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大学化学难度精选(九篇)

大学化学难度

第1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56-01

所谓的创设教学情境主要就是指,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实物、问题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化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快,有助于实现良好的化学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应用和实施,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信心。众所周知,初中化学教学难度较大,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实现抽象知识具体化,难点知识简单化,进而降低了初中化学教学的难度,确保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1]。②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与教师配合度也更加紧密,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最佳的化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所谓的问题情境主要就是指,教师为学生设计多个问题,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生在完成整个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进而有助于降低化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更加充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把握问题的难度,如果难度过大,将会影响到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如果难度过小,将导致学生做很多的无用功,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2]。因此,教师通过科学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能够提高问题情境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2 创设多媒体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多媒体情境具有较为显著的趣味性,并且能够降低知识的难度,能够将很多知识通过形象化的事物表现出来,像,动画片等。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化学知识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对于动画非常感兴趣,进而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就将相应的化学知识掌握了,全面的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3]。

2.3 创设实验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所谓的实验情境主要就是指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相应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化学现象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4]。此外,在创设实验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实验的过程,快速的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实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可见,教师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5]。

3.结论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化学概念枯涩难懂,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影响到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提高。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降低初中化学教学的难度,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妍妍,郜焕平,张爱民.浅析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11).

[2] 朱成贵,刘益春,高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构建有效化学课堂[J]. 科学大众. 2008(11).

[3] 占海红,李娜.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第2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资助 多元化 效用

[作者简介]桂媛(1981-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经济贸易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宿迁 2238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48-0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高校中支付学习、生活费用有一定困难的一部分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对他们的经济资助主要集中在“奖、勤、助、补、贷”五个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预期效果不理想、效用不增反减的情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经济资助的效用。

一、多元化经济资助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等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形式多样,体系完备。

1.奖学金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奖学金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包括7种: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主要包含精神文明奖、知识竞赛奖、科技创新奖、文艺活动奖、体育活动奖等),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或吸引人才由社会团体或者有成就的个人在各高校设立的专款专用的奖学金。奖学金制度开启了我国高校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大门,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助学金制度。高等学校助学金是由国家和政府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无偿给予的经济资助。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家助学金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金额分别为4000元、3000元、2000元。这是政府重视大学教育的公平性,扶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体现。

3.学生贷款制度。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助学贷款。二是生源地助学贷款。通过民政局开具的贫困生证明,学校开具的在校生证明,由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如地方的教育局)做的担保贷款,亦称“绿色通道”。三是非政府助学贷款。目前社会上的各种金融机构派生出的各种信贷机构,通过签订书面合同的形式预先垫付学生的学习费用。

4.勤工助学制度。勤工助学是由高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岗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报酬的一种助学方式。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消除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包袱,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资助学生的自尊心,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途径之一。

5.特殊困难补助制度。特殊困难补助是由国家或者高校对一部分特困生或者某些遇到特殊的、突发的困难的学生给予的应急无偿的资金补助,是对一部分特殊群体的特殊政策的体现。

6.减免学费制度。针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如无双亲的学生、残疾学生以及烈士子女等,各高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二、多元化经济资助的积极效用

“效用”一词,源于经济学,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感或满足的程度。本文中可以理解为: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经济资助的满意程度,二是学生得到资助款项后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多元化经济资助的积极效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为贫困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减轻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完成自己的大学梦想。二是完善了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助,通过不同的资助方式推动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拓展和完善,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三是钝化可能引发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和敏感群体。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学生就会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给社会安定留下隐患。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更好发展。四是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保障学生在更好地学习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强有力地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多元化经济资助存在的不足

1.资助对象的认定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基本遵循“学生报、教师定、学校批”的模式,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认定机制和奖惩机制,每一个环节或不同部门、人员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尺,认定起来存在操作的随意性,导致工作效能低下。

2.勤工助学岗位单一,效用弱化。一些高校,特别是二级学院,勤工助学的岗位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是从事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成效有限。

3.奖学金的资助效能未能有效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导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4.助学贷款的优势没有充分显现。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只有无偿的经济给予才是资助,各种形式的贷款毕业后需要偿还,不是一种资助,对于给予的一定贴息政策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资助工作者对于助学贷款门槛设计上也缺乏深入思考,助学贷款与其他资助项目相结合的程度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严肃性和本该产生的效用。

5.学生的心理资助未得到有效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经济压力较大,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产生诸如自信心不足、性格孤僻等问题。

6.经济资助的后期延伸管理不足。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注重前期的“按指标分配,按名单发钱”,却忽略了学生得到资助款后的各种表现。

四、提升多元化经济资助效用的措施

1.净化经济资助的源头管理。第一,加强校园整体的励志素质教育。开展各种励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对校园良好学风的营造是一种推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宣传,对端正学生的金钱观、消费观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监督。通过查看校园卡消费、走访学生家庭等方式,采集学生拥有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全面考查学生,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并及时更新,使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有章可循。利用勤工俭学,排除一部分“伪贫困生”,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一律严格查处,从源头上确保资助工作运行的公平性、实效性。

2.优化经济资助的执行模式。第一,实行阶梯式经济资助原则。对于经济资助采取“先有偿、再无偿,有保底、有封顶,有引导、有监督”的原则,鼓励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资助,设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明确资助底线,划定“个体资助封顶线”,杜绝浪费;实行资助引导、监督,杜绝“等、靠、要、索”,实现经济资助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推行综合式资助管理标准。一是资助工作统一规划。在每学年初始,高校可以根据上报的贫困生认证情况,合理规划全年资助的资金额度,一次性划拨到各学院或者系部,以便学院或者系部合理统筹安排,也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知情。二是根据资助对象设计方案。笔者建议要结合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各方面的因素,重点关注“两头”和“四类”(“两头”即大学入学和大学毕业,“四类”即大学新生、特困生、优困生、毕业生),增设个性化资助项目,如临时加餐补助等。三是资助流程要公开、公平、公正。评审过程要透明,接受学生的监督,杜绝弄虚作假,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一经查明要追回所获款项。

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和助学奖学金的力度。在各高校,目前奖学金的投入力度很小,获奖面和投入的金额也不大。有鉴于此,应将之前用于无偿补助的部分资金纳入奖学金中,增强奖学金资助贫困生的功能,从而增加奖学金的吸引力,并设立较高额度的针对贫困生的助学奖学金。通过开发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开设与学生所学相关专业挂钩的岗位。例如,会计、金融专业学生可以去学校财务处、财务室等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地方勤工俭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协助课题组搞市场调查。这有助于解决学生的现实经济困难,并且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四,推进助学贷款资助的良性开展。应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认识到助学贷款提供者提供无利率或低利率的贷款所付出的“隐形成本”。在草拟贷款制度时,要将获得贷款的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困难程度、诚信等级等结合起来,实行“补贷统一化”,实行“先贷后补”的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先选择贷款,再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各高校也需要推行并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诚信教育日常考查常态化,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

3.强化经济资助的支撑。第一,强化资助对象的跟踪引导和管理。及时了解家庭困难学生受助后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从思想层面引导他们用好这部分资金,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如实、及时地反馈给资助者,通过反馈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助者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满意度。

第二,建立常态化的心理资助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但这并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性格、生活经历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资助。要建立贫困生成长档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自强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第三,突出被资助的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积极挖掘通过学校的多元化经济资助而成长起来的先进学生,通过讲述和宣传他们的成功故事,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正视所面临的暂时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款项或劳动所得,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成功的信念,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同时,通过宣传增加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建立社会资助模式,加强经济资助的多元化建设,保障资助工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鹿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8(4).

[2]吴鹏,钟错.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3]肖莉.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第3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认知因素;研究;分析

前言:现如今,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已经逐步从理论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并得到的不断的深化,现阶段,从新课标改革实施区域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推出后引发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具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虽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精确,但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个比例大于百分之十,而这一比例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会表现的更高,研究者专门对化学这门学科展开过调查,高中阶段化学学科学习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学科是相对困难,而在这部分比例中又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因为化学学科的难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显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有效策略。

1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

1.1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我们知道,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讲,在内容上得到了深化,知识点也明显增多,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难的现象。高中化学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知识点就有二百多个,必修课程中知识点也达一百左右,所以,这就给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带来了难度,而化学学科过于理性,知识点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点时难度加大。再就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知识点的抽象%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的运用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化学专业用语的学习中,由于抽象度升高,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影响学习的信心;最后,高中化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对两种相似现象的教学却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知识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区别的时候容易混淆,比如,水解与电离等。

1.2其次,我们再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下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数习惯于机械记忆,而到高中学习阶段,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思维较强,导致教学教学节奏的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其次,除了学习思维意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造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2.1高中学生在化学新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想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底查找原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来进行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优化化学课程设置。第一,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锻炼。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规有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当遇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讲述与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展开有条有理的学习。因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一张完整的化学知识点网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优化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突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主干,这样,学生在不断完善枝干的时候,对知识点也加深了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解题思路的讲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督力度,防止学生因为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着重加强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出现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是普遍的,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最终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的知识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卫华,等.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2]王后雄.论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及其成因[J].化学教育,2003(11)

第4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其体体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落实到高校的一项其体工作就是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认定工作。因此,大学生家庭经济认定是一项事关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重要事情,应该展开好、落实好。   

 

 一、精准扶贫对大学生的意义  

  精准扶贫就是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克服家庭经济上面困难的原因,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帮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意义非凡,是他们解决学费问题、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有的学生几乎是唯一的途径,这也正是他们感恩的重要原因。对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杜绝因“眼红”,去骗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扶贫帮助。因为这样不仅他们不会懂得感恩,而且还会助长他们弄虚作假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因此,做好精准抉贫工作对大学生其有重要的意义redlw.com。   

 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做好大学生抉贫工作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要想实现精准扶贫,离不开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意义十分重要,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抉贫资助和抉贫资助等级的重要条件。所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意义重大。   

 三、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的存在问题   

 1.认定形式需充实。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主要是对学生整个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从而得出学生的经济情况,认定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老师、班级和学校有关部门对上交材料的认定。材料是否属实,从上交的材料很难核实。有的地方部门给学生出其的书面材料的格式和内容几乎一样,从材料中很难分出贫困等级,给困难的精准认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单一的自下而上的认定形式,给最终认定结果的准确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认定标准要清楚。什么样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困难的,什么样的家庭经济状况是特别困难的,在认定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基本上是老师和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凭“感觉”去评价定级,这给精准认定带来了一定挑战。认定标准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尺,没有刻度清晰的标尺很难完成精准的认定。认定标准在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上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自上而下设定好。   

 3.认定内容应健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应包含影响学生家庭经济因素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和成员身体状况等,还应包括各地区消费水平等。但在实际认定中消费水平的差异往往被忽略。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多结论没有材料支撑,缺乏说服力的情况,如在家庭年收人上的认定,基本上全靠学生自己去填写,缺少家庭成员个人收人证明。认定内容不全就会导致认定结果的片面化redlw.com。  

  四、做好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精准认定的工作   

 1.强化认定制度,规范认定程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认定工作,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和认定结果的精准,离不开完善的认定制度。完善认定制定,形成认定体系,应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认定校内制度和地方政府部门认定制度结合起来,强化认定对接,建立健全大学生家庭经济认定的校内外制度体系。  

  2.提升思想觉悟,开展诚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一个有效时机。针对认定过程发现的假材料、假证明、假民主,应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诚信考试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人人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大学新生人校抓起。  

  3.拓展认定途径,丰富认定形式。要实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精准认定,认定的途径不能过于单一,应从多角度多途径去体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逐步建立起地方民政部门和学校的直接联系,通过搭建互通平台,截断造假的可能性。打破现有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到学校为!巨的现象,应将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情况和所受的资助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乡镇,也能为地方的资助提供参考,实现从地方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地方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闭环。同时,拓展电话回访、实地调查等途径,用多途径认定来保证认定的精准度。在认定的形式上也要进行多样化,拓展家庭经济认定材料的充实性、群众反映情况的全面性,信息核实的准确性,如视频说明、群众联名等形式,为精准认定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  

 4.细化认定标准,精准困难定级。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上,应避免标准模糊。特别要细化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和不困难的认定条件,使认定难、判断难的情况有所好转。如确定特殊家庭经济困难的条件,应将家庭人均收人定为多少元以下(应考虑学校和生源地的实际消费情况),家庭中是否有成员在进行大病治疗,是否属于单亲家庭,是否是孤儿等作为重要的评选条件,达到这些条件或部分条件的,方可以被认为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对每个困难等级都要量化条件形成标准。条件量化了、标准细化了,定级精准度将会大大提高redlw.com。    

第5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资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7-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国高校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临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等的同时,还承受着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家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样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已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保障。但是随着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仍凸显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入学前从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另一种是入校后根据院系尤其是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获得的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认定。第一种方式开具证明的主体不是出钱方,国家目前对开具证明的规定尚无,缺乏约束和监督认定机制,导致开具证明比较随意,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加之生源地分散,各地区差异性较大,可对比性较差,给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入校后第二种认定方式相对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体系,都是仅凭学生之间的印象和负责人的班级干部经验判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把握标准无法量化确定,导致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公平性。

以上两种认定机制相对比较简单,认定的可靠性较差,无法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碍于面子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愿暴露自己的实际困难,最终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们不清楚其家庭状况,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平性和可靠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认定机制可以增加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宽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便于学生吐露自己心声的方式方法来做工作,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合理认定。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内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面临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等的同时,还承受着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多种消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辛辛苦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家里人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盼望着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实总是与理想差距很大,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的人际关系等,都让他们的身心背负巨大的包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现实情况都是讳莫如深,进入大学对比舍友、同学的生活等,产生对自己不满、鄙视的情感,孤独、失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绩优异,自尊心强,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不愿在同学面前表露,暗自制定较高的不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要在学业上与同学一决高下,但是由于学习目标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缺乏对其他同学水平以及高校学业难度的考虑,最终目标没有实现,导致产生失落、自卑心理,引发不良的后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善言谈,缺乏沟通,极易产生孤僻内敛的状态。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和未来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是影响这些学生很重要的因素,不断增长的物价和社会环境的多变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恐慌和迷茫。

三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这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它主要包括:学校资助管理相关制度、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资助管理业务的申请、受理审批等相关程序。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资助的业务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需要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网,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派送手段等传统信息管理方式,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阻碍了基础数据的广泛采集,影响学生信息的精确度。目前很多高校正在不断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2014年增设业务,为学生提供校园卡消费数据、学生资助统计数据、学生月生活费参考数据,为勤工助学设岗单位统一招聘信息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还要加强自主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业务培训,提高奖助学金评审效率,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资助信息共享,做到所有资助信息公开、透明。

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途径不足

现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主要帮扶途径有贷款(国家贷款、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各类)、勤工助学等经济上的资助帮扶,还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开展“砺心、励志、力行”教育。经济方面的帮扶要把资金发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键是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机制要健全,认定方式方法正确,现阶段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可以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经济上的资助帮扶只是表面的,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只是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帮扶途径中勤工助学是非常好的方式,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应该拓宽勤工助学多方面的渠道,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从活动中锻炼自己。心理方面的帮扶非常重要,通过“砺心教育”,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不同的项目来训练学生自我认知、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提升内在动力。通过“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和诚信意识,多做社会公益活动,拓宽资助帮扶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4

[2]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6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学习难点;教学策略;教师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化学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中考分值也由120分变为现行的100分,但学生反映学起来并不容易。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的重难点,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总共12个单元。根据朱少祥老师[1]做的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上册中的第四单元,下册中的第九、十、十一单元的难点认同比例是最高的。从学生角度看,第四单元和第十单元分别是上册和下册的2个难度高峰,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2道“坎”,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2道“分水岭”。这四个学习难度较大的单元分别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及盐化肥。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突破这些难点,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课时少、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凭着学习兴趣主动突破学习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学习化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性活动[2]。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此时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最浓厚的,但随着课程难度的逐渐加深,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时,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要及时借鉴金玉奎老师[3]的做法,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我国古代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介绍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将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等科学家的奋发学习和对科学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的事迹改编为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二、通过分散难点内容、总结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讲解元素符号,一下就出现了27种,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可以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可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学习内容归纳成12个主题,分别是(1)仪器和操作规范;(2)元素符号和化学式;(3)化学方程式;(4)物质的结构;(5)物质的分类;(6)碳及其氧化物;(7)金属及活动顺序;(8)溶液和溶解度;(9)酸碱盐的性质;(10)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11)气体的制取;(12)化学计算。这12个主题中,相对容易的为(1)(2)(3)(5)(6)(7)(11),相对有难度的为(4)(8)(9)(10)(12)和上述分析的单元难点基本是一致的。对(2)(3)涉及的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容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和疏通。在讲解(11)气体的制取时,可以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在学习(9)中“酸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手为模型,将左手掌比做是酸,大拇指为酸碱指示剂,食指为活泼金属,中指为金属氧化物,大拇指触到手心就会“变色”,食指触到手掌心就会“冒气”,通过这样的“物化”加强酸的通性的记忆,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可将右手掌比做是碱,做类似的模型,并于左手掌进行类比;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后,可将新增的知识点补充到无名指和小指上,这样伸出你的双手就可以了解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一目了然,新奇好玩,又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12)化学计算,似乎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不管会不会,一看是计算题,头皮就发麻,逃避思想就产生了,随之无从下手,最终不分析题目,胡子眉毛一把抓,乱做一气。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分析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平时题目中见到的单一物质,要求写出化学式并分析其组成与结构,对于题目中见到的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不纯的物质,则应分析其内部的组成关系,主要物质和杂质是什么,长期以往,自然地就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首先从心理上不那么害怕计算了,头脑清楚了,感觉也就清晰了,所谓的难点也就不难了。

最后要强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爱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力量,必须把热爱学生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并将此转化为能够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少祥化学教育2011,(10);19-21

第7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经济困难;认定制度;高等学校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事务性工作,这项工作更体现了教育的精神,保障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首要环节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由高校和生源地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近年来,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日趋增长,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暴露出多种问题,认定难度大,认定结果不够科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合理。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

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般包括民主选举产生民主评议小组,公开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结果等过程。公开民主的认定制度彰显了经济困难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保障了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这样的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学生多种原因不愿申报。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因病(故)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具有内向、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不愿意公开家庭隐私,不愿意参加公开评议,因此不愿意申报。二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关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也导致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通过人际关系、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诚信手段获得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假贫困生”现象依然存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配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高校、地方行政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高校的认定机制需要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需要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要持如实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行政部门接受审核盖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地位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另外资助是由国家通过学校补助给学生,作为地方“父母官”不愿意在此过程中扮演“黑脸包公”形象,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缺乏调查取证,一般不经过核查就直接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者盖章,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关系的人才能开证明,而相反真正经济困难的家庭想开证明难上加难。这些地方行政部门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使得经济困难的证明可信度下降。

(二)认定标准不够量化,缺乏可操作性。2007年《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的等级,给出了认定标准的原则要求,但范围太过笼统,标准不够科学具体,仅仅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孤儿、单亲、父母离异及家庭重大变故等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容易界定,而一般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对经济困难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因素多。比如即使同一地区收入相同的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子女上学、疾病、受灾、负债等情况也导致经济困难程度不同。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标准不统一,学生生活习惯不同,家庭对学生支持程度不同,日常用品来源不同,如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的高档手机和电脑等都是他人奖励或赠送的,这些因素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导致对学生经济困难情况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很难界定。

(三)认定程序不够严密,缺乏有效的监督。经济困难认定中虽然经过班级、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但较少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认定过程非量化的因素过多,人为因素使得认定工作随意性大,评定人员与评定对象的亲疏关系和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对评定结果造成影响,结果不够准确。认定过程中学生申请提交的户口所在地提供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过程是否要进行监督,评议结果完全依靠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责任意识、道德感等,缺乏规范、动态的监督,认定结果受到质疑。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规范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对接机制。地方行政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学生资助部门等要尽职尽责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核查认证工作。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要共同参与认定工作,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保证高校和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增加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共享。地方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中学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材料开展核查工作,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作为高校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考生档案相关证明结合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组织评议认定,及时向地方行政部门反馈并保持工作联系。

(二)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与方式。根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要成立经济困难认定评议小组,评议小组主要由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任组长,评议组成员人数在班级人数的10%~15%之间,各寝室代表分布均衡,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他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体现最多,朝夕相处的同学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由于长时间在同一时空内起居、学习,往往彼此间非常熟悉和了解,在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能够相互掌握情况,广泛征求待认定学生班级成员的意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成员意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所以从实际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评议小组成员的合理选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性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认定方式上,对于孤儿、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等特殊学生实行直接定性认定的办法,一般困难学生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结合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不愿意透露个人隐私等原因,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学生家庭情况的介绍要采用温和恰当的方式进行陈述,比如由评议组成员介绍学生家庭概况(隐去涉及隐私的部分),再由同学们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其经济困难等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与尊严,便于操作,可信度较高,也避免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二次伤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的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证。认定过程中学校、学院资助部分要加强对认定工作的检查,政策宣传的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严格的认定程序,是否公示,认定人员是否存在行为等。在认定后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做好后期监督反馈。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监督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资助学生的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实施多阶段、立体化的监督。同时,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工作人员修养,端正态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直,富有正义感,这样才能做到面临诱惑不起贪念,不滥用私权。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违反认定程序、弄虚作假的学生或认定人员立即取消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最真实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到申请学生家庭所在地考察并判定其困难程度,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实施困难。但是对于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定要认真核查材料,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家庭经济情况及困难程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对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实施动态监督,定期进行抽样复查,被查明经济困难程度情况不实的,取消其认定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参考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符合以下条件:无经济来源的孤儿;家庭遭受突然变故,经济难以承受;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突发重大疾病;家庭被确定为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单亲或父母长期患病、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家庭子女较多、接受非义务教育子女多;家庭主要劳动力下岗未就业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稍高于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认定为经济一般困难。目前,笔者所带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采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表》所涉及到的量化的指标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家庭方面有每位家庭成员工作与否、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债务、家庭成员上学情况等;申请学生方面有本人主要衣着档次、所用手机价位、有无电脑、常用洗漱档次、在校月平均花销等。

(五)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想保障制度。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假贫困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中个别的奢侈消费与不诚信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增强感恩意识,积极尝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加强诚信管理,倡导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现象予以处罚。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辅导、思想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认知,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困难认定,积极参与,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财富和动力,指导他们学会各种分析与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1]特别是在认定过程中,针对部分申请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辅导和理解支持,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认定过程。

作者:张彦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林.影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制度缺陷及完善[J].企业研究,2011,2

[2]王勇,许晓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赵冬梅.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思成,王敬文,魏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面心理及救助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5

[5]王焕斌.齐鲁石化公司员工化激励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6

[6]任莉.关于激励理论在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D].安徽大学,2005,5

第8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关键词:物质的量 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会面临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后更是如此.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连续性,但在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要求上又有一定程度的跳跃,这导致许多高中化学老师对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明显不满意.许多初中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对高中教师的教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找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共同点对化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入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着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学习这一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形成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比较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遇到像“物质的量”这样难以理解的学科概念之后,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在不久后便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刚刚从初中跨入高中的学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新旧环境的巨大差异,一时还不能很快地适应.此时学习内容再变得难以理解,认识上又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不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创设一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其中的寓意表明曹冲采用了化大为小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质量.生活中,食盐可以用天平称量,水可以用量筒量取.但是在微观世界里,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能数清楚吗?对于微观粒子,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而且它们的数量庞大,即便用正常的科学计数法表示起来也不方便,因此科学上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的目标层次低,内容上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思维训练跨度小,宏观思维多,逆向思维少等.而在高中,对知识的综合程度要求高,认知上由宏观转向微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同时要求教师为了突破物质的量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由直观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转化.

例如,通过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形成,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学习认识未知的、抽象的概念;通过生活中集合体概念的使用,选用合适的集合体概念来计量物质;通过物质的量和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运算,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习化学,既需要用形象思维来形成化学事物的表象、意象和想象,又需要用抽象思维来进行概括、判断和推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常用的方法,如对比、探究、总结、归纳等.

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现代称量工具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这个词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素材、比喻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物质的量概念的必要性,通过动画、举例分析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用熟悉的“集合体”概念为微粒个数“集合体”的引出作铺垫,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印象.

由于新课改标准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物质的量的教学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是存在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学习成绩分化等想象,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化学教学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化学难度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枯燥为生动

情境创设是使教学引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适时地将形象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通道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和理解化学的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来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探究化学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为他们自主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氮和氮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介绍谚语:“雷雨发庄稼”.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则彦语呢?做实验显然是不可能的.笔者从网上找到了教学动画“雷雨发庄稼”,我发现这个动画形象、生动,用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一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到雨水后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一场雷雨正如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 “雷雨发庄稼”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真是一举两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变瞬间为永恒

在化学世界中,许多化学反应可以瞬间完成,即便是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学生也难以逐步观察实验现象、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既可以将整个实验进程模拟出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还可以通过暂停键,随时将反应变化的速度作必要的控制,对于反应变化的快慢也能及时地调节,有效地达到调整进度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效果.

例如,研究Na和Cl2的反应这一内容时,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Na和Cl2的反应实验,学生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如氯气颜色的消失,反应剧烈并生成白烟等,而究竟是如何反应并生成新物质,以及生成的新物质结构是什么样的,学生是看不到的.原因是这个反应是在瞬间内完成的,传统的实验难以捕捉和把控.看似简单的问题,这时仅凭实验过程和教师的一味地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的.但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Na原子最外层电子如何转移到Cl原子最外层上的动态反应过程,变瞬间为永恒,就清楚地将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难点的突破是相当关键的.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有时即使是教材做了一些具体化的处理,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也显得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运用传统的手段有时在突破难点方面有局限性,如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知识的产生过程形象具体化,则有利于难度的降低,有效将难点突破.

例如,“离子反应”是教学难点,反应类型多,涉及的知识面也广,离子反应的书写易错难懂,主要原因是对离子反应的实质没有足够深的认识,为此,笔者制作了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通过演示反应中各种离子的运动变化情况,轻松地将“离子相互结合形成难电离物质的过程”这个实质明确了.这种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变宏观为微观,明显分解、降低了难度.类似的还有:“电子云”、“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原电池原理”、“离子键与共价键”以及“有机化合物中分子的空间构型”等知识,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来突破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