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2、基础设施

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

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第2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记者:特色农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规划》共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

在特色农产品选择上,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二是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上,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二是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三是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记者:本轮《规划》与上一轮相比有何区别?

答: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多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地区生产优势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丧失。本轮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上一轮规划品种及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

从品种上看,上一轮规划确定了10类114种特色农产品,而本轮规划确定了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保留的品种有110个,新增的品种有34个,调减的品种有4个。新增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的山药,特色果品中的槟榔,特色粮油中的豇豆和木本油料,特色花卉中的园林花卉,特色中药材中的白术、藏药、甘草、黄芩、桔梗、细辛、龙胆草、山茱萸,特色草食畜中的延边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复州牛、湘西黄牛、奶水牛、德州驴、关中驴、晋南驴、广灵驴、泌阳驴、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吉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奶山羊,特色猪禽蜂中的滇南小耳猪、互助八眉猪、太湖猪和特色肉鸽。调减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的百合和松茸、特色果品中的巴旦杏、特色粮油中的扁豆。

第3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益阳;特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YiYa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ocialis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YiYang;and then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for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特色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以独特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和特殊产品品质的农副产品为核心,经过扶持、培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对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发展农业经济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迅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现代化,实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1.2扩大农民就业

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特色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深度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发展特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一部分劳动力,同时因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拉长又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就地就业。发展特色农业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环艺、畜牧、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1.3保护农村环境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按照“原生态、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保护基本农田等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推行清洁生产,不用或者少用农药、化肥,避免污染耕地,降低土壤质量,从而确保耕地等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对农村土地、水源、种子、肥料、药物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2 益阳市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

虽然益阳市现有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等一批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31家,但是这些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差等不足。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农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差。

2.2规模效应作用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特色农副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发展规模,没有打破行政界限布局,生产基地、农户与加工企业脱节,其根源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小生产难以集中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量有限,难以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无法延伸产业链条, 加工能力受到原料的限制,经济效益无法彰显。

2.3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设施落后,市场观念不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手段有待完善,另外终端市场网络不健全,竞争仍处于无序状态。除黑茶专业市场外,未建立水产、粮油、竹制品等专业市场,缺乏中小型市场,绝大部分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对农户和收购网点的带动力不强。

2.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益阳市农副产品的加工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其附加值较低,市场份额重的名优产品不多。比如,黑茶产业的发展链条上已经建立了以白沙溪、中粮、益阳茶厂为首的黑茶制造厂,但总的来说规模不大,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影响力,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却没有形成远近闻名的核心品牌,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且绝大多数黑茶家庭作坊设备简陋、方法原始,生产出的黑茶质量无法保证,市场上的黑茶产品更是鱼目混珠,让消费者无从下手。

3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编制特色农业发展布局规划, 统筹全市特色农业发展

首先益阳市政府应当依托本地特色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统筹特色农业发展,编制符合本市市情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和相关行业贯彻实施。其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价格、技术等优势信息,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发展项目和发展规模。

3.2 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

特色农业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价格陡增。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另外加强与湖南城市学院等市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实行“产学研”对接, 组建特色农副产品研究中心、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特色农副产品策划中心,大力改进特色农副产品,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提升精深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再者要提升“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层次。以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为突破口, 加大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逐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3.3 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发挥规模辐射效应

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目前,益阳市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面粉加工、大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特色水产品、绿色蔬菜、竹制品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深加工产品。龙头企业是家庭经营、生产基地与市场联动的枢纽,是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中进行市场交换的核心。企业通过利益联动机制,能够使所合作互助的农户得到实惠,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帮扶农民。因此,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定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等方式,整合益阳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将现有的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益阳茶厂做大做强,并着力组建一到两个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避免特色农业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

3.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农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也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农业生产过程的内源性污染己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将农业生产污染的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与产业化增值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态产业链。同时注意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而引起的农业污染与积累的问题,以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以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导,积极推广和研制先进栽培技术、高效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引进推广可降解农用薄膜,控制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污染与残留。同时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建设美丽家园。

3.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乡土特色,合理安排村庄建设、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免费提供经济安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通畅率。加强农村能源改造,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能源和风能、太阳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农业的辐射效应, 使农民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受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鼓励农民用土地使用权、农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改变农民单纯作为原材料提供者的地位,使农民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都能够获得平均利润,才能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特色农业发展带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元.从特色农业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甘肃金融,2006,(5).

[2]鹿永华. 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

[3] 张强.特色农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研究—以益阳市为例[J].中外建筑,2011,(12).

[1]此文是益阳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益阳市特色农业规划研究》(2010jz45)的部分成果。

第4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依托各镇、街、农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拓展农业综合功能,提升农业园区环境,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培育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农业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旅游特色景区。

二、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和完善农业旅游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的农业旅游目的地,推进农业旅游向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现有3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提档升级,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创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省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市级“农家乐”8家,康居乡村乐游农家和示范户10个,发展乡村旅游饭店25家。

(二)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区农业总体规划基础上,规划5大旅游片区:浦南镇片区依托“一路三园”,以龙浦路为轴线,以设施蔬菜、特色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园区及其管理服务中心为节点,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综合旅游区;花果山片区依托茶产业,形成茶文化旅游区;南城朐阳片区依托南城街道、朐阳街道山体林地,形成森林游憩观光区;云台农场片区依托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种植、农产品加工,形成湿地旅游区;岗埠农场片区建成鲜切花、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区。

(三)重点产品。加强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浦南镇以番茄、草莓、葡萄采摘,海棠、红枫、紫薇等彩色苗木植物园观赏,对虾、泥鳅、鱼类生产和品尝,形成森林漫步、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特色,并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具备展览、展示、观光、体验、科普等功能,打造全市郊区农业旅游首选之地;花果山街道依托云雾茶生产基地,以茶叶种植、制茶工艺、茶艺展示、茶道传播为特色,打造茶文化品牌;南城街道以精品果蔬采摘,朐阳街道以孔望山名木古树、石棚山桃林石景为特色,打造精品景点;云台农场以观荷戏水、采莲挖藕、摘菱品尝为特色,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岗埠农场以花为媒,以鱼为题,为游客提供花海徜徉、垂钓休闲场所。此外,积极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赏农家景”的庭院休憩、农事体验、农味品尝等特色农家乐产品。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设计。农业旅游园区、景点、线路要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规划,并在项目安排、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审核管理。园区家具要精致设计,体现特色。

(二)加快旅游接待载体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当地居民发展农业旅游,按规划要求建设综合性景区、特色园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饭店等不同层次的旅游接待载体。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区农水、经发、旅游、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扶持资金,支持农业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农业旅游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农业旅游项目奖补和工作奖励。农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区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四)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区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实行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农业旅游经营单位实行挂牌制、评星制、年度考核制。实行农业旅游资格备案认定制度,未经备案认定的项目不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五)引入市场机制。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组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及其他媒体,宣传推介农业旅游产品。相关镇、街、场要积极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番茄采摘节、荷花节、茶文化节、登山节、垂钓比赛等农业旅游大型节庆和游乐活动。实施“旅游公司+农业园区+经营户”联合经营模式,引导旅行社开发乡村旅游。

第6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农业与农村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大局。临洮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推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村基础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农村各项事业,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适应市场变化、壮大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加速转型。一是立足特色定位,优化发展布局。要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思路,以洮河沿线水川区乡镇为主阵地,以乡镇中心村为重点,以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节点,完善产业总体规划、阶段性发展规划、基础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规划,集中规划一批千亩、万亩以上特色种养片带和标准化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开发。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以马铃薯、草畜、蔬菜、花木等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规模片带、专业村镇、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品牌化发展为突破口,坚持山坪川联动,加速产业集聚,树立产业特色。三是围绕各自特色,建设“专业村镇”。要鼓励引导各乡镇、致富带头人、能人大户和广大农户,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专业村镇”。

二、要以促农增收为核心,着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农增收的战略选择。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壮大产业、提升水平、加速转型、促农增收的核心任务来抓,着力在产业化上下功夫,在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市场建设上做文章。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围绕产业制订扶持政策,支持现有“农”字号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业主招商等形式,引进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开发;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产销链条,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产业发展。二是依托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要加快推进以沿河水川区乡镇为主的设施农牧业基地建设,以东部和东北部乡镇为主的规模种植基地建设,以养殖专业村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能人大户养殖为主的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三是促进产品流通,推进骨干市场建设。要加快发展区域性、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产品交易市场,重点抓好康家崖、崖湾、南苑等骨干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完善各类设施,尽快建成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吞吐量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三、要以强化基础为前提,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农村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必须重视加强以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加快推进重点村镇建设。按照突出发展中心镇、加快发展中心村、扶持发展重点村的思路,集中力量推进洮河长廊经济带内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中心;持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集中规划建设一批中心村、重点村,建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提升整体水平。二是加快交通道路建设。要按照构建骨架、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安全畅通的思路,加快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的改造升级,构建“四纵八横”的路网布局;全面实施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通村通社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力争短期内使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油化。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项目,重点加快洮河灌区扩容改造步伐,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重点解决好西南部和北部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建设和保护修复并重,全力争取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义务植树、荒山造林和小流域治理,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着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城乡群众。一是优先发展教育。要加速实施“教育追赶”战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强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人口事业。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和餐饮服务卫生监管,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是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要加大科普教育和科技引进推广力度,加快推进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利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四是推进公共文化事业。要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协调推进工程,统筹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文化站、体育场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要深入实施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统筹解决好城乡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完善农村救助和保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第7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1 统筹规划,彰显特色  

 湖南省要根据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总体规划、突出特色,进行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和品牌定位。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十三五”期间,全面启动湖南省各县市区休闲农业资源普查与规划设计,做到各县市区休闲农业管理有机构、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成效。全力打造长株潭中心区、湘中南区、湘北湖区、湘西山区四大特色休闲农业板块,构建湖南省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新格局。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总体规划上,要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的理念,打好民族牌、文化牌、生态牌,要在“土”和“特”字上做文章。将富有民俗特色、农业功能拓展特色的休闲项目引人农庄,精心设计、规范发展、创新卖点、增加效益,打造特色招牌。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上,要坚持在乡村景观化、业态多样化、项目创意化、布局集群化、投资多元化、营销信息化、企业品牌化上下足功夫。

2 打造品牌,融合发展   

品牌是特色、品质、形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对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纵观湖南省的休闲农业项目,仍缺乏跨产业融合发展的独特产品,因此应采取政府扶持等措施加以引导,发挥龙头产品的影响力和集聚力,将不同类型的项目和产品聚合起来,通过集群集聚、转型升级促进休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的全省现代休闲农业集群和组织体系,打造休闲区域品牌和整体品牌。  

 休闲农业要通过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融合、多业态融合,实现融合发展。一是休闲园区内农业内部的融合,实行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产加销统一,培育推动传统种养殖业调结构、降成本,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新型业态。二是农业产业的融合,休闲农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农庄经营业主有机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农村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多业态的融合,在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与农村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复合型的新型业态,真正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

3 创建示范,引领发展   

全面启动实施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程,从2016年起,5年内在湖南省培育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强、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示范村100个,实施整村推进。促使示范村将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种养业有规模、加工业有品牌、休闲观光有特色,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同时,创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示范休闲农庄300个,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延伸与融合

第8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第9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