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一周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一周实训总结

第1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周期训练理论 质疑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集中质疑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训练周期理论在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见解。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简述

周期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Matwejew) 。他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 赫尔辛基) 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 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

随后,Matwejew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同时,Matwejew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框架。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 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 等。Matwejew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 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 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

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周期理论”的提出, 其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和实验的支持,马特维耶夫所用的资料缺少科学价值,只是从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几个项目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和规律,缺乏普遍性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科研水平也相应地提高,这一理论缺乏生物科学基础的不足,也日益突显出来。

(一)对“周期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的质疑

众所周知,一种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足以从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解释其自身的科学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它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上,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也就是说,“周期理论”是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前, 流行于世界的周期理论仍然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为基础, 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 认为该理论缺乏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持, 尤其是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支持。

(二)对“周期理论”在内容上的表述表示质疑

俄国的专家沃罗比耶夫经过7年( 1971~ 1977) 的研究,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的疑问。这种转换在沃罗比耶夫认为是不可信的。德国的专家施纳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自1965年以来Matwejew不顾及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是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对马特维耶“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 中国体育科技,2003(4): 6-9,51.

[2].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金健秋, 刘强,杨克新.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0,89-91

[4]林卫国,周锦琳,王红英, 等. 现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2) :262- 265.

[5]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 .辽宁体育科技,2004(6): 1-2.

作者简介:

第2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在2012年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优秀青年干部培训中,人资部与丰满培训中心着眼于公司发展战略要求,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精心策划项目设计方案,大胆创新项目过程管理,有效实施项目运作流程,在青年干部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以“十个一”活动贯穿项目始终辅助培训教学,应用4种教学方式、5种管理模式、沉淀出6项学习成果,简称“456项目体系”的青年干部培养特色新模式。

“456项目体系”主要内涵

以四个导向为切入点设计培训方案:即以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课程;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学习与交流相结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

开展“十个一”活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警示教育,一次拓展训练,一次读书交流会,一次生日party,一次党性材料分析会,一次座谈会,一次参观水电博物馆,一次篮球比赛,一次辩论赛。

四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参观学习,体验式学习。

五种管理模式:全封闭式培训,团队学习,互动教学,自主管理,积分考核。

六项学习成果:每周周报,PPT成果汇报,学习行动笔记,感悟集,学习论文,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两结合”指学习内容结合工作;“4A”指4项行动计划)。

“456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现代企业培训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成年人学习的固有规律,使培训学习从单一的学员对知识层面的认知上升为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锤炼心态、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交流,实现从听到、知道、认可、实践,到行为改变的递进关系,使培训价值达到最大化。

“456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突出解决公司对青年干部能力要求层级和标准的专项问题,结合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通过对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实现“456项目体系”的建立。

基于“456项目体系”的实践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课程设置及应用

设计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党性修炼、卓越表达、思维激荡、知识拓展、管理提升。“党性修炼”加深青年干部对新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及公司政策领悟能力,着眼公司战略总体目标,提高青年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卓越表达”提升个人公众表达能力,学习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思维激荡”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转变个人思维方式,重新认知自我,不断提升;“知识拓展”中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的学习,扩宽视野,接触前沿理论知识,了解新领域新信息;“管理提升”中学习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效能,提升个人领导力,学会合理制定计划,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贯彻力。

以流程为导向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培训班的有效管理,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具有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四位老师分别负责培训班的各项管理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前期,由专人负责培训学习手册的编排印刷,培训学习资料的排版装订,培训实施过程中所需教学物品准备以及会场设备的调试等;培训实施过程中,通过“互动教学、分享交流”等多种管理模式,努力使培训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确保实效”的主旨;培训结束后,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整理培训相关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对学员工作改善行动计划进行后期跟踪回访,收集经典案例,并对下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优化。

以提升青年干部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学习交流相结合。交流是促进团体学习效果的基本方式。在“读书交流会”、“PPT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后“学习园地”感悟粘贴等过程中,都给学员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一是“每周简报”的交流方式。班级成立编辑小组,针对一周在培训中心学习、生活等情况制作简报。简报内容包括一周动态、学员学习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风采展示、分享互动,每位学员都可以在简报上发表文章,大家相互交流,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二是“学习园地”的交流方式。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园地,学员们可以把自己学习的感受或老师课程中讲到的经典语录写在即时贴上,粘贴在学习园地,课间学员们相互浏览,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质感悟,大家分享。

三是“爱心家园”的交流方式。41位学员,每位学员都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神秘伙伴,这位神秘伙伴的到来,使自己有了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默默关注着他,记录他的成长以及每天的表现,把想对他说的鼓励粘贴在“爱心家园”上。在学习的同时,使学员都能感受到被别人关注的温暖。班级里的爱心大使会不定期的宣读爱心语录,传递每个人的爱心。

四是“总结分享”的交流方式。每周的课程结束后,学员根据一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学习,相互分享学习体会,并选派代表和全班分享三点,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员以空杯的心态从别人的收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

五是“辩论赛”的交流方式。聆听智慧交锋,感受语言魅力,举行以“责任·能力”为主题的辩论赛。辩论中双方辩手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出辩手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六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培训班党支部召开了“依法治企”学习座谈会,并邀请公司监察部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深入学习了新源公司依法从严治企有关要求,分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实施工作改善4A计划。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学习期间,每位学员要填写两结合工作改善“4A”计划,以一周为节点,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工作改善点,将思路转化成方案,再将方案转化成今后的行动计划,应用smart原则(可操作、可实现、可衡量、可评价、有时间限制),制定并描述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根据计划的制定,实施改善行动,使培训有效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种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课程之外,还设有专题研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

专题讲座。为了使每位参训学员训后在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培训班安排了包含多学科门类的30个专题,涉及历史、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当前时政,开设了关于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专题讲座中,课程将互动方式的演练、角色替换、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结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性格测试等穿行,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表达技巧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正确领会上级领导意图,有效完成组织任务》课程中,为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主讲老师设计了“最佳搭档”的互动游戏。课后,学员们分享了学习的所思所得。学员张会贞就在以“参与、分享、反思、成长”为主题的所思中写到,游戏过程中被指挥者茫然等待命令,指挥者情急之下有亲自操作的冲动。反思工作中,作为上级领导,如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习惯于指挥部下,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自身压力过大,员工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分别通过班委、党支部、各小组队长组织,选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流程,组织研讨过程,使学员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有效沟通,实现思维拓展,观念交流。培训班顺利完成了“读书交流会”、“党性分析会”等专题研讨活动的召开,并对研讨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整个过程,一方面使学员丰富了学习内容、交流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放松身心,交流感情,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体验式学习。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户外拓展、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体验式学习对个人而言,使学员战胜了自我心理舒适区,克服恐惧,直面困难和压力。对团队而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正确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种管理模式的实践

“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指严把各项考核制度,实施军事化管理。学员按照考勤要求,按时上课,并且克服严寒及自身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晨练,他们用整齐的步伐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用响亮的口号传递着青年干部的热情和活力。

“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即将学员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队长、队长助理、纪律委员、5S委员(5S源于日本精益生产,此处特指维护小组环境,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员可自愿竞争上岗。队长带领小组进行团队建设,组织大家制定本小组的队名、队徽、学习目标、学习公约,并依此进行风采展示。团队学习中,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队长负责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小组案例分析、总结研讨等环节各小组成员的发言;队长助理负责收集学员的学习感悟,课间粘贴在团队的“学习园地”上;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小组及班级的课程纪律;5S委员负责带领团队成员维护小组的5S环境。

“互动教学”的管理模式。即由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完整讲授,助学师进行课前气氛的调动和培训现场管理,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享受知识的盛宴”。“课间操、小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能充分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来吸收课程内容。

“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班中成立党支部及班委,实施管理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委成员由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组成,党支部成员由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成,他们承担着沟通师生、引导班风、服务学员的重要任务。学习过程中组织策划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十个一”活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通过QQ群、飞信的建立,搭建学员相互交流平台,辅助培训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分考核”的管理模式。即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团队累计积分制,分别针对团队建设速度、风采展示、课堂互动、5S环境、精彩感悟、研讨总结、竞赛活动、好人好事、课堂纪律等环节,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得分情况真实有效地反映到班级评分规则表中,运用透明机制,评选优胜团队,激发团队学习热情。

学员展示的六项成果

每周周报。由班委会成员组成编辑部,针对每周的培训学习情况编写周报。周报内容包括:本周要闻、本周动态、组织活动、心得体会、学有所思、培训分享等模块。学员积极投稿,针对课程、活动等自拟主题,分享心得体会。周报提供了学员交流的平台,全方位展示了学员学习期间各项收获以及丰富的培训学习生活。

学习成果汇报(PPT述学)。学员间的交流在整个培训班的培训管理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其搭建起了多样性的沟通平台,实现了学员间学习成果交流。如每位学员五分钟的PPT述学,就是由学员梳理、提炼、总结其学习期间的所感、所悟、所得而进行交流。

学习笔记。为学员设计了专门的学习笔记本,学员每天都将学习收获整理成学习笔记,记录学习知识点,学习期间经常回顾翻阅。培训结束时,每位学员的笔记本上都写满了各自的收获。

感悟集。学习园地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课间总能聚集许多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相互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共收集到300余条学员的感悟,且把这些感悟装订成集,作为学员学习生活的一个美好纪念。

学习论文。学习的真谛是能力而非信息的获得,学习期间每位学员将学习所得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论文,41份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设定主题,涵盖了公司系统生产、管理、建设、安全、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工作改善4A计划。培训设计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分别制定了个人的“工作改善4A计划”,计划中详细描述如何按步骤将学习所得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各项工作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行为的转变。

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学习成果的重中之重,密切联系了学员实际工作,优化了学员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系统思考能力。由于行动计划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这样就促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利用信息反馈进行培训评价和改进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顺利开展,达成培训的最终效果,在培训中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建议,以及对活动安排、课程设置等信息,以此进行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估。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管理、后勤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在对评估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复查的基础上,对培训效果再次进行跟踪调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及提出的有效建议。

“456项目体系”的鲜明特色兼具推广性

第3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摘 要 对河北省男柔运动员赛前10周机能状态进行个案分析,总结该队员赛前特点。以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赛前10周生化指标进行监控。结果: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波动不大,肌酸激酶和血尿素随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改变变化显著,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与队员表观状态有直接关联,睾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对运动员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指导教练员科学的调整训练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带来的破坏性训练和运动伤病等问题。

关键词 柔道 运动员 生化指标

在2016年全国柔道冠军赛上,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取得优异成绩,回顾备战阶段该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结赛前特点反馈到后续的训练计划安排上,能够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为研究对象,年龄22周岁,身高185cm,体重103kg,参赛级别为-100公斤级。赛前10周,分别于第1周、3周、6周、8周、10周测试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运动员赛前10周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

(二)血红蛋白监控指标分析

结合红细胞压积进行分析,运动员血红蛋白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第8周时血红蛋白值降至最低 141.7g/L,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第3周到第8周实战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加大;第二,运动员控体重。但由于营养补剂的合理应用所以波动并不太大。在经过一周对其训练量和强度的调整后,运动员血红蛋白达到最高值149.1g/L。

(三)肌酸激酶监控指标分析

肌酸激酶水平先增后降,第8周达到最大值369.76U/L,与训练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第1周到第8周肌酸激酶的值呈现上升趋势,经过两周的调整后在第10周下降到218.53U/L。

(四)血尿素监控指标分析

血尿素在第6周达到峰值7.85mmol/L,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c训练量的变化趋势相符。从总体数值上分析,血尿素除在第6周、第8周略超出标准范围之外,其他各周均处于正常的标准区间范围,说明机体对训练量较适应。

(五)睾酮监控指标分析

训练期血清睾酮升高有助于恢复过程加速和机能的提高[1]。该运动员在10周的训练期间睾酮值波动比较大,最高值567ng/dl,最低值347 ng/dl,出现低谷的周数在第8周左右,这段时间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较大,并处于控体重时期,睾酮值下降剧烈。教练员迅速调整训练计划,降低训练强度,第10周睾酮值有了明显回升。

(六)皮质醇监控指标分析

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使身体在激烈的运动应激时,加速分解代谢以适应运动的需要,但在运动恢复期中尽快下降至原基础水平,以避免机体内过多的消耗。该队员皮质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第3周最高达到15.26ug/dl,后几周有所下降(12.45ug/dl),考虑与睾酮下降剧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皮质醇分泌有关。第10周持续下降(10.82ug/dl),身体机能有所恢复。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可以反映教练的训练方案实施结果,指导教练员科学的调整训练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带来的破坏性训练和运动伤病问题。本次监测及时了解了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并加以调控,在第8周出现机能指标剧烈下降的情况,迅速调整训练方案使队员在赛前状态得到良好恢复。

基金项目:河北省体育局体育科技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6K009;20171032。

第4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

第5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一、扎实抓好常规管理,建设稳定和谐的校风学风;

1、抓好学前集训,做好各年级学生的适应性工作;

学期前,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分级组织了学前培训,其中有:一二年级的一日常规训练、七年级的适应性培训、八年级的住宿生心理培训、以及与新黄埔军校组织的三至九年级的军事训练。特别这次军事训练,历时四天,并且新增加了高年级的军体拳、住宿生的宿舍内务训练以及消防地震演练,学生不仅在训练中锻炼了体魄、锻炼了意志,还在其中学习到了一些生活和安全知识。扎实有效的学前培训,为新学期顺利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率、高度责任感的监督管理队伍;

上学年的学生会是第一届学生民选的代表,其崇高的威信和高度的责任感仍然让我们的历历在目。本学期学校更加深入开展“自主管理”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是否有效、是否扎实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学校学生会的建设和管理上。德育处认真有序的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和管理工作,通过报名、竞选、演讲、聘任、培训等程序,建立了一支在学生中有德、有才、有效的队伍。本学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评比才得以顺利开展,校风学风才得以稳定。

3、以文明班评比为基础,扎实稳固开展班级评价,促进班级管理;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为基础,开展学生评价,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在学校一日常规管理上,学校仍然以文明班的评比作为评价机制。通过从早到晚的,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室到宿舍的严格监督和细致的评价,以每周为单位评出三星、四星、五星文明班,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颁奖,此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班主任积极性,促进了班级管理,有效及时地控制了极少数不文明的现象。另外,根据学校的评价制度,以文明班评比和班级活动的开展为基础,学期末评出“学期先进班”和“学期文明班”,这也调动了班级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每项活动参与度和学生的普及性。

在学生评价方面,各班以学校的《德育考核量化制度》为基础,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本班的评价体系,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根据学生的每日表现、每时段的表现,评出相应分数,最后总结出每周的德育等级、学期末再评出操行等级,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文明班的评比和学生德育量化是学校最基础的德育工作。本学期,正是这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才在班级管理中形成多周五星、长期稳定的局面,才在学生管理中形成先进后进齐奋进的一种学习风气。

4、开展德育常规工作周总结、周汇报制度,做到常总结、有商讨、常反思、有进步;

在本学期学生会常规工作中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工作周周清的制度。学生会是学校德育监督工作的最前线,他们的目光看到的是最真实的。每周末,由学生会各部的部长进行汇报,总结出自己部门的得失,找出问题,并形成总结。在下周周一再举行碰头会,商讨应该加强的地方,并布置相应工作。这一做法让学校、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并且在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了自身的工作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深入开展“自主管理”校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下,我们在全校铺开了“自主管理”班级建设的研究。在整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成长、教师在成长、学校在成长。下面简单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

1、完善制度,提高班级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上学期末,德育处就“自主管理”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总结,其中关于文明班中“加星”与“降星”的规定这一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所以在本学期初,经过德育处几位领导和部分班主任的商量确定,将其中“加星”、“降星”结合一日常规中常见问题,比如仪容仪表、课前准备、课间纪律等,形成条文,定为制度。从整个学期看,班主任因为制度的修订,更加易与班级管理的操作,更加易于学生的评价;学校常规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也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进行班主任主题工作汇报,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6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心脏功能试验;体育和训练;大鼠,Sprague-Dawle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bility of myocardial contraction under different modes of training in rats.Methods Fifty-four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even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group (HIIT group), and endurance training group (ET group).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ut into a pool, 300 minutes a day, without any training; those in the HIIT group were given extra loading equivalent to 5% of their body weight, 10 continuous training courses a day, and forced to swim for six minutes at intervals of four minutes; those in the ET group were trained twice a day, 150 minutes each time at an interval of 60 minutes, without extra loading. All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six days a week for six weeks. The myocardial mechanical indices of the left ventricle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 after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myocardial contraction and relax abilities of the rats in E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HIIT (F=3.32;q=3.81,3.34;P

[KEY WORDS] Cardiac function tes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ats, sprague-dawley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机体的供能途径以无氧代谢为主;而强度低、时间长的耐力性运动,则主要依赖有氧代谢供给能量。两种供能途径的需氧量、产能数量及代谢终产物均不相同,因而对心功能的影响有很大差异。这方面的研究多限于单纯耐力性训练[1,2],或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的即刻观察[3,4],未见长期的高强度无氧训练对心功能影响的报道,亦缺乏长期训练后在体心肌力学指标变化的直接测试资料。本实验采用大鼠较长期的高强度间歇游泳和耐力性游泳两种训练方式,通过对在体心脏等容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力学指标的测试分析,比较这两种训练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rague-Dawley封闭群大鼠54只,雌雄各半,常规喂养,饮食不限量。开始训练时鼠龄13周,平均体质量180~200 g。

1.2 训练设备

矩形泳箱2个,每个水表面积1 500 cm2,水深30 cm,水温31~34 ℃。

1.3 分组及训练方法

实验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8只,每池同时投放9只同性鼠训练。对照组(C组)不加训练,每日置池中300 min,每周6 d,共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组(AT组)增加相当于5%体质量的负荷,每日连续训练10次,每次强制游6 min,间歇4 min,每周6 d,共6周。耐力训练组(ET组)无外加负荷,每天训练2次,每次150 min,中间休息60 min,每周6 d,共6周。

1.4 测定指标

6周训练结束后48 h,大鼠称质量,按45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0 g/L的异戊巴比妥钠实施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实验台,尾静脉注射3 g/L肝素5 mL,颈部切口分离右颈总动脉,将连通血压换能器的聚乙烯导管(外径0.9 mm,内径0.5 mm)插入颈总动脉向心方向5 mm,换能器连接RM-6000型四导生理记录仪(日本光电),描记颈动脉压曲线;然后将导管前推约30 mm进入左心室,妥善固定后待波型稳定5 min,记录左心室内压曲线、并从曲线上量取以下心肌力学指标:左心室内压峰值 (LVSP)、左心室内压最低值 (LVDP)、室内压变化速率的正相最大值 (dp/dtmax)、室内压变化速率的负相最大值 (-dp/dtmax)、心室开始收缩至dp/dtmax的时间 (t-dp/dtmax)、等容舒张期压力下降时间常数 (T值)、颈动脉压以及心率。每一动物的各项指标均测5个波型,取均值。其中T值=-(P0/-dp/dtmax),P0是-dp/dtmax所对应的左心室压力[5]。

2 结

去除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曲线异常者,共得测试结果44例。见表1。ET组LVDP与AT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32,q=3.81、3.34,P

3 讨

对经耐力游泳训练的大鼠离体心脏灌流和心室乳头肌张力-速度-长度关系的分析均表明,耐力训练对心肌收缩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6,7]。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在经耐力游泳训练后,大鼠心肌收缩功能有所增强,即使在安静、麻醉状态下仍能表现出来。其他收缩期功能指标两训练组与C组比较差表1 游泳训练对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异无显著性。同离体心脏灌流的实验结果相比,在体状态下心脏收缩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小[6,7]。对训练后的大鼠在体心功能的实验较少,文献报道,耐力训练后未显示大鼠在体心功能出现明显改变[8]。本实验通过对在体大鼠心脏心肌力学指标的直接测试,证实大鼠经耐力性训练后心肌收缩功能有所增强。其改变幅度不如离体心脏实验中明显,与体内存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有关。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强度较小,机体处于较高的有氧代谢水平,机体的代谢产物不会过量积累,因而有利于增强心肌收缩功能。耐力训练对心肌舒张功能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心肌肌浆网Ca2+泵活动加强、线粒体摄取及结合Ca2+增多等因素有关[8]。

本实验AT组大鼠在游泳训练时由于加上了相当于5%体质量的负荷,训练过程中可出现呼吸受限、CO2蓄积;运动强度加大,耗能增加;O2供应不足,无氧供能比例增大,能量供给减少的问题。加之间歇期短,不足以消除过量代谢产物、恢复能量储备等,可能导致心肌局部酸中毒,进而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和Ca2+转运过程,损害心肌功能。同时,应急状态下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活动增强,外周循环阻力加大;呼吸不畅,肺泡PO2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等,都可造成心脏负担过重。心脏持续过荷可导致心肌收缩蛋白结构变化,使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有利于提高心肌收缩的机械效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ATP供应不足与重负荷下过快的能量消耗之间的矛盾,但这是以牺牲心肌收缩速度为代价的[9]。本实验结果显示,AT组大鼠在停止6周训练48 h后,dp/dtmax仍比对照组偏低,提示长期以接近机体承受极限的高强度进行训练,又得不到充分的恢复和休息,将对心肌收缩功能造成不易恢复的损害。

本实验结果亦显示,AT组大鼠心肌舒张功能指标明显降低,推测该组大鼠存在心肌舒张不全、室壁顺应性下降的问题。原因可能有:①过高强度游泳时,心肌出现局部低氧、酸中毒,导致肌浆网重吸收Ca2+的功能降低,舒张期肌浆网内Ca2+不能迅速降至足以使肌动-肌球蛋白完全脱离的水平。有实验证明,疲劳心脏的肌浆网对Ca2+的摄取比正常时远为降低[9]。②高强度无氧运动中,能量消耗多,而生成量不足,ATP对心肌的“可塑性作用”降低,即收缩发生后,缺乏足够的ATP供肌球蛋白-ADP复合物快速转变为肌球蛋白-ATP复合物,致使粗、细肌丝脱离不及时或缓慢,甚至不能彻底脱离,导致心肌舒张不全的发生。长期进行过高强度的无氧训练,可加剧以上改变,且不易恢复。本实验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总之,耐力性训练有益于增强心肌收缩功能。长期采用强度过高的无氧训练,可能损害心功能,这种损害较明显地反映在心脏舒张功能的改变上。

【参考文献】

[1]BLOMGVIST C G, SALTIN B.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s to Physical training[J]. Ann Rev Physiol, 1983,45:169. [2]TIBBITS G F. Adaptation of the rat myocardium to endurance training[J]. Appl Physiol, 1978,44:85.

[3]MAHER J T, GOODMAN A L, FRANCESCONI R, et al. Responses of rat myocardium to exhaustive exercise[J]. Am Physiol, 1972,222:207.

[4]GRIMDITCH G K, BARNARD R J, DUNCAN H W. Effect of exhaustive exercise on myocardial performance[J]. Appl Physiol, 1981,51:1039.

[5]李云霞. 心肌力学和心肌收缩性能的评定[J]. 生理科学进展, 1980,11:212

[6]SCHEUER J, TIPTON C M.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 to physical training[J]. Ann Rev Physiol, 1997,39:221.

[7]MOLE P A. Increased contractile potential of papillary muscles from exercise-trained rat hearts[J]. Am Physiol, 1978,234:H421.

第7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瑜伽训练 核心力量练习 腰肌劳损

中图分类号:G808.14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到每个人,尤其在校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大多数人都会与电子产品打交道,平时在生活行为上不加重视,日积月累,最终大多数大学生会感觉身体各关节不适等症状,集中表现在颈部和腰部两个部位,其中腰部的反应最明显,甚至有的同学还反应出久坐后腰疼,脚麻等症状。作者通过去华中师范大学校园走访了解到大多数就诊的学生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运动是良医,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一方面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治疗疾病等作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正考验着每个位研究者。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医院就诊的患有腰肌劳损的大学生患者3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5人,实验组15人。

2.2纳入标准

所有腰部患者必须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均应符合《中医骨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肌劳损诊断标准:①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腰痛史;②背部经常出现疼痛,做事较多发作,修养的实践会有缓解,治疗好转,不就复发;③下肢以上有症状,双下肢没有明显的不适感。

2.3排除标准

(1)局部骨性损伤或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严重治疗局部皮肤病的患者;(3)其他可能对治疗有影响的患者;(4)不能够配合并完成治疗及测试的患者。

2.4研究方法

2.4.1实验训练

常规治疗:对患者腰部进行神灯治疗30分钟,随后进行手法操作10分钟左右,同时点针对治疗相应的学位,如肾俞、夹脊、腰眼等,最后运用轻手法进行整理放松,患者一周治疗3次(隔一天一次);

核心力量训练:(1)双桥运动训练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双膝屈曲,靠腰力将腰部顶起。每次做3-5组,每次10次,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控制次数;(2)平桥训练法:患者俯卧位UI治疗床上,双脚尖和双前臂平与治疗床,身体与治疗床分离,这样保持平衡状态。每次做3-5组,每组1分钟,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控制次数。

瑜伽训练:瑜伽训练以哈达瑜伽为主,并辅助瑜伽冥想法、呼吸法。患者每次治疗当天集中一起进行瑜伽训练,每次训练60分钟。

2.4.2实验测定

对照组:对照组的所有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仅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每次在做完手法后即刻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瑜伽训练,瑜伽训练由专门的瑜伽老师固定时间地点对所有患者进行瑜伽训练。

在测试前、测试2周后、测试4周后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以及腰部JOA系统评分,并记录数据。

2.5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办公软件和SPSS 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测试前、测试2周后、测试4周后两组患者腰部VAS疼痛评分比较

连续测试4周,分别对在测试前、测试2周后、测试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对照组与实验组测试前腰部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0?.07、7.1?.01,P值均大于0.05,即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测试2周后腰部VAS疼痛评分分别为6.5?.2和4.5?.32,P值

3.2测试前、测试2周后、测试4周后两组JOA系统评分比较

连续测试4周,分别对在测试前、测试2周后、测试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JOA系统评分,具体情况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测试前腰部JOA系统评分分别为11.3?.15、10.8?.91,P值均大于0.05,即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与实验组测试2周后腰部JOA系统评分分别为13.9?.01与17?.22,P值

4讨论与分析

VAS疼痛评分是由加拿大学者Katz J等人于1999年提出来的,是目前国内外普通使用评定疼痛的方法之一。评分表的使用方法即在表上画一条10cm长的线段,每1cm的刻度分别代表0、1、2……总得分共计10分,线段的两头分别在最左端写上“无痛”,在最右端写上“最痛”等字样,被测试的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线段上标出记号,以此来表示患者心理对自身疼痛的承受感受,疼痛程度和得分情况成正比。

腰部JOA系统评分是1984年由日本外科协会制定出来的,即为“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的评分标准。该评分是目前国际和国内普遍使用的评定要部疾病的量表之一。总得分29分,得分在25-29分为优、得分在16-24分为良、得分在10-15位中、得分在10分以下为差,得分越多腰椎状态更优秀。

3.1核心力量训练前后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在核心力量训练方面,对照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JOA系统评分在测试前和测试2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周萍萍等人探究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对核心部位的力量及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腰部的爆发力和耐力有显著改善,当腰部有力量时,那么相应的疾病能够有效治愈。

3.2核心力量训练结合瑜伽训练前后比较分析

在核心力量训练结合瑜伽训练方面,实验组的VAS疼痛评分和JOA系统评分在测试前和测试2后、在测2周后和测试4周后以及测试前和测试4周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

赵霞等人瑜伽对青年女性身体形态和柔韧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青少年通过瑜伽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女性的体重状况,达到减肥效果,而且能够使受测者的柔韧性得到提高,使其全身得到舒展,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能力提高,从而有效的提高机体代谢,达到治愈疾病效果。该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与本作者的思路研究结果类似。

5结论

(1)连续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机体的腰部力量,再一定程度上对腰肌劳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核心力量训练结合瑜伽训练比单纯的核心力量训练对治疗腰肌劳损患者效果更好;

(3)运动是良医,在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钳工教学 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Fitter Teaching

SHAO Jun

(Anhui Automobile Industry College, Hefei, Anhui 231131)

Abstract Fitte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practice, moved from the classroom to classroom training workshop, modular teaching methods, the tight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skills in teaching to achieve a "truth in fact, the real the rational "and skills identification and fitter closely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halk and talk" teaching mode, so that students from "being nic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o," great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eaching qualit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ccess to good teaching.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itter teaching; practice; application

1 传统钳工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基本上是中高考的落榜者,他们学习成绩较差,文化基础不好,普遍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够自信,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不部分学生都对实训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进行实训操作,不过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实训时仅限于简单的操作模仿,实训效果欠佳。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钳工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与实操课严重脱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的教材有明显的区别。(2)教学组织形式是理论和实训分开,课程先理论后实训,分别由专门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教学。理论课教师相对缺乏操作能力与实操经验,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教师的知识能力不同,讲解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讲解也会出现偏差,使学生学习内容对不上号。(3)理论课面面俱到的说教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无所适从。实训课长时间的应付性操作训练也让学生感动疲倦与乏味。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方法

课时分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课时分配上,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2,一个班级三周,总课时为84节。

教学内容:在内容上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热处理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钳工工艺进行整合,在内容的选取上结合职业资格证考核和行业发展最新情况要求,通过各个训练项目串联理论与实践知识,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我们将钳工理实一体化教学分成七个模块,分别是:锉削、锯割、划线、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套)螺纹、刮削、锉配。

教学过程步骤:

划分小组: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最好由班主任划分,共分四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相互搭配,相互学习。分组后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在实习中所用的工、量、刃具以及本组学生的考勤、整队、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等等。小组最终算平均分以培养团队精神。

实训工位安排及安全教育:带领学生熟悉实训场地,强调实训安全操作规程,上好第一堂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介绍钳工场地的主要设备及相关的知识。课程结束后,让各小组按照学号,找到自己的工位,并要求组长在每组同学的工位上都贴上姓名标签,方便教师在教学中的管理。

项目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每天早晨一、二节课在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第一节课主要是总结前一天的实训情况,对实训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的操作问题、重要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进行讲解、强调,巩固前一天的教学实训效果,并布置当天的实训任务,提出当天的实训目标。第二节课上新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解当天实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并对钳工技能考证中理论考试部分经常遇到的相关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训操作中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

实训项目课堂教学:每天的三、四、五、六节课在实训场地进行实操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单独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在现场进行示范、指导和监督,为学生提高理论和技能操作上的帮助。根据一、二节课布置的任务再次进行详细的讲解,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引导他们想办法、找思路,最终使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考核方法:主要分为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两个方面。

实训考核:通过三周实训操作,学生一共要完成两个工件的加工。第一个工件比较简单,是四方铁制作,单燕尾配合剂外圆弧的加工。主要是让学生们练习划线、锯削、锉削、钻孔等钳工基本操作和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的工具、量具和夹具的使用,为第二个燕尾配合工件的加工打下理论和操作技能基础,第一个工件应在第二周周四之前完成。第二个工件作为本课程实操部分的考核,是安徽省某年钳工中级技能鉴定实操题目,单燕尾配合,要求学生在第三周周四前完成。

理论考核:时间定在第三周周五下午进行,考试题目使用历年钳工技能鉴定的理论试题。

学生的期末成绩,不仅仅包括学生完成工件的评分和理论考试得分,还包括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等。

3 总结经验,扎实推进“理实一体化”课改

根据教学要求修编教材。将钳工基本操作部分划分为七个部分:锉削、锯割、划线、錾削、钻孔、扩孔、铰孔、功(套)螺纹、刮削和研磨、锉配。每个部分都包括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相关图纸文件盒资料、技术条件要求、工量具清单等内容。将其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再针对每一学习单元的设计及零件加工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专项训练。

七个教学部分中,各部分内容可交叉轮换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

注意强化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达标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进行考核评定,填写成绩登记表,作为阶段学习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

教学中按照“先学会再学好”的原则。学会每个项目基本操作,并掌握该项目的相关知识,由简单到复杂,先基础后专业,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管好管住学生。在实训工厂,学生不再像以往坐在教室固定位置上听老师讲课、做笔记,实训场地不可能保证学生每人都在进行认真操作,并且场地上也不可能没有钳工操作的声响,教学过程中,学生相对比较自由,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强调纪律,总有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在实训场地上乱跑、嬉闹,扰乱课堂纪律,还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严抓课堂纪律,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维持好课堂秩序,这是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9篇:大学一周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训课程 对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9-02

C语言实训是在对C语言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所开设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将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组织。此阶段学生对C语言已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错误估计,加之实训课程开设在实验室,学生容易将其与实验混为一谈,认识不够明确,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课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利用教学设备打游戏的现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愿意去学习,但是一个班级一般在60人左右,往往出现教师一直在辅导解决问题,但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因此“对分”概念的提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在教学中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实践,而后众多不同层次院校的老师陆续将对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1],如: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3]、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4]等。但是,这些应用大多在文科领域,而在理工课程领域应用较少。

1 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采用了一N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为: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由教师进行整体上的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与传统课堂的相似之处在于: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与讨论式课堂相似之处在于:鼓励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对分的独特之处在于:讲授与讨论时间分开,教师总体讲授之后,学生有一周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将教学清晰地分为3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讲授阶段:教师对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难点进行讲解;内化吸收:学生在两次课间进行为期一周的课本阅读、资料查阅、对内容进行吸收内化,为讨论做准备;讨论:将一周来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讨论[1]。

2 “对分”在C实训中的探索改进与应用

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C语言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过程监控与成绩考核形式3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应用。

C语言实训课程共18周,每周一次,每次两节(每节课50 min),前14周为学习阶段,后4周为学生完成自己实训课题与考核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讲授内容为综合C语言的基础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有一定功能的应用程序,分为若干基础知识模块,每周完成一个,第二阶段为学生完全自主支配时间,该阶段形成一个可运行的程序与实训文档。

2.1 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增加其认同度,在学期第一周的第一节课给学生普及对分的相关知识与新的教学模式,演示该学期学习后可实现的最基本的程序,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节课教师用30 min讲授实训一的相关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剩余20 min由学生熟悉一下教师演示的程序,课下到第二周上课一周的时间学生完成分组与自主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第二周前70 min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运行自己完成的作业程序,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编程思想,后30 min由教师讲解实训二的相关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并且鼓励学生围绕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学习讲授以外的编程知识,以此类推,进行到第14周。第15周开始,由学生进行实训课题的编程与相关文档资料的编写,此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不再进行讲解,在课堂上主要起一个监督作用,学生小组内完成一个项目,并将小组内遇到的问题汇总给老师,由老师进行答疑。

2.2 学习过程监控

由于笔者所在校是地方普通二本院校,且实训课程开设在大一学习完C语言之后,对于学生与课程可能出现如下问题:首先,学生从高中毕业未满一年,许多人还未完成角色转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大一的学生刚接触程序设计,对于编程还没形成概念,一遇难题容易出现畏难心理;再者,学生有时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导致难题越积越多。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每次布置完作业后,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阅资料完成,而在这一周内,学生接触老师的时间不多,因此需要将问题汇总,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首先应建立在线答疑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交流与问题探讨,其次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同时选择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同学充当学生助理,在进行实验室纪律管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随时遇到的小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时会更加容易简单。

2.3 成绩考核形式

C语言实训不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前学生在期末交一实训作业即可,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学期末从网上下载一程序上交,老师觉得自己教得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学明白,新的考核方式借鉴张学新老师在对分中提到的方法,将考核成绩分为平时与期末考核,平时根据每次课上交的程序作业评定成绩,平时作业共13次,学生可选择提交其中的10次,每次5分,程序功能实现可正确运行就给予5分,只要上交则给予3分,从而起到一个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期末考核提交一完整的可运行小系统,并撰写实训报告,其中系统编写30分,实训报告20分。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提交作业就会获得相应分数,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慢慢对该门课产生兴趣,这样不再以一个程序决定学生该门课的成绩,既督促了学生学习,又相对保证了成绩的公正性。

3 结语

对分课堂,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C语言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基础理论之后的实际编程能力,教师占用课堂的部分时间对学生起一个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编写程序,在自主学习中找到编程的乐趣,形成自己的编程思维。通过在2015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实训课程中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编程能力有了进步,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