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职业教育理论全文(5篇)

职业教育理论

第1篇: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以为学习了理论就可以解决实践问题。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是基础,掌握技能是目的。学习时,应该把两者的过程分清。

二、如何进行理论学习

1.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

高职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不得任意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应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概念,通过短期的学习和长期的持之以恒把基础理论掌握得更好,为在专业技能实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及交流与分享太少。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智力

老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应不断向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思考和总结。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在以后的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学习是为实践打基础的。在进行技能训练时,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尤为重要,它是在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三、技能学习中的理论运用

实习时,要把在基础理论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系统与衔接相结合、实用与适应相结合的特点。实训课时,要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从开始对实践内容的陌生,到逐步加强了解和认识技能训练项目的熟悉,实习教学课堂化。只关注学生技能训练的结果所达成的技能训练目标的水平还不够,还应该看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得到应用。要注意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要关注那些不能完成技能训练任务、离技能训练目标差距较大而暂时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制定不断进步的措施。既要从实践本身上找问题,又要引导他们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理论理解透彻了,技能练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一点小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要规范技能训练评价方法。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既要有量化评价的理论成绩,也要有相应的技能成绩。可以采用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理论和技能都要有实际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激励和启发,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是根据技能训练目标确定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使学生对技能训练水平成绩给予认同,并检测自己的达标程度,以及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以起到鞭策和鼓励学生的作用。

四、小结

第2篇: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产生更需要对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而这些都与国家自身发展现状有极大关系。跨文化因素在国际经验本土化实施过程中是否会“水土不服”?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国际先进理论或成功方法的引进的确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一)引进先进经验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在职业教育国际经验引进和借鉴方面,在国家层面上没有进行论证和设计,而是由各地方政府和各职业院校自主决定,因而在我国几乎相同时段出现世界众多国家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引进。优点在于多样化的嫁接,各种理论或模式的适应性如何可以进行比较,缺点在于各说各话,各种水土不服,没有进行适应性论证的引进,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得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更加陷于“表面热闹”的状况,缺乏对教学改革指导的实效性,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

(二)缺乏吸收国际经验的理论基础

我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缺乏成体系的教学理论,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鲁洁在1993年发表的《试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在中国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对来自外国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全盘西化的现象也还存在”[3],而时至今日这种拿来主义还是存在。因此,在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的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回避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满足于没有现实生存可能性的“教学开发与设计”。

(三)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的制度环境

有效教学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基础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往往是由国家层面统领的各界协商、论证制定的,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制度正在讨论中。

(四)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实践的教学环境

目前一些国际经验在我国无法大规模推广,就是由于引进和实践都是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而在普通中高职教学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从微观层面来看,以学科课程逻辑编写的教材自然无法适应工作导向的课程开发,没有职业经验的教师更难以完成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解析和学生学习的引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承担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以招生和升学为主要任务的许多学校无法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建议

通过对30年来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引进和推广的总结,以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现状的反思,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势在必行。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整合前期的实践经验,分析国际经验本土化路径,解决套用国外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提高借鉴的实效性。我们不必要追逐在国际教育经验的背后,忙着生吞活剥的硬消化和纠结于学得“像不像”的问题,更应该立足于自己的需求,对成功经验兼收并蓄。

(一)开展对国际职教教学理论的迁移适应性研究,整合试点经验

由职业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牵头,对中高职国际教学经验引进与实践经验进行整合提炼,同时开展对源职教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对源职教理论的研究,要考虑该理论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根源,尤其充分考虑该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教学理论往往涉及到关于人性、人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思考。在对试点单位进行经验考察和整合时,要注意地域的差异,以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走进课堂、走进企业。

(二)开展对技术性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职业标准

我国目前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的主管部门是劳动人事部门,但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门,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部级大赛中使用的是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这也给中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造成困扰。以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科学制定各类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在对我国产业发展升级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从新手到专家型人才的发展历程,找出有影响力的关键事件,以及人格因素,研究培养和培训的路径。

(三)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开发相关教学文件

组成由各界相关人士构成的工作组,开发国家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大纲,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库,并且不断完善网络资源库,以利于社会性学习。这些教学文件的开发必须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岗位的分析和应用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追求,注重实践,体现实践性智慧的培养。同时鼓励各类院校根据地区差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

(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以教学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的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一个心理过程,能够让人处于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继而调动人的最好状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学习状态会差一些,学习目的比较不明确。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旨在激起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激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激励手段:1.情感激励,也就是从学生的情感成长的方面给予激励。例如在课堂教学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褒奖式”的评论来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经验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2.目标激励,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和指向性,目标激励正是以阶段性教育目的为主要的指向性,激励职业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激励运用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目标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二是目标的阶段性,对于职业教育目标而言,并不是单一而互相独立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在一个总目标下,设置多个分级目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3.竞争激励,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激励的本质是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适当的竞争激烈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要把握好竞争激励的尺度,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无形的潜能上作竞争。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赏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所谓赏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理论,人在发展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赏识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生长规律教育。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赏识教育尤为必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心理会产生自卑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过程的赏识,来纠正学习成长过程中职业教育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抓住学生渴望的心理,创建更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理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保障措施:

1.要确保职业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教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表扬与鼓励”的表现形式,创新赏识教育的手段,不妨试试给予学生无声的鼓励,这样也会给职业教育学生带来感激与温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不能够盲目套用成功经验。要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处处于主体性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2.要确保赏识教育的“度”,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度地对个体进行赏识自然会导致学生个体的脆弱和自负感。职业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过程中,应该适度的赏识和肯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职业教育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定位学生的潜能,做到赏识有度。3.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面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教师做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朋友”“伙伴”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的个体赏识教育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职业教育管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当代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实践,并不断总结的课题。除了激励理论、赏识教育理论之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有许多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前进。无论应用何种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的本质都是创造一个适于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让职业教育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泉,王元地.西方激励理论的再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14,22(1).

第4篇: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在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措施创新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效果。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利益多元化的多维度资源要素重置与融合的系统过程。国家持续推进政策帮助职业教育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以此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人才与产业供需全面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

1《职教20条》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理论分析

(1)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紧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高职的专业设置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学校共同制定。其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都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在文件中细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为学校提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和新规范标准用于更新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标准等。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力军,在制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多层面的关系调动积极性,如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联动,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学习等等,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动力,平衡多方利益,以实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2)要求实习实训对接生产过程。文件明确提出学校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要优先考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建立多主体的建设机制,实习实训和企业真实生产相对接,实训基地运营和社会服务相对接。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靠等靠要,首先要有和企业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驱动力,通过研制政行企校互促的机制,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对接,按需驱动,合作共赢,形成区域内部政企行校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

(3)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文件指出要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教师灵活流动,相互兼职兼薪。高职院校应出台政策建立对二级学院、相关校企合作协调部门的校企合作工作成效按照月度或者季度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进入年度及学校考核,与绩效奖金以及评先提拔相结合。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制定与校企合作有关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企业研学等,将教师的奖金、职称评聘和校企合作相挂钩,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推动校企合作开展。

(4)创新技术服务,使学校科研教研活动和企业创新发展成果向对接。高职院校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模式、制定政策、实 施细则、管控细节、考核评定等方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院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实施细则。通过聘请企业荣誉教师、客座教授、技能名师等方式,由企业技能人才带动学校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研发技术、项目咨询等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师通过双向交流迅速走向生产研发一线,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帮助学校获得仪器设备落户实训基地,并获得技术服务报酬等等。

(5)推进学校教师开展社会培训,使企业职工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对接。目前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员工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以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需求。教师在面向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重新制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标准,证书技能标准等等,有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员工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政策分析

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是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方案的颁发表明国家已经把产教融合提高到推进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的是充分拉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司其职,共谋同利,促进教育和产业互相护持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匹配。

(1)《实施方案》解决产教融合的突破性。《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方案指导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映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师资等要素配置扭曲导致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2]深化产教融合是改善及解决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因此,产教融合从职教发展中产生,到受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职教发展迈向高质量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阶段,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总结出的经验,仍然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推动。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不对接;学校和企业由于利益关注点不一样,协同育人形同虚设;企业不愿投入教育,包括成本补偿没有得到合理保障,利益诉求不能取得共识等等。[3]要破解这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就需要由国家来进行推动和统筹。由此可见,《实施方案》突出了国家将产教融合改革进行彻底的重大决策,将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集聚成统一力量,进行综合性改革试点,以充分发挥城市试点先行、行业试点先承、企业试点先开的主体作用,从而破除体制、领域、政策的障碍,打通措施落地的最后壁垒。

(2)《实施方案》反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信息,基本解决人才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必然发展和根本要求。[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思维下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先有学校专业—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强调“先有企业需求—产教融合—共同办学”。《实施方案》反推和促进高职院校思考企业、产业人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3)《实施方案》推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要“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关键在于院校积极主动筹划或者联系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校企论坛等实质落地性的工作。职业院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开放培训的规范要求,共同编写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适合企业培训再教育的技术课程、技能评价和实训操作的标准。职业院校同时可以主动购买企业的培训资料和其他知识产权资料,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培训水平。职业院校积极筹建各类产教对接活动还包括建立固定的论坛、企业开放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

(4)《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生产力转化。《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由行业企业龙头牵头,将改变目前职业教育集团由院校牵头,没有将教科研成果大批量转换为生产力的现状。职业院校在联盟中的作用,除了进行制度磋商、模式构建等顶层设计工作,还要推动院校教师扎实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革新,从而推动校企人才流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瞄准技术发展前沿,推动知识市场化,科技成果转换运用,实现生产力高效转化。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考总结高职教育的发展牵动社会经济。在政策的多向并举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形态裂变的前夕。研读政策并落地推广的高职院校将迅速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准确理解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贯彻落实《职教20条》、《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既需要直面目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失衡、教师成长模式滞后、校企合作形式化以及院校缺乏良好的产教融合顶层制度设计等现实矛盾,同时创新办学机制、实习实训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鲜明学校特色,引领区域办学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2]胡重庆.供给侧改革下职业教育要是配置的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6):247-253.

[3]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7):14-20.

第5篇:职业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第三方评价;理论分析

1背景

2014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其中一大趋势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这要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动力和引擎,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

2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治理理论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全能政府”逐渐失败以及后来西方世界频繁的市场失灵,很多学者倡导政府“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治理”。詹姆斯•N罗西瑙(1992)提出,治理是在共同目标的商讨和共识的基础上,不依靠强权,各相关行动者在充分协商、克服分歧、和而不同、达成共识,进而最终达成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使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治理”问题。同时将“治理理论”引入了大学领域,形成了“大学治理”理论。“大学治理”区别于以往自上而下的“管制”与“集权”,政府的角色实现转变,从“管制”转变为“管治”,从命令式转变为协商式,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强调多元治理,即大学应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民间组织或教师、学生、家长、校友等群体和个人共同治理,各个利益相关者各施其责,实现共赢。以此理论为基础,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是处于大学治理体系框架之中的一种监督、管理手段。第三方评价机构(中介评价组织)既是参与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又是监督、评价现代职业教育的独立专业性机构。(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此理论最早的数学模型是由威尔逊、史宾斯、泽克毫森和罗斯在研究“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过程中提出的。委托是指委托其他方代替自己办事,受托方称为方,委托的一方称为委托方。其理论实质是研究委托方与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委托理论的指导下,第三方评价是将教育评价委托给第三方,即政府将教育评价任务委托给第三方来承担,政府负责资金和制度支持,第三方负责提供服务;政府依据委托合约对第三方进行监督,第三方对政府及学校负责,委托方与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发挥优势、合作共赢,以形成专业性、客观性、创造性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3理论内核

(1)经济新常态。2014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消费心理和市场分析,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及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全面创新及科技进步,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及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速趋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这需要职业教育有相应的变化去适应并服务于经济新常态。但是,目前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供给能力薄弱、经费投入绩效不明显、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第一方评价(自评)、第二方评价(政府评价)很难跳出“身在其中”的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困境,需要第三方更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跳出传统的固有思维,以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来指导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工作,以指引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动态监控的新常态,是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

(2)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三方。国外较早讨论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类似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学者是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伯顿•克拉克。1983年,伯顿•克拉克指出: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可以主要由学术权威担任协调,这种学术权威的协调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教授(在讲座制的高教系统中)和称为“Bufferorganizations”的“缓冲组织”。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西方引进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概念,它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于1994年在沈阳会议上提出。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历程很短,较少有专著问世,主要在对一些关于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或是有关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中涉及,如顾志跃(2005)主编的《转型中的教育评价》等。其他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研究的文献则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文章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是指由政府委托并认证,且又独立于政府和职业院校之外的中介评价机构,评价机构可招聘全职或兼职评价专家,组成专家团,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估。评价专家团可由行业企业专家(含行业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人才)、教育专家(含教育研究专家、教育管理专家、教学一线名师),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是指政府可实行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的形式,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经费资助、资质认证和其他支持,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这种“全过程动态监控”包括“事前预警”“事中诊断”“事后反馈”。进行“事前预警”,以使职业院校量力而行,在自身资源的有限范围内进行建设;进行“事中诊断”,以使职业院校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纠正错误,使“当局者迷”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进行“事后反馈”,第三方评价机构可将职业院校出现的共性问题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将个性问题反馈给各职业院校,以帮助职业院校持续改进,规划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葛孝亿,谢小金.第三方教育评价的法理基础与运行机制———委托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7(3):54-59.

[2]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9-11.

[3]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2-03.

[4]罗兰.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创新———基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