三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是以方程为中心.其内容包括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用等号或不等号连接的代数式可得方程或不等式,包括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解法;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看作变量,适当的变形可转化为函数.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解析式、图象、性质及应用.“空间与图形”以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为主,图形的形状包括点、线、角、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图形的大小包括求线段、角、三角形的全等及相似等;图形的位置有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图形的对称、旋转、平移、位似以及圆中点和圆、直线与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概率与统计”有数据的收集(普查与抽查)与整理(统计图,特征量),概率的计算.通过这样整理,就容易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有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把知识系统化可以用表格,纲要,图表等形式进行直观形象地构建知识整体的层次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以教材为内容为线索,系统复习主干知识,使之形成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复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形成有效的解题技能.

2. 探究实例,提升解题技能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很多是依据课本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变式、综合及拓展而成的,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同时注重双基,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这就启发我们在一轮复习时不宜舍本逐末,而应就地取材,注重应用新课程理念,对课本例题、习题进行“再创造”,推陈出新,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目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对相关的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不满足于某一种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适当改变例题的条件、条件和结论互换、变换例题的形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以加深对典型例题的理解与把握.能把例题的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延伸,掌握自主编题技巧等.最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初二几何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道题的复习价值很高.教师可以把条件中的四边形分别换成矩形、菱形、正方形或等腰梯形,引导学生探索相对应的中点的四边形的形状.还可以探索: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它所得的中点的四边形形状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仅仅一道题目,便覆盖了《四边形》这一章几乎所有的定义,定理.

三、 体验学习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在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上考虑问题,达到巧妙解题.”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本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初中阶段应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特殊到一般思想、整体思想以及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换元法等思想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例1 等腰ABC中,∠A=80°,则∠B= ;此题涉及到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本题应分为三种情况:(1)若∠A为顶角,则∠B=∠C=50°; (2) 若∠A为底角,∠B为底角,则∠B=80°;(3) 若∠A为底角,∠C=∠A= 80°,则∠B=20°.

例2 (2011年・贵州遵义)有一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所示,若开始输入x的值是5,可发现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8,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4,…,请你探索第2011次输出的结果是 .

此题涉及到“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再到特殊”的思路.由前面的几次运算发现,从第三次开始,每3次一个周期,2011减去2除以3余数为2,所以第2011次输出结果应与周期的第二次计算结果相同,为1.

在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适时地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归纳,在解题时,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达到“知识与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其实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不断“变换”的 数学命题.这既是渗透目的,也是走出题海的重要环节,数学思想方法应在第一轮复习中有意识的渗透,为进入中考第二轮和专题复习时熟练运用奠定基础.

四、 不断反思,提升复习效果

有的同学自己感觉良好,平时做题只是写个答案,不注重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在正式考试中由于过程不完整而被扣分;有的同学平时做练习有边做边对答案的习惯,在正式考试中,无法做到这一点,便失去自信,会出现更多失误,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必然要做些随堂练习、单元过关练习或综合练习,而在做这些练习或测试的过程中,会产生需要纠错的习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订正,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不仅要写出原始的错误过程,还要写出订正后的正确过程,更要注明错因,以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例: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OAP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11次,点P依次落在点P,P,P,…,P的位置,则点P的横坐标为 .

错解:5027.5?摇?摇?摇正解:2011

错因:错解混淆了“翻转1次”和“旋转一周”的概念导致的错误.如图,由题意得,翻转1次,p的横坐标为1;翻转2次,p的横坐标不变,也为1;翻转3次,p的横坐标为2.5;翻转4次,p的横坐标4;以后每旋转一周(即翻转3次),点P的p的横坐标为所以当连续翻转2011次时,点p的横坐标为×3+1=2011

第8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一、活用网络复习知识,效果更加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各种相关的复习资料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将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设计了具有超链接效果的虚拟网页。上课前,教师提前将复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询该网页,复习相关知识,做成思维导图,以便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实施步骤如下。

1.回顾旧知识

回顾旧知识时,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以及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如果遇到困难了,就可以用鼠标点击电脑桌面相应的按钮,观看被制成动画的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并强化旧知识。在这一环节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挥了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演示内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2.梳理知识系统

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是较高层次的学习,可以深化和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梳理知识系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主要让学生依据课前整理的思维导图,在计算机上把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出来。学生有了第一环节的基础,就可以通过鼠标和计算机使思维外化显示,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通过网络能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拓展新知识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数学需要做到举一反三。回顾了旧知,梳理完知识系统后,接下来就要拓展新知识。例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学生知道了立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那么遇到其他的立体图形,如三棱锥,四棱柱,要怎样计算表面积呢?可用计算机显示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去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积,从而促进知识内化。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三棱锥,四棱柱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利用计算机网络同步显示,让学生去指一指,说一说。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使学习活动从低层次逐渐过渡到高层次,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能力。复习效果比传统模式更加显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活用网络练习提升,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还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仍以“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每组桌面上放着一袋石头、水、量杯、水盆,让学生利用已有工具动手实践:试试怎样测量石头的体积。

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测量的方法不尽相同。由于每个小组量杯里面装的水量不一样,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没有到杯口;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刚好到杯口;还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溢了出来……各种情况纷呈。完成实验的小组,按一下手中的遥控器,教师面前的电脑就能显示出哪些组已经完成了实验。接着,让完成的小组派代表来讲台前汇报。为了让其他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通过电脑上的PPT文件同步进行演示,将电脑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实验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现在通过实验活动,并使用电脑同步配合,让学生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巧用网络知识拓展,方便反馈和小结

计算机网络辅助的教学,使教师能够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还便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进行小结梳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以“帮李叔叔解决问题”为主线,串联了四道有梯度的题目,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所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全部串联了起来。

李叔叔开了一家渔具店,叫作“年年有余”。最近店里新进了一批长方体的鱼缸,每个长1m,宽6dm,高8dm。问题如下:

(1)做这样一个无盖鱼缸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2)在鱼缸中加入420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3)李叔叔将一条锦鲤放入这个鱼缸里,水面上升了0.1dm,这条锦鲤占了多大的空间?

(4)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加水,再加多少水就会发生溢水的情况?

第9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

“温故而知新”这一脍炙人口的哲言来自教育先贤――孔子。他告诉我们温习旧知的同时,会相应地获得新的收获。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炒冷饭”式的把所学过的知识再现给学生,然后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这样的复习,教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无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累、学生苦,收效甚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有效”上下功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十二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1 理――系统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梳理的形式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 展――拓展提升

提炼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的一节总复习课上,先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再把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问: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小组交流后形成初步意见: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启发,想办法把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接着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各学习小组验证猜想,通过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四棱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1/3”。以上设计,教师紧紧抓住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顺藤摸瓜,先用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而后大胆抛出一块实验田:“四棱锥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自然地进行知识的上位迁移,并体现数学转化思想。

3 练――科学练习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复习课中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是不同的,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而复习课中的练习重点是综合运用,整理提升,重在通过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设计练习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贯穿数学方法,构建数学知识。

科学设计习题复习课的习题应该是基础巩固和拓展训练相结合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1)精心选题。复习忌题海战术,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有代表性的新授例题、学生作业易错题、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历届期末试题中的习题、其他学习资料好题剪切。

(2)分层练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4 思――自我反思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