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特色教育范文

特色教育全文(5篇)

特色教育

第1篇:特色教育范文

学校应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教代会讨论等途径,学校提出校训和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用教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为追求”的办学思路。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宗旨,高标准、严要求地实施“五学会、五负责”工程,着力构建全员管理和特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优秀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注重理论学习,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鲜明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引领全体教师达成以下教育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办出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创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方向。为适应特色建设的需要,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依靠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成长“三部曲”,一年入门——做熟识教学的教师,两年精通——做技艺精湛的教师,三年成为名师——做有思想的教师。

二、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原则,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办学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要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总结和扬弃,同时也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抓手,加强科研引领,助推特色教育发展,使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推出特色项目,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深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现在开设有地方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兴趣班,各班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按时认真训练、辅导,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内容,特别的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常年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坚持以“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做到人手一册红歌唱本《红歌谣》,课前唱、就餐唱、大课间活动唱、班会集会唱,开展红歌演唱会、拉歌比赛、红歌进入土家苗寨、下乡赶场等活动。在实现“红歌满校园、经典进课堂、故事入人心、箴言传师生”过程中,坚持把“唱读讲传”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校本教材研发、课程育德工作、大课间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提升人文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倾力构建人文环境、着力推行人文管理,积极打造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点,处处有文化的师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成长乐园、生活花园及生态学园。唱红歌,唱出了光荣历史,唱出了浩然正气,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读出了人类文明,读出了民族智慧,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人生警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是我校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第2篇:特色教育范文

深圳教育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起步晚、基础薄、发展快是其重要特点。深圳建市之初,教育基础十分薄弱。1979,深圳只有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0人;24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3686人;238所小学、在校生47022人;90所幼儿园、在园儿童4587人。中学毕业能够升学到大专以上的,1981年只有18人、1982年只有12人。1979年深圳教育经费只有0.039亿元。1982年深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为2311人。但建市以来,深圳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至2005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数达到1380所,是1979年学校数的4倍;在校生达到104.7万人,是1979年的16倍;教育经费投入超过了100亿元,是1979年的2600倍。“从在全国教育发展格局中的位置看,深圳教育总体上处于国内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其中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普及年限和普及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处于中上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略高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低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1](P366)2004年,深圳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标志着深圳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应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不但在国内少有,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这种快速成长起来的教育现代化与在历史进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教育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形态。因为发展太快,许多矛盾、问题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就被跳跃过去了。比如迫于学位需求,深圳很长时间内忙于建新校而弱于校长素质及学校管理相对薄弱等。但这些问题、矛盾、冲突并没有因此而解决。相反,这些问题、矛盾、冲突以不被关注的状况不知不觉的集聚在那里,也许到某个时候,就会出人意料的爆发出来。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一度非常快,但这给日本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用很长一阶段时间来解决因发展速度过快而带来的各类问题。[2]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整体性与不协调性

从理论上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既包括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也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性发展。但事实上,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方面往往不可能同时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其他方面也并不总是协调的。因此,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总存在着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在深圳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深圳教育现代化化内部各要素存在不协调性。教育现代化内部的不同要素,其自身性质、发展条件均不同,因而,各要素发展往往具有不同步性。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并非所有的要素都能够快速发展,也并不是都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条件支持。在深圳教育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出硬件发展快软件发展慢、公办学校发展快民办学校发展慢、特区内发展快特区外发展慢、基础教育发展快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协调局面。深圳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比如深圳教育规模与深圳人口的不协调性、深圳教育层次与深圳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协调性、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新技术等主导性产业发展的不协调性等。对深圳教育现代化的不协调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深圳教育现代化发展得快的方面,大多是教育的硬件的、有形的、可数量化的方面。比如,教育规模、教育投入、教育普及率等;而发展得相对慢的,往往指向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面,比如结构、制度、思想观念、机制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前二十多年,主要是以硬件的高速投入拉动其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不协调性,在一定范围内也许是合理的。但超越这个范围,无疑会增加教育现代化的内耗而阻碍进一步发展。

三、模仿性与创新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外力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另一方面是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所带来的威胁与压力的拉动。深圳如果教育不发展起来,在区域竞争中、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在劣势位置,同时,也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可以说,深圳教育现代化是深圳为摆脱教育落后状况,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自觉努力。当深圳加快其教育现代化进程时,国内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以及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教育,甚至发达国家的教育,既为深圳确立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参照,也为深圳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现代化发展,在目标设定上往往以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景象为追求目标,也借用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手段来推进目标的实现。因而,深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应用于深圳教育发展之中的过程。深圳教育现代化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以模仿为主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但当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模仿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走向创新之路。这种必然性,首先是由知识经济及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知识经济无疑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社会,需要人们不只是学习、传承人类已形成的知识,更需要面向未来,创新知识。而工业社会中的教育现代化,以传承人类已有知识为重点。因此,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现代化超越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化模式,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开辟新的教育路径,走教育创新之路。其次,这是由深圳教育的特殊问题决定的。深圳人口结构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深圳教育所走过的历程,也是国内外少有的。因此,深圳教育的问题往往比较特殊。比如,深圳民办教育问题,国内其他地区民办教育重心在民办高等教育,而深圳民办教育以民办中小学为主。再如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其他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教师学历达标,但深圳教师学历达标已经解决,更主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大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特殊的教育发展环境、特殊的问题内涵,要求深圳必须立足教育发展实际,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面临的特殊问题。第三,这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新世纪特区的重要内涵就是特别能创新。目前深圳正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对深圳而言,建设创新型城市,企业无疑是主体,但企业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并不是单有企业就能支撑起来的,并不是单有技术创新足够的。教育创新不但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城市创新发展后劲。建设创新型城市呼唤强大的教育创新能力。[3](P77)需说明的是,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是城市教育文化、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各级各类学校、各类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教育生态的综合结果,其中核心要素包括各类研究机构建设、研究队伍和研究经费的投入。大力提高深圳教育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资源的紧约束性与人力资源的第一性

二十多年来,深圳现代化所走过的其实是一条传统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即以消耗能源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目标追求的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精辟地将深圳发展的困境概括为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67平方公里,按目前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将无地可用。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从内陆或港口进入。三是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深圳已经不堪重负了。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目前深圳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走出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深圳别无选择,惟有努力促使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自觉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可能不断拓宽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促使深圳城市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增长方式。二十多年来,深圳教育发展也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追求,主要也是通过有形资源,比如教育经费、教师数量、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等投入,拉动教育发展。应该说,当前教育发展主要是硬件投入拉动的结果,同时,教育发展也集中表现在教育硬件方面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教育资源效益不高,存在较高程度的浪费;教育软件水平不高,教育创新能力不强,教育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因此,深圳教育现代化应当充分考虑紧约束条件的现实限制,应当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其根本点在两个方面:第一,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既要求教育承担起开发城市人力资源的时代使命,又要求教育自身发展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即主要通过开发教师、校长等人才资源来促进教育发展。第二,走创新的发展道路。深圳应当确立以创新发展为教育发展的主战略,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肯定,深圳教育今天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深圳教育明天的发展。

五、价值多元性与人本性

深圳教育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中展开的,必然地要求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但同时又要求执着地守护教育的人本性。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计划经济是以利益的共同性假设为前提、以计划调控为基本手段的经济体系。而市场经济是以产权制度为基本制度、以价格体系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以有效竞争为结构特点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承认利益的多元性及实现利益方式的多样性。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也不同。知识经济更加突出人的个性及其创造能力。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区分,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优势地位和个体的独立、自由。每一个人都是不可代替的,都是独特的,惟有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个人的创造性才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社会的活力也才能不断被激发出来。[4](P92)知识经济在价值上更加突出了个性的多样性。全球化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相互融合,日趋成为一个有机总体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纳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使社会化生产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延伸到全球,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极大地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伴随现代生产的全球化发展,人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进入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互动。[5]经济全球化,突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可以说,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共同决定的利益的多元性、个性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内在地要求教育走向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性,最集中、最深刻的体现在教育价值的多元性之中,鼓励人们突破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积极寻求个性化发展。比如,学校突破单一模式,走向特色化发展;学生突破单一的模式,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人;教育功能突破突单一的为经济服务或为政治服务的局面,日益构建并发挥出健全的教育功能。多元的教育价值观,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教育的多样化存在和多样化发展。然而,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教育本质的改变,多元化中仍然需要守护教育的人本性。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元价值,是衡量其他教育价值的价值标准。深圳教育现代化,尽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教育始终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建构,是一种价值引导和精神生成活动。“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盈的力量(何塞•马蒂)。教育现代化,应当越来越强化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而不应当以弱化对人自身的养育作用来强化其他方面。有利于人自身发展的教育总能促使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注意的是,教育现代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于人自身的方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与人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甚至还不断产生新的不适应。如何在多元化发展中始终守护着教育的人本性,使教育走向有尊严的多样化发展,是深圳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时代性问题。

六、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引领性

适应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教育现代化,其重心在于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但处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之中的教育现代化,虽然要求具有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普及率,但单有国民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次受教育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6](P21)因此,深圳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构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必须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也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终身教育时代,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在现在及今后历史进程中对教育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是建设教育现代化和理解教育现代化的一根“红线”。深圳教育的城市化发展、区域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深圳教育法规政策、管理体制、类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条件等等,归根结底要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服务。因此,深圳教育现代化,是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引领的教育现代化。

第3篇: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情欲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情欲、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第4篇: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加拿大中学;中学分类;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对比

加拿大的中学教育依据国际教育机构的数据统计结果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欧洲的芬兰和亚洲日本东京区的中学教育。加拿大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臆造,加拿大中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对比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的确应该放眼全局加快改革的步伐。加拿大的中学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公立占多数,学费相对较低,在教学目标上更侧重学生全面发展。私立中学相对来说对于学生的成绩更为关注。但二者整体的课程设置等没有大的区别。加拿大的学校教育分为学前班1年,小学到中学共有12个年级(个别区特殊),其中1-6年级为小学,7-12年级为中学,而10-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加拿大中学采取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常到了10年级以上,学生便开始根据自己的秉赋和未来的工作愿望选修课程。加拿大中学教育注重给每个学生机会,通过分层次教学实现教育模式的构建。每所中学师资配备、学术实力等比较平均。所以不会出现学生争抢上某些重点学校的现象。那么各个学校的差异和特色怎么体现呢?答案是职业选修。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色的职业选修课程,学术课程也是凭兴趣和专长选择。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和家长不必为学校学术水平担忧,而由个人学习情况和爱好选择适合的学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和与他人合作及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是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精髓所在。例如他们的外语课上多采用模拟情景会话的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不只是强调发音等。与中国的职业学校不同,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是与学术教育并行的,专注学术的学生可以进入学术型大学就读,而对职业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以进入应用型大学就读。在加拿大,中学的职业选修课程与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是无缝衔接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可以先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不但可以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还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人们不会认为成绩不好才去读应用大学。学术型大学与职业大学地位是相同的。很多学生选择应用型大学的原因是,毕业之后因为有专业特长,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师资配备上,各中学职业技能课教师,首先要本科毕业,在加拿大获得教师资格证,并要在这一职业上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只有具备规定的条件,通过考核,才会被聘请来校任课。我们国家在中学阶段几乎全国各地的中学考核的科目,考核出题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它的好处是通过考试成绩能相对公平地选拔出所谓成绩优异的毕业生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但毫无疑问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考试能力强、记忆力好,学习上能够严格遵守中国教育的培养体制、规则的学生。而明显在创造力、创新能力、社会担当力上较弱。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是只喊口号那么简单。 加拿大的高中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尽量做到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孩子对学习和学校的生活充满期盼。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每门课一个学分,修满30分即可毕业。30分中,有16分是必修课,其中包括英文、数学、历史、地理以及基础电脑应用等;其余的14个学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发展设想进行选课。在选修课中,有五个系列的课程,学生可以把一个系列为重点,由初级向高级一直选修下去。加拿大中学在课程的选择设置上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自己独特之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加拿大中学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入手。例如家政课,包括的课程内容有家用电器维修维护、饮食烹调、房屋维护修缮,甚至开设父母如何照顾小孩的课程。不仅在课堂上有对理论的阐述介绍,还专门配备实践时间及设施。例如学校有专门提供的厨房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烘烤主食菜肴。提供缝纫机设计制作衣服,有车间供学生制作木工活和金属器皿,还有带电脑程序可以让学生带回家喂养并有电脑记录的假娃娃。中学的老师们会带学生到幼儿园,让学生感受怎样带好弟弟妹妹。有的学校有学生经营的商店,由学生自己进货、销售和管理,商店的运营由学生自己负责。加拿大学生考大学也没有类似中国的“高考”,而是以高中最后一年6门课的平均分去申请。通常如果一个学生历年来经常做志愿者,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活动,有多次工作经验和经历,即使平均分不高,大学也会优先录取这样的学生,因为加拿大的大学并不欣赏只会读书,高分低能的“书虫”。加拿大教育标准认为,人的能力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而只会读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适应社会。我们生活在信息和数字技术为主流的时代。社会进步,时展,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在21世纪的时代需求上。相对于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而言,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第5篇:特色教育范文

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更是科技学习、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和科技应用的重要阵地。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促进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培养民族成员的科学精神,破除迷信,使民族地区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二是产学结合,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竟争力、促进民族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民族成员的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社会认可度低

甘肃民族地区教育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职高去学一技之长,即是进入了职业学校,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而读职业学校只能成为“伺候人”的、“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甘肃民族地区以回族和藏族为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讲求清真,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心理、风俗、服饰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有自己的宗教教义、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和家庭观念,因而不方便或者不愿离家到外地生活与谋生,尤其不愿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他们习惯于当地慢节奏的农牧生活,没有接受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致使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此外,甘肃民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属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气温1.7℃,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利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够

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服务意识不强,办学目标不明、思路不畅、方法不活、形式单一,职业学校市场观念淡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同时,职业学校与社会对接不畅,关门办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结合度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不大。调查发现,甘南州职业学校没有针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而且专业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致使一些专业,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从一开始就在低标准上运行,课程改革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毕业生就业不畅,对生源缺乏吸引力,招生困难。而临夏州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又通过“校校联合”的模式办学,完全为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也脱离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谓“校校联合”是指通过借助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与就业渠道,来培养学生并实现人才输出的一种办学模式。[2]“校校联合”办学模式导致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特色丧失,只能做发达地区的附庸品,也导致了人才单边流动,使民族地区人才越来越匮乏。

(三)职业学校基础办学能力难以达标

第一是办学条件有限。由于甘肃民族地区财政困难,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大多数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少,基础设施不完备,办学力量分散,办学条件差,教学及实训设备落后甚至严重短缺,许多地方职教中心名存实亡,不具备办学条件。在学校建设方面,除极少量的上级专项建设资金外,地方财政投入很少;第二是职教师资力量薄弱。姚爱国: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大多数职业学校以普通文化课师资为主,专业课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师资队伍呈现出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学历达标率低、职称结构低、实践技能水平低的“一多一少三低”现象;第三是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场地等必要条件,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只能“在书本上学电脑、在黑板上修汽车”,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场所,具有趋同性的理论课开设过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课开设较少,直接导致学生素质差、能力低、就业难,降低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不仅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还受到民族习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围绕民族特色和区域优势做文章,才能扎根民族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结合,实现双赢发展

文化与教育紧密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是文化的传播途径。任何脱离教育的文化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脱离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教育必须与文化深度结合、共生共荣,才能获得发展。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二者共生共荣的关系,进而开创职业教育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以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基本土壤,从中获取滋养,获得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向和特色;另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本传承方式,并从中获得发展、融合、扬弃和创新的动力。甘肃民族地区主要包含两大文化体系:一是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二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唐蕃古道的重镇,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中国“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的美誉。临夏也是回族的重要发祥地,由于回民聚居,伊斯兰教盛行,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甘南是全国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藏传佛教在甘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境内群众普遍信教,寺庙和僧侣数量众多。不管是回族还是藏族都在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如唐卡、藏戏、藏医、回族花儿、临夏砖雕、临夏彩陶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大力兴办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专业,既是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安身立命之本,同时还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得到创新、走向市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创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

从总体上看,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都不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职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为了使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新战略。首先,要建立“市州组团、县区成网,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由地级市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依托当地高等院校,重点建设几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吸收所在地区各县的职业高中,形成网络辐射优势,组建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集团,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以县为主发展职业高中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州为主发展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市县统分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和地域优势。教育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各县职业高中打基础;第二阶段利用市州骨干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采取“以城带乡”联合办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技能;第三阶段利用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学生顶岗实习,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其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旧格局,发展大职教,盘活现有职教资源,加快职业学校之间的合并或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业学校的合并或联合,必须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结合,而不能流于形式;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宜求全,应相互配合和协作,在总体上形成相互补充的专业结构,克服以往在专业设置上既互相重复又各自欠缺的现象,共同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平衡。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固定的办学模式,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需要,不拘一格建立各种各样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既要设立正规的各级职业学校,也要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短期单项培训。第三,甘肃民族地区财政比较困难,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要制定并施行有关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职业教育,要变一家办为大家办。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新的办学体制,大力鼓励有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宗教人士、慈善人士等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元主体办学格局。临夏外国语学校就是由马志信阿訇与其他几位宗教人士共同创办的专门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该校不仅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本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出民族特色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普遍模仿或照搬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管理机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脱离一般化向民族特色、民族品牌发展,如何服务民族文化传承需要、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今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当牢固树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真正办出民族特色。首先,专业设置要体现民族特色。回族和藏族都有着绚丽多姿的传统技艺,但这些传统技艺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授的,效率低下、规模有限,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技艺的审美、文化及经济价值,还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相关专业,做到取一地之材,设一地之专业,因地制宜,避免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办出一批高水平的富有地域优势的民族特色专业。在甘南藏区应该大力兴办以下专业:

(1)藏医药专业。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体系完整,医学典籍众多,疗效显著。

(2)藏戏专业。藏戏是我国4个世界级非遗剧种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

(3)唐卡专业。唐卡是挂在墙上的“宗教”,挂在墙上的“历史”,挂在墙上的“政治”,挂在墙上的“艺术”、挂在墙上的“股票”。绘画唐卡是唐卡艺术的一种最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复杂的制作工序。

(4)民族传统工艺专业。藏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道的工艺特色,久负盛名,如藏被、藏毯、藏刀、藏族金银器、藏族服饰等。特别是藏毯,是当今国际市场的热销产品,但中国藏毯所占市场份额不到十分之一,国际市场主要被尼泊尔和印度所占据,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因此必须大力兴办民族工艺专业,培养民族工艺人才,振兴民族经济,抢占国际市场。

(5)民族食品加工与制作专业,如牦牛肉深加工,酥油、酥油茶、青稞酒制作和市场化开发等。此外,还可以兴办畜牧兽医专业为藏区农牧业发展服务。在临夏回族地区应该大力兴办以下专业:

(1)民族艺术专业。临夏是“中国花儿之乡”。花儿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被称为西北之魂,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民族餐饮专业。回族名食甚多,如手抓羊肉、羊肉泡馍、兰州拉面、全羊宴、盖碗茶等,这些回族名吃都有待进行专业开发,促进清真食品的标准化和市场化。

(3)阿拉伯语专业。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阿拉伯语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临夏外国语学校和临夏州民族学校都开办了阿拉伯语专业,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阿拉伯语专业还应不断做大做强,办出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