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精选(九篇)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第1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一、熟悉初中新课程数学教材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谈心,通过对初中数学老师的走访,逐渐地了解、研究了初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特点、要求。此外,高三教学工作一结束,学校就安排我们去初中部听课、教研,让我们尽快适应高一的教学。

二、合理安排衔接内容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1.运算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初中学生大量使用计算器代替简单的计算,计算能力下降,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计算的训练,研究计算方法的优化,提高计算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器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不能成为运算的替代品。

2.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初中新课程的教材偏重于运算、应用,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映射与对应等,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表述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3.内容的衔接。初中新课程教材已经涉及集合,但未明确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高中必修1第一章就是集合,对集合的含义、表示和运算都有了明确的阐述和要求。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集合进行感性认识,逐步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法的教学,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运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要注意三种语言的转换。

初中主要涉及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增减性的性质。学生基本能画出图象,利用图象定性分析函数的增减性,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省去“十字相乘法”,淡化“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很不方便,实为盲目否定传统。

高中学生学习函数要注意新、旧函数定义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变量、集合观念正确认识两个概念表述的一致性。

重视绘制图象的教学,加强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认识。必修1中函数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研究函数图象得到的,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通过函数图象直观的认识函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题的解法,我们在教学应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应用不仅仅是解决一些应用题,应学会运用函数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注意拟合函数的方法的应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利用校本选修教材《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进行拓广、探究。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第2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新学期始,来自各中学的精英们,初升高中时都是踌躇满志.然而,有很多同学虽然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很好,但进入高中发现学习数学很吃力,许多同学甚至在第一次的数学测验中出现不及格.其原因在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出现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上出现了“双不管”现象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许多在高中时要用到的知识点,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这样就出现了中考不考所以初中老师没有讲或不作要求,而高中教材上没有这些内容,但是高中要直接应用这样的“双不管”问题.因此,部分学生会感觉听课时云里雾里.

二、初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上差异较大

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一上学期必须完成两本教材:有的学校是必修1和必修2,有的学校自行调整为必修1和必修4.前者要在七十个课时完成包括必修一《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函数的应用》三章内容,必修2包含《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四章.后者要完成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如此多的内容让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从内容难度上看,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计算简单;而高中数学在内容多的基础上,多变量,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具有“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初高中数学无论从内容的数量还是难度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三、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师有所不同,学生心理上的落差较大

初中时,由于内容较少且简单,教师多会就一个重点难点内容反复讲,学生反复练习,最后甚至达到学生可以条件反射似的对于某类问题给出标准的答案.进入高中,数学内容增加了,却不会再像初中那样大篇幅的练习,更注重于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思维以及对于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等等.课后作业也不像初中时那样“照猫画虎”.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上课明明都听懂了,下课却发现不会做题的现象,从而使有些学生感到迷茫,出现心理落差.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不让每名学生掉队.

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其一,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这里,教师不仅要精准地把握高中教材,还要对初中教材有所了解.对于高中经常用到的方法、知识点,如果初中没有,那么就需要及时补充.比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之前,教师一定要知道虽然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一元二次方程,但当时只为应付考试,并没有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联系起来,所以有必要补充三者之间的关系.高中教师要将教材中“双不管”的内容“管起来”,升入高中的学生,无论是在心智上还是在理解能力上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若能稍加引导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接受与初中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高中数学,如若入门时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其三年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切忌拔苗助长,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进高中数学的门槛.首先,教师要尽快了解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力争在学期初时让每名学生都跟得上;其次,从基础抓起,不要急着讲很难的题目,以免挫伤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生们适应了高中课程以后,增加难度,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突出出来.

第3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关键词: 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结构与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流程指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使他们适应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是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对提高整体高中教育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一、做好准备工作,奠定衔接基础

对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为实现教和学的科学平稳过渡,教师首先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解决衔接问题奠定基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入学着手提升对衔接的重视程度,提升紧迫感,避免出现松懈情绪,告知学生高一数学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位置。同时,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对比,给学生讲述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特点,使其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例如,教学“集合”时,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第一个知识点,对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在智力、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初中相比有所发展,但是毕竟刚由初中阶段上升而来,对新知识朦胧性较大。虽然集合思想在小学和初中均有所渗透,但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层次较大,而且新数学概念的引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应告知学生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和初中阶段集合之间的异同点,对知识深入学习和研究,层次更深,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轻松掌握。如此教师先在心理方面为高一新生减轻压力,并利用集合知识中的衔接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进而尽快适应新知识学习。

二、结合教材内容,做好教学衔接

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主要依据,从数学教材内容来看,初高中阶段的知识难度存在明显落差。部分数学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学习要求较低,中考中不予重视,但是高中阶段则提高要求,学生需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着重分析初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不同,认真研究知识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要求相差明显的部分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补充,根据学生情况展开衔接教学。

举个例子,“解三角形”教学实践中,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教学目的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教师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可先引领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生学过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边、线、角,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等。通过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回顾,让学生找到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新知识不再恐惧或害怕。最终学生通过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关系进行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三、学习方法衔接,强化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初中学习方法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需从学习方法指导上着手,不适用的应引领学生适当改进或舍去,对于行之有效的可完善和保留。其实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未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高中面临的挑战较大,掌握学习方法的自主意识较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时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着重指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在学习方法上做好衔接。

比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过程中,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等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他们的固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为切入点,使他们进一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法,先让他们亲自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分别为:线在面内、线与面相交和线与面平行,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接着,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直线、平面平行案例,诸如翻书、开门等,通过再实践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做好衔接教学相当关键,教师需充分意识到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从教学准备、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等不同方面着手,寻求初高中数学的结合点,实现高质量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阎丽娟.基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高一新生学情的调查与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5.

第4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一、初高中数学学科衔接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内容要求高

高一数学教材主要的特点就是难点较为集中,比如像集合、映射、函数等这些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对学生正确把握数形结合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立体几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1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高一的数学中有很多证明题,这些证明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条件通过定义、公理或是定理来进行几何的证明,这也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的认识图形,从已知的图形中获取可以利用的条件,同时要结合使用定理的前提条件,最后选择只恰当的证明方法来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

1.2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立体几何对学生来说,首先就要会正确的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已知信息。这是因为立体几何必须要借助图形来进行抽象思维的思考,图形就是立体几何解题的主要载体,因此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1.3空间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能力要求高。转化到平面图形主要是在计算中需要的,这就要求不仅要会正确的转化图形,还要运算准确,要准确的把握图形总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在空间的折叠中有没有变化等。

2.学生自身学习的问题

高一新生对数学学习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还有心态等。

2.1学习习惯的问题。高一新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大多都属于被动学习,很少有预习的习惯,而这也是因为初中教材的内容比较浅显且不多,但是高中的课程每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的多且难度较大,比较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不然会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且学生在有了不懂的问题后有的不好意思去询问教师,有的向同学咨询,这样有时候也容易出现错误。

2.2学习方式的问题。在初中时,学生大多都是老师说背就背,大多为被动学习,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不喜欢独立思考,而这种学习方式在高中的学习中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学生不能自主的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且不会自己独立思考,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养不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2.3学习心态的问题。新生们在初中时数学很容易拿到满分,但是在高中很少有拿到满分的,并且成绩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这时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优秀了,对成绩不满意,然后也感觉不到在学习上收获的“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慢慢的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倦怠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慢慢的失去了。

2.4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刚迈入高中校门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正是叛逆的时候,于是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课堂上也不像小学、初中时那么积极的发言了,对于教师的讲课,很少有呼应,上课的气氛不热烈。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3.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在初中时,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初中的数学的教学内容较少且难度不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教师数学的教学进度就比较慢,对于重、难点可以进行反复的讲解演练。但是,高中由于课程的增多,课业繁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的讲解。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比较高且进度很快,教师往往是讲解一个典型,剩下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活用。这些对于才接触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们来说,难度比大,在上课时就容易存在一些思维的障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如何成功的完成初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衔接

1.做好教学衔接

教师的教学衔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知识的衔接,另一个是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知识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时,要合理的利用旧知识将新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主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强的特点,在传授新的数学知识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组织教学,并合理的强化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重视对新知识的归纳,便于学生自主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学习好数学首先就要对数学产生兴趣,不能有厌弃感。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就会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只有在慢慢的学习数学中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数学的教学生动化,把数学问题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既利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3.1补充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以往有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出现问题,究其根原是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就设置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训练,除配方法,公式法,着重训练了十字相乘法,为接下来学习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打好基础。

3.2强化因式分解的训练

由于数学高考中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计算和整理失分,恒等变形是整理的重要一环,而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方法之一,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应用,所以有必要加强这一技能的训练。它的主要有公式法,分组分解法,配方法,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训练,在前阶段的函数单调性证明教学中已初见成效。

3.3二次函数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二次函数在高考中常考常新,所以就特别安排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动轴定区间,定轴动区间的分类讨论等的教学,使以往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得到进一步提升。

3.4学法指导及时有效

第5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一、知识的衔接

初中现行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而高中现行数学教材是苏教版,这两种教材的体系不同,在知识方面有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关知识归纳如下。

1.多项式方面的要求

初中已学内容为多项式概念、多项式的加减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另外,初中主要研究四次以下的多项式。

高中在研究函数、求导、解方程、解不等式,用赋值法求值等问题时均涉及较高层次的多项式运算。在具体运算中,需要增加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学过公式法(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但因式分解仅限于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而没有学习十字相乘法,这使得许多学生对用十字相乘法就能得知方程根的问题,仍然要用公式法或配方法去解。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初中教材上没有这个定理,有的初中老师补充过,也有许多初中老师没有补充,但高中在解决有关“三个二次”问题时,却经常要用。

4.分式和二次根式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初中时有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对学生的训练不够,尤其是面对繁分式,高一新生大多不知所措。

5.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与圆

三角形的四心,圆的内接四边形等,虽然这些内容很快就能介绍给学生,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会往这个方向上去思考,所以也必须衔接。

这些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有的使高一学生无法解决高中阶段必须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增加了学生解决基础问题的难度,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二、能力的衔接

现行的初中教材虽有它的长处,但是与传统教材相比,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要求降低,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念的理解能力、问题的等价转化能力、分类讨论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都没有达到高一学习的基础要求,致使学生在进入高一时数学学习上感觉困难重重。也使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上有更大的阻力。

分析:本题一般是作为课后作业出现的,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2)对于答案的给出形式不能以集合的形式给出,思维的严谨性也有待加强。

三、解决的办法

1.针对学生知识上的脱节,建议在开学初应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具体安排可以是:将高一教材内容与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组合,在高一开学初组织下列内容的教学:

(1)多项式内容的教学,重点补充介绍多项式的几个公式。

(2)分式和根式的拓展延伸教学,尤其是对学生的繁分式的化简运算进行适当的教学和训练。

(3)关于方程:可以分为若干课时,先复习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间对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一元三次方程以及方程组作适当的补充和介绍;第二课时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进行系统的教学;第三课时可以对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教学;第四课时可以对高一的新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

(4)简单介绍三角形的四心及其性质,圆的性质。

(5)安排化归、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实行教学案一体化的形式,以增加教学容量。

2.针对学生的能力现状,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降低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低起点,小坡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高中学习的过程,逐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后再逐步提高教学要求。

(2)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抓主要矛盾,让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深挖洞,不要用一些文字游戏的问题来给学生设圈套,以免让它们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

第6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26-01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衔接工作,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有关措施。

一 做好课程导入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进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巧妙的课程导入,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集合”知识时,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集合,同时集合的概念也较为抽象,若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学校体育老师到运动商店购买体育器材,第一次购买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第二次购买了羽毛球和跳绳,老师一共买了几种体育器材。答案是四种,再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是三加二等于五种呢?此时提出集合的概念,并进行集合交集的运算,{A,B,C}∪{C,D}={A,B,C,D},将例子中的数字换成具有普遍性的字母,用集合的形式将运算呈现出来。然后对集合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告诉同学们,集合是在19世纪由德国的著名数学家康拓所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其他数学研究的基础,我们要扎实地掌握集合知识,以便用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对集合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二 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就要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主动探寻数学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情境,做好课程的导入。提出以下问题:对方程3x+2=0求解;画出其函数图像;对不等式3x+2>0求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函数和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找出不等式的解集。总结出利用图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然后将其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相联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何求得x2-x-6>0的解集。选择班上成绩中等的学生进行黑板演示,将自己的求解过程展现给大家。该学生的解法如下:方程x2-x-6=0的解集为{x|x=-2或x=3}不等式x2-x-6>0的解集为{x|x3}。然后让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该生求得的解集为{x|-2

在教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时,图像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学生没有接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但在高考中涉及的分数相当多,学好二次函数的知识,对学生以后的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不等式和函数间的关系,对初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知识较为枯燥、单调,学生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才能积极踊跃的发言。

如在教学“异面直线”内容时,课本中对于其定义的描述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我们将其称为异面直线,那么我们如何将其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呢,课堂上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具体的了解。接着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确保两条直线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呢?异面直线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也要对其进行鼓舞和激励,让其他同学指出其错误,并让该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运用延长线的知识是否能够进行证明。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有关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此外,还要注重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初高中数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总之,要想进一步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第7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实践;体会

初中生刚进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原因,通过自己的实践寻找解决对策。

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变化的原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课时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法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4.环境变化的原因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应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修订2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56.

[2]孔棣华.当代外国教学法(修订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89.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125.

第8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关键词】初中高中 数学 衔接

一、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粗略了解,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由于初中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压缩而目前的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都没有大的变化。初中压缩了的部分教学内容在目前的高一数学教材中是插入相应教材中间的,例如“余弦定理”放在“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后,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异面直线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不能进行,因此教学内容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应先行进行教学,如:正弦、余弦定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初中教材语言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带有直观性、趣味性,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抽象思维提高,重理论、重逻辑推理。如函数的单调定义,文字叙述难以理解,需要转化为符号语言,定义还有隐含条件。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这些情况,教学中要把这些严谨的定义、定理,分层降低起点,分层次进行简单处理,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多让学生进行相互转化,从多方向去理解概念,多举实例,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切忌过早地与高考对口径进行教学。另外,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课堂教学中多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中学生围绕一二种题型进行反复训练,尽量做到“举三仿一”。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只能教会学生尽量做到“举一仿三”。在教学上,要优化课堂设计,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做到: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第三,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密度难度及作业量猛增,极易形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让学生意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做到“四个超前”:超前想、超前做、超前总结,超前提问;在课下要学会“三种复习”:课后及时复习、每一单元及时复习、考前及时复习;做作业做到“三项要求”:先复习后再做作业,作业卷面做到规范整洁,出现错解做到查明原因再重做。由此,在学习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其理,还产生自己的想法;知一点,恍然大悟,懂得一片;能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见解、新问题、新结论。

第9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范文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感到数学也挺有意思的,愿意学,主动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多进行错题辨析教学,切忌赶进度,满堂灌。所选例习题宜以小见大,蕴含数学基础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力求通过一例的学习掌握一类的方法。

2.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在平时的周练、月考等测试中,对试题的难度要适当降低,题型重点选择源于教材的例题、习题,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教学的逐层深入,初中数学的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另外,初中学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公式、题型及解法,做题时常常是不理解题意的硬套,不愿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他们进入高中后,这种思维惰性使他们常常一碰到新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做好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上的衔接。

1.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对比,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2.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以及例题的解答,一般要求学生先思考,独立或集体讨论完成,然后与教材对照,看有什么异同。如果错了,一定要明确错在什么地方,为何错。如果对了,还要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并比较其优劣,总结其规律性。这里特别要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对于教材例题与习题,要求学生会说出: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解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

3.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能否学好高中数学的一大关键!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