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第1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内容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具体到政策和实践层面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之成长为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格劳动者。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涉及感官、语言、秩序和社会规范、阅读能力和心理发展等。[1]虽然遗传和基因等内在因素构成大脑发育与复杂功能的基础,但是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也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2]

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今后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从而减少贫困和收入差异,甚至还可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率。[3]鉴于学前教育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开始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的范畴。[4][5]

党和政府始终把幼儿教育作樯缁嶂饕褰逃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阐明:“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农村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学前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几经起落,发展曲折。从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中西部农村地区更加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幼儿入园率的总体水平,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7]因此,本文综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在罗仁福等人的研究中[8],6个样本县农村共有学龄前儿童19万,构成了学前教育服务潜在需求的总体。样本县劳动力中在外地务工的劳动力占了一半以上,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从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基础。而且,他们在外务工的经历也使得他们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使得留守儿童数量快速增加,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迫切需要学前教育的补充,也进一步催化了这种转变。

(二)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1.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

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中提出今后5年幼儿教育要“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岁至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但5年后,这一格局并未出现,特别是公办园的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未能体现,民办园基于利益驱动而质量不足,农村的学前教育网络未能建立,从而造成公办园生存困难、民办园失范、农村幼儿园缺失的局面。[9]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学前班主要集中于完全小学。根据罗仁福等人的调查,6个样本县平均每个乡镇通常只有一个幼儿园,导致很多儿童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幼儿园就读。而在6个样本县180个幼儿园中,148个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由于幼儿园数量的缺乏,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农村学前教育需要,一些农村小学通过设立学前班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然而,6个样本县共设有698个学前班,并主要附设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这使得样本县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

2.学前教育机构质量堪忧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也令人堪忧。办园条件较好、设施设备齐全、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标准化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数量极少的县政府办园和乡镇中心园,其余多为办园条件简陋、非标准化的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大多数活动室、保健室、户外活动场地、玩教具等设施不齐备,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民办幼儿园,没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供教师使用的教具不充足,现代化的摄像机、电脑、多媒体设备基本没

有。[10]

(三)学前教育师资和教学模式分析

1. 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学前儿童入学数量的增长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前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数量仍然不足。赖昀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师生比超标,保健医生与保育员数量缺口巨大。一方面将增加专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隐患,难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11]

2.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质量问题在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中也十分显著,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习惯养成。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教师的学历与专业背景。从教育部的学前教育教职工专业学历分布情况的分析,目前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可见一斑。[12]而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学历情况远不如省均水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具有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将近一半。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据调查,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教材和家长的要求。家长只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的“读、写、算”技能。这使得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多是小学一年级课程,以学拼音、识字、做算术题为主;美术、音乐艺术活动也多涉及画画、唱歌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学习品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开启思维的内容很少被涉及;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幼儿听”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幼儿喜爱的动手操作、探究、表达表现、游戏等形式较少运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控制痕迹明显,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幼儿的操作材料也严重不足。[13]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家长所交的保育费,政府投入过低,农村幼教经费严重短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上应对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幼教事业有较大幅度倾斜。这既有利于扩大教育公平,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14]。

特别是贫困农村,更应联合政府、社区和个人的力量,加大投入,共同设立和新建更多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盘活小学合并后遗留下来的一些公共资产;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帮助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获得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

(二)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各级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如可以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社会保障问题,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应该建立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建议每个县、乡镇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由县、乡二级教研员指导监督落实,公办幼儿园或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具体负责各乡镇中心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乡镇中心幼儿园负责本乡镇其他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网络。

(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幼儿家长外出打工,幼儿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最关心的通常只是幼儿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对幼儿的教育则缺乏必要的关注,或即使重视也有心无力,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楦谋湔庖幌肿矗各级政府和幼教机构应加大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先进理念的力度,通过幼儿园和村委会合作,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促其树立新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念,愿意主动与幼儿园合作,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淮,籍孝诚.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1).

[2]Heckman, J. 2006. The Techn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Skill Formation. Presented at Invest in Kids Working Group,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nership for America’s Economic Success, July 17. http:///projects/kids.shtml#meetings.

[3]Schweinhart, Lawrence J. Outcomes of the High 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 and Michigan School Readiness Program.In Ed. Mary Eming Young.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From Measurement to Action: A Priority for Growth and Equity.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World Bank, Wasshington, D.C. 2007: 67-80

[4]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5]和建花.部分发达国家幼儿照看和教育体制及其新政策概述.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6]王化敏,周亚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对策与建议一一 2003-2004 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8]罗仁福,等.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学前教育.2009.(01).

[9]赵微.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12.(2).

[10]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1]赖昀,等.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省X市农村学前教师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5(3).

[12]李少梅,等. 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3]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第2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也被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认同。虽然农村学校也在这大背景中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对策,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农村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分析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目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应试教育仍是教学主导,虽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做出了相应的教学规定和策略,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力度不够,“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没有得到落实。“分数第一”的思想观念,对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在贫困的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代职,专业对口的体育教师寥寥无几。一方面由于没有正规的专业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农村教待遇普遍偏低,很多有经验、有专业的教师不肯在农村任教。再加上体育改革,体育教师没有恰当的机会学习等,这些现实的原因都制约着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3.体育资源匮乏

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体育场地、器材等的情况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改进体育教学资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学校中很多正常运行的经费都尚且不足,更不要说添加体育器材了。体育场地和设备的匮乏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得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无法落实。

4.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地区,教师思想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的意识,对于体育资源不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上也过于单一,没有很大的实际改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上得到落实,实施“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还大有人在。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明确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组织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体育的功能有足够的认识,摒除“分数第一”的旧思想,迎接“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农村学校应该针对自己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恰当的体育教学体系,健全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对于已存在的教学问题,群策群力,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2.提高师资力量

对于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积极引入体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学生,这样既能帮助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又能让他们拥有一席用武之地;其二,加强培训在校体育任职教师。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定期的专业培训,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能为提高教师思想觉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其三,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在工作量上一视同仁,尊重农村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薪资待遇,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避免优秀体育教师的流失。同时还要强化竞争意识,督促教师自觉学习、研究、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素养,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效率。

3.加大资源投入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农村体育教育,加大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让学校能够修建必要的体育场地,购置必备的体育器材,健全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应立足于当前的条件状况,因时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可用体育“器材”,或是变废为宝,或是一物多用等,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到更多、更全面的体育运动,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4.精心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大多数的体育课程都是在室外进行,而在室外的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又会被各种外物所干扰,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在每一次的体育课上,都会做全面而充分的考虑,如怎么排列队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老师的示范,老师也能看到学生的动作是否标准;在哪一个位置上做示范,最有效;在什么时间做点评最合适等。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整个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这大好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发展较慢的广大农村,由于教育基础较差,出现了音乐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的状况。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80 %以上无专职音乐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1,教学设施、器材奇缺,“教唱”几乎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全部,教材中的音乐欣赏、即兴游戏等培养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内容,都因学校不够重视和教学条件等问题导致无法开展。因此,改革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已迫在眉睫。我们应尽快严格地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加强职后教育,建立1支具有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发展农村音乐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改革思路

ABSTRACT

To pick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ustain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stability, the whole education into a sound development track. In this situati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usic education yielded bett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ee sl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due to poor educational base, a music education has lagged far behind that of the urban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prim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80% of non-full-time music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is obsolete,singl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equipment shortages, "teaching and singing" almost become a full music teaching, the cont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are music attainments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content that the music appreciation and the improvisation games, to as a result of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chool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has resulted from carrying out. Therefore, the reform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s imminent. We should strictly implement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reation of a high-quality music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rural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educatio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Reform ideas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1、我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2

1. 师资状况………………………………………………………………2

2. 音乐教材设施状况………………………………………………………2

3. 学生自身状况……………………………………………………………3

4. 对音乐教育重视状况……………………………………………………4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思路……………………………………………5

1. 要转变观念,明确音乐教育的功能……………………………………5

2. 解决师资问题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6

3. 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6

4. 改善教学条件和开发地区资源为我所用………………………………7

第4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笔者立足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严峻形势,对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试着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给予帮助。

一、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开端,然而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同时对个人的其它教育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任重道远。纵观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程度低。

(二) 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严重违背幼教规律

(三) 教学内容老化,教学形式单一。

(四) 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学条件差。

(五) 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六)园长素质有待提高。

(七)幼儿园之间交流贫乏,信息闭塞。

(八)多数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九)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其它问题。

二、农村幼儿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程度低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成败。因此,通过专业培训和终身学习,熟练掌握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但是,放眼当前村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我们很难发现专业性很高的教师队伍,大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虽然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但在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上亟待提高和改进。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很难聘请到专业的幼儿教师。有的民办幼儿园甚至为了减少幼儿园财政开支,让一些受过教育但受教育水平并不高的人担任幼儿园教师,这些行为对幼儿教育的真正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阻碍作用。城乡幼儿教育水平的差距自然不可避免。

(二)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严重违背幼教规律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部分农村幼儿教育者片面追求“高成绩”“高效益”,盲目比拼“知识产量”,在教学工作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硬性灌输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让幼儿被动的强行的接受,从而产生了死记硬背的暂时记忆,这种教育违背了由幼儿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内容老化,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内容难显幼儿特色。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为主,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和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写字。这种老化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幼儿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而且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大的压力,使幼儿智力、语言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学条件差

中外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和教养孩子社会角色的早期有效的措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工作成功开展的保障,然而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却令人担忧。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经费不足常导致从事幼儿教育的配套设备严重不足,儿童正常的娱乐活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除了一般活动场所和游戏设备以外,农村幼儿园在占地面积、房屋建造水平、食堂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幼儿园人均占地面积小、活动场地不达标,食堂伙房面积、午睡室面积小且设备陈旧,卫生保健设施、安全设施配备不齐全,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五)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农民视野的扩大,举办像城市那样的农村幼儿园成了农民们的强烈渴望。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以公办与民办两种形式出现,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目前大多的农村幼儿园在环境管理、物资管理、生源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各种不足。环境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教学楼建造简陋,园内空间不足教育活动与作息分区不清晰,功能交杂,难以统一管理。物资管理方面,在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现象,班级内的建构及科学玩具更是数量有限,而且十分陈旧,长年未作更新。院内物资登记入则工作并不十分详细。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十分匮乏,幼儿园本着“能省则省”的理念,未进行折旧及更新处理。财产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某些幼儿园为了应付检查,编制一些简单的流水账,甚至弄虚作假;卫生管理方面,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食品安全和保健工作都有待于提高。

(六)园长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这种现状与园长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在办园过程中,园长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园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幼儿园中影响全局。然而,放眼当前农村幼儿园园长队伍,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经济条件、地域条件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很难聘请到专业型人才担任园长,使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此外,幼儿园园长聘任制度的执行不力也是造成部分“不达标”园长任职的原因之一。

(七)幼儿园之间交流贫乏,信息闭塞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普遍显现出很大的落后性,甚至在农村地区的不同幼儿园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失衡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乡幼儿园之间、农村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之闭塞。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种资源很难被农村幼儿园学习利用,这样一来,城镇优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很难起到应有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八)多数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的眼中,幼儿聪明不聪明主要取决于他们识字量的多少,计算能力的大小等等。因此,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往往更侧重于那些只重视“知识产量”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幼儿园。家长的这种不当的教育观念不仅对幼儿的学习造成误导,还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与家长自身的目的背道而驰。

(九)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其它问题

随着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不断进行,难免出现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问题,要求我们相关部门及时调研,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尽量避免相关问题的恶化。

三、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5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河南省乃至整个国家的农村基础教育都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即师资群体的水平较差。就目前河南省农村师资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师来自于当地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即当地生源,很难有其他的城市生源来到基层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这部分教师接受了正规的师范类高等教育,有着较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值得肯定。但是这部分教师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最不稳定的一群人,在经过了几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向往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并没有长久留下来的打算,因此,难以投进全力进行工作,而是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如考研、调动等实现离开农村的愿望。

除了这部分来自本地生源的教师之外,农村地区的骨干师资绝大多数是毕业于上世纪的中专或大专类的师范生,这部分教师是现有农村教师的主力。其中还有一些稍稍年轻的教师早已通过调动到城里的学校。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从表面看没有能力的,或是在农村安家的不能离开的,或者是没有门路的教师。这些教师迫于一些现实的能力,无法离开农村,显然会抱持着安于现状、抱怨不公平,甚至是不思进取等负面心态在从事工作,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除了以上师资构成之外,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民办转为公办的途径。这部分教师,学历很低,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单凭个人有限的粗浅的基础知识在工作。这部分教师的年纪很大,知识严重老化,教法严重落后,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师作为落实教育政策、理念、知识的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好坏。因此,基于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来源,就可以知道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窘况:教育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观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教育仍以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为主,难以给学生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与整个社会创新的氛围相悖。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在不接受新鲜的事物,因为知识和方法的陈旧,这些教师很难与生于网络时代的农村孩子和谐相处,孩子们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远远超过了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资源。

社会在变,孩子在变,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却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之相适应,终究会被社会、家长、孩子淘汰。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差,出现恶性循环

(一)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受到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一直以来都远远低于城市,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河南省近些年倾斜了大量教育资源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据统计,河南省近5年需要接受教育的19岁或14岁以下人口分布比例,市区、县区分布比例约为2:8,市区、县城、农村分布比例约为2:2:6。[1]而从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在市县政府层级间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财政支出在市区、县区内学校教育的分布比例约为4:6。也就是说,就目前来看,河南教育财政支出对于农村的倾斜仍然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现有需求。

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教育器材的配备、教学内容的开展、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高质量教师的聘任等,这些条件的约束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最重要特点:教学质量差。

教学质量差的表现有多种:学生考试成绩差,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视野不开阔,不能很快接触新的事物和信息;学生能力差,不能对所学进行较好地运用;学生的基本素养差等等。

(二)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农村教育质量较差的另外一个原因,即师资的外流。大量农村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离开农村岗位,到城镇工作,造成农村师资的流失。教师向城镇流动有着众多的原因:首先,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没有方便的购物场所,没有便利的社会设施,没有较好的休闲娱乐场地,没有供子女学习的优良环境。这些生活条件的缺失对不断追求生活改善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其次,农村地区环境条件较差。农村地区环境在近年来尽管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卫生条件,农村地区有很多养殖场,污水粪便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情况司空见惯。最后,造成农村师资外流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待遇的问题。同城市教师有着其他的待遇和兼职收入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非常单一,就是工资收入,没有其他的津贴和福利。这种城乡的差别,给农村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三)农村学校学生生源大减。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农村教师的外流,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仅无法同城市相比,同以往相比也有了下降的迹象。为了保证子女能够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农村家长不惜代价将孩子转入城市学校接受教育,大量农村生源减少。《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同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44.32万人。

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反过来又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近年来教育资金向农村的倾斜,大批的教学楼建起来了,大量的教育器材买回来了,但是生源却在不断减少,很多学校甚至只有几个学生。造成了大量教学楼、教学器材的废弃。

第6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01-02

一、云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经济文化条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云南省地处我国的云贵高原,大部分农村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观念原始、落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读物,更不用说能给他们带来启蒙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课程。昨天的贫苦造成了今天知识的匮乏,而今天知识的匮乏又给明天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正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有的山区小学连基本的主课程的老师都不具备,更何况心理健康的老师。

2.农村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不是学校一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大多数农村家庭并不是这样想的。对于农村父母来说本来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就比较低,并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父母每天忙于生计,这样,势必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现在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这部分孩子就成了没人父母管教的孩子,他们要么调皮捣蛋,要么沉默寡言,而数后者要偏多。

3.社会支持的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社会给与很大的支持,首先就是社会要从意识上去重视这件事情。不能短期看不到成效就慢慢的荒废了,这是极其不正确的一种做法。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云南农村中小学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就算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出现一些盲目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三,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1.学校方面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健全教师人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校园良好的心理环境等。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来说是崭新的课题,急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者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

其次,在学校中,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但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广泛地或个别地、有针对性地、有预防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班主任应担负起主要责任。班主任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甲等的师生关系,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等。以多样有效的形式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家庭方面

首先,针对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尤其是家长外出打工者,子女作为留守儿童,势必需要更多的关心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家长在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识。

其次,家长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温暖。多与子女沟通聊天,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态,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对于留守子女,父母即使在的再远,每个星期也要抽出时间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

3.社会方面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社会大众要给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空间和平台。不要认为它是无用的,应该给与更多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教育事业的尊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没有教师,知识就无法传播,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心理健康教师。

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目前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云南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向贵,杨永锋.高职高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第7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成因及不良社会效应

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紧密联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加,又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由于城乡壁垒的客观存在,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的差别,往往使农村孩子进城受到一些局限,更多的家庭只好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

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也会做利益上的权衡。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处在选择和孩子在一起还是选择进城打工赚钱的两难境地,往往会把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作为第一选择,而孩子就这样加入了“留守一族”,成为了身心成长严重缺乏关心和呵护的“弱势群体”。[6]

“留守儿童”的产生有如下几方面的不良社会效应:

(一)心理缺陷严重

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91.4%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8.6%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3]。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就会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这些儿童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还有的过早地流向了社会;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二)思想品行较差

一些留守孩子由于长时间没有父母的及时监管和教育,出现说谎的习惯,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有的还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家里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迷恋网吧等行为,有的经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他们大多由祖辈代管,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祖辈们极少能辅导孩子的功课并在精神上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无形中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甚至出现“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部分孩子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人格发展失衡

调查显示,有34.2%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孤单。[4]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缺乏对社会的好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如果现在社会不能给他们一个有效的情感补偿,留守儿童很可能成为一个风险较大的群体,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四)学习成绩教差

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能识字就够了,并错误地将子女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定位在外出打工上,早早地让孩子接受了“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基本上属于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部分。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的倒数几名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2]他们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因为“成绩不好”,学功夫当警察挣大钱,便成了这些孩子的梦想。

(五)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父母不在家,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同时由于长期缺乏家教,孩子对伦理道德观念所知又甚少,正处青春萌动时期的他们很难抵抗金钱以及其他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

二、不良社会效应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情感溺爱和知识缺乏等原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放手管理,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常常忽略孩子其他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社会关注不够

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的青壮年背负生存之重负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却不够多。一方面,农民工因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异地借读费和解决升学考试等问题而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又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部分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以小恩小惠引诱他们犯罪,更有犯罪分子乘虚而入施以暴力,尤其是留守学生中的未成年少女,极容易成为害的直接目标。

(三)学校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在学习生活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在外的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因而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

三、相关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一)家庭要落实教育监护措施

父母外出务工时,要保证孩子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在外还要利用多种通讯方式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温暖。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其他代管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方式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政府要落实好相关政策

一方面,政府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缓解农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从根本上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各项政策,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权利 。

(三)社会要积极参与

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因此,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经营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开展下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搞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大家共同参与解决。

(四)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措施

首先,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其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留守儿童错误心理得到及时矫正。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各种通讯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得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喜良,谭霁.关爱“城市留守儿童”促进校园和谐.教育导报,2007年4月12日.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合肥晚报,.

第8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育;留守儿童;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在亲戚家寄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使他们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长期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给予的亲情和关爱就少,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即使有的父母利用假期和孩子有了短暂的相聚,但由于内心的愧疚和急切的弥补,还是严重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培养,这段时间大多数父母在金钱上都会给以无限制的满足,孩子俨然就是“暴发户”,并且充斥眼球的是花花世界,萦绕耳际的是“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样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实他们是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一直生活在寄人篱下的阴影里。在班上,他们是标准的金钱“富二代”、亲情的“贫困生”。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多为隔代老年人。他们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这样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是学校教育师资弱和责任感不强。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大量存在。学校除有语数外专职教师外,品德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就成了摆设,成了专职教师的副课,经常被占用。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户籍地考试制度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反哺家乡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只有加大地方经济建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地方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还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以户籍决定入学。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其次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取消高昂的借读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再者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均衡教育发展。这样,父母就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三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加大师资建设和培训力度。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首先,学校就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几率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更不忘忽视这个常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因为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要完整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变更信息;完备家长通讯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有效地实现家校联动;开展结对帮扶,让所有留守都有爱心爸妈或知心哥姐,弥补亲情的慰藉;设立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师德的建设,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四是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监护质量。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和疼惜,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开设培训班,让老年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监护的责任。

关注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9篇:农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1.教师缺少教师缺少,器材老化

面对低年级每周4节、中高年级每周3节的课时计划,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18个班)一周的体育课有60节,这说明专业教师至少需要3人,或者专业体育教师至少1人及兼职5人。而事实上,一般学校兼职的教师可能多达8~10人,尽管主管部门对兼职教师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训,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2006年省教育厅实施“校校通”工程,为学校配备了许多体育器材。现如今,九年过去了,这些体育器材不少学校仍然在使用,而更新换代的体育器材是少之又少。这些年代久远的体育器材不仅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导致学生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少,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忍的意志又从何谈起呢?

2.内容无序内容无序,意识淡薄

由于没有具体的小学体育教材,教师仅凭一本课程标准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似乎让人觉得体育并不重要,这也造成了大家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玩的现象。更有甚者,不少学校把体育课当作一种福利,照顾年龄较大的教师或关系密切的同事,让他们担任体育课的教学,因为体育课没有复习、考试任务,负担不重。同时,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我能教出几名体育特长生,我的体育教学考核就能顺利过关”,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意志品格。

3.待遇不高待遇不高,人才难留

体育课一般在室外场地上课,优秀的专业教师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天雪地都得组织学生做热身运动,所以他们比常人接受更多大自然的考验、病痛的折磨和对事业忠诚的评价,可除了每年的服装费外,培训、体检、休养、补助等均无法兑现。专业教师尚且如此,还能指望兼职教师做得更多吗?这就不难理解体育教学的现状了——许多体育教师选择转学科任教,或者跳槽到其他行业。体育之于人的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的概念认知、感官认知并列为三大认知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物质、情感的支撑和可能。而且,一切的社会价值,如财富、权力、荣誉、地位、影响等,无不建立在良好的体魄之上。因此,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大财富,那么体育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学校的重视。

一、加大投入,重视学科师资和硬件建设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每年以一定的比例招聘特长不一的体育教师,并且形成增长机制,让新老、城乡的教师循环替换起来,确保每个学校均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条件好的学校还应配齐不同特长的体育教师。同时,按照要求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另外,每年还要给予体育教学5%的专项经费预算,用于更新体育器材、培训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活动等方面。

二、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体育教学实质

学校应在培训中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学习课程标准,在探讨中加深教师对每一年段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主管部门要牵头成立市级体育骨干组,根据本地区的学校实际,开展教材研发、教学研讨、推进举措、活动展示等工作。可以参考毛振明教授编写的《体育训练趣味1260例》,罗列出低中高年级学生运动技能、健身方式和意志品格的培养要求与训练方法,寻找体育文化的落脚点以及体育与安全救护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一整套的教学,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教。例如,体育课程标准对篮球教学明确指出每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低年级要求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中年级则要求学会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如运球走、三步上篮、互传球等;高年级要求学会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如在行进中传球、运球过人、互传三步上篮等。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才会循序渐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

三、明确教学任务,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

现阶段,体育教师可以依据每学年段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准备活动到新授内容再到游戏活动以及最后的整理放松,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甚至知道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出以下要求:“中年级要学会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懂得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的方法。高年级则要能够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

四、搭建展示平台,让体育走进师生内心

体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便于考核,需要管理者精心组织搭建平台,让体育之花尽情绽放。对于教师来说,评奖、表彰、提拔等应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一样的重要和不可或缺,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对于学生来说,高大上的项目如梦中的天堂,美好而缥缈,接地气的项目才是靠得住的舞台,如跳绳、毽子、轮滑、呼啦圈、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率高,而且对时间、场地、人员的限制不多,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但是,别忘了一定是记团体分,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关爱与团队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自尊、自信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