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临床医学课程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临床医学课程

第1篇: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我国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全部采用该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组成。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其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与招生对象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我们只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们,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也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山东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在第二学年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使基础课与临床学习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4+1”模式同期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老三段”(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上岗位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1]。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如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将原来的“三一制”(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改为“二段式”———两个一年半的教学模式;而首都医科大学在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导论课,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同时增加了人文及实践课的比例等[2~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改方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适合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人文精神培养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4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由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常用技术5个子模块组成。同时结合乡镇社区医疗岗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方向模块,如全科医学方向模块、妇幼卫方向模块、保健与康复方向模块等。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3.1突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安排上,基础:临床:实习=1:1:1;在教学模式上,由“2(第一、二学年在学校)+1(第三学年在医院)”转变为“1(第一学年在学校)+2(第二、三学年临床课在医院上)”;在学时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1:0.37转变为理论:实验=1:0.52,专业课由理论:见习=1:0.28转变为理论:见习=1:1。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临床氛围,构建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与护士、医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课堂与临床、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1)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教师和书本,还有大量的病人,直观的病种资料等,主动参与的诊疗处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2)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床边教学时,以10~20人的大组课、3~5人的小组课和病例讨论为主,教学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个人成熟度高。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长了社会阅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建立了院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根据临床实际工作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3.2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

(1)第一学期开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第四学期末(实习前)到乡镇卫生院见习一周,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

(2)根据乡(镇)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我们增设了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救医学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

(3)实习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在二级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科的实习外,还安排了1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缩短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距离,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原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强化技能培养3个方面。结合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针对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增加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课时,针对乡镇卫生院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强化胸穿、腰穿、腹穿等乡镇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如对内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岗位需求,打破原《内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对原课程内容删减、整合、重组、优化后,编写出《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教材,在第一篇“乡镇社区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中增加了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同时,在编写中还注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这本教材较统编《内科学》教材更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此类推,其他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社区实践教学等。

3.4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实践课学时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课多的弊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在第二学期开课;将临床各科实训课整合为“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除专项技能训练外,增加社区急救综合实训项目、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等,在第四学期开课。整合后的实验实训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为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应的学期开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实行授课中过程考核和期终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进行“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第二站:面试,实践技能操作及体格检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第三站:计算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各种化验检查、心电图、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实行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核,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改革后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5与助理执业医师培养接轨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开设执业医师考试的全部科目。

(2)除普通基础课外,部分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的考试采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相同的“三站式”考核模式与考试题型。

(3)增加诊断学见习学时,并进行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3.6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必修课中增设医学心理学,在必选课中增设人际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而且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改革前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5%,改革后占总学时的12%,并强调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2篇: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第3篇: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理念探讨;思考临床医学课程教育

一、现代新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教育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卫生区域规划的变化,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出21世纪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必须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改得以体现[1]。我校的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一条主线(临床能力培养)、两种手(临床模拟和临床真实)、三个理念(三基、三严、三早,“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四个模块(早期素质教育课程、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临床基本技能课程、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其中诊断学在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中起到重要作用[2]。

二、我院诊断学教学新理念的初探

诊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樑课程。根据教育理念改变的思路,我教研室围绕能力培养的主线,在多项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理论授课加强集体备课(预讲、填写教案、书写讲稿)的作用。集体备课在预讲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授课内容、方法、技巧更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授课时教师能避免“背课”、“读课”或“授书”的传授知识效果,而能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3]。

(二)问诊技巧训练在理论授课时重视强调过去簿弱环节,如引言、每项内容归纳、小结、再度核实、用过渡语言转入下一内容、结束语等,按医学模式转变观念,适当介绍沟通技巧的内涵,提出换位思考的理念。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学习在病人面前什么能说、什么不宜说的沟通技巧。

(三)体格检查着重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4,5]。实施方式包括:理论授课、观看多媒体课录像、教师示范、学生互练,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型进行训练,床旁教学或示范等,着实做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实验课除传统理论授课外注意更新方法和内容更多使用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演示,安排全面开放临床技能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和实用的检验方法。

(五)病历书写除重视病历格式和内容外,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适当介绍一些与伦理、法律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病历书写的法律观念。

三、我院根据学习新教学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上不仅满足有基本知识和理论更要重视有关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循证医学观念的建立和伦理法律意识的加强,培养学生从注重病到注重人,从给人治病到全面保障人的健康。

(二)授课方式上传统授课法是“黑板”、“粉笔”、“板擦”、思想,未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三)教材使用上从只用规划教材转变为采用“立体化”教材[6]。采用“立体化”教材主要指除使用规划教材之外,提供相应的配套教材,如各种辅导书、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习题集、相关网站等,使学生可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开拓思路、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上主张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协助式教学,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教学)、以病例为中的学习(CBL教学)、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主张课堂授课结合课外教学活动方式,如学习查阅资料、参加临床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五)教育资源上从过去学校封闭状态转变为教育资源共享。

(六)医学“模拟”教育与“真实”教育相结合模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少医疗纠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发生,实现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安全过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医学模拟教育成为临床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但是模拟教学不能取代传统的床边教学,模拟现实与真正实际不能画等号,因此模拟教育应与真实教学紧密结合,才是正确的做法。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施,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掌握常用教学方法外,要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技巧,要不断研究教学效果,今后仍需遵循教改效果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达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各项教学环节实施中,继续按照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新形势的要求。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想模式,教育理念更新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2]张跃银.临床医学专业构建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张毅.某独立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培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4]周汉建,田虹,汤美安,郭云蔚,谢旭晶,郑永江,熊肇军,林文晖.教育理念更新及其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01:202-203.

[5]马莲环.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6:836-838.

第4篇: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高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需以德为先,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课堂教育更是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路径,通过课程融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1]。高校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学习和深造后多会投身社会实践,以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自我。而品德则是其中的标尺和指南针。只有以德为先,才有可能让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用在正途,既不为眼前短暂利益迷惑,也不畏挑战与困难。因此,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为树人[2]。同时,高校学生在心智发育上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感已基本成型。此时更需要强根固本,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进行品德塑造,根植家国情怀与思政理念。高校学生花在专业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多,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中占比较大,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学生中示范影响力较强。由此,通过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人才培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文章以高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在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推进中的具体举措。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立足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中要求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融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一方面,临床医学的修业年限长。不同于其他专业本科教学多为四年制,临床医学的专业修读年限一般为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虽然只有三年学制,但还需进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等,而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造诣和建树,更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深造[3]。因此,临床医学的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时间更长,临床医学可以说是一门“大器晚成”的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以真正应用。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临床医学的高校学生容易与其他不同专业的伙伴产生比较,当自己还在学校苦读修学,其他专业的伙伴却已可以迈进社会工作挣钱,如果理想信念不足、品德情操不高,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怀才不遇的自卑感与自负感,因此,在临床医学的高校教育中,亟待推进课程思政作为定心丸和指南针,帮助临床医学高校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品德情操。首先,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临床的内涵即是在观摩实践中不断掌握应用前沿动向,而在应用实践中,临床医学面对的都是最高级的生命体———人类,换言之,临床医学的学习和操作关乎人类生命,患者将生命托付给医生,临床医学的学生更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课堂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阶段就开始不断浸润启迪,融入在课程思政中[4]。其次,临床医学常常见证生命最脆弱的时刻,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持从业初心。临床医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作为奋斗在生命一线的人,经常会面对人性的考验。患者或因为金钱,或因为不想拖累家人,或因为讳疾忌医等等原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不得不面临生死的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行医济世路上的起步者,更应该在高校阶段就通过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打好思想基础,对可能面对的人性善恶做好较全面的了解和思想准备,从而坚持一视同仁、医者仁心的初心。由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都决定了思政育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更决定了通过课程思政推进落实育人任务的落脚点。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临床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要基于立德树人推进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基于临床医学的理论特点与实践应用提炼典型的思政元素。

(一)爱国情

临床医学中立德树人情怀的根基和灵魂是爱国情。这也是决定临床医学温度与高度的根本,是区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和国外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经济体制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本质与核心,是维系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士凝聚力的纽带[5]。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学中常需要观摩实践,而且有的特殊病例并不一定可以在就近的地区接触,还有的病例研究时间宝贵,一旦延误时间可能会错过窗口期而产生变异。因此,临床医学的专业学习和难题攻克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包括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赶往别的地区研习、通宵达旦学习等情况均有可能发生。在面对以上困难时,需要榜样树立和思政力量推动,以爱国情怀为依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中,可通过钟南山院士等典型树立榜样,提炼爱国情怀元素,将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具象化。钟南山院士已八十多高龄,仍然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赶往疫区,并马不停蹄地投入抗疫战斗中。钟南山院士已经取得了临床医学界高度的认可,按常规也已经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仍然会不辞辛苦冲到一线,可见驱动他的肯定不是浮名与金钱,也不是功成名就受人追捧的快意,而是拳拳爱国之心、赤子之情。以国家民族健康为己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临床医学上最容易得到体现,其中钟南山院士等楷模正适合渗透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中,在讲解特殊病例时穿插榜样故事,激发爱国情怀,点燃报国斗志。

(二)求知心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还应包括对学生求知心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之所以修业年限长,除了专业内容丰富、体系庞杂的原因外,还与医学知识更新快、影响力大的专业特点有关[6]。一方面,医学知识更新快,需要不断学习求知才能保证临床实践的效率与效果。以2020年疫情为例,虽然与非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疫情的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来势也更加凶猛,没有可以直接迁移的救治方案。这时候就需要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积极探索,不断求知。此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抗疫英雄,他们通过积极的临床实验提出了一个个抗击病毒的可行方案,他们的求知和科研能力打败了不断变异的病毒。这种求知精神值得传承,疫情中的求知更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极具时效性和典型性的鲜活案例。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医学知识的高深,普通群众对临床医学常有敬畏心,将临床医生置于较高的权威位置,常会像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医生求教健康知识,并以此为准则向周围的人传播。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群众最容易也最高频接触到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特点自带的形象光环,对外的医学知识科普以及医学知识解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有不准确甚至误导的回答,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普通群众的自行查询。由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也应渗透相关理念,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身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本着“敬佑生命”的敬畏感,保持求知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解答传播医学知识,对于自己不确定的内容,要认真求证具体落实或坦诚空白,不应该信口开河。

(三)大局观

大局观也是基于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需要培养的重要维度。这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密不可分。临床医学修业时间长、成果迸发晚,需要有大格局大视野才不容易被功利主义所迷惑,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到自身所投身的行业的意义。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面临两难的抉择[7]。首先,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抉择的困难。临床医学中,常面临器官移植配型不足、突发意外需要输血而血库不足等情况,还可能面临恶性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同时需要救治而资源不足等情况。其次,人才的紧缺性也导致了双趋冲突。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相对紧缺,尤其是有多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研究经验的高精尖人才。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都可能需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到偏远地区作为相对高端的人才支援基层发光发热,还是留在一二线城市在更大的平台上学习锻炼,是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断思考也终将面临的抉择。此外,发展的抉择也是临床医学生常面临的两难选择。我国临床医学事业在近年来虽然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和需要填补的理论与实践空白。且临床医学专业细分领域多,每个细分领域的深耕短则数载,长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对不同的研究方向与课题,需要大局视野才能做好选择。对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即可通过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等经典两难选择的经典案例作为引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抉择水平与偏好,并对缺乏社会思考、大局观不足的选择重点关注,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站在大局视野中做好选择,要以对社会大局发展最有利为参考标准做好从医选择。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还决定了从事临床医学需要有无私奉献的大局观。当代社会医患关系问题较为突出,常有医患关系的负面新闻。且由于信息渠道的丰富与开放,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即使在校园内也能轻易获取相关事件大量的新闻信息。与其对医患关系讳莫如深,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假象社会的恶意而惶惶猜测,不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即对相关现象展开讨论,传递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艺术,积极传播医患关系中的正能量事件,避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片面偏执看法,促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全局观,即使有社会有小部分偏执的患者,但多数患者都是友好体贴的。

(四)荣辱感

荣辱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修学从业的保护伞。基于立德树人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自然离不开荣辱感的贯彻[8]。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大部分的从业方向都是临床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把握着患者的生死,也大多将会直面人性的考验。有的患者为了求“保险”,会以红包或其他形式向临床医生输送利益。而这与临床医学的职业道德是相冲突的。教育者应该在课程思政中即渗透职业荣辱感,对患者一视同仁,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天职,以接受贿赂、私相授受为耻。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可通过受贿终毁前程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引导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荣辱、走正道。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的成就感与荣辱感应该来源于救死扶伤的价值实现,而非经济利润的大小。在课程思政中,可以时事为依托,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形式传输医者仁心的荣誉感。如临床医生给经济情况一般的患者开适用的价格偏低的药,而非追求业绩和收益鼓吹“进口药”“特效药”。又如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抵抗力,给年长且多并发症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方案。以上皆是临床医学专业荣辱感培养的生动案例,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可提炼的选材。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和荣辱感等思政元素需要在临床医学的课程中贯彻实践,需要精雕方法、细推过程。

(一)案例研讨

可通过案例研讨的方法推进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9]。首先,选择时效性强的案例穿插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中。一方面,时效性强的案例更能引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共鸣。无论是近期关注的疫情还是医患关系等案件,讨论时效性强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与思考度,让学生客观认识临床医学所处的社会环境,研讨的时政案例都和自身密切相关,且在可预见的今后从医生涯中有较大可能遇到。另一方面,案例的时效性保障了案例的选取能够符合时代精神,这与思政教育中的时效性要求是一致的。不同的时代对临床医学的定位乃至对专业的期待和要求都有所不同,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临床医学的定位更多在于治病救人,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人群存在“亚健康”、心理困扰等情况增加,人们对临床医学还有治未病、保障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健康的期待。由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也应该因时制宜地融入时效性高的案例元素,促成学生养成求知心、大局观等品质;其次,需保障案例研讨的目标明确、内容深入。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以案例研讨为载体,但更需要明确研讨的目标,形成可见性的研讨成果。案例研讨目标的明确并非强求形成一致的研讨结论,而是对研讨结束后的思想要求达到新的高度。研讨中可能会有意见的分歧,更应鼓励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性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此外,可通过丰富的形式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参与感,促进言行一致。案例的研讨可通过与医学伦理专业课结合的形式开展,也可在每节专业理论课课前用小节式讨论。案例的选取还可通过课前调查等形式充分征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意见。由此,通过提升专业紧密性和学生参与感,充分调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突破性的转变,提倡将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取向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10]。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程繁杂,专业学习难度较高,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可以促进学生转换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较高的适用性和较明显的效果。首先,翻转课堂中可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挖掘思政研讨主题或思政实践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由个人或团队提报思政研讨主题,并通过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自主研讨及展示。还可以通过志愿实践等形式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服务,体验临床工作中的职业精神;其次,翻转课堂中教师也应该提供有效的引导支持。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多是临床一线的专业医生和“双师型”教师,可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站在平等研讨的角度现身说法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思政案例资源,或对接资源与平台提供思政实践机会等。

(三)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落地,且情景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能让思政教育的落地更有效。一方面,可借助附属医院资源在真实情景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落地。临床医学专业本身即是为临床从医作准备的学习阶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通过一线实践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实践过程中直面思政元素,提早产生深入的思考,并从临床医学现任从业者中找到身边的榜样参照,践行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另一方面,真实的情景教学对客观环境及资源匹配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模拟情景是更高效、可覆盖面更广的课程思政手段。可通过角色扮演、文件筐处理等手段创设模拟情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体验思考医患关系和专业价值,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落实。

四、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课程思政影响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态度,而内在思想和态度的考察多通过间接的行为表现来体现。由此,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在评价落地中尚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尚需要进一步反思与完善。

(一)现实表现中的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由于现实表现贯穿课程内外,且成熟个体的行为一般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现实表现最容易观察课程思政落地效果。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效果可由课程内的表现积极性进行评价及反思。首先,推进课程思政后,最直接的表现应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向好转变。在思政案例的激励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意识到专业的神圣感与使命感,从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风貌;其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的现实应用应表现为科研素养、学科竞赛等水平提升。通过渗透课程思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学无止境,求知欲提升,学习倦怠感下降,应该在科研的创新性、积极性,学科竞赛参与性、主动性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落地可与临床医学专业考核有机挂钩。课程思政作为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伦理类课程本身即有较高的融合度。因此,在临床医学伦理类课程的考察中,可注重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如思政案例、时政案例等。同时,在伦理类课程考察中,也应注重挖掘爱国情、求知心、大局观、荣辱感等思政元素,并在评分标准的设置中适当考虑权重的倾斜。但通过现实表现体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性仍有待考察。在推进课程思政的短时间内,由于受思政案例研讨、情景教学等方式的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会表现出较积极的态度,体现较高的思政觉悟。同时,在考查中为了获取优异的成绩,学生更是有可能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作出拔高式的回答。因此,课程思政的效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提升。在考察中,应更注重对实际行为的观察而非停留在纸面作答,同时课程思政应该结合时政持续推进、不断促进思政元素的内化而非寄望于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一蹴而就。

(二)社会反馈中的课程思政评价及反思

第5篇: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医学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使得传统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已满足不了现如今医学人才培养需要,这就需要学校了解现如今医学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培养需要,并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善,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大多沿袭传统生物医学体系

在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学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沿袭传统生物医学体系的问题,部分高职高专并没有根据现代医学模式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逐渐落后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1.2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缺失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存在缺失,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虽然重视教学的严谨性,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而且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虽然可以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缺不利于学生个性以及潜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2.1加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调整,主要是指将原本较为分散、独立的课程合理整合,并剔除其中的冗余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还可以为实践教学课程预留出更多的课时。首先,应结合学生的培养需要对原本的必修课内容进行精简及整合,并将部分非必要的理论内容划分到选修课程中;其次,应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应小于理论知识教学课时,而且,在规划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时,不仅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从而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并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第三,还应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渗透,通过人文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2.2合理优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学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观念,结合当前临床医学行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理论知识方面,不仅应将现如今临床医学领域的新知识纳入到课程内容中,还应将基础理论知识合理划分为必须掌握以及应该了解等几类,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及核心内容进行突出讲解。而在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调整上,教师应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教学重点,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挥以及潜力的挖掘;其次,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调整方面,应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目标,不仅应结合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医学行业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还应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可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实践实验室的创建,并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兴趣,并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了解,还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加强优秀教师团队的创建

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应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作为讲师,结合实际案例为学校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以及相关经验的讲解,或者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相应的专题讲座进行学习,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学校还可以聘请医院的专业医生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们讲解相应的实践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实地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3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从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入手,在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素质培养质量,并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调整和优化,提高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能力高、职业素养高的技能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加蓉,徐剑铖,王卫东,向炎彬,刘禹莲,黄静.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临床综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02).

[2]覃汉宁,凌媛.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简亚平,陈晓育,阳晓,胡晓军.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

[4]苏水桥.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