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关于虎的成语精选(九篇)

关于虎的成语

第1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关于虎的成语

笑面虎 虎而冠 打死虎 捋虎须

人中龙虎 画虎刻鹄 以肉喂虎 纵虎出匣

纵虎出柙 饿虎逢羊 饿虎见羊 饿虎攒羊

虎狼之国 虎皮羊质 养虎自? 两虎共斗

狐藉虎威 虎变龙蒸 虎超龙骧 虎党狐侪

虎荡羊群 虎据龙蟠 虎踞鲸吞 虎踞龙蟠

三人成虎 生龙活虎 谈虎色变 势成骑虎

投畀豺虎 畏敌如虎 为虎傅翼 为虎作伥

虎窟龙潭 虎狼之势 虎略龙韬 虎视耽耽

虎兕出柙 虎穴狼巢 虎掷龙拿 假虎张威

鲸吞虎噬 九关虎豹 酒虎诗龙 九阍虎豹

酒龙诗虎 拒狼进虎 骏波虎浪 狼?虎食

狼餐虎噬 狼?虎咽 狼餐虎咽 狼虫虎豹

狼顾虎视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如虎得翼

如虎傅翼 如虎生翼 如狼如虎 如龙似虎

三言讹虎 身寄虎吻 豕虎传讹 握蛇骑虎

柙虎樊熊 熊据虎? 熊腰虎背 绣虎雕龙

燕额虎头 燕颔虎头 燕颔虎须 养虎留患

关于虎的成语

虎背熊腰 像虎那样宽厚的背,像熊那样粗壮的腰。形容肢体粗大强壮。

虎踞龙盘 踞:蹲。像虎蹲着,像龙盘曲。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虎口拔牙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的危险除掉有害的人或物。例:马钰《玩丹砂?赠阎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齿,骊龙贪下夺神珠。这般手段称吾徒。”

虎尾春冰 踏着老虎的尾巴走在春季的正在消融的薄冰上。比喻处境极其险恶,心情非常忧惧。

虎视眈眈 像老虎那样凶狠而贪婪地注视着。

虎头虎脑 健壮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小伙子)。

虎啸风生 形容豪奋起,大展宏图。

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自留祸根。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如虎添翼 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助力,本领更大。也比喻凶恶的人得到援助更加凶恶。

与虎谋皮 与虎商量,要剥下它皮。比喻与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贤臣相遇而情投意合,相得而益彰。或可作"云龙风虎"

虎体原斑:意思是说老虎生来就有美丽的斑纹,并以此来比喻出身将相富贵之家。

虎生文炳:意思是说老虎生来就有鲜艳的彩色斑纹,比喻其本性不变,外表依然。

虎豹之父:意思是说虎和豹的外表生来就有显著的斑纹,易引起狩猎者的注意和捕获,比喻人的才智流于表面,而常有意外之灾祸。

龙骧虎步:比喻人在行走时,像龙马一们高昂着头颅,像老虎一样迈着雄健的步伐,形容人威武雄壮的不凡气慨和神态。

龙骧虎视:比喻人像龙马一样高昂着头颅,像老虎一样注视着猎取的对象,比喻某人雄才大略,或者襟袍不凡,高瞻远瞩的威武英姿。

龙蟋虎踞:如巨龙一样盘曲,如猛虎一样踞坐,形容地势的险要、雄伟与坚固。

龙潭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或者说身处险恶之地。

羊质虎皮:比喻某人虚有其外表,而无实际,忘乎所以,外强中干。

羊入虎群:比喻身投罗网,身取灭亡,弱者落入强者或者好人陷入坏人的手里或中了圈套,都可以谓之曰"羊入虎群"。

第2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2、将门虎子 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

3、龙行虎步 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4、猛虎插翅 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5、猛虎添翼 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6、盘龙卧虎 比喻隐藏的人才。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焉:怎么。

8、藏龙卧虎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9、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10、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11、风从虎,云从龙 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12、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13、虎头虎脑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14、虎斗龙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15、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16、虎踞龙盘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7、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8、踞虎盘龙 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19、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20、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21、虎啸风生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22、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23、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24、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25、大人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6、大贤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7、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28、恶虎不食子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29、饿虎饥鹰 比喻凶残贪婪。

30、饿虎扑食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1、饿虎扑羊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2、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33、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34、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5、放虎自卫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36、打死老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37、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38、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39、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40、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41、虎口逃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42、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43、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44、虎落平阳 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45、虎穴龙潭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46、虎不食儿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47、画虎不成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48、狐假虎威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49、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第3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虎 跨文化交际 翻译 习语

美国译论家奈达(E.A.Nida)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就是在译入语种再现与源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然而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异是相对的,同是普遍的,相对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正如刘宓庆(1999:43)所说,人类语言的第一位的性质是同质性,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符号序列,都是交际工具,都有大体相同的整体性结构,如语音、语法、词汇,都从不完善到大体完善的发展演变史等。所以说,对于汉英语言中关于“虎”的同质性研究,有助于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据说虎最早产于俄罗斯,不是中国,但东北虎很出名,现称之为中国虎。中国人对虎的联想非常丰富,故产生了许多成语、习语;然而西方国家的人对虎的联想较少,认为虎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他们心目中又顽强又勇敢又庄严雄伟的动物是狮子而不是虎。

一、汉语中“虎”的联想意义类型

虎: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夜间出来捕食兽鸟,有时伤害人。通称老虎(《现代汉语辞典》)。在汉语文化中“老虎”的形象特点有两个意思:褒义和贬义。

(一)褒义

“虎”――褒义方面,虎的威猛、勇猛顽强、健壮有力,坚决果断为人所歆羡,故而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事诸相。

1.“虎”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勇猛、顽强。

自古以来此类词语甚多,且都为人所喜闻乐见。“虎将”喻将军英武善战;“虎子”比喻男子之雄健奋发;“虎士”、“虎夫”、“虎贲”比喻英雄好汉;威武雄壮的步伐称“虎步”;人杰奋发有为称“虎啸风生”。

例:明沈采《千金记・投阃》:“义兵报效,马如龙人如虎彪。”这里的“虎彪”亦形容勇猛的军队。

2.“虎”同样用来描述“迅猛、壮实、威风”。

例1:他虎的站起来向大家大声地叫喊。

例2:别看她们是群姑娘,可干起活来个个像只小老虎。

3.由于中国人对虎的联想和龙一样都是勇敢、顽强,因此,“虎”和“龙”搭配成词语,表示很有生气。

例1: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例2: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例3:工地上龙腾虎跃,热火朝天。

4.“虎”有时用来表示人的外表、体形与姿态。民间,百姓称儿女为“虎娃”、“虎妞”,喻其结实粗壮。

例:《太平天国故事歌谣选・沤铁》:“他长得虎背熊腰,气雄力壮。”“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魁梧健壮。

5.“虎”亦用来表示人才、能人。

例: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人才或不同寻常的人。

(二)贬义

“虎”――贬义方面,由于虎食肉动物的自然属性,是山林中的猛兽,向来被称为“百兽之王”、“百兽之长”。从“虎”字派生出的词语大体可归纳总结为下列几种。

1.“虎”有凶猛、残酷无情之意。

例1:拦路虎:比喻阻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与障碍。

例2:苛政猛于虎: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据《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时遇妇人在墓旁痛哭。闻之,知其翁、夫、子三代,俱死于虎。但她还不愿迁离此地,为其能免受苛政之苦。孔子听了,对他的学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由于虎和狼有相似之处,汉语中“狼”和“虎”的搭配更突出“凶猛残酷,贪得无厌”这一特征。

例:如狼似虎:像老虎那样凶狠残暴。

3.“虎”有时被用来表示“祸害、困难”。

例:骑虎难下:比喻形势虽遇困难,然迫于大事而不可中止。

4.“虎”又可被用来比喻“坏人、敌人或恶势力”。

例:引虎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如:“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虎入室。”

二、汉语“虎”和英语“lion”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狮(lion)象征着权利,是万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如狮王般);majestic as a lion(如狮王般高贵)等用语可以看出英语中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英王理查德一世(King Richard I)就是因为他的勇者精神被人们奉为“lion-hearted”(狮心查理),此后,英格兰民族就自诩为“the British lion”(英国狮),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的原因。在英语成语和谚语中有不少用狮作喻体来比喻勇猛、威严等意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虎有着相似的比喻意义。

例1:I have always found it difficult to talk to my boss but tomorrow I will have 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我一向觉得老板不好讲话,但明天我只好硬着头皮去碰一碰。)

例2: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比喻敢于在有势力的人面前挑战,与汉语的“老虎头上捉虱子”有着相似的喻义。

三、习语中“虎”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如: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即为典型的直译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部分地保留其固有的文化特征。而能够直译的言语要直译,比如:汉语中有“前怕狼,后怕虎”的说法,指充满了恐惧。英美文化中虽然视狮子为兽中之王,但是老虎和狼也代表令人恐惧的动物,因此上句谚语译成“Fear the wolf in the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外国人完全可以理解它的意思,指hesitate in doing something。然而有些直译不免有死译、逐字译的嫌疑,如lose face(丢脸),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paper tiger(纸老虎)。有些汉语的习语或名词,成为了西方语言的固定词汇,丰富了它们的语言宝库。

(二)直译+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解释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如:“坐山观虎斗”可译作“Sitting on a hill watching tigers fight――takes a side in a fight until one party overwhelms their enemy.”;“三人成虎”译作:“Three people make a tiger――gossip can be as ferocious as a tiger.”英汉夸张都使用数字,但汉语多用“三”、“九”,英语多用大数单位,还充分利用语法手段、修辞格等,而夸张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如:“九牛二虎之力”译作: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herculean effort.如果没有后面的解释,就无法将汉语习语里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所以学会运用添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也很重要,但是不能随意添加。这点在翻译源语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

(三)意译法

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

中国成语里形容人时会用“虎头虎脑”,若按字面直译为“tiger’s head and brain”,西方人会认为“虎头”或者很可怕,或者很丑陋,或者会产生其他联想。很难与它的实际意思(mostly used of a child)naive and healthy――幼稚、可爱联想在一起。又如汉语中“她是只母老虎。”此句可直译为:She is a tigress.(female tiger).西方人大概很难联想到句子的原来意思,甚至会推断:如果是位男的就可以说:He is a male tiger.岂不知汉语的习惯:母老虎是指凶悍不讲理的妇女,即泼妇,此句应译成:The woman is a termagant.

(四)直意结合法

在翻译实践中,有经验的译者翻译方法烂熟于胸,并不拘守直译或意译,或者其他翻译方法,而是笔随意走,神思合于作者。在直译和意译的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是:能直译时便直译,不能直译时用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如:“three cheers and a tiger”可以为“三声欢呼一声吼”,结构上属于直译但将“tiger”一词意译为“吼叫”便是意译。下面笔者将给出更多例子以供参考:

例1:have a tiger by the tail/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译为“骑虎难下”。在翻译前者时,在采用直意结合法的同时运用了增词法,增加了“难下”对习语中某个成分或者隐含成分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为了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同于直译加解释法为点明习语的整个喻义的目的。

例2:汉语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说法:A new-born calf has no fear of the tiger./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前者为直译,但是,如果仅仅按照字面直译过来,西方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源语的内涵,相反,如果按照后者的意译,则能使译入语国家很好地理解其含义。

(五)同义习语借用法

源语习语的形式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部分,但是习语的内涵在译入语中有相应的表达形式或是英汉习语所用的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如: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译为:刚出虎穴,又入狼窝;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译为:养虎为患;beard the lion揪住狮子的胡须。其意思是“不畏”、“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因此和汉语“敢捋虎须”近意;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把自己放在狮子的嘴里),喻意相当于“置身虎穴”。要想做到很好地运用此方法,需要十分熟悉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此外,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源语习语的形式与意义和译入语中有对应的相似表达形式,但是它们各自蕴涵的意义却相距甚远。例如: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与“虎父无犬子”的意义正好相反,应译为:好母牛难免产劣犊。

四、灵活译“虎”

翻译是一门艺术,早在1964年,钱钟书先生就提出:翻译作品可视为一件艺术品,准确地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又要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化境”。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和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译文的境界里。在对“虎”的中英文互译中,如果要运用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原理,就要把某些文化内涵也考虑进去,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直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善于运用多种翻译手法是必要的,否则就会闹笑话。北京奥运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乃至全国很多餐馆为了方便游客,都增加了英文菜名。但由于翻译不专业,个别英文菜名不仅没招揽到游客,反而把人吓跑了。常见的菜名翻译错误主要是字面的逐字直译,如把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翻译成Red Lion 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东北菜“老虎菜①”翻译成Tiger Dish(用老虎做的菜),这种所谓的直译法并没有为游客提供便利,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和了解菜品的做法就可避免这样的笑话发生,按照北京《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所规定的菜名翻译原则,“红烧狮子头”应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Pepper;“老虎菜”为:Hot and Spicy Salad(slices hot pepper,leek pepper,leek & parsley)。

五、结语

总之,译文读者的阅读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在译述原习语的内容时,若能忠实地再现外国语言的某些特点,吸收外语的表现手法,不但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并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天然屏障。

注释:

①虎:在东北方言中除了指老虎之外,还意指此人傻、缺心眼。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33.

[2]Bassnett,Susan.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田传茂.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文化意象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文化意象

意象,英语的对应词为image,韦氏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给出了这样的解释:a mental picture or idea; a mental conception held in common by members of a group and being symbolic of a basic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something; a figure of speech。于是,我们对意象就可以这样理解:跟想象有关,是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一种观念、象征及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向,用于比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意象与习语表达关系密切。许多习语(包括成语、谚语等)都包含着一定的意象,而意象又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包含有文化意象的习语。那么,文化意象应该怎样处理呢?

二、习语的文化特色

习语的文化特色,与其丰富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跃的习语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意象,但这只占习语中的极少部分,大量的习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象。所以,处理文化意象个性差异就成了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要做到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有义务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在原文读者中的效果,这样,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惑就会在读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熟悉过程中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在西方人的眼中,狮子是万兽之王(the king of beasts)。因此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对应的汉语应译为“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表示“入狮穴,异常勇敢”;the lion’s share表示“最大或最好的一份”;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表示“鲁莽地冒险”。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国徽的徽章就是狮子,英国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味着to provoke or insult the British or their government.而且西方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爱自称为lion。狮子还可以指名胜或名人,to lionize 表示游览名胜或把某人视为名人,lion hunters指巴结社会名流的人。而英语中关于老虎的短语就少得多,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意思是“处境比预料的艰难、危险,骑虎难下”。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老虎才是“森林之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视眈眈”,“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将”,“虎里虎气”,“虎穴”,“虎穴龙潭”(或龙潭虎穴),“虎跃龙腾”(或龙腾虎跃)等。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虎也位列其中。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而关于狮子的短语就少得多,如:“雄师”,“狮子搏兔”,“狮子大开口”等。

三、习语翻译时的归化和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

1995年美国学者维纽蒂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使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考虑翻译的问题。我们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

1.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直译。译者一般按照本国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取同化的手段,使之符合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原则。在习语翻译时,如果有的意象不会构成翻译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意象大致相同或效果类似的习语来表达,这样会使译文形象生动。例如:

(1)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3)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5)此地无银三百两。

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一个偷鸡贼晚上到一农户家偷鸡,主人听到鸡窝里有动静,就问:“有人吗?”偷鸡贼连忙说:“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后来“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常被引用,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

an ass in a lion’s skin表示狐假虎威。《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驴子披着一张狮子皮,大摇大摆地在森林里走,动物们看见它以为是狮子来了,都吓得仓皇而逃。驴子很得意,就去吓唬狐狸,它跑上前去大叫一声,狐狸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驴子,于是把驴子嘲笑了一番。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这个成语起源于《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寒冬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蛇,将蛇放入怀中,蛇苏醒后却咬死了农夫。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cup.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像热锅上的蚂蚁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示“对牛弹琴,明珠暗投”。这个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耶酥传教时说的话:“Neither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2.异化

有的意象在汉语中带有褒义,在英语中却成了贬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有的意象在源语中有,而在译语中没有,即文化意象的缺失或空白。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rmed to teeth

武装到牙齿

meet one’s Waterloo

遭到惨败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害死猫。

“龙”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龙是凶残、可怕的象征。我们在译“望子成龙”时不应直译为become a dragon。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添加注解的方式。

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952页中“望子成龙”条有如下翻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另外一个关于龙的短语为“藏龙卧虎”,我们常说“藏龙卧虎之地”。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84页是这样翻译的:a place where dragons and tigers are hiding――a place where people of unusual ability are to be found.

《现代汉英词典》967页卧龙:sleeping dragon――a talent in obscurity.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看出,保存“龙”的文化意象并不一定会带来交流的障碍。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英语片名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这部影片获得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译语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译文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意识。译作与原文之间要求同存异;“同”包含了译者的忠实态度,也含有一定的“异”。“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意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频繁和深化,译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意象的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斌.文化意象与习语翻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8).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文谦.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美)Christine Ammer.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M].邢驰鸿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柯素芬.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5).

第5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失意时才会有一条出路的。你知道有哪些骑虎难下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骑虎难下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骑虎难下含义骑虎难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二、骑虎难下典故东晋成帝的时候,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乱的军队。在战争的初期,有几路联军连连失利,军中粮食也快用完了。这种境况很让主帅陶侃着急,他生气地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时,说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现在交战不久,军粮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马上供应军粮,我只有撤军。”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乏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我们,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的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咱们只有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呀!”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因而骑虎难下也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

三、骑虎难下造句1.谨慎恋爱,以免骑虎难下;少看美女,当心虎视眈眈;别养小蜜,否则养虎为患;敬畏老婆,方能虎口余生!

2.因为当初没人,我勉强承担这个活,到现在已是骑虎难下了。

3.因为开始找不到人,我勉强承担了这个任务,现在是骑虎难下了。

4.本来只是开个玩笑,谁知他信以为真,最后弄得骑虎难下,难以收拾。

5.你是个聪明人,怎会把自己逼入骑虎难下的窘境中?

6.因为对形势作了草率的评论,他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7.没料到事情会演变到骑虎难下,索性顺其自然,看著办吧!

8.事情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小心自己骑虎难下,无法脱身。

9.这会儿我骑虎难下不好脱身,先顺势发展,再随机应变吧!

10.事到如今已骑虎难下,虽没把握,也只好孤注一掷,试试看了。

11.从汉语,我们借用了这条活灵活现的谚语"骑虎难下",意思就是如果你开创了一项危险而又艰巨复杂的事业,与其半途而废,倒不如进行到底会更顺利一些。

12.如今骑虎难下,他只好色厉内荏地说:"好!让我来!"。

13.早叫你不要贪小便宜,现在事情搞大了,你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14.我真是骑虎难下,再说,这个姑娘已经使我失魂落魄了。

15.对这件事,我们是骑虎难下了,只好硬著头皮做下去。

16.他不明就理地乱说一通,此刻骑虎难下,岂不尷尬?

17.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现在骑虎难下了吧。

18.骑虎难下,正好,让我慢慢来个坐收渔利。

19.我这套计谋目的在引敌深入,让他们骑虎难下。

20.你如此大张声势,难道不怕到时候骑虎难下吗?这简直就是在玩火!

21.正当刘振东骑虎难下的时候,场中谁也没有注意到,草漫坡东南处和西南处的树林里传出了一阵沙沙沙的脚步声,仿佛就像是有大批野兽飞虫经过丛林的声音。

22.但他骑虎难下,又心痒难搔,于是掏出装着医用麻醉乙醚的瓶子,再拿出一张湿毛巾,对邹芊芊低声道:你确定?这可是你哥。

23.许多服务行业的公司,轻易给客户承诺,经常给自己带来骑虎难下的局面。

24.在欧洲,收入和增长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许多国家都在难以持续的财政预算中骑虎难下。

25.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焦急地观望着,或者暗中使这个冲突恶化了,有点骑虎难下。

26.当我顺利地回答完一个又一个问题时,老师竟出其不意的出了一道难题,令我骑虎难下,无话可说。

27.罗姆尼本质上很温和,但是预选却将他定位极端右权,迫使他骑虎难下,大大消减了社会保障支出,即便是变化多端的罗姆尼也难以驾驭。

28.他其实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但因为话已出口;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真是骑虎难下。

29.女朋友的事本是随便说说,那知我妈说要来看看,这下子骑虎难下,不知怎办才好。

30.善意的嘲笑看起来是一根合适的棍棒,但运用时必须非常谨慎,并注意技巧,否则你可能骑虎难下。

31.但如果弄巧成拙,大陆目前的民族主义宣传也可能顺其惯性将矛头指向官方自己,这时当局骑虎难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也非危言耸听。

32.我可就被害惨了,说实在的,要是他们都不争名逐利该有多好,弄得我现在骑虎难下。

第6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第7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1.家养类动物谚语。

在动物谚语中数量最多的是家养类动物谚语,这类动物共出现了十一类,分别是马、驴、骡、牛、羊、猪、狗、鸡、鸭、猫、兔,概括了人类最常见的家禽、家畜品种。家养类动物由于和人关系密切,所以谚语中经常能体现出人们对这些动物习性和特点的了解,这是其他类动物谚语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铜骡铁驴纸糊的马“”马有三肥三瘦,人有三起三落“”牵牛要牵牛鼻子”等都是谈人类在饲养动物中宝贵的经验;“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讨论的是动物的价值;“按牛头吃不得草“”兔子急了会咬人“”槽里无食猪拱猪”等都是对动物习性的描述。在这十一类动物谚语中,数量最多的是涉及马的谚语。因为在古代,马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带人跑,也可以拉车跑,一些跑长途的千里马更是极为珍贵。马谚语的内容多以表现马在交通中的重要性为主,比如:“好马不用鞭“”好马不停蹄“”老马识归途”②等。古代家有好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谚语里有“门前系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的描绘;另外也有很多对马的自身特点的描绘,如“马不知自己脸长“”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等。

2.水中动物谚语。

在动物谚语中,水中动物出现的比较少,只有鱼出现次数较多,但也只是笼统地出现“鱼”的称呼,对具体鱼的分类除了简单提到鲤鱼、鲫鱼(“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开河的鲤鱼赛人参”)外几乎没有其他,说明古代人们对水中动物的了解远少于陆地动物。同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心集中在北方,鱼的种类较少,因此在谚语中涉及较少。有关鱼的谚语主要强调鱼对水的依赖性,如“鱼不可离水,虎不可离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

3.森林动物谚语。

在自然界动物中,有几类大型动物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比如老虎、狮子、狼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这些动物是非常畏惧的。以老虎为例,动物谚语中与老虎有关的很多,但内容都是围绕老虎吃人和打虎展开的,表现了人类和老虎的对抗性,比如“关门养虎虎大伤人“”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是关于虎伤人的“;打虎亲兄弟“”打虎要打头,杀鸡要割喉“”独拳难打虎”是关于打虎的。古文化中,英雄也往往以打虎体现其勇猛,比如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等。同时老虎、豹子、狮子虽伤人,但人们敬其气势,所以经常用它们比喻有才能的人,如谚语里有“虎瘦雄心在“”深山藏虎豹”等。而动物谚语中出现的狼是完全反面的角色,比如“狼披羊皮更阴险“”豺狼来了有猎枪”等,人们对狼的痛恨主要是因为狼生活在离人较近的区域,比起老虎、狮子这些深山动物来说,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尤其是狼喜吃羊的生物性特点,已经被社会化,成为弱肉强食的代表。

4.神话动物谚语。

有些动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出现在神话传说中,这些动物身上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意蕴,主要有以下三种:龙、凤、麒麟。这三种动物龙在水中、凤飞天空、麟游森林,各有天地,各具特色。龙的形象一般有两种:一是很凶猛的动物,如“恶龙不斗地头蛇”;二是掌管下雨的神物,如“龙多不治水”。凤凰的形象较为单一,只体现了它为百鸟之王的尊贵性,如“凤凰不入乌鸦巢”等。麒麟是传说中的神物,关于它的谚语突出其灵性,如“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草有灵芝木有椿,禽有鸾凤兽有麟”等。

5.其他动物谚语。

除了上述种类的动物,谚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与人类接触频繁,如老鼠、老鹰、燕子、苍蝇、虱子等,由于这些动物品性比较单一,所以谚语中只选取它们的主要特点做简单描述。如麻雀的谚语突出其小的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乌鸦体黑貌丑,所以有“乌鸦擦粉照样黑“”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谚语。

二、动物谚语的社会文化含义研究

1.在内容上动物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双层表意共存。

谚语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动物谚语也不例外。动物谚语中的动物首先具有动物的生理属性,然后又被人类赋予了社会文化意蕴,即通过动物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文化。比如用某类动物来表示某类人:【枪打出头鸟】出头鸟比喻带头人,中国文化中有首先出头的人不会有好下场的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如用动物的动作行为比喻人的动作行为:【毒蛇口中吐莲花】用毒蛇吐莲花的行为比喻阴险的人说好话,【狼披羊皮更阴险】用狼披羊皮比喻坏人伪装自己;还有用动物的处境比喻人的处境: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拔了毛的凤凰比喻权贵之家失去势力,身份和地位便会低于普通人。动物谚语中,动物的社会文化内涵大部分都和它的生理属性相关,因而比较统一,如老鼠因偷吃粮食而被比喻贪婪的小人(老鼠爱打洞,坏人爱钻空);豺狼因偷袭人类而被比喻大奸大恶之人(豺狼性恶,有钱人心狠);蛇因剧毒无比而用来比喻凶狠阴险之人(蛇走无声,奸计无影)。但也有较为复杂的情况。首先在动物谚语中同一种动物可能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意蕴。比如谚语“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和“乌鸦擦粉照样黑”中对乌鸦前者是肯定态度,用来比喻孝敬父母,后者是否定态度,讽刺坏人如何伪装都不能遮住丑恶,还有“狗不嫌家贫”和“狗改不了吃屎”中对狗的表现方式也是如此。其次不同种动物也可能表现出相同的文化意蕴。比如“叫唤的猫不抓鼠”“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不叫的狗才咬人”“吃人的狮子不露齿”中出现了三种动物:猫、狗、狮子,但这三种动物都比喻表面上不露声色、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人。人在和动物的相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利用动物,因而赋予了动物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意蕴,这些文化意蕴体现了动物世界的丰富性,同时因为它们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而出现的,所以也体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绝对的支配性。

2.在形式上动物谚语经常采用对举的方式来表现其深层含义。

动物谚语在形式上经常是两种动物一起出现,用相辅或相对的方式展示文化内涵。两种动物也可能是动物和动物,也可能是动物和人。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第一种情况是两种动物同时出现,共同比喻某一种人,这种方式扩大了事物的指称范围。比如:【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怕狼怕虎,不在山上住】:虎狼同时出现,泛指令人恐惧的事物,虎和狼在其他语汇里也经常一起出现,比如成语里有“虎狼之势“”虎狼之心”等,说明生活中虎和狼是人们最熟悉的食肉动物;【涉浅水者得鱼虾】【池里鱼虾不知大海大】:因为鱼虾是最常见的水中动物,所以鱼虾同时出现泛指水里的小动物。第二种情况是两种动物同时出现,但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的,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某一种事物。比如:【乌鸦彩凤不同栖】【凤凰不入乌鸦巢】凤凰极美,乌鸦极丑,凤凰乌鸦对比出现,贬低乌鸦,抬高凤凰,比喻好人不和坏人混在一块,童话寓言中凤凰乌鸦对比出现的例子也很多;【强龙不压地头蛇】【龙不跟蛇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虎是平级动物,可以一起出现,比如谚语里有“龙虎相斗,鱼虾遭殃”的说法。但龙蛇不是平级动物,二者一起出现时,龙比喻地位高的人,蛇比喻地位低的人,成语里也有“龙蛇混杂”的说法。第三种情况是动物和人一起出现,这时候动物表达的意义指向和人是相一致的,动物的出现起到了衬托人的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诗歌在创作中的“起兴”手法,只不过起兴是物在前、人在后,而动物谚语中是人在前、物在后,比如【人靠衣装马靠鞍】人马对举,主要指人要注意仪表,【人过留踪,雁过留声】人雁对举,突出好名声对人的重要性,【笨人先起身,笨鸟先出林】人鸟对举,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这类谚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形象生动,所以在谚语中数量很大,现在人们依然在用这种格式创造新的俗语。

三、结语

第8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六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 “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词解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重点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正因为如此爬山虎才会“紧贴”墙壁。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每个字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这个重难点要突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仔细思考,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来源于视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文字,因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以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本课描写的植物,却用了动物性质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爬山虎的脚和动物的脚或者我们人类的脚进行联系比较,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人类的脚通过抬腿、迈步带动身体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否也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带动身体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提出“触”、“巴”、“拉”等词语,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向上爬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脚,向前迈进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脚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爬山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脚”牢牢的带动身体,并紧贴在墙上,此刻可以顺势理解了“一脚一脚”的含义,巩固一下,可以做个比较:“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或“一脚脚”的异同。进而体会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脚交替着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脚来,所以,作者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叶圣陶老先生用词多么准确呀,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才使得它的叶子铺的那么均匀,把全部的美展示给我们看。经过这样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爬山虎“叶子”与“脚”的关系。

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其次,前后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让学生把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与“爬”的两部分内容相比较,联系前面的质疑,看看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这应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使学生明确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此处,学生可能对叶子一顺儿向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自然可以理解,没必要深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没触墙:枯萎

第9篇:关于虎的成语范文

【标准发音】:láng cān hǔ yān

【繁体写法】:狼飡虎咽

【狼飡虎咽是什么意思】: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狼飡虎咽成语接龙】:贪如虎狼 狼飡虎咽 咽喉要地

【用法分析】:适用于与狼飡虎咽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语境之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