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关于梅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关于梅花的诗句

第1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一.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南朝人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前两句写诗人遇到驿使(古代送信的人),便攀折一枝梅花,托他送给相隔千万里的边塞的朋友。不用书信,而用梅花,足见二人的亲密关系。后两句采用借代手法,“一枝春”指代梅花,隐含诗人对朋友真诚的情谊。诗人托驿使捎去一枝梅花,想让友人也能分享江南的灿烂春色,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对感情的无比珍视。

二.借梅花勇于在严冬开放,表达先驱者独领、率先垂范的精神。南宋爱国词人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此诗明写梅花为了传播春天的消息,不畏雪压霜欺,冒着严寒,在早春独自绽放;暗写诗人面对南宋主和派把持朝政、苟安江南一隅的局面,率先举起要收复失地、恢复河山的大旗,张扬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三.借梅花傲对坚冰寒雪,表达坚强不屈的精神。南宋陆游的《落梅》之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第一二句用寒冷的冰雪、凛冽的寒风来衬托梅花的坚强,用众花衬托梅花的坚贞。后两句用梅花宁愿随风飘落,也不向掌管百花的东君乞怜,不让自己高贵的心灵下跪,借此表达诗人自己面对政治强权的威压,坚贞不屈的气节。

现代将帅诗人的《红梅》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同样是借红梅的傲寒斗雪,表达诗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借梅花开在皓白的冰雪之中,表达一种清雅高洁、不入流俗的品格。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宁愿置身于冰雪覆盖的树林,也不愿跟桃李混杂在春天的芳尘之中。梅树一旦开花,清香散发出去,天地间立即充溢了融融春意。诗人以冰雪林中的梅花与混迹芳尘的桃李相对照,以颜色的洁白和香气的清幽,突出了白梅的高洁清雅。此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五.借梅花的枯萎飘落,满地狼藉,表达诗人的感伤和消沉,痛苦和不幸。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片一二句,是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三四句是说梅花在黄昏时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写梅历尽磨难和打击,但依然芳香不改。这首咏梅词借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遭到主和派打击后,自悼自伤的消沉情绪。

六.借梅花开在祁寒的冬天,傲对冰天雪地,表达一种高昂豪迈的情怀。《卜算子·咏梅》上片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两句点出四季的变化,春去春又来。后二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悬崖”表明环境如此险峻,“百丈冰”显出寒威如此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开放,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豪迈精神。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托梅寄志,表现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里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2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齐己“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这“一枝”扣紧了《早梅》的“早”字,突出了梅花报早春的英姿。诗句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昨夜”开,又暗点了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李清照“一枝”――“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词句化用陆凯赠梅给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沉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之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

郑板桥“一枝”――“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些小”,微小。诗人想到:像我们这些州县小吏,虽官职卑微,却负有解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重大责任。既是写自己,又是写百姓,为民解忧应该是所有官员的责任。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窗外那一枝一叶,不正是饱受风雨的百姓的化身吗?作为“父母官”又怎能不关心他们的疾苦呢?诗人对民情体察入微,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皮日休“一枝”――“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春夕酒醒》)

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L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不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吗?

第3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梅兰芳先生喜欢画兰花,而且常常以兰花的清雅高洁自况。梅先生也常以自己绘制的兰花馈赠朋友,用兰花的气节与人共勉。他画的兰花风姿绰约,别有一种文人气质。人们在欣赏梅先生画的兰花时,总觉得透过纸上那栩栩如生的兰草,能领略到一种难以言状的情趣,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梅兰芳画的兰花就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这组诗稿,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梅兰芳笔下的兰花是融汇了从古至今无数丹青妙手的艺术精华,才达到如此精湛的艺术境地的。从诗稿中我们了解到梅先生曾反复研读历代画兰名家的作品,并认真临摹过明代大画家文徵明、周天球、孙克弘、仇十洲的兰花稿本。他在《摹周天球兰草》诗中写道:

蒙君爱我墨兰花,几写幽香与倍加。

欲效所南无粉本,不如仔细摹公瑕。

诗中取南宋著名画家郑所南画兰花都把根部露出来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郑所南画兰露根,隐寓着“国家沦亡,没有国土”的含义。梅兰芳表示自己也想效仿郑所南,以画兰抒发爱国情怀,可惜找不到郑氏的原本,只好临摹周天球画的带有缺瑕的兰花。我们推想周天球的原稿可能也是露根的兰花,不然为什么被称为“瑕”?从这首诗看,梅兰芳是把画兰花当作告诫国人勿忘国耻的一种方式。他在另一首《春日写兰自娱》中也说过“千花万卉总关情”,足证他之所以喜欢画兰,完全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

梅兰芳还曾临摹过明代另一位大画家仇十洲的兰草,这在本组诗稿中也有明确记载,稿中有一首《题仇十洲画兰》写道:“不识十洲高手出,犹疑两宋写生花。”通过误把仇十洲所画兰花当作宋生作品的比喻,称赞仇十洲画兰水平已可与两宋作品相媲美了,应该说这种评价也有独到之处。明代的孙克弘也是一位写兰高手,梅兰芳在认真观摩研习孙克弘的兰花作品后,留下了《题孙克弘墨兰卷》一诗,有“今日披图容吾学…前贤墨妙更谁同”的诗句。说明他曾反复临习,以品味其中真谛。正是在这种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梅兰芳的画兰技法才有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梅兰芳画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书画的互赠互跋联络与朋友的情感。七七事变后不久,梅兰芳谢绝登台演出,失去了一个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诗画互酬就成了维系与书画界、艺术界贤达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诗可言志,画能传情”,梅兰芳正是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与同道爱国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组诗稿中有十余首诗记载了梅兰芳赠诗赠画的轶事。上海画家沈迈士曾赠梅兰芳《岩边兰花》一幅,梅先生甚为珍惜,作《自题迈士所作岩边兰》诗以记之,诗云:

临风潇洒石边开,习习幽香誉点魁。

引得诗人歌一曲,浅酌低唱梦初回。此诗赞赏了沈画的优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作品的喜爱。

梅先生赠给别人的兰花作品往往题上引人深思的诗句,如《自画自题赠友人》一诗中写道:

闲居闹市身甘寂,瓦钵土盆认不奇。

淡泊无求香自送,夜来风雨惯听多。以诗句表达了自己为维护民族尊严脱身舞台,甘与瓦钵土盆为伴的不渝之志,与友人共勉,一幅画一首诗,沟通了双方的爱国情感。诗稿中还有一首《自题兰花赠平君》写道:“我爱兰花异众花,不将颜色媚春阳。”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是那种不以自身的艳丽去取媚于人的情操。梅先生写这些诗句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风雨飘摇,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在阴风凄凄中,能有这样清雅明丽又充满气节的诗句传来,不能不让人为之一振。

在长期与丹青为伴,以画兰自励的生涯中,梅兰芳不但追求情操上的高洁,而且也在追求绘画技艺的创新。他画兰花以古代名家为师,又不拘泥于传统,总是用心揣摩如何才能出新。这首先要不断观赏兰花,不断体味其神采。从诗稿中我们知道,冬日里在梅兰芳的室内南窗下经常摆着兰花,因此才留下了“幽兰清供小楼西,瘦石土盆绿满泥”的诗句。春阳中梅宅院中的台阶下也种有兰草,所以才能写出《自题阶前兰》中那样“阶前香草已花攒,绝似文家画里兰”的诗情。一面观察,一面临摹,一面体味,梅兰芳终于领悟了画兰的要领。在《醉后自题兰》这首诗中他写道:

写兰似易最难神,一样无言有夙因。

画里如留香色在,他年还忆作图人。他体会到,看似容易画的兰花,其实最难画出精神;他也知道了如果不光描绘其形,而能把兰花的香韵都写出来,后人就会永远思念这位画兰的人了。体会丹青技法到如此深的境界,梅兰芳的兰花怎能不为世人所推崇?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造诣极深的诗人和书画家。21世纪初,作为国家形象标志的“中华世纪坛”在北京落成,在这座名噪宇内的华坛上,要树立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的塑像,经过各界的反复讨论,由数十位文史泰斗共同推举,梅兰芳列入了中华四十名人榜。

第4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中描写雪的诗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细读这些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描写雪的诗词,共同体会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赏读:这三句诗是写雪的精品诗句,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雪的形态,读来美丽的雪景如在眼前。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赏读:这两句诗巧妙的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雪景。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赏读:这两句诗写雪时都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赏读:这两句诗写作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作者都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赏读:这两句都是李白写雪诗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六)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赏读:这两句诗比较独特。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第5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安徽  鲍亚民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 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第6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王冕 诗歌 “仁者爱人” 梅

王冕(1287―1359),元朝末期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煮石山农,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王冕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继承了杜甫诗歌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其诗歌主体风格质朴豪放,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气息,此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李白的影响,具有洒脱不羁,傲视独立的人格魅力。《四库全书总目・竹斋集》评价其诗云:“多排S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就诗歌内容而言,王冕的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愤世嫉俗、感慨疮痍之作;二是寄托着其人格思想的咏梅之作。前者诸如《悲苦行》、《伤停户》、《江南妇》、《猛虎行》、《虾蟆山》等,此类诗歌多描写民生疾苦,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后者则更多表现了他不愿随俗沉浮,孤傲清高的情怀,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一、愤世嫉俗、感慨疮痍之作

王冕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儒者,基于“仁者爱人”的情怀,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对下层百姓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元末社会种种的现状,如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以及吏治腐败、人才压抑等现象,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深刻的揭示与批判,正如他在《送人上燕》中写的那般,“要为苍生说辛苦”,他的诗歌创作亦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元朝末年,社会统治日益腐败,苛捐杂税十分沉重,对于百姓来说,苦不堪言。王冕对此大声疾呼,希望统治者能够减轻赋税和徭役,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稳定环境。在诗歌中他经常倾诉对于国家的热爱,表露出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斥责批判元朝的残暴统治。例如他在《江南妇》写道:

江南妇,何辛苦!田家澹泊时将暮,弊衣零落面如土。磕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织麻不上床。织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官输未了忧枵腹,门外又催私债促。大家揭贴出陈帐,生谷十年还未足。长儿五岁方离手,小女三周未能走。社长呼名散户由,下季官盐添两口。舅姑老病毛骨枯,忍饥忍寒蹲破庐。残年无物做慈孝,对面冷泪空流珠。燕赵女儿颜似玉,能拨琵琶调新曲。珠翠满头金满臂,日日春风嫌酒肉。五侯七贵争取怜,一笑可得十万钱。归来重藉锦绣眠,罗帷暖拥沈麝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冷峻质朴之笔,从江南妇这个人物角色入手,描绘她在各种赋税和债务的压迫下,为了生存,出则随夫务农,入则通宵织布,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生活之艰辛,难以言表。即使如此,织来的布匹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自己穿,而是为了抵押官府的税收;辛辛苦苦耕耘得来的粮食也不是自己食用,而是被收缴上去作为官粮;官税还未解决,地主的私债却又来催促,面对这十年都不可能还清的债务,真可谓雪上加霜。诗人通过江南妇写出了当时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艰难与困苦。诗的后面八句通过描写燕赵的女人面色如玉,装扮奢华,锦衣玉食,贵族人士竞相怜爱,仅凭一笑就可以换取十万赏钱,与前面“弊衣零落面如土”的江南农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刻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贵族统治阶级身上的衣服和食物从何而来?这无一不是从百姓的身上搜刮而来,饱含着下层百姓的血泪。

王冕在《伤停户》中写道:“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课税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天明风起门,僵尸挂荒屋。”盐税历来是各个朝代的重要税赋来源之一,在朝廷的收入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统治者对此十分重视,元代亦是如此。盐税的征收,令盐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更加可恨的便是盐吏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顾盐民的死活,擅自提高盐税,造成了盐税日益增加的局面。面对日益增加的盐税,日趋严厉的盐吏,盐民们即使变卖了自己的田园也交不完盐税,还要遭受官吏的责骂和毒打,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自足,最终造成了“僵尸挂荒屋”的悲惨结果。诗人以平实之笔,控诉了元末盐民们的悲苦人生。全诗结尾之处,更是以冷峻的笔调,传达出诗人对盐户的深切同情。

此外,在《虾蟆山》一诗中,王冕用比兴的手法,将贪官污吏比作丑陋恶毒的虾蟆精,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年间耗中国”,“百足啖尽心未已”,“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通过这样的诗句,作者辛辣讽刺了贪官污吏无尽的欲望与罪恶,亦以此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且深刻揭示了元朝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二、咏梅之作

王冕一生的诗歌有七百余首,其中的咏梅之作就有一百余首,作为诗人抒情写志的载体,这些咏梅诗一方面集中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孤傲高洁、淡泊名利、超逸脱俗的高尚情操。

淡雅清幽的梅花,常常是高洁品性的象征,它那清隽超逸的风度,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钦佩。王冕是一位执着的“恋”梅者,作为一名画家,他是墨梅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不仅首创了“以胭脂作没骨体”的画法,而且独创了“一笔二顿挫”的画花方式,以及“密梅画法”,他那独特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一名诗人,他更是留下了诸多的咏梅佳作。

王冕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创作梅花诗,在他的梅花诗中,“桃李”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桃李”象征着繁华、庸俗、豪奢纷乱的尘世,与梅花相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冷一热,一静一动,一俗一雅,对照鲜明。“玉雪玲珑瘦影重,不同桃李媚春风”(《素梅》五十八首之一零);“春风处处竞繁华,桃李无言亦好花”(《素梅》五十八首之一八);“潇洒山林惯雪霜,不同桃李竞芬芳”(《素梅》五十八首之三二);“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素梅》五十八首之三五);“地老天荒尽可花,不同桃李竞繁华”(《素梅》五十八首之四七);“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素梅》五十八首之五六);“面皮如惯风霜,焉肯托根桃李场”(《墨梅》五十八首之二);“不作桃李态,山林别是春”(《梅花》十五首之一三);“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题墨梅图》)……在诗人心中,庸俗不堪的桃李是远远无法与梅花相比的,桃李生长在温暖如春的季节,而梅花则是与寒霜风雪为伴,愈是恶劣的天气,愈是生机勃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孤绝、坚贞的品性,是和王冕的人格遥相呼应、相互衬托的。

王冕为人孤傲、清高,品行高洁,正如其在杂文《梅先生传》写的:“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被时人认为“狂士”的王冕,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正如其画中的墨梅与白梅一般,王冕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人格思想融入所画的梅花之中,赋予了它们生命意识。我们来看下面这首《素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首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素梅生命形态并且直截了当地表露出了其与众不同的魅力。“冰雪林中著此身,”这是何等的孤傲,何等的高洁,何等的气概。大雪纷飞,众芳摇落,皆化为尘土,只有梅花傲然独立,铁骨铮铮立于世间,卓越而孤傲的。接下来一句“不同桃李混芳尘”则是将素梅的孤傲清高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桃李作为参照物,衬托出了素梅的高洁。结尾两句“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忽如”一词点出了梅花开放的迅捷和出人意料,在不经意的时候它悄然绽放,化作无边春色。此时,梅花的香味似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直接穿越时空,一夜之间,传遍天下,散布于乾坤之内。这首诗虽为咏梅,却未尝不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写照,借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孤傲、高洁的的情操与兼济天下的抱负。

再来看其《墨梅》一诗: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的前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了墨梅的素净、淡雅,与妖艳绚烂的桃李相比,使人的眼前一亮,充满新奇之感,清新自然,别有一番风韵。一个“淡”字和一个“满”字,更是形象地描绘出了墨梅的卓越丰姿,使墨梅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感强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不仅道出了梅花以香飘天下作为自身追求,而且体现了诗人自身高洁的品格与淡泊名利的胸襟,表达了不向世俗献媚的孤高坚贞和守志不移的情怀,也透露出诗人希望“兼济天下”的儒者精神。

在咏梅诗中,王冕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将自己的人格与梅格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他常以梅花来隐喻自己,“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华一样情”(《素梅》五十八首之十九),“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素梅》五十八首之五六),“清苦良自持,妄言养高洁”(《梅花》十五首之二),“我与梅花颇同调,相见相忘时索笑”(七言《梅花》四首之三),“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题墨梅图》)……由于所处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诗人的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归隐山林,追求梅花的品性,以此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怀和坚贞的品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

王冕的咏梅诗不仅蕴含了对理想的追求,而且表达了其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时代虽然没有赋予王冕以济世救民的机会,但却赋予了他艺术创作的才情,诗人在梅花境象中终于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冕著.寿勤泽点校.王冕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第7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这组造型清新别致的酒瓶,是由4只扁方形彩绘配诗瓷瓶和4扇可折叠式仿象牙屏风框架组成。将它们装配成一体后,瓶子神秘“消失”,赫然变为高贵的艺术彩屏;特别是在这组细腻洁白的瓷瓶两面,分别绘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古代绝世“四大美人”, 其工笔秀逸、色泽柔美,引人入胜;图案中花草袅袅欲飘,雀蝶跃跃欲飞,美女呼之欲答,行书洒脱舞动。

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君子、赏阅美女、珍爱艺术、祈求祥和。屏风酒瓶的设计者迎合了世人的审美观念和心理取向,将这些糅合到一起,但又不是简单的拼凑。那儒雅的内涵令人咀嚼有味、陶醉不已,以至拍案叫绝。在画面和诗句里,虽然找不到“梅兰竹菊”四个字,也未直呼“四大美人”的芳名,但是都隐匿在字里行间和图案上,设计者有意留出诱人的想象空间和悬念,只有细细品来,才豁然开朗,倍感墨香四溢,文采飞扬,沁人心脾,大有未醉于酒先醉于瓶的。此举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恰似君子清高深邃、女子含情不露的韵味,其意境奥妙无比。

梅兰竹菊都具有不畏严寒、刚直不阿的品格和清心寡欲的风度,一向为世人所敬慕,所以被视为君子,常借喻品行端庄、清净高雅、谦虚正直的人。屏风酒瓶把君子、佳人、诗文、图饰和造型巧妙地融会贯通,使之相互辉映,寓意深远。下面笔者以个人的理解对每一只瓶子上的诗画作一破译。

一梅花瓶

正面书有“玉洁冰清”四个字,并画有一簇干枝梅和两只情侣鸟(含有“喜上眉梢”之意);反面是美女持镜图,似在描绘“梅花妆”(古时一种化妆术),并配诗句“欲向东风问早春,闲来花底步香尘”。

从字面上看,“玉洁冰清”是对皓月的描述。图中女子大概为三国时期的美女貂蝉。她高举圆镜,似乎在翘望苍穹冰轮,暗指“貂蝉拜月”。从内涵理解,“玉洁冰清”则是对梅花品格的概括,意即梅花像美玉一样洁身自好,像冰雪一样晶莹纯净。明朝尚书于谦对梅有“玉为肌骨雪为神”的咏句;清朝鉴湖女侠秋瑾烈士以梅自勉:“冰姿不怕霜雪侵”。

美女持镜图上的“欲向东风问早春,闲来花底步香尘”一句,似是说冬末人们信步在散发着花香的梅树下,询问春天何时到来?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语,展现出的却是一幅“先为天下知”和“独先天下而春”的画面。在万木待苏的时候,唯有“梅花仙子”抢先而至,担当报春又报喜的使者。而那“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唐代诗人罗邺句)。南朝诗人何逊为此大呼“惊时最是梅”;诗人陆凯更是感叹岁寒时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用梅花点缀屋室,还特制了一种专用来插一剪梅的瓶子,称为“梅瓶”,后也用来盛美酒,其小口、润肩、丰胸、细足,俨然呈现出美女神韵,而这种仅仅为了一种花而特别定制专用瓶子的“待遇”,唯梅花独有。

梅花冰晶玉莹,超凡脱俗,品性高洁,寄寓了中华民族高尚德操的追求。国人爱梅至极,咏梅成风,构成了繁花似锦的梅文化。把“四君子”之首的梅花推为“国花”也当之无愧。

二兰花瓶

正面书有“空谷幽香”四个字,并画有一棵兰花草和一对舞蝶;反面是美女赏花图,并配诗句“一点蕙心清若水,绿荫栏槛画薰香”。

“空谷幽香”中的“幽”是“远”的意思,是说从远方的山谷里传来阵阵花香,这是特指兰花的。因为只有兰花善居幽谷且以清香遐迩闻名。诗仙李白早就有“兰幽香风远”的名句。

美女赏花图中的女子应是西汉美女王昭君。竟宁元年,匈奴入朝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对汉朝与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一定作用。“昭君出塞”以后,依旧“空谷幽香”,是形容她像兰花一样,虽远在塞外而香名流传。

“一点蕙心清若水,绿荫栏槛画薰香”,是赞美兰花的心境像水一样清纯,兰花的绝顶清香似乎也从画中飘出。在美女赏花图中既没有看到兰花,也没有出现“兰”字(其他三只酒瓶的仕女图中都配有相对应的梅竹菊彩图作为背景)。“蕙”即蕙兰,是兰花的一种,这里泛指兰花;另用一个内含“兰”的“栏”字,把兰花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好像闻到了兰香,联想到兰花的存在。此句充分体现了兰花深居幽谷、不事张扬的脾性。“薰”指“薰草”,一种香草,常引申为花草的香气。兰花的清香是独占鳌头的,“兰当为王者香”是几千年前大圣人孔子的赞语。美女赏花图中虽然没有兰花,但已经感受到了香气无比,这种“画薰香”的技巧乃神来之笔,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

兰花以其独具的“四清”(即气清、色清、神清和韵清)而著称,被誉为花中君子。明朝诗人张羽赞它是“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即兰花虽小,却学富五车;陆游称兰花“生世本幽谷”,“无心托阶庭”,即生来就在远山,淡泊名利地位,甘当无名英雄;李白更是疾呼“为草当作兰”,表示愿意身为兰花草。可见,兰花特有的“清雅孤傲”已成为文人骚客效仿的样板。

三青竹瓶

正面书有“青影摇风”四个字,并画有三枝摇曳的翠竹和两只对歌鸟;反面是美女摇扇图,并配诗句“枕薄窗虚月映楼,杏花风荡玉帘钩”。

“青影摇风”指青竹像薄纱一样随风飘逸。“枕薄窗虚月映楼,杏花风荡玉帘钩”一句中,“枕薄”与“高枕无忧“意思相反;“杏花风荡”可能源自“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句似乎是在描述一忧伤女子只能透过朦胧的窗纱遥望外面的楼亭月色,她荡漾的春心被隔世纱帘钩锁着。这个伤感的女子一定是春秋时期身居吴国怀念越国的美人西施。传说她在忧郁时更美丽,以致引出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诗句里多次暗隐纱帘,好像那洁白如玉、薄如蝉翼的细纱,都是由“浣纱女”西施的纤纤玉指洗出来的。

竹子也被寓为君子,是因为竹子节坚心阔、四季长茂、身躯可用,象征宁折不弯的气节、虚怀若谷的胸襟、永不言褪的本色、刚柔相济的风姿和甘愿献身的精神。千百年来,竹与梅、松比肩,被誉为“岁寒三友”。

四瓶

正面书有“沉醉西风”四个字,并画有三朵盛开的黄菊和一双追逐的彩蝶;反面是美女戏蝶图,并配诗句“瑶台无信托青鸾,一寸芳心思万端”。

“沉醉西风”指晚秋时节,百花凋谢,唯有迎风而开,沉醉于猎猎西风之中。清朝诗人张问陶感叹是“繁华全让闲桃李,独笼西风不占春”。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扼腕而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形容盛开时百花都已凋败。唐朝诗人元稹不无遗憾地叹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美女戏蝶图中的女子可能是唐朝妃子杨玉环,因为在“四君子”中只有雍容华贵,花朵饱满,好似盛唐宫廷中偏好体态丰腴的杨贵妃。杨贵妃在世时,宫廷就曾把一种美丽至极的命为“贵妃菊”;杨贵妃命殒逃蜀途中,宋朝诗人李山节有“命委马嵬坡畔泥,惊魂飞上傲霜枝”诗句,是写杨贵妃香断马嵬坡后,魂魄附到上。“沉醉西风”也有“贵妃醉酒”、醉眠西天之意。可见,贵妃与有割不断的情缘。

“瑶台无信托青鸾,一寸芳心思万端”,描述的是相思女的心境。这个女子能够身在仙境盼佳音,还可以托付凤凰捎口信,说的也不会是一般女子。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常常思念家乡,想到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年华,不胜叹息。此诗句正是对她的真实写照。

第8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着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着名的大诗人苏东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第9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浣溪沙》 接受 欣赏趣味 鉴赏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1]48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以此参之,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练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金凤细细)、《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二句,作为千古奇偶,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而于缠令格调,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直率无味,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待散发吹箫,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沉郁,以清超出之,飘飘有凌云气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见“落花风雨”,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却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给予读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