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临床护理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临床护理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临床护理技术

第1篇: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胃肠外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认识胃肠手术的部位,合理的完善中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控制。这样的患者一般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插管,通过对胃管相关的胃肠控制管理,逐步完善胃部减压过程控制,改善患者胃管的引流情况,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引流,实现合理的病情形状控制管理,同时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及时进行引流管的位置调整过程控制。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胃管护理操控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胃管护理操作认识的心理状态,对插胃管会造成的疼痛有一个心理准备,并注意观察患者,防止其私自拔管。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胃管,提前检查围观是否出现破损或漏气问题,对胃管进行合理的润滑准备控制。在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控制患者保持一定的姿势,让患者做吞咽的动作,逐步完成插管的整体过程控制。如果患者对于咽喉的刺激问题较为敏感就比较容易出现呕吐现象,需要停止插管,静止一段时间后,按照之前的操作步骤,重新进行系统化的操作过程控制,保证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插管控制过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的患者根据其身高比例大小,需要进行不同长短的胃管进行插管,插管完毕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固定,防止因患者的误动造成胃管滑落的相关问题。完成胃管的操作后,需要对胃管的一端和另一端进行合理的引流器连接,保证合理的操作过程控制,实现完整化的、合理化的连接,防止出现漏气或邪气的问题。连接完毕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胃管的注意问题嘱托,对患者插管后的情况进行定期的观察,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防止出现相关的问题,一旦出现需要及时研究并调整,防止出现错误操作,影响外科护理过程效果。

二、临床医学上血管外科的护理过程控制

血管外科的整体护理工作在实际的外科手术中分类较多,其中包括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疼痛护理过程、康复护理过程以及专项外科护理过程控制。通过对血管外科手术中的相关技术进行合理的过程控制,实现患者对造血干细胞的血液治疗过程控制,激光手术治疗、血管微创手术治疗以及ACT的仪器手术的数量使用等等。通过对相关的治疗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认识到相关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各个环节,对血管中的相关护理过程进行合理的研究,加深综合性的护理人员的相关技术知识的学习,改善临床医学外科护理中的相关医疗护理设备,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整体护理步骤的明确管理,改善患者对于外科手术及术后的相关情绪控制,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控制管理。四、清洁灌肠的外科护理技术控制清洁灌肠是对人体从肛门到直肠和结肠部位的清理,通过注入一定量的液体,加强患者肠道的清洁效果,实现有效化的排便和通气过曾控制,新的官场技术采用的外科护理工具有硅胶肛管、双腔球囊导尿管、防止漏气的灌肠器、电子灌肠仪以及小儿灌肠器等等。不同的方法进行灌肠是对于不同患者的外科病患情况和患者的要求来确定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患者采用头低臀高的角度或侧卧的方式,静待插管插进患者的结肠后,进行灌肠液导入工作,从而加强灌肠液的整体效果。当灌肠液进入患者体内后,将管抽出,方便患者排便。灌肠液由于具有刺激肠壁的功能,会促使患者很容易的进行排便。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控制灌肠管的插入位置和长度,对灌肠液的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护理过程控制,保证患者可以收到较少的伤害。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特殊患者,无法自行完成排便控制。在灌肠过程中需要降低灌肠的压力,采用缓慢的少量操作,实现合理的逐步灌肠,逐步排便的过程,防止造成结肠宿便无法排除的问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缓慢过程控制,不要过度的频繁操作,逐步灌肠液的体温和灌肠液的速度。灌肠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观察患者的整体生理状况,进行合理的临床过程护理认识,防止患者在身心上受到强烈的影响,实现外科护理的心理关怀。

三、结语

第2篇: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在疾病不同阶段常面临抉择[1]。近年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移动护理系统等产生海量的医学数据,发现潜藏在数据库中的有效信息,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有助于为抉择提供证据支持,同时又能兼顾患者偏好,进而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护理服务。这种由数据驱动、个性化的临床护理实践,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并可及早发现、有的放矢地干预治疗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或改善肿瘤患者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数据挖掘(datamin-ing,DM)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能够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知识[2],为肿瘤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挖掘出医学数据库中潜在的数据价值是其得以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数据挖掘技术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对肿瘤临床护理数据进行挖掘提供参考。

1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1.1数据挖掘技术的特征

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交叉学科,技术来源包括机器学习、数理统计、数据库、模式识别学等,其特点是处理大量数据时可兼容多种类型的原始数据(如时间序列的、空间的、文本的、多媒体的),将大量原始数据转换成为更有价值且易于理解的知识,用于描述过去或预测未来的趋势和规律,并做出快速响应,以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3]。挖掘出的知识可以用规律、模式、规则等形式展现,数据挖掘通常按模式的作用,分为描述性与预测性模式。描述性模式是对数据集中已经存在的规则、规律、知识特征进行描述,而不进行任何预测(回顾性)[4];预测性模式是从已知的数据集中挖掘出某些特征信息,进而对未知的数据集进行预测(前瞻性)。数据挖掘本质上也是一种高级、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手段,成熟的相关技术加上高效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发现以往数据集的规则,进而利用这些规则预测未知数据集,达到科学预测的目的[5]。数据挖掘技术的流程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根据研究主题从数据库或医院信息系统中选出需要分析的相关临床数据,构建数据集)、处理(缺失值、标准化术语、特征选取等)、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建立模型)和解释(对所得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有学者[6]认为,使用特定算法对临床实践数据(如当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维和非线性时)进行挖掘,能够提供一组有用的规则,区分一系列假定风险,在预测临床结果方面比传统统计技术更为精准[7]。

1.2数据挖掘技术常用算法

数据挖掘中用于分类的常用算法有[5,8]: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贝叶斯法(Bayes)、决策树(decisiontree,DT)等。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算法,能够提取更为有效的内容特征,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这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分类准确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NN是一种非参数机器学习方法,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相互联接构成。其通常有三层,即输入层、中间层(隐藏层,可以有多个)和输出层,所有的输入层信息都以分层的方式传递到输出层。输入层既可以是第一层的原始数据,也可以是另一层的输出(输出形式可以是数值数据、文字、图像等)。SVM是一种按监督学习对数据进行二分类的广义线性分类器,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维、高通量数据,如用于癌症基因组分类或子分类,尤其在识别复杂数据集中的细微模式方面功能非常强大。Bayes是检验多元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形来可视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组学和医学领域,此外,可指导干预研究的设计。DT因其决策分支图形和树的枝干相似而得名。它采用树枝状解释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关系,树中每个节点表示某个对象,而每个分叉路径则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具有根据数据的不同属性归为不同类别的特性。DT算法的优点是不易受到噪声、变量冗余属性的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研究目的,灵活选择合适的分类算法,才能使数据挖掘技术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2数据挖掘技术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2.1辅助最佳诊疗、护理方案的选择

肿瘤患者的决策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一个共同的决策过程,随着医疗信息化不断推进,数据正以多形式、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从庞大的数据中去伪存真,提取有用的信息,在选择诊疗、护理方案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ong等[9]在最新研究中,指导新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在密歇根泌尿外科改进合作组织(theMichiganUrologicalSurgeryImprovementCollaborative,MUSIC)开发的网络系统--askMUSIC上完成自我评估(https://ask.musicurology.com/),随后嵌套在系统里的算法为患者提供答案:“类似于我这种情况的患者选择了什么治疗和护理?”。askMUSIC让患者感觉自己在控制、管理自己的疾病、治疗和生活,有了客观信息的证据支持,可以促进患者参与决策过程,改善体验,提高护理满意度。再如一些研究[10-11]利用影像学特征的ANN实现肿瘤反应的客观和自动化评估,并发现高通量的成像生物标志物,建立了比传统成像指标具有更高预测价值的模型,进而帮助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调整。Mantravadi[12]使用决策树建模比较了基于《床头抬高和误吸风险指南》最佳实践和常规(标准)护理干预老年癌症幸存者吸入性风险的成本效益,证实了居住在专业护理机构的老年癌症幸存者接受最佳护理实践后吸入性风险有所降低,同时护理机构成本也有所减少。这些结果的提出,有助于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选择和调整最佳方案,既能使患者真正获益,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2.2早期识别并治疗不良反应,预测并发症

在肿瘤临床护理实践中,对于不良反应、疾病或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识别,进而采取防范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医治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各种症状、检查结果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及早提醒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实施早期干预。Carmona等[13]利用决策树模型对癌症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大出血等)进行预测,进而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并发症风险组,模型结果显示进展期肿瘤或因无法评估反应而有进展风险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这提示医护人员需要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处理。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重点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护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护士处在观察并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最佳位置。如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最痛苦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其发生的时间点(可在术后、术后几个月或几年等)具有极大个体差异,早期发现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及时的干预,从而有效地管理淋巴水肿,然而在繁忙的临床实践中,护士分身乏术,难以同时对大量患者尤其是出院患者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挖掘技术则有望突破这一瓶颈。Fu等[14]评估了基于症状实时报告的多种技术(ANN、SVM和DT等)检测淋巴水肿状态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ANN取得较好的实时精确预测,准确率为93.75%,灵敏度为95.65%,特异性为91.03%,可作为目前除常用的生物阻抗分析等评估方法外的有效补充,这可以降低淋巴水肿进展为慢性或严重阶段的风险。此外,也有研究者发现,数据挖掘技术在预测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认知功能受损风险,从而指导个性化干预等方面也有较大优势[15]。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实践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影响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识别出高危人群,有助于前瞻性地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16]。

2.3辅助终末期照护品质的提升

在疾病晚期,某些肿瘤患者即使接受了最佳治疗,其预期寿命也相对较短,及时、准确的临终期判断有助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姑息治疗和其他治疗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诊疗、咨询服务、随访计划或临床护理,最大程度改善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17]。有研究[18]表明,对于临终期癌症患者,早期接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减少心理痛苦,改善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一项针对胰腺癌患者的研究[19]显示,通过ANN能准确预测胰腺癌患者7个月的生存期,其敏感性为91%,这一结果的提出,可使医护人员根据特定于个体患者的信息为患者提供转诊建议或强化的随访。Chan等[20]在不增加晚期癌症患者评估负担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数据挖掘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姑息治疗时所处的不同状态,以便更好地提供临终护理(如躯体症状管理、心理护理、情绪咨询、体育锻炼、精神支持、志愿者探访和娱乐活动等),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体验有意义的生活质量,并最终体验“善终”。Almasalha等[21]发现,使用关联挖掘、聚类和分类技术识别隐藏信息,可为改善肿瘤患者临终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当系统通过分类和训练发现与数据库中历史数据相匹配的症状时,发出警报,并适时提出最佳护理实践建议。当前,加速采用电子病历的激励政策将会导致临床数据的数量和可用性不断增加,电子病历有望成为知识发现的潜在金矿。然而,目前姑息治疗机构能够充分代表住院患者标准化语言护理的电子病历较为缺乏,导致其数据的可用性成为数据挖掘技术实施推广的瓶颈,今后有待完善标准化的电子数据录入,以利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对临终期癌症患者护理最为有意义的信息。

3展望

第3篇: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肾内科;临床护理教学

肾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操作性、专业性及应急性均较强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较高的护理操作水平[1]。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是帮助实习护士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其将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过程。进行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整体综合素质密切相关[2]。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中。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对肾内科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实习的56名实习护士。这56名实习护士均为女性。将这56名实习护士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实习护士的年龄为19~25岁,平均年龄为(21.5±1.9)岁;其中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实习护士有4名,学历为大专的实习护士有13名,学历为中专的实习护士有11名。观察组实习护士的年龄为20~26岁,平均年龄为(21.3士1.8)岁;其中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实习护士有4名,学历为大专的实习护士有14名,学历为中专的实习护士有10名。两组实习护士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实习护士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方法是:由带教老师采用口头讲解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向实习护士讲授肾内科临床护理操作的内容。为观察组实习护士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方法是:1)由带教老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制成各种ppt课件。ppt课件的内容包括各种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及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流程、肾内科疾病的病理知识、临床护理管理的规范等。2)在授课时,带教老师使用多媒体放映设备播放ppt课件,同时按照ppt上的图片与文字向实习护士讲授肾内科临床护理操作的内容。

1.3观察指标

教学结束后,观察两组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操作综合考核的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1)教学结束后,对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综合考核,进而将其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⑴优秀:实习护士综合考核的成绩>90分。⑵良好:实习护士综合考核的成绩为71~90分。⑶及格:实习护士综合考核的成绩为60~70分。⑷不及格:实习护士综合考核的成绩<60分。2)教学结束后,使用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实习护士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将实习护士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结束后两组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操作综合考核成绩的比较

教学结束后,与对照组实习护士相比,观察组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操作综合考核成绩的优良率更高,P<0.05。详见表1。

2.2教学结束后两组实习护士对教学方法满意率的比较

教学结束后,与对照组实习护士相比,观察组实习护士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更高,P<0.05。详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媒体及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改变。有研究表明,目前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中[3]。肾内科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科室,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在开展肾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带教老师需在教授实习护士肾内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护理操作实践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4]。有研究表明,对肾内科实习护士采用口头讲解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往往会因教学信息传达不明确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5]。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肾内科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教学,可通过ppt课件中的图片与文字、视频清晰直观地表达出教学内容(如各种给药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的手法及处理的措施等),提高教学内容传达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其学习效果[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教学结束后,与对照组实习护士相比,观察组实习护士临床护理操作综合考核成绩的优良率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均更高,P<0.05。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在对肾内科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华.多媒体技术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11(14):191.

[2]高苑,吴红梅,王宇群.多媒体技术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S1):60-61.

[3]李巧会.多媒体技术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6):622-623.

[4]王少颖.多媒体技术在外科护理教学及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18(12):142-143.

[5]胡水莲,姜俊敏.多媒体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5,14(8):90-91.

第4篇: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来源于山东省某二级甲等医院。将所有科室进行编号,抽取临床科室。入选标准:临床科室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影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共9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每个条目分别计分,单个条目大于3分时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分值越高,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效果培训的影响程度越大。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0,Cronbach’sα系数为0.80。

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者在各科护士长的许可下发放问卷并简单说明填写方法,有问题可当面提出并解答,被调查者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在只有一个样本的情况下,对经过大量观察得到的稳定值与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推断样本代表的总体均值与已知均值是否有差别,检验水准α=2。

2讨论

2.1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得分高于3分的条目有3条;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9个条目中,排序前3位的是对病人的评估、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步骤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护理人员对操作的关键环节不掌握。虽然各级医院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给病人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一定程度上造成病人满意率下降。同时,在实际临床中,工龄长的护士因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多能够很好的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而年轻的护士机械的掌握操作步骤,对技术操作的关键环节掌握不全面,如无菌原则,医院感染规范,核查原则,人文关怀等,表现为培训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未达到预期效果。

2.2对策

(1)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结合护理发展需求和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各层面护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见习期护士规范化培训、临床护士全方位培训等。

(2)护理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应用,对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进行归类分析,找出操作项目的关键步骤,注意要点,在操作培训前进行学习巩固,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

(3)护理部选派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护理骨干,选定病例或模拟临床情境,针对病人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身体状况,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评估内容,根据评估内容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护士的应变能力。操作完后进行归纳总结规范,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纠正,将培训与临床充分结合,保证护理操作的培训实效性。

(4)分层次培训,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科室护理骨干——科室护士培训,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协助护理部对护士长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护士长对科室的护理骨干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达不到标准者需要反复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3结论

第5篇:临床护理技术范文

自2009年7月—2018年12月共有46名新入职护士完成规范化培训。46名护士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9.50±2.04)岁。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2.17%),本科25名(54.35%),专科20名(43.48%)。平均轮转时间(34.39±3.38)个月。

2方法

2.1培训目标

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能够全面掌握口腔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和临床工作方法,培养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能够更快胜任口腔护理工作,更好的服务医生、服务患者。

2.2培训模式

“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按照“理论与操作并重、培训与考核并重、组织与监督并重”模式开展:采取理论学习加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学习口腔医学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3年内完成牙体牙髓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儿童口腔科、牙周病科6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实践,顺利通过考核后,取得“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2.3培训方案

培训分为基础培训及专业培训两个阶段。2.3.1基础培训。护理部组织为期2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口腔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护士素质、沟通技巧等,以及口腔常见疾病、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2.3.2专业培训。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理论学习突出专科特点,强调对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护理专业理论的培养,采取统一组织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护士须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临床实践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制定并下发培训实施方案及手册,使科室及规培人员明确培训及考核要求。科室严格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带教计划,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达到护士的素质要求,掌握口腔接诊流程和常见治疗项目的护理工作常规及配合流程,口腔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口腔设备的维护方法及口腔器械处理方法等。

2.4培训管理

建立严格的培训管理机制,带教工作由护理部统一部署,选派科内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承担带教工作。组织全体带教共同编写培训大纲,制定培训规范要求。科室根据大纲制定带教计划,按照带教演示-临床实践练习-严格考核的模式,加强临床指导,严格把控操作规范。护理部及科室分别组建规范化培训考核组,按要求对规培人员进行考核。

2.5效果评价方法

2.5.1培训过程考核。规培人员应严格按照方案规定完成相应的科室培训,出科前接受综合测评及操作技能考核。综合测评结合培训人员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培训大纲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及评分表,由考核组进行考核。2.5.2培训结业考核。对规培人员进行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理论方面考核护士对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的专科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以专题报告或案例汇报的形式考核规培人员将所学应用于临床的成果,并由考核组评分。

3结果

已有46名护士完成培训,出科考核综合测评平均成绩(95.69±4.11)分,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绩(94.58±3.63)分。结业考核理论平均成绩(93.32±3.38)分,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平均成绩(93.72±0.93)分。

4讨论

4.1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规范了临床护理管理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核心思路是营造一个适合护理人才良性成长的有利环境[8]。通过建立规范的口腔新入职护士轮转培养模式和流程,充分发挥了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教学意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教学人才。规范了临床理论知识框架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共同学习口腔护理规范操作,加强医护配合,使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规范化建设也得到提高。

4.2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扩充了护理人力调配力量

规范化培训不仅能保证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持续发展,医院也能从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化发展一体化整体设计方案的实施中受益[8]。参加规范化培训使一批年轻护士得到成长,壮大了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充实护理人才梯队,作为业务骨干在临床科室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规范化培训证书的护士对口腔护理工作掌握更加全面,可以作为医院整体人力调配资源,满足科室之间临时调配的需要,缓解了不同科室间人力需求的差异,避免了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

4.3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培养了护理教学队伍

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直接影响规培人员的学习,应该选拔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9]。我院借助中华口腔医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组织的“口腔专业护士”学习平台,自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天津市唯一一家《口腔专业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以来,建立了规范的基地管理办法,选派骨干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根据不同护理专业分组,通过模拟课堂听课、观摩操作演示录像、讨论、答疑、自学及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口腔护理理论知识、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骨干护士,有效承担起规培带教的任务。

4.4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丰富了护士职业生涯

参加规范化培训夯实了新入职护士的口腔专科理论知识,强化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医护配合能力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全面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培训可以激发护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并大大提高新护士的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10]。举办规培人员的专题报告会可以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专业深入学习,收集与专业有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强化理论知识[9]。通过对临床护理经验的思考总结,对患者安全、心理和护理服务细节的关注及护理新理念、新技术的介绍推广,锻炼了规培人员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规培人员的综合素养。汇报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明确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这些都为年轻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口腔新护士护士规范化培训持续改进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相互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科室及规培人员座谈会,总结带教经验,收集科室及规培人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促进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逐步提高。

4.6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