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专业范文

特色专业精选(九篇)

特色专业

第1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发展 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认为高校建设特色专业一般应经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1.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我国大学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多年保持不变,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特色专业建设方向首要考虑的问题,决定着特色专业的成败。

2.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其他高校的专业,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专业内部调研,是指学校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结合外部环境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目前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特色专业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三、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要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及科研、产学研联合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学校声誉、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造成机会和威胁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其他重大事件等。专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资源条件的优劣是特色专业选择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2.专业方向细分。我国目前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名称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专业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专业数量的减少,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现状,各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选择特色方向之前要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方法之一是根据就业方向的类型细分,细分方法之二是按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来细分。

3.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其实,高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把这种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

四、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在开全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根据特色培养需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方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要注重从社会的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高校经费困难,但如果不重视设备的投入,特色专业的建设则会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投入。

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

7.强化实践性教学。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或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

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所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

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首先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要花力气搞好这项工作,使校园整齐清洁、优美高雅,校舍清洁卫生,食堂饭菜可口便宜等。

虽然以上所述远未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第2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税务会计》将拟入我院的精品建设项目。尽管我院的税务专业办学已有多年的历史,其专业课程《税务会计》的教学经历了中专――大专层次上的变革,课程建设与改革一直都紧跟税务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是,随着我院财税系各专业建设的发展,税务专业办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时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作为体现税务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税务会计》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我院财税系的特色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从专业特色出发,来制定《税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目标及方案。

一、专业特色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我院几十年来的办学一直是紧紧围绕国家财税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断改革,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省内外税务系统中享有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中国,把我院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符合我院的发展要求的。但在普遍追求上层次、建设高水平高职高专的形势下,准确定位优势学科及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如何建设精品课程是众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开展《税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追求新的水平和特色。为此,我院《税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是:在2年内,建设一支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和财会应用特色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水平的模拟实训室、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体现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体现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要求

特色专业下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首先要体现专业特色,只有有了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路线,才能把握我院“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的主线。主要建设要求有: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学术、实践”的双师型教学梯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高职称,更要教师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

2.特色教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本好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做到“学生易学,教师易用,内容与时俱进,实用性强”的特色,而目前缺的就是这样一本实用性强的教材。

3.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是精在资源,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共享、更新”的教学资源,把每个教学环节的资料数字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

4.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而琐碎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队伍、再好的资源也将是一盘散沙。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建设――完善”的扎实开展,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5.特色创新。所有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要想让《税务会计》课程建设能够在众多财会高职院校的同门课程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去,才能实现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教师、教材、资源三维立体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创新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创新,才会有特色和发展。一门课程只有立足于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从芸芸课程之中脱颖而出。《税务会计》课程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在其它同类课程中占据地位,将使我院的税务专业失去特色,甚至连生存都没有空间。

三、建设方案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精品《税务会计》的建设步骤设计为:

1.转变教学思想才能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精品课程应该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新的课程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课程的精品意识是精品课程的灵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品质和精髓。基于此,精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起课程的精品意识。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关键在我们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首先要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我院人才培育目标的定位:满足市场对财税人才的需要,区别于其他财税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动手能力、安心财税工作的不怕苦精神。我们必须坚持高职办学轻理论、强技术应用的思想,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重点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我院财税系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特别是制定出每一位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进步计划,需要针对课程要求明确每位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环节所需经历的教学辅导、课堂讲授、实训指导、课程设计、毕业实践指导等主要教学环节的素质要求,促使教师从窄方向向宽专业的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型的转变,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调动教师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是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把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主要做法有: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3.进一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

目前市场上关于《税务会计》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偏重于税收法规知识的陈述,对会计部分内容的介绍不够深入,且忽略与其它交叉学科的比较和结合,特别是和《财务会计》课程的交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概念,对知识的界定处于模糊状态,又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会计准则和税制改革(比如近段时间的个人所得税)的新一轮浪潮中,教材建设的速度远不及会计税收法规的变化来得快,教材内容因而显得滞后。现在,财税系正着手编写新版教材,力求编写出一套既具有耐读性、实用性又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理论性、操作性并重的教材。

4.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模式。以专题讲座、名师课堂、网上互动以及学生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培养团队协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标准化统一备课、教考分离、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1)实行院内教师考核制,考核方法公开、公平、公正;(2)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实施安排;(3)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督为辅,以导为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质量监督;开展课程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包括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税法1、税法2)教学的质量评估;(4)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5)尤其注重一些教学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如实训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犹如“木桶理论”中的最短木板,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还对实训教师进行考核;不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注重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注重专业课程的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环节。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在《税务会计》课程建设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财税系现已建成了一个室内面积120平方米、设备总造价38.5万元、设备数量98台、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软件、可供98名学生同时上机操作的税务和资产评估校内模拟实训室,并已与洪山国税局、中南税务师事务所、武汉宏信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合作建成了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学年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第三学期开设《税务会计》课程,在《税务会计》一章理论课后紧接着这一章实践学习外,课程后期安排了两个星期的总体实训,极大地熟悉了纳税申报流程和强化了专业应用技能,保证了我院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候建军.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优化系部教学管理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第3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卓越人才 实践教学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也是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在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应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①

1.1 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通过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理清改革思路,采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验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建设;力争创建一流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为建设目标。

1.2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模块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通过智能嵌入式系统专业、传感网技术的应用专业和光电检测技术专业等三个模块体现。

2 卓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卓越工程师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②

2.2 卓越人才

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应用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和规划。但对于工科院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归属到卓越人才的培养方略上来,并以此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教育为一体,科学人文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为平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系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 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实施方案

3.1 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学体系是主导性和关键性的,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筹协调,突出多能力的培养。③而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是一致的。

电子信息过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位(下转第94页)(上接第49页)置。授课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界限,教师兼顾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大纲;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相互衔接关系,将实验课程分列“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微控制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嵌入式系统、光电信息处理”五个知识系统,有力促进了不同实验课程在衔接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3.2 完善各层次实践教学

(1)基础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核心,以拓宽知识面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和器件的性能及其使用、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理解。

(2)提高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和实践技巧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设计、集成、测试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及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

(3)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核心,以突出光电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通过技能的培养,整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与个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我校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具有多种功能,是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地锻炼基地。④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理论培训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补充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培训主要针对创新实践内容,讲解基本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设计,是正常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理论培训侧重联系实践;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和吉林省竞赛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3.3 凸显专业方向的特色化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传承长春理工大学的光电特色,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实验室”,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传感技术应用的专业方向上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每个方向上都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专业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批优秀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培养了师资队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与实验条件。

4 结束语

任何专业的建设都应以既定理想的目标为出发点。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同时要为培养专业卓越性人才为最终目标。只有同人才培养的卓越性目标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色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② 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第4篇:特色专业范文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农业水利工程系在实践中以完善“实习—设计—实验”体系为主,在专业建设中落实第一第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第一,建立稳固的认识实习基地和灵活的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早期以培养单科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现在则要求人才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为跟上农业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和更新实习教学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教育。(1)强化与安徽淠史杭灌区(全国第二大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合作,依托其下属大中型取水枢纽、灌溉渠系、闸门、渡槽、水泵站等类型全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优势,共同建立大型实习教学基地。此外,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节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目标,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2)调整实习教学知识结构,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使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实践的重点。第二,建立具有自主选题、题型多样、院内外、校内外对口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适当课时的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极为必要。目前课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9门,另有毕业设计。(1)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学习转入应用知识和拓展概念的阶段,使学生能更主动地、目标明确地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2)在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方向,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特点,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境外高校参与具有一定科研色彩的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订了《河海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河海大学本科生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纪律管理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等文件,在各实践性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有效地组织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实习报告的批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以及答辩、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保证各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和质量。第三,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打造综合性实验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7-9]。实践教学的另两个环节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创新活动,这部分活动以部级和省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水利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农业水土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以及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实验场地进行。依托水利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实验中心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农业工程实验室是开放型实验室,不仅满足正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或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学生不论是做实验还是创新活动,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实验室都会为有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着眼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竞赛两部分,依托的平台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农业节水创新大赛”、“水工创新杯”竞赛、校级和部级创新训练计划、专利申报等。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积极性、扩展学生受益面,在部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外,设置院级学生科技基金,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将学生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合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使得低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制作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在科研和创业方面得到实践。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一,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为主”向“专业建设管理与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意识,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办公室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办公室与系功能定位不同,相互补益。前者侧重于专业建设管理,主要在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实施与教学管理的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后者为本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机构,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与管理措施制订的同时,具体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落实,强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建立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学校对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风管理以及学风管理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新教师教学责任导师制度,课程试讲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导师工作制度,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制度,优秀学生研究性学习业务导师制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院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与社会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等。

六、结束语

第5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探讨

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为了实现促进各大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决定分五批在各大高校建立大概3000个建设特色专业点。这也就促进了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专业学科的设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创建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所谓的特色专业本身的特色在哪里提出了质疑,下面笔者就进行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探讨。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如何衡量特色专业

一个学校生存、提升和发展的基石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在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色,特色专业应该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这一基本条件。对于特色专业的要求就是特色专业必须能够做到满足“思路清晰、设备精良、质量优秀、改革突出、特色明晰以及师资优化”等等条件。在这里,笔者就提出自己所认为的特色专业衡量标准。

1.一个专业要想成为特色专业,就必须要做到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职业定位准确甚至精确、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能够在同类院校或者同一地区院校中非常突出。

2.特色专业必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杰出性。

3.一个专业是否是特色专业还有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该专业社会声誉必须要好,特色专业必须要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但是,一个专业要想做到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就必须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高职业道德水平都具备的高质量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最终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4.特色专业还应该是稀缺的,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数量多,那么质量一定会或多或少的下降,没有稀缺性的专业就不会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还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特色专业应该是各大高校特质与核心的资源,因为特色专业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创建品牌的重要要素。

三、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

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特色专业以后,笔者就要对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进行浅谈。

1.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想要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就要有强大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时,要先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因为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根本保证。想要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资队伍,就要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坚持少量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策略。这样做能够有效的改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还能够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2.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需要学校长期的、广泛的在日常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课堂中为学生灌输,从而使学生将数学问题看成是一种良好的生存必须要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自主的养成进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和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将数学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纳入小学、初中的课本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从小就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识。而高校中,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

3.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

一个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的,所以,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关注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学习的兴趣。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以就业为保证还有利于高校吸引大量优秀学生进入本特色专业,从而保证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立。

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来源于生活及社会实践,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该专业教师的合理选用与课堂氛围的渲染是关键。要想搞好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探索轻松、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从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数学各分支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打好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小林,张弘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1)

第6篇:特色专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第7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 会计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8-03

会计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因而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从而成为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共有42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开设会计类专业的学校就达到36所,可见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之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由此可见,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对于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化的今天,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强化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形成特色,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教学质量,来自于特色。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多样、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促进和开发,获得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是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社会贡献,最终打造特色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三)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而基本忽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中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会计特色专业建设,高校将更加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和互动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会计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以保持专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背景,以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特色。

(一) 特色专业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

一个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其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的,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这种特色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根据广西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需求,依托广西林业行业而设立的最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我院目前办学历史第二长的专业)。该专业前身是1980年开设的“林业财会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专业名称为“林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专业”;2005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规范要求,更名为“会计专业”。到目前为止,为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等林业行业企业培养财务科长、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300多人,累计为社会和广西林业行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4980人,占我院毕业生总数的20.85%。

(二)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背景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依托行业,为行业服务。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对广西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2008年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下拨就达10亿元,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有151个国有林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公布的数据,2011年广西林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与此同时,广西林业的投融资项目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全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40.9%。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10000多家,上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企业有11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外资林业巨头,像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类林场、各类林业企业每年需要增加熟悉林业行业特点的会计从业人员两三千名。而整个广西只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开设林业会计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林业类会计人才,并且近年来的毕业生一直维持在200~300人,人才缺口非常大。

三、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因此,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必须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根据高校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树立“理实并重,素能兼修,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尊重规律、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做好规划、分步实施”的专业建设方针,坚持“校企合作共建,学习工作相融”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校企合作为前提,工学结合为引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训条件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思路。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如图1:

图1 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图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学校办学方向,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教学的实施和安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目标是面向广西中小企业和林场、林业企业等单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核算、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初、中级会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会计专业全力打造“四依托,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平台,将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二是依托会计职称考试平台,将职称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三是依托“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将工作与学习合一;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三主线”人才培养。第一条主线,是以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为平台,实施会计职业认知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会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技巧教育,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第二条主线,是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为平台,实施通用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在第一、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第三条主线是以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为基础,精心打造“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育人环境。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边讲边练,边学边做,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日积月累地形成能力,潜移默化地养成素质。

(四)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是否体现所谓的“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因为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开设林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林业经济管理、林业会计电算化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精品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以会计专业中林业会计和林业会计电算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带动课程体系中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建设。

(五)开发特色教材

学院在教学上一直比较重视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教材时侧重于比较符合我国林业财务与会计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深入与高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门江国有林场、东门国有林场、大桂山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开发和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林业会计》《林业会计模拟实习资料》《林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等校本教材11部。

(六)建设特色“双师型”队伍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鼓励教师继续深入工业制造企业和广西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100%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林业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打造一支稳定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的顺利完成。

四、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院会计专业2004年被学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被学院确认为重点专业,201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认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专业。近五年以来,会计专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15篇;会计专业教师承担“广西区直林场和广西林业集团绩效考核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指导工作和承担了区林业厅《规范与完善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等课题研究。

学院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创办以来一直都承担着广西林业行业在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近3年来,为广西林业行业开展国有林场会计核算规范、林业会计电算化、基本建设单位会计等课程的技术培训1200多人次。

近五年来,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取得部级二等奖1项,其他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个人一等奖4项、广西大中专珠算技术等比赛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开赛以来,我院会计专业参赛选手连续两年荣获该赛项的团体一等奖。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专业办学实力,促进专业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3]蒋昕,单昭祥.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7)

[4]张月玲,王晓莉.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2010(12)

[5]田翠香,刘永祥.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2011(9)

[6]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财会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2JGB363)

第8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培育: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9-0063-04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20世纪末的规模与数量急速扩张之后,逐渐走向了以“高水平”、“有特色”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种转变体现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等方面。在这一进程中,行业院校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体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继续强化特色,走“特色化”、“高水平”办学之路。是行业院校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取得的一个重要共识。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特色专业项目的实施旨在引导大学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从行业院校学校层面看,特色专业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学校落实“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切实的契入点,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在内部资源优化以及特色办学机制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一、特色专业之于行业院校的特殊性

1.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意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内与国际竞争环境的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大学管理者以及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决定大学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任何一个大学要在竞争中成功,必须具有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即比较优势。不同的大学,比较优势的落脚点是不同的。行业院校容易在专业的精专性、为行业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以此而言,从特质性、稳定性、历史延续性来考虑,特色专业是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2.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从满足神权、政权的需求到为经济服务,都是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当前,大学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数量和结构的失衡问题。就行业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专业性特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因而,与其他综合性、科研型大学相比,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更为急迫。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最终落脚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革新,特色专业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多是在长期服务行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是学校优质资源的聚合。通过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行业院校更容易达成与行业、区域合作的渠道,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互动。

二、行业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的基本特点

1.特色优势学科的支撑

行业院校传统上以满足行业的需求为目标,其专业设置往往围绕行业发展不断拓展。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行业院校难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吸纳各种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实力较强、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其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形成多是在长期服务行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与学校传统的办学特色以及优势学科契合度较高,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明显。

2.与行业的契合性高,实践体系特色鲜明

高校专业是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措施。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是否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即匹配度和满意度。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应用性强,与行业的关联度高,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特色鲜明。其原因在于:行业院校是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的,行业院校的办学、专业设置都与行业关系密切,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特色专业也往往是与行业对接的。

三、行业院校特色专业培育所面临的问题

特色专业的培育实际上就是解决特色专业的成色问题,也就是使特色专业的成色更加到位、质量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为此,高等学校自身需要处理好的基本矛盾是: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与教师队伍、专业方案(包括学科、课程、教材等)和资源保证等的关系。从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急需把握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即处理好作为专业支撑的学科发展的基础。除了保证发展特色专业之外,要重视传统专业的改造,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以适应专业对人才市场的对接。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不仅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状况、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为教学所相应的资源保证等。因此,特色专业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多层面加以改进,促进特色专业的提高和完善。

行业院校自管理体制转轨后,在宏观的办学层面上便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环境。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成为行业类院校普遍达成的共识。在过去几十年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行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的特色专业,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为这些特色专业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发展动力

如何保持特色专业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行业院校特色专业培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一方面,一些基础好、实力强的老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及地方综合性院校新办了一批传统上以行业院校为主开设的面向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必须从“人无我有”转变为“人有我优”;另一方面,行业院校也不断拓展了新的学科专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分散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力量。这两个方面使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2.有效机制

如何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特色专业培育与发展机制,使特色专业的培育成为学校内部发展的自然成果,而不仅仅是在短期内为某个项目而建设是行业院校特色专业培育亟待解决的有一个突出问题。通过质量工程建设,行业院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历史积淀和优秀成果、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善的特色专业,但也有一些是为了“质量工程”而在短期内集合各种资源拼凑而成的,虽然名为特色专业,但在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3.契合度

如何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更高的契合度是行业特色专业培育必须正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行业高校过去长期面向行业培养行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但随着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学校各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在内,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高校扩招、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也迅速发生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因而,如何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与社会的要求,与行业和社会需求有更高的契合度,是行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行业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的政策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责任主体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有两个:政府与高校,因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政府与学校双方的协同创新与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1.产学研合作

完善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提升特色专业的竞争力是解决特色专业培育的重要途径。行业高校的特色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而实践教学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要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深入了解行业一线的业态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一些前沿问题、重大战略问题等。尽管在管理体制上已经脱离了行业,但无论从学校的整体办学还是从特色专业的建设而言,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行业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从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引入行业的优质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服务行业进一步彰显特色。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使特色专业的课程内容保持不断更新,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同行业与社会的契合度更高,而且也是使行业高校及其特色专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打开新局面、获得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群,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结构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关键因素。当今社会。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行业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过去重视“上手快”到重视人才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求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突破所在学科或专业的单一性,突破简单的“理论课+实操课”的线性模式,以特色专业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打破壁垒,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加强学生的基础素养。同时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培养。

3.强化过程环节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没有高质量的过程作保证,人才培养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成果或标志。从学校层面讲,有必要在内部建立建设性的各级(校级、省级、部级)特色专业的跟踪评价机制,定期对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团队等进行评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良和完善;从主管行政部门的角度讲,有必要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各高校的部级、省部级特色专业进行合格性评估,对于建设成效不好或不明显的特色专业进行取缔,从外部给予特色专业建设持续不断的外部推动力。

经过数量及规模的扩张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了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于行业特色大学而言,“特色”是质量取胜的关键,同时“特色”又是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传统。因而,坚持特色办学,不仅是此类大学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突破和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发挥优势的需要。特色专业建设为此提供了一个切实的落脚点。在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中,必须关注两个层面:

第一,学校内部资源的优化与共享。由于历史原因,行业特色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过细的现象,甚至同一个专业划分出不同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而,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整合相关的优质资源,打破专业、学科间的壁垒,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与国家其他项目相结合,例如:名师项目、团队项目等,集合优势,打造出以特色专业为基础的,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团队、精品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学校外部资源的挖掘与拓展。深化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及大学之间的合作,吸收优秀业界人士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以及课程设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