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大学生活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生活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生活论文

第1篇: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学生培养;专业答疑;未来规划

导师(tutor)与教师(teacher)不同,高校导师通常是指研究生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做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等。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的教育家提出导师制。17世纪初,剑桥、牛津大学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随后伴随着美国学分制和选科制实行的逐渐成熟,哈佛等高校开始在本科培养中引入导师制。近几年,在国内本科教育中,随着对本科生教育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更好地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高校导师制的实行

本科生导师制第一步是匹配导师与学生。大一时期,学生与老师互相不了解,因此在开学之际开展一次所有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见面会,通过导师的自我介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之后学生定期找自己导师进行交谈,方式包括面对面交流、通过聊天软件,导师需要记录每次的谈话,分析学生是否遇到问题。随着交谈的次数,学生与导师之间逐渐相互信任。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对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了解,同时为了大二即将而来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对导师进行新的选择。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大一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在经过紧张的高考后,学生进入大学。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不同,高中学生以学习为主且有老师及家长的监督和管教,生活相对简单。而进入大学后,学生相对自由,而且此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始接触到社会,部分学生因过于放松而沉迷游戏,或者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想不通而出现心理问题。大学里虽然有班主任和辅导员,但班主任及辅导员管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不仅每天要完成复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心理、学习等事情,难以对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大一新生在与导师日常交流中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面谈或者通过电话,及时跟导师寻求帮助,或者导师通过对话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导师在前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都有较好的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思想引导,并给予解决方法。另外导师通过自身经历,引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同学相处,并且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二)专业问题解答在大学二年级时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同时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专科课程。课堂教学由于时间限制,教师要在按照教学大纲在规定的课时内教授完课程,有些问题部分学生不理解的。作为导师正好可以给学生进行解惑。同时,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导师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因材施教,辅导学生如何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可以更早地引导学生掌握在遇到科学问题时如何进行调研、做实验来进行科研,尽早地撰写论文。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给有继续读研愿望的学生打好科研基础。

(三)引导人生规划在进入大三、大四之后,很多高校的学生开始面临着读研还是就业的困扰。导师多数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导师在科研的时候会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单位有项目合作,对本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导师通过自身的经历,对学生讲解读研与就业的一些情况,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较为正确的选择。导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好人生短期与长期的规划,譬如如果选择读研,要做好复习考研的准备,选好研究生的导师和科研方向;如果选择就业,如何尽快地融入企业生活,明确自己的责任等。

三、本科导师制反思及建议

在高校实行大学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关注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同时对让学生明确大学要学什么、如何学、学完之后干什么,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等问题给予一定的解答,提高大学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提升了教育质量。然而随着高校扩招,教师资源有限,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起来困难重重。抑或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因缺乏经验和规章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少,只是走形式,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真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本科导师制仍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对部分班级或者部分专业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同时要制定规范的导师考评机制譬如导师与学生每周进行几次会谈,或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定期开展具体的会面主题,采取会谈纪要形式的记录,保证导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机会。丰富评价的方式,包括调查问卷形式或者导师与学生互相打分的形式来评价导师制取得的效果。同时制定导师选择制度,可以采用双向选择和多次选择,双向选择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愿选择导师,同时导师也有一定的权限。多次选择是指按学期或者学年进行导师选择,学生在与导师接触过程中,因为性格或者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学生可以选择继续跟原来导师,或者选择其他导师。

参考文献

[1]王娜,陈晗,陈子薇.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09-110.

[2]王振忠,张爱女,樊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探索[J].广东化工,2019,46(16):232-233.

[3]李小敏.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第2篇: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起点;“00后”;生涯规划

一、入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新生入学,是大学与高中的分水岭,是大学实施教育功能的开始,是高校培养人才工作的基础[1]。为促进大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塑造自己和营销自己为宗旨,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校史、校情,培养新生爱国、爱校的思想感情;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树立在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中奋发成才的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指导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规律,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学会自主性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意识,指导新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心态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我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强化学生“三个意识”即纪律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心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入学十课”为主线,为新生们的大学四年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入学教育的具体实施

以笔者学院“入学十课”为主线具体新生入学教育。1.开展新生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开展好爱国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的主要形式,所以笔者学院以“我与母校共成长”主题班团会和“唱响红歌、祖国在我心”拉歌比赛为主要形式对新生进行爱国教育。主题班团会使同学们了解校史,为爱校荣校打下良好基础。拉歌比赛主要以经典红歌为主,让同学们了解国家成立的艰辛和不易,为同学的军训增加了动力。2.开展学风教育。针对大一新生,笔者学院开展了榜样引领宣讲活动,以榜样的力量营造积极的学风和氛围。主要通过新媒体方式宣传学院近年来的优秀典型,邀请优秀学长学姐进行经验交流,让新生了解优秀生的大学生是如何炼成的;组织年级学生参加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的答辩大会,让大一新生了解优秀学子的学习方法、大学成长、个人工作等方面,榜样传递力量,这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斗志,利于其向优秀人才方向努力前进,为大学生活奠定一个积极的基调。3.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主要以“特殊的家长会”和走进“制博会”为主要形式。特殊的家长会上改变以往老师对于成绩的要求,而是一场关于大学生活、关于机械专业、关于未来发展的报告。重点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家校联手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另外补充了机械学科毕业生发展特点与职业规划,解决了学生与家长心中疑惑,使新生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高中到大学角色的完美转换,通过行为准则、思想政治建设、专业教育等方面的解读,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奠定夯实的基础。4.开展贫困生励志教育。针对于笔者学院贫困生比例较高的院情,以及今年来贫困生中学业困难生增多的情况,在贫困生入学即开展扶贫励志教育讲座,主要以贫困生优秀榜样讲座——榜样引领,向日葵计划——生活导航,心连心——谈心谈话,图书漂流——爱心赠书等活动,从思想、生活、心灵等层面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5.开展行为养成教育。为使新生在思想觉悟、身体素质、组织纪律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学校开展军事训练,军训加强了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了良好习惯、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国防观念、意志品质、自理能力等。6.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现如今就业的大环境下,如何正确把握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是大学生一直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让新生全面了解大学生活、就业形势以及未来工作规划的方向,通过邀请近期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会。

三、入学教育的意义

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教学目标和大学教育管理的特点,针对新生在思想、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正式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是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它发扬着扬帆起航的作用,指引着新生们在即将到来的大学时光中迅速地转变与成长。大学生入学教育有助于促进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正确掌握学习方法[3]。学院开展的系列活动,能够使大家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高中到大学角色的完美转换,提升新生的自身修养与文化底蕴,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天浩.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创新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113.

[2]张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09)57-58.

第3篇: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一)部分新生对考入高职院校不满意,觉得委屈了自己,或者经历高考的严峻考验,对自己放松要求,认为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学习,当务之急就是好好放松自己,把时间放在玩乐等事情上,从而在思想上纵容自己。其后果是可怕的,一旦心收不回来,形成坏习惯,会对未来的几年大学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明确自己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要取得怎么样的成绩,或者只是认为读完大学就是以找到好工作作为唯一目标。对于以上分析,学生显然缺乏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规划,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认识,除了毕业后期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外,他们是否想过通过大学的学习,培养自己交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又或者是否有让自己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三)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新事物、新环境等因素对于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普遍存在“志存高远”的鸿图大志。当遇到一些挫折,心态如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造成很大打击,使得他们产生两极的负面情绪,更加自卑或偏激地看待事物,影响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害怕适应新环境,害怕接受新事物,存在适应过程太长的问题。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锻炼,充满着各种挑战,包括自我适应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明显与以学习考试为主的中学时代不同,大学更多是注重一个人的发挥、能力培养,在独立的环境中锻炼自立的能力,对于过于依赖父母、老师的大学新生,的确会存在一些适应问题。

(五)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社会新鲜事物,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带来许多影响和冲击。这种影响对于学习目标尚未明确的大学新生是两极的,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使新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增强创新意识,节省学习时间;网络是一个宝库,但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以及各种诱惑,新生一旦沉迷其中,极易导致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

对大学新生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思想理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实际行动上引导其多学习党的理论与先进模范事例,信仰或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形成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今后的学习、人生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以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人生的自然发展必然会进入社会工作的阶段,大学的学习将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尤其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当今社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不等不靠,在大学期间应该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在锻炼中树立竞争意识。从新生进入校园到毕业,就要贯彻正确的教育思想,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认清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确立个人发展目标,避免形成“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等错误的就业想法。无论在任何时期,要抓住思想建设这一根本的、核心的工作,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固本强基系统工程。

(三)对新生未来大学生活的规划

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时期,给予新生一些大学生活的规划建议,从各方面给予他们锻炼。

1、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团建促学建,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上,时刻抓党团教育,将学生融入到党团中去,自觉接受党的教育,以党员、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活中,精神上有所追求。

2、打好学业基础,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贯彻通专结合的教学理念,打好知识基础,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如英语技能的学习等;在专业上要开阔视野,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在动手能力上锻炼自我;学有余力时可考虑参加考证认证等学习,通过每次的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除了可以查缺补漏,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3、课堂外,提高各种能力,如交际、组织等,适当参加专业设计比赛、论文比赛、社团文化、文娱生活等,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限的宝贵时间放在人生的学习上去,不沉迷网络、游戏等,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4、清楚了解自身的性格、能力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前树立就业意识,适当形成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让新生们学习、生活起来更有目标性,更好地珍惜学习的时间,为了不断前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鞭策自己不断成长。

三、结语

第4篇: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研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实施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意义

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计划》强调,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基础”课)一般在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论篇”。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连,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所以尤其应重视实践教学。就课程性质而言,“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做到知行结合,对各种规范要求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因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不应该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说明和补充,更不能纯粹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环节而流于形式,而应该实行更具挑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基础”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是指在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期间,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实例考查、问题探讨、社会调研等方式,对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受到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这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基础”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必须具有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实现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实施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目标

目前,在各高校具体实施方案中,“基础”课实践教学一般由课内、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组成。就其具体教学形式来说,大多会采用课内的讨论、辩论、演讲以及观看视频等,课外的参观考察、访谈、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对传统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或目标层次偏低;只把实践教学当作点缀或任务在做,使得实践内容脱离教学目标或缺乏对实践内容的深度思考和挖掘等[1]。就其本质而言,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实践,也就是重在参与、体验、行动。但不能止于这个层次,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升华。因此,“基础”课实施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力求让学生在考察实践、调查研究、独立锻炼与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亲身体会书本的理论,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认识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它以培养学生针对特定问题亲身实践探索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生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锻炼与收获:一是要学会用研究的方法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问题研究;二是要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亲身实践,主动设计、参与、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尝试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三是要联系所研究的问题,对比、反思自身的观念、态度及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2]。

3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基础”课研究性实践教学要实现上述目标,真正成为与理论授课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最重要的是要把组织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1组织实施的主体在研究性实践教学中,组织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对于整个教研室来说,在理论课程正式开始以前,就应组织全体授课教师集体讨论,详细制定并修改完善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承担教学任务的各位教师则负责具体组织学生严格按照教研室所制定的方案逐步实行。

3.2实践课题的提出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研室应提前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根据“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归纳、编写相关实践课题供学生选择。为更好地实现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可以让大学生亲自参与这一过程。如在某些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命题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学效果会更显著。总体而言,所设计的研究课题要从解决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是大学生感兴趣又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思考、研究的,并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主要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湖南大学为例,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大学新生不适应新人际环境的典型案例分析”“关于大学生作息时间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分析”等课题;在理想这个主题方面,则设计了“名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理想的调查与研究”“大学生理想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的个案分析”等;在爱国主义方面,“我的爱国情、爱国心、爱国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研究”“大学生国家民族意识的调查研究”等都是不错的选题。此外,“大学闲暇生活调查”“校园法治面面观”“大学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校园网络文明调查”“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调查”“长沙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人、车违章统计调研分析”“两地书?母(父)子(女)情”“何为低碳生活”“大学生网络交友状况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剖析”“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也都很有特色。

3.3组织学生实施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应尽量避免单个学生独立进行,而是要大力倡导和推广小组形式。湖南大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常是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以4~5人为宜。在分组时须特别注意,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应是同一个专业班的同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同时要及时宏观调控,以避免后期出现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在装订、存档以及成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组长也须经民主推选产生。课题实践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成员内部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每一项具体任务都应明确落实到个人。如谁负责资料收集、谁负责问卷或访谈主题的设计、谁负责撰写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谁负责打印排版最终稿件等等。以小组形式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能使他们的研究能力、实践水平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

3.4学生具体实践各课题研究组成员在经过多次讨论协商后,拟定详尽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确定恰当的方法,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比如,有的研究小组走出象牙塔,深入社区或农村,面对面采访社区居民、村民或郊区新市民,亲身感受民情民风;有的研究小组穿梭于学校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之间开展问卷调查或深入网吧暗访,了解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有的小组直接在校园论坛或社交网络上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有的则走进福利院、养老院,为孤儿和老人们带去欢乐与慰藉的同时,思考着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这些群体服务;有的走上街头,观察记录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公德意识与不文明行为;有的召开班级讨论会,交流各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与思考;有的参观监狱、旁听法院庭审,感悟领会我国的法治精神……各课题组努力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和能力,为完成实践研究课题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

3.5共同交流总结“基础”课理论授课结束之前,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或另外安排课余时间,让各课题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体会。在集中汇报之前,各课题组应对实践过程进行集体讨论,认真总结,利用相关软件对问卷数据和其它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一篇调研报告。湖南大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除要求学生提供调研报告作实践教学的成果外,还要求各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撰写和提交心得体会等。汇报时各课题组除了制作PPT讲解调研报告外,还可以制作电子相册或者微电影等,把实践过程中所拍摄的图片、视频、录音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等都通过多媒体设备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出来。最后,由教师作总结与点评,指出各课题组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各组以后可更一进提高与完善的建议。

4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评价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最后评价应注意全方位、综合性并贯穿全过程。既要综合考核大学生们对待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态度和参与热情,又要考察他们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去,并在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不但要评价学生们最后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投入与表现,尤其是检查与评价学生在开展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评价者可以是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即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个人或课题研究小组等。在评价方式上则可多样化,如对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质量的评价与对研究小组的最后汇报、成果展示的综合表现评价要相联系;对整个研究小组的综合评价与对各个成员的独立考核要相结合;既要有定量考核,又要有定性评价;既要让学生集体互评,又要有教师综合考核等等。以湖南大学为例,对于“基础”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一般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实践过程方面的分数,二是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方面的分数。实践过程方面的分数是评价学生对于研究性实践活动的参与态度和是否全身心投入、团队分工协作情况以及最后是否全部提交了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之外的所有其它材料(如实践计划、小组总结、个人心得等)。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方面的分数则是对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本身质量的评价。既包括对论文或报告这一最终成果的形式方面(如字体、字号、页面设置等格式)的考核,也包括内容方面(如课题论证的逻辑性、严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价。具体操作上,教师先对各研究小组的这两方面进行评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成员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团队中的贡献来确定其成绩。

最后,教师还可将学生在研究性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以此可以很好地弥补“基础”课考核单一的不足。跟以往单纯的卷面考试不同,此类考核更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无论是实践研究的选题、调研,还是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提交,自始至终,整个过程都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如资料收集和查阅的能力、社会实践和调查访谈的水平、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调研报告撰写的水平等,收获是很大的。此外,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性实践,对于提高和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思想、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无裨益。而且,这一实践研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德育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基础”课的总体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82-84.

第5篇: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