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临床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思维的培养

第1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肠外肠内营养;专业药师;临床思维培养

肠内肠外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非常复杂,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临床不可或缺的专业。本文简要阐述该专业药师的临床思维培养工作。

1 建立本专业药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

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可及时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小组还要定期召开例会,成员轮流主持会议,就专业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沟通交流。并将学习心得制成幻灯片,轮流在日常举办的业务学习小组会议上讲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

2 建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长效机制

要求小组所有成员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初期由组长负责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用药知识和疾病知识,带领大家入门。中期在征询小组成员想法的基础上,对本专业药物所涉及的不同医疗方向进行分工,每人负责2个以上专业方向。

3 扩展专业药师的临床知识与技能

组织小组成员通过自学、向专职临床药师、临床医师请教,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方式,扩展各类临床知识与技能。

3.1 掌握翻阅临床病历或调阅电子病历技能,掌握实验室检查的正常范围及异常值的意义。

3.2 掌握营养状况评估技能及BEE公式,会根据患者不同身体情况、疾病情况选择不同制剂,计算所需的营养物质,制定全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处方。掌握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营养评定方法,包括测定人体测量参数、生化检查或通过主观整体评定(SGA)等。BEE公式如下:BEE(男性)=66.47+13.75×体重+5.0×身高-6.76×年龄;BEE(女性)=665.1+9.56×体重+1.85×身高-4.67×年龄。

3.3 熟悉临床常见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现代输液系统。根据患者的状况,选择营养支持途径。肠外营养主要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包括全肠外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两种途径。现代输液系统包括输液泵、自动配液器等。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就应优先考虑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包括口服补充和管饲两种途径。经胃途径是管饲的第一选择,如经胃途径不可能则考虑幽门后途径。短期营养可用鼻胃管,需要长期营养或开腹手术患者,则可采用手术或经皮消化道置管。

3.4 熟悉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肠外营养并发症分为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脏器功能损害,这些并发症发生时需要恰当或紧急应用药物。肠内营养并发症主要包括误吸和腹胀、腹泻。掌握高度肺误吸风险的患者特征,熟悉胃潴留患者常用的胃肠动力药物;掌握腹泻发生的可能因素,包括疾病、管饲和喂养等,熟悉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腹泻,掌握引起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广谱抗生素,含有山梨醇、乳果糖、镁的药物,以及高渗透压等多种药物的特性。

3.5 了解肠外肠内营养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给药方法、规格、注意事项等,具备处方适宜性的审核能力,在只能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的情况下选择肠外营养模式。在有完全或部分胃肠道功能情况下,应尽量应用肠内营养[1]。谨记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肠外全营养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影响营养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包括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了解常见营养液的溶媒种类选择和配伍禁忌。了解特殊患者的给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3.6 掌握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特点及常见配制方法。肠外营养制剂与普通输液制剂有共同特点,但有更高的质量要求。肠内营养制剂按剂型主要分为粉剂、混悬剂和乳剂。按种类来分主要包括大分子聚合物、预消化型、单一型和疾病特殊制剂。大分子聚合物是以全蛋白质、脂肪和糖等大分子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制剂。预消化肠内营养配方含有1种或1种以上的部分消化的大分子营养素,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全的患者。单一型制剂是由单一营养素组成的肠内营养配方。疾病特殊制剂指的是为特殊疾病或人群设计的营养制剂,一般会特别添加或特别限制某一营养素的摄入。

4 增加医药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我院已实现了电子病历和电子医嘱。临床药师的信息化技能培养很重要。专业组药师可利用我院已有的合理用药监测信息平台优势,支持本专业的日常工作。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分阶段学习电子病历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电子处方点评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借助信息平台获取临床患者信息,帮助药师快速进入临床诊疗状态。利用信息系统,药师还可对各科室的不合理处方用药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用药问题进行有序、渐进的干预。另外,还可在系统中输入不同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DDD值,对院内不同种类营养药物使用进行分析,为促进临床营养的规范化提供数据支持。

5 总结日常工作心得,为患者用药咨询提供服务

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药物知识,汇总本专业所有药物和患者用药交待内容,力求以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问题,并打印成册,为患者开展合理用药咨询服务做准备。另外,小组还要有步骤地组织小组成员下到临床相关病区,开展本专业合理用药工作。除了在我院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还要积极参加多个“社区行”的活动,开展合理用药咨询服务。

6 讨 论

营养制剂种类繁多,不同基础疾病患者适合营养制剂的种类不同。基于专业学习方向的不同,药师在熟悉营养制剂的产品特点、适应证、适用人群、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专业优势。但“大药学”专业出身的兼职药师要想参与到临床药学服务中,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各类临床知识和技能,快速建立临床思维,从而能够针对患者特点和要求,协助医师选用合适的营养制剂,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提供营养制剂咨询服务。

第2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1.医学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I1研究基础薄弱目前,我所研究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临床实践不足,多不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没有详细了解过该方面的内容;选择导师时多根据导师名气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而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仅被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好研究方案的意识。

1.2专业知识不足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为大众化的内容,涉及面广。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通用的医学基础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而研究生阶段学科分科较细,如内科学又分成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消化内科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胃肠道、肝胆胰等专业,涉及的内容较专、较深。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将由面转化为点,但多数研究生仅掌握了面上的结论性知识,而对有待探究的带有争论性内容知之甚少。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很少阅读最新文献,知识相对陈旧,既不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过去、现在,更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1.3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主动阅读科研文献的欲望不强,少数甚至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文献,往往仅限于导师指定的文献范围,缺乏系统性阅读;缺乏阅读、分析文献的有效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缺乏自主思考,提不出问题,难以理解其他研究者的目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阅读完文献后不注重整理,忽视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难以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1.4缺乏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参加学术交流少,即使偶尔参加学术会议,更多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诸多信息;如果事后不去梳理这些信息,则难以达到”平等交流”的效果。平时在课题组内很少向同行提问,多为向导师汇报近期的实验进展,而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按照导师的建议去调整,开展讨论较少,依赖导师较多,自主性尚待加强。

2.研究生培养科研思维的对策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观察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1。因此,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须向理性认识过渡,唯此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飞跃,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简单地归纳,科研思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思维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合理严谨的科研思维也是判定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2.1学习哲学课程科学研究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也就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哲学素养。学习一定的哲学知识,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唯物辩证的思想转化到自己的科研思维中,才能全面、客观、整体而又具体地看待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哲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多角度、多因素地看待问题,客观、系统地分析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应掌握哲学这一工具,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2加强方法学的学习知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如医学、计算机、数学、工程学等带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知识;二是有助于知识获取、加工、利用与产出,带有共同特征、工具性的方法学知识,如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但遗憾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常常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而忽视方法学课程的学习,导致掌握了大量的既有知识成果,而对知识发现的过程知之甚少。如果不主动思考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就难以学习和应用方法学的知识。应通过方法学的学习,培养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一种面对“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的探索性、尝试性认知活动。此过程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于研究生而言,基本的科学实践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并据此撰写学位论文,这一过程包括文献查阅、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独立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4加强研究生间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时,研究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只能被动地当观众;与之相反,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则更加直接和有效;此时,大家地位平等,可畅所欲言,虽然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但能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多种问题,类似头脑风暴,大家同时在思考,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能够激发科研灵感,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第3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学好内科护理学对护生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许多医学学生在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到临床后,面对具体的患者就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处理比较困难。而我们的带教教师也常常感到学生学的知识比较死板,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缺乏临床的判断思维能力。为何学生欠缺临床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本校内护教研室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尝试,得出以下几点。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

1.1 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

内科护理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数来自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往往从医学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虽然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因所学专业知识是临床知识理论,且多数教师没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尤其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另又不能及时的把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故在引导和激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

1.2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的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仍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死板。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实践教学方法:带教人员演示,学生模拟,忽视了教学与临床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综合性医学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得不到实际应用而荒废[1]。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死板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无法独立思考,研究气氛不够,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注重临床课的模拟训练,或者是没有机会到临床实践中去,缺乏联系、想像和综合分析能力。最终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观只强调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很少去研究。所以,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教研室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在改变教学观的同时,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钻研能力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临床课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创造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如病例分析、临床模拟及讨论等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2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教师的培养,发展双师素质

首先,教师自己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平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临床的新进展等,增加知识的积累和扩大知识领域;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经常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这项举措正在我校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其次,加强与医院的联系,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医疗技术护理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和专业教师互补长短,共同提高。

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把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当中。

2.2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使内科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2.2.1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案例分析穿插其中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给学生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临床思维能力。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理论内容讲授完以后发放给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先让学生有一个熟悉和讨论的过程,然后,在下次理论课前教师可采取提问、启发、引导等方法,分析总结病例。既达到了知识巩固的目的,同时,对学生来讲似有一次临床实践的体验。另外,病例的选择最好是以每一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重症、急危症的病例,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学生自己似有一种亲自实践的感觉[2]。

2.2.2模拟临床情景教学,强化临床思维

教师以典型病案为模版,创设生动、形象、并与临床工作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模拟护士、患者的角色进行演练。在模拟演练前必须让学生熟悉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护理要点,这样才能模拟成功。在模拟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尝试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兴趣很浓,而且对模拟问诊、护理中感到不熟练、记忆模糊的一些知识,课后会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积极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其对相关临床课理论知识的记忆。

另外可设置一些临床常见的护患沟通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把职业教育和护患沟通技巧又融入到了教学,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最后教师可根据讨论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类等精讲评价,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引导、启发、点拨、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训练。

2.3临床见习辅以社会实践,身临其境感受临床氛围

临床见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是临床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有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跟随临床带教教师走近患者。另节假日期间开设兴趣小组,学生自愿参加,在敬老院和社区进行社会劳动实践。带队老师带领小组成员到敬老院和社区的老年慢性病人医疗服务,同时也承担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工作。通过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巩固和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讨论

内科护理教学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案例分析、模拟临床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了临床沟通和交流能力及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意象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视觉化笔记可以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概念图是运用图形来表示概念间的顺序和关系,它是确定学科知识中重要概念和彼此关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图,它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换气,通过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来将静脉血通过肺的换气后转换为动脉血然后供应全身。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开始向四处发展,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大图像”。比如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的思维导图,要根据食管癌切除的几种方式运用开放式思维,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种手术方式。

第5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中医病案;逆向思维;教学模式;点面结合;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病案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临床典型的病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做出病名诊断、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治疗方案,然后组织讨论,带教老师做适当的指导与引导,并对病案的分析研究过程、讨论情况和方案进行评论的中医临床教学方法,即所谓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基于中医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临床实践规律的总结,其理论融合了古代哲学文化的底蕴,较为抽象,只有通过接触具体的患者和病证的结合(即病案)才会发现问题,才能体会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并指导进一步临床实践。而要有序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临床实践能力是中医学生必备的素质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的自然观影响下,以实践为基础,逐步发展为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整体辨证,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通过历代医家对人体的反复验证而得出的验之有效的规律性总结。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从实践中产生、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没有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医理论将会枯竭而失去生命力。理论源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临床,指导实践。所谓临床能力,是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

2 病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环节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医案入手[2],病案为临床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客观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记录,因此,病案的选择要符合典型性、真实性、分析性3个原则要求。所谓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即具备某个疾病或证型的特征及概况。真实性,就是病案的“真实面目”,而非臆造案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分析性,是指病案要有分析价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临床教学中,病案的形成需要学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并由带教老师加以提炼,学生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能够理解书本文字描述与真实感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如气血亏虚之形色,教材多为面色(或肌肤)少华(或无华),文辞简洁,内容抽象,由于学生所接触的人均为健康肤色,根本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即便是言明“面色苍白或萎黄”,学生亦无从印证,况且临床复杂多变,夹证较多,加之某些药物影响,色素沉着,肤色亦有所变,虽有气血亏虚,但其形色却为“面色晦暗”、“面色黄胖少华”之不同,此时需参合睑、唇、甲之色泽,方能窥其全貌。从中提示学生不能太僵化于书本文字描述,而要以临床实际为准,同时采集病历资料要完整,以便相互佐证,具体分析。通过对病案的采集,能够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学生在临床上必须要直接面对患者,如何与患者沟通,获取临床资料,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通过对学生问诊技巧的培养与查体熟练性的训练,才能使患者真正愿意配合教学,同时也能培养汇报病例的能力。在课堂上,病案资料是老师提供的,而在临床上,学生必须要自己收集临床资料,并且向带教老师汇报,如何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汇报病史,有一套临床特定的方法,必须要经过反复实践训练才能获得。以病案为导入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逆向思维模式是临床实践最根本的方法

目前,中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先从病名到病因,由机制到证型,由症状到分析,而后以治法方药的顺序进行,即所谓正向性思维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以病统证,以证推症,以证套方的固定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便于记忆。而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的主诉是症状而不是病名,这就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临床思维顺序往往是从症入手,通过四诊所得,辨别其证,审证求因,规范病名,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与课堂教学相比,乃反其道而行之,即逆向思维模式。临床教学的模式应该引导学生适应并掌握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客观、正确、灵活地评估病情,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灵魂就是“辨证论治”。其方法可以先通过学生间的自主讨论,展开问题,再通过与带教老师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再由老师引导正确的思路,真正做到把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地结合[3]。通过逆向思维方式,以实践为基础,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临床症状的多变性,证型的复杂性,从而避免了那种简单僵化的辨证定式,便于形成良好的辨证思维理念。

4 点面结合是实践能力的扩充与延伸

临床实践总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某些具体的知识,一个患者往往只能反映出某种疾病的一个主证(所谓的点),并不包括对该疾病的全部辨证类型(所谓的面),如果仅满足于这种实践,又陷入了教条式的辨证思维,是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创造性、没有生命力的。实践的点是疾病的重点,但其知识较为局限,并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若能以实践的点为中心,向外延伸其相关的知识结构面,就能较为系统而完整地把握相关疾病的知识面。如某患者仅表现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之水肿,这只是该患者所表现的水肿特征,并非所有水肿均为脾虚所致。如果只限于此,势必僵化中医辨证思维,不能触类旁通。必须向外拓展正常的水液代谢及水肿的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中,脾主运化,肺主通降,肾主气化,三焦通畅(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津液得布,水液如常。在病理状态下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若肺失通降、脾失传输、肾失蒸化,使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乃成水肿。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水肿的系统知识。实践的“点”应结合典型病例讲解,以力求对疾病“面”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对知识的横向理解,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通过对“点”的认识来丰富“面”的内容,完成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中求发展,在认识过程中求提高[4]。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目前,中医的临床教学多采用临床诊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西医化模式,这种样板式教学内容是以病套证,以证统方,虽然易于学习和掌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客观上却阻碍了中医临床思维方式,与中医的“审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方式不相符合,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缺乏中医临床的实效性。这种僵化辨治体系不利于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

6 结语

中医要振兴,人才培养是关键。如何最优化培养人才,是每个中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责任所在。以病案为导入的逆向思维与点面结合的联系思维模式可以较为快速、直观、客观、真实地体现中医诊疗体系,最直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避免了僵化简单的以病套证思维方式,符合中医教学与中医临床思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 臻.问题导向学习法在中医对外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83-185.

[2] 蒋永光,邹世凌,邓中甲,等.中医临床思维——亟待加强的教学环节[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6):465-467.

第6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02-01

临床实习医生从教室走进病房,从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从学校步入社会,在实习阶段初步了解许多知识,其中包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是否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实习医生在临床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现探讨如下:

1 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思维的懒惰性

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亲的安排的,许多难题都由家人考虑,所以许多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实习医生懒于去思考,表现在平时的带教中,老师提出问题时,本来一些基本的问题经过思考是可以回答的,但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不知道”或者回答的很外行。在某次教学查房中,针对一名发热病人,带教老师问一个学生发热说明什么问题,他答道:“说明病人体温高”,这样的回答是临床思维懒惰的典型表现,其实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感染。现在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这也造成部分实习学生忽视临床实践,过分依赖如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液生化分析等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设备。

1.2临床思维的被动性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短时间内增加知识,但随着时间飞逝而很快忘记。在实习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学生还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每天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平时老师的理论传授只是“填鸭”式和义务式。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被动地执行,很少问“为什么”,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似乎成为绝对和必然的正确者。如平常交班中,值班实习医生交班时提到某病人腹痛,经解痉止痛药后症状缓解;某病人昨晚出现高热。有时问学生出现腹痛或高热的原因,学生仅仅回答是老师没有解释,而不是自己去考虑,自己去翻书查资料,这种被动的思维必然造成学无所成,知识肤浅,一些问题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是过分依赖于老师的被动思维。

1.3 临床思维的混乱性

在临床实习中,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和逻辑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如有些学生对新收病人问病史时,一会问诱因、一会问一般情况、一时会主要症状,没有条理性,极易遗漏。在对某个诊断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临床思维极为紊乱,觉得这个病可能,哪个病又可能,不能找出―个最有可能的疾病,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之。

2 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针对实生医生临床思维的一些现象,临床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让学生主动思考

对临床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将想法告诉学生,叫他们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要问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学生考虑有问题时老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如接诊病人要先让学生问病史和体检,要他们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着重培养学生的诊断思路,首先了解原发病是什么,全身情况如何,处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思考,才能作出科学的诊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

2.2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个复杂的病例,往往包括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时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病例讨论前,对病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要做的辅助检查、初步的处理等作好书面准备。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对上述几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最后的总结。随着多次病例讨论的进行,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高,当在临床上真正遇到复杂的病例时处理起来就会有条不紊,正确合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2.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查房过程中主张老师每天给学生提一至二个问题,学生也每天向老师问一至二个问题,这样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日积月累学生所学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记忆亦就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4临床思维亦要求教与学的互动

要培养有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实习医生,当然要求有同样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老师,既然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学,临床思维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临床思维,老师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可以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老师互动,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理所当然也可以问老师,要将两者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临床实习是培养医生的必经之路,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疾病结合起来。但在实际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临床思维问题,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和培养,我们不要“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

第7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第8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s in TCM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GENG Ying, DUAN An, YANG Dingfang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clinical medical work needs graduates to have better clinical medicine thinking to adapt to the actual work nee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cent thinking on culture teaching summarized, aimed at finding 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direction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CM clinical practice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earch

中医学起源于石器时代沿用至今,是经过上千年实践检验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医疗保健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临床运用、推广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学生进入临床后成长的速度和发展程度与个人临床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科等专业临床课程是中医学生由步入临床工作的桥梁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中研究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方法和实训体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培育优秀的医学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现就近年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教学研究进展述评如下:

1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生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及现阶段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疾病与证候性质,明确病名、证名,确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指导病人生活调养全过程的思维活动,②包括中医诊断思维、中医辨证思维、中医治疗思维三个方面。③中医临床思维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注重“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重视防治结合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侧重病、证、症的整体把握和遣方用药基本规则在病案个体中的具体应用。

2 专业临床课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理论研究

文洪认为可以通过哲学原理来加强学生认识、理解、相信中医理论,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④汪悦认为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稳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课程先后顺序对临床思维的形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应从认清中医思维本质、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需注重学校和教师的职能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最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⑤刘洪波认为高职高专在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中应注意“分清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注重临床辨证思维的灵活运用与变通;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在临床辨证思维中如何抓主症;注重对学生中医四诊能力的训练;强调‘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指导学生临床组方”7个问题,同时应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妥善加以应用;⑥彭奕华认为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小组授课、病案讨论和教学查房、床旁教学等活动;⑦金桂兰认为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应牢牢把握中医诊疗特点,通过加强经典知识培训,采用案例分析和PBL教学法开展教学等方法,配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中医思维、中医手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中医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⑧董海艳认为中医临床教学中,除外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使用,各论教学中还应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通过选择虚拟病人或虚拟医生身份,来陈述病情、寻求诊治方案,利用虚拟场景代替实际案例,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⑨罗氏认为在专业临床课教育中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PBL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效果;⑩陈氏等通过对100名中医学生开展新型的临床带教方法,强调“病”“证”结合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发现此法能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临床思维模式,本法对带教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年度总结、专家督导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法体系; 张氏等认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贯穿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全过程,其中,病例讨论是提高临床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开展专题讲座能扩展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刘氏认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强调“理、法、方、药”的培养和实践,其中关键环节在于“方”,即方证合拍,方随法出,因方遣药的能力。

3 专业临床课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教学实践研究

目前有很多教育者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研究,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已在多门学科开展,主要涉及中医眼科、 中医内科、 中医儿科、 针灸学 等临床学科。

其中,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取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多数研究强调“教学-培训-考核”整个过程,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果。张氏在眼科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常见病和优势病种的示范作用,自编教材适应临床实际工作,推行PBL教学;易氏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积极开展病案讨论式教学,同时通过改革教学大纲、强调儿科特色,建立以病机为核心阐释病证、认识疾病的讲授思路,引导学生熟悉儿科常用辨证方法和辨证思路;刘氏改革中医内科临床实训教学,将实训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第一站、第二站内容相结合,开展四诊技能、病案书写能力等方面培训并进行考核;郭氏等倡导通过“学生面对面接触病人、采集病史、辨证分析,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讨论、拟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进行随访”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王茂泓等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开设中医临床思维讲座,使用临床思维分析病案,开展教学查房,发现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综合实施教学后,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有较好的辨证能力且能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辨证模式,认为在病案分析中应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及诊断和诊断依据,要注意分辨阴证还是阳证、把握病机的演变和目前的关键,拟定治疗方案; 赵吉平等通过加强病历书写训练培养医学生掌握不同疾病四诊要点、关键症状、体征、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者强调考核体系的使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设想将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运用于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统一考核内容和流程,综合评估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判断、医疗指导、组织实施和效果、综合能力。

4 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甚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中医内科这一学科,其他学科临床思维培养的研究开展较少。现阶段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研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研究多为单学科独立开展,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研究人员少而分散;缺乏较多大课题的支持;在实践研究中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此,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对照组研究,比较不同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中的不同效用;(2)多学者多学科合作,观察同一教学法在不同学科、区域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3)加强教师素质培训;(4)积极开展不同学科临床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性研究。

注释

① 杨文卓,程黎明,杨长青,等.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是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4:412-414.

② 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3:1-2.

③ 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1-2.

④ 文洪,侯云铎.论哲学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指导作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68-69.

⑤ 汪悦,金桂兰,朱震.浅析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关键要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73-74.

⑥ 刘洪波,肖跃红,朱永强.中医高职高专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研究[J].光明中医,2013.4:843-844.

⑦ 彭奕华,许红雁.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12:104-105,114.

⑧ 金桂兰,汪悦,孙丽霞,等.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J].教育论坛,2011.8:123-124.

⑨ 董海艳.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现代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6:60-61.

⑩ 罗维民,詹江红.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5:83-84.

陈咸川.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初步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15-16.

张弛,段小英,舒环.中医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2.

刘朝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0.8:139-140.

张殷建.强化临床思维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教学质量[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5:387-389.

刘红英,李兆福,叶乾玥,等.《中医内科学》实训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5:7-8.

易红.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4:375-376.

赵吉平,陈晟,王燕平.基于病历书写训练的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1:50-52.

第9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1现代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生的必备能力,其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工作后作为医生这些能力的高低。一个正确的诊疗过程,往往是综合医学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以及科学思维方法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接触患者首次获得的疾病信息是一些孤立的症状,这些信息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且罹患疾病后的表现呈现动态变化,要熟练运用已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诊疗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整合、判断,通过科学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现象的核心,解决疾病关键问题,使疾病获得及时、正确的诊断。经验告诉我们,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多数与缺乏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关。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蕴含着医师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临床思维形成的基础,合理的诊断逻辑程序是治愈患者的保障,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治的前提,而临床经验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和不间断的积累来获取。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就要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因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人们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并且习惯性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从教学初始阶段开始就培养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通过讨论、类比,把临床表象与医学基础知识衔接起来,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

2模拟临床思维教学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疾病的诊断不能简单对号入座,而是要依靠医生运用自身储备的知识、经验,有的放矢地选择临床资料,确定线索和依据,对照相应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联想推理,得出揭示疾病本质的结论,这就需要医生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进入临床的初始阶段,面对疾病的诊疗常常举棋不定,除了因为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外,还和在临床资料的综合归纳、推理、分析方面存在不足有关。陈文韩等对进入临床实习的126名医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査结果显示,在常见的诊疗活动中,医学生普遍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对疾病的分析和思考,不善于病情观察、归纳和分析,对患者的诊疗效果及异常问题未能从专业的角度和深度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临床思维局限。临床思维是临床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逻辑思维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是医生通过临床资料认识疾病本质、进行疾病诊断的工具。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智力性技能的主要特征,也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迫在眉睫的必修课

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是按照临床诊疗工作的思维路线,重新整合传统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模拟教学和专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目标的教学方法。外科学授课中,根据模拟临床思维教学的需要,不同章节的授课方式有明显差别,电解质紊乱等临床基础部分主要采用示范性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临床实践部分(如腹部疾病)则采用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进行重点教学,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加复杂的病例,提供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具体方法参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师提前选择典型病例,设计相关问题,准备疾病资料、专科检查资料和治疗情况材料。在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课后学生査阅资料,自学、咨询;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小结,讲授诊疗该疾病所要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强化、巩固医学生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并介绍相关前沿研究进展。授课过程从医学生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注童培养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能有效促进医学生思维发展。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学习、训练,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学生主动获得与问题相关的知识,逐步了解疾病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临床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临床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丰富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指在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模拟临床处理疾病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专科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学习机会,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积累临床思维经验,在以后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模式并合理运用,从而提升专业能力。来卫东等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目前医学类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和现行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教学模式、教育环境等有关,虽然现行的各类考试中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并未引起重视,但是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加强。要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要多参加临床实践,培养和积累临床诊疗经验,多参与和疾病诊治有关的一切学习活动,包括实训动手操作、观看影像资料、病例分析等。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中对大量病例的分析、比较、讨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对疾病的处理能力;在“问题解决”讨论式学习中,培养了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最大发挥,医疗知识越积淀越多,越应用越熟,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对于某一个疾病来说,医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病例分析中患者的具体表现和诊疗过程,尤其对于讨论过程中自己不成熟的观点记忆犹新,一段时间过后,回顾自己在诊疗过程中正确的、遗漏的甚至错误的地方,仍然会对该病例中不能解释的问题进行追查,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再者,医学生可以随时请教他人,在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可向有关专家请教,或通过其他途径弄明白后,再和自己原来的诊疗思维进行比较,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容易记得牢,印象深刻。这些培养方法和手段是在校生医学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也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现代临床思维贯穿于外科医生对一位患者的诊断,确定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并发症的预测和预防,疾病的转归以及在这一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总结、纵向和横向比较。要当一名会看病的外科医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临床问题并能妥善解除患者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