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大学汉语文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汉语文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汉语文学

第1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师范院校;语文;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种将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建立在视听技术基础上,受训者掌握某一教学技能为目标,微型班为教学对象,微型课练习作为形成教学技能现代化的途径,其研究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微格教学”意为“小型教学”,师范生在实施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具有可控制性。对微型课的研究,能有效帮助师范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1.现状分析

1.1微格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微格教学课程,不少师范院校的微格课程已经成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程。此外,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微格教学也广泛应用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学院和进修学院的教育机构中,并且微格教学在各学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当前,教育研究和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些因素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着、垄断者和传授者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同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此外,教师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无论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格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教学技能的高低是影响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想搞好微格教学,就必须对这些教学技能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是微格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1.2本校微格教学现状分析。

伊犁师范大学给师范生们提供了微格教学的硬件设备,从此师范生能够在实习支教前通过备课、教案编写、讲课演示等活动,让之前学过的语文教学理论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通过视频回播等功能,进行教学反思,为下次微格实践做准备。微格教学虽然能够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范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微格教学是虚拟的教学情境,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中小学生。学生在微格时,听课的学生是他们的同学,大学生在中小学课堂上的配合使得课程进行得十分流畅,因此学生们往往只在意自己“教”的如何,忽略学生的“学”,这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太紧张,在课前提前布置问题,安排好同学回答问题,实践过程中,课堂看似进行得很顺利,但却不真实。本人希望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对语文微格教学做一些改进,提高微格教学质量,有效帮助学生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迅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2.伊犁师范大学语文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微格教学的理论指导不够。

在伊犁师范大学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大二下学期是最基本的理论课程———《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生通过这门课了解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例如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五大领域的语文教学等。大三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这门理论课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研读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除了这门课,还有一门必修课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我们也称“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同步开始。这样的课程安排落实到实践层面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们还没有学到系统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知识,便开始教学实践。因此在微格时,通常在开始的几周课程里学生不清楚该如何备课,短短的15-20分钟时间里,不知该选取多少内容。微格教学属于实践技能性课程,在系统地学习完相关理论课程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会更高效,欠缺理论的指导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时没有头绪,低效混乱。

2.2语文微格教学实施模式单一。

学生们在上了一段时间微格课程后,对备课与上课有了初步的经验,大部分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喜欢套一些所谓的“教学公式”。例如:学生在选取篇目时,选取的点很大,先导入课文,紧接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再接着整体感知文章等。照着这样的套路讲解,没有错误,但若是语文课都这样讲,语文味儿从何谈起,时间长了,形成习惯,以后就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们这样讲课,基本都是对教材中的文章没有精读,课文对大学生来说很好理解,他们曾经也学过,百度来一些相关知识,凑成一份教学设计就上讲台了。一学期下来,这样模式的微格教学还不少。这样模式化的微格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没有益处,只是徒增了一些讲台经验而已。当学生们真正走向讲台时,这样的专业背景对他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2.3缺少对师范生教学策略的指导。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班级人数大概在50人左右,一间微格教室最多容纳20个人,一次课程为90分钟,一个学生微格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算下来,一次课程可以让6位学生微格,50个人的班级申请8-9间微格教室。每一次上课,8-9间教室同时开始,学生在每间教室里轮流上课,教师在总监控室里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教师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点评,只能掌握上课的大体情况。因此学生每次实践后,反馈如果不及时,微格教学的实效就并不高。

3.师范院校语文微格教学改进策略

3.1语文微格的训练内容的改革。

每个学生在微的格课程中的讲课时间受限,需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因为学生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尤为关键。一堂整课45分钟,15分钟左右的微格课堂是将一堂整课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学生们对这些时间没有把握,有些学生选取的内容点非常大,讲解时很空洞,只能泛泛而谈,他们认为可以讲15分钟的内容,最后5分钟就上完了,剩余的时间没有内容可讲;也有一些学生选取的内容虽然大,但备课仔细,讲解时15分钟讲不完。因此,学生微格训练的内容,需要老师提前进行布置。微格训练的内容既不能选取很小的点,很小的点不利于初次登讲台的学生发挥,也不能选取很大的点,很大的点不适合15分钟的微格教学,若要15分钟讲完,学生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的选择老师要为学生把关。例如,说明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说明文其中一个知识点来讲。《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选择说明文语言特点来讲,通过两三个例句分析,让学生从原文中明白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小说教学时,可以选取小说中某一个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分析。诗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诗歌的某一联进行赏析。这样的内容对初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在认真备课后,实践过程中既可以把内容讲清楚,时间也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2语文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及训练模式改革。

除了上述的微格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基本的教学技能。除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还包括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包括课程导入、推进、精讲等。好的导入非常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课时需指导学生在导入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例如,有些内容适合问答导入;有些内容适合设置点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学生若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交流采纳。除了导入环节,在推进和精讲部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探究等。如果选取的内容适合常规的教师讲授或提问,学生按照常规讲授法和问答法来上课即可,不必非得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训练模式方面,微格训练一共18次课,从第1周到第18周,每周一次课,与理论课同步。若是与理论课程同步,学生在最初的几周备课不充分,微格实践效果不理想。因为,教师可在训练时将课程安排做调整,可将微格教学调整在9-18周上,每周两次。前8周学生先上理论课,在学习如何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做教学设计,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微格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掌握了研读教材的方法,也清楚了规范的教学设计该如何来做。当老师给出微格训练的内容后,学生很清楚该如何备课。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同学指出的意见学生听后可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次微格训练做准备。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微格训练中,备课和讲课的水平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对微格教学的研究,能有效帮助师范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本文以改善目前语文微格教学现状为目的,首先了解微格教学流程和微格教学室的建设情况,然后从教学法指导教师、师范生两个角度对目前伊犁师范大学语文微格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再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成因分析,对每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能够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本文是以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进行,得出的数据不能反映其余专业师范生和全国其他高校师范生的微格教学现状,提出的对策也不一定适用所有的高校及专业。 

参考文献

[1]孟宪惜.微格教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范建中,高慧仙.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传承

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与鲜明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与方法途径。这就为新时期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而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汉语言文学教师自然就要担当起“主角”的责任。现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的紧迫任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光辉灿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她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包括了思想、语言、文字、“六艺”以及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音乐、曲艺、书法、武术、棋类、节日、民俗等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13年11月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就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强调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敏锐地指明了在新时期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民惟邦本”的仁政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等很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甚至相互斗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状况,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了巨大的消解与冲击。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这在我们高校的校园内表现得最为突出,随处可见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许多学生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我”、“自我”、“自由”、“个性”、“享受”统统比道德重要,“仁义”被哥们义气所替代,“诚信”被投机取巧所消解;许多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太过遥远,在肯德基、必胜客吃蛋糕庆生日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喜欢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许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风尚和价值观念,有着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情趣以及深广的群众基础的节日习俗,在青年学生中已经渐行渐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这种非自觉状态,着实令人忧虑。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理应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必须很好地完成的紧迫任务。否则,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脉”就有被割断的危险。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中,对“语文”的定义基本一致,是指“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民族虽然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但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文。当然,也有几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文的情况。在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文”是特指汉语言文学。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本身就独具通过“传承人类文明”,达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思维能力”之目的的功能,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人文性”更重于“工具性”的学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中小学语文还是大学汉语言文学,都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而不是别的群体,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即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4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在这4个基本特征中,“共同语言”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其实,早在2006年9月,我国制定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一要求从国家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明确定位: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近缘性”功能,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也就是说,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和衡量“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校,早就把“本国语文”作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他们达成了一个“如果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就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共识。如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就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凡是不及格的都要重修。又如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其“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就是优势学院之一。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选拔”人才或为“选拔”作准备,而高等教育则侧重于“培养”人才,因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应大为减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更为突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功能,在传授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承担传播人文精神和熏陶道德情操的使命。事实上,高校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没有了太多的“升学”压力,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基本具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独立的分析思考和判断借鉴的能力。另一方面,就大学课程而言,大学汉语言文学具有其它任何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无以替代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其教材内容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凝结着前人的丰富感情,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悲欢与困境对人意志的磨砺,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能够唤醒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如何弘扬,其路径自然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曾指出,要通过“两个讲清楚”,达到“两个增强”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对我们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住教学的方向与灵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讲清楚”和“两个增强”来谋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从“小”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要着重突出三点:第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强化师资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都是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主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首先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通”,精通中华传统文化,信服中华传统文化,坚定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拓展知识面,拥有广博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第二,要深挖教材涵养,创造发展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负面内容。教师要像同志所说的,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充分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第三,要运用现代手段,优化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注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声音、音乐、画面联成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情景化,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使其对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保持高度注意力,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大”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则要着重抓好三条:第一,要指导文化经典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课时和阅读文化典籍的数量都比较少的情况,教师要给学生列出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同时确立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准则,以顺应时展的需求。第二,要重视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文化部等中央五部委《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活的中华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情趣,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拥有深广的群众基础。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情感、趣味,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最好教材,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节日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觉。第三,要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文化古迹是古代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遗址,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往往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以一个无声的教育者的形象对人们起着作用。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之多,世界文化古迹就更多,其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而应把它延伸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全国的甚至世界的文化古迹,让学生从一处处文化古迹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总而言之,高校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汉语言文学教师自然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通者和传承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努力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林致,任世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N].光明日报.2015-03-22.

[3]李守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N].人民日报.2014-01-29.

[4]田学斌:放射灿烂的人文之光[N].人民日报.2015-04-23.

[5]于晓霞: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6]乔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J].知识窗.2013(20)

[7]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J].语文知识.2015(2):3-5.

[8]王杜霞: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20).

第3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中学语文;课程对接

语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覆盖,我们的语文基本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写字被打字代替,写信被微信代替,读书被视频代替;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写字的机会在减少,汉字书写能力在下降;大量网络语言在创新,但一些经典、规范的语言在减少;我们追着科技在阔步前进,可我们的思想素质却有些滞后。然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滞后,导致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与实践时间太少。在中学语文教学课上,一篇课文教学需三课时,还未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场上,一篇文章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完毕,并解答许多有关的问题。在习题、试题讲评课上,一套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往往需要两三课时。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两节课内还不能完成,而在考场上却只需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还是篇幅长短,卷面书写都不亚于课堂作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偏低,语文学习时间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师就不能主导无度而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即便有些语文课堂重视实践与合作交流,但往往徙有形式而无实质性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反过来又可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两者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精神。另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发言者越来越主动,越善于发言。不发言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善于发言。这种少数人或个别人发言,大多数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在中学语文课堂比较常见。中国教育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无论是当前的教育改革,还是教材更新,都在告诉我们:“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大语文”已然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新教改”,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改革,其中调整最大的是语文。虽然目前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已经发现了如上问题,正在从诸多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究和解决。我们不应将其与中学语文剥离开来,应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汉语言及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正如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言:“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根本学不通。”

二.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上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深度对接。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多沿袭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确定下来的前苏联模式,汉语言文学语言类专业课程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由此可见,该专业的课程安排范围广,跨度大。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聚焦师范专业特点,对照中学语文新课标,[1]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删、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调整、实训内容的更换,重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再学习、转化和传播等师范毕业生必备的应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2]这段话阐明了国家教育方针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据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基本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还应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我们认为在全国性教学目标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区域性及师范类教学特征做适当调整。比如增加“师德师风”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形成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卓越品质,做“四有”好老师。[3]还应增加“学会教学”职业技能培养。让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艺术、科学、信息等综合素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学会育人”。熟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方法,积极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育人活动。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组织和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开拓发展的视野。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互动和协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发展进步。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当下已进入“互联网+”教育的媒体新时代。作为一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全新要求。比如“微课”的建设与“慕课”(MOOC)的引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的梳理拆分,从发现问题入手,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把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求。而慕课不受时空的局限,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及交互性,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高校众多的高质量课程资源以及相关联的学术资源,不仅能丰富课程的授课内容,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让学习更高效。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突出运用,注重平时,动态把握。课程的考核评价充分结合互联网学习平台,采取线下考评与线上考核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等都纳入评分体系外,既考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动态、综合而全面。完善系统的考评方案,使标准明确,考核分具体量化,成绩有据可查。师范性专业要对接认证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建设,师范类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考核改革入手”,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创新。[4]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重在过程中的获得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并通过阶段性成果的自我测验和老师评语来认识自我的学习效果。综合成绩构成可以包括如下几部分:第一学期期末考核=50%期末考试+10%考勤+10%(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线上讨论)+10%各级各类汉语言知识比赛。第二学期期末考核=40%期末考查+10%考勤+20%课堂互动及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10%语言小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重构,强化了以下几项要求。其一,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加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础。我们社会间的交流用的是语言,清楚明了地表达心中意思需要拥有良好的说话能力,这就是语文素养。其二,加强了语文理解能力。别人叙述一件事情,你能快速领悟主旨,并能从不同方面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优秀的理解能力会帮我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并能把握要义。优秀的理解能力会让我们快速收获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其三,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提升个人修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师范生多积累文言文,不仅淘冶自己的情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无形的正面的影响力,让你的气质、涵养大大提升,显得文质彬彬。其四,加强了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表达能力除口头表达外还有书面表达。语文基本功之一书面表达能力也极其重要。我们做一项科研,或用文章来表达的新闻、应用文、信息、科技成果、情感等都离不开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其五,加强了语文书写能力与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网络的冲击,让我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其实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是其他语种所不能比及的。语文重要地位的提高也会让我们重新重视汉字的书写,这些象书法之类的传统文化才会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四.加强教育实践训练,快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4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文学研究;语言问题;语言思考

一、前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所以立足于语言这个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应文学研究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本质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是一种本体方面的研究。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得到,大部分中国所谓的“外国文学”一般都是选择翻译这一个形态来完成行世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外国文学研究的“第一问题”就是有效的“翻译”,但是,翻译的本质其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来实现外国文学的有效研究,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本真性的更深刻认识[1]。

二、辩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语言情况

我们可以在辩证分析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对于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等,其中非常重要的重要标志或者表象就是语言,同时,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也是语言,所以,语言是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最为主要的基础。语言不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跟中国古代文学最为不同的一个点,在分析两者外形差异的时候,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就是语言上存在的差异。汉语文学同时包括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两种类型,但是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两者可以算得上是不同类型的文学类型,古代文学其实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性的古代汉语的文学,对于古代汉语体系来说不同类型文学其发挥的影响是不一致[2]。同时,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汉语文学类型,对于现代汉语体系的现代性来说,其所存在的现代性跟其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其实质上是白话文的形式,相比较于古代口语白话文来说,其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古代汉语语言词汇的吸收,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吸收西方词语,实现西方思想文化以及科技词语等的有效融入,跟中国古代的词汇、语法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同时跟西方语言体系之间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

三、在语言的层面的文学研究思考

研究文学理论的话语,同时研究文学问题的关键词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曹顺庆等学者对文论话语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同时还相对提出了“失语病”观点以及“中国文论话语重建”观点。并且完成了系列论文的发表以及专著的写作。同时也完成了文学话语问题的研究。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文论话语方面的研究以及文学语言专题方面的研究等,侧重于文论术语以及文论概念的研究分析。因此,比较研究范畴以及中西方文论也是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部分,其中,《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项著作,同时还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侧重于比较分析中西诗学,同时还取得了中西文论范畴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但是需要重点关注自觉语言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关注话语意识的培养[3]。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来完成文学的研究翻译,同时还要完成其跟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的联系的研究翻译。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现代文学深已经逐渐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目前在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正在实现西方文学的学习以及借鉴,所以一般会选择使用翻译文学的中介来实现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所造成的影响。需要从根本上说明,中国文学怎样对西方文学进行学习,同时还需要定位在学习西方文学具体该学习些什么,所以都可以在文学翻译这个部分得到其应有的解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学并不可以跟外国文学想等同,其还是明显区别于真正外国文学的,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其存在明显的汉语性,逐渐汉文化、汉文学汉语的特性,其本质上是在交流和碰撞中西方两种文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妥协。因此,需要从根本上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来完成翻译文学的研究,重点分析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翻译文学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重点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史等内容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目前文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大的一个突破,在学术方法上述得到明显的创新,同时还创新了学术模式。但是需要重视的是目前语言视角文学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的,还需要重点研究史实清理,同时研究理论方法,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的深入化以及细致化。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深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语言哲学、语言学等内容,将来在语言视角文学问题方面的研究将会更加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昂智慧.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语言问题——论保尔•德曼对“新批评”的批评[J].文艺研究,2006,3(33):31-38+159.

[2]王小梅.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问题[J].群文天地,2012,14(34):78-79.

第5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研究

1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主要优势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包含打破限制性、扩宽知识面、学业评价更加公正、实现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为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限定在教室之中,网络传播模式能够改变这种教学局限性,能够将教学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模式。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有限,在网络传播模式之中教师能够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学生能够不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再次,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在网络环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为自主学习、自我测评、教师及学生家长能够通过公开、透明的学习平台了解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为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资源分类

2.1口语教学传播资源

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及资源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借助网络环境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实现汉语言文学中口语教学资源的创新,在网络平台之中包含丰富大量的口语资源,并且学生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基于传统报纸、杂志、教材等传统传媒方式之上进行创新。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内容输出的前提基础为内容存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更多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

2.2写作教学传播资源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及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综合能力。首先,写作能力作为新时期就业能力要求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不断积累,为写作活动提供基本的素材及写作思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成为自媒体,学生在互联网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及价值观念,丰富学生的思想维度及知识储备,使得学生能够为写作活动积累更多的素材。其次,教师在汉语言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借助网络教学设备及教学平台,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多样的写作知识,并且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主要原则

3.1解决网络环境与汉语言传播矛盾

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在二者的具体结合过程中将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有效地借助互联网提高汉语言传播的能力,需要解决表达方式、创新型的矛盾问题。首先,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及平台,但现阶段借助互联网进行阅读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使用互联网主要以休闲、娱乐、交流为主,针对新闻内容的阅读更加注重标题的“吸睛程度”。这种形势下将会使得学生快餐式阅读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及情感的建立。互联网平台语言精简、失准的问题,将成为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矛盾。其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及精华,内容较为久远,与现阶段的网络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年代上的差距将形成传播障碍。

3.2把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整合路径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之中,应重点把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整合点,通过契合点的精确掌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有效传播。首先,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教学设备的优势,实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可视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学知识传播,实现网络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环境的传播,能够成为文学知识传播的有效平台。其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网络平台与文学作品之中具有契合点,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文学作品的可视化传播,或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订阅号等渠道为学生定时推送文学作品节选,帮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实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

3.3转变教师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定位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抵触心理较为严重,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将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处于主导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个性化及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势必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学生将会掌握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良好发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教师在汉语言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将传统的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4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课程模式

4.1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汉语言文学课程能够实现网络讲授教学模式,在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借助在线交流平台构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讲授式网络教学模式中,主要分为同步讲授及异步讲授两种。同步讲授模式主要为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地点学习,教师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借助网络模式进行传播,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模式具有相似性。异步教学模式之中主要的模式为电子邮件教学,教师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制作成教学邮件下发至学生的邮箱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需求开展学习活动,并且能够借助在线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及针对性学习需求,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学习主动性。

4.2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教学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师终端安装CAI课件,获得更多的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在演示式的网络教学模式之中,汉语言文学网络教学内容主要分为3类,即板书、教学模拟、抽象性教学内容。首先,网络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教师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网络形式展示,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营造出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其次,教师借助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具有生动性及形象性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诗词内容时,教师可通过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播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的学习及理解营造更好的氛围及环境。最后,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生动且多元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枯燥性,为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4.3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

借助网络技术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汉语言文学传播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构建出探究式的教学课堂,教师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相关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及讨论,探究的模式可为线上讨论、线下讨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等。首先,教师将内容在线上学习平台中发放,学生在群组之中针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讨论及分析,避免时间以及空间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产生限制性,教师在线上平台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及评价。其次,线下分析模式主要为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汉语言文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4.4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

谈论式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讨论,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讨论式教学模式中,能够提高汉语文学活动的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化信息的机会,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提供外国文化环境及氛围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文化国际意识,是推动汉语言文学国家化传播的重要基础,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现文化的传播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课程模式,需要紧贴合网络环境及网络资源,实现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5结语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经典的语文学科项目,不仅是针对古诗、古文的学习及了解,汉语言文学在内涵及形式之中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信息传播与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存在交叉点,高等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有效性及趣味性,是需要高校汉语言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网络环境与汉语言传播矛盾,掌握网络环境与汉语言整合路径,向大学生乃至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352-353.

[2]徐清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评《汉语言与文学》[J].新闻战线,2017(16):1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