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大学特殊教育全文(5篇)

大学特殊教育

第1篇: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远程培训;职后培训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社会环境支持都给特殊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必然,2012年12月《教育部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各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各种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媒手段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既是特教师资培训方式的变革,也是特殊教育师资职后培训发展的新方向。

一、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问题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在近十年得到较大的发展,借鉴普教的培训模式,形成了“国培”“市培”校本培训三个层级下多种培训形式的培训体系。目前以高等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模式为主,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专家讲座和课堂授课的形式。传统的职后培训模式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入开展逐渐暴露出不足。丁勇、王辉等人通过总结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职后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机会少而不平衡;供求不平衡,培训缺乏连贯性、针对性、适用性等问题。综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我国特教教师数量庞大,仅特殊教育学校在编教师达31937人(赵斌,2005);分散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特教教师的培训资源配置不均;我国根据特殊儿童程度设置不同安置方式,也出现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教师,他们在培训需求上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科学历背景差异显著。并且特殊教育教师兼有教学、养护责任,平时工作量大,工作与培训冲突。传统的培训模式从人力物力上都难以组织难以满足一线特教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远程培训在特教教师职后培训中的优势

远程培训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体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培训课程传输给受训教师的教育形式。早在1886年,东京特殊培训学校(后为早稻田大学)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就开始以函授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目前,形成了广播、电视、函授、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面向社会的远距离教育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远程培训模式,对身处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软件授课培训。1990年起,西弗吉尼亚大学通过QuickTime和RealMedia软件向无法接收到卫星讯号的地区传授重症障碍、多重障碍、早期干预等课程,来进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远程培训打破了基于固定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的传统形式,可以在不影响教师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快速、系统地丰富其教学知识,满足不同层次培训需求;通过多种媒介手段,课件,授课视频,实时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可以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调配方面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真正体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成为教师培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在职教师们的青睐。虽然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并没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远程培训模式。远程培训模式在国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的成功应用,对于我国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正式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三、远程培训模式对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

(一)远程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拓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远程网络培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师的培训过程发展出多种培训形式,比如网络教育、远程视频、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等。网络的特点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等变得切实可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远程培训时空自由,内容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远程培训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自由开放,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中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二是学习对象的开放性,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想参加学习的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远程培训的内容包容性强,集合了各个学科、类型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类型特殊教育教师的进修需求。

(三)远程培训媒介的丰富性可以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远程培训利用网络多种媒介呈现出丰富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教师来说,直观经验、技能尤为重要。实地考察费用昂贵,精力有限。网络平台以更少的成本和时间,直观形象的观摩吸收到多位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四)远程培训的互动性,可持续性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连贯、有针对性的培训。远程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超越了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特教教师培训得以常规化、可持续。依托网培中心平台建立的一个长期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学论坛、QQ群、资源库、培训班级,在培训之前,培训期间和更长的时间内,即时了解到一线特教教师的切实需求,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搜集参培学员改进的意见。参培学员还可以持续与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名师、同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五)远程培训的时代性、国际化特性可以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最新教育理念,开阔眼界。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而学习者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学媒体也不再是简单的演示工具,而是成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的认知工具。远程培训的平台集合了国内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培训导师,获得最权威的信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起步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学习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术视野的开阔。

四、特殊教育教师职后远程培训面临的挑战

远程培训模式对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远程职后培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特殊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远程培训中心,要尽快利用已有的各级培训服务站的内部局域网,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全国开放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结构体系。另外,为了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快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网,并和培训服务站进行联接,进而联入互联网。使得特教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就能参加到学习中来,提高教师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网络只是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网上课程和丰富的网上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法开展下去。现有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课程杂乱,且以理论培训为主,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需求。网络课程设置需要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中心、一线特教教师共同参与下协调制定。

(三)健全远程培训监督考评机制。远程培训的评价难以把握的是对人际信息交流服务、学习模型、学习效率、学员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质量测评系统成为当前的重要课程之一。远程培训应该坚持:第一,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既要考查学员网上学习过程的情况,也要考查每个专题学完之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第二,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也要依据制定的评优标准进行评价。

(四)整合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远程培训丰富了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之一。其时空分离的特性在弥补传统培训模式不足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师生分离、教管分离,必然带来教学管理的弱化,师生情感的疏离。传统培训集中授课的组织形式,正弥补了远程培训这一弱点。中国特殊教育教师远程职后培训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于高等院校职后培训的理论支持、基于一线特殊教育学校校本培训的经验支持,整合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势是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创新的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筱雅.中美两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2]赵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培训现状及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3]教育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R/OL].news.xinhuanet.com/edu/2012-12/14/c_124093848.htm,2012-09-20.

[4]周瑞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5]王春燕.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及其破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9.

[6]王辉,陈琳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后培训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7]陈韵竹.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8]孙亚红.网络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9]张慈珍.“国培计划”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J].软件导刊,2011(3).

[10]连孙喜.信息化网络教育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11]来晓瑾.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2]曹红卫.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

第2篇: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慕课;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

1问题提出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和发展。依靠于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微专业应运而生,微专业是指提取某一岗位群的核心技能,以快速、集中培养的方式,通过五门至十门左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快速达到某一领域的工作技能要求,使学习者实现就业,补救高校专业设置与单位用人需求间的匹配问题,以学生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1]。目前对于微专业的探索和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以计算机等工科为主的探索偏多,集中在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对教育类专业的探讨几乎为零,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部分,教育对象包括感官障碍、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多重差异显著的群体,涉及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现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社会分工细化加速与髙校专业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且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其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平衡,信息化环境下,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发展为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契机。

2特殊教育专业慕课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大学慕课上线,2015年初,网易云课堂为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出“微专业”。目前慕课平台上线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共有17门,其中特殊教育类11门,包括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走进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国大学MOOC1门,爱课程2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学校语文教材教法、特殊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基础语法教程(融合教育)、大学英语(聋生)(上)、大学英语(聋生)(下);手语翻译类3门,包括手语基础—跟着聋人学手语、基础手语、民航服务手语;康复类3门,包括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儿童语言康复学、特殊儿童心理康复。2门来自高职高专院校,15门来自本科高校,由经验丰富和学术功能深厚的教师负责课程完成。特殊教育包括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等多领域,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听力学学家、诊断评估人员、康复治疗师等群体的参与和团队合作,慕课关于医学、心理、社会学、教育学等的课程丰富,为特殊教育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慕课平台向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认证证书;高等院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程变厚、课堂延伸,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成本。

3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高等学校职能可分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与部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学者们认为“微专业”培养模式具有课程精炼形式灵活、以职业和能力发展为导向、有专业认证机制等特征[2],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目前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根据对专业的了解选择适合的方向,形成触类旁通能力和迁移意识。虽然特殊教育专业未全面实现大类招生,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应具有广泛性。

3.1培养目标

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高尚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该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及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定位、区域情况确定专业方向课程群,基于此,将慕课平台下的学习资源与专业建设和学生发展相结合,促进特殊教育专业的合理细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及融合教育教师、康复机构教育康复师、聋人事业领域的手语翻译。

3.2培养内容

信息化时代,慕课等平台的涌现和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特殊教育微专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库;学生是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掌握信息化工具的敏锐性较高,乐于网络学习,并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是特殊教育微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信息化设备和智慧教室,便于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保障微专业学习的质量。根据现有师资和需求,可将特殊教育类专业分为三大领域:特殊教育、教育康复、手语翻译。每个领域下设置对应的微专业方向,特殊教育(智力儿童、听障儿童、视障儿童、自闭症、肢体障碍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感统治疗等)、手语翻译类(医学、法学、艺术学、电子信息工程等)。

4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方法

4.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把握微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慕课平台的合作,纳入慕课课程的学习管理方式,认可慕课平台学生学习的课程认证,互相选用其他高校开设的高质量慕课课程,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促进考核方式多元化,设置菜单式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微专业优势,促进专业发展、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结合。

4.2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发展的支撑和人才培养内容的体现,随着信息化时展,在线课程、慕课、线上学习等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潮流。基于慕课的微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通识课、专业交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循序渐进[4]。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交叉课。通识教育课程应采用线上、线下与线上结合、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制订总学分标准要求,在满足总学分要求情况下,每一个学科领域范围至少选一门课程,完成相应学分。专业交叉课程如心理学、医学,采用专业必修和课程选修的方式,学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其他交叉课程,以丰富的线上资源为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二是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大一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采取必修方式,通过线下以及统一的线上课程平台开展;根据专业发展、兴趣和需要,于大二选择微专业方向如某类型儿童教育或某领域手语翻译或某方面康复,围绕微专业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核心课程,以作为未来就业和深造的方向。

4.3改革教学管理方式

采用信息技术,现有线下课程结合慕课平台,学生选择相关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利用校内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和慕课资源,强调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实习实践能力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已有线下课程采用课下自主项目式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反馈总结等方式,即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快速高效的学习;慕课等线上课程,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团队讨论、教师指导方式的方式推进,以SPOC方式、线上课程认证为主。

【参考文献】

[1]樊华丽,彭瑶.网易云课堂之中国MOOC学习流程概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32-34.

[2]陈龙,王楠,冯丽丽.地方高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以D大学会计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2):152-155.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第3篇: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殊教育这一分支也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融合教育日渐兴起的时代,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一次次地刷新,特殊教育的内在含义也成为人们不断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解

(一)对特殊的理解特殊是相对于大多数而言的少数,说窄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划分。但究竟谁才是特殊的部分,我认为我们不该轻易定夺。生物多样性告诉我们,物种的存在千变万化,我们人类中的大多数为了生存不断演进,达到当今的一个稳定阶段,而是否有一小部分人类因为进化缓慢,或者过度进化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出现了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况呢?又或者,这是少数基因,为了在所进化的环境中生存的结果呢?你可能会疑惑,这样的进化怎么能说是明智之举?甚至可能是退化的表现。但换个思路想,或许可以说是这部分人类祖先的高明之处,以被大多数视为弱者的姿态出现,从而让自己的后代更多地受到其他同类的关注,这未必不是一种有利条件。另外,“特殊”一词的出现,本身就给两部分划开了界限。仔细想想,我们平常用到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原本的统一整体进行了无意识的划分。但我们应该知道,“特殊”一词的存在,对一个整体来说是矛盾的。但存在即有其存在的价值,即应该有其在整体中的一席之地。

(二)对特殊教育的理解特殊教育专业是为我们正常有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是我们习得教学特殊儿童的方法、形成特殊教育意识的过程,这是普通人意识里的特殊教育。然而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授知识经验技能的过程,早在人类出现的时候就应运而生。那人类出现时,是否就存在特殊人群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不论是先天的缺陷还是后天战争中导致的肢体残缺,都肯定了特殊人群的存在,由此也开始了特殊教育的历史。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特殊教育也从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众多教育分支中的一个。特殊教育存在的意义不只是细化了教育的种类,更体现了人类朝着民主、平等的方向迈进,更加尊重生命。人类作为一大种族想要更长久地生存繁衍下去,光是物质的丰富是远远不够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标志,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二、关于融合教育的建议

融合教育在今天的特殊教育行业里,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也是特殊教育史上的一大飞跃。随着随班就读的推行,各地的融合教育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当然,这是一切新生事物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开动脑筋,把这条路铺得更平坦些。

(一)法律需要完善,充分发挥法律武器的作用我国现有的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很多都存在标准不明、相关人员权责不明等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1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应当”“创造条件”这类泛泛之词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效力。相反,具有很大的弹性为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行带来不少的困难,也难以有力地为残疾人提供保护。[1]这势必给融合教育的推行带来困难。融合教育是在特殊教育基础上衍生的教育模式,它的很多法律基础也都是从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而来。虽然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中越来越重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当然也没有专门的融合教育法律条文。如果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加上行政人员的积极施行,融合教育在推行中的阻力必然会大大减小。

(二)“人力”“物力”亟待丰富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特殊班已经达到27946个,毕业生81017人,共有在校生665942人。[2]相比2018年的24716个特殊班,69401名毕业生,578826名在校生,[3]我国随班就读人数不断增加,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增多。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喜人的,但是多接收的这部分学生,受到教育的质量能否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呢?首先,特教老师和普教老师的分工合作是我们要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随班就读,需要特殊教育专业老师以及资源教师等其他相关人员和普通教育者的配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摩擦,包括教育理念的分歧,教学方法的差异,二者能否先妥善的“融合”,直接影响特殊儿童受教育质量。其次,开展特殊教学的教具、学校环境、科技支持在普通学校能否得到满足,也间接影响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不足,专业能力不够是一些普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两个角度综合分析,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职工需求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4]换句话说,如果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资源能被有效改善,特教老师的专业水平足够满足教学需要,那么不仅减轻了普通教师的压力,改善了融合的环境,也能让融合更有效果可言,随班就读才不会变成“随班就座”。

(三)推进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行有效的教育方法对融合教育的效果影响十分显著。找到“最佳实践方式”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5]。这里我认为,个别化教育成为推进融合的关键。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在对他们进行统合教育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一个特殊的个体,形成针对性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一样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角度,每个特殊儿童的教育都要与其自身发展特点相契合。不只是特殊儿童,正常儿童的教育也应如此。第二,个体发展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不同影响特殊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对其教育时,要考虑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充足的环境支持会极大地减少特殊儿童生活上的障碍。第三,针对不同儿童兴趣、生活的需要,制订个别的教育计划,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有助于特殊儿童实现自身价值,拥有多样人生,这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钟玲.美国IDEA的演进与我国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D].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2]特殊教育基本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3]特殊教育基本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4]王雁,王志强,朱楠,等.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

第4篇: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理念转型

在教育市场执行教学指导工作中,有一群特殊需求的儿童,当正常儿童在享受快乐童年时光时,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身心受到伤害,难以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常规教育。为了满足对这些儿童的教育需求,协助特殊儿童突破生活障碍,教育部门提出了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对特殊教育理念进行优化、调整,以求真正实现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全面发展[1]。正确的教育指导行为不仅可以为身心存在缺陷的儿童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也能够对我国素质教育的长久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为了满足特殊教育市场的需求,提高特殊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特殊教育的先进性,提出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特殊教育理念转型。

1现代教育理论对特殊教育的指导作用

1.1提供特殊群

体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每一个社会特殊群体的共同梦想,在特殊群体的社会调查中,90%的人表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希望经过专业的教育指导,使自身可以具备一项生存技能。因此,综合上述分析的特殊教育理念转型,应呼吁社会各界群体,给予特殊群体一个参与学习的机会,并提供他们与社会其他群体相同的社会待遇。要做到为特殊儿童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应增多市场中面向此类群体的教育机构。但综合当下市场教育现状发现,目前可提供给特殊儿童的教育机会十分有限,大部分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认知缺陷的儿童,均需要由家长花费大量资金为其聘请专业的教育指导人才进行教育,而大部分家庭由于无法承受高昂的教育费用,只能中途放弃或选择由父母对子女在家进行教育指导,而这种非专业的教育指导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十分微小。因此,社会应关注此方面有需要的家庭或社会群体,努力给予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帮助。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地方特殊教育机构可向国家申请专项教育资金,用于帮助更多特殊群体享有专业教育。

1.2构建全科学的特殊教育体系

合理且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是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关键保障,但综合当下特殊教育机构的建设现状,却发现其中仍存在显著的问题,为了改善现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全科学特殊教育体系,帮助解决制约特殊教育全面发展的障碍。制定特殊教育统一标准是构建特殊教育体系的核心,为了解决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普遍问题。可采用聘请心理教育专家的方式,由其对特殊教育体系进行指导,并要求专家参与教育课程制定的全过程。例如,针对语言表达存在障碍的特殊群体,应确保在教学中将课程安排的有条不紊,安排具有耐心的心理学家,定期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咨询。此类群体存在语言表达障碍,因此应明确“语训教育”对他们毫无意义,因此可在适当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行为指导,转变特殊教育边缘化的现状,提出针对性技巧教学。包括制作手工艺品等,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项可生存的技能,这种教育形式是十分有意义的。再例如,针对身体行为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可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对其进行生活行为教育。包括日常穿衣、拾取物品等,并采用反复强化教育的方式,使他们懂得特殊教育的意义。即便当下教育市场中尚未出台针对性的特殊教育“课本”,但也应明确特殊课程教育的实施,是应遵循系统性教育原则的,以普通素质院校的教学课本代替特殊教育教材仅为权宜之计,对于特殊机构来说并不是长久教育的计划。因此,仍需要多部门对特殊教育产业进行支撑性指导,基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思想性”角度出发,编制面向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教材,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特殊群体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也有利于其自身综合行为能力的提升。

2特殊教育理念转型策略

特殊教育理念只有时刻保持先进性,才能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保持与时俱进,因此特殊教育理念转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

2.1确定特殊教育未来的正确方向

特殊教育理念转型首先应明确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剖析特殊教育的意义,明确提出转型政策,或是变革理念的根本目的时,给予每一个特殊儿童均等受教育的机会。尤其在教育不断发生变革的当下,社会发展方向已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转移到重视教书育人上[3]。特殊教育是为特殊儿童行为与生活指导的关键,在特殊教育理念转型中更是应以此为切入点,才能确保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下,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应强调解决特殊儿童生活需求这一本质问题,将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理解特殊儿童需求、尊重特殊儿童人格、爱护特殊儿童心理、提升特殊儿童自理能力、确保以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为核心,将上述核心问题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使特殊教育过程更加满足特殊儿童对生活的现实需要,从而发挥特殊教育教书育人的最高价值。特殊教育工作的实施是一项从知识到生活能力、从事物到群体关系的过渡行为,社会特殊群体经过此种理念的专业教育引导,不仅应具备坚强的生活意志,也应在生活能力与生存能力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尽管特殊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没有一个显著的物质效果,但此种教育理念对于社会特殊群体来说,是具有直接精神效果的。转型特殊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应以社会现代教育理念长久发展为考量。目前教育市场中大部分特殊教育机构隶属于国家支撑机构,也是公益性教育单位之一。但由于机构教育理念的落后,或国家支撑资金不足,导致机构转型一直未有显著成果。在实施特殊教育过程中,他们认为若培养的人才存在流失现象,属于教育成本的增加,但他们却忽视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共识: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往往是双向的,投入资金为社会导入人才的过程,也是为特殊教育机构获取收益的过程。为此,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应从市场长久发展层面考虑,仅在乎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特殊教育对行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教育市场正逐步向知识型市场过渡,即便市场制定并了多项针对特殊群体的优待政策,但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面向特殊群体的终身教育成为事实。因此,在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展开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应先让有关教育机构明确,特殊教育将会伴随着特殊群体的一生,这不仅是特殊群体个人成长的问题,也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所需要关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遵循现代化教育原则,通过特殊教育,提高特殊群体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4]。通过提升特殊群体的文化意识,实现对自身发展的完善。特殊教育理念在当下教育市场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转型中严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才能确保特殊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明确特殊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进行特殊教育理念转型是十分必要的。

2.2协调现代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理念的关系

特殊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保障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全面发展的关键,考虑到特殊教育是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衍生的,因此在理念转型过程中,应关注两者的依附关系[5]。从教育产业宏观发展层面分析,两者的教育指导方向均为关注社会群体发展的完整性与全面性,也均是面向我国社会公民所执行的[6]。因此,在特殊教育理念转型过程中,应关注我国教育产业的主导发展方向,以提高特殊群体民族意识、文化意识、思想道德能力、科学意识为核心,在转型前应确立微观目标,致力于打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特殊教育理念转型过程中,应做到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将专业性教育向生活性教育过渡,在教育过程中,考虑特殊群体的缺陷,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实现全面育人的长久战略。例如,对于语言表达上存在障碍的群体,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应按照现代教育的方式直接要求他们“讲话”,而应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其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他们先学会“倾听”。并在他们倾听过程中,适当的对其语言表达加以引导,使其克服自身的障碍,以此达到教育目标[7]。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需要在面向特殊群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层面改革,以“多育并举”的形式,使特殊教育理念从现代教育理论中“脱离”,实现对其转型的目的。

3特殊教育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帮助特殊群体快速融入社会,使其享有与社会其他公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开展了特殊教育理念转型的研究。实施特殊教育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也是我国需要在未来不断完善的工作。针对上述分析,对特殊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设原则。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上述提出的相关原则既是特殊教育实施的基础,也是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特殊教育工作实施的指示。

4结语

第5篇:大学特殊教育范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当前特殊学校的教师很多是普通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也没有机会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使得很多体育教师无法了解残障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定出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可能脱离残障学生的实际。甚至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体育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代替。

(二)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的教材水平差异大

由于各特殊教育学校在选择体育教材时不尽相同,有的学校选择的是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有的学校选用的是发展较为完善的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有的学校是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学校特色的教材,由于各类教材的水平参差不齐,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也有很大差异。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更需要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训练,这就对教材水平的要求更高,如果教材设置不科学不完善的话,则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三)教学形式僵化,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大都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由于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大班额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而且残障学生的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再加上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单一,因此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僵化、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这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虽然有个别学校也编写了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训练预案,但是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本身存在惰性或缺乏专业的实施技能,则会导致编写的教案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存在随意性、家校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使得体育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和调查,下面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实施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强身健体性原则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这些身心方面的障碍影响了他们身体技能的协调活动,对特殊学生实施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使他们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锻炼自身的身体机能,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强身健体性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强度,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防止强度过小达不到健身的要求,更要避免强度过大对学生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益智性原则

我国特殊教育的群体一般分为三类: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这些残障学生由于长时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对他们的智力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益智性原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等团结协作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心智基础。

(三)趣味性原则

残障学生由于不同程度的存在身体或者心理障碍,他们更需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锻炼身体技能获得健康体魄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觉主动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安全性原则

任何体育运动都存在危险,虽然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存在身心障碍的学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贯彻安全性原则,在选择活动场地时消除安全隐患,教师对学生要尽到保护的义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严格的纪律保障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一)政府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充足的体育教育经费和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普通学校的常规体育器材并不适合特殊学生的使用,而定制的器材往往价格较高,这就限制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宽阔、完善的体育场地,种类繁多的体育器材和康复器械是吸引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为此,相关部门要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特殊教育学校强大的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生活。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网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加强宣传,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提倡社会各界对于特殊教育的参与支持。

(二)建设高素质的特殊体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学生,需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完成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体育教育理论,还需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如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学、病理学、康复知识、手语、盲文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效果。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并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残疾人比赛,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

(三)分析掌握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

了解与掌握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开展好体育教学的前提。特殊教育的对象是听觉、视觉、智力、肢体、心理等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的身体缺陷影响了残障学生个体健康的发展,他们在身体平衡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上都可能存在一定困难。而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是身体活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开展体育活动前,一定要了解残障学生的这些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残障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获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四)教学多样化,培养残障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残障学生主动参加体育互动的前提。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本体感知等,激发残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其次,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认知程度和能力实行差异性、个别化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强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简化内容形式或者降低难度,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所学,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兴趣。最后,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是最主要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针对视力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采用听觉和触觉的方式,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其获得直观的信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地视觉和肢体动作的演示,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这样使每个学生会都能获得体育活动体验,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五)开展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班进行学习,使之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旨在健全人格,习得社会的规律和法则,获得自立与自理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适应于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共同参加的体育比赛或者运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残障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残障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作为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体育教学的特点,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静,郭飙.浅析特殊教育战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内江科技,2009(5).

[2]何敏学,王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何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