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化学常识范文

化学常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化学常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化学常识

第1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新课改;教学原则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理论常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并完全依靠于化学课程的理论内容。目前,课堂上通常以讲解大量理论论证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近20年来,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将化学课程列为必修课,但是课时不断被压缩和缩减,同时,化学教材的种类十分繁多和复杂,大部分化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理论科目占据十分重要的比重,但是联系现代实际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过于陈旧,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化学常识和反应规律,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获取理论常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1、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非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充分使得学生认识到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就目前化学教材而言,需要强化学生对于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如:规范学生提取试剂的方式和原则。在使用试管、容器以及滴管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提取试剂的称量、提纯、蒸馏以及回流等操作流程。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操作习惯,学会书写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和报告。在无机化学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示范实际的操作原则和理论,随后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协助完成,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段,加深对于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实验操作流程图的相关资料悬挂在教室墙壁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实验操作的相关流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化学课程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学科,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以及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并未作出充分的头脑思考,便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为:首先,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老师通过挑选与教学内容存在密切关联的趣味实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为学生演示化学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氯化钠的提纯实验教学过程中,利于纯化的实验展现“烧不断的线”的神奇理论,其实验原理是通过使用饱和的盐水,使得沉入在水中的鸡蛋漂浮起来;而棉线经过盐水的长时间浸泡处理后,利用熔点较高的食盐在棉线燃烧的情况下,确保棉线的形状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并不会发生断裂。这样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了解有关化学实验的相关常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其次,选取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试验活动。例如:水蒸气蒸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茴香和桂皮,利用水蒸气蒸馏出具有浓郁香气的挥发油,通过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方式加工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操作,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化教学模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部由课堂教学所完成,而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现象:一是部分学生并未做好课前预习。书写的预习报告完全是表面文字,在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进而导致实验装置的安全出现错误,甚至不知如何下手;二是部分学生过于强调化学实验的快速完成,并不知道化学实验的每一操作步骤,遇到操作困难直接寻求老师帮助。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启发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预习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老师可以通过将化学实验的相关视频和PPT课件放置到校园网上,并在课件中提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实验需要借助多种设备和仪器。如:分馏、蒸馏以及水蒸气蒸馏等,老师在讲课前,为学生留出装置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时间,老师不仅能够在此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还能够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指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能够格外注意,进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印象,因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需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具备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环境,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同时,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理论实践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利用趣味的化学实验,加强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凤琴,陈桂娟,孙丽丽,于心泷.浅谈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

[2]杨先炯.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

[3]王胜胜.在现有初高中知识体系下论创建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微课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2016(19).

[4]沈永雯,俞娥,梁永民等.分层次、多元化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兰州大学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大学化学,2014(1).

[5]姜乃强,张鹏.强强联合支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访湖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杨艳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6]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等.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趋势与重点[J].大学化学,2016(9).

[7]陈娜,王道林.多媒体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15(12).

第2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德育教育

一、引言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方向及责任,学生只有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双馨的人才。化学课程不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不能化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专门的德育教育,而只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如何结合化学教学的需求高效渗透德育教育,是本次研究将要说明的问题。

二、应用教学情境创造给予学生人文教育

学生为什么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有崇高的学习理想,就会以这一理想作为学习推动力,积极的学习;反之,学生就会缺少足够的学习动力,学习知识的时候,容易产生倦怠的学习情绪。教师在情境创造的阶段,应给予学生大量的学习背景材料,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大量化学科学家的事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反思,受到德育的教育。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盐、碱等化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最早发明人工合成纯碱的方法是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路布兰用芒硝加石灰石与煤,在高温的环境中将这些材料碳酸化,获得了碳酸钠。到了1861年,比利时的化学家索尔维发明了一套能获得97%纯碱的方法,这套方法被申请了专利。20世纪20年代,美国获得了这套方法。当时新中国建立,中国缺少生产碳酸钠的方法,候德榜为了我国的发展,抛弃了发达国家给予的待遇、克服了物质方面的诱惑,他越过了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帮助祖国开展化工事业。侯德榜把他的侯氏制碱法带给我国,并在四川建立了中试车间、在大连化工厂建立了联合制碱车间。侯德榜指导当时的工厂制出了优质的纯碱,让我国的制碱技术不落后发达国家,从此以后,我国不再依赖发达国家的生产经验及技术,可以靠自己制造出纯碱。并且他还把制碱技术公开地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各国人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侯德榜的事例思考,学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仅仅是为了学好科学技术去赚钱?是为了成就自己?还是为了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教师可以经教学情境创造给学生看我国的自然环境现状、化学技术现状、化学名人事绩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人文教学,并启发学生思考,他们是为了什么学习化学?什么才是他们学习的真正动力。

三、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给予学生科学教育

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以前,会有“想当然”的学习思想,这些学生会认为一件事物可能是这个样子的,也可能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们没有兴趣去弄明白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这种认知大度,就是缺乏科学素养的体现。化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以前,想当然的认为蔗糖水的化学性质和盐水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一个吃起来是甜的、一个吃起来是咸的这种区别。有一名化学教师针对学生们的这种认知,开展导电实验,学生们才发现盐水可以导电,而糖水不能导电,这就说明了他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差异呢?学生们一边通过做实验,一边查阅资料才了解,纯水是不导电的,这是由于有杂质的水之所以会导电,是因为杂质溶于水的时候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而这些杂质溶于水中,意味着它们形成了离子,比如NaCl、Na2CO3,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通常是酸、碱、盐,它们在水中溶解产生能自由移动离子,于是能够导电。而糖水是共价化合物,它溶解于水后,形成的是分子,它不能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离子,于是不导电。经过这一次的化学实验,学生们意识到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抱着不严谨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们不了解一件事物,就要用查阅资料、做化学实验的方法来认知事物,而不能主观臆断。化学教师可以应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必须用科学的精神来面对事物,否则对事物的判断可能出现偏差。如果学生具备了科学的精神,就会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勇于探索,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才能学好化学知识。

四、应用化学常识教学给予学生责任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因为缺乏科学知识而产生各种错误的认知,高中学生受过了高等的教育,他们掌握的知识比一般的人多,他们有责任把学过的知识普及出去,帮助别人优化生活,和众人共同营造更好的生活。教师可以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让学生理解自己担负的责任。比如有一名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盐的知识时,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个问题,食盐能不能灭火?如果能,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发现氯化钠在高温的环境中能迅速分解为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燃烧环节中的自由基,于是可以抑制燃烧的进行。人们在厨房时如果发现出现了微量的火焰燃烧现象,不能立即想到用水灭火,有时水与热油相遇,会让热油溅出来伤人,这时应拿起盐罐把食盐迅速撒到火焰中扑火。这一名教师给出的学习案例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学生们发现在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化学常识,以致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学生们把自己了解的化学常识普及出去,就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只要他们掌握了各种化学知识,就能优化生活,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隐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普及这些知识,让学生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

五、结束语

第3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新背景 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提,其教学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物理、甚至对科学探究的态度,有着非凡的意义。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并不断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探究物理知识或者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是知识与生活相互转化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物理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运用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初中物理理论性较强,里边涉及许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也很难了解其中的奥妙,学习起来往往找不到头绪,久而久之就会物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有着诸多的生活常识内容,诸如:家用电器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串联、并联;日常生活中的树木的成长涉及的光合作用等等。恰当的运用生活导入能够以生活的常识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以生活的经验来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物理的欲望。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常识进行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如:在学习“压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问题进行导入,即:冬天河水结冰,小孩子在河面溜冰不小心踩破冰面时,旁边的人马上趴在冰面上,之后爬过去营救小孩,为什么不能跑过去呢?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之后,笔者引出压强的概念,有效的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增强初中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为有效初中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性内容,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硬性的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死记硬背物理原理等,不能够真正的了解物理的科学意义和作用,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甚至记住了所有的物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了解物理原理,找到问题的答案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鉴于其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论性,笔者将其与生活相联系,将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就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诸如:有的说出现彩虹是太阳光遇到雨水的一个映射;有的学生则说;是太阳光的反射等等。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生活现象,去物理知识中寻求答案,很快学生找到真正的原因:太阳出来之后,阳光过空气中残留的水珠时候出现的色散现象。这样,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物理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

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逐一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辅助教学,拓宽教学的范畴,延伸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鉴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性,尝试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借以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即:笔者改变传统物理教学课下安排作业练习的形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实验,实践实验,亲身的体验物理的科学性、生活性等,感悟物理的实用性,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物理的信念。如:学习“声现象”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制作简易乐器的课外活动”;学习“光现象”之后,笔者开展“万花筒制作活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天平制作活动”;学习“电路初探”教学内容后,笔者开展“我爱发明”的课外活动等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适当的引入生活内容,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物理,运用物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常识等等,从根本升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秀英、王较过.初中物理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4篇:化学常识范文

一、生活化设计教学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

第一,使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更加合理。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学业方面,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技巧和人格的培养。将生活化设计融入到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更加合理。第二,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小学生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完全,对教师和家长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对技术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就应该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抽象知识变成具象知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容易,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二、生活化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以生活为参照物,进而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信息技能,是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第一,充分借助生活素材。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只要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把生活素材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就会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从而使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比如在教授“信息邮件发送”这一课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生活素材[3]。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先告诉学生电子邮件的好处和优势,再对发送电子邮件的步骤进行教学。教学完毕之后,让学生尝试着给家长和教师发送邮件,并规定在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简单的作业都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交予老师,进而强化学生的意识,将邮件发送这一技能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第二,“学”与“用”相结合。生活化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生活化设计教学模式中,“学”与“用”的有机结合,能取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向学生灌输学以致用的观念;其次,当学习到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再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word”一课时,就可以将word的作用和操作技巧告诉学生,并尽可能鼓励学生使用word做好本课程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长此以往,经过实际的操作,就能让学生直观地知道word的实际用途。第三,简化教学知识。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知识进行简化,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设计和优化。因为很多简单的信息技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就可以自主掌握,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讲解。但是在简化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充分地利用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站和游戏,让他们在极大的兴趣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第四,利用生活常识挖掘更多知识。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高,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以生活为依托,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用进来,通过知识的掌握进而在学习中挖掘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利用生活中的常识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生活中有疑问的知识进行搜索,通过书本上的指导步骤,将搜寻到的知识进行收藏,对生活中不明白的知识进行二次学习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信息网络应用技巧,而且还能学到相关的日常生活常识,一举两得。

三、结语

第5篇:化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常识;关联性;教学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物理和生活本来就相互关联,尤其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都能看到物理学科的影响,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也到处都是。怎么样将生活中与物理相关联的常识,运用到物理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总之,物理是一门生活化的自然科学学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始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观念。目前新的初中物理教育大纲要求教师注重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也就是要求教师从生活常识中寻找物理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发掘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物理比比皆是,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理解物理学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下文字将从物理教学手段与生活的紧密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折射出初中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

一、物理教学从生活热点中取材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比皆是,是最有效的、最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状况,对生活中的物理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尤其很多生活热点问题是最好的素材,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明显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连通器内容的时候,一开始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设置悬念:同学们每天早上起床我们都要洗簌,你们观察过洗脸池下面的管道吗?你们发现没管道有一段是U形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原理是什么,大家想过吗?接着开始引入生活热点,告诉学生2003年非典爆发时候出现的一个问题:香港陶大花园爆发非典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对此调查发现,导致陶大花园出现非典疫情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家庭不太使用地漏排出污水,导致与地漏相连的U型管道存水不够,无法发挥作用。于是学生通过生活热点内容的自然导入,对物理与生活常识关联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二、在物理探究实验中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上的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演示最基本的物理学现象,创建有效的课堂情境。不过由于受时空限制,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会经常引入生活情境来替代。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因素,搬到课堂上,来有效补充物理教学中实验观察的不足。这种生活情境因为真实常见,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它传达的知识内容也更容易被消化,能更好地丰富观察、实验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和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安排一堂“拔河活动中的摩擦力”探究课,来强化学生对摩擦力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特征、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情境直接带入课堂,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回答。如在课堂上提出:自行车哪些地方能够增大摩擦,哪些地方能够减小摩擦这样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程度。所以在物理探究实验中创设生活情境,是让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产生更为紧密的关系,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在学生的思维里深化了初中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

三、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联性

现代生活所有方面,甚至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学生只有进行生活实践,通过自己调查、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才能更好领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关联性,并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利用参观和访问的方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比如在学习电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一节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调查自己家的家电数量和功率等参数,掌握家庭生活用电中的电学常识普及情况和用电误区,然后写成报告。在进行调查之前,为了引导学生调查方向,应该给学生调查提纲:第一点,调查内容(家庭电器的便利和使用误区);第二点,调查方法(采访家人、邻居,在纸刊或网络上寻找资料);第三点,调查结果;第四点,对家庭生活用电的具体意见。总之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学会创新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都包含着自身的规律,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并掌握它们,才能将它们有效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从而更为彻底地体现了初中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培养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常识中的物理现象,努力揭开表象寻找本质内容,而后运用自己的所学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课堂上讲完新能源的时候,老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我们冰箱的制冷剂,为什么要把环戊烷代换成现在用的氟利昂?然后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借助学习资料独立完成作业。对苹果落地的思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生活常识是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知识内容。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与生活常识的关联性,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要更注重让学生去生活中主动挖掘物理知识,把握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的联系点,并且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入生活实例,创建生活情境,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当然这样的引导过程,并不是一撮而就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在引导中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王雷.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克.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