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1.1发展现状

    1.1.1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近年来,晋城市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2.11万hm2以上,随着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及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稳定在7.5亿kg以上,确保了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晋城市围绕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3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数量

    近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43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山西省着名商标23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4个。

    1.1.4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0余个,合作社涵盖了晋城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入社农户4.6万户,入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动力初步显现

    近年来晋城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畜牧业、蔬菜产业扶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1.2主要特点

    1.2.1小而全虽然晋城市产业规模较小,但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五谷杂粮、各类干鲜果品、蔬菜、蚕桑、食用菌以及多种中草药遍布全市。

    1.2.2少而优各类农产品数量虽少,但品质优。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适中。年均气温11.5℃,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一般在3368℃~4471℃,无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达600~650mm。森林覆盖率达35.7%。

    1.2.3稀而特晋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7%,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农产品。比如泽州县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鲁村小米;高平大黄梨、王报红萝卜;阳城山茱萸、阳城蚕茧;陵川“五花芯”党参、大红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须黄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发展现状

    2.1.1粮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总产量供求紧平衡,细粮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2.1.2六大特色产业畜牧业开放程度低,外向型发展偏差;蚕桑业龙头企业不强,对产业发展牵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产业种植零散,市场规模小,水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干鲜果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杂粮产业种植投入少,种植效益低;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少,加工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2.1.3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发展规模偏小,带动辐射的范围小,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太规范。

    2.1.4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单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观上受限制晋城所处山丘地区,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利于形成规模的种植基地。

    2.2.2主观上有差距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有力的、连续的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

    3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型的产业化经营基地,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创优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3.2强化农业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培训,提高服务功能,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3加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

    根据区域地理和气候优势,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着力建设7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泽州、阳城、高平和沁水四县小麦优势产业带、太行山南端优质玉米杂粮产业带、南牛北猪东西羊健康养殖畜牧产业带、太岳中条两山优质蚕桑产业带、沁丹两河流域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干鲜果产业带和高垣山区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区域优势产业带的先决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第2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第3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产业现状

保岱镇上洪寺村位于桑干河南,紧邻大秦铁路和省道下广公路。全村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村庄占地330亩,河流、道路占地27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条件比较优越。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林果业成为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亩,分别是苹果600亩,葡萄600亩。近几年来畜牧养殖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路边经济开始起步。目前我村的产业现状是: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不大,不能形成合力,品牌效应不高,产业发展不快,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强。

发展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发挥特色产业,发展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实行龙头带动,走节能降耗、保护生态,产供消一体化道路,全面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

重点产业:

(1)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和利用好土地,组织农民开展科学技术培训,新增苹果和葡萄套袋技术推广各100亩。

(2)继续把果品这一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经营,抓好400亩套带苹果基地建设,提升产业规模,把村中现有的1200亩苹果和葡萄建成无公害林果基地。发挥规模效应,打造绿色品牌,设计包装商标,把产品推向北京、天津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

(3)错季蔬菜,发展错季蔬菜600亩。

(4)暖棚养猪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猪(畜禽)—沼气—蔬果良性循环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沼气的运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林果、蔬菜等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有机肥保障,配套建设沼气池100户,新建不小于15平米的养猪暖棚100个,达到存栏肉猪5000头,年出栏肉猪15000头规模。

(5)以基地建设和大棚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2眼,铺设防渗管道20000米以实现大棚的用水及以后露天错季蔬菜、林果的喷灌和滴灌。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认真实施“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是对村“两委”干部着重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二是对广大党员和村民代表,着重进行法律法规、科技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民主管理水平,为村子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三是对广大村民的培训,以适用农业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葡萄标准化生产、暖棚养猪、沼气池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每户至少培养一名技术能手。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加入本村的水果蔬菜营销协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一方面学习农产品营销知识。

第4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xx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础。积极争取裕东公路由乡道四级改造升级为省道三级加宽扩建项目和镇区蜜瓜交易市场至北仙高速连接工程,畅通蜜瓜外运通道。结合蜜瓜特色小镇规划和示范村建设,加快“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包装、物流等主要功能区设置,完善市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管理和准入制度,申请组建专业市场管理队伍,形成规范高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第5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位优势;产业定位;资源

近年来,利川市将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作为推动利川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借助“鄂西圈”、“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政策优势,及成渝经济带建设的机遇,通过对接交通、区域合作、旅游开发等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推进利川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模式。

一、利川市的基本情况及区位优势分析

1.地理环境优势。利川的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2.自然资源优势。境内年平均降水总量60亿立方米左右,可开发量17.13万千瓦,现已开发的总装机容量6.6万千瓦。

3.交通纽带优势。利川的交通纽带作用体现在是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世界遗产三国文化之旅”、“长江三峡之旅”三大旅游板块和长江经济带以及武陵山试验区的重要战略节点。

4.民族文化优势。历史文化积渊流长,民族风情醉美浓郁,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利川灯歌、利川小曲、“肉连响”号称“利川三绝”,进入了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旅游资源优势。利川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产业开发价值。

二、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利川区域发展的几点思路

1.利川在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中的机遇与因难

(1)有利条件

――政策叠加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大转移、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等一批重大政策,湖北省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等举措,将为试验区建设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借助区位优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利川是湖北的西大门,是进川出渝的咽喉要道,随着恩施州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启动,境内交通条件改善优势,利川与重庆、成都、武汉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有利于利川借助区位优势、政策支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借助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利川现有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信息物流、生态文化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在“产业兴区”大目标下,有利于借助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

――借政策优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试验区建设在政策上给予区内县市更大的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启动,中东部产业大转移,大量项目会接踵落户试验区,利川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及地理优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为州域经济强市。

(2)主要困难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强;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贫困问题突出。

2.利川在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发展中的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

3.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利川区域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1)关于生态特色旅游业

①利川旅游业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产业现状分析。利川市总体旅游产业规模还很弱小,旅游业拉动带动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随着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两路”的开通和恩施、万州机场的扩能升级,利川也加快了把利川的旅游形象推向全国的步伐。

――区位与交通条件分析。利川是鄂渝的“门户”,东中部产业大转移的承接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两路”的贯通,必将利川由“幕后”推向“前台”,成为沿江经济带的“热点城市”。

――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资源优势:利川处于东部区域与西部区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多样性造就了利川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利川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思路

――主导产品:腾龙洞旅游区。腾龙洞是利川正规开发的旅游拳头产品,可以通过招投资或引进战略伙伴投资改造升级,增设附加值项目,使之在规模上、内容上成为中西部独有的旅游大项目,在产业化经营上具有带动效应,惠及周边,使之真正成为利川旅游的主导产品。

――拳头产品:鱼木寨民族文化影视制作基地。利川的地域特色是多民族集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利川的多元民族文化整合呈现,建议将保存完好的土司城寨规划建设成一个能融合呈现多民族文化的影视制作基地,使利川在中西部确立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地位。

(2)关于生态特色农业

①利川的特色农业现状

利川自建市二十多年来,利川依托本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名、优、特、珍农业品种,己逐步形成烟叶、米业、蔬菜、畜牧、茶叶、药材、林果七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尤以烟叶、硒茶、莼菜、黄连、山药最为闻名。

②利川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企业化、产业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将特色农业产业在不影响农民收入的前提下,通过主导农业产品的集中连片开发,打破村、乡地域界限,扩大基地规模,进行企业化、产业化改进,使特色农业产品不仅只有自身使用价值。

――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原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其础上,借助新历史机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改良农产品加工,挖掘新产品,使利川的特色农产品更多更快走出深山,进入市场。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主动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和人力优势,积极建设好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生态特色农业,加快特色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中西部城市。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利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利川市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008

[2]《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2010―2020)

第6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生态产业园区是打造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尽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园区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建好生态产业园区。

一、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仅有在建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为48.98公顷,属镇城郊范围,距林区政府(镇中心城区)3公里,距拟建的火车站25公里,距在建的飞机场约80公里,距兴山峡口码头120公里,307省道贯穿园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林区通向“武神”公路、所有景点景区以及车城十堰市的必经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一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园区已经拥有了一定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二是有了优越的优惠政策。林区人民政府以神政发〔〕119号文件下发了招商引资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加工,对进入区内外资企业,区级行政规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不得高于规定标准的下限,土地出让金按最低收取,对有关税费实行减免,对符合贴息条件的项目林区人民政府给予贴息支持,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其市场开发成效比较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从而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已有康俊公司、望林公司、梆鼓人酒业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年4月,林区政府与鑫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生态产业园投资框架协议》,生态产业园引来首个过5000万投资项目,为园区建设开创了良好局面。

三是有着超前的产业发展设想。生态产业园区的定位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以生物药业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加工为辅助,林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生态产业园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构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建设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而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效益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物药业方面,以本地资源优势为先导,大力引进培育医药领军企业,借助“”这面大旗,利用国内外医药高端技术和产业合作,建立集产、研、销为一体的生物药业开发基地。重点开发生产各具特色的中药产品,生物工程药品等。在旅游工艺品加工方面,发挥生态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具有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加工,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尽管如此,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园区规划滞后、加工与资源分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劳动力素质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园区规划滞后。尽管林区党委、政府早就提出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设想,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园区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移民迁建、招商引资等方面缺乏明确和协调统一的规划,相关部门只能“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导致园区建设目标缺失、部门缺位、资金缺乏,难以整体推进,规模化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生产、加工、销售分离的局面,没有正规的加工企业,也无专门收购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实质上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龙头企业产品加工与全区农产品资源开发缺乏有效联结,带动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和产品开放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够。三是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投入资金少,技术等配套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很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建设和发展。五是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导致企业加工运输成本过高,难以开展招商引资,对园区建设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产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理想模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投资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通过办工业,搞招商,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群体的规模效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通过产业园区可以解决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以下问题:一是在边界明晰的区域进行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可以节约用地和降低基建投资,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二是通过园区分工协作,形成园区特色,可以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产生“旅农林”产业增长中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创造独特的投资环境,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四是利用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工业辐射源,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带动和示范作用。五是产业园区与城市化进程可以相辅相成,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业园区可以带动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化,更需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相对集中办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结合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主要是构建与区外发达地区进行要素对接、产业对接、制度对接、思想文化对接的有效平台,从而在融合互动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前提,要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园区,必须进一步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一要注重园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促进企业向规模基地集中,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区内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园区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园区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园区规划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占地,盲目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要搞好规划,就必须深入开展调研,建议成立有园区有关负责人、区级有关领导、乡镇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发展研究专家、农业发展专家共同组成的课题调研组,及时就农业园区建设进行调研,重点研究农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产业布局、承担功能、服务对象等。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明确生态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思路,明确服务对象,设置产业企业引进条件和门坎,明确园区、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的结合点和关键措施,以及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区外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进入,让企业去推动区内的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对农民开展示范带动和培训,如何充分运用农业高科技等措施。

(二)加大园区建设投入。要建好生态产业园区,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招商引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大胆引进区内外有技术、有资金的能人到园区内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旅游工艺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园区规模。三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按照规划规范实施园区建设所需要开展的移民迁建、标准厂房建设、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布局、移民迁建以及新修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污水垃圾处理、供电设施以及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园区内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网逐渐完善,园区供电确保充足。坚持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全区农业板块基地、旅农林生态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园区环境容量。

第7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第8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攻坚与克难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放在农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四大举措推进肉牛、烤烟、中药材、优质超级稻、工业原料林、油茶、生猪养殖七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目前,以肉牛、烤烟、中药材为主要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非常顺利。养牛示范小区达到了33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2.4万头,10头以上养牛大户达3500余户;落实烟叶种植面积10000余亩。为了提高烤烟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还投资950万元在扶罗镇克寨村建立一个集烘烤、收购、仓储、住宿于一体,占地约30亩的现代化烟叶工厂,现已顺利建成投产;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其中龙脑樟7328亩,金银花4000亩。同时,优质超级稻、工业原料林建设、油茶产业、生猪规模养殖等各基地建设进展也非常迅速。

2、存在问题

①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困境。一是商品基地规模经营所需的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耍求;二是加工企业所需的电力得不到正常的供应;三是农村道路和通讯建设经慢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能为专业化生产提供全面的、系统化和及时的服务。信息不灵。表现在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及国际市场变化态势,使生产与国内与国际市场脱轨,往往市场需求的产品未能及时组织加工生产,而市场需求不大或过剩的产品往往一轰而上,造成生产过剩、价格陡降、损失惨重。②龙头企业建立的困境。农业产业化要大力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而我县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数量小,质量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产品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难以形成带动作用。

③龙头企业难以产生规模经济问题。大部分实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因为农户的生产分散、规模小,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出。许多龙头公司起点低,小而全,生产手段落后,结构低水平趋同,难以形成专业生产和规模优势。

④毁单现象与分配机制的困境。农业产业化的初衷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解决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从而使农民的产品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市场需要,保持农民收入的顺利实现。但由于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的分配格局是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不规范。突出表现在农户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关系多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农户并没有完全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企业与农户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的只是少数,与农户结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就更少。同时也存在农户负盈不负亏的问题,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容易,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很困难。

⑤缺乏特色,盲目模仿。许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存在一哄而起,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布局雷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日益明显。从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区无论从编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均存在一定的雷同性。各地各级政府都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若干龙型经济、建若干龙头企业,而这些都是在所辖的行政区域内,在对资源、市场、生产潜力和实际能力底数不清的,情况下确定的,优势不明显。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竞相仿效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你种莱,我也种菜,你栽果树,我也栽果树。结果,不仅阻碍了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和膨胀,而且浪费了农业资源,影响了农民收入。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

⑥产业链条延长的困境。农产品质量低,深加工能力不足,流通不畅。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技术含量低,优质农产品数量不多。尽管建立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大多数档次不够高,停留在粗加工和初级加工阶段,深度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综合利用等能力不足,农产品储存、保鲜、包装环节薄弱,运输销售不畅,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转化增值。⑦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慢,法制观念淡薄,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也制约了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二、地位与作用

我国农村实行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凸显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积极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和主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产生于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新生事物,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多年来,我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是经济作物的近4倍。由于全县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和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在进行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必然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

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带初具框架,逐步形成了烤烟、黄牛、中药材、优质粮油四大优势产业和牛肉加工、蚕茧、金银花、龙脑樟等特色产业,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富余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向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经营向有组织的合作经营和依托龙头闯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有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4、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次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三、启示与建议

立足新晃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基础,个人认为应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以鼓励扶植农产品加工为发力点,辅以四大平台建设,同时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1、抓好三个方面,舞好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①强化政策引导效应。以加速提升加工转化率、精深加工率为目标,在落实好现有扶持政策政策的基础上,从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效应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的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范围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物流业及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二是区分不同级别及年销售收入等不同规模,对龙头企业税收、补贴方面的优惠由高至低实行差别计征;三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四是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保鲜等技改扩建项目贷款贴息等手段引导企业新上扩建、技改项目,购置使用环保节能先进设备;五是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农副产品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以订单保护价收购加工本地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本地化份额。②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要求,从项目伊始就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出发效规划、引导企业自建原材料基地,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好基地建设与产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扩大产能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一是统筹做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划定战略性资源保护“红线”区;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率;三是在条件适宜地区大力推进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在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农机总动力;四是通过土地平整等多种手段加快土地流转,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夯实基础。③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在加大产权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等常规工作基础上,整合拳头资源,主推团体品牌。

2、立足优势,加快特色崛起进程。特色也是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争取主动,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探索特色崛起之路。实现特色崛起,必须最大限度地培育、挖掘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通过现有优势的巩固、提升、放大和转化业来突出特色,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实现特色崛起,必须制定实施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是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着力点,加速推进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二是以完善旅游要素为着力点,加速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我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可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三是以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为着力点,加速推进现代农业精品化。按照发展现化农业的要求,着眼于打造湘西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围绕传统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品牌化的精品农业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系列化加工。努力闯出一条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以好促快的特色崛起之路。

3、构筑物流、交通、组织、融资四大平台,创新发展途径。①构筑物流平台,化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将农产品物流业作为促进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我县承中启西区位作用,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育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②构筑交通平台,化运能为产业效能。在构筑以铁路为龙头,在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两翼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时,将统筹城乡交通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注意抓好“粮油、果蔬茶、畜牧、中药材”等产业带沿线交通网络布局,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拉长“短板”,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通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间的淤节点,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载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为农民增收提速。③构筑组织平台,促进农企双赢。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中介组织,壮大组织规模、扩大覆盖面,规范运行与管理。与此同时,探索扶持、培育全体农民参加、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新型农会组织。以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准则,引导农民自下而上以公推民选方式在乡镇级以上构建具有公信力的农会系统,担负一定的社会性、经济性、教育,作为农民利益团体代表,为农户、基地、企业之间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既保护好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又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农企双赢。

④构建融资平台,促进资企联手。一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等级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以税收等政策为扶植手段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放贷的积极性。继续推行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农户自缴、保险赔付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调整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扩大承保范围,进一步降低农业风险,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向农业产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细化措施,保障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科技三项经费等多数以上份额向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聚集。

第9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园区建设;调研

现代农业也就是运用现代化、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优化配置,依托高科技投入,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高度融合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

2005年,武功县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以建设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标志,截止目前,武功县现代农业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也比较显著。实践证明凡是建成农业示范园区或农业产业化聚集的地方,产业发展的状态比较稳定,发展态势比较强劲,效益明显提高;凡是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农业园区,各类生产要素越是加快聚集,配套服务体系越是完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速度越快,产业竞争力越强。可以说,农业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机制创新、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农业发展新载体。

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功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通过几年的运行实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县上虽然成立了武功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委会,也设立了办公室,但是目前只是忙于大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无暇顾及指导其他园区建设,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各自为政、自行随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及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有些园区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与管理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1.2 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加紧制定武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长远发展规划,完善各项配套发展措施和扶持政策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制定武功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长远规划,统筹协调,策划包装一批具有武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武功农业向着更高更快目标迈进,就成为当务之急。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村,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县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园区。新建武功镇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园区、苏坊镇特色观赏植物苗木繁育示范园区、武功县苏绘手工布艺产业示范园区、武功县馨绣手工布艺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每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基地6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规划实施苏坊镇特色观赏植物苗木繁育示范园区、武功县苏绘手工布艺产业示范园区、武功县馨绣手工布艺产业示范园区等5个以上规模示范园区建设。

多方联动筹措发展资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农业装备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点,没有现代化元素的农业园区不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此继续围绕优质猕猴桃、优质核桃苗木繁育、手工布艺、优质良种、优质面粉、设施蔬菜、清水莲菜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首先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次鼓励群众投资承包,进行园区建设,再次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园区建设,也可通过抢抓机遇,包装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投资扶持。

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协调农业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