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化学常识范文

化学常识全文(5篇)

化学常识

第1篇:化学常识范文

1.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手段单一

在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以至于学生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而实践活动所安排的时间较少。虽能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日后的发展。当前,很多教师仍沿用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仍处于“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阶段,给学生提供的互动、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学习处于孤立状态,这样不仅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中职生普遍成绩不好,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违纪的事情较多,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另外,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薄弱,未能全面认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不强。

3.教学目标的定位缺乏合理性、针对性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缺乏合理性、针对性。学生不知道参与市场营销课程学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日后要做出怎样的贡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师也不知道将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其次,课程教学目标偏离市场需求。当前,营销人才需求量大、普通销售人员供给不足,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短缺,但许多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现象,其原因在于课程教学目标严重偏离实际的市场需求。

4.缺少实训实习机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中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仅仅依赖于市场模拟软件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另外,缺乏营销模拟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以至于学生实训实习的机会较少。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为防止内部商业机密外泄,通常拒绝实习生接触核心利益部门或核心资料,导致学生无法参与营销岗位的实践工作。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1.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内涵通俗地讲,项目化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以共同完成某一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从深层次意义上讲,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建构主义,以实际项目为对象,由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解项目、实施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从而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项目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对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如下:①综合性。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②开放性。学习成果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为日后形成职业实践打好基础。学生为完成项目任务势必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手段,展现出教学方式的开放性;③自主性。整个项目的主体发生改变,即由教师逐渐转变为学生,要求学生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如收集资料信息、确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成果等,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④多元化。从评价方式看,既保留了以笔试、口试考核学生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方式,又以分析、了解项目完成状况考核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评价标准看,着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状况的评价;从评价主体看,以学生为项目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目标,认识到参与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

三、项目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1.明确项目选题

项目选题是项目化教学模式运用的基础环节。为保证项目选题的公正性、合理性、高效性,需要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与市场需求予以开展,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三大原则:①现实性原则。即以现实生活中某项事物为项目的核心内容,推进学习项目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以划分小组、问卷调查等途径形成调研报告;②综合性。任何项目的完成均涉及多学科知识,要求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广泛汲取多学科知识,实现其有效结合;③探索性。设计的项目既不能太难,防止学生因压力太大而削弱积极性,又不能太容易,防止学生形成惰性,丧失探索兴趣。因此,应保证设计项目难易适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参与热情。

2.组织课堂教学

市场营销项目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落实好理论知识学习,需以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营销战略选择”项目为例,这一项目涉及大量的市场营销知识,教师在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应结合项目需要适当讲解所需市场营销理论知识。

3.实行任务引领

以“市场调研与预测”项目为例,具体步骤如下:①设计任务。由教师负责将项目设计为详细的任务,明确各项任务目标及所对应的能力培养;②学生分组。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明确各小组及成员的职责,确立各小组的工作思路及预期目标,协调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解答各小组的疑难问题;③项目组织与实施。一是调查前期准备,包括明确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范围,二是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围绕项目撰写调查问卷,三是发放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分析总结调查问卷。

4.评定、总结项目教学成果

第2篇:化学常识范文

1.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

1.1.1准备“剧本”像一篇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前就要准备一部剧本。一个标准的教学“剧本”应具备真实性、明确的教学目的、包含问题三大要素。本堂课我准备采用分析型(即提供一定的行业背景、企业背景或人物背景,将一定难度的待解决的问题呈现给使用者,让使用者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剧本”:小王的烦心事———小王是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四本科生,当务之急是毕业找工作,最近他看到了一则A公司的招聘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应聘。在应聘过程中A公司财务主管交给小王一叠已经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要求小王来给本公司的采购过程做做账。虽说小王是科班出身,但是受重理论轻技能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手中的原始凭证一筹莫展,于是向同学们发出了求助。

1.1.2培训“演员”在上述案例教学中由学生扮演小王的角色,由该学生以小王的口吻向同学们讲述他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并且向同学们发出求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

1.2分析思考、归纳总结

环节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单向交流,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讲课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顺畅,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就算尽责。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因此该环节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启发教学法”。

步骤1:原始凭证的识别

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王拿到的原始凭证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经济信息?由于同学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原始凭证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比较轻松地识别出每张原始凭证所代表的经济信息,所以可以采用抢答形式让学生跟着PPT的演示快速说出每张原始凭证代表的信息。

步骤2:原始凭证的筛选

为了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小王拿到的原始凭证是否都与采购环节有关?在识别了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轻松得出答案“不是”。接着由教师抛出任务:请同学们选出属于采购环节的凭证。当同学们选出采购环节的原始凭证并经教师确认无误后,由教师将凭证重新组合。

步骤3:采购过程的核算内容

在原始凭证组合的基础上由学生对组合后的凭证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学生可以发现上述凭证代表了两类业务:①采购;②入库。

步骤4:采购过程的账户设置

在明确了核算的主要内容后,教师接着提问:进行上述采购过程核算应找到哪些账户呢?学生虽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账户的有关内容,但对账户的具体功能与结构还缺乏认识,因此,此处由教师采用图示法来向学生介绍该环节应设置的主要账户。该核算环节还需用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在本次课上只给学生强调“进项税额”计入该账户的借方,不着重解释为什么计入借方,将该账户的深入学习留到财务会计中进行。

步骤5:采购过程的账务处理归纳

学生在理解了账户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互相合作,自主解决账务处理。当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时,要求学生当场进行板演。当然其中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反馈,教师纠正偏差,最后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当场在事先印好的练习纸上做好笔记。这一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请同学帮老师完成了板书,又为下一个环节帮小王做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实战演练,强化技能环节

该环节即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是整节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激趣、活动、总结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激趣:由教师向学生宣布下面即将要进入的是小组PK环节,在这个环节胜出的小组能够取得相应的奖牌,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扬团队合作意识。第二步—活动: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在指定的时间内根据已经识别好的原始凭证帮小王做账(编制记账凭证);接着派代表把每个小组编好的记账凭证依据一对一的规则通过实物投影仪向大家进行成果展示。第三步—总结:由老师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根据答案的质量和数量决出最后的冠军小组,冠军小组则在专门的颁奖音乐声中上台领取属于他们的奖牌。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以及老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环节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采购过程的理论与实务操作,由此,本堂课的课堂小结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本堂课学习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促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1.5课后作业,巩固探究环节

为巩固所学知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两个层次的课后作业题,基础题:即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高题:在作业中引入运杂费分摊及运费抵扣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3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前教育;儿歌弹唱

弹指一挥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几载,在丰硕的成果面前,信息化改造俨然已经是各行各业彰显现代化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学前幼教工作也从最初的“仿苏式”逐步向顺应时展和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全新道路。为了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匹配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专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师范类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多的改革。

一、多媒体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要前提是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过硬,这样才能够无愧于“为人师”,而作为专门培养老师的高校,对于老师的基本定位就更高。或许有观点认为相较于其他的老师而言,培养学前教育的老师相对较为轻松,毕竟幼儿的心智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殊不知这不仅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更是根本扭曲了师范类高校的基本目标。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其初衷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随着民众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众多学前教育机构已经完全不再遵循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定位,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不仅是后续教育的基础,更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个人能力的最佳渠道。为了满足社会的这种基本需求,高校在培养幼教老师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整。目前来看,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革是一种见效最快且学生接受程度最高的方式。一方面,无线互联网环境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明显,而将教学与互联网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其过程较为自然,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少,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另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公允,能够有效避免诸多不稳定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上也比较客观。此外,信息化教学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性,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同样感受到课上学习的基本氛围,最大化地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课下自学的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将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虽然已是司空见惯,不过笔者对部分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弹唱学科的教学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整体教学水平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虽然有明显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其一,极少数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的Bug,采用非正常方式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辅助性教学课件被应用在儿歌弹唱中。老师的初衷是想借助这些辅助性教学课件来巩固学生的乐理基础,但是由于这些课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注册或者是提升消费等级来提高评估能力,甚至有些课件完全是在“消费模式”下进行教学评估,因此导致极少数乐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消费换评分”的形式提升自己的成绩。这样做不仅完全违背了老师想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提高学生乐理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初衷,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滋生扭曲的学习态度与观念,完全不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其二,有些课件过于抽象,强调理论分析,影响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弹唱能力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关键,这也是检验和评定其音乐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由于个别的辅助性教学课件对于弹唱能力学习与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根本没有开放这种功能,以至于在应用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了理论分析能力,从而根本上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容易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滋生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而且还严重地降低了音乐学习的整体水平,导致一种畸形的失衡状态出现,根本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中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学前教育领域深度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学前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时展的节奏,是高校教育改革,特别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学生综合能力的根基则完全在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培养。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均衡和高校教育资源的紧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教育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教学体系与教学质量脱节的现象出现。结合当下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合理有效地规划教学安排,不仅能够实现优化教学氛围的目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就充分地证明了国家自上而下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类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殷切期盼,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先决条件就是要合理利用好信息化资源。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在信息化教学时代的优化措施

通过梳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学科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优劣条件,其实不难发现其优缺点非常的明显,从表面上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方向并不明确,究其本质会发现,这其实与高校老师对于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完成教学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在思想层面上引起重视有直接的关系。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必须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第一,客观评估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的作用。在学前教育阶段增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应当遵循“量力而为”的基本原则,老师对于课件的选择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在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或者是分段教学的方式对不同的教学课件进行评估,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用的教学课件,切忌存在盲从或者懈怠的心理。例如对“蓝墨云班课”在弹唱教学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不要将关注点放在其他文化课教学较为重视的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与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上,而是要针对课前准备的PPT是否可以通过投屏的方式在学生端显示出来,学生在看PPT的时候是否能够实时监测等功能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让老师比较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保证学生的训练效果和训练时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其中所谓的“刷经验”功能,必须明确地跟学生指明其并非是判断音乐知识掌握水平的依据,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第二,全面凸显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的作用。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具有连续性,需要各方鼎力配合,特别是在课下,为了延伸课上教学的成果,完全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信息化教学课件以及辅助工具的应用显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智能钢琴的出现,不仅彻底解决了儿歌弹唱学习中学生动手能力偏弱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借助远程教育模式,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一对一教学”,由于智能钢琴的音色比较接近于真正的钢琴的音色,因而此方式具有合理性。像FIND智能钢琴,有一个44英寸的大屏幕,上面有88个琴键,学生可以借助瀑布流视奏功能,像玩“节奏大师”一样练习课上老师教授的曲目,并且系统还会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基本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即兴伴奏教学能够更好地呈现“模拟仿真课堂环境”,很多学生的乐理知识与基本功掌握不扎实,并非是其不用功,而是其在自行训练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进而使得错误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学习习惯,而借助多媒体设备,就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信息时代的即兴伴奏教学与传统伴奏教学的目的一致,都是使学生具备为旋律编配和声的能力以及即兴演奏的能力,但是两者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些许不同。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即兴伴奏以及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即兴伴奏教学在培养学生即兴伴奏和即兴创作能力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是值得传统教学吸收采纳的。此外还需要注意,很多学生分不清节奏,从而会对音准产生影响,老师可以在远程辅导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强调,要结合歌曲的旋律、和声、节奏、配器等进行分析,思考歌曲的演唱方式是什么、律动是如何驱动的、氛围是如何营造的等等,特别是去听每个字的基础音和变化音,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比较娴熟地运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进行学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或许因为技术条件有限,使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借助多媒体来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趋势,这同时也给广大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和突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莉.以钢琴基础课为导向的儿童歌曲编配与弹唱课程优化探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7,(04).

[2]马永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策略[J].艺术科技,2017,(03).

[3]金波.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音乐,2018,(10).

第4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第5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字]模块化教学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法的提出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2012年,笔者曾在“市场营销学”实验教学中提出以实战教学代替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深入市场,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为日后的工作作准备[1]。2016年,笔者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之后,在所授课班级中增加了“市场营销学”实验课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营销之道”模拟教学软件,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死板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精力的投入加以区分,易于理解的基本内容应减少投入,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章节要增加投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教师应结合培养目标,根据所培养能力的不同及现实营销决策的具体内容,将《市场营销学》①各章节综合开设,每一模块既有原理又有相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训,以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及综合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

1.模块一:营销认知

该模块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虽然章节不多,但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一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营销观念[2],让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名营销人员的身份认识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营销问题。该模块为学生设置两个实训任务:第一,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市场营销的看法,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第二,走访学校周边比较熟悉的超市、商场、饭店,通过观察及与工作人员的沟通,分析并了解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营销手段。这一模块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重要概念,还帮助他们树立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完成从消费者到营销人员的身份转变,启发他们进入营销状态,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模块二:市场分析与市场选择

该模块相当于一个过渡性模块,衔接模块一和模块三,是一切营销决策的前提,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至第九章。要求学生按照市场调研的方法,从市场调研程序出发,分析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的购买行为、竞争者的行为以及企业的内外部营销环境;通过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竞争者信息了解并掌握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进而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即明确企业该进入哪些市场,如何在这些市场中切实满足顾客的需求。[2]所以,在这一模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该模块为学生设置的实训任务有三项:第一,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了解当前市场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或使用状况、消费者的偏好及其满意度,进而尝试对市场前景进行分析。第二,加深对SWOT分析法的理解并对其加以应用。要求学生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熟悉的某一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制订发展战略。第三,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某一企业进行目标市场规划,设计市场开发战略。该模块的授课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市场调研法、SWOT分析法了解并分析现实市场,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进而为选择企业目标市场及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

3.模块三:4P营销组合

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运用,包括教材中的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这一模块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做到让学生切实掌握4P营销组合策略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生命周期等重要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品牌、包装的重要性,能制订合理的价格,找到最优的渠道以及促销方案。根据这一授课目的,该模块的实训任务有两项:第一,学生应将自己视为人才市场上的产品,运用前一模块中所学的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为自己量身制订品牌及配套的营销推广方案。第二,进行促销策略的演示。这一任务可以分组进行,也可单独完成,如开展广告设计大赛、模拟销售竞赛等[3]。该模块的授课目的为:学生应掌握4P营销组合策略这一市场营销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完成实训任务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成果的展示可以用“写”的方式完成,如营销推广方案;也可通过“说”的方式进行,如广告展示、模拟销售竞赛等。这样的实训任务,既利用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说的机会,又通过文字版作业,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模块四:营销管理

该模块是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研究,提出了营销计划、营销组织、营销控制与营销审计,由教材中的第十五章单独构成。这一模块的内容较少,重要性相对于其他模块较低,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减少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考虑安排学生自学。这一模块的授课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营销计划、统筹规划营销过程,并完成营销执行与营销控制。该模块的实训任务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综合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创业,要制订具体的创业计划和执行方案。这一实训任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综合营销学知识、管理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营销技能和管理技能,若学生能够认真完成该任务,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

5.模块五:营销前沿

该模块是营销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由教材中的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组成。在这一模块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销理论前沿问题的引入及相关案例的解析,所以,虽然这一模块所含章节不多,但需教师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这一模块的授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营销前沿动态。该模块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具体任务是搜集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最新营销现象或热点问题案例,对其展开分析。该实训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关注营销动态和营销热点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营销敏感性,激发其营销创新意识,提升营销理论研究能力,为学生后续深造或是就业做好准备[4]。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实践,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改善了原教学内容死板、授课过程“大一统”、授课投入精力不合理的现状,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授课内容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掌握营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市场(模块一),将理论应用于市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模块二)和处理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模块二、模块四),通过“说”与“写”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模块三),实现了对学生营销敏感性、营销创新意识、营销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块五)。将该教改项目应用于榆林学院管理学院近两年内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受益学生达500人。通过本项目改革的实施,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体现出了更强的趣味性、系统性、逻辑性、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瑜琴:《营销模拟软件在市场营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营销之道模拟软件为例》,《中外企业家》2016年第8期,第213页。

[2]张蕾、肖志雄:《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为例》,《学理论》2015年第17期,第169-170页。

[3]魏斌:《电气自动化理论及实训教学方式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第16期,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