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寒文案范文

小寒文案精选(九篇)

第1篇:小寒文案范文

: 《周易文》 版本 校勘

唐德明是著名的音和家。於典音太,後人穿的象,他在校理群的基上,“精研六典,九流,搜同,校之《》、《雅》”,著《典文》30卷。《文》是先秦《周易》等十四部典著作注音的一部音,它按文及其注的序,摘字句,注音,大多字都明反切或直音,助人懂文和注文。它以前的籍注是一,之前的文字、、之也具有性意义。它的注音被分附在各注之後,成些典不可缺少的工具。

中本《周易正》後附《典文》一卷,这我懂《周易》了巨大的便利,然而《文》在後人流抄的程中非善美,免出,故者不揣陋以中本《文》底本,校南昌府本、江西局本,校其他版本,考是非,去存真,以期方便後人。

校勘

1.,似遵反。向秀云:也。徐音。比依。(中本99上第3行)

案:比,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此”,《典文》①作“此”。文意可知作“此”。

2.其分,符同反。(中本99中第21行)

案:同,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文》作“”。分,《》“扶切”,“”母“”。,《》“亡切”,“明”母“文”。同,《》“徒切”,“定”母“”。“文”“”相去甚,故“同”,作“”。

3.,星反,又星目反,也。(中本99中第28行)

案:目,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自”。《文》作“自”。,《》“先切”,“心”母“”。古音并心母部,音同。“”,自“至”,戴震《考定用同用四表》“”“至”同用,“”“星自切”“心”母“至”,“”“斯切”“心”母“”,音近,故“”常假作“”。而“目”是屋,“”“至”相去甚。故“目”疑“自”之形近而。

4.■小畜(中本99中倒第5行)

案:■,南本、北大本同,江西本作“■”。《文》作“■”。《周易兼上需卷第二》:“■乾下巽上。小畜:亨。不能畜大,止健志,故行是以亨。”可知,江西本增。

5.,音胃,也。李于鬼反。(中本99下倒第21行)

案:于,江西本、北大本同,南本作“丁”。《文》作“于”。,《》“于切”,“”母“未”。于,《》“羽俱切”,“”母“虞”。丁,《》“切”,“端”母“青”。“”“于”母都是“”母,而“丁”母是“端”母,所以“丁”字,“于”字正。

6.■,卑退,屈巳下物也。五世卦。子夏作,云:三,也。(中本100上第4行)

案:,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文》作“”。三,江西本同,南本作“二”。《文》作“”。北大本改作“”,且出校勘:“按阮校:宋本、本‘二’作‘’。案‘’字是也。改。按:阮校所引‘三’‘二’。”此“”“三”作“”,文意乃通。“”通“”,。《・文志》:“易之。”②班昭《征》:“思约兮。”③《・》:“之德。”④

7.盱,香于反,睢盱也。向云:睢盱,小人喜之。王云:盱,大也。云:也。《文》云:目也。《字林》火孤反,又火于反。子夏作。京作。姚作,云:日始出。引《》“日始且”。(中本100上第22行)

案:且,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旦”。《文》作“旦”。《毛氏疏》、《毛後》、《毛通》均引作“日始旦”。可知,“且”,作“旦”。

8.乾,音干。(中本100中第30行)

案:干,江西本、北大本同,南本作“千”。《文》作“干”。乾,古寒切,“”母“寒”。干,古寒切,“”母“寒”。千,先切,“清”母“先”。干,“”母“寒”,乾,“”母“寒”,音同。千“先”,“寒”音近,音近形近而。

9.寇,乃且反,下同。(中本100中倒第12行)

患,乃且反。(中本100下第13行)

案:且,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旦”。《文》作“旦”。,那干切,“泥”母“寒”。又奴案切,“泥”母“寒”。旦,得按切,“端”母“寒”。且,子切,“精”母“”。又七也切,“清”母“麻”。“”“麻”“寒”相去甚,故“且”,作“旦”。

10.,在干反。云:委。薛、虞云:“之多也。”又音。(中本100中倒第10行)

案:干,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于”。《文》作“干”。,昨干切,“”母“寒”。干,古寒切,“”母“寒”。于,羽俱切,“云”母“虞”。“寒”“虞”相去甚,故“于”“干”形近而。

11.道浸,子反,下同。(中本100下第1行)

案:子,南本、江西本、北大本同,本作“予”。《文》作“子”。浸,《》“子反”。子,“精”母“之”,予,“以”母“”。“精”“以”部相去甚,故“予”“子”形近而。

12.令,力呈反,不同。(中本100下倒第20行)

案:不,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下”。《文》作“下”。文意可知,作“下”是。

13.涕,徐他米反,又音弟。(中本101上倒第6行)

案:米,南本、北大本同,江西本作“木”。北大本出校勘:“米,宋本、本同,本作‘木’,本作‘李’。”《文》作“米”。涕,《》“他反”,“透”母“”。又“他反”,“透”母“”。,“”母“”。,“”母“”。米,“明”母“”。木,“明”母“屋”。“”“屋”相去甚,故“木”,作“米”。

14.戚,于寂反。《子夏》作嘁。嘁,子六反,咨也。(中本101上倒第3―4行)

案:于,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千”。《文》作“千”。戚,反,“清”母“”。于,羽俱切,“云”母“虞”。千,先切,“清”母“先”。戚、千同“清”母,而于“云”母,去之甚,故此作“千”。,南本、江西本同,北大本作“”。《文》作“”。《方言疏》、《文》、《周易考》均引作“嘁,子六反,咨也。”故此作“”。

15.,求反,也。又音求,又反。翟云:面骨也。作。,面也。王音。江氏音琴威反,蜀才作仇。(中本102上倒第13行)

案:,南本同,江西本、北大本作“”。《文》作“”。《文》、《》均引作:“,面骨也。”“”“”形近而。

16.■萃(中本102中第15行)

案:■,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文》作“■”。《周易兼下卷第五》:“■坤下上萃亨聚乃通也。”可知作“■”是。

17.井,精反。《卦》云:通也。《■》云:而不。《周》云:帝穿井。《本》云:化益作井。宋衷云:化益,伯益也,臣。《雅》云:井,深又。云:井,法也。《字林》作井,于挺反。周云井以不安更。井以清。震五卦。(中本102下第3―4行)

案:又,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也”。《文》作“也”。《周易要》、《周易通》、《易通》均引作“井,深也”。文意可知作“也”。于,南本、江西本同,北大本作“子”。《文》作“子”。井,子郢切,“精”母“清”。子,“精”母“之”。于,“云”母“虞”。“精”“云”部相去甚,故作“子”。安,世界本、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文》作“”。《周易要》、《周易通》、《古今要》均引作“周云井以不更”,故作“”是。

18.心,初力及。《文》云:痛也。(中本102下第19行)

案:及,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反”。《文》作“反”。,《文》“初力切”。可知,作“反”是,作“及”文意不通。

19.井冫攵 ,徐救反。又如字。云:汲也。云:井也。荀作。(中本102下第23行)

案:冫攵 ,南本、江西本作“丬攵 ”,北大本作“收”。《文》作“收”。《周易要》、《周易通》、《周易言》、《氏周易集解》均作:“收,徐救反。”“冫攵 ”、“丬攵 ”疑是“收”在流程中落模糊。此作“收”是。

20.于于,如字。云:干,水傍,故停水。云:水畔干。毛《》云:涯也。又云:也。荀、王云:山水也。翟云:涯也。(中本103上第19行)

案:于,南本、江西本同,北大本作“干”。《文》作“干”。干,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于”。《文》作“干”。此都作“干”。干,水涯也。《易・卦》:“于干。《》干大水之旁,故停水者。”⑤《・魏》:“之河之干兮。《》干,也。”⑥作“于”文意不通。

21.磐,畔干反,山石之安也。云:山中磐。(中本103上第21行)

案:干,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于”。《文》作“干”。磐,博官反,“”母“桓”。官,“”母“桓”。干,“”母“寒”。于,“云”母“虞”。戴震《考定用同用四表》:“寒”“桓”同用,而“虞”去之甚,故作“干”是。

22.,徐武反,又亡反。微昧之光也。《字林》作昧,亡太反,云:斗杓後星。王云:音妹。作昧。服虔云:日中而昏也。《子夏》云:■,星之小者。同。薛云:星也。(中本103中第5行)

案:■,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昧”。《文》作“昧”。《周易附》、《周易要》、《周易通》均引作“昧,星之小者。”“■”疑“昧”形近而。

23.楫,本又作,■反,下同。徐音集。又子人反。(中本104下第24行)

案:人,世界本同,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入”。《文》作“入”。集,秦入切,“”母“”。入,“日”母“”。人,“日”母“真”。“”“真”相去,故作“入”是。

24.蓍,音尸。《文》云:蒿,生于,三百。(中本105上倒第22行)

案:于,南本、江西本、北大本作“千”。《文》作“千”。《文》:“蒿。生千,百。”故“于”,作“千”。

25.羊……坎後有八,、律、可、、棘、狐、蒺、桎梏。(中本105中倒第23行)

案:棘,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林”。《文》作“棘”。《周易附》、《周易本》、《周易通》均引作“棘”。故“林”疑“棘”形近而。

26.以,反(中本105中倒第16行)

案:,北大本同,南本、江西本作“官”。《文》作“官”。,古丸反,“”母“桓”。,“”母“”。官,“”母“桓”。“官”、“”“”同“”母,故此作者皆可。

27.屯,遍反,注及下皆同。加字。(中本105中倒第5行)

案:加,南本、北大本作“如”。《文》作“如”。文意可知,“加”“如”字形近之,作“如”是。

通版本的比,可以中本《周易文》在抄的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了一些,大部分形近而。通字、音,我就可以其加以考分析。《文》我理解《周易》涵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文》行整理校勘,直到在是很有值的。

注释:

①以下《文》.

②[]班固撰.[唐]古注.・文志[M].上海:商印,1955.

③[粱].[唐]李善注.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④[]昭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⑤[魏]王弼,康伯注.[唐]孔疏《周易正》[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0.

⑥[宋]朱熹.集[M].北京:中局,2011.

考文:

[1]十三疏・周易正.阮元主持校刻.中局,1980.

[2]十三疏・周易正.阮元主持校刻.中局影印南昌府本,2009.

[3]十三疏・周易正.阮元主持校刻.江西局,同治十二年.

[4]周易正.[魏]王弼,康伯注.[唐]孔疏,北京大出版社,2000.

[5]典文.[唐]德明撰.中局,1983.

第2篇:小寒文案范文

潘队仔细地勘查了现场,寒冰并未遭到性侵犯,也没有什么伤痕,难道是劫财?潘队问寒冰是不是被抢走了什么钱物。一句话让寒冰清醒过来,她一检查说:“身上配戴的耳环、手圈、项链不见了。”

潘队问值不值钱,寒冰笑了笑说:“值啥钱,我们村里的女孩都有。”潘队有些疑惑了,这个家伙费这么大的力气,劫走几件小饰品是为了什么。他不由得仔细打量起寒冰来,女孩长得眉清目秀,言谈举止既不像城里人,也有别于乡下人,浑身于清纯中透出典雅的气质。寒冰说她来自天柱山里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叫上古村。潘队不由得露出一丝惊讶,这天柱山神秘莫测,据说山里至今还保持着一些原始村落。望着寒冰那身古朴着装,他立即拨通了古天祥的电话。

古天祥是市里一家很有名气的古玩商店的老板,对古文物颇有研究。潘钢因为一些文物案件请教过古老板,两人便成了朋友。潘队和寒冰一行刚刚回到局里,古老板就赶了过来。潘队把案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以后,指着寒冰身上穿的衣服对古老板说:“你看看这身衣服,是不是有点奇特?”古老板一看,不由得眼前一亮。寒冰这身女式高领套装不但线条古朴,而且服饰上的图案也不是现代人的手笔,那是一种做工早已失传的云锦梭织图案。

就在潘队侦查此案时,市郊的荒山上发生一起杀人案,一个无名男子横尸在一座破窑里,经查这名男子叫阿三,是混迹于文物市场的文物贩子,但是为什么死在这荒郊野地还是个谜。潘队想古天祥是干这行的,或许从他那里能找到一点线索,等到潘队打电话给古老板时,古老板的手机却没有回应。到古老板店里一看,店里人告诉他,古老板和一个女孩到乡下去了。

潘队想,看来古天祥是为了这个神秘的村子和寒冰去了上古村,潘队略一沉思便跟副队长邢邦打了一声招呼,独自赶赴天柱山。这天柱山千山万壑,古木参天。山外的人谁也不知道上古村在哪里,潘队徒步在山里绕了几圈,不但没有见到什么村庄,连人烟都没有。就在潘队迷失了方向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潘队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洞便躲了进去,没想到脚下一滑,却溜到了山下。潘队定睛一看,这山下竟是一块秀美的小村,村口的石坊上刻着三个古体字“上古村”,潘队大喜过望。

就在潘队刚进村时,有两个着装奇特的小伙子围了上来,其中有一个问他找谁,潘队说是来找一个叫柳寒冰的女孩。两人带着他来到一间青砖瓦屋里,一位老者迎了上来,青年人介绍说,老人是寒冰的爷爷,也是他们村的村长兼族长。潘队赶忙出示了自己的证件,要求和寒冰见上一面,老人惊讶地望着他想了想说:“既然你找到了这里,看来也是缘分,那就让寒冰见见你吧!”。

潘队见到寒冰后问她:“古老板是不是也来了?”寒冰说:“是的,但他进山后经过一个石巷时,就突然不见了。”潘队担心古天祥有什么意外,决定留下来寻找,顺便看看上古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村。

潘队发现村子有不少古建筑,如鼓楼、戏台、廊桥、庙宇、祭坛等,不少人家里摆设着唐朝的桌椅,明代的瓷器,墙上悬挂着一些古人的字画。更新奇的是,这里的学校是一座私塾,私塾的老师就是寒冰的爷爷。细听他授课,选用的教材竟然是《三字经》、《论语》、《古文观止》等,讲的全是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课余之间,寒冰的爷爷席地而坐,手抚古琴,众学子齐声而歌,那歌声苍凉幽远,令人顿生怀古之情。潘队想,难怪寒冰身上有着一种与尘世不同的典雅之气。

潘队走到村东头一户偏僻人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仔细一看那可是唐伯虎的真迹。潘队想,这卷画要是买下来,市场价不会低于五十万。他试探着和那位户主谈了要买这幅画的意图,那村民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买画?咱这里和外界没有来往的,村里的这些东西都是历朝历代出外的先辈们留下来的。咱们有祖训,祖宗留下的东西后人一定要守好,一字一物都不能流出村外,否则上天会有报应的。”听到这里,潘队不由得暗暗点了点头。

第二天,潘队对寒冰的爷爷说:“我想让寒冰带我去找找那位失踪的古老板,如果找到了,我们就离开贵村。”寒冰带着潘队来到一处瀑布前,指着山顶上飞流而下的瀑布说:“这瀑布后面是我们进出村子的一条暗道。古老板就是在这里面和我失散的。”寒冰带着潘队从瀑布后面绕了进去,果然眼前是一条长长的石巷,高大的巷道两边排列着石人石兽,岩壁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和各种人物图案,看来这应该是一座巨大的地下陵墓。古天祥看来是被这里面的文物吸引住了,可能不小心撞上了什么暗道机关。

就在潘队一路前行时,隐约听到一扇石门里发出了微弱的呼救声,那声音像是古天祥。潘队指着石门问寒冰,这石门能不能打开,寒冰说,这石门只有爷爷才能打开,但爷爷要到祭祀之日,才带领村里的人前来祭拜。正在两人商量着怎样救出古天祥时,背后传来了说话声,那是寒冰的爷爷:“看来我孙女带来的客人误入了本村的祭祀室,不过能打开此室大门的人不会是寻常之人,一定对古墓很有研究,但他不知道这门会自动关闭。”说着老爷子打开石门边的一个石盖,石盖里有一木转盘,用手慢慢地转动那转盘,石门便慢慢地开启了。

潘队发现古天祥提着一个尼龙袋坐在地上。当古天祥发现是潘队时,一下子站了起来,潘队问古天祥这是怎么回事,古天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说:“你终于来了,要不,我可就死在这里了。潘队,这可是一座神秘的地陵,这石屋里有不少祭祀用的器皿和书画,咱随便拿几件,这些东西弄出去可都是无价之宝。”。

潘队望着古天祥说:“古老板,你也知道这个村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古民俗村,你拿的那些东西都是价值不菲的文物,既违反了上古村的村规,也违反了国家文物保护法,而且没有寒冰爷俩的帮助,你也出去不了。”古天祥略一愣,突然闪到寒冰的后面,从腰间拔出手枪抵住了寒冰:“潘队,打开窗子说亮话,这里的确是一座文物宝库,我就是为这里的文物来的,现在寒冰就在我手里,只要老爷子送我出去,我是不会伤害她的!”潘队冷笑着说:“天网恢恢,你跑得了吗?”古天祥眼珠一转:“潘队,这村子没人知晓,咱俩还是合作,慢慢地把这里的文物倒腾出去,你看怎样?”潘队沉吟片刻说:“这倒是个办法,但你得把寒冰放了。”。

古天祥摇了摇头笑着说:“潘队,让这家老小送我们出山后再放不迟。”说完古天祥挥着手枪对寒冰的爷爷说:“老人家,带我们出去。”老人望着寒冰不由长叹一声:“闺女呀,你这次可是引狼入室,看来,上古村要遭劫了。”当一行人来到石窟的尽头,攀上一个青草覆盖的狭小洞口时,呈现背后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湖,看来地陵就藏在这座湖的底下。

就在古天祥一脸喜色时,潘队突然一个转身,飞起一脚,踢飞古天祥手中的手枪,将他掀翻在地,掏出手铐,“咔”的一声将古天祥双手铐上。望着一脸惊讶的古天祥,潘队冷峻地说:“古老板,你也太小看我潘钢了。”接着他抱歉地对寒冰的爷爷说:“这些文物现在物归原主了,请您送我们出山吧。”老人带着他们又穿过几个隐蔽的天然石洞,终于来到一座山岭上,指着远处一条蜿蜒的公路说:“一直朝着那个方向走,你们就可以出山了。”说着拿出随身带的锡壶说:“潘队,谢谢您为我们村做了一件大好事,按照我们的风俗,送客出山时都要喝下这杯送行酒。”说完老爷子带头干了一杯,潘钢和古天祥也各自饮尽一杯酒。就在潘队押着古天祥没走多远时,潘队突然天旋地转,他和古天祥同时瘫倒在地。

潘队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副队长邢邦正守护在他的旁边,邢邦看着悠悠醒过来的潘队说:“医生说得没错,你只是被一种奇怪的酒类液体给弄昏了,静躺一段时间就会醒过来。”醒过来的潘队问他怎么躺在这里。邢队告诉他:“当天他们接到一个女孩用你的手机打来的电话,说你抓住了一名文物大盗,现正在山上,希望我们赶快前去。潘队问:“那抓住的古天祥怎样了?”邢队说:“刚醒过来。”潘队忽地坐了起来:“走,先搜查古天祥的古玩店。明天再提审古天祥。”

第二天,在审讯室里古天祥一脸的沮丧,潘队望着他问道:“阿三是不是你杀死的?”古老板叫屈道:“我没有杀死阿三。”潘队打开桌上的一个盒子:“你看看,这是什么?”古天祥一看傻眼了,那盒子里装着的正是寒冰被抢劫走的佩戴的首饰。望着默不作声的古天祥,潘队缓缓道来:“阿三是你手下的马崽,一直在为你干着盗卖古文物的勾当。这次偶遇上古村来的女孩寒冰,发现寒冰身上的饰品竟是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便将她诱骗到出租屋。当他了解到寒冰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民俗古村时,便将寒冰弄昏,抢走了她的所有饰品,并决定避开你单独寻觅上古村。当你知道阿三背叛了你,为了怕阿三泄露这个秘密,你杀死了阿三,并找到了他劫去的饰品。接着你假借和我破案的需要,与寒冰先行赶往上古村,终于证实了这是一个保存着大量古文物的民俗村。还有,古玩店的地下密室里那些部级文物石佛,古鼎,青铜器都是哪里来的,你也要交代清楚。”古天祥望着潘队张了张口,再也没话说了。

第3篇:小寒文案范文

“韩寒现象”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家长、学生们眼光全聚集到韩寒身上,有人支持他,为他叫好,最常见的却是对这样旁逸斜出的学生“感到很惋惜”、“不要去学他”。

难道人生这份答卷的答案非得是唯一不变的吗?难道高考这份答卷的答案就不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难道教育制度就只是为了造就全面平庸而不肯适应某些真正的人才?

就说数学吧。掌握一点基本的数学常识当然是必需的,但是,一个高中生,一个将来学一辈子甚至子孙后代都用不着的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学好恁是不能上大学?有人说,学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好方法,韩寒对此反驳道:“要训练逻辑思维,我看侦探小说更胜一筹,为什么学校不开设侦探小说课?”

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全才的。你们数理化成绩顶呱呱,不见得你们作文就不是稀里糊涂瞎写一气;你的笔杆子掘得山响,并不表明你一定知道“computer”是个啥玩意。苏格拉底、歌德、叔本华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有谁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的全才?钱钟书年轻时数学得“0”分,却终于成了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吴晗报考北大时由于数学不及格而不被录取,后转报清华,开创清华文社,此事至今令北大人耿耿于怀。高考既然是选拔人才,总得选那些各方面最优秀的学生吧,然而事实却是拒绝了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不能全面发展的学生,录进去一批各方面并不算优秀但却能凭总分跻身大学殿堂的“人才”,终于造就了一帮“全面平庸”。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而不是要求某人既会写文章,又会观天象、搞勘探,还要会精通Internet,做一名网络管理师吧?!

韩寒写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其自称“此书文字游戏,五十年之内无人能及”,并不为过,他打算凭出书赚的稿费绕全国各地游历一圈,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体味人生。

我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目前的这套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得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成才。而人生的答卷肯定不应只有唯一的答案,韩寒交上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这样才华横溢的学生,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总该为他们让出一条道路来吧。

第4篇:小寒文案范文

[关键词] 朱丹溪 脾胃 甘温补益

[中图分类号] R25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22-01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代浙江义乌人。因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朱丹溪的主要医学观点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核心, 指出人体的阳气常有余,妄动而为害,而常不足,易于耗损。主张固护,不可妄耗,而治疗上, 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阴派”的鼻祖。 因此后世医家对其研究多侧重在滋阴降火法。然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处处重视中焦脾胃之气,这一论点常为后人所忽略,而未引起重视。综观《名医类案》中所录的丹溪病案,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尤为常见。可见,朱氏学术思想并非单以知母、黄柏等泻火滋阴见长,同时也十分重视中焦脾胃之气的护养,他主张人身之气,首推脾胃之气,认为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损伤脾胃而发诸病。兹就选取《古今医案》中的“伤寒”和“咳嗽”两病案进行剖析, 从中探析丹溪的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1 伤寒 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痛、恶寒、发热、骨节痛、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子取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大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遂以参、芪、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二片,一昼夜尽五帖。至三日,口稍干,言有次序,诸症虽解,热尚未退,乃去附,加芍药。又两日,渐思食,颇清爽,间与肉羹。又三日,汗自出,热退,脉虽不散,洪数尚存。朱谓此脉洪,当作大论,年高而误汗,以后必有虚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自言病以来不更衣十三日矣,今谷道虚做努责,进痛如痢状不堪,自欲用大黄等物。朱曰:大便非实闭,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翌日,浓煎椒葱汤浸下体,方大便。诊其脉仍未敛,此气血仍未复,又与前药。两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但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与前方倍加参芪,两日小便方利。又服补药半月而安。(《古今医案按》卷一)。

2 医案分析 此案患者是一年老体弱之人,饥饿劳累引发伤寒,自服参苏饮子,大汗出而热不退。参苏饮子原为治气虚外感之方,患者服此方并无过错,可服后造成大汗,可见此人体质弱、气虚,表虚,稍服解表药就汗过。朱丹溪认为,此为内伤证,加之患者饥寒作劳,胃虚,体质异常虚弱,虽然此患者表证依然未解,但不可继续解表,不能借用解表的药物发汗,他提出“不可攻击,当大补其虚,俟胃气充实,必自汗而解”。 最终治疗的重点是放在充实胃气上,期待自汗而解。整个治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均可体现出丹溪的临证用药,处处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第一阶段:朱丹溪用参、芪、归、术、陈皮、甘草、加附子,这是李杲的补中益气汤去掉柴胡、升麻。患者连服五日,不再“妄语”。丹溪用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的方法,用温药扶助脾胃之气,中气壮实,言语有秩序了。

第二阶段:诸症虽解,热尚未退,用前方去附,加芍药。去附是因为患者还有点口干,有热象,减少芍药的热性,防止过汗,加芍药是为了解决营卫未和的问题,养营阴,解未解之邪。几日后患者终于汗出,热退。丹溪的主旨还是要扶助胃气,营卫充实,期待自汗而解。

第三阶段:热虽退,但脉洪数尚存。丹溪分析,此人脉象为洪,洪应作大论,大是假象,即是虚大的脉象,是虚脉不是实脉。患者由于体质虚服用参苏饮而过汗,仍与前药。后患者十多日不大便,丹溪从形、证、脉综合分析,考虑为老年人津气两虚,大便推动无力的虚秘便秘,并不是阳明胃家实证,是因为汗出太过而伤津、伤液。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及苁蓉粥与之。朱丹溪的出发点还是用甘温之品养脾胃之气,使患者能食,以胃气为本。

第四阶段:大便通了,但患者脉搏还是虚大,气血还未恢复起来,丹溪继续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芍药。服药二日后,患者又出现小便不利,小腹满闷,仰卧位小便又点点滴滴。丹溪认为患者仍是气虚,气虚无力推动,又无力收涩小便。把前方中的人参、黄芪分量加大,二日后小便通畅。继续服补药半月,老人伤寒基本痊愈。

从以上分析可见,丹溪治病用药处处突出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对于老年人丹溪认为老年人则更易脾胃受损而发病,因“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则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盛难降则气郁而成痰”[1]。故老年人更应注重顾护牌胃。,综观整个治疗过程,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其治疗原则一,表证虽在,但胃气已伤,不可妄攻,当待胃气充实,自汗而解,治疗重点不在解表发汗而是扶助胃气。原则二,对便秘、小便不利不可妄攻。审度病因病机,对气虚引起的便秘、小便不利,当先补气,方能收效。

3 咳嗽 一男子,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不得睡,感嗽疾,痰如黄白脓,嗽声不出。时初春大寒,医与小青龙汤四帖,觉咽喉有血腥气上逆,遂吐血线,自口中左边出一条,填遂止。如此,每一昼夜十余次,诊其脉弦大散弱,左大为甚,人倦而苦于嗽。丹溪云:此劳倦感寒,因服燥热之剂以动其血,不急治,恐成肺痿。遂与参、芪、术、归、芍、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藕汁。服二日而病减嗽止,却与前药去麻黄,又与四帖,而血证除。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食少,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岑、砂仁、半夏,至半月而安。(《古今医案按》卷五)。

4 医案分析 此例患者因连日劳累,嗽病发,痰如黄白脓,前医开方为小青龙汤,服四帖后痰中带血丝,其脉弦大散弱,左手为甚。患者由于整夜的咳嗽睡眠差,人很疲倦。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丹溪诊断为劳倦感寒,患者错误服用小青龙汤的麻黄、桂枝、细辛这些热性药,造成木火刑金,痰中带血丝,虚像越甚,人倦,气津两伤。所以丹溪用参、芪、术、归、芍、陈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节麻黄,煎成,入藕汁。还是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麻黄、芍药。

第二阶段:服后二日病情好转,嗽止,仍用前方去麻黄。由此可见麻黄在这里的作用是为了宣肺气,肺气得降就不再用。又与四帖,而血证除。

第三阶段:脉之散大未收敛,人亦倦甚,食少,遂于前药去藕汁,加黄岑、砂仁、半夏。丹溪用黄芩清上焦的热,砂仁、半夏和中,采用甘温和脾的方法。

此案首先要明白患者是劳倦感寒而发嗽病,还是以劳倦内伤为先。从医案全过程看,其验有:一嗽病为主,外感初起见黄白脓痰,应多从内伤考虑,不单是外感。二,小青龙汤多治清稀痰、泡沫痰,服用此方错误,方不对证,造成症情加重。三,对劳倦内伤引起的外感病,先扶正气再祛邪,重视甘温补益之法。

5 结语 两个医案的主方都是以补中益气汤进行化裁,补益脾胃,扶助正气。可见朱丹溪上承东垣《脾胃论》思想,重视脾胃,其用药喜用甘温,因甘温能助脾气而兼能润胃中湿土。应该说朱丹溪是既长于滋阴降火之法,又善于调理脾胃之气;既精于苦寒泻火,又妙于温中补土。虽然研究丹溪脾胃思想的著作很少,但丹溪临证非常重视脾胃之气,这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朱丹溪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代大师,影响深远,要真正全面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就必须注重对其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独到特点和实质内容的研究。

第5篇:小寒文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补课;逆反心理;感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34-02

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关怀学生的心理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探究其“病态”原因,依据实情研究解决“病态”的方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确看待“反复”,并注重巩固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应该注意言行,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

一、心理案例简介

小寒(化名),男,15岁,初中四年级学生,离异家庭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言语不多。热爱打篮球,外貌帅气,穿着得体,主要是以浅颜色为主的品牌衣服及鞋帽。虽说是离异家庭,但父母都有正式而体面的工作,平时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后把孩子送到补课班辅导。

二、心理案例分析

1. 观察行为及学习情况

小寒是在初三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前转入我们班的。当时由于不了解他,而且班级没有多余的座位,就给他安排到靠讲台的旁边,目的也是想观察该生在课上的听课状态及课后的纪律和交友等方面情况。经过近三个月的观察,发现他在课上没有与其他同学说话打闹现象,下课独来独往。在与其他科任教师商议后,决定让小寒坐到学生群中,给他配个同桌,当时他也同意了。但好景不长,我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刚将他调到人群中,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上课说话,下课带动其他学生玩,鼓动其他学生不学习。可能是外表长得比较英俊,其他年级的几个女孩子总到我们班级的门口围观或是在操场与小寒说笑,甚至在公交车上我也能听到议论小寒多么讨女孩子的喜欢。这让我不知所措。

2. 他人反映

(1)与老师有分歧。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几乎都是抄别人的。课上老师提问,他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让他站着听一会儿,他却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给他小鞋穿。(2)同学反映。平时言语不多,但一说话就给别人的感觉挺生硬,很难让人接受。老师说完话,他就在座位上自言自语,不会妥善处理师生关系。(3)母亲反映。小寒以前是个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孩子,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孤僻,独来独往,遇事脾气暴躁,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我们真诚而友好地沟通。作为父母,真的为他这样的样子担心。

3. 究其“病态”原因

逆反心理是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消极心理,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不良的变态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中经常可见,逆反心理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互换角色,相互理解。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学校也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单独找过小寒,问为什么总会对老师有偏见,而且严重时会顶撞老师。他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班主任老师那儿补课,中途由于其他原因就不补了。过后那位班主任老师就给他的家长多次打电话,而且还在孩子面前说些苛刻讽刺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就特别畏惧老师,在心理上就对老师产生了阴影:只要是老师说的话稍微有点严厉,就会条件反射“自我保护”。另外,上初二之后,他的妈妈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给他转学;到了新的环境后,受到个别新同学的排斥和个别老师的冷淡,心理又一次受到“刺激”。由于以上两种主要原因,导致今天的小寒对老师很敏感,很容易导致“休眠火山的爆发”。

4. 分析“病态”原因

根据以上两点“病态”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三个因素。第一,是家庭因素。小寒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现在父母对他百般疼爱,再加上家里条件优越,对他的溺爱让他在心中有种唯我独尊的霸气;父母平时在家的言语和行为给他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比如模仿父亲的暴脾气,模仿母亲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第二,是生理因素。看似表面很平静的他,内心是如此的“躁动”,想法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符,总想在公众面前显出自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风范。同时,他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复杂,想法也多样,所带来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所以,现在的他就是个愤世嫉俗的问题少年。第三,是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外、网络上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有时的呼声是站在学生那边,老师们的基本保护没了,学生们受到了强烈的庇护。所以,有时可能无形中就助长了一些学生的霸气。

三、解决“病态”的方案

根据以上所提到的“病态”原因,需要同家长和孩子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1)父母在家注意言行。家长需投入时间和精力,耐心并坚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主要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在家和孩子身边尽量不要说不负责的、负面的话,尽量抽时间陪孩子看看励志的书籍或电影,做一些慈善的事情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为人是正直的、善良的,消除“土豪”的印象。二是正确对待小寒做错的事情,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加以包庇,培养小寒“知错就改”的道德风范,不再“嚣张跋扈”。(2)提升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可以在平时的谈话中,有意渗透怎样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班会或学校、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可以与该生共同参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使他在内心深处重新认知“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

四、方案的实施

1. 负责沟通

经过艰苦的努力,一个月以后,小寒的状态逐渐出现了好转,课上尽可能地抬头听老师讲课。当然,偶尔会与同桌说话。不过,长期的恶习短时间内改变是很困难的,老师要留给他成长的过程。老师留的作业,他能把会的都写出来,不会的题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课间与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出去放松,有时候作业留多了,他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写背背。现在是冬季,出于安全考虑,我让小寒的父母放学来接他。晚上我与家长电话沟通,告知这一天其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认真检查作业,并与父母进行磋商,在家监督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坚持,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另外,提醒家长做好与各科教师及小寒身边朋友的沟通,让他们对小寒多点耐心和宽容。

2. 耐心坚持,正确看待“反复”

要想小寒正确对待老师及老师所说的话,坚持不懈地学习,需要家长做好长期的准备,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从第二个月开始,我逐渐减少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就是隔两天打一次,与父母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建议父母也偶尔抽查孩子的作业,逐渐让孩子养成自己独立的学习习惯。在此期间,我在校的班会课上对小寒的进步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向他传递正能量。同时,作为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做好吃的饭菜加以鼓励,并非像以前那样花钱买品牌衣服等。但快进入第三个月的时候,小寒与我产生了矛盾。其原因是:有个别学生单独找我,说小寒又“犯病”了,上课不停地找人说话。于是,我把他身边的同学调到其他小组,让他自己一桌。为此,他在班级就“爆发”了。当时我没有正面跟他谈话,放学之后找他到办公室单独谈。他的感觉是老师看不上他,孤立他(这种心理是他曾经在其他学校受到刺激而长期存在于心的)。于是,我耐心地从学习的角度、从班级课上纪律的角度、从关爱他的角度,并结合他前两个月的良好表现,逐一跟他分析。慢慢地,他开始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也消除了内心的“不安”。

3. 巩固效果

近三个月的巩固,已明显取得一定的效果。下一步,是继续监督、鼓励小寒的行为,消除其内心不正确的心理,把他塑造成能完全独立地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无心理障碍的健康的中学生。从第四个月开始,我就几乎可以不给小寒的父母打电话反映其每天在校的表现,小寒的父母也不用每天监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该生见到老师能够很阳光地打招呼,能够自己找老师谈心,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心理不痛快的阴影。

五、方案的反思

在“问题”初中生中,情绪表现为不被承认的困惑。应对初中生情绪,“打、骂”者有之、“表扬”者有之、“放任”者亦有之。纵观数年教育及自己的切身感受,“少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多鼓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就有可能促使逆反心理的形成。首先,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思想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心理疏导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苦,他们十分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教师和家长要联系他们的实际,掌握他们在思想、心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情况。在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的同时,努力使他们尊重、信任教师和家长,懂得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多进行心理沟通,尽量做到互相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其次,讲究教育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心理疏导都必须重视教育方法。教师对学生要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洞察病因,对症下药 。

这个案例,是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可谓棘手的一个。之所以定义为“棘手”,是因为小寒的心理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刺激”,有中度抑郁表现,让我很费心地、绞尽脑汁地去思考解决的方案。曾因小寒的事情让我一度陷入心情低谷,反思如何让他重新回到属于他的年龄段的生活和思想,彻底消除心理上对老师的看法和隔阂。我也曾想过放弃他,也曾因与他的父母交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失望。后来,在我的年级组长的指导和点拨下,发自内心地重新接纳了小寒和他的父母,积极努力地面对这样的案例。我想告诉跟我有类似经历的青年教师:相信“爱”的正能量,用“爱心”去感化受教育者,促使每一个学生阳光生活、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凌云.中学生校外补课现象的家长动机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等.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3(12).

[4]黎君.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第6篇:小寒文案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3.041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92-02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由柴胡、桂枝、黄芩、半夏、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和少阳的并证。

陈世昊系兰州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陈老临证法尊仲景,在古方新用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尤善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各科疾病,精巧化裁,运用独到。笔者跟随陈老侍诊,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结合陈老医案,将其相关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慢性胃炎

案例1:患者,男,63岁,农民,2011年1月6日就诊。患者上腹胀痛伴大便色黑3月余,口干,口苦,乏力。2010年11月11日外院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中度,肠化重度,活动期。现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舌质淡,苔黄腻,脉细。辨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热,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止血。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10 g,桂枝10 g,黄芩10 g,白芍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3 g,香附10 g,乌药10 g,紫苏叶10 g,鸡内金10 g,小蓟炭10 g,藕节炭10 g,生姜1 g,大枣1枚。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7剂后上腹胀痛大减,黑便消失。守方随证加减治疗1个月后,诸症明显缓解。

按:本案患者辨证属肝郁脾虚,既有阳虚气滞,又有血热妄行,中焦湿热。陈老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健脾化湿,同时调和营卫、通阳解郁,使气机宣畅,中焦调和。加香附、乌药、紫苏叶,功在宣散郁结之气;小蓟炭、藕节炭凉血止血;鸡内金消食化积。诸药协同,丝丝入扣,故而疗效满意。

2 急性阑尾炎

案例2:患者,女,58岁,2010年12月22日初诊。患者述右下腹疼痛2 d,伴恶寒,发热,多汗,失眠。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麦氏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就诊时已查血常规:白细胞10.1×109/L,中性粒细胞8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为肠痈,证属太阳表证,兼有少阳证,气机瘀滞,脾虚湿阻,不通则痛。故治以和解太阳、少阳,兼以理气解郁、清热止痛。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10 g,桂枝10 g,黄芩10 g,白芍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3 g,香附10 g,乌药10 g,紫苏叶10 g,蒲公英10 g,苍术7 g,延胡索10 g,浮小麦30 g,炒酸枣仁10 g,生姜1 g,大枣1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29日复诊:腹痛及恶寒、发热消失,大便稀薄,仍多汗,舌苔白腻,脉细。以柴胡桂枝汤减黄芩、白芍。处方:柴胡10 g,桂枝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3 g,香附10 g,乌药10 g,紫苏叶10 g,蒲公英10 g,苍术7 g,延胡索10 g,浮小麦30 g,木香3 g,生姜1 g,大枣1枚。再进7剂,诸症平复而收功。

按:急性阑尾炎一般在中医门诊较难遇到,大多手术治疗。与多数肠痈患者不同,本案患者实证、热象表现都不明显,虽然寒热错杂,却以虚证为主要特点。陈老不犯“虚虚实实”之戒,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太阳、少阳,香附、乌药、紫苏叶、延胡索理气止痛,苍术健脾化湿,蒲公英清热,浮小麦敛阴止汗。结果应手而瘥,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

3 癫痫外感

案例3:患者,女,38岁,2010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述2010年8-11月间晕倒3次,曾在省级医院诊断为“癫痫”。既往有乙肝病史(大三阳)5年。就诊前3 d受凉,出现头痛,乏力,恶寒,口苦,口干,恶心,纳差,伴有视物不清。脑电图示轻微异常。眼科诊断为飞蚊症。现舌质淡,苔黄腻,脉细弱。辨证属湿热内郁,兼有外感,太阳、少阳同病。治以和解太阳少阳、疏肝清热化湿。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 g,桂枝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3 g,决明子10 g,青葙子10 g,蒺藜10 g,牡蛎(先煎)18 g,龙骨(先煎)18 g,鸡血藤10 g,钩藤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1年1月8日二诊:诸症减轻,但仍有乏力、恶心、纳差、视物不清,舌苔黄腻,脉浮滑。外感未解,仍用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兼以清热化湿。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3 g,虎杖10 g,白花蛇舌草10 g,决明子10 g,蒺藜10 g,牡蛎(先煎)18 g,龙骨(先煎)18 g,鸡血藤10 g,钩藤10 g,杨梅1个。再服7剂后诸症大减,外感已除,以养血通络、安神健脾等善后。

按:本案虽是外感病,但患者久患慢性肝炎,更有癫痫、飞蚊症,病机复杂,互相影响。陈老以柴胡桂枝汤外解表证、内和脏腑,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有提纲挈领、拨乱反正之妙。方中牡蛎、龙骨、鸡血藤、钩藤之用在于平肝安神,防止癫痫复发;决明子、青葙子、蒺藜是陈老治疗目疾的常用药味组合;虎杖、白花蛇舌草、杨梅功在清热解毒利湿、条畅气机。虽方小药轻,效如桴鼓。

4 乳腺增生

案例4:患者,女,38岁,2010年12月31日就诊。胀痛3个月。2010年12月30日外院红外电脑乳腺报告示:双乳腺体增生,左乳瘤样增生。自述口苦,口干,畏寒,偶有右上腹胀痛,脉略弦数。辨证为少阳、太阳同病,气滞血瘀,日久经络阻滞,化为有形结节。治以调和少阳太阳、疏肝通络、软坚化结。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桂枝10 g,香附10 g,乌药10 g,紫苏梗10 g,丝瓜络10 g,牛蒡子10 g,路路通10 g,延胡索10 g,荔枝核10 g,杨梅1个。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患者胀痛基本消失。后守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患者肿块明显减小。

按:本案患者胀痛,但有口苦、口干、畏寒、脉弦数的表现,是病在太阳、少阳的辨证要点。陈老只用柴胡桂枝汤中柴胡、黄芩、桂枝三药,却仍有疏肝通阳、清热化湿之意。香附、乌药、紫苏梗解郁降气;丝瓜络、牛蒡子、路路通、延胡索、荔枝核软坚散结、通络止痛;杨梅止渴和胃。本案理、法、方、药运用合理,故而疗效显著。

5 讨论

柴胡桂枝汤方中小柴胡汤攻补兼施,外证得之可以和解少阳,内证得之则疏肝健脾。方中柴胡、黄芩清热化湿;法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党参、甘草、大枣等甘平药益气养营、扶正健脾,全方共调气机之逆乱。桂枝汤调和阴阳,外证得之调和营卫,内证得之敛阴通阳。方中桂枝发散风寒;芍药收敛营阴;生姜、大枣养正和胃;甘草配桂枝则辛甘化阳,配芍药则酸甘化阴。二方合用,调理枢机,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辛散酸敛,辛开苦降,驱寒清热,妙用无穷。有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共涉及11大类病症系统、38个病症[1],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外感热病为主。结合陈老的经验,此方在病情复杂、内伤外感纠结、虚实寒热夹杂、枢机不利的病证中有很多使用的机会,运用得当,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寒文案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35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86-0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对多种疑难病症收效明显。笔者随师侍诊,收获良多。现将仝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理论基础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6味药组成,即为桂枝汤加附子。此方为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汗漏不止,且表邪仍未解而设,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振奋卫阳,在扶阳基础上,透邪外出或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2 桂枝加附子汤应用分析

仝师认为,凡因感受外邪而致的阳气亏虚,无论是否兼夹表邪,均宜表里同治。若单纯解表,则阳气无力鼓动;单纯治里,则外邪伏而不出。故应鼓动阳气,并开表引伏邪外出。徐灵胎谓:“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垣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可知治表不仅为有表证立法,亦为沉难痼疾的法宝,皮毛乃外邪入侵的重要途径,亦应为邪气外出的通道,开门逐盗最为上策。喻嘉言更谓:“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表出里,不死不休!”桂枝加附子汤以附子温肾壮阳、鼓动阳气,桂枝汤则有表证解表,无表证则起开门逐盗之功。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27岁,2009年12月16日初诊。荨麻疹反复发作1年。2008年冬,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面积红色丘疹,高出皮肤约1 cm,痒甚,20~30 min可自行消退,丘疹主要集中于大腿和面部,多在受寒后发作,平素怕冷。刻诊:全身丘疹,瘙痒,口干,但不欲多饮,月经常后错7~14 d、量尚可,伴痛经,纳可,寐可,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厚,脉略滑。既往史:8年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一直服用优甲乐至今,甲状腺功能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530601);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007004)

通讯作者:,E-mail:

已正常。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风寒内伏,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黑附片(先煎2~4 h)45 g,生姜5大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三七粉(分冲)9 g、当归15 g,继服28剂后,诸症缓解,且自觉较从前耐寒。

按:“疹性喜透,非透难解”,患者自2008年冬开始发作,且丘疹伴有痒感,加之后来多在受寒后发作,可推断当时因感受风寒之邪,人体正气无力与之相搏;从平素怕冷可知其素体阳气不足,使风寒之邪冰伏体内与阳气相争。当内伏之风寒不敌人体之阳气时,表现为丘疹消退,当感受寒邪时,加之体内之伏寒,人体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丘疹再次发作,且伏寒进一步耗伤阳气而使阳气亏虚。口干但不欲多饮,乃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所致;月经后错及痛经,乃阳虚兼有寒邪引起,寒性凝滞,不通则痛,经血亦不能如期而至。总的病机乃属风寒内伏,阳气亏虚。

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或透表,使阳复表解,或阳复伏透。本案患者风寒内伏,阳气亏虚,药证相符,故投之即效。方中以桂枝汤祛风透表、调和营卫,此时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解表,因患者无表证相关症状,而在于开表或透表,使伏于体内的风寒之邪得以外出,即“邪之入路,亦乃邪之出路”。《本草备要》言(附子)“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附子以其大热纯阳、浮而不沉、走而不守之功,鼓动阳气驱逐邪气向外透达。附子与辛温发散的桂枝相配能逐表之风寒、开通腠理,桂枝又能入肾,达下焦,与附子同用,能驱在里之寒,二者合用既能逐伏寒,又能开通,故收效明显。《本草崇原》更谓“附子味辛性温,生于彰明赤水,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可知其能直接振奋表阳。

二诊时见已收效,故效不更方,在原有基础上加养血活血之品,因患者发作时伴有瘙痒,知其兼夹风邪,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风邪外出,且寒邪凝滞,易造成血瘀而致寒瘀,故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瘀血消散。三七,《本草求真》谓“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试以诸血之中入以三七,则血旋化为水矣”,其化瘀血之功可见一斑,合当归补血活血,又能使祛瘀而不伤正。

案例2:患者,女,41岁,2009年2月16初诊。2004年,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保养,导致肢体畏寒,口服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之类,未见明显疗效。刻下:体表怕冷,恶风,易汗出,汗出后畏寒甚,受凉易落枕、易肌肉紧张,受凉处喜温喜按,怕食凉物,纳可,多梦易醒,大便先干后稀、受凉则日行3~4次,小便清长,舌淡、舌底瘀,脉细弦数。既往有2次自然流产史。西医诊断:产后综合征。中医诊断:产后风(证属风寒外束,营卫不和,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9 g,黑附片(先煎2~4 h)15 g,当归15 g,三七粉(分冲)12 g,蒲黄15 g,柴胡6 g,黄芩30 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怕冷、怕风、汗出皆减轻,仍易醒,近日出现左锁骨中线一过性刺痛。遂在原方基础上去蒲黄、柴胡、黄芩,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血竭粉(分冲)3 g,葛根30 g,鸡血藤30 g,生姜5大片,炒酸枣仁30 g,五味子9 g。继服14剂,诸症明显好转,后以此稍作加减,调治3月而愈,未再复发。

按: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外邪乘虚而入,致人体阳气亏虚而表现出畏寒。体表怕冷、恶风、汗出乃表阳虚的表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后进一步耗损阳气,故汗出后畏寒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时再加受凉伤阳,阳气失其精柔之性,表现为筋脉肌肉拘挛,故受凉后容易出现落枕、肌肉紧张。喜温喜按、怕食凉物、小便清长,乃里阳虚的表现。总之,本案患者病机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阳气亏虚。故选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虽始因感受外邪所致,但邪气未伏留体内,又出现风寒表虚证的相关表现,故本案方中桂枝汤的功用不在透表,而在于解表,取其祛风解肌、调和营卫的作用。黑附片和桂枝亦为温肾壮阳之用。舌底瘀乃阳虚寒凝或久病所致血瘀的表现,故配以当归、三七粉、蒲黄活血化瘀。又因脉中夹有弦数之象,可知表虚的太阳证兼少阳证,故以小剂量柴胡与大剂量黄芩配伍和解少阳,并协同蒲黄以清少阳之里热为主,此配伍在方中还具有“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

二诊时,肝热之象已无,故去蒲黄、柴胡、黄芩,配以煅龙骨、煅牡蛎收涩敛汗,炒酸枣仁、五味子安神,血竭粉、葛根、鸡血藤舒筋解肌,其中,血竭粉和鸡血藤还能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4 结语

总之,仝师临证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时,凡具有外邪所致阳气亏虚,外邪伏于内或仍位于表外的病机即应用此方,不拘于何病。

第8篇:小寒文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134-1

恶寒发热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在风湿科患者中,对于判断是属于疾病活动期的发热或外感发热具有重要价值。在平时工作中,风湿科的患者出现发热,体温不稳定是疾病活动的特点之一,因此必须正确判断出发热属于哪一种类型。

恶寒是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发热是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恶寒发热是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体温升高,可见于外感表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表失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则阳气趋向于表,又因寒邪外束,玄府闭塞,阳气不得宣发,则郁而发热。其特点由于邪正相争,恶寒与发热并见,发热持续而不间断。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伤寒论》中的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解释:未发热,为暂时没有发热,与无热不同。方有执说:“未发热者,始初之时,郁而未争也”。脉阴阳俱紧:阴阳在此指脉的部位,即尺部脉和寸部脉。脉阴阳俱紧,知指脉象浮紧。伤寒:证名,指伤于寒邪的表证。释义:本条言明太阳病,恶寒是必有之证。为外邪犯表,正邪相争于浅表证,身体疼痛,脉阴阳俱紧,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太阳病或已有发热,或尚未发热,是指发热出现的迟早,反映感邪轻重不同,病人体质强弱有异。

依据《伤寒论》中的条文及临床工作经验判断风湿科患者出现的发热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如果患者发热之前无恶寒,则为疾病活动期的发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案例:

患者:张洋,男,18岁,以“腰部僵疼2年,左膝关节肿胀伴发热2个月”为主诉收治。症见:腰痛、晨僵,左膝关节肿胀,低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数。辅助检查: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腰椎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实验室检查:HLA-B27(+),风湿四项:ESR 60mm/hCRP 58mg/LASO 100Iu/mlRF 20Iu/ml;血常规:WBC 5×109/LRBC 4×1012/L HB110g/LPLT 400×109/L。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

分析:此类患者发热的特点是,大多午后发热,也有上午发热,发热之前无恶寒,呈低热,体温在37℃~38℃之间,有些患者持续半月至几个月,也有1年至几年的不等,有些甚至时间更长。

2如果发热之前伴有恶寒,伴咽部红,扁桃体肿大等上呼吸造感染的症状,则为外感引起的发热,应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案例:王明,男,25岁,以“双髋部,腰部疼痛3年”为主诉,收入院。入院时症见:腰、双髋部疼痛伴晨僵,活动受限,盗汗,无发热,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细数,辅助检查:骨盆正位,腰椎正侧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腰椎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双髋关节间隙变小,实验室检查:HLA-B27(+)风湿四项:ESR 45mm/hCRP 50mg/LASO 120Iu/mlRF 15Iu/ml;血常规正常,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入院后第7天,患者出现发热T38.3℃,发热之前有恶寒,伴鼻塞,全身乏力,查咽部红,左侧扁桃体Ⅰº肿大,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 9/L N0.78判断为左侧扁桃体炎,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3天,体温降为正常。

分析:此种类型,本病没有引起发热,外感后出现发热,之前有急寒,且通过全身症状查体而明确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扁桃体炎而发热,发热为中等热,也有高热以年龄偏小者居多。

3还有一种情况,原有疾病处于活动期,体温一直偏高,37.5℃左右,突然出现高热,或较原有体温明显升高,且升高之前伴有恶寒,则为原有疾病处于活动期又出现外感

案例:患者,郭丽,女,35岁,全身多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伴下午低热T37.8℃左右,对膝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黄稍厚,脉细数。

X线片示:双膝关节间隙变小,骨质有破坏,实验室检查:ESR:68mm/hRF80Iu/ml血常规:HB90g/LRBC3.2×10 12/L余正常。

入院后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治疗10天后出现高热T39.0℃,伴鼻塞,咳嗽,给予抗生素治疗3天后,体温降为37.5℃,恢复入院时体温情况。

查血常规:WBC10.2×10 9/LN0.76

第9篇:小寒文案范文

[关键词] 临床思维能力;《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医临床辨治疑难重症的基础。该书所蕴涵的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是中医学最精华和最有魅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掌握中医经典思维方法的过程。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及杂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培养中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教材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原有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差异性,其教学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仅停留在学习原著及理法方药上,忽略了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原著作教材,但未能达到领会原著精神的目的,局限于理法方药内容的介绍,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授课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忽略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违背了《伤寒论》教与学的初衷。因此探索《伤寒论》教学改革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学伤寒、用伤寒,是当前《伤寒论》教育教学形势的迫切需要,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大学阶段,学生无感性临床经验,对经典也缺乏兴趣,但《伤寒论》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生临床工作时间的延伸而日益表现出来。少数在校学生厌学,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目的、方法和手段上尚存在问题。因此,在近几年的5伤寒论6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发掘原著中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的内容,将其归纳成一定的体系,作为教学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1 目前《伤寒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伤寒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伤寒论》授课学时不断减少,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明确、全面的了解,还要重点讲授一些方证,教师时间紧迫,压力大,即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如此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学习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2《伤寒论》授课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现今的《伤寒论》中青年授课教师多数是硕士或博士,由于培养模式的问题,普遍缺乏传统知识,阅读中医典籍较少,中医功底不深,没有系统、深入研习《伤寒论》,很多自身临床能力差,对伤寒论经方的应用、认识缺乏感性认识,自身对中医学的疗效持怀疑态度,而且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易于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号入座,向学生发出不当甚至不正确信息,很多《伤寒论》教师自身都不是铁杆中医,信心不足,讲课缺乏兴趣,也不能带给学生信心、兴趣。同时大部分中医院校《伤寒论》无临床基地,授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授课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学,年轻教师失去讲课信心。

1.3《伤寒论》教学存在严重的课堂与临床分离

由于缺乏临床实践,《伤寒论》授课基本上是空讲理论,如同教《医古文》一般,学生感到《伤寒论》苍白空洞、枯燥乏味而厌学 ;学生课堂所学没有机会在临床上验证,学过的理法方药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感到学伤寒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没有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甚至怀疑经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习《伤寒论》仅满足于考试,考试过后很快忘记,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

教学相长,以上教、学诸多原因造成现今《伤寒论》教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创新《伤寒论》教学势在必行。

2 改进《伤寒论》教学的方法

改进《伤寒论》教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中医学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伤寒、用伤寒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临床能力 ;我们在学生阶段,学习专业课时,大家对临床有兴趣,喜欢听病例介绍;另一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兴趣后,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伤寒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辨证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基础。

除结合现论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联系今天的临床实践来阐述病机,分析症候,讲解古方今用之况.其中不乏各地名医运用经方的经验.例如五苓散在《伤寒论》中,主治小便不利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五苓散对小便有双向调节功能,参考古代名家动用五苓散的验案,说明五等散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膀胱气化不利的病证.;联系临床进行《伤寒论)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加临床运用经方的感性认识,巩固书本知识.

2.1 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伤寒学科的发展,学生辨证论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大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坚实的中医基础及《伤寒论》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老师能紧紧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特点,能讲出《伤寒论》的实质和内核,讲出《伤寒论》的精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伤寒的兴趣和信心,也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培养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

这是《伤寒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分子生物学、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学生处于这样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反过来要学习秦汉时期的医学专著,其文辞奥晦艰涩,医理抽象、精深,学生对《伤寒论》学习有明显的距离感、陌生感和畏惧感,无兴趣、无信心。因此,授课教师至始至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以经释经的教学方式。《伤寒论》是一部临床专著,是仲景临床治病和辨证思维过程的真实记载,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亦有失败的案例,仲景详细论述了疾病的成因、病理演变过程、误治引起的坏症及其处理方法、处方用药等,并对转归、预后及调护等作了详细描述,理法方药一脉贯通,整个思维过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讲解条文过程本身就是案例分析、学习过程,教师要能够结合临床经验、临床病例、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或介绍名医的医典医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效果。

2.3 经典联系临床 培养学生辨证论治和临床实践能力

2.3.1 条文解析注重对仲景临床辨证思路的介绍

《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经验的总结性医著,我们现在仍学习这一经典著作的原因不仅是学习其理法方药,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辨证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运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伤寒论》教学始终要坚持突出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每一条文的分析讲解过程,其实就是层层剖析,动态探求仲景辨证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条文,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

2.3.2 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 学用结合联系临床求实效

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是将其灵活地用于临床,而学生经方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名医验案学习是增强学生临床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不会读医案,不会思考与分析,只是盲目的记忆学习,老师通过精析部分伤寒论大家的医案,既加深其对经方的认识及临床应用能力,而且引导学生会读医案,使其以后可以主动学习。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