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精选(九篇)

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

第1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超短期理财产品一般指一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期限有单周、双周和单月的,甚至也有不少银行推出7天以下的理财产品,以期迎合不同流动性的投资需求。这其中,超短期中以七天理财期产品为最主要类型,其他期限类型皆从此衍生而来。

市场理财产品琳琅满目,投资者和我们都关心的是哪一家的收益率最高。

前三甲:北京银行、民生、交行

各家银行超短期产品理财能力的对比,时间截取在半年内,以第一次加息之前一个月为节点,即自2010年9月15日至2011年2月16日;发行行剔除部分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及数据不全的产品,共发行457只超短期理财产品;在上述两种标准的统计报告期内,逐一分析各家银行到期收益率情况,在数据综合对比中产生前三。

超短期产品理财能力的考量,基于三点:

其一,产品风险系数低,故对此不做考量;

其二,银行存款一个月以下利率为活期利率,统一基数下,对于收益率的考量仅为平均收益率指标,无需考量收益率与存款利率比。

其三,超短期产品看重购买时机,产品发行跟不上,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理财影响较大,因此综合考量注重发行能力。

北京银行在超短期理财产品表现出色。在市场利率不断上行的背景下,该行推出挂钩Shibor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而该产品特点恰是收益率会随Shibor利率的上行而提高。这是它高于其他行的主要原因。

超短期理财产品方面,北京银行平均收益率为4.57%,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近两倍。尤其是进入2011年之后,发行的五款产品收益率超过7%。

民生主打综合投资类理财产品,以债券产品为主,混合信贷资产类产品。一方面产品风险低,由于信贷资产类的关系,又拉高了整体的收益。平均收益率为3.79%。

交行的3天期理财产品收益较高,平均收益率为3.77%,其中13款超过4%,3款高于6%。

后三位:兴业、南京银行、农行

排名中后三的分别是兴业、南京银行和农行。这三家的平均收益率均低于3%。

超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与收益对比差值,原本就高于其他理财类型产品。而这样的低收益,实在不具有投资吸引力。

兴业的投资类型多数为票据类与债券类产品混合。平均收益率为2.76%。其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中长期为主。

南京银行产品投资类型也以低收益的票据类产品为主,平均收益率为2.81%,其发行的一个月期产品收益率仅为1.5%,远低于同期限平均水平。

农行发行能力并不差,可惜平均收益率却仅为2.68%。2天期理财产品,收益不足2%。

加息显优势 收益提34%

2月9日迎来了新一年的加息,对于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这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规避加息带来的投资机会风险,不少投资者就是冲着超短期理财产品这个特点去的。这类产品流动性高,一旦加息,之前购买的短期内即可运行完毕兑换现金。在收益率提高的预期下,持币观望就是两全选择。

近半年内,共经历三次加息。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加息之前的七天类产品仅为2.11%,而三次加息后,其最高平均收益提高34%。

一般而言,加息之后,部分银行原地踏步,也有的马上调高收益率。对于投资者,加息之后短期内,不建议马上选择和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最好是观望一个星期以后:大多数银行上调收益率,这时就可以获取更高收益。

风险几乎为零7天收益最高

超短期理财产品,多数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由于此类产品的特性,超短期理财产品风险几乎为零。

另一方面,相对于高风险的结构类挂钩产品,超短期理财产品期限过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结构型产品的设计难度过大。以金价、汇率为例,短期波动过大的投资产品,应用在理财产品之中,往往带来高风险,最终难以达到最高预期收益。所以大多数结构型理财产品,期限最低也要三个月以上。

另一类信托投资类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系数同样偏大。受其运行方式限制,一个月的理财期限,并不适合大多数信托投资类理财产品。

基于投资类型的限制,超短期理财产品本金安全性高,基本都可以达到最高预期收益。不过投资者在购买之时,同样需要多关注投资收益说明。

相同风险系数下,超短期理财产品之中,7天期产品平均收益率最高(2.84%);7天以下的产品平均收益率最低(仅为2.47%);14天以上,一个月以下的收益为2.78%。造成收益率倒挂的原因是,特定时间段银行内部拆借利率不同。

第2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2011年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用“火爆”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

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

第3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短期化趋势明显收益差别大

2010全年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扭转了2009年发行量下跌的趋势。其中,外资银行9家,发行504款;国有银行3家,发行54款;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发行89款。从发行数量上看,外资银行依然有其优势。但中资银行加大了发行力度,并形成了一些产品系列,如中行的“博弈”系列、聚汇宝系列、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等。

收益类型更加保守

2010年发行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结产品281款,较2009年上涨21.38%;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31款,较2009年下降16.82%;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35款,较2009年下降4.56%。

保证收益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增多,反映出银行已经开始注意到结构性产品亏损已经影响到投资者的选择。大多数投资者风险厌恶度较高,采用保守的收益类型,可规避掉本金大额亏损的风险,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

短期产品收益高于长期

2010年全年,共有82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496款公布了收益率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平均EI值(衡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指标,计算公式为EI=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同币种相似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为1.52。从期限结构上看,产品设计期限在6个月之内的平均EI值为2.00,6个月到1年的平均EI值为5.63,1年以上的平均EI值为-7.43,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的收益不及短期产品。

挂钩基金收益最高

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计37款,平均EI值为9.32,收益水平最高。这类理财产品整体波动也不大,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为标准差和期望值的比值。变异系数越大,变量波动幅度则越大)为1.25。到期挂钩基金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渣打银行发行的QDSN09015I号(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5.36%,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发行的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和换息结构2年期结构性投资产品,年化收益率均为0。此外,这类产品中,EI值小于1的有14款,全部为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

相比挂钩基金产品的高收益,挂钩股票的产品收益较低,且波动性较大。到期的37款产品平均EI值为-3.39,变异系数为21.04,最大EI值为21.052,最小EI值为-568.33。股市波动剧烈、产品期限设计过长是这类产品低收益、高风险的重要原因。

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挂钩利率类产品到期最多,为201款。这类产品EI平均值为1.74,变异系数为0.3169,收益适中,比较稳定。该类产品风险较小,比较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2011:量升险降

2011年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产品短期化的趋势将延续

2008~2009年,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数量下滑,这个趋势在2010年得到了逆转。原因是收益较高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受到了监管,使得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下降。为提高收益率,各家银行加大了包括结构性产品在内的权益类投资方向产品的发行力度,收益结构较以前的产品合理。2011年,在信贷收紧、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受到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上升仍将延续。

从需求来看,CPI高企的情况下,短期化资产配置将成为主流。产品短期化将成为必然,投资期限缩短、置入其他终止条款、采用开放式结构都是短期化的方式。

第4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今年新增委托理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上市公司称,委托理财的投资方向将是国债,包括购买国债、国债回购等。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认为,相对于股市二级市场来说,国债投资的风险明显较低。同时,今年的国债市场趋于火爆,有望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如一家上海公司在3月底决定,将2亿元的资金进行国债投资,公司称“要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另外,对委托资金的风险管理更加细化,例如沪昌特钢明确要视首笔资金委托的具体情况,再来决定是否要延续或加大委托理财的资金投入。

另一个特点是,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过去,大多数的委托理财是通过券商和各类投资公司进行的,现在进行这一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在不断拓宽,例如日前沪昌特钢选择信托公司进行委托理财,而据了解,基金公司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帮助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等委托理财事宜。

同时,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如外高桥决定委托上海富宝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投资国债,受托方承诺上述资金的年收益率为9.5%,如实际收益率不足将予以补足。即使没有保底收益,不少公司对委托理财的收益率仍然有较高期望,最低的也达到了8%。如首创股份拟将1.5亿元委托北京巨鹏投资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双方约定,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8%时,不计提业绩报酬;年收益率大于8%时才开始计提报酬。这种完成预定收益率才收取报酬的做法目前已被多家上市公司所采用。

引人关注的是,除新增委托理财外,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前的委托理财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不得不延期。西部的一家上市公司在1月初称,一笔4000万元的委托理财只收回400多万元,余额延期6个月。同时,该公司还有一笔3000万元的委托理财更是将延期1年。初步统计,上市公司目前延期的委托理财约占到了去年委托理财总额的三成左右。

既然委托理财在上市公司中如此广泛,如火如荼,形式多样,那么委托理财及其投资收益如何核算呢?这似乎并不成为问题,但仍有探究的必要。

一、委托理财行为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

企业将自有闲置资金进行适当的委托理财,一般而言,期限不会超过一年。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长期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因此,委托理财属于短期投资。

当委托理财到期,对于不得不延期的委托理财,或是自愿延期的委托理财,即使前后期累计投资时间已超过一年,延期部分亦均可视为一次新的理财行为,即为短期投资。

二、委托理财投资的运作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委托理财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受双方就资金流向及其余额定期(如按月)或随时沟通,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2、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封闭运行,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3、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而是将资金交付受托方后进行专项委托,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4、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与受托方自有或其他资金混合使用,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三、委托理财投资的核算

(一)委托理财投资核算的一般原则:

委托理财投资,属短期投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核算:

1、短期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计量。短期投资取得时的投资成本按以下方法确定:

委托理财均为现金方式。以现金购入的短期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核算,不构成短期投资成本。

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先作为其他货币资金处理,待实际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作为短期投资的成本。

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购入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作为短期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如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核算,企业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后的金额,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按应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等,借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

2、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外。

企业取得的作为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应于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等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

企业持有股票期间所获得的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账簿中登记所增加的股份。

3、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在期末时按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记“投资收益”。

4、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将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损益。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的成本,贷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按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时,其结转的短期投资成本,可以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某项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出售短期投资成本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5、“短期投资”应按短期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6、“短期投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的成本。

(二)委托理财投资特殊情况的核算:

1、企业在委托理财时,如上述“运作形式”所述,并不一定能够获取交易清单,亦不一定知晓在受托方购入股票等证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是否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直接借记“短期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不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等核算。

在这种情况下,委托理财运行过程中,对于实际发生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因收于受托方券商或投资公司,并且无及时的交易纪录,亦不予核算和反映。

2、企业在资金委托运作期内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如无法获取交易清单,企业不予核算和反映。运作期内某一清算期满后统一清算,如跨年度时年底结算一次。但如果能够获取交易清单,应该及时确认损益。有些企业在运作期内已经处置所购证券并能计算处置所得,但并未确认和核算投资收益,而是一律全额直接冲减“短期投资”。理由是尚在运作期内,运作期未满。这是对相关制度的误解。企业只有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于实际收到时,才可能予以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3、对于企业与券商签订保底收益协议的,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将清算时所得款项超过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部分,全部计入投资收益。这种做法值得探讨。这里暂且不论保底的做法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保底收益率超过实际收益率,超额收益其实来源于受托方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分别确认实际收益和超额收益,该超额收益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还是资本公积两种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资本公积。但是,这种收入又确实是委托理财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不是凭空产生。计入资本公积,似乎是难以接受的。笔者认为,两种选择都是可行的。

同样,如果双方规定在超过某一预定的投资收益率时,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支付给受托方。那么,超额收益分成的部分,其实来源于委托方企业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计算确认该部分超额收益分成,该超额收益分成,也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减项)或营业外支出两种选择,也都是可行的。

4、企业无法按月或随时获取交易明细清单的,“短期投资”应按受托单位而不是按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委托理财投资举例说明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如下:

1、董事会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包括: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依据200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风险投资批准权限的专项授权,于2001年7月3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使用不高于人民币三亿元的资金投资国债的决议。2001年8月12日,公司董事会就上述决议作出修改决议,公司只使用1亿元人民币资金购买国债,另外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亿元人民币资金进行委托理财。

2、会计报表附注,短期投资:

项目2001年度投资金额成本(人民币元)跌价准备(人民币元)

委托投资-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90,500,000[注1]

债券投资41,655,2042,679,155

存放于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管理债券投资款50,000,000[注2]

合计282,155,2042,679,155

报表日债券投资包括以下债券:

库存数量库存债券成本

债券名称手人民币元

96国债(8)34,76941,655,204

债券投资已按成本和市值孰低原则计提了跌价准备,报表日的市价是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的2001年12月31日股票交易收盘价确定。本公司债券投资的变现无重大限制。

注1、本公司于2001年8月12日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资产管理协议书,委托其管理资金共计人民币200,000,000元。根据该协议,该证券公司在本公司指定的证券账户名下,在不违背本公司利益的原则下,有权自主运用和操作资金专用账户的资金买卖及持有在中国境内合法的金融证券交易市场公开挂牌或即将挂牌交易的股票、认股权证、基金、债券以及其他的上市投资品种。本次资产管理的委托期限为12个月,自2001年8月13日至2002年8月12日。本公司于本年度已收回部分委托管理资金计人民币9,500,000元(另注该公司在公司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委托资产管理事项”,披露:公司向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委托资产的1%作为管理费用。如投资收益率在10%以上时,本公司将超额盈利部分的20%支付给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其业绩报酬。2001年12月25日,公司收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提前支付950万元投资收益的函件,2001年12月26日公司收到此笔投资收益款项。公司未来尚无委托理财计划)。截至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存放于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证券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49,556元,于2001年12月31日,该委托投资证券的市值为人民币206,958,431元,因此本公司于该委托投资于2001年12月31日的投资成本(已扣除年末仍未使用的现金余额)与市值的差异为人民币17,007,987元。

注2、本公司委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本公司的国债投资款提供管理服务,本公司已就该国债投资投入人民币50,000,000元,于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3、会计报表附注,投资收益(部分):

项目2001年度(人民币元)

投资国债收益(详见短期投资注(2))(2,959,93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详见短期投资注(2))2,679,155

从该公司年报所披露的的情况来看,该公司对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为全权委托理财方式,对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则仅为委托管理债券投资。

1、支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借:短期投资200,000,000贷:银行存款200,000,000

2、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收回950万元投资收益借:短期投资9,500,000贷:投资收益9,500,000该公司将收回的950万元直接冲减短期投资,值得商榷。因为按8月中旬投入4.5个月计算,投资收益率达12.67%,该收益不太可能是收取的股利或利息,而且上市公司在8月中旬以后支付股利的情况很少。那么应该是证券(包括认股权证)的处置收益。处置收益应该计入投资收益。

3、支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50,000,000元,该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50,000,000贷:银行存款50,000,000该公司将5000万元直接核算为短期投资,而不是反映为其他货币资金,亦值得商榷。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多出的640,291元应该为存款利息。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40,291贷:财务费用640,291

4、国债投资成本41,655,204元,不清楚运作方式如何、在哪家券商购买,在此不予举例核算。但跌价准备2,679,155元,减少投资收益。

第5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叫停所空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迅速被公募基金盯上。华安、汇添富两家基金公司近期推出的创新型短期理财类基金,短短时间里募集420多亿元,成为业界议论的焦点。公募基金将据此进入觊觎已久的、一直由银行占据的低端理财市场。

首批短期理财基金的“满月酒”,果如预期那般醇厚么?海通证券披露的上半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考察已有的6只短期理财基金可以发现,尽管短期理财基金面世不过两月,参与者不过三家基金公司,但在资产管理规模上却已经呈现出分化:6只短期理财基金总规模为417.65亿元,其中,汇添富旗下的2只产品合计规模就达到313.2亿元,占比高达75%。

发行火爆

年初以来,由于股市惨淡,股基发行陷入尴尬境地,首募规模最高的为24.33亿份。不过,弱市之下,固定收益类产品却备受追捧,其中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最为火爆。汇添富理财30天、华安月月鑫季季鑫两只产品,在不足10天的募集时间里,共募得481.90亿份。此外,汇添富近期结束发行的60天短期理财产品募集规模也在百亿以上。

火爆的市场,正令更多基金公司加入理财产品“战团”。据统计,5月以来参与排队的已有5只理财基金,南方基金也在6月中旬推出了南方1年理财绝对收益和3年理财绝对收益债券两只理财产品,目前这两只产品也已上报。而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也表示,公司创新型理财基金产品正在上报,封闭期在一年以内。

另据接近鹏华基金人士处透露,“近期公司领导都在开产品协调会,会议内容就是围绕理财基金,具体会发行几只产品尚在研究中。”另一位接近博时基金的人士也表示,目前博时基金也有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考虑,但还没有具体的方案。

基金公司的积极跟进也进一步促成了监管政策的松绑。《金融理财》获悉,就在首批基金短期理财产品“满月”之际,证监会也放开了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的申报封闭期,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提交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的募集申请,该类产品或将迎来一波扩容潮。

证监会公开信息显示,近期共有11只产品申请募集,其中7只为短期理财债基。而在之前6月14日监管层放开短期理财基金上报的当周,已有4只产品提交了募集申请。加上此前已上报或成立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短期理财基金达到了20只。

万亿蛋糕

“此类产品具有的市场需求正日益显现。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度发行数量从2008年的6629只上升到2011年的24033只,短短3年时间内增长了近4倍。去年年底,银监会叫停30天以内银行理财产品后,短期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上万亿的空缺。”华安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黄勤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分析说,近年来,A股市场大起大落,未能体现出明显的赚钱效应,投资者纷纷将目标转向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实属情理之中。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49万亿,比2010年增加近140%。而由于2011年股市大跌,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出现了较大亏损,基民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年初以来常规的偏股方向基金发行较为不顺,而短期理财基金的横空出世,延续了此前货币基金的低风险正收益概念,以30天滚动操作为一个卖点,切合银行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和投资习惯,从而激发了巨量的市场资金热情。

事实上,较之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短期理财产品还有诸多优势。这种短期理财基金的投资起点较低,1000元起认购,比银行理财产品动辄5万、10万元起售的门槛“亲民”很多,满足了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

同时,短期理财基金在运作期到期后如客户不选择赎回,则进行自动滚续,资金运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而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存在前后几天占压资金、各款理财产品之间也存在时间上的断档。

更值得注意的创新在于,短期理财基金采用恒定组合及运作周期与投资品种久期匹配的运作方式,使管理人在产品运作周期开始前即进行协议存款利息的谈判,并能通过公开市场来预判目标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这也使监管层罕有地允许其公布“参考年化收益率”,从而与银行理财更进一步地接轨。

但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短期理财基金往往有一个汇集各种投资产品的资产池,除了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外,还包含有银行信贷资产、信托产品等资产,是一个范围更广的资产池。

看收益率

作为今年基金业的重大创新,短期理财基金觊觎的是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三家首批获准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基金公司,都寄望于通过抢跑快速圈地,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率先建立自己在短期理财基金领域的品牌。然而,并非每家基金公司都因此获得了短期理财基金业务中的先发优势。

由于收益率的差异和市场营销的不同力度,在短短两个月中,三家基金公司在短期理财基金业务领域的特点就此凸显出来。海通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已有的6只短期理财基金中,汇添富的2只产品平均规模达到156.6亿元,远超过其他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在首批短期理财基金早期营销中,基金公司与银行合作的紧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首发和存续规模,因此目前所谓的“跑马圈地”主要在于如何获得四大商业银行的鼎力支持。

但从中长期角度,短期理财基金未来的主要竞争点则在于收益率的差异,因为其所针对的客户对收益率的高低十分敏感。伴随着更多基金公司加入短期理财基金的战团后,目前扎堆于银行协议存款的投资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短期理财基金的横空出世,除了让基金业看到拓宽发展路径的希望外,也搅动了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排名。

收益最丰者莫过于汇添富基金公司。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89.28亿元,在6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位。而凭借2只短期理财基金的热销,二季度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猛增309.59亿元,上半年末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因此扩大至798.87亿元,同业排名升至第8位。目前,汇添富已经将短期理财基金的触角伸入到30天以内产品,正在发行的14天理财产品或将成为其资产管理规模继续冲刺的一大助力。

第6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收益超“5”

随着年末“揽储”竞争白热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很多热销的期限在15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基本站上了“5”时代,此前这类期限的产品收益率仅在4.3%左右。

“理财产品这一阵又开始火了,现在来行里办业务的市民,买理财的远远多过存定期的。”中国银行北京西站北支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经过比较发现,前段时间的收益率还多在4%上下徘徊的短期产品,不少都已经跃上了4%的台阶。而一些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产品,收益率过5%稀松平常,有的甚至高达5.5%。而股份制银行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已明显提高,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大都过了5%。

实为揽储

业内人士介绍,这主要还是由银行揽储压力引发的。“今年央行执行浮动利率政策以来,银行的利差空间被压缩,资金压力大增,各银行都希望以较低的成本拿到资金,除非迫不得已,才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家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说,一年期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过5%,留给银行的盈利空间并不大了,银行此举,更多的还是为了存款规模。

四季度是各家金融机构纷纷重视的冲刺阶段,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因此迎来了旺季。银行为了拉到资金肯定会想尽力法,揽储大战在所难免,各银行纷纷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位资深理财产品研究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还会进一步地推进,势必会给银行带来存款竞争的压力,银行有理财渠道抢夺银行存款客户是比较正常的。

扬长避短

此番“跨年”理财品高收益的刺激,让投资者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却也充满着忐忑。这多是由于投资人不了解理财产品特点,对产品投资时间长短、收益稳定性等概念比较模糊。目前市场仍然处于降息通道当中,购买理财产品,则要注意投资期限和收益,最好是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来锁定收益。理财产品都有购买门槛,起存金额有5万元、10万元、50万元等,也有200万元甚至更高的。

第7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然而,超短期产品不是唯一的大赢家。本周到期的澳元产品,表现优异。发行数量高于澳元产品几十倍的人民币产品,在收益率上则远远不如。

外资银行还没出正月就忙活起来,打出经济复苏牌。它们看好国际金融市场、美元走势、东南亚股票投资市场、纽约股票市场及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表现。

2月发行数量下降

进入2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骤降,从原来每天33只左右下降到每天仅23只,至今共发行380只。以这样的速度,预计2月份仅能发行600多只。而1月份,共发行了1167只。

从发行规律来看,发行产品数量骤降受春节长假的影响。今年春节假期是2月初,所以大多数银行都赶在节前将迎合节日设计的产品发完。

长假期间,购买人减少了许多,银行也相应调整策略,尽量减少发行。

从发行类型来看,大多数中资银行也在打保守牌,适时的推出低风险保本的债券投资类产品。而像结构型、信托投资类等高风险产品,发行数量几乎为零。

加息影响超短期产品收益

2011年2月9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这是继2010年10月19日以来,第三次加息,这将再次提高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事实上,自2月9日以来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幅提高。第二次加息相对于第一次,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7个基点。而这次加息收益率并没有马上得到提升。

本周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分别为中行、浦发、民生和南京银行,收益率均不及4%,这与节前多家银行动辄超过7%的情形大相径庭。

加息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未能及时提高的原因有二。

其一,银行有各自调整产品收益率的节奏,有一些刚好处于产品设计阶段,进而可以马上调整收益,而另一些其产品已经进入发行流程,无法调整既定收益率。

其二,春节前,发行大量超短期理财产品,抓住股票市场休市的档期,给流动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机会。节后青黄不接,旧的已发行完毕,新的设计则还未提上日程。

投资者在加息后的时间内,用一段时间,持币观望,以期获取更高收益。

到期产品澳元抢尽风光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月9日至16日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澳元产品收益率拔得头筹。前十款到期最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之中,超过半数为澳元产品。其发行数量远低于人民币产品,甚至不及美元产品。这样的收益成绩很值得关注。

最近一年以来它的表现都为上乘,澳大利亚央行连续加息,更助澳元产品收益走高。

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量热钱寻找投资机会,大宗商品市场的火热,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的上涨,都是热钱推动。对于热钱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市场,而这种趋势短期没有消减的态势。澳元中长期看好,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复苏的长期性相辅相成。

本周到期的澳元产品,集中为三家银行发行的产品收益最高,分别为招行、交行和中行。中行外币产品发行规模较大,但是实际到期产品收益,并不及招行发行的澳元产品。

交行一年期澳元产品收益率虽然拔得头筹,但是与第二名招行三月期澳元产品相比,是以时间换收益:理财期限相差9个月,收益却仅有0.5%的差距。

看好股票型结构产品和美元

最新一周发行的产品之中,外资银行产品发行颇具特点,整体发行看好两个方面,渣打和汇丰更加看好美元走势,而以花旗为代表的部分外资行,则对股票挂钩类产品更加青睐,其中花旗更看好亚太股市中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股市。

最近美国的经济数据表现出色,其中经济复苏的重要指标――失业率指数更创半个世纪以来最大降幅,尽管美国经济要重回巅峰时代尚山高路远,但此次数据确实给出了向好的信号。

和依然陷入债务危机泥潭的欧洲相比,美国的前景更被投资者看好,美元在今年长期来看,有望走出低谷,或许同黄金一样将上演走强趋势。此时,外资银行出手挂钩美元的投资产品,很有可能抄到了大底。

花旗、东亚和法兴本周也推出结构型产品,主要投资方向为证券投资类。花旗推出的六月期结构产品,看好亚太股市,更加推出双币种,分别为人民币和美元。

新加坡股市周三收盘走高,追随日本和中国等亚洲股市的升势,投资价值可期。而日本和香港股市最近一年保持良好上涨态势,前者更是有望走出低迷,最新指数创最近九个月新高。

东亚银行推出的牛熊双盈15高增长区域指数基金VII保本投资产品,由4只精选香港及纽约上市交易基金组成的篮子挂钩标的,追踪新兴市场指数及中国企业表现。其中牛熊双赢的概念,在股票下跌的情况下,该产品依然可以获利,设计概念更加保证最终收益的达成。

第8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目前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是提高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存款基本利率、采用央行票据等形式对冲流动性和对贷款额度的窗口指导。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还有汇率等辅助手段。面对每次加息,有人会选择跑到银行进行转存业务,以便争取享受调高的银行利率。如果未到期进行转存还会损失之前的定期存款利率,这样看来并不一定划算。

加息倒逼预期收益率

我国已经进入了加息通道,对投资者来说将不断面临加息风险。一旦再次加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投资活动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投资者更加关心的是投资什么样的理财产品才能跟着高涨的利率享受收益。加息或者贷款发放减少对于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影响。

2007年以来央行的6次加息,已经使一部分长年限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低于同期存款收益。目前,某些银行已经将数款长期理财产品提前中止。例如某行在2004年发行5年期理财产品,随着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已比2004年底上升了1.62个百分点。在央行连续加息后,一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低于同期存款收益,银行只好将该产品终止。投资者在购买银行保本产品时绝对不能忽视利率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保本产品对于利息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收益走势。利息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投入运作的银行保本基金的预期收益就可以提高3~5个百分点。

自动“加息”产品受关注

其实在加息频繁时,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自动“加息”的理财产品,享受加息的收益。例如信托类理财产品由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然后将这笔资金交给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将资金借贷给企业。企业为此支付一定的利息,到期还本付息。由于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是参照央行的基准贷款利率水平,因此,加息后产品的收益也会提高。喜欢冒险、投资资金较大的投资者在加息预期下可适当关注信托产品。不过信托产品期限相对较长,起始资金投入较大。

从目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来看,虽然没有直接与利率挂钩的理财品种,但是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根据利率联动间接相关的产品。

一旦再度加息,银行之前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不算高了。如何应对加息压力也成为了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时率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加息预期存在,投资者最好选购期限较短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风险非常低,其预期收益也低,一般只比存款利率略高一点。如果买期限太长的产品,很可能收益就比不过利率。目前银行在设置理财产品时一般期限也比较短,避免银行理财产品跑不赢利率的情况。因此,一个月超短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始诞生,从最早的半年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到现在的一个月期,理财产品的期限越来越短。之所以1个月这类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主要还是在人民币有加息可能的情况下,短期产品将有利于及时调整投资方向。

第9篇:短期理财的长期收益范文

《投资者报》对4.9万只理财产品进行了体检,预期年化收益率3%以上的产品有九成,年化收益5%以上的产品也有三成。

建行、中行等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但是中小银行却领衔收益率。东莞银行、大华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等中小银行提供的预期收益率稳居榜首,年化收益率高达8%以上。

外币理财产品是2013年银行理财市场的鸡肋。1600只产品中有1300只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不足3%,没有达到银行理财收益平均值。

与往年不同的是,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违约,仅有113只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

由于股票市场的惨淡,很多避险资金仍然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十分可靠的避风港,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得以井喷。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4.9万款,而2012年仅有3.2万款,增长幅度高达四成。

发行能力最强的是建设银行,2013年理财产品的数量为4946款;其次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这5家银行发行数量超过2000款。超过1000款的银行则包括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浦发银行5家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制上市银行成为银行理财发行的主力。

令人关注的是,在上述银行中,平安银行和广发银行对于理财产品尤其重视,2013年增幅超过100%;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也不甘示弱,增量有五成。

2013年理财市场虽然是大银行占据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城商银行也纷纷试水发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前五分别是临商银行、淮海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义乌农商银行,发行数量超过40款。

募集资金的规模也是突飞猛进。上半年有银监会官员披露,2013年6月底,银行理财余额就达到了9.85万亿。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近期的报告预测,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规模将会超过25万亿元,相较去年7.1万亿增长幅度高达4倍,是目前体量最大的理财产品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理财产品是2013年扩军的主力,这里的短期理财产品为1~3个月。Wind数据统计,2013年1~3个月的产品占比为60%;其次是3~6个月,占比22%。长达半年的只有11.7%。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比例也比较少,仅有4.23%。长达1年的更是凤毛麟角,仅有1%。

中小银行给出收益率普遍偏高

由于2013年资金紧张,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投资利率等银行产品的收益都表现不错,4.9万款产品没有一例发生违约。

2013年的银行理财收益率走势和2012年截然相反:2013年“前低后高”vs 2012年“前高后低”。

2013年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剧烈,并呈现趋势性上涨。2013年6月末,短期资金价格大幅上涨造成银行理财市场出现期限收益倒挂现象。2013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度冲高,与6月末1个月产品的“一枝独秀”相比,多个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创年内新高;接近年底,钱荒再次出现,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飙升,可谓“百花齐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如同坐上了分级火箭,越升越高。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销售的银行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3%~5%的产品达到六成,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5%以上预期收益率层出不穷,占比31%,更有银行给出8%以上的利率。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给出超高收益率的银行多数是中小银行。统计显示,剔除投资股票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8%以上的有13只,其中东莞银行占比最高,有5只,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区间在8.5%~8.8%;其次是大华银行,新加坡第二大银行有发行的两只收益率高达10%。高收益银行还包括广东南粤银行、法兴银行、泉州银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去年12月27日发行的“2013年民生加银资管长安财富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C类FSDA13037C”,存续期一年,收益率高达12%。为什么中小银行往往给出的收益高,原因在于和大行的竞争中,他们的揽储压力更大。

中国银行外币理财

发行能力最强vs投资能力最差

相比人民币理财市场的活跃,外币理财产品在2013年境遇颇为窘迫,整体产品预期收益率乏善可陈。

Wind统计,2013年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601款,其中中国银行发行数量最多,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发行的数量为358款,其次是招商银行(333款),交通银行(290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1款)以及光大银行(111款)。

中国银行发行外币理财能力最强,但是其投资能力却是最差。

外币理财产品中,收益率排名倒数前九的产品都是中国银行发行的,预期收益率仅有0.15%~0.2%。如果以预期收益率在0.4%计算,在预期收益率0.4%以下的产品共42只,中国银行就占了35只。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挂钩最多的是美元、欧元。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明显升值,以美元为例,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约3%,也就是说,美元理财产品一年的理财收益基本无法覆盖汇率的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说,外币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鸡肋。

记者了解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央行纷纷降息,致使固定收益类的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空间日渐萎缩,国内不少银行已陆续停止发售固定收益类的外汇理财产品,且大多以短期产品为主,收益水平很低。

招行焦点联动系列内部收益分化

虽然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率越来越诱人,但实际利率如何?银行投资的真实能力如何?

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2013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有2.64万款,公布预期收益率的有2.61万款。

在公布预期收益率的2.61款产品中又有一半左右的产品没有公布实际收益率,因此纳入统计的只有1.32万款产品。幸运的是,1.32万只产品全部都实现了正收益,没有发生亏损。

实际收益率最高的是招商银行的一款产品,2013年7月16日销售,产品名称为2013年“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之股票指数表现联动(沪深300期间向上触碰)理财产品,90天委托期,实际年化收益率为8.2%。

排名第二的是包商银行,产品名称为“2013年佳赢”系列Shibor挂钩13100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2013年6月25日销售,37天存续期,实现年化收益率7.75%。

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也都属于招商银行,产品也是焦点联动型,挂钩的是看跌的黄金,实际年化收益率为7.6%和7.5%。

排名的第五的是建设银行,产品为2013年“乾元-保本型”第136期理财产品(江苏分行),实现年化收益率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