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第1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现在,我来给各位解开傅青主到底是何时开始学医的谜团吧!

我翻遍了傅青主留下的文献,在甲申年做道士之前,没有他任何关于给人看病的记载,反而倒是他和他的家庭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

从他做了道士以后,文献中开始出现了给人诊病的记载,比如,他从五峰山下来后,开始到晋中各地游历,寻找反清复明的机会,到了哪个地方,老百姓就请他看病,有的时候想走都走不了,而且治疗效果还非常好,也不收老百姓的钱。(所至老妇以疾请者,辄遮留不得去,从容诊治,多奇验,酬之金,不受也。)

另外一首他写于四十四岁的诗反映了他给一个叫花史的人的母亲看病,病痊愈了以后,花史用驴驮着傅青主来回往返的过程,诗下自注中写到:“花史母君得危疾,余设医愈之,每往来皆以其所爱黑驴驮之。”

各位自己看看吧,这前后有多大的反差吧,从之前被病魔逼迫得痛哭流涕,到后面的从容不迫,显然在五峰山上傅青主经历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那么,到底在五峰山上发生了什么呢?

所有的疑点,集中到了这位还阳真人郭静中身上,他到底是谁呢?难道是他,使得傅青主发生了什么改变吗?

让我们来从文献里找找傅青主和郭静中的交往记载吧。

现在我们能够找到的,只有傅青主写的几首有关和郭静中道长交往的诗了,其中有一首题为《甲申八月访道师五峰龙池不遇,时道师在马首伪署,次又玄韵》,这里的伪署指的是李自成起义军的一个办公地点,可见当时郭静中道长和李自成军队有联系,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从北京撤出,成为抵抗清军的一股力量,估计当时已经全乱了,管他什么李自成还是明朝残部,只要是抗击清军的都是团结的对象。这次傅青主并没有见到郭静中,失望而归。

然后,有一首诗是在冬天写的,题为《雪中过五峰道师留夜谈》,那天,天空下着雪,冷风刮过山峰,发出尖锐的声音,傅青主奋力上山,来到了郭静中道师的道观,两人秘谈了一个晚上,他们房间的灯一直亮了个通宵。

至于那天晚上他们到底谈论了什么,这成为了一个永远没有人知道的秘密。

但是,我们从傅青主日后的行为中,似乎可以猜测出当晚谈话内容的一些大概。

从那以后,傅青主以道士的身份开始游走于各地,从事反清复明运动,显然这应该是当晚谈论的内容之一。

从那以后,傅青主开始留心医药,钻研医籍,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医,相信这也是那晚谈论的议题之一。

傅青主的好友兼三立书院的同学戴廷在给傅青主写的传记中说:“道人(指傅青主)善病,受道还阳真人”,意思是说傅青主身体不好,经常患病,因此受道于还阳真人,这里,“善病”和“受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要连在一起写,难道是还阳真人会对傅青主的身体有什么指教和帮助吗?

再联系傅青主写的《雪中过五峰道师留夜谈》这首诗中,曾把还阳真人郭静中比喻成给人间送药的仙人王子乔,我们则可以更加坚定前面的观点,在那个夜晚,健康问题一定是他们谈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这位还阳真人郭静中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他神秘的面纱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此事历来文献中记载甚少,这位还阳真人似乎神龙见首不见尾,外人很难遇到他,连傅青主在开始的时候找他都难,在傅青主拜他为师的时候,他已经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居然还能下山跑到李自成的军营中,实在是体力好的很啊。

原来,这位郭大侠本是明处士,看到明朝开始衰落了,就出家做了道士(师明处士,见明之衰,遁于黄冠),从他赐予傅青主道号“真山”的“真”字来看,他是属于全真教龙门派的,因为龙门派以“道、德、通、元、静、真、常、守、太、清”等十字为号。这位郭大侠博览群书,擅长灵霄派的修炼,“尤精于《易》”,显然,这对傅青主是有影响的,因为以傅青主这种钻研学问之人,《易经》那是必须研究的,而且后来傅青主还是此中高手。

那么,傅青主在郭大侠这里到底学习了什么呢?神霄派的修炼内容里有什么对傅青主有启发呢?

这要从神霄派的理论核心说起,神霄派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在他们的经典《雷说》中有这样的内容:“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

那么,让我们来翻翻傅青主的医书吧,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傅青主所有的医方和治疗方法都用五行生克来分析,这是他的医书的最显著的特点。

原来如此啊!

而且,傅青主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善于补益,却不擅长外感病的治疗,这也与道家修炼擅长补益有相似之处。

在郭静中九十岁的时候(顺治五年),傅青主还写了一首诗《书扇贻还阳道师》,诗的序中还记载了还阳真人用气功调治自己身体的事情。

而王又朴(1681-1760)写的《诗礼堂杂篡》中的记载则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推测,他说:“先生(指傅青主)性好奇,博学,通释道典,师郭还阳真人,学导引术。”导引术,即气功之类的养生方法,实际上,傅青主学习的应该还不止这么多。

我们猜测,也可能傅青主早就看过了些医书,但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在郭静中道长的启发下,开始把握住了五行辨证的精髓;或者是干脆,他就是在这里开始起步攻读医书的。

在后来,他刻苦攻读了《黄帝内经》等医书,同时用道家的思想来对其进行辅助消化,终于开拓出了中医理论的一个独特的领域。

这就是事情的真相,关于傅青主的医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前人没有阐发过,这一直是一个谜团,大家都含糊带过,现在,我把它给剥离出来,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傅青主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神仙,而是一个饱经沧桑、备受疾病折磨,最终在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启发下,终于悟出健康之道的普通人。

恩师被杀

到底傅青主的五峰山上向郭静中道长学习了多长时间,文献中没有记载,似乎时间不是很久,但是,以傅青主学贯天人的博学之才,稍加点拨就会融会贯通的,他在研读中医古典著作的同时(现存《霜红龛集》有傅青主读《黄帝内经》的大段笔记),还在阅读诸子百家,并与医学理论互相参证,这则是其他人所无法做到的。

我相信他一定从郭静中道长那里得到了切实的指点, 因为他在《题幼科证治准绳》中,提出了学习医学的正确途径,他说:“既习此,实无省事之术,但细细读诸论,再从老医口授,自当明解。”既然他认为“从老医口授”如此重要,而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见他跟随其他人学习,因此,郭静中道长的指点一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他下山以后,开始在山西各地游历,他的足迹遍及平定、寿阳、盂县等地,一方面寻访志同道合之士,伺机准备反清复明,另一方面开始了行医的实践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开始结合,医疗水准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在这样的岁月中,公元1644年过去了,也就是说,崇祯十七年甲申,是人们使用明朝年号的最后一年了,在这一年的除夕之夜,傅青主百感交集,他写下了《甲申守岁》这首诗:“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黯一天。蒲坐小团消客尽,烛深寒泪下残编。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

凄惨之意,尽显笔端。

但其中又透露种种豪情,似有所寄托。

这样过了一年,在公元1645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傅青主的老师,就是那位傅青主帮着打官司的袁继咸老师,在反清斗争中,被俘了。

袁继咸老师在武昌,后来清军入关后,他就跑到了南明政府,负责抗清的军事事务,在清兵南下的战斗中,不幸被俘,被押送到了北京。在被押解的途中,他写了一首诗给傅青主,诗云:“独子同忧患,于今乃离别,乾坤留古道,生死见心知。贯械还余草,传灯不以诗,悠悠千载业,努力慰相思。”然后,他还说他已经知道傅青主出家为道士了,很高兴,并鼓励傅青主一定不要出山为清廷做事。

傅青主在接到老师的信以后,犹如五雷轰顶,虽然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的快,怎么办?恩师的生死命悬一线了!此次情况,与当年被诬告有着天地之别,这次绝对是杀头之罪啊!

于是,傅青主毅然辞别家人,收拾行囊,秘密潜入了京城。

在京城,他早晚窥视监狱的情况,伺机解救袁继咸老师。

但是,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政权巩固,岂是一个区区傅青主可以劫得了法场的?于是,不久袁继咸就被清政府杀害了。

在被杀之前,袁继咸老师给傅青主传出来一封信,信中说,自己有两本著作,一本《经观》已经完成了,另一本《史观》还没有完成,傅青主能否替自己写完,同时,他说:“山西的那些学者中,唯有你傅青主最了解我,现在我不希望你来为我送行。但是,请相信,我绝对不会做出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使你日后以结识我为羞啊!”(晋士惟门下知我甚深,不远盖棺。断不敢负门下知之,使异日羞称袁继咸为友生也!)

这封信,在传到了傅青主的手中的时候,傅青主知道一切都晚了,他的老师已经殉国了,他手捧着书信,放声大哭!说:“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吾亦安敢负公哉!”

在民族危难之际,这些文弱的学者,用飞溅的一腔热血,来印证了“舍生取义”这四个字!

最后,傅青主收拾了老师的书稿,含着眼泪,返回了山西。

第2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青岛市 中小学 阳光体育运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12所中学550名学生和12所小学550名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百度等查的关于阳光体育运动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对所选择学校的中小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23数据统计法通过spss1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关数据。

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的概述

1.1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的背景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全国中小学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为了号召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到操场上、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出了“阳光体育“这个词

1.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的特点

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阳光体育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而且更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结合。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还考虑了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1.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的关系

学把阳光体育指导思想传播出去,为阳光体育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阳光体育运动更加具体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对学校体育提出新的要求,有了时间限制和量化标准;对学校体育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技能化和多样化。

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3.1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学生对阳光体育的了解的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得出,对于阳光体育在中小学的宣传,163%的学生是很了解的,668%的学生只是听说过,甚至还有169%不知道。说明国家提出的阳光体育运动还没有普及到每一位中小学生,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仅有163%的学生真正了解阳光体育运动,并体验阳光体育运动的快乐。

3.2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调查得出,241%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周参加3次以上,368%的学生每周1―2次,391%的学生不参加课外活动。绝大多数中学生每周参加1―2课外活动,然而大多数小学生不参加或者每周1―2次。阳光体育在小学开展的不是很好,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参与度低。

3.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调查与分析。据调查得知,中小学学生23%喜欢打篮球和18%喜欢踢足球的;乒乓球、羽毛球和跑步所占比例平均,分别是15%、14%和13%。跳皮筋7%和跳绳10%所占人数少。中小学学生课外活动方式简单,没有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3.4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学生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与分析。调查计算可得,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学生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占291%,642%的学生运动能再30分钟到60分钟,67%的学生锻炼时间能超过60分钟。709%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时间能达到要求,291%学生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内,达不到要求,没有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对自身的好处。学生锻炼时间少,没有大奥规定的要求。

3.5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体育教师人数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得出,中学体育老师人数48人占调查人数的571%,小学老师36人占429%。小学六年制平均2个年级才一个体育老师,中学平均一年级一个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严重缺少。师资力量薄弱,导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制约。

3.6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体育教师文化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收集数据得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是比较高的,有25%的老师是专科,本科和硕士分别是64%和6%,其他的占5%。体育教师文化水平很高,有助于阳光体育在中小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阳光体育的真正内涵。

3.7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查与分析。据调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体育教师课堂组织形式79%以上是由学校或者体育老师指导的。小学阳光体育开展中88%的小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学生只有70%,说明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希望能够在学校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阳光体育运动。

3.8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得知,篮球场、足球场地占所有场地的471%。调查得出参加篮球足球的人数很多,加上场地基本满足,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乒乓球场地和羽毛球场地分别占297%和127%。田径场地每个基本学校都有一个,但是场地基本没有充分使用好,调查中只有13%的学生在田径场上跑步。其他场地很少,学校的教学内容有限,学生没有选择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某还存在一些问题。(1)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重视度不够,没有更好的宣传,使阳光体育开展不理想。(2)老师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3)存在“少数人参与多刷人看”的现象。(4)体育运动项目太少,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5)场地不足或者场地不能好好利用等现象太严重。

4.2建议

421 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利用自身条件,让阳光体育与社会家庭联系在一块,提高他们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和重视,让阳光体育不只存在学校里,不断推进阳光体育的发展。

422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4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42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是开展阳光体育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

425 丰富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26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场地、器材。器材有限,我们可以把学生已有的器材和学校的联系在一块,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器材,也可以废旧器材再循环化。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他们身在赛场,很多人却没有看到开幕式,哪怕是直播;他们服务赛事,有的却没有进过场馆,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他们穿上吉祥物服装萌翻全场,却从没有露出真容……他们就是南京青奥会上两万名赛会志愿者。

虽然是赛事的“配角”,“小青柠”们在志愿服务中展示的青春风采,浇灌的一朵朵友谊之花,给37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事实上,在很多志愿者心里,帮助别人就是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收获一声“感谢”、一个微笑,则是额外的馈赠。

青奥会是世界青年交流的舞台,青奥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如果说开幕式恢弘的场面,精彩的设计是为世界奉献了一张南京青奥最美的“中国名片”,那么幕后服务保障的近两千名“小青柠”,便是以忘我奉献的精神,书写出最美“中国名片”的深层含意。

场馆解说员刘妍汐:

我为市长讲解

刚刚闭幕的青奥会,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青春”二字,开幕式上的礼仪志愿者、雨中挥动丝带的大学生舞者,随处可见身穿绿色服装忙忙碌碌的志愿者。这些被称为“小青柠”的志愿者,用自己青春的笑容和勤劳的双手,让青奥会更加精彩。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妍汐是老山场馆志愿者团队随车组的一名人事助理,因其为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讲解场馆情况而被大家所了解。至今,刘妍汐都很庆幸,今年春天在学校的公告上看到青奥会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就是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为青奥会做点什么。”经过一试、二试,刘妍汐的面试和英语口语都顺利过关。

经过分组面试后,暑假期间刘妍汐和所有入选的小青柠就提前返校开始了全方位的培训,青奥会知识、志愿服务文明礼仪、赛会服务工作纪律和规范等理论知识都需要牢记于心,

刘妍汐被分配到的老山赛区不同于其他场馆,这里地形复杂、起伏不定,如果遇上雨天环境更是“险恶”,要在这样的场馆服务半个月,对刘妍汐的体力和适应力都是个挑战。“确实和我事先预想的不一样,以为会是在体育场馆内,没想到是在大自然森林公园中服务。一次在大雨中服务时,我还遇到一条很长的蛇。”

困难吓不倒这个“90后”小姑娘,她形容自己弱女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强大的女汉子的心,为了熟悉老山场馆的环境,刘妍汐在培训期间多次带队上山摸索线路、考察地形,不断地向场馆负责人讨教,不仅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丛山峻岭,更是对老山场馆的情况了如指掌,成为团队中小有名气的“老山通”,当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来老山视察时,作为“老山通”的刘妍汐被指派为杨书记的随身讲解员。

谈起那段特殊的经历,刘妍汐很自豪:“能为杨书记讲解老山场馆的各项情况算是意外的惊喜,接待前培训老师们细心带我走点位,所以那是团队共同的努力结果。”尤其是听到杨书记夸奖这批小青柠“是南京的财富,更是江苏,是整个中国宝贵的财富,未来他们毕业后会奔赴全国各地,乃至奔赴全世界,他们将成为国家实现两个100年和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时,刘妍汐觉得所有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据了解,本次青奥会参与赛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80%是在校大学生,并且大多是“90后”,这批志愿者分布在观众服务、竞赛组织、礼宾服务、餐饮服务、医疗服务、代表团助理等400多个岗位。为了记录下这段特殊的经历,刘妍汐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抽出时间为其所在的老山团队拍摄微电影,记录小青柠们的生活点滴和工作趣事。“一方面可以向外界传递最美的志愿者画面,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老山场馆的小青柠们。”刘妍汐说,“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家有个交代,能够留下点值得回忆和纪念的东西。”

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先生所说,青奥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

礼仪志愿者格让佐:

绽放最美青春

颁奖礼仪志愿者是本次青奥会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笑脸,让所有赛场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由衷地感叹青春的力量。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南京青奥会的整体形象。据南京青奥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工作团队负责人介绍,本届青奥会共有491名颁奖礼仪志愿者,其中包含颁奖环节的旗手198名,均身高1.68米以上,英语水平在4级以上。

这些礼仪志愿者全部是南京各大高校选的大学生,从报名者中,经过20:1的筛选,又经过半个月的集中训练,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青春、活力、向上”的整体面貌。

来自四川九寨沟的藏族姑娘格让佐在南京青奥会现代五项比赛中担任“颁奖托盘员”的工作。身穿“青花瓷”旗袍,略施粉黛,她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美女,“老师告诉我们发自内心地笑出来就好了,不必纠结于露几颗牙齿。”格让佐说。

格让佐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今年初她从本校5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校参加青奥会的26名颁奖礼仪志愿者之一。格让佐在校期间有过一些礼宾经验,但最终让她通过面试的原因却是2008年她自愿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做志愿服务的经历。“我在北川居民安置点做分发物资的工作,我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格让佐逐渐理解了志愿者工作的意义。

在藏语里,“格让佐”是“好日子”的意思。但对她来说,之前近半年的培训中过的都是“苦日子”。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个周末固定的节目都是训练,特别是7月份为期20天的封闭训练,每天要连续训练七八个小时,内容包括仪态、站姿、走姿、走“流线”……那段时间,头顶1本书,脚踩5厘米的高跟鞋,腿夹A4纸,面带微笑,肩、头不能晃,一站50分钟,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而且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也加剧了“痛苦程度”。

“别人能坚持,我也能,我希望代表藏族姑娘站在青奥会的舞台上,把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格让佐说,“这是个磨炼意志的过程,要不是有青奥会,我也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努力训练下,格让佐克服了“转身晃动、托盘倾斜”两大难题,被组委会专家评价为“把盘子端出了奥运水平”。

初次亮相,格让佐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转身晃动、托盘倾斜,这两个平时容易出现的毛病都克服了。”格让佐笑着说。虽然整个南京青奥会中,格让佐只有3次上台“颁奖”的机会,但当她没有失误完成工作时,禁不住“高兴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第4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其实,坐在海边,看点点帆影,享受“青山碧海映红楼,仿佛人在画国中游;天上人闯无觅处,岛城美景胜瀛洲”的青岛,是许多久的梦想,这样的时刻,真的就像邢慧娜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滋味。

城事

回首百年,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堪,诸多城市都有些许殖民的痕迹。可惟有青岛,是以一座城市的容量和气量留下一个近乎完整的历史标本和文化奇迹。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博物馆。

这也是青岛作为一座旅游城市的最大文化看点。

城事/“还我青岛”

很多人对青岛的最初记忆,来自学生时代的历史课堂。“还我青岛”曾是中最响亮最悲愤的口号。青岛在短短的百年间,三次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此间遗留下来的建筑,则成了凝固的历史。

青岛昔称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从此,原本只有大约300户人家的渔村失去了宁静,一时间成了当时远东最热闹的建筑工地。

大规模的城建行动开始前,殖民当局了严格的建筑规范,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花园面积、建筑高度、卫生设施以及建筑用材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建筑申请一律不获批准。

短短几年时间内,行政机构、医院,学校、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从上空俯瞰,多是绿树掩映下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颇具观赏性,犹如一个个凝固而多变的音符,协奏出一曲恢宏的城市建筑交响乐。

抛开民族感情不谈,德国人对青岛建筑的规划和建设是值得学习的。据说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连日暴雨,新城区的下水系统全面瘫痪,而在老城区,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

据老一辈人回忆,老城区的下水道非常宽敞,有一人多高。这是因为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在修建城市下水道系统时,已经充分考虑到青岛的地势和天气因素。直到今天,青岛方言中仍使用德语词“古利”称呼下水管道的铁盖。

青岛的建筑韵律,最具“华彩”的乐章当属“关”别墅群,那是现存异国风格建筑最多的地方,最能体现青岛“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的特点。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因而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外景拍摄的理想地方,被誉为青岛的眼睛。

“关”初辟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初期,“关”别墅群的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当时青岛的“新租界”,只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或演艺明星才能来此租住。一些外国驻青岛的总领事私宅也多在这里。

“关”的街道,可以说是步移景异,每条路上的行道树都不同,以花树居多,被称为“花街”。如韶关路上的碧桃、宁武关路上的海棠、紫荆关路上的雪松、正阳关路上的紫薇,居庸关路上的银杏,由于季节花期不同,风景也各异。

解放后,市政府将“关”的私家庭院式建筑收归国有,建成了度假疗养区,许多高级疗养院成为接待重要来宾的地方。

太平角是“关”别墅群的“延续”,这里的建筑更具北欧特色。由于地处海峡,建筑比较低矮,屋顶多为大斜坡式,庭院内又多植高大树木,故能够抵御强劲的海风侵袭。这里旧时多居住着一些商人,也有退役的旧军官和高级职员。

花石楼 作为关标志的花石楼,无疑是别墅区最引人注目的一座,这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别墅,夫妇1946和1949年两次到青岛,都住在花石楼。

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等都曾下榻于此。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

元帅楼 元帅楼位于山海关路17号,是一幢日式建筑。因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6位曾在这里下榻过,故得名元帅楼。

1949年,青岛刚刚解放,因身体不好被安排来青疗养,在该楼住了一个多月。1951年到1956年问,、、、等元帅先后入住。1979年,晚年的视察青岛时,也住在该楼。元帅楼从此名正言顺,无人不晓。

公主楼位于居庸关路16号,传说是参考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意境设计的,造型如梦似幻,但从未有公主住过。

1929年,丹麦王子乘宝隆洋行的大型邮轮菲欧尼亚号作远东旅行。寄港青岛期间,太平湾的美丽风光让王子动了心,随即委托宝隆洋行在此购地,给他所爱的公主建造一座避暑行宫。

居庸关路14号,美国民居式建筑。电视连续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中宋庆龄一家在美国生活的外景地在这里取景,故被称为“宋家花园”。电视剧《第二次握手》等也在此地拍摄外景。其他别墅:关住过许多名人,现在这些名人故居仍保持完好。

居庸关路11号:日本现代仿欧式建筑。曾作为纪实性影片《风流女谍》中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在日本的家的外景地。陈云、彭真、、罗瑞卿、刘亚楼等曾在此小住。

山海关路9号:美国式建筑。曾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的宅邸,后为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居住。刘少奇、、邓小平、万里等曾在此居住过。

山海关路5号:具有现代风格的目式建筑,建于1934年。邓小平、谭震林等许多中外宾客曾在此下榻。

山海关路1号: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粟裕和艺术大师刘海粟等来青时曾在此下榻。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因先后两次在此下榻,被称为别墅。

城事/钟表楼

圣保罗堂是青岛一所重要的基督教堂,当地人都叫它“钟表楼子”,迄今已近70年历史了。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教堂的老钟竟然有近百岁了。

钟表楼子建在高高的山坡上,以其为中心放射出七条道路,钟表镶在高高的塔楼的三面墙上,从任何一条路上都远远可见。表走得很准。在昔日手表还不普及的年代里,它对青岛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很多人对教堂里悠扬、浑厚的钟声印象深刻。

“钟表楼子”的尖顶上曾经有过一颗红红的五星。站在泰安路和云南路的“天桥”上,向南望去,一眼就可以找到钟表楼上的那颗红星。

“”伊始,表停了。据传红卫兵上楼破

“四旧”,拆开一看,机芯全为铜制,重约百余斤,便有人生了黑心,终于偷走,不知去向。又传,实际上无所谓机芯,而是由人在那里时时拨动,此楼从此被红卫兵占用。在塔楼顶部的小窗里,伸出多只高音喇叭,四面八方,昼夜开播,传之甚远,与海洋学院楼顶的高音喇叭遥相呼应,控制了半个市南。

1980年,钟表楼发还给基督教会,尽纳信徒。除了钟表重新运行之外,礼拜日的早上,那频频钟声由塔楼洞开的小窗四下传播,一时成为当地人的热门话题。钟表确为铜制并有相当重量,但并未被人毁坏盗走,而是被送到废品公司。其停走的原因不过是无人上弦罢了。打开表后的门,机芯崭新铮亮,赫然在目的是一排外文字母和“1909”的字样,显然是制作的厂家和日期。

据说,钟表楼发还之初,无人懂得如何使钟表重新运行。去请亨得利表店的老师傅,来后见楼梯太陡,说是修不了,而年轻师傅又不会修。后有信徒毛遂自荐,上去一看,缺个齿轮,据查是当初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住在附近,接待处的人想让表走动起来,未修好,却弄坏了一只齿轮……

青岛基督教堂: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坐落在江苏路15号,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

圣弥爱尔教堂:青岛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亦是中国惟一的祝圣教堂,为青岛第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932年。“圣弥爱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与魔鬼首领战斗,打败了魔鬼,保护了人类。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天主大教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名副其实的“大教堂”,又坐落在观海山麓,当年来青岛的船只驶进青岛,看到的第一座建筑便是这座大教堂。

城事/小楼别院

上世纪初叶至30年代,青岛出现了许多“小楼别院”,这些“小楼别院”就是第一批闯青的文化名人和海洋科学家的居所,其中有康有为、杨振声、洪琛、王统照、老舍,闻一多、沈从文、华岗、刘知侠、童第周、朱树屏、毛汉礼……多集中在青岛的小鱼山周围。

这些小楼别院是青岛近代出现的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其建筑形式融汇中西建筑文化于一身,岛城人称其为“里院”。正是这些颇含人文传统分量的里院,见证着青岛人文发展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那时的青岛,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为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大批文化名人旅居青岛,为青岛的文化发展书写了厚重的一笔,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所大学――青岛大学。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校长杨振声聘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来青岛任教,这一批人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拓荒者,他们以国立青岛大学为依托,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创作,为青岛注入了学术的氛围,使小鱼山这个文化名人聚集地成了青岛近代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前人已去,故地犹在,在小鱼山,故居群依山势而建,层次鲜明,每幢“小楼”都配有单独的庭院,楼体周围绿树环绕,院外小路蜿蜒曲折,路边的石基虽历经数十春秋却依然保留着天然石的原貌。

虽已不是那峥嵘岁月,但仿佛仍见先辈们创作、科研的身影。这里没有交通的嘈杂,更没有小商贩的叫卖,住户多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老宅旁绿树掩映的小路上,青岛名人故居区成了现代化城市中的一方静土。

小鱼山是青岛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关等景观尽收眼底,是青岛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

城事/劈柴院

其实劈柴院有个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1902年修建了此路。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于是整条江宁路就叫劈柴院了。

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像北京的老东安市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要前往。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等等。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有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这些“劈柴屋”,为一些老青岛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随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湿。

当年劈柴院里的著名艺人也不少。早在“天津卫”就享有盛名的“戏法大王”王鼎臣――外号“王傻子”,一到青岛就一头扎进了劈柴院。新凤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闲时,还跑到劈柴院里为“王傻子”帮工。还有相声演员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闯荡江湖。

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因而,刘筠有诗叹曰:“铜琶铁板唱江东,意气轩渠自不同。多少英雄甘沦落,试看屠狗卖浆中。”

解放后,在“三大改造”中,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现在,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被称为小吃一条街。

特色街区

中山、胶州路商业街:青岛最大的商业街,其历史几乎与青岛市一样长,拥有大小商家1000余家。东方贸易大厦和国贷商场等商界大户均坐落于此。

台东、威海路商业街:特点是无大型商店,均为中小型商店。集中了立群商厦、大陆茶庄、正大食品店等老字号店家,是仅次于中山路的商业中心。

辽宁路商业街: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是山东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游客选购青岛土特产品、旅游产品的首选之地。

人事

青岛是一座山城,老街蜿蜒崎岖且无明确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老路是依山傍海而建,在全国城市中可谓独树一帜。如龙山路、福山路、观像一路、信号山路等造型不一的;山路”,随着地势变化而蜿蜒曲于斥,拐弯抹角:跌宕起伏。

有的道路由一块块鹅卵石砌成,有的由马牙石铺成,有的由青石板垒成阶梯,几乎是一步一景。路面极干净平整,路边是个性化的洋房,推开每一扇门。背后就可能藏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偶尔,从哪家院墙里探出一簇簇清秀的月季花抑或栽种经年的银杏树、芙蓉树,正是“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

即使现在,这些路也通常是静谧如夜,车极少,冷不丁冒出一辆,不待惊鸿一瞥便风一样呼啸而过了。

人事/桃花源

从1897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经过了短暂的日德战气,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青岛的社会状况基本趋于平静。

1912年清帝退位后,青岛就成了满清遗老遗少和封建文人的避难所。当时的

一本讽刺小说《桃源梦》,就将青岛比作是现代的“桃花源”。连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他的“天游园”放在了青岛。

青岛多年来遭受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像英国的《泰晤士报》青岛版,德国的《青岛德文报》、日本的《青岛新报》,这在别的城市里是鲜见的。

20世纪初,青岛就已经废除了封建的旧学堂,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而这些学校所需要的教师,正是像闻一多、冯至、王亚平这样学贯中西的人物,文化环境非常理想,这里还有大小几十种报刊,十几个印刷厂,影剧院到处都是,甚至还放露天电影。

青岛是重要的港口,海路南通北达,加上青岛优雅的居住环境,秀山丽水,不寒不暑,可舟可车,很快,这块桃花源就吸引了南人北人荟萃于此。

适合南北方人居住。如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北京会馆、天津会馆,还有两湖会馆和宁波会馆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在青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乡,创造自己的业绩。

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原为德国总督初来青岛时的最早宅第,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此宅。因清末代皇帝溥仪曾赠康有为堂名“天游堂”,故康将此宅取名“天游园”。康有为每年来青岛都在此住一个时期,直至1927年在青岛病逝,墓就修在崂山。

人事/青大系主任

1930年暑期,杨振声路过上海,遇到闻一多,并通过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求贤若渴的杨振声力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此时,闻一多和梁实秋也已厌倦了沪上生活的霓虹喧嚣和百无聊赖,便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闻一多与梁实秋当年是非藏要好的朋友,一个是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一个是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青岛山路多,他们两人都选购了一根精致的手杖。每天闻一多去学校上班,路过梁实秋家门口,轻轻招呼一声,梁实秋应声而出。两人各执一杖,踽踽行走于崎岖小路,神情潇洒,旁若无人,构成一幅饶富诗意的生动图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青岛大学的学生和北方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一样,纷纷结队南下,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迅速出兵抗日。以杨振声为首的学校当局和一些教师觉得这只会使形势更加混乱,于大局无益有害。在校务会议上,闻一多慷慨陈词,建议“挥泪斩马谡”,结果议决开除一些为首的学生。

如此一来,风潮日益扩大,终而演变成反对学校当局和教师的,闻一多和梁实秋也因此成为最受攻击的对象。学校出现了一条标语:“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黑板上也有人写了首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这是指闻一多讲课时喜欢发出“呵呵”的声音。不久,黑板上出现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有注曰: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回答:“任你选择。”

风潮的结局是杨振声被迫去职,闻一多也因精神受到很大伤害而离开青岛。闻一多和梁实秋十多年来,形影不离,至此方才分手。以后,他们按照各自的生活信念和选择,分道扬镳,越走越远了。

闻一多故居位于青岛海洋大学,又称“一多楼”,是一座土黄色小楼。闻一多在此寓居时,授课之余,开始深入研究《诗经》、《楚辞》,完成了《杜少陵年谱会笺》、《离骚解诂》、《诗经新义》等著述及长诗《奇迹》。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梁实秋在此居住期间,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并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现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

人事/酒中八仙

杨振声是山东人,性格豪爽,豪于酒,与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方令孺,经常在中山路的顺兴楼或厚德福饮酒。七个酒徒加一个女史,戏称为“酒中八仙”。

他们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30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经常是薄暮入席,夜深始散。他们豪迈地宣称:“酒压胶济一带,拳(指划拳)打南北二京。”

一次胡适来青讲学,下榻“万国疗养院”,杨振声出面宴请。胡适看到他们豁拳豪饮,惊慌不已,唬得连忙把太太赠的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带上,要求罢战。闻一多笑呵呵地对他说:“不要忘记,山东本是出拳匪的地方。”

文人寂寞孤单时喝酒,郁闷愤慨时喝酒,豪情万丈时喝酒,酒让他们宁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浪般的喧哗,在历史久远的夜空里回响。一群性情中人,一段文坛佳话,一个城市的记忆。

沈从文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八骏图》。

青岛百花苑前邻中山公园,依地势建成十个景点。1995年,在园内为20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塑立雕像,包括康有为、杨振声、洪琛、王统照、老舍、闻一多、沈从文、华岗、刘知侠、童第周、朱树屏、毛汉礼……故百花苑又称文化名人雕塑园,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园林精品。

人事/《劫后桃花》

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34年洪深再度回到了他生活过数年的青岛,就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大学戏剧》、《小说选读》等课。

洪深从大学时代就注意搜集青岛历史的材料,尤其是德日帝主义侵略青岛的材料。并由此萌发了创作有关青岛内容电影的强烈愿望。

洪深根据自己家的故事,写出了《劫后桃花》,这是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也是以青岛为题材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1935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率领《劫后桃花》摄制组到青岛进行外景地拍摄,在洪深的帮助下,经过11天努力,顺利完成了拍摄工作。

《劫后桃花》由胡蝶、舒绣文等大腕主演,上映后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给予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

洪深故居位于福山路1号,是青岛名人故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原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

人事/“请等五分钟”

沈从文首次来青岛是1931年,经徐志摩介绍,应邀到青岛大学任教。杨振声把沈从文安排在国文系任讲师,系主任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闻一多。

青岛的两年中,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确定了恋爱关系,订了婚,写了《八骏图》等一些小说,青山绿水给了他灵感,酝酿出了《边城》。

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人,巴金回忆说:“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沈从文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3号。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

人事/“笑神”神笔

1934年,怀揣国立山东大学聘书的老舍来到了青岛。在青岛居住的前两年里,老舍除了教书,写作、编辑刊物,还在许多地方演讲,尽情地释放着满怀的激情,老舍幽默风趣,蕴意横生的言语曾经那么深刻地吸引了青岛的莘莘学子。

老舍在青岛期间有三处住所,离海滨浴场都很近,但他几乎从不下海游泳。他说“我不去晾排骨”。那时的老舍很瘦,戏称下海游泳为“晾排骨”。

其实,在山东大学,老舍也被冠以“笑神”的美名。1935年,老舍主持山东大学辞旧迎新晚宴,大家还未坐稳,老舍已站在讲台上:“今天预备的菜,我保险管够;可是挺不好,不过还热;酒预备的可不多也不好,不过还辣。我希望大家要吃得饱饱的,不要喝得醉醉的……”

1936年夏天,老舍辞去了国立山东大学的教职,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写作当中。这时候,他将家迁到了黄县路12号,“这幢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但在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踏进这个小院的时候,老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里他将完成写作生涯中最辉煌的转折。当笔落下的时候,文字开始沉重起来,全没有了他特有的幽默。他笔下的祥子在黑暗的社会里挣扎着,奋斗着、失败着、沉沦着……老舍用简洁精炼的白描手法,纯净的北京方言,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骆驼祥子》。

老舍故居位于黄县路12号,是老舍在青岛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该寓所二楼,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曾经居住过。

老舍公园位于市南区安徽路,是岛城最著名的街心公园,竖有老舍的半身塑像。当时,老舍一家住在安徽路附近,他的短篇小说《樱海集》、《蛤海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人事/萧红萧军

1934年,萧红、萧军从东北到了青岛,在大港码头,迎接他们的是好友舒群(与萧红、萧军同属上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他们先是住在舒群岳父家的公馆里,不久后搬进了一栋二层小楼,住在小楼一层的单间里。而这间房子的隔壁,便住着舒群夫妇。

青岛给了他们家的感觉。由于房子地势较高,只要一打开窗子,就可以看到大海,感受扑面而来的、微带一丝海腥味的海风,这足以让刚刚远离险境的萧军、萧红感到心安与惬意。萧军就曾这样说过“我和我的爱人终于也筑成了一个家!无论这个家是建筑在什么人的屋檐下,它的寿命能够安享几时,这在我们是没有顾到的,也不想顾到的……”

在这座小楼里,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劫》,均由鲁迅做序推荐出版。建国后,萧军几次到青岛,他对30年代在青岛居住过的红瓦小楼充满深情,因为这小楼见证了他与萧红在青岛度过的美好时光。

萧红、萧军、舒群故居位于观象一路1号,是一座西式的二层石质小楼。王统照故居: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1926年来青岛定居,翌年购地建造了该住宅,居住20多年。在此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山雨》,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诗歌《这年代》等优秀文学作品。蔡元培故居:平原路14号。清末民初,蔡元培几度来青,避清延迫害,筹建了国立青岛大学。

杨振声故居:黄县路7号。杨振声参与筹办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任第一任校长。

宋春舫故居:福山支路6号。宋春舫,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该寓所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创作了剧本《原来是梦》。

华岗故居:龙口路40号。华岗任山

东大学校长数年,居此。著有《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等学术著作。毛汉礼故居:福山路36号。毛汉礼,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利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陆侃如、冯沅君故居:鱼山路36号,伉俪二人于1947年来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合著《中国文学史简编》等。 朱树屏故居:金口一路13号。朱树屏,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

郝崇本故居:鱼山路9号甲。赫崇本,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的创建者之一。

张玺故居:莱阳路28号甲。张玺,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毕生戥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童第周故居:鱼山路56号。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刘知侠故居:金口二路3号。刘知侠,现代作家,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

人事/《崂山道士》

海边有一座崂山,住着一位仙人,人们都叫他崂山道士。据说崂山道士会许多凡人不会的法术。距崂山几百里路外的县城里,有个人叫王七的人。王七从小就非常羡慕法术,听说崂山道士会许多法术,于是辞别家人,到崂山去寻仙……对了,这就是动画片《崂山道士》。

据说,崂山是蒲松龄游览过的第一座名山。因蒲松龄确实来过崂山,后人多愿意相信蒲松龄曾独居崂山,并创作了《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在崂山太清宫有蒲松龄写书亭,以崂山为背景的《崂山道士》也被认为是在写书亭内构思而成。

传说有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清辉融融,与寺里的烛光交相辉映。蒲松龄正写得出神入化时,忽听三清殿内三声鼓响,一抬头,恍惚见一道士头一低,轻松地穿过了墙壁,定神看时,原来是送夜宵的道士。蒲松龄疑惑良久,经过仔细察看,明白了:原来,道士从月门进出时,晃动的身影被月光映在了照壁上,由此造成的幻影,就像道士穿过了照壁一样。于是,蒲松龄写下了《崂山道士》,这面墙也被称为“穿墙壁”,成为崂山的一个景点。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

在全国的名山中,惟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古时有人称崂山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崂山曾经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从唐朝开始,历经五代兴盛不表,香火不断。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青岛奥帆中心:毗邻青岛标志性的“五四广场”,位于东部新区浮山湾畔。2004年3月之前,这个占地面积约45公顷的地方,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型船厂――北海船厂。为了建设一个达到奥运会标准的高水平帆船赛场,船厂搬迁到了离青岛市区几十公里的黄岛。

第5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梦 麟

国庆长假期间10月5日(农历九月初一),2013年重阳节之前,巢湖市老年委陈主任一行,到巢南城郊银屏大秀山登山锻炼、赏景,迎接“老人节”的来临。上午九点钟时分大家来到银屏镇香家潭“龙青山庄”会齐。由于山高路陡,车辆不能超载,大家只去了六个人代表,其余的人就地等待。

车子开始发动了,大家在车内急切地询问着沿途的地名、山名,以及有何地方传说故事。带路的是本地人,岱山小学教师杨茂林,他对银屏的传说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探求。杨老师首先介绍:“龙青山庄”面对208省道巢无公路,背靠著名风景秀丽的大秀山,和官山,这两座山形似卧龙,地若飞凤,而大秀山是“龙首”,古代人们把面对巢县城一面陡峭的山崖称之为“龙胡子”;而长蛇似的“官山”形似龙的身体,山怀之中还有个叫“龙屁眼子”的地名。

这里不远处的山坳里,解放前有个小村庄叫“汪家井”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和含中心县委曾经一度在这里举办过党员干部培训班,有一大批受过培训的党员干部在这里奔向了抗日的战场。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参谋长孙仲德都曾来到这里给学员上过课,那里是我们巢湖革命历史的踪迹之一。

(龙青山庄)门前有个小山坡叫斋山,1862年4月18日至21日曾国藩率领的清军曾在这里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进行过一场殊死的战斗,这里的战壕至今犹存。向前走一点到无为方向的公路旁有个村庄叫做“斩龙岗”传说是明代刘伯温在此 斩掉了大秀山的龙脉,后来这里就留下“斩龙岗”的轶名。

车子开始出发了,陈主任说:“高小圩在那里?1983年县里防汛我就分工在这里。”杨老师介绍;高小圩就是斩龙岗公路下的筲箕山面对的圩田,现在这里已经是银屏镇工业开发区,圩区内已有十几家企业在生产,里面厂房林立,所有的圩田也都不见了踪影,高小圩的“天河沿”如今已经建成了大型运输码头。

一瞬间车子到了威力水泥矿区,只见道路两旁的洪家山、唐家石岩都已经快露出地面了。这些山也就是近二十几年来水泥厂开采矿山取石带来的面貌。如今让人看不到以往树荫覆盖和怪石鳞绚,千姿百态,随处可见到“巢湖石”的山岗了,现在只能看到青石裸露的山形痛苦的面貌表情。大家叹息以后可能就见不到这些气势威严的山岚了。

说话间,车子已经到了大秀山脚下的岱山“山高水库”,年龄最大的陶老问:“过去的青山洞在那里?”杨老师说:“青山洞就在水库两旁,原来是溶洞石窟,里面可容下上百人藏身,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跑返,有时就躲在青山洞里。可是近年来矿山的开山取石,往日的青山洞早就已经夷为平地。没有了踪迹”

车子进入山口开始爬山了,杨老师介绍:这条小溪上方有一天然水池,名曰“洗澡盆”传说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从大秀山下来,由于天气炎热,他大汗淋淋刚好见到此水池,池水清澈透底,水中鹅卵石可数可辨呈现出彩色的仙境瑶池。刘伯温随即便脱衣跳下水池,好不清凉神爽,他在此美美的享受了一番沐浴之欢”,从此这山间的水池就留下了“洗澡盆”的美名。

刚到半山腰,文化局的刘宗勇说:“杨老师你要把这里的山形、地名逐个向大家介绍,让他们不枉此一游”。杨老师急忙说:“山的名字太多,只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介绍,那边形似猫一样的山岗就叫猫子山,形似老鼠一样的就叫老鼠山,分水岭的地方就叫某某小分山,(如:周家小分、刘家小分等,)庙宇南边的王家山头上方的山峰叫白刀岭,纳里尖。山上庙宇的下方龙胡子旁边有个“打鼓台”的高山岭,传说是元朝末期“俞氏兄弟”的巢湖水军投靠朱元璋时,将士们在此擂鼓,指挥船只在裕溪河里按方向行驶的地方,后来就留下了“打鼓台”的名字。

此时有人看到了山坳里有一片修竹挺拔青翠,让人感到清新而自然的风趣。杨老师解释那是原来大集体年代山高大队林场种植的,现在也没有人管理了,还时常有人随意砍伐已经不如以前的松风竹影的景象,要是地方政府能对自然风景加以保护,让游客看到松风呼啸、竹影婆娑的乐趣就好了。

不知不觉车子已经到了王家山头的成事岭了,杨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个山岭叫“成事岭”,相传是刘伯温寻斩龙脉事成之后在此休息的山岭,后人就把这个山岭叫做“成事岭”了。车子转过一道弯爬上了一个陡峭的山坡并能清晰地看到大秀山气度恢宏的庙宇,杨老师接着说:前面就是岱山古寺的门槛石了,它是天然的岩石形成的状态,酷似住户人家的门槛石,所以古代人们就随口叫它门槛石。门槛石以上的山上财产权属于寺庙内的庙产,(供灯油和僧人日常生活费用),可惜在这次修公路时已经把这个古迹给毁了,杨老师想起了孩提时代上山砍草经常在此石头上躺着休息很爽快。

话音刚落,汽车已经到了龙泉井了,这在史书上有记载,来参观的人都知道大秀山有口“龙泉井”可是大多数人没有见过它的尊容。杨老师介绍:在停车场的上方就是“龙泉井”以往井水清澈甘甜,可是这次修建停车场,水井下方的路边挖成了一个陡壁。这样的山形就很难蓄水了,因此井水也就不如从前的“清泉石上流,甘甜又可口”了,但是井水还是有的。

杨老师又说:“日本鬼子到巢县银屏岱山来时,也曾爬过大秀山,想看一下南聖宫的寺庙。可是鬼子他们刚来到“龙泉井”时口渴了,准备取井水喝,不知怎地井水却突然干枯了,小鬼子一滴水也喝不到。”好神奇的故事,让大家听了很兴奋,有人说:“日本鬼子本就不应该到中国来,这是神仙不让他们来的。”杨老师补充介绍:关于这口水井,2010年,在岱山小学校园里建校时,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地记载着开挖水井的具体时间和人员,是乾隆十九年。

我们大家开始进庙了,不一会就到了“岱山古寺”的门前,刘宗勇说:“在这里能看到巢湖吗?杨老师说:”能看到,并和陶老、李主任四个人走到了,陡峭的“龙胡子”的顶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茫茫一片田野和星罗棋布的村庄,以及一条银白色的带子,那是美丽的“裕溪河”。李主任问:“蒋家河在那里?”、刘宗勇问:裕溪河在那里?”杨老师指着眼前山下的景致,逐个指引介绍,田野中部的横贯南北弯曲延伸水流的方向就是巢湖地域有名的“裕溪河”,在山下离巢城不远处,有三个圩,最近的是三胜圩、中间是张小圩,接着是高小圩离钓鱼最近。三胜圩与张小圩之间的绿树和村庄的地带就是蒋家河。

回头进庙时,杨老师指着山坳之中的一块碧绿的小地方(水库)说:那是皇姑岭水库,水库旁边有一座红墙,黄颜色的房檐寺庙,叫做“圆通寺”大家看的很清楚,还知道里面的主持是弥定大师。说话间有人问:“眼前的是什么树呀?陶老回答是橡树,陶老还随即指点着附近几棵树,介绍了几种树的名字,我怀疑他怎么这样内行,他说我原来在林业局工作搞得就是这个,奥,原来他是“专家”。正准备进寺院的大门,同行的刘宗勇看到了他的同学凌本林。几个人相互问候,说了一会也就进庙了。

我们首先进入岱山古寺的前殿,殿宇中央供奉着弥勒佛神像,两旁是四大金刚,陶老主动介绍起四大金刚的佛名,和弥勒佛的寓意,肚大容天下事,他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博大的胸怀。笑口常开,面容慈善,笑天下皆空之事的慈佛。

接着我们到了寺院中央的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着释迦摩尼佛祖,只见佛光闪亮,佛烟笼罩、四壁辉煌;一进门就闻到清香浓郁。陶老对功德碑比较感兴趣,他细细的浏览着碑文,我和刘宗勇供了香并磕拜了神像,戴书记给我们大家摄像。走到后门释迦摩尼背面看到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金童玉女)慈祥的面容让人感到亲善。

最后一排殿宇是早先的古庙,大家细心地看了庙内的石碑碑文,很想了解探寻寺庙的年代和传说故事。最后我们到了寺庙的伙房客厅和陈主任他们汇合,桌上早就倒好了几大碗浓茶,这是庙里的土产“岱岫山云雾茶”刚进门就闻到了茶香味。我正好渴了就大口地喝了起来,大家就坐后随便畅谈了一些自己来过此庙的次数和时间,询问了有关庙宇几次修缮的时间和住持,说话的气氛非常宽松,这大概就叫随缘吧?临走时陈主任给寺庙的住持丢了100元灯油钱。

这次老年登山活动使大家对大秀山“南聖宫”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加深了对银屏的感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家登山赏景别有一番感慨和情趣。下山时大家谈笑风生,乘车回岱山,有人提议:岱山小学校园里有一棵古银杏树,去看看,因此我们的车子就一直来到了岱山小学门口,第一感觉就是校园里几棵桂花树正在展示绽放的笑脸,满树的桂花开得特别繁茂,我们都很惊讶!多么美好的季节,多么诱人的香味啊!进了校园大家对高大的银杏树赞不绝口,并且在银杏树下集体留了影,可是无人知道他过去的功绩和历史。

半天的登山游玩,大家也有点累了,陈主任说:又到今年重阳时,丹桂飘香好季节,

我说:重阳时节老人乐,丹桂飘香又年轻。

第6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一、加强组织建设。一是抓制度建设。为切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丰山镇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工作开展的情况与经验,根据工作计划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新的工作安排。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抓试点建设。加强机关部门、村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建设,开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丰山镇在老干支部、阳岗村、清水村、丰三村及各中小学设立试点,逐步推及全镇制订青少年教育活动计划,规范和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措施,真正使青少年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达到学校放假,社会开学的总体要求。

二、加强思想建设。一是加强思想宣传。充分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宣传活动,号召全镇人民一起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此,我镇通过电视差转台、标语、负责人员在镇上组织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关心下一代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全镇一切力量一起爱护祖国的下一代,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二是注重思想引导。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引导的重要平台,丰山镇在中心校的引导下,注重对班会课质量,规范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讲解法律知识,从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讲起,讲了国家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生存权、受教育权、人身权、隐私权、财产权等,青少年应得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国家机关保护、自我保护。青少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青少年要加强法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明白怎样做是守法,怎样做是违法,树立法制观念,时时处处以法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下决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发现自己行为有偏差或者家长、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善意的指正,那么自己立刻调整和纠正。

二、加强活动建设。一是着力抓好帮困助学活动。帮困助学是我们社会各界应尽的义务,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完善和深化工作,加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贫困生结对帮扶力度,组织和发动企事业单位和村干部及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帮困助学活动,大力宣传帮困助学的典型事迹,营造帮困助学的良好氛围。拓宽帮困助学的资金来源渠道,决不使一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确保贫困生享受正常的学习和教育,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物质和精神保证。二是继续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系列教育活动。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与读书教育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寓教于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尊老敬老的活动,培养民族精神。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邀请县司法局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第7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放慢脚步,让心情放个假!春暖花开时,我们面朝大海,拥抱温煦的海风……

喜欢这样的季节。因为,身处青岛的市南区。

漫步青岛市南区的心情,时刻想要一对轻盈的翅膀,它能带我们去欣赏那青翠的山,那温柔的海,那经典的建筑,体会最纯粹的心情旅行。

城中有山,山边有海的青岛美在浑然天成。在市南老城区,论走在哪里,顺坡而下,就会到达海滨;趁势而上,就会攀上山顶。一座座翠绿的山是镶在城中的绿宝石,点缀在老城区,只有站在山顶,你才能体会到海的深邃、天的辽阔,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在眼前,这里每条路都相通,走在那些被岁月磨光了的马牙石路上,会感觉青岛的百年历史就在脚下,那弯弯曲曲的路像是有着灵魂,向路人讲述它前世今生的故事。那灵性而宜人的石头路,将干般风韵揉进时光,凝练成耐人寻味的气息,不必驻足,漫步中也能感受到令人留恋的难忘时光。

清晨的阳光穿过青岛的上空,透过云层洒向际的大海,变幻着梦一样的波光,轻轻嗅着夹杂在新鲜空气里的海藻味道,让人沉浸在海的味道里。细软的海沙里烙印着几串长长的脚印,弯腰捡拾起的贝壳,小巧美丽,这是大海赐予的最好礼物。静静地享受阳光的沐浴,海风的轻抚和浪花的捉弄,让人不禁心动。终于明白,为何那么多的导演,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达内心深处的爱情故事,市南的海,真是令人砰然心动……潮起潮落、朝晖夕时,凭海临风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嫌多。倾心于海,自然会有清新爽朗的好心情。那或多或少的小小烦恼,瞬间,被海风吹得荡然存。是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是幸福的!有谁能拒绝被浪花叫醒的清晨,又有谁会拒绝伴着涛声入眠的黑夜。

青岛的海派文化,还体现在多姿多彩、风格浓郁的建筑上。走在市南老城区,仿佛是走进了世界建筑艺术的殿堂,带着探宝的心情欣赏,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路上。那些美妙绝伦的欧陆建筑,像是跳动的音符,谱写着只属于青岛的交响乐。哥特式的天主教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火车站,德国青年风格派的亨利王子饭店,欧洲公共建筑艺术风格迎宾馆……它们像一颗颗宝石,散落在市南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关则是一座拥有万国建筑的庞大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曾经有一段历史,演绎过一个故事。往往有种穿越时空,身临古老欧洲的错觉。论是普通街区小巷,还是荟萃经典的关,青岛的欧式建筑往往遮掩在庭院绿荫后、围墙花香中。一扇扇别致的铁门锁不住老楼的故事和老院的春天,院内的小花簇拥着探出来,海风飘落在光滑的马路上,留下一片清新。画家们常常会对着这些精致的老楼画个不停,于是这座城市的百年就在这样的春日午后凝结在画家的笔下,艳丽的油墨水彩,或是淡雅的素描,或是线条明朗的钢笔画…跃然纸上的,是青岛的初春。

这是一个能让你相信天长地久、海誓山盟的地方。在青岛的市南区,心动似乎采得更容易些,一处风景、一幢建筑、一片碧海或一片绿荫,者耻情感的翅膀呼之欲出,欲罢不能。因为这是青岛,春天的萌芽,处不在。这里有看不尽的美,寻不完的爱,城市的风情散落在春天的每个角落,需要你用心灵去寻找。

[行走宝典]在这座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市南区是她最具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城区,其天然禀赋持续延展铸就的风貌和品位,成为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经典缘由,也是百年来世人对青岛赞不绝口的美感出处。来了青岛一定要漫步市南,而市南最经典的游走路线集中在西部老城区,沂水路、黄岛路、红岛路、伏龙山路、金口一路、金口二路、福山路等都是旅游者深深爱着的地方。

第8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阿昌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生活地域范围较广,因受汉、傣两种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梁河、陇川两个方言区,俗称大、小阿昌。阿昌族传统音乐属于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个部分。因其没有文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与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紧密结合,传播着阿昌族古老的传统文化。

阿昌族刀具“户撒刀”闻名遐迩,它是阿昌族典型的经济、文化标识。“户撒刀”的“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特征,生动地展现了阿昌族传统文化刚中带柔的个性。

对唱民歌是阿昌族最普遍的音乐活动。村中任何一家来了客人,当晚都要对唱,不限内容,不分老少。有时是一寨对一寨,各请高手领唱;有时持续几个夜晚,直到分出胜负为止。大阿昌地区的山歌有“杂列匝”(小嗓高声演唱的歌)、“杂尼斯闹开”(姑娘小伙子唱)等。小阿昌地区流行的山歌有“祥作”(小声演唱的歌)和“祥各”(大声演唱的歌)两种。其中,“杂尼斯闹开”,是近百年来梁河地区阿昌族男女青年对唱情歌时的主要曲调。根据演唱的内容和程序,又可分为“候承山歌”、“邀约山歌”、“交结山歌”、“夸口山歌”、“辞别山歌”、“送路山歌”等。而这青年男女互诉爱情、柔情婉转的对唱,正体现出“户撒刀”民族柔情的一面。

阿昌族的歌舞音乐比较单纯,大多豪迈矫健、粗狂奔放。户撒地区的“嘎光”(鼓舞)虽有歌唱,但唱时不舞,舞时则伴之以象脚鼓、锣等。“哦噔嘎”是阿昌族最古老的传统歌舞活动,“哦”为衬词,“噔嘎”是舞蹈之意,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迎娶新娘、接待客人时举行,有着一整套完整的舞步和艺术造型,如“双凤朝阳”、“双龙行路”、“日头打伞”等固定形式,舞蹈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动作形象生动、情绪欢快热烈。

传统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锣等。其中,葫芦箫和三月箫还是男女青年传递爱情的媒介。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在村边、寨旁、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许多青年男女就在这一曲曲抒情优美的“串姑娘调”中结为秦晋之好。而打击乐,如大铜钟、小扁鼓等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锣、象脚鼓则多用于舞蹈的伴奏。

第9篇:青山不老主要内容范文

应胡老游崖西后索诗(七绝)

吴有恒

青山莫怨我来迟,淡定风烟异昔时。

把酒殷勤谢旧侣,崖西佳美且题诗。

即席奉和吴老七绝游崖西(七绝)

胡希明

滨海风云异昔时,青山未必怨来迟。

天南今日听鼙鼓,此是葵城记事诗。

两首诗的后面有一段编者注这样说:解放战争时期,吴有恒任中国人民粤中纵队司令员,其所辖之滨海总队,在阳江、台山、沿海地区和新会崖西、崖南等地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吴来圭峰山小驻,写作长篇小说《滨海传》,与胡游览崖西,旧地重游,兴致不浅,故胡老有滨海之句。

为了让阅读过《吴有恒文选》的读者关注这颗失去多年的“明珠”,我特再写一点粗浅的诗词赏析如下。

吴有恒同志是五邑人,生于斯长于斯,战斗于此工作于此。他本人与侨乡新会感情深厚,而崖西是新会的一个边陲小镇,背靠巍巍古兜山,面临滔滔银洲湖,一马平川人杰地灵,小镇里面的旺冲村还是当年抗日战争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当年粤中纵队的武工队活跃的大本营。

这崖西小镇北与双水、会城地区相通,东渡银洲湖可到达古井、三江两镇,向南行可到达台山,银洲湖直通崖门和南海,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军事位置均十分重要。故此,崖西、崖南两地以及背靠的古兜山山脉,这些险要地方自然成为当年游击战最佳选择,也是历朝历代重兵守护的险塞要地。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粤中纵队属下的滨海总队活跃在崖西一带,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吴老这位当年的粤中纵队司令员,于“”结束后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青山莫怨我来迟,淡定风烟异昔时。”青山,崖西的山,确切地说,是巍峨的古兜山山脉,当年中共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的旧战场。

吴老以上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际情深依依蕴含着千言万语啊!读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作为作家的吴有恒,在打倒“”以后,拖着弱体残躯来到古兜山山水之间旧地重游。当他这位当年的游击队司令员站在熟悉的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时候,他在深深的自责呵:

啊,老区的山老区的水老区的战友和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啊,我吴有恒来了,来迟了!这几十年来,我何尝不想早点回来看看你们,但是建国以后,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把我打倒在生活的最底层,我确实无法前看看你们。如今我来了,向当年帮助过我们、送钱送米帮助我们搞革命的老区群众鞠躬问好,我要道歉:你们当年对我们有恩,我们这些干部党员却姗姗来迟,希望老区人民不要怪罪啊!

“把酒殷勤谢旧侣,崖西佳美且题诗”――吴有恒没有忘记老区人民。我想,崖西老区群众怎么会怪罪这位当年带领他们闹革命的吴司令员呢!老区人民对可敬可爱的吴司令员也是万分惦念的。

“滨海风云异昔时,青山未必怨来迟。”胡希明老前辈与吴有恒一起踏访老区的青山绿水,一起拜访昔日战友和乡亲,彼此祝福声声亲如一家嘘寒问暖乐在心田,胡老对吴老开玩笑说:“你以为老区乡亲们会怪罪你来晚了,你看,大家都体谅我们的经历遭遇和处境,对我们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是多么热情啊。古兜山的山林有情有义,古兜山的乡亲深明大义啊。”

哦,我们明白了,百姓永远是宽容和善良的,老区的百姓更加是这样,古兜山下的子民更是天生质朴和宽容。

从这首七绝看来,广东新会侨乡的崖西老区,特别是莽莽苍苍的古兜山山脉,毕竟是吴老记忆中最美最难忘的第二故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