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

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领农民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但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面临农民职业认同感不强、培育内容针对性不高、培训对象层次性不足以及特色师资缺乏等挑战。因此,基于现实需求,提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制定特色鲜明且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分层次开展培训和提高师资遴选质量的对策建议,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服务潜能。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为乡村振兴解决人才问题成为了职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其中提出要“鼓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的转变,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求。因此,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其在助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体现

1.1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农业从业者,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而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在文化、技术、认知、管理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契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传统农民有更高的从业技术水平,更强的社会责任、更开放的思想观念。在农村社会群体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发挥其领头羊作用[1],进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育工作,将潜在主体变为实际经营者,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1.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与发展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后疫情时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效供给,维护和鼓励农民对粮食种植的积极性,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意义重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重要途径与支持重点,只有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涉农技能,才能紧抓“粮袋子”,实现“藏粮于地,种粮于农,收粮于技”,高效解决农业问题,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保障民生。

1.3应对农业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不争事实,面对现代农业对经营主体、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方面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解决乡村人才流失与老龄化威胁[2]、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活力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将无人机喷洒农药、遥感控制、线上营销等智能信息技术推广到农村,减少人力资本投入,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力军。

2农村职业教育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挑战

2.1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感不强,未来潜在内生力不足。为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性的工程,自“新型职业农民”首次提出,至今已有近十载。然而,受长期传统认知的影响,大众对农民的定义还停留在身份地位低、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不理想的层面。从整体上看,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偏远农村或山区,农民对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同感并不理想,虽培训意向强烈,但在实际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能全程参与培育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农业收益水平、农民年龄与文化素质、现实家庭情况等密切相关,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涉农专业学生、农村大学生、农业职业青年返乡意愿及从农人数呈“离农”“弃农”趋势,未来潜在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生产继承人内生力不足[3]。

2.2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地域特色定位精准度不高。目前,在职业教育推进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过程中,加快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民教育培训的结合已成为满足农户实际需求的客观要求。由于受政策制度、地理环境、资金保障、气候条件等变量的限制,多数涉农院校或培训单位缺乏对本地区域特色农业及乡土教材的考察、培训师资的对接沟通,未实现培育内容精准定位和针对性授课的深层次结合[4],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与方案简单叠加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受训农民满意度不高,更不利于后续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2.3培育对象层次不分明,分批分类式培训有待细化。根据培育对象实际情况的不同,现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未能从农业种类结构、知识文化储备、历史技能经验、年龄等进行多角度专业分析。农村职业教育虽已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但受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尚未完美的将农民培育工作和培训过程与本地实情、国内外优秀经验结合,培育体系中农民的不同培训需求层次感不明晰[5]。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不同农业类别与农民自身条件筛选培育对象,舍“质”求“量”,使培训工作形式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实用人才,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及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的难题。

2.4地方特色师资缺乏,师资“落地”农业困难。虽然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多个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完备环节,其中,打造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资队伍就是职业教育职工体系的薄弱点[4]。激励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共同进步,一支了解区域特色与农业、具有高素质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能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但立足现实发现,在参与培养过程的教师中,能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深度融合并转化为实际效益的人为数不多。

3农村职业教育助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化路径

3.1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社会认同感,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在农村职业教育助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系统思路下,基于受训农户的现实要求,需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提高社会地位等为导向,形成科学、全面的利农职业教育理念,提高农民的参培意愿,使其自觉接受教育培训。同时还要提升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可度,营造大范围的社会认同氛围[7]。

3.2明确培育目标,制定特色鲜明、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立足当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需求匹配度,使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的重要前提。第一,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围绕本地农民实用技能与知识需求,如农业育种、施肥、防病虫害、加工、营销、管理等,设置培育内容。第二,结合地域特色与环境条件,增强培训内容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

3.3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开展层次性培育。要根据农户从事农业种类的差异,明确受训对象的不同类别与层次。首先,深入了解区域农业特色与农民技能水平,获取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利用农村职业教育优势条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能培育活动,并辅以长期精细化一对一专业指导[1]。其次,加强层次化、分批式、有重点的培训工作。在对受训对象的培训意愿、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未来规划做出细致分析的前提下,划分技能培训方向,培育不同产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优选有乡土情怀、立志扎根农村、接受信息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人群,以“传”“帮”“带”的形式扩大培训范围,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培育农技优质人力资源,保证高质量人才的稳定输出。

3.4提高教师遴选质量,构建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培育服务于“三农”的现代职业人才。为更好的履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需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而且能自愿定期参与专业培训和对口农业教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为此,在遴选教师时,应提升师资准入门槛,提高本校教师招聘和校外农技人才聘用质量,定期进行有效考核,制定奖惩措施,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优质性,让农教师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凭实际才能与个人魅力同农民打成一片,从心底接受培训,提高培育质量。

作者:周艳丽 黄国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