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精选(九篇)

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

第1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核算信息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贡献作用财富分配状况直接影响要素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政策,分配状况和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国民积极性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增长,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国民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首先分配增长分析,需要运用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收入指标为基本数据材料,并进一步做动态分析。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进行初次分配,实现收入结构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结构状况。

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等账户,这三个账户中,涉及到最终消费和总储蓄指标,是进行国民消费支出分析的基本原始数据,居民消费支出分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物价变动和各类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对各类价格指标的结合,可以分析当前消费变动状况,实现消费的动态考察。在政府消费支出中,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中部门综合账户,通过价格体系,可以分析政府消费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结构和比例,还可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结构特点,分析社会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消费支出比较。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储蓄和投资的贡献作用实现我国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管理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土地购置之和与储蓄总额相比,投资储蓄率等指标,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最需要的指标,通过这些相关指标的衡量,能充分了解当前货币供给和需求状况,当前投资形式,对指定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意义极大,同时通过时间变量的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变化趋势,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制定可行的预期政策提供借鉴。

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作用很大。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专门的投入产出表,1974年,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有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使用表又称投入表;其主表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表,投入产出表反应了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生产要素投入的总量状况,投入结构状况,以及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明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初次分配方向,分配结构;还可以通过该表了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情况,这对宏观经济管理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管理信息;另外投入产出表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他还能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通过直接投入系数组合,可以完善可以明确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投入产出表还能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通入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以及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等等,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平衡表、帐户、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结构层次分明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适度和均衡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数据,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以确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实现产品供给和需求实现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产品技术实现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瓶颈部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就是要求积累和投资规模要是均衡发展,积累和消费之间均衡发展,生产和流通之间实现均衡,经济的发展满足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反映了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行业不断竞争的动力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十分重要,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统计过程,最基本的是通过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的比值来计算的。宏观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国家GDP大小代表国家各个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大小。投入量一般用社会总投入来衡量,他是只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总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物质消耗系数等来评价。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越来越注意到,单独以经济财富来衡量GDP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物质经济财富的行为,再核算GDP时,不能反映经济行为对资源和环境和破坏,因此,这样衡量的GDP实际上是加大了虚假的社会财富总量,而没有折算成本,因此当着很多学者提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增加对环境核算的扩充,在国民收入减去对坏境的损害。当前已经有人提出绿色GDP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在联合国文献中称为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它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结果。它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2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慈溪;块状经济;现状;优化对策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隶属浙江宁波,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慈溪是市场化改革相对较早的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慈溪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国1/8 000的土地,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并列)第3位。伴随着2007—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剧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慈溪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块状经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到2008年底,慈溪各镇(街道)共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块状经济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量40%,实现就业28万人,约占全市工业就业人数的44%,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格局,块状经济成为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正因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色,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最近又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

慈溪块状经济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规模快速扩张,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一是靠慈溪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二是靠开明开放的地方政府。如今形成了以下鲜明特征:

(一)以传统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紧紧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机遇,虽然硬要素相对宽裕,但办企业的经验、知识等软要素相对缺乏,只能在传统产业上获得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优势。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都未能形成块状经济的规模。

(二)以个私经济为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权不清晰的体制缺陷逐渐暴露。政府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发展,并按照“先开放、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方针,个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在慈溪的块状经济当中,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三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

慈溪块状经济当中一家企业往往只做某个产品的一道环节,与周边企业配套,专业化的分工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慈溪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是农民出身,经验管理使企业家难以驾驭大企业大集团的经营与运作;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的诞生。慈溪块状经济体中包含了上万家工业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以上,但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产业组织扁平化特征十分明显。

(四)以外向经济为主

90年代中后期,政府基于国内“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的形式判断,积极推进“外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并迅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步入外向拉动的增长阶段。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70%,全年的出口总额相当于中国西北四省的总量,并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连续多年拉动慈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自上而下形成的块状经济不同,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因此块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模具、塑料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本是为家电产业配套的,化纤、轻纺、毛绒、服装服饰等基本形成上下游关系,以轴承核心的产业链条也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横向或纵向联系。慈溪块状经济之间(包括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

慈溪块状经济使得慈溪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暴露。

(一)产品附加值低

慈溪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品牌环节相对缺失。块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并且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整体百元销售利润不到3元,基本上是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二)经营管理粗放

慈溪块状经济内部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决策权的落实到位为慈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较低,经验管理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容易满足现状,风险意识差,决策水平低,重权术应用轻制度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尚能应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驾驭,不太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三)产业组织松散

慈溪块状经济之间联系密切,但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微观机制上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假冒伪劣、互相拆台、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种种问题亟须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甚规范以及“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困难,行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空间布局混乱

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各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相对之后并存,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重投入产出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等。

三、优化对策与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慈溪块状经济应扬长补短,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构筑新时期的新优势,实现慈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培育行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溪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制定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对入围企业进行动态调整和重点扶持,专门出台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并优先考虑龙头企业的要素保障,推动“丛林经济”向“大榕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50家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50家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力量。

(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其根本。一是引导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扩散来淡化家族经营的色彩。二是引导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鼓励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快联合兼并重组

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包、协作、配套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单个企业难以筹建和运作,但对块状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体系。要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构建产品检测展示平台、培训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

(五)创建强势区域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实行块状经济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完善区域品牌使用规则,加大对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存量资源,加快做强做大步伐,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地区知名度。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方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品牌推进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策略选择[J].宁波经济,2003,(3).

[2]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3]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4]谢芳.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看政府作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

[5]黄彩花.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四条路径[J].浙江经济,2008,(2).

第3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我国当前经济趋缓的性质:结构性收缩

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经济趋缓,多数人归结为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把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外需不足视为重要原因。这种判断是从经济学一般性原理和表面现象出发的,忽略了当前的具体情况和深层因素。

要准确判断当前经济趋缓的性质,至少要关注三点:一是当前的经济趋缓是从接近于两位数增长的“高位”开始的,与从“低位”开始的经济下行有质的区别。二是在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的基础上出现的,尤其是实体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附加价值低的行业和产品占比大,而且反映在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因素与全球因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已经产生了“质变”,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全球环境、全球流动、全球军事、全球政治等都会对我国产生深度影响,并从我国反射到全球,这不仅仅是一个“外需”的概念所能涵盖的。因此,放在全球时空坐标下来观察当前的经济下行,其性质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结构性调整与我国结构性调整相互影响叠加而产生的一种结构性收缩效应。这与总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下行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也很难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

(1)结构性收缩:从产业结构来观察

在产能绝对过剩情况下,任何刺激政策都会失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的过剩产能往往可以通过全球市场来消化,在全球市场高涨的情况下,绝对过剩的产能往往被掩盖了。一旦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状态,就会使产能过剩问题暴露出来。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市场经济现阶段还是政府主导型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政府因素,但后者的作用更显著。而且,作为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我国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原材料市场都是如此。这使我国的产能过剩很容易从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而过剩产能的淘汰,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往往会留下“病灶”,使绝对过剩的产能难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彻底淘汰。这样,产能过剩就会在“下一次”变得更加严重。累积到一定程度,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政策,经济增长都会收缩。我国当前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

从产量看,我国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工业品产量都已经接近或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们有七个行业(钢铁、纺织、水泥等)产量是世界第一,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减速和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因素,诸多行业低端产能已经绝对过剩,面临着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问题。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产能绝对过剩,而且是“大”而不“强”、升级困难,在国际分工中,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从量上来看,我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跟美国差不多“平起平坐”了,但附加值却相距甚远。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而全球平均水平在35%以上,美国、德国都达到40%以上。我国在自主研发、高端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自主品牌、自主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都十分薄弱。我国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一方面产能绝对过剩,而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却普遍不足。面对这种格局,靠扩大总需求来稳增长显然是难以收到效果的。

首先,全球需求低迷,使产能过剩愈发显得严重。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不断萎缩,欧债危机的复杂化和长期化将会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总的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去杠杠化”和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球需求低迷将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其次,国内房地产调控当前难以放松。目前,我国房地产正处于胶着状态,房地产价格既不能大涨,也不能下跌过快,需要在挤压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和防范房地产风险中找到平衡点。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业不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财政增收的支柱,各种由于经济困难而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理由都是不成立的,否则只会使前期调控前功尽弃。最后,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如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规模和市场准入受政策影响很大,也出现了低附加值产能过剩的问题,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

由此可见,就现有的产能而言,过剩已经不是局部现象,再依靠政府来大规模拉动投资已不现实。因此,依靠实体经济和民间投资,推进供给端的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创业应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2)结构性收缩:从区域结构分析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从经济增长格局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呈现着“东高、中次、西低”的态势;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一格局变成了“东高、西次、中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则又变成了“西高、中次、东低”。投资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表明中央区域发展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区域产业转移更趋活跃,区域结构在快速调整。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积极推进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这势必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品出口和发展速度。因此东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不能以周期性波动的视角看待当前东部经济态势,也不应走产业回头路,与中西部地区竞争国内市场,而应瞄准世界上最先进最前沿的领域,积极抢占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中西部地区面临“赶超”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部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态势,对促进中西部发展和增加投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西部地区正在步入增长的快车道。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面临着资本外流、资源环境瓶颈等压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复制东部曾经走过的路,要获得高质量的快速增长并非易事。而东部在我国GDP中的占比达70%,东部经济趋缓势必带来全国经济趋缓,即使有中西部的当下快速增长也无法填补东部趋缓导致的缺口。区域结构的这种变化无疑也会引发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结构性收缩,带来经济增速趋缓下行。

总之,当前经济下滑是国际国内结构性收缩叠加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回落,实质上则是市场力量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新视角:就业

(1)经济增长速度不足以成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

结构性收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趋缓下行,这对习惯于仅以经济增长速度来判断经济形势的传统思维来说,意味着经济形势在变“坏”。当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趋缓下行至8.1%、7.6%时,认为经济形势在变“坏”的这种担忧情绪在全社会蔓延,甚至已有人开始呼吁政府采取类似于2008年那样的经济干预措施。其实,判断经济形势好坏的临界值指标,并不是经济增长率本身,更不是所谓的8%,而是就业的状态。只要劳动力趋向充分就业状态,即使经济增长趋缓下行,也说明经济形势良好。就业状态指标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更具有综合性,包含了经济增长、社会状况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比增长曲线变化更全面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趋势,为政府政策选择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经济体量更大的背景下,经济增长曲线已不是过去的延伸,而是形成了新的增长曲线,因为生产函数已经不一样了。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速会随之自然放缓,很难延续工业化初期那样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近10%的快速增长,今后很难再保持过去那样的增速。再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阶段的经济增速就很容易导致判断失误,误认为经济增速趋缓下行是经济形势在变坏。经济增速在8%左右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经济增速的参考系该是改变的时候了。

(2)应以就业形势来判断经济形势而不是相反

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态看,尽管经济趋缓下行,但就业状态良好,说明当前经济形势没有变坏,宏观调控无须做大的调整。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就业岗位继续增加,2012年第一季度外出农民工人数比上年末增加508多万人,同比增长3.4%。201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94万个,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创下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尽管青壮年劳动力占人口比重下降,我国20~39岁青壮年劳动力2011年比2002年下降了7%,减少到4.2亿人,劳动力供应下降,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趋缓下行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缺口,但从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劳动力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下行,自然也会使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趋缓下行。这也意味着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支撑过去的那种经济增速。因此,从劳动力的角度观察,经济趋缓下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自然结果。

(3)从就业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正常状态

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增长与就业是同方向变化的,而现实却是反方向变化。这并非现实错了,而是现实情况发生了不曾有的新变化,即就业状态不同了,不仅劳动力供求关系在逆转,就业能力、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就业区域都已经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是那些GDP效应明显,而就业效应不明显的行业,因此,从GDP来看增长慢了,但对就业的影响却不大,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速下行,而就业并未同时下降的局面。这也说明,这种无失业增加的经济增速下行,并不值得担忧。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1)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结构性政策为主

以工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抓手,有保有压地推进供给端的结构转型升级,把创新、创业作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结构性政策在制定、实施等环节比总量性政策的难度、复杂性都要大。在政策上也需要创新,没有现成的政策措施可以搬用。结构调整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比例关系问题,而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因此,结构性政策的重心应放在创新、创业上。政府可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创新激励和创新风险分担方面发挥市场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加快强化创新要素的培育,如科研、教育、职业训练、劳动力培训等。不言而喻的是,实施结构性政策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的相应推进,结构性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在“稳中求进”的政策框架下专注于有效增长与就业状态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要顺势而为,要着力防止走老路,避免政策路径依赖,通过总量放松来追求以“量”取胜,改变过分注重增长速度的倾向。“稳增长”是必要的,其内涵是避免“停车检修”,以使结构调整在相对平稳的轨道上运行,以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个意义上,稳增长是为推进结构调整服务的,即“稳中求进”。要坚决防止为增长而牺牲结构调整的倾向。经济发展要从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实现有效增长,唯一的路径是结构转型升级,改变发展方式。因此,稳增长要从促进结构调整的角度着眼,只有与此相符才是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内容,任何偏离结构调整的稳增长都是要不得的。

那么,在经济趋缓下行到什么程度才需要“稳增长”呢?关键看就业。只要就业指标在合理区间内,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回落就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当然,失业就业指标在统计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更具有长期意义的导向作用。就业状态具有综合性特点,关注就业,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关注了增长,关注了社会公平,也关注了分配格局。从关注增长转到关注就业上来,并把改善就业状态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也是促进结构调整的要求,因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结构调整的有效性。

实行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与有差别的信贷政策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

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结构性的,主要从结构方面发力。一是结构性减税,二是支出的结构性调整,瞄准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给予定向支持。面对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回落的压力,结构性减税有打折扣的危险,尤其在地方,已经出现了地方税收收入逆向增长的现象,值得关注。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结构性减税与税制完善应结合起来,尽快推进。例如营业税改增值税、针对高端住宅和多套房的个人房产税,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开实行。

货币政策应重新回到稳健的正确轨道上来,并适时适度微调,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于结构调整而言,比总量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信贷政策。应把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如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差别化的行业贷款政策、差别化的企业贷款政策等,尽可能地使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对中微小企业、农村、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给予特殊的融资政策支持。

第4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深化程度差距

(1)区域国有银行存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明显差距

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程度的主要指标,其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由于难以获得各地区金融资产的数据,而国有银行存贷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用国有金融相关比例(地区国有银行存款加贷款总量与GDP之比)来代替,该比率基本上可以反映地区间金融资产配置状况,并能从总体上衡量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东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最高,但西部地区自1991年改革开放之后金融发展速度较快,金融深化程度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有两个阶段超过东部,这反映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并逐步完善,东部国有银行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趋缓,资本市场的作用渐强;西部地区国有银行一统天下,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中部地区国有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金融深化程度较低,金融发展速度较慢。

(2)区域金融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差距

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地区金融深化与发展的状况,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来代替地区金融资产,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加贷款总量与地区GDP的相关比率来反映金融资产分化后的各地金融发展的实际水平。由于国有银行存贷款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在金融资产中居于主导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金融机构存贷款一直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80%左右,所以许多金融结构变化都可以在存贷款内部反映出来。利用地区存贷款作为指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金融资产规模变化的总体状况。

相关数字表明,东部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较高,西部金融增长速度较快,而中部地区金融较为落后。虽然在国有金融资源争夺中西部遥遥领先,东部略逊一筹,中部更是争夺乏力,但在全部金融资源的竞争中,东部具有明显的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部由对国有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市场金融资源的争夺,使金融资源的调配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国有金融机构。同时,中国金融发展状况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一致的“三国分立”(割裂)状态。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资本驱动型的,所以金融发展表现为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而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状态导致了金融分割式的发展。

市场化程度擎制

金融市场化实际上反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的程度。为了能够反映各地区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我们用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与国有银行存贷款的差额来反映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而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占GDP的份额就是金融市场化比率。该指标一方面可以反映各地区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各地区金融效率的高低。一般来讲,竞争可以提高效率,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虽然目前西部地区金融增长速度较快,但金融效率并不高,中部地区金融发展速度较慢,但金融效率相比于西部地区要高。总体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金融效率都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还是国有金融一统天下。

整体经营状况各异

(1)、区域金融资产效益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地位的提高必将伴随着为社会提供的产值贡献的增加。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与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相对较大,中西部则相反。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发展速度较慢,东中西部的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率都有所降低,西部大开发虽然使西部经济与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可以看出,西部金融的效率并没有相应提高,这进一步证明:金融业产值的增长≠金融发展。

第5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摘要】块状经济是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往往就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块状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但是学术界对块状经济的运行机理尚缺乏深入了解,对其实证分析领域更处于空白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块状经济典型地区典型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来揭示其自然规律,供学术界探讨,同时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 块状经济;实证分析;西服业

【作者简介】胡越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一、块状经济概述和研究背景说明

所谓块状经济,基本上就是经济学上产业集聚的代名词。某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都会发生集聚现象,前人研究较多的一些案例,例如美国汽车产业集中于底特律等少数几个城市,就是这样的典型。不幸的是,产业集聚既能走向繁荣,有时也难免走向衰落,底特律的案例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产业集聚现象,我们有时直观地称之为块状经济。某个块状经济一旦形成,就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成为当地百姓赖以生存致富的产业,也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影响到整体的经济格局。地方政府因而都十分重视块状经济的培育,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有的甚至拨出专门的土地,以招商的方式来人为“种植”块状经济。

但是,成功的块状经济一般是市场规律的自然产物,政府的干预如果不恰当,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块状经济的运行规律,然后才能谨慎地推出一些有利于块状经济良好发育的政策。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选取一些典型分析对象。我们发现,块状经济虽然并不是浙江地区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在浙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大概是因为这里有极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在市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产品的优胜劣汰甚为常见,企业的优胜劣汰也是家常便饭,市场规律得到充分体现,产业集聚现象更容易发生。在浙江诸多块状经济中,宁波的服装产业(主要是西服业) 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典型,因此我们就试着以该地的西服产业作为我们的分析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块状经济现象明显符合混沌理论,宏观层面上是有序的,微观层面上却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权威部门的宏观数据是实证分析主要依据。但宏观数据受到太多因素影响,其中偶然因素(各种偶发事件) 经常会影响甚至左右数据变化,这虽然完全符合混沌理论,也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但这导致我们无法用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式来研究。只有尽量保持数据原貌才能保证结论客观。因此本项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是对基础数据进行必要加工后做时间序列图表,推论和结论部分则兼具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二、对宁波西服业块状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 对宁波服装企业个数的历年数据分析

宁波服装业以西服为主,西服业块状经济已经形成多年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年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选取了企业个数、行业总产值、行业总利润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企业个数的数据变化能基本代表该行业的投资热度,以及竞争激烈程度。我们从当地政府的历年统计数据得到宁波服装业规模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简单加工。

图1是从2002年至2013年的服装企业历年数目,说明了绝对量的变化。图2是对应年份服装企业数目在所有企业数目中的百分比,体现了相对量的变化。

图1和图2显示的行业趋势基本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2~2014年这12年间,宁波服装业曾在2004年和2011年两次短暂地陷入低谷。这两次都是受到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剧烈变化的影响。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图1所体现的长期趋势是向上发展的,而图2所体现的长期趋势却是往下发展的。即使两图中曲线趋势方向相同的时期如2004~2010年,绝对量的增加明显快于相对量。这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虽然宁波西服业已是成规模的支柱产业,但发展速度却在放缓,似乎跟不上总体经济的前进步伐了。

(二) 对宁波服装企业总产值的历年数据分析因为每个企业规模大小有差异,所以企业个数多少并不能说明整个产业规模大小。我们从统计年鉴得到宁波服装业总产值数据进行加工,得到图3和图4。图3说明了服装业产值绝对量的变化。图4则说明服装业产值在所有产业产值中的百分比,体现了相对量的变化。

图3和图4所体现的服装行业产值变化特征是高度吻合的,在2004年和2011年分别存在一个明显的低谷。

图3和图4体现的长期趋势差异性非常显著。图3所体现的服装业产值长期趋势向上发展,而且增速颇大。图4所体现的服装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的长期趋势却明显处于滑坡颓势,只在2012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冲击下有一个短暂反弹。这再次印证了宁波西服业发展趋缓,跟不上其他新兴产业了。

(三) 对宁波服装企业总利润的历年数据分析产业利润的高低是衡量该产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指标。我们从宁波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得到宁波服装业2002~2013年利润数据,发现这12年间服装业利润与产值保持着高度同步。

在研究服装业利润在所有产业利润中的百分比时,我们发现其总体下降势头很明显,如图5所示。这从方面说明西服业正趋于衰退。但其中2008年的数据表现很不正常,达到9.4%,这反映出其他大部分产业遭受到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

(四) 对宁波服装业历年西服、衬衫产量的数据分析

产值的大小受到通货膨胀、定价策略等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不能完全反映生产状况。我们为了解宁波西服业实际产品产量,从宁波市历年的统计年鉴中取得西服、衬衫的产量数据,如图6。

从图6中我们发现与图3迥然不同的状况。西服产量在2009年达到顶峰然后逐年下降,衬衫产量早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最高值并迅速下跌。从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宁波的西服业已经走过了一个高潮,正处于萎缩状态,而且近期没有再次回升的迹象。

那么为什么图3所显示的产值还会继续上升呢?第一个理由是价格变化。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单价上升更快,以至于总价仍是上升的。第二个理由是,服装企业们致力于开发西服业以外的其他服装产品,虽然西服业萎缩了,但其他服装生产的扩大导致服装业总产值仍是迅猛增加的。第二个理由看起来比第一个理由的作用更加大。

(五) 对宁波服装业历年资本总额的数据分析既然西服业事实上处于衰退状态,我们就要探究导致衰退的原因。其中,行业资本量增减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从统计年鉴得到宁波服装业实收资本历年数据,发现资本额的发展趋势与图1企业数目趋势基本相似,从绝对值分析上我们未得到更多有用信息。

当我们计算得到服装业资本在所有产业资本中的百分比,如图7所示,我们发现这是一条耐人寻味的曲线。

从图7我们可以看到服装业在产业资本结构中的地位。直到2010年,服装业资本在所有产业资本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意味着新增投资被大量投入其他行业,而不是用于扩大服装产业。

从2011年开始,服装业的投资比例反弹,并延续上升趋势直到目前,这对于服装业或许是一个机会,但绝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现象。该现象其实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恶化的事实,投资于其他产业不再是有利可图了,所以资金才回流到了传统优势产业上来。

三、深层次分析得出的推论和结论

(一) 任何地区的所有产业都会有自然的集聚倾向

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会造成某地区发展某产业的绝对优势。比如,拥有天然良港的城市必然可以发展出优势的重工业,拥有巨大牧场的地区必然能发展出优势的牛肉或羊毛加工业。这种产业集聚是先天的、不足为奇的,不是我们本项研究的关注内容。

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后天的、偶然形成的产业集聚。在所有基本方面都相似的两个相邻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地会出现不同的优势产业。这种经济集聚现象本质上体现了专业人才的自然流动规律。只要某一地区有了一家上规模的企业,就必然存在相关专业人才的自然流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如果该产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类似的企业诞生,而新企业的员工甚至老板就很可能是老企业的资深雇员。

因为这种倾向在所有产业里都共同存在,所以一个地区如果人口密集,是可以有多个优势产业同时发展的,而且人口越密集,优势产业就越多,发展也越快。这也是我们搞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也是这么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界一直关心的产业优劣势问题其实就是产业集聚的问题。

因此,当政府要培育一个块状经济(或是优势产业) 的时候,良好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某个产业最先成立的几家企业往往能成为当地该产业的老大哥,若是开局良好,能带出一大批新的明星企业。但是如果先成立的企业市场定位不恰当,甚至不负责任地制造伪劣产品,就有可能将以后该地该产业带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走上不归路。

(二) 产业集聚效应对不同企业有不同影响

产业集聚效应似乎只对初创期的企业有正面的影响,而对于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则是弊大于利。对于初创期企业,产业集聚效应能给企业带来现成可用的人力资源(通过到其他企业挖墙角),也能给企业带来产品销路(因为该产品已经拥有一定的地区品牌效应),因此新企业的发展会比较快速。但是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微小的市场份额,要继续维持下去,就面临全国甚至全世界同类企业的竞争,竞争的成败不再是其产品质量能否跟上别人,而是其产品质量能否胜过别人。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是寻求差异性,甚至要摆脱经济集聚效应对本企业的负面影响(因为经济集聚产生的地区品牌的市场定位不一定符合本企业的目标)。举个例子,温州的皮鞋尽管有名,但是高档消费群体可能反而会刻意回避原产温州的任何商品,不论产品实际质量如何,这是因为大部分温州产品的市场定位是中偏下的。实际上,中国产的所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都面临类似的尴尬。

因此政府为扩大现有块状经济规模做出的努力,只是有利于新企业,对已有的企业却可能造成更大的生存压力。义乌小商品市场原有规模已经巨大,近几年在政府主导下总规模不断扩张,而单个商铺却面临更严重的价格竞争,生意每况愈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企业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大批中小企业面临恶性竞争而不得不败退出市场。虽然我们认为优胜劣汰是常事,但当地政府可能并不乐意看到这一幕发生。而且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就是他们为了扩大就业而扩大产业规模的举措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失业。

(三) 产业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

某个产业群有时候会处于成长状态,有时候会处于衰落状态。

产业成长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加大产业资本投入,一个是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业群会相当稳定。总体经济形势越是恶劣,这种稳定性就越是明显。而当经济繁荣、所有产业星光灿烂的时候,优势产业反而变得黯淡了。

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销路不畅。销路不畅缘于产品质量低劣或缺乏创新,这有时是当地政府对某些企业盲目扶持造成的后果。在政府的百般呵护下,这些企业对政府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依赖性,会导致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行业的状态也可能会逐渐趋于僵化,不再充满活力。

产业衰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资本主动转移。较大的企业集团热衷于跨行业投资,当房地产有暴利可图时,很多企业都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业,大家都没有心思去发展利润微薄的其他产业了。但是房地产业的暴利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等到楼市萧条了,大家想回去发展老本行时,却发现传统产品长期缺乏创新,竞争力严重落后了。

因此,优势产业的衰落,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话说回来,剩余资本总是要寻求出路的,而任何产业投资都有成功的机会,更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群可能会因此脱颖而出。旧产业的死亡往往意味着新产业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参考文献

[1] 宁波市统计局网站,nbstats.gov.cn/ [EB/OL].

[2] 薛青,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经济论坛,2005,(8):25-27.

[3](德)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美)约翰·霍兰著,陈禹等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6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第7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2-2

0 前言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1]。北海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但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2]。研究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北海市及北部湾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1 北海市海洋资源现状

1.1 海岸线和滩涂

北海海岸线东起与广东连江县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海岸线全长500.13km,其中大陆海岸线468.2km,海岛海岸线31.93km。海岸线上港湾、河口众多,海岸线资源较为优越。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超过500km2,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510km2,滩涂和浅海面积总和约2100km2。滩涂类型包括岩滩、沙滩、砂砾滩、淤泥滩、红树林滩和珊瑚滩等,类型多样。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等重要海洋生物的良好养殖场所。

1.2 海洋水产资源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录到的生物有7390种,其中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头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种类的海洋生物。据估算,北部湾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其中虾类资源超过4万吨。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m2,栖息密度为263个/m2,明显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3]。

此外,北海还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这三大典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生物提供优异的环境和庇护所。在北海近岸海域,还孕育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南珠”,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经济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为北海市的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3 港口资源

北海市海岸线上的港湾、河口众多,还有离大陆20多海里的涠洲岛和斜阳岛,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资源潜力很大。北海港划分为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地角港区、侨港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等8个港区以及数个大小渔港。其中铁山港湾三面环陆,自然屏障避风条件很好,港区航道水深6-18m,目前规划为港口开发的西岸线长达25km,可建1-15万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涠洲岛周围水深15-20m,距岸1km以上水深即超过22m,是广西沿海具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港口码头的理想港区。北海港处于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优越。

1.4 能源和矿产资源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潜在石油资源23亿吨[4]。北部湾含油盆地位于北海涠洲岛西南30-60海里,面积约3.5万km2,已圈定的储油构造22个。据2000年的评价结果,北部湾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可开采量2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m3。北海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风能充足,是光热及风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北海沿海的玻璃石英砂、石膏、钛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5 滨海旅游资源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2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发展势头加快

从2006年开始,北海海洋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多数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一批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正在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也形成一批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正蓄势待发,海洋经济逐渐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上升。据北海市统计资料,2008年北海市海洋经济产值约119亿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38%。涉海规模以上企业数42家,2008年增加值14.07亿元,比2007年增长51.16%,产值46.29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18.27%。

2.2 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北海市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海市海洋渔业产值70亿元,占海洋经济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洋捕捞是北海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在北部湾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北海市登记注册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97艘,总功率59万千瓦,渔船总数占广西总数的71%,总功率占广西的76%,大功率渔船占广西的86%,不论是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均处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领先地位。近几年北海市海洋渔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北海市渔船作业海区分别在北部湾、东沙群岛北部、海南岛东部、珠江口以东和南沙等渔场,还有少部分在远洋作业[5]。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北海市捕捞量44.4万吨,占广西总捕捞量的62%,年捕捞产值36.4亿元,在海洋渔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北海市海洋渔业的结构不断调整,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得到发展。到2008年,北海市养殖产量达42.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48.7%。海水养殖的品种丰富,并逐渐建成一批养殖示范基地。据2008年统计北海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符合出口资格的厂家20多家。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加工增加附加值约10亿元。2008年北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6亿元,占广西一半以上比重,同时占北海渔业产值的37%,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2.3 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呈现发展状态

随着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也开始呈现开始发展状态。北海市海洋油气开采量逐年加大,配套产业开始发展。在涠洲岛附近已有6个油田投入生产,在涠洲岛西部建设3个油气码头和1个油气终端处理厂。北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也步入发展阶段,建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船舶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建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海水冷却在北海燃煤电厂等企业中开始逐步应用,促使海水综合利用也的发展;近年北海开始建成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厂,具备了修造五万吨级以上船坞、造船台规模的能力。这些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北海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

2.4 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近年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北海市加大了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北海市现状的港口码头共有43个泊位,其中北海港区19个泊位、铁山港区9个泊位和涠洲港区6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8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32.2万吨。至2008年末,北海市水上运输企业16家,营运船舶141艘,其中货船65艘,客船76艘。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北海市的发展重点为以观光、度假、疗养等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北海市国内旅游收入27.5万元,占GDP比重的11%,接待国内旅客同比增长25%,旅游创汇同比增长50.9%,在海洋经济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仍有待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低,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处在落后状态[6]。虽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此外,北海市海洋经济也仍处于粗放型开发的阶段,海洋经济的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但仍以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不断开发海洋生产力,并在开发中不断合理调整结构。

3.2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海水养殖业发展滞后

捕捞业是北海市的传统行业,捕捞业占据了海洋渔业的一半以上比重,海洋渔业结构和其它一些沿海城市比较,捕捞业比重过高而养殖业发展滞后。而长期以来,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广西的捕捞区过度集中于北海市海域,加上广西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而外海、深海和远洋捕捞相当欠缺[7],同时捕捞作业结构较多采用单一底拖网渔船(约80%),很容易造成了北海市渔业资源衰退和枯竭。

在北海市海洋渔业结构中,海水养殖的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相对于其它沿海城市总产值低下,海水养殖发展相对滞后。而北海市的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的水产养殖,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养殖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

3.3 海洋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发展状态落后

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状态落后,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海洋工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使得原来的一些滨海采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部分企业倒闭。即使海洋电力、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以及船舶工业等正在发展的行业,其规模也较小,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短,使得海洋第二产业难以较快发展。

3.4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欠完善,竞争力不强

目前由于北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大环境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深度和内涵开发,区域资源提升不够,竞争力不强,滨海旅游业对高端客源的吸引力不强。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北海的滨海旅游形成了强大的竞争。

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油轮码头及大型码头等,远洋运输能力不强。而且周边地区如钦州港、防城港等深水码头的建设,对北海市海上运输的压力增大。

3.5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环境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环境绝大部分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备受珍视。随着经济开发热潮的展开,海洋油气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同时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水域如港口呈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尖锐。2008年涠洲岛海域发生一起小规模赤潮和两次溢油事件,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逐渐加大。

可以预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北海市海洋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这些存在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艾万铸,陈瑛,杨娜.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海洋经济,2007,2:7-9.

[2] 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6,4:34-37.

[3] 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4] 韦忠,杨菲.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3,8:14-18.

[5] 李祥秀.南沙渔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以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2007,3:54-57.

[6] 刘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诊断――以广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6):58-60.

第8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6.5%,跟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长9.7%来比,已经向下调整了30%。照理说这个调整的幅度也不小,应该余地还是比较大,实现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可是大家为什么心里还没底。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从2010年以后,每年逐年下滑。2015年6.9%的增长速度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也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一般说经济下滑两年,最多三年,经济增长就会回升。但是,我们从2010年到2015年已经连续下滑了六年,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个百分点。2016年现在看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在6.7%,还是继续下滑。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经济下滑的底部在哪里,会不会突破“十三五”规划所讲的6.5%?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从2010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逐年下滑的,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肯定有不少自己内部的问题,这些内部的问题包括经济体制问题,比如说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还相当高,国有企业表现一般,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们是一个转型中国家,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固然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但是有很多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既然市场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就会有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最近谈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这也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就要付出代价,也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连续第七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确实存在,也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绩效,但是必须在全球变革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中国经济。按照汇率计算,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影响世界,但同样也更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深深影响中国。

中国经济下行更多是外部因素

在分析中国经济从2010年以后逐年下滑的时候,我们要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表现怎么样。比如说在世界上跟我们同等发达国家的金砖国家相比,我国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6.9%,但是巴西在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7.5%,2015年增长速度是-3.8%;俄罗斯2010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4.5%,2015年增长速度-3.7%,与我们一样也是在下滑,但他们的下滑幅度更大。另外一个金砖国家印度在2010年的时是10.3%,与我们的10.6%在同一个水平,2015年的时候他的增长速度7.6%,比我们的6.9%的高一点,但同样是也是下降的趋势,从10.3%降到了7.6%,态势跟我们完全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印度2012年的时候经济下滑的幅度比我们深,从2010年的10.3%降到2012年的5.1%,而我们是从10.6%降到7.7%,这有所谓触底反弹的因素存在。此外,印度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调整了国民统计的方法,这个调整让印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如果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印度在2015年的增长速度也是在7%以下,跟我们完全一样。

这些金砖国家不存在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太高的问题,他们有的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如印度、巴西,有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进行了彻底的市场经济改革,不存在我国国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经济表现却与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还糟。

因此,这必然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原因。以新加坡为例,2010年时,其经济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是2%,加速在下滑,并且下滑的幅度比我们还深;以中国台湾为例,2010年增长速度是10.8%,2015年只有0.7%。再看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6.5%,2015年的增长速度是2.6%。这些曾经所谓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其经济表现的趋势与我们完全一样,然而,他们并没有我们现在国内讲的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所以,综合分析下来,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

因为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在世界经济比重还超过一半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还没完全复苏。发达国家在过去每年平均的增长是在3%到3.5%之间,但是到2015年的时候危机已经过了七年。欧盟在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只有1.3%,比3%到3.5%低了两个多百分点。日本固然有安倍经济学想复苏日本经济,但是在2015 年时,其增长速度只有0.5%。在经济增长速度慢的状况下,失业率就维持在高位,家庭的收入增长就缓慢,消费增长就恢复疲软。发达国家还是世界需求的主要来源,因此整个世界需求疲软。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表现似乎比较好,但2015年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只有2.4%,失业率也达到跟危机之前的水平大约相当的4.9%。

在美国,一个劳动者如果失业,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去找工作,就算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不在失业统计内。因此要了解美国的就业状况,还要有另外一个指标的参考,就是劳动参与率。目前美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比危机前低3个百分点,这些人是有劳动能力的,但为什么不找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干脆就不去找了。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同样是处在历史高位的8%到9%之间。在这种状况下,家庭的收入增长,从各种统计指标来看,跟危机之前比较起来的话基本没分别。

这次的危机在美国爆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负债过重。在危机发生以后,家庭为了修补平衡表,在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还要省钱还债,因此这种情况下消费就非常疲软。

发达国家的消费疲软导致整个世界需求疲软。在危机之前世界贸易的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但在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的经济增长率放缓,但是现在世界的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还低。这必然影响到每个像中国以及其他金砖国家曾经有着高收入、高表现,但是出口比重较高的经济体的出口。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的一项。我国从1979年到2014年,出口增长每年达到16.4%,2015年,我们的出口不仅没增长,而且还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下滑了7.7%。这种状况当然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大家知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每个国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稳定经济。但是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项目,经过五年、六年、七年……国际经济还没复苏。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投资项目,投资增长也必然下滑。“十一五”期间,2006年到2010年之间,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是25.5%;“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期间,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是18.8%,下降了7个百分点,而且在“十二五”期间是越往后下降的越多。2015年,我们的投资增长只有10%,考虑到投资品的价格下滑这一因素,真实的投资增长也就12%,与整个“十二五”期间平均18.8%的水平来说,下降了8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增长,我们国内的消费增长状况比较好,是因为我们的就业状况好,家庭收入增长的状况也比较好。以去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6.9%,家庭收入的增长是7.5%,高了0.6个百分点。在这种状况下,消费增长维持在8%左右,这也就让我们的经济增长去年还能够达到6.9%,其他国家他出口下滑、投资下滑的情形跟我们一样,但收入增长比我们差,消费下滑的幅度比我们大,所以他们的经济表现就比我们差很多。

从这些因素来讲,六年的经济持续下滑,以及到今年经济还从6.9%降到6.7%,有相当大的因素是这些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特朗普上台,想学中国经验

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要看发达国家经济会不会复苏,也要看我们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怎么样。从外部来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到一个长期停滞状态。一个国家要是发生金融经济危机,那么一定是有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才能完全复苏。发达国家从2008年危机到现在,有七年多的时间,每年都在谈结构性改革,但结构性改革一直落实不下去,这里要明白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内容是什么,是要减少福利,要金融去杠杆,是要政府减少财政赤字。减少福利就是要减少消费,减少金融机构的杠杆就是减少金融企业支持家庭的投资和消费,如果杠杆减少,投资和消费就会下降。政府的财政赤字,这是用来支持投资消费的,财政赤字减少,投资消费也会减少。如果发达国家要推行结构性改革,那他必然要减少投资、减少消费,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往下走。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非常低了,如果把经济增长率再往下调,失业率必然增加,这种状况下就很难推行结构性改革。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到现在已经25年的时间过去了,其结构性改革一直落实不下去的原因。安倍上台以后提出安倍经济学,想振兴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第一是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日本的汇率,第二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国内的需求,第三是进行结构性改革。安倍上台已经三年了,前面两只箭都出去了,第三支箭还射不出去。由此来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那样长期的经济增长疲软。

现在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想学习中国经验,他提的是美国的伟大复兴,想用基础设施来启动国内的需求。那么即使他有这些政策,让美国的经济可能会好一点,但是美国经济只要稍微好一点,就要加息,加息以后可能就导致其他国家金融经济上面出现很大的波动与压力。

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巨大

总体来讲,未来几年外部环境会相当不好。在这种状况下要谈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看中国内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是足够。从内部的增长来讲,在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都提到的,要适度扩大总需求。但是国内跟国外比较起来的话,是在扩大总需求的时候,结合着国内的结构性改革,现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同时谈要全面深化改革。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有五大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的时候,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内容当中的补短板结合在一起。而且只要从补短板结合在一起往前推进,那么也会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首先,适度扩大国内总需求有两部分,一个是消费需求,一个是投资需求。如果把投资需求跟补短板结合在一起,中国经济还存在着许多难题。在产业上还不少过剩,过剩的钢筋水泥、平板玻璃,都在中低端行业,还可以进行产业升级,而且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

2015年,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就达到1.2万亿美元,这1.2万亿美元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它的质量必然比我们国内高,我们才会进口,或者是我们国内不能生产的才会进口。我们可以在这些产业上面去产业升级,要产业升级就要投资。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年确实做了不少,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起来,我们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好,但是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国内的基础设施还有非常多的缺口,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向。比如大城市内部交通非常拥挤,代表交通当中的地下交通还是严重不足。几场大雨,全国有1000多个城市被水淹,代表我们地下管网不足。

这些年经济发展快,但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例如北京的雾霾,要推行绿色发展,也同样是要投资的。

此外,我们当前还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6%,发达国家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0%,农民要进城就必须提供公共服务,这些也是要投资的。

以上这些投资,不管从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来讲都非常高。这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跟外国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最大的不同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疲软的时候也应该去搞投资,但是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在全世界最前沿,当有产能过剩的时候很难找到投资机会,即使有3D打印、电动汽车,一两项投资也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但中国可以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外国的基础设施普遍都有了,无非就是老旧一点,老旧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挖个洞补个洞,效率不高。发达国家环境普遍好,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也完成了,所以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相反,我们还有很多好的投资地方。

投资需要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是相对具有优势。当前,我国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积累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其中17%是中央,40%是地方。发达国家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政府积累的财政赤字普遍超过100%,这代表我们财政政策可利用的空间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可以用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撬动投资。此外,我们的民间储蓄还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将近50%,这在全世界是属于最高的国家之一。所以可以用政府的钱撬动民间的钱投资。我国有3万亿多一点的外汇储备,在全世界最多,把这些有利的资源用起来,可以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率,这一点是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

综合来说,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相信我们可以保持一个合适的投资增长率,有了投资增长率就会创造就业,就业就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就业好,家庭收入的增长也会比较快,有了比较快的收入增长就会支撑消费增长。如果投资和消费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相信未来可以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长。

从补短板的投资作为切入点,也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补短板的投资就要钢筋、水泥、平板玻璃……我们现在产能过剩主要就是那几个部分,投资增加了、需求增加了,过剩的产能就减少了,要去产能就容易了。

从去杠杆的角度来看,现在杠杆率最高的也就是在产能过剩严重的地方,如果需求增加了,价格就会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好,企业赚了钱就会还钱,杠杆率就会下降。所以去杠杆的任务也就比较容易完成。再者就是库存,库存主要是去房地产库存。房地产需求很大的程度决定了家庭对未来就业跟收入增长,如果就业跟收入增长好,对房地产的需求就多,这种状况下库存就会减少。所以,可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会提高。

第9篇:总部经济产业的现状范文

《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使用全国统一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构建成一个特殊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作为考核体系的核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仅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情况,也为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比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尺度。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分析就是通过对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其相关各项经济指标的解读展开的。基于分析的需要,以业务同类、时间连续、口径统一、代表性强为参照,我们从2010~201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中筛选出88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并根据主营业务、所有制和经营规模的不同,对88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进一步划分:

①主营业务类别:根据企业印刷业务的特点,样本企业细分为5个板块。图书印刷(31家),以出版社所属印刷企业为主;教材印刷(39家),主要由各地新华印刷厂构成;期刊印刷(3家),以期刊印刷为主的企业;报纸印刷(7家);商业印刷(8家),以商业印件、票据印刷和特种印刷为主的企业。

②所有制类型:考虑到企业经营决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强弱,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国有(含国有控股)印刷企业73家,非国有(外资、民营、上市、股份)印刷企业15家。

③经营规模:根据年主营业务收入,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等于或大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73家;规模以下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15家。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统计指标的解读主要包括3个部分: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

2015年88家样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08.30亿元,实现利税8.66亿元,其中利润3.63亿元。与2014年相比,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略有下降(-0.48亿元),实现利税基本持平(+0.00亿元),而利润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0.77亿元)。

如表1,2014~2015年,样本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的企业47家(占样本企业的53%),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企业41家(占样本企业的47%)。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中,利润增长的企业34家,利润下降的企业13家;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企业中,利润增长的企业20家,利润下降的企业21家。

2015年,样本企业中盈利企业56家(占样本企业的64%),亏损企业32家(占样本企业的36%)。亏损企业中,教材印刷企业17家、图书印刷企业11家、期刊印刷企业2家、报纸印刷企业1家、商业印刷企业1家。

观察2010~2015年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和盈亏企业数量变化的数据发现:

①亏损企业的比例在扩大。2011年样本企业中,亏损企业(2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8%;2012年,亏损企业数量一度减少(17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19%;之后,该百分比开始不断提高,从 2013年的33%、2014年的35%,到2015年的38%。

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在弱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样本企业中,有约60%的企业利润同步增长,还有约40%的企业利润出现下降;而即使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样本企业中,也有约40%的企业利润能够增长。

为了全面地反映了样本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在此,我们将借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指标体系对2015年及2010~2015年样本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深度解读。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7个单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报告期实用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该项指标权数)÷总权数。

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中,各个单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和指标权数采用全国工业统一数据(如表2)。因此,在为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提供统一定量尺度的同时,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也为设立和判断企业(或行业)经济运营状态区间创造了条件。

根据2010~201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的数据,结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书刊印刷企业(行业)运营状态划分为3个区间:

①绿灯区-运营安全区(综合指数>140%):如果书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于140%,说明该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其运营处于安全状态。

②黄灯区-运营警示区(50%≤综合指数≤140%):如果书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50-140%范围,说明该企业的一些经济指标失衡,运营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引起管理层的警示。

③红灯区-运营危险区(综合指数

上述运营状态区间划分涉及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具体数值与企业(或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展阶段、业务类型相关,将会通过行业实践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1.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

2015年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132.01%,与2014年相比略有提高(+0.3个百分点),但就整体而言,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仍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3),样本企业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有所改善的是资产保值增值率(+2.13%)、资产负债率(+0.91%)和成本费用利润率(+0.27%);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4次)和全员劳动生产率(-0.03万元/人);而下降的指标为资产贡献率(-0.33%)。

与全国工业标准值相比,除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外,样本企业其余经济效益指标仍有不小的差距。资产处于保值水平、资产贡献率不到全国标准值的一半。(说明:鉴于书刊印刷属于按订单加工制造行业,故将其产品销售率设为100%)

观察2010~2015年样本企业数据(如表3),过去6年样本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其整体经济运营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善。尽管从2012年起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开始出现持续改善的势头。但是,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仍有上下波动,表明样本企业经济运营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印刷业务板块经济运营状态

根据业务类型不同,88家样本企业被细分为图书印刷、教材印刷、报纸印刷、期刊印刷和商业印刷5个板块。2015年各个印刷业务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分别为,图书印刷136.71%、教材印刷113.48%、报纸印刷118.45%、期刊印刷115.04%、商业印刷241.79%。与2014年相比,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有图书印刷板块和教材印刷板块;而经济效益趋于恶化的业务板块有期刊印刷、商业印刷和报纸印刷。

①图书印刷板块:2015年图书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71%,较2014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并保持了连续6年的增长态势。推动图书印刷板块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该板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改善。2015年图书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边缘,已经接近绿灯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4),图书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25万元/人),其次是资产保值增值率(+1.89%)、资产负债率(+0.64%)和资产贡献率(+0.14%);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9次);而下降的指标为成本费用利润率(-0.33%)。

②教材印刷板块: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48%,较2014年有近8个百分点的提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提高是主要推动因素。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

与2014年相比(如表5),教材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改善幅度最大的是资产保值增值率(+6.02%);其次是资产负债率(+1.43%)、成本费用利润率(+1.34%)、资产贡献率(+0.33%)和全员劳动生产率(+0.23万元/人),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2次)。

观察2010~2015年教材印刷板块数据,过去6年教材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其经济运营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2015年虽然教材印刷板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有较大提高,但该板块是否能够保持改善的势头,需要观察。

③报纸印刷板块: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的经济运营状况不如2014年,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了13个百分点(如表6)。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

与2014年相比,报纸印刷板块7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有所改善的有资产负债率(+0.25%)、成本费用利润率(+0.12%);基本持平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0.01次);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是资产保值增值率(-3.17%);其次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07万元/人)和资产贡献率(-0.45%)。

观察2010~2015年报纸印刷板块数据,过去6年报纸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黄灯区(运营警示区)。主营业务快速下降使得该板块企业经济运营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

④期刊印刷板块: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5.04%,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为历年罕见。该板块中的2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是影响该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期刊印刷板块经济效益一直居出版物印刷企业之首。而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运营状态由绿(绿灯区)变黄(黄灯区)的现象值得业界关注。

与2014年相比(如表7),期刊印刷板块除流动资产周转率(+0.07次)基本持平外,其他经济效益指标均中出现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是全员劳动生产率(-3.90万元/人),其次是资产负债率(-2.97%)、成本费用利润率(-1.55%)、资产贡献率(-0.41%)和资产保值增值率(-0.20%)。

观察2010~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数据,2015年之前的5年,其经济运营状态均处于绿灯区(运营安全区)。而2015年期刊印刷板块经济运营状态由绿变黄,除了主营业务萎缩,促使其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的短期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⑤商业印刷板块: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1.79%(如表8),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样是历年罕见。与期刊板块不同的是,2014~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尽管有增长(3%),该板块整体利润仍然下降(1%),进而造成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下滑。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

与2014年相比,商业印刷板块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可谓大起大落。增长的指标有资产保值增值率(+3.97%)、资产负债率(+1.52%)和成本费用利润率(+1.02%);而下降的指标有资产贡献率(-4.82%)、全员劳动生产率(-4.46万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0.01次)基本保持不变。

与其他印刷业务板块相比,商业印刷板块经济运营受市场因素影响更多、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会反映更敏感。透过2015年商业印刷板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变化是否说明,我们印刷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节正在变得更加严峻?

3.国有印刷企业和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

①国有印刷企业: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如表9),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21.67%;与之相比,非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效益却有较大幅下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177.95%,比2014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状态处于黄灯区,非国有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

②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在书刊印刷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连续4年的增长,达到142.24%;同期,规模以下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仅有16.92%。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处于绿灯区;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则处于红灯区。

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的影响因素

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7个单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书刊印刷企业的经济运营结果和水平。本节内容将通过分析各个单项指标在样本企业整体、不同业务板块、国有与非国有印刷企业和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的变化,了解各个单项指标背后的影响因素。

1.总资产贡献率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标准值为10.7%。

2015年样本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4.26%,与2014年相比略有下降(-0.33个百分点)。观察2010~2015年相关数据(如表10),过去6年样本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徘徊起伏,表明其整体获利能力不要实质性改变。

2015年各业务板块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图书印刷4.22%,教材印刷3.46%,报纸印刷3.64%,期刊印刷3.17%,商业印刷10.16%。参照2010~2015年的相关数据,2015年业务板块总资产贡献率最大的变化是期刊印刷总资产贡献率的排序位子由以往的第二、第三位,下滑到2015年的最后一位。而相关企业2014~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下滑(超过10%)造成的利润大幅下降,是影响该板块获利能力的主要原因。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获利能力保持稳定,其总资产贡献率由2014年的3.79%,略增到2015年的3.90%;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所降低。但是,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仍然强于国有印刷企业。

最后,规模经济效益再次通过总资产贡献率的差别体现出来。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5.3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0.45%。两者总资产贡献率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资产保值增值率的标准值为120%。

2015年样本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为99.91%,比2014年的97.78%略有提升(表11)。参照2010~2015年数据可知,近5年资产保值增值率虽有上下波动,样本企业这种保值、无增值状态基本没有改变。

在细分的业务板块,2015年资产保值增值率分别为,图书印刷100.92%,教材印刷100.18%,报纸印刷9 8 . 0 6 %,期刊印刷100.54%,商业印刷109.02%。2015年与2014年数据相比,5个业务板块中,教材印刷和商业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有所改善,图书印刷和期刊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基本持平,而报纸印刷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则有所下降。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均有所改善。国有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0.29%,比2014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非国有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4.94%,比2014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

与2014年相比,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102.73%;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基本维持不变,为91.82%。

3.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值为60%。

2015年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75%,与2014年相比,略有提高。而从2010~2015年样本企业整体数据观察(表12),其资产负债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工业资产负债率的上限60%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图书印刷49.53%,教材印刷64.75%,报纸印刷34.34%,期刊印刷4 4 . 6 0 %,商业印刷47.85%。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是造成各个业务板块资产负债率数据之间差别重要因素。2010~2015年,以各省新华印刷企业为主体的教材印刷板块,在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方面比其他业务板块更大胆,其资产负债率呈连续上升的态势;而报纸印刷板块、图书印刷板块资产负债率保持基本稳定,也是其特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具体体现;期刊印刷板块和商业印刷板块的资产负债率数据波动较大,其资金的使用情况受市场影响的因素会更大一些。

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48%,非国有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03%。与2014年相比,这两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有所提高。而进一步观察2010~2015年资产负债率数据的走势,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增高,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除2015年外)基本处于降低的态势。其中的原由值得探寻。

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6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8%。规模以下印刷企业超警戒线(60%)长期负债经营的出路何在?

4.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它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标准值为1.52次。

2015年样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18次,继续了从201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如表13)。作为按需加工型行业,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降低是生产业务不足和货款周期延长有关。而后者可能是影响样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图书印刷1.06次、教材印刷1.17次、报纸印刷1.26次、期刊印刷1.62次、商业印刷1.38次。观察2010~2015年各个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数据可知,从2011年开始,期刊印刷板块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维持在1.5~1.7,居其他业务板块之首。而处于第二位的,在报纸印刷、图书印刷、教材印刷板块之间变换;最近两年(2014年、2015年)商业印刷以1.38次保持在业务板块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第二位。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分别为1.15次和1.31次。同时,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比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略低。从2010~2015年的数据观察,国有印刷企业和非国有印刷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都存在不断放慢的趋势。

2015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7次,规模以下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74次。从2010~2015年的数据观察,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存在不断放慢的趋势,而规模以下印刷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则起伏波动,并处于较低的水平。

5.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之比,既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的全国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标准值为3.71%。

2015年样本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14%。观察过去6年数据可知(如表14),2010~2014年样本企业成本利润率一路下滑,由2010年的5.27%,下降到2014年的2.88%;期间,尽管2012年有所提升,但终究无法抵挡下滑的惯性。2015年样本企业成本利润率的改善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各业务板块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图书印刷3.62%、教材印刷2.48%、报纸印刷0.46%、期刊印刷0.63%、商业印刷12.07%。与2014年相比,其成本费用利润率得到提升的业务板块有商业印刷、教材印刷、报纸印刷;而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的业务板块有期刊印刷和图书印刷。其中,期刊印刷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过去6年连续下降,已经逼近亏损的边缘。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有所改善,而非国有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持平。另外,两类印刷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