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 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

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 总结

第2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第3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 10 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 2 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 所处于中部地区,5 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 2002 年批准、2003 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 4 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 6 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 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 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 人,浙江财院在 35 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 90 人,贵州财大 2011 年为 108 人,其他 5 所院校在 40~60 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 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 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 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 6 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 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 1998 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 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 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 人之间,其他 3 院校基本都在 50 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 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 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 3 ]。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 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

从全国 10 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 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

据麦克斯 - 中国 2010 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 ]。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学校 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

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

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 6)。

(二)进行分类指导,优化课程体系

鉴于资环类理工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财经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给出分类指导意见,不能笼统地把资环这类理工专业和经、管、文、法等专业简单地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财经院校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经、管、文、法等专业和理工专业应有不同的框架体系和要求。借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的做法,理工类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可比经、管、文、法类专业适当多点,同时实践环节比重适当增大;在公共基础课不变的前提下,应减少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学科基础课,以增大各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便于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留出适当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整体的培养特色,也兼顾了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定位“因需设课”,防止“因人设课”,当然这需要对师资队伍和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按课程群进行优化是适宜的选择[ 5 ],并做好课程群与现有培养方案框架的衔接工作;适当安排1~2 门的双语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等。

第4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科物理教学(学习)模式的研究》以中国教育信息化为社会背景,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为研究对象。学校通过最优化组合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并应用于学科教学,从而在学科教学中,使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其出发点与归宿是通过优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基础理论框架,包括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功能意义、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等;全面构建最大化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运用多学科理论(教育学、课程学、教材学、教学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以“优势互补”(交互、对接、继承、发扬)为目标定位,并由此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培养教师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意识,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构建一支信息能力强、教学观念新的教师队伍。此外,还可构建一个动态的、优化的网络资源,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能在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该氛围中投入到自主创新学习中去,以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网络环境”指在学校已建成的千兆主干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10M带宽的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在各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

学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学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理论意义

立足于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对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解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资源的相互对接、继承、吸收与弘扬的理论问题,丰富现代化的教育资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网络教育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的理论意义集中表现为,比较全面地、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形成互补,从而丰富和创新现代教育科学的教育资源。

创新价值

本课题的选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作为独立的课题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挖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资源优势,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应用价值

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势互补,使网络教育资源更符合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相互融合,有效地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校网络教育资源达到优化,发挥其最大的资源效益。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理论,优化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资源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完善学科网络资源库。

从理论上全方位认识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弊端,及其相生相长的主体指向,从实践上全面构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个性化操作艺术与技巧。

研究基础与条件

第5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1 开展前测调查,组建学生智能小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已有基础及兴趣,明确学生同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二的生物教学,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有多少?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喜欢实验吗?你愿意去收集资料吗?喜欢看生物的电视及相关书籍吗?等等,借鉴韦纳(B. Weiner)的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分析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前测调查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能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优势去学习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2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开展学生主讲活动

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梳理原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元认知能力,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导”,把学生的“学”转化为主动的“讲”。对照初中生物学科特点,许多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加上每周课时不多,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备课,在每节课结束时把下节课的学习具体目标、学习方案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特别是各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其他学生自主参与,鼓励学生去主动了解生活世界中相关知识,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教学“分享”活动。

2.1 引导学生主动查找比较熟悉的资料,如:家庭成员血型的调查,输血的意义,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体型分析,有趣的动物繁殖行为,《狼和鹿》的故事,家禽、家畜动物行为的描述等,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知识的“分享”活动,同时组织开展选派代表主讲竞赛活动。

2.2 充分利用好农村学生特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如:在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向家长了解马铃薯、红薯、甘蔗、大蒜的繁殖并带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在学习种子萌发时,提前让学生去观察了解蚕豆、菜豆、小麦等农作物的播种,鼓励他们亲身实践,了解播种的方法、种子萌发的条件,找出它们间的异同加以分析,并把所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

3 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总体设计,落实学生学习目标,各智能小组分工完成五个篇章(新闻报道、调查汇报、SOS角色体验、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的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一起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把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内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开展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了解科学现象对自己、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进而明白为什么要学好生物学,同时,使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主要是探究过程,理解前人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将其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决身边发现的问题。

4.1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去发现问题或直接以对话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第6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根据省、市、县、乡的文件精神,在全面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其实质就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活动,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这是中央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部署的又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平坝县十字乡会议精神,对我九甲村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领会和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实质

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要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加快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真正把“创优争先”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要紧密结合活动主题,做到思想更重视、行动更坚决、方法更科学、工作更扎实,确保“创先争优”活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重点从五个方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创先争优

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勇于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在敢想敢干中解放思想,在奋发有为中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我村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因时因地制宜,用发展的眼光、开阔的思维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要在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先争优

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尤其要提高广大党员科技素质,培养知识型、科技型的新型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可持续、高效益农业,用科学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实现“党员群众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三)、要在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上创先争优

要紧盯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强化领导责任和工作措施落实,一环一环严督查,一项一项求突破,最终实现农业产业有新发展,重点难点工作有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佳绩。

(四)、要在服务群众、践行宗旨上创先争优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在群众最盼的时候慰民心,在群众最急的时候解民忧,在群众最难的时候办实事,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和推动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解民忧、排民愁,用心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五)、要在抓基层强基础,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上创先争优

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化农民增收工程,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等群体的引领帮扶作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创新载体,突出特色,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要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次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有效推进我村各项工作上台阶,要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制定本村“创先争优”活动方案,明确“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和工作步骤,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统一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确保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取得相应成效。

(一)落实领导责任。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关系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要以此次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二)抓好典型示范。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采取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基层党组织先进经验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努力在全村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召开座谈会、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

第7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集团公司第三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理在视察新建北川中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推进深化企业机制体制创新,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认清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党员队伍加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发展大势,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保证。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更不可能有坚强的党性。党员不能仅从个人习惯和爱好上看待学习问题,必须上升到精神状态和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仅看作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作为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来严肃对待;不能仅看作是提高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必须作为修身养性、拒腐防变的重要保证来对待。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争先进、创优秀”。只有全体党员同志持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和业务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先进”和“优秀”,带领广大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争当先进、争创优秀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日常特征和追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中心内容。“五带五争”需要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得到落实。创先争优活动也应该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充分体现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

(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中铁二局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艰巨;企业战略实施和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党员干部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思想理论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以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和高铁建设“走出去”的形势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全集团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紧密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党建工作实际,明确学习内容和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公司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注意与工程施工建设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学习重点,又要拓展学习领域,在内容和范围上保证实际工作需要。

(一)要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学习。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追求,成为团结带领职工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重视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二)要着眼于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使党的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个党员都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广大党员职工要努力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争取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企业要围绕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开展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党员职工在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项目精细化管理、架子队建设、经营风险防范等中的创造性作用,积极推进施工管理科学化,提高企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要着眼于施工企业党建工作特点学习。把握住特点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保证措施、方案富有针对性。作为施工类企业,中铁二局党建工作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善于和过去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党旗红”、“党员先锋岗”、“创岗建区”、“党员先锋工程”、“党员科技攻关”[!]、“廉洁工程示范线”等,积极探索架子队党建和劳协队伍党建教育管理。并以此为载体,充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容,不断创造具有施工企业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经验。

(四)要着眼优化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结构的优化是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从总体上来讲,要追求知识结构的优化,特别要在学习中掌握学科之间的平衡,注重各科的交叉渗透。要围绕服务和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重点学习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城市

规划、环境保护、资本运作、营销策划等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要深化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注重融会贯通,不断取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三、健全科学有效的学习机制,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广大党员应认真研究“怎么学习”的问题,努力转变学习观念,建立起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具成效。

一是树立全新理念。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把个人学习提升到团队学习的境界,把个体智慧在更高基础上形成团队智慧,从而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习优势、智能优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生存发展之道来追求,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来践行,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信奉“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始终保持学而不厌、学而不止的旺盛学习热情。树立“实践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二是创新学习方式。随着时代条件、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党组织和党员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组织的学习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组织在继续坚持运用好过去组织学习的有效做法的同时,必须立足新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学习的特点规律,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积极借鉴国内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大力倡导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使学习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为广大党员所接受;积极拓宽学习渠道,在用好传统学习载体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努力打造党员学习的新平台。

第8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1“新工科”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新工科”的基本内涵

我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工科在校生数量占到了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1/3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工科毕业生要占到全世界工科毕业生的30%~40%,远超其他任何国家。从20世纪50苏联,到后来学习美国、西欧,到现在提出建设“新工科”,中国的工程教育走过了一个较为艰辛的过程。可以说,优质的工程教育,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针对传统工程教育的理念滞后、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适应和培养模式固化等问题,“新工科”应运而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信、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2]。“新工科”强调的是工科的“新生”和“新型”,“新生”就是要建设战略性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工科”专业,“新型”就是要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赋予其新的专业内涵。“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并加强建设、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工程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新培养模式[3]。“新工科”绝不是简单地开设新专业,必须突破5大瓶颈,即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打通本研隔断、消除校企隔阂,必须关注教师和学生2个主体,着力培养工程创新和适应变化2个能力,融通线上和线下2个空间,协调校内和校外2个平台,打造工程教育的“贯通体”“交叉体”和“共同体”[4]。

1.2“新工科”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在“新工科”的建设过程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和成果就是前文提到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复旦共识”明确了“新工科”新范式的定义,也就是“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天大行动”则提出了“六问”: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北京指南”提出了“五个更加”的理念: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5]。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特征:一是工程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多学科和跨界领导力的培养;三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是人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五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对产品、系统和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六是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6]。作为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实验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工科”的总体理念和要求的背景下,必须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改革,使学生具备多维度、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现有高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和改革动向

2.1教学内容方面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依然较为陈旧,偏离工程实际,与学科发展前沿有所脱节。如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明显偏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固定的学科进行设计,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研究传统典型案例较多,但缺乏对新理念、新领域、新技术的解析,也未能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这样的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脱离工程实际、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现有的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轻视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对理论知识要求较多而对实践训练要求较少,缺乏系统性、专业化的指导;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和刻板,大多是给定实验流程、实验材料,学生只需要机械地操作,缺少主动思考,创造性偏弱,达不到启发性教育的效果;教师投入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开发创新实验项目,研制实验设备及实验器材的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7]。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2.3管理体制方面

管理体制涉及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校企协同平台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从教学过程的监管来看,目前还非常不严格,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师生交流方式,相应的制度建设也较为薄弱,对于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并不重视;从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来看,部分重要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添置,实验室共享化的程度也较低,部分实验室对本科生和外专业学生几乎不开放,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亟待加强;校企协同平台亟待完善,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牌子多、内容空”的阶段,未能出台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对企业的需求感知能力较弱,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也不够健全,教师的积极性偏低。

2.4“新工科”背景下国内高校改革的新动向

由于“新工科”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国内高校纷纷行动,推进实验教学方面的相关改革。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高地”,天津大学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与4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新工科实验班、师资培训基地、人工智能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创新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托其工科与工程教育的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核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师生交流;宁夏回族自治区针对当前区内高校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开展了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计划;北方民族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市场调研及案例分组讨论环节等。总体上来看,虽然国内高校已经根据“新工科”的趋势,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适应新工科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策略探索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要对高校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重点是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定位,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强化指导性、体现时代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协同性。

3.1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更好适应“新工科”背景的总体要求

高校实验教学工作应该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围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尤其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宏观上的规划,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良体制机制;二是要以培养“新工科”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发挥高校特色学科、高端师资、优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集聚优势,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格局。

3.2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充分体现“新工科”背景的时代性

前文已经指出了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不足,按照“新工科”的要求,笔者认为重点是围绕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科技前沿进行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应反映学科前沿与技术进步,体现行业标准与企业需求,培养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注重文理知识的互相渗透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学科内部贯穿文理渗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掌握理工科的研究方法,又能培养文科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三是课程内容的设计,需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

3.3不断推进教学体系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新工科”背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95后”“00后”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接受程度不高,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1)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探索建立更加开放性的考核模式,不设标准答案,加强对学生实践经历、动手能力的过程考察;采用“敏捷教学”等形式,发挥其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特点,通过教学资源配置由面向大中规模向面向中小规模的转变,应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多元化和人才需求个性化等需求[8]。(2)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对实验教学进行时间上有效延伸和空间上的有效拓展。(3)实施“翻转课堂”。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讨论与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4)加强校企协同。通过建立从理论、实践到探索学习的教育链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交叉螺旋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开展系统分析和应用设计的能力,有目的地融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综合设计体验,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综合品质和工程能力[4]。

3.4继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持续增强实验教学体系的协同性

良好的体制机制对于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应该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教学评价、校企协同等方面。(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把好“源头关”,招聘理论和实践能力俱佳的优秀师资;二是把好“培养关”,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和要求实验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9]。(2)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一是要扩大实验资源尤其是高水平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同时要与时俱进地配置、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二是要把握多学科交叉的重大项目研究、高水平师资团队引进等契机,加快建立多学科交叉实验平台。(3)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评价机制,出台符合实验教学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4)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等之间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实验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耦合”[10]。

第9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开展这一活动,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更好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开展这一活动,一方面表明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重要规律,有力坚持了党重视和加强经常性工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入,必将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扎实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和全面兑现学习实践活动中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全面完成整改落实任务。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抓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从基层组织抓起,把每个基层组织建设好了,党的整个组织体系就会更加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加强。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边疆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带头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各项决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切实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组织的作用更加有效地覆盖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全面把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内容,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把握总体要求和活动目标。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要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关键是把握好“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云南、维护边疆安宁、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活动目标。一是推动科学发展。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党员以模范行动带动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构建和谐云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三是维护边疆安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努力强化维护边疆稳定的意识,推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影响边疆稳定的突出问题,实现边疆长治久安。四是服务人民群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赢得民心。五是加强基层组织。要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发挥先进模范作用。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云南、维护边疆安宁,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加强基层组织,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明确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保证活动取得实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大局,这是党内活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谋划和推动活动,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要贴近基层单位实际,确定具体争创主题。坚持以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确定鲜明、具体、实在的争创主题,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要坚持分类指导,设计活动载体。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不同要求。要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不仅活动方案要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而且活动情况要向群众通报,请群众评议;评选先进要请群众参与推荐,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紧密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党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在继承光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此,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既要坚持好中央的一般性、原则性要求,我们更要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不仅要紧密结合云南处于边疆民族地区以及这一特殊地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还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实际,以及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分类提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就是说,既要坚持中央精神和原则要求,又要体现地方特点;既要看到具有相同性质的党组织的定位和作用的基本框架的相同之处,又要看到不同行业、区域和不同党组织的环境因素、党员队伍、历史因素等基础不同而表现出发挥作用及其途径上的差异性;通过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认真总结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好经验、好做法,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要结合实际,分析具体情况,找准体现自身特色的党建模式。

二是要处理好集中性与经常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学习实践活动是集中教育活动,重在解决党内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在平时工作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落实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措施的需要,是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处理好集中性和经常性的关系,使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制定的科学发展思路、规划、措施,初步形成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坚持、逐步落实。同时,集中教育活动的成果,需要在经常性工作中不断巩固和拓展,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靠经常性的工作和制度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性。需要把集中教育活动中激发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既要借鉴和继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科学方法、丰富经验,又不能简单地照抄照用,要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同时,对我省在开展“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等等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我们也要科学继承,不断创新,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工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