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化学理论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化学理论教学论文

第1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学中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应用,而忽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又只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获得知识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知识,以取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总复习,将获取知识的过程高度浓缩,科学方法教育便抛在一边,教学中为了把知识顺利的灌输给学生,老师只要求学生被动地顺着设计的思路前进,学生不必进行积极的思维,更不必独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把生动活泼地思维过程,提炼得干巴巴的,而测试只从知识理解和运用角度命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导致了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忽视,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降低,这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对学好化学知识有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非常有誉的,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初中开始就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化学教材,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

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化学教材。其一,以明确,具体,带启发性的阅读提纲为依据进行指导。教师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等基础上,制定出阅读提纲,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指向引导阅读,容易抓住关键性知识。讲授新课前要求学生依照提纲,

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内容,找出答案,辩证正误,同时学会旁注和摘录重点内容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难点和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维,认真听课。其二、通过阅读,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化学术语和化学用语条理清楚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掌握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通读,教材要精读,课外参考书可通读。其三、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时,应结合丰富的化学想象,反复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公式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搞清其中的关键字、词和它们的应用范围;阅读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联系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己有的感性经验,系统的比较各种物质的异同,掌握变化的规律以及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容易混淆的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差异;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前后串联阅读,力求做到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巩固和加深原由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技能,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双基知识,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看书习惯和掌握了科学的自学方法。

二、强化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用科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必须交给他们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想象达到得出微观抽象结论。如给学生形成“分子”概念,老师先演示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1)、碘的升华:(2)、品红的扩散。从这两个宏观想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想象?如何解释呢?老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碘的固体状态,碘受热发生的变化,变成深紫色的气体,冷却后再回到碘的固体状态。重点引导分析,想象得出物质的微粒性。紧紧抓住微粒性,并指出这种很小的微粒就是分子,再引导学生分析品红扩散的想象,从而得出分子的一些性质:(1)、分子是一种很小的粒子:(2)、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等。以抽象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通过实验,将外表的宏观想象跟内在的微粒运动联系起来,从而认识物质化学运动的本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把加强双基教学和传授科学方法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做化学实验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重要科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践或对物质的变化现象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给学生讲“溶解度”。概念时。其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是克。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大小,及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上述四个条件都必须具备,缺一不可。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溶解度定义,紧扣定义中四个要素。长此下去,养成分析事物的方法,从而准确全面地深入理解,认识事物。应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更高阶段,它起着加深理解和发挥创造思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一些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在运用知识中,更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开阔学生探索科学的思路,培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自己掌握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跟反应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第2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1.1所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特点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学生平时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理想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兴趣,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3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3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化学教学也不例外,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促进了教学技术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过程,针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做成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把握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巧妙引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引课的时候吸引学生,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感觉单纯凭借语言的描述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在教学《奇妙的化学》这节课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一上课就播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化学制品与化学变化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提出问题:设想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怎样?通过影片巧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强化学习动力。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该节课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前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了解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3)应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中《水的分解》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提问:"水是由什麽组成的?"由学生回答:"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提出:"我们能不能把水分解呢?"在学生新旧知识产生矛盾,产生困惑之际,我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实验演示。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什麽变化?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由于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看得清楚,若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观察又很浪费时间,为了提高演示效果,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我改用化学投影仪来配合完成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放大了几十倍的水电解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这样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4)运用多媒体省时、省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4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材观的转变

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材造成的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教师观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人才观的转变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认识观的转变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学不会的。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知识的转变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过程观的转变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

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课堂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美国,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评价观的转变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造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造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第5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四种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描述了文化适应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阶段、规律和内容,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和新生遇到的双重文化冲击,结合文化适应理论,笔者将新生的文化适应分为蜜月期、危机期、舒缓期和认同期。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4.入学教育的内容:涵盖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教育。从家庭环境来看,对于“95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缺乏兄弟姐们间的关心照顾,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且情绪波动较大;从教育环境来看,高中的应试教育注重竞争,而大学里更注重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正确认识新生在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调适和培养是他们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保障。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讲座、举办心理情景剧、趣味运动会、宿舍文化节等方式,帮助新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对待负面心理情绪和生活中的挫折,引导新生通过自助和互助的途径化解矛盾。

第6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的首要条件,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好奇心的驱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学生创新行为形成的内在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并没有比别人更多的天赋,只是对一切事物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好奇心而已。学生只有对一种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就是因为某些人对一些事物或者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才去探索、研究、实验,最终才有了很多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发明和创造。正因为牛顿对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莱特兄弟对于鸟的飞行产生了好奇,才有了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机。如果没有这些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更不会有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因此,我们要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原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渗透创新教育

为学生创设疑问是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向导,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源头。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疑问,然后学生通过开发自己的思维来解决这些疑问,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合理地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充分分析教材大纲和教学内容,全面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和层次,然后设计好每个疑问的梯度。这些问题既不能有太高的难度,又不能太直截了当。我们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准备的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通过开发创新思维,积极思考,最终解决疑问。这样的质疑解惑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主动、勤奋钻研、实事求是、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敢于冒险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都能够具有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创新人格。

(一)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对于事物的好奇心

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发明创造的存在。”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物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重要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他们在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犯错,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感。

(二)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创新行为的基本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是在不断的坚持下,在偶尔的机会当中出现的,有时一个不小心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这让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后悔不已。这是因为在巴拉尔发现溴之前,化工厂就曾将一瓶液体送给了李比希,可是李比希没有重视起来,他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说这瓶液体是氯化碘,而实际上这瓶液体正是巴拉尔发现的溴,李比希就是这样失去发现溴的机会的。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做科学研究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三)创新精神需要顽强的意志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取得成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进行军工产品的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的爆炸事故,他的亲人和助手因此而失去了生命,他自己也被炸伤,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他一直坚持试验,最终在远离人群的船上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因此,要想成功,要想取得创新成果必须要有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意志。

三、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发明创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展开联想。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正确引导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是所有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是把学生的创新意识转换为真正的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两个环节要求学生从认真观察开始,通过实验把想法变为行动,最终发现共同现象或不同现象,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结语

第7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汉字教学,活化

 

正文

随着课外阅读的兴起,小学起始阶段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我发现更多的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采用各种办法让孩子海量识记生字,开展课内外阅读上,而对生字书写的正确与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因此一定要在教学生字伊始,就让孩子建立牢固正确的书写印象。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阅读了一些心理书籍后,我发现要想让学生获取知识,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将教学设计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做法来提高孩子们识记汉字的正确性。

一、利用组块教学,提高识字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组块概念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的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

依据汉字的理据性,我组织孩子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了不同的组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汉字形声字中的部首、部件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以“青”为声符的字“清、情、晴、蜻、请”为例,韵母都是“ing”,属于由共同的声符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将之作为组块,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他们就掌握了音、形、义。

“品、森、淼、磊、鑫”等品字结构的字,字形具有系统性,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组块,在基础字的字义上加深程度便可轻易理解字义。

一些汉字往往因为某部分与别的字混淆而时常写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汉字的表义特征将之分解组块。例如“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孩子们经常把“九”写成“丸”,我在教学时把它分解为“氵(水)、木、九”三个组块,染东西要用“水”,染料的来源是草木,“九”表示要染很多回,这样就不易写错了。同样“熟”字教学时可将“丸”当作是锅中正煮着的肉丸来记。

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二、提供记忆线索,加强感性认识。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脑对于抽象记忆对象的记忆时间往往十分短暂,这也是孩子们识字回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让汉字教学的课堂活跃起来,根据生字设计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从多种方面提供记忆线索深化感性认识。

1、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意义识记论文开题报告。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讲授“解”时,通过演示“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解”就是用两把刀把牛拆成一块块,所以由“?”、“刀”、“用”、“牛”构成……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生字活起来

检索信息,要依据一定的记忆线索,它可以打开、激活有关记忆的痕迹,打通搜索通道。谜语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将它们与汉字教学相结合,可以让枯燥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对中、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易于被记忆库保留。

字谜从古有之,在孩子对字形结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便将这一活动引入识字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谜面,成为回忆生字形音义三要素最可靠的线索。

针对三年级孩子总将“碧”的“石”写成“王”的情况,我引用了自己孩提时接触过的谜语“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使学生回忆起字形(下面是“石”不是“王”)的线索;书中“告”的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字形(上面是“?”不是“牛”)的线索不但使学生在生动的认识中记住了这个字,也给了我这个教育者很大的启发:“向前一直去”,他们知道了“句”的写法;在“八九不离十”中,他们明白了“杂”字的组成……随着兴趣的调动,那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生动的谜语,智慧的火花即时闪现,遇到“明”,他们能编出“日月同辉”;看到“朝”,他们能想到“十月十日”……

3、让冗余信息多起来

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其中新信息才是信息量,已掌握的知识就是冗余信息。在识记生字时,冗余信息越多,要学习的新内容就越少,就越容易学。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办法提高信息的冗余性,降低孩子们的识记难度。

1)创设情境:例如“疑”字,有“迟疑、犹豫”的意思,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战士在战场杀敌,他想:我该用“匕”首去刺杀敌人,还是用“箭”矢去射杀敌人,是用长“矛”穿透他们的胸膛呢,还是看形势不对干脆逃“走”呢? 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孩子在识记和书写“疑”字时就轻而易举了。

2)编顺口溜:例如“嚷”——张开嘴巴乱嚷嚷,一点一横长,两口在中央,“衣”字没有点,一口水井当中放;“德”——“阿十和阿四,是对好朋友。两人很团结,做事一条心。”朗朗上口的歌谣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一下子就突破了这些生字的教学难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会口诀后,孩子们在书写“嚷”时没人将撇遗失,书写“德”时再未有人将“四”下的短横漏掉。

孩子们很快掌握这种识字方法,甚至模仿编出了“司机讲话”——“词”,“山上的石头”——“岩”之类的口诀。我便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做老师。一次,语文基础较差的张某在教大家识记“赢”时这样说:“我死亡都不怕,张开大嘴巴,吃掉了月亮,吃掉了贝壳,吃掉了凡人”。这一了不起的创新立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有时孩子编的儿歌、口诀十分牵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本身就是他们的再创造,正是在这种再创造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对这个字的感性认识也更为深刻,能让他们更为持久的记住生字,理解含义,这不就是我们汉字教学的目的吗?

三、利用加工线索,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其中,加工和线索起着重要作用,认识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事件的记忆,将随加工的增多而增进,加工愈充分,记忆效果愈好。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

第8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适应;外语教学;措施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基础

文化适应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在与另一不同语言、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群体相互交流中产生的过程。导致文化适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二语习得者和目的语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学习者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在二语习得中进步的程度。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所研究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二语的习得,而在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者没有机会和目的语群体直接接触,因此诸如动机,态度或自我渗透等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比社会因素重要得多。

Brown把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起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文化震惊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触情绪,逐渐舒缓的文化紧张;同化。他认为在这些阶段中,文化震惊和文化紧张是学习者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为了帮助这些学习者比较顺利的度过这些阶段,避免太多的石化现象,教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缩短学习者团体和目的语团体之间的距离。

二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适应的措施

1语言和文化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就是在学文化。任何语言,由于受独特的历史背景、价值观、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影响,都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是传播该种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来进行思维和交流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工具。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着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陈光磊先生主张在外语教学中移入与目的语语义、语用相关的文化内容,这包括: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和语义上的呈现;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主要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由此,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解释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还要帮助学习者多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对于涉及到的语言材料或文化内容,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解释涵义或阐明不同的社会规约和交际语境。

2异同对比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受的文化规约和语境异同,用相同之处来加强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用差异之处来防止负迁移作用。“这种从语言的深层次结构出发,透过语言的外表进而对所学外语所反映的与母语文化的相同点或异同点进行对比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有助于克服学生在习得所学语言和文化时的心理障碍。”以“individualism”一词为例:中国人习惯上将它理解为“个人主义”。汉语中“个人主义”往往同“自私自利”、“爱出风头”等消极含义的词联系,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而英语中,individualism是一个褒义词。此词英语的权威定义为“一种赞成个人行为自由和个人信仰绝对自由的社会理论”(socialtheorythatfavorsthefreeac-tionandcompletelibertyOfbeliefOfindtviduals)。in~vtduahsm是美国人民所恪守的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之一。这个从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就在西方社会受到青睐的词汇在20世纪的美国社会达到了顶峰。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完全不同而且极其精彩的一面,个人与个人不同,每个人都尤为珍贵,都特别出色。他们认为“个人追求”和“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所有其他的价值观念,权力、义务等都建立在此基础上。它强调个人进取、个性独立、个人特点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西方文化内涵。在美国,“个人主义”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绝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利用垒真材料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学的教材应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即具有真实性(authenticity)。王宗炎先生对au—thentLcny的解释是:“指材料的文字和语言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以选自报刊,杂志的文章和录自广播,电视的节目为教材,那就是具有真实性的教材。”每个单元应注重目的语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介绍,教材的编排应有利于教师挖掘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语言现象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等方面的外部世界知识。

4拓宽渠道,加强自我体验

外语教师应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目的语的使用者,自己体验西方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语境的外语课外活动。如:读外语名著,听外国专家报告,参加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等;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自我体验的途径更加多元:网络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语言教室提供多样的外语学习环境;网络强大的交流体系提供真实的外语交际环境,同时,学生按照个人需求、喜好和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方式,其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功能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三文化适应在外语教学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从实际情况来看,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和表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丰富多彩多角度多方面的。有人建议将这些文化“差异”归作七大类,从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和体态文化七个方面进行研究}也有人主张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颜色词方面和成语方面进行探讨。不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教师都需要向学生明确:了解其他文化是为了和其他文化群体更好的进行交流,而不是完全成为其他文化群体的一员或是轻视甚至忘记自己的文化。

第9篇:化学理论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2000主页制作Html

PhotoShop6.0图形处理png/bmp/gif/jepg

Flsh6动画制作fla/swf/htm/gif/jepg

ACD图形浏览png/bmp/gif/jepg

Netant资源下载所有网上文件

Word2000文字处理Doc

RealOne视频转换Rm

三、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四、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课题组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学习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45min的束缚。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中国环保网)上网游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境

确定问题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究的问题作为子课题

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1、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交流协作1、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1、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

2、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自我评价设计网上作业、网上测试题,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上网练习,提交答案,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境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该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建构主义“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五、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反思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利用数字环境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多样性,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超链接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协作,大大提高了思维深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育手段必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而新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数字环境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化学课都适合,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教师的讲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所代替,减少了师生互动,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办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两种模式可以参考: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恰当的课件及媒体为辅助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线,以传统教育手段为辅助。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要处理好化学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本末关系

化学实验操作真实具体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品质和技能。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顺利简便,可避免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经历和感受,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模拟实验是辅助教学,仍是从属地位,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数字化学习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模式的日渐完善而日渐显著。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化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教师来说,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创出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林迵,化学数字化学习的构想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18

2、文庆城,化学探究-建构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