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农村专业合作社精选(九篇)

农村专业合作社

第1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一、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种养品种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后,从品种的引进、生产、管理、包装和销售所有环节都要求统一进行,既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极大地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其中,花生种植合作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小户生产无法起到做大做强的效果,但农户组成合作社或协会后,通过示范引导,统一加工程序,极大的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乡特色优质产业。

(三)推动了农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作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产品很难打通市场销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能在带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四)吸纳劳动力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大减少了由无业人员引发的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社会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解决。

1、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出现合作社建设急在乡上、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大部分合作社是发起人为获得政府扶植资金或地方政府为合作社建设任务而成立的,它们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意义。作为专业合作社,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但是我乡的一些专业合作社,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太明显。合作社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合作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社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份合作社只是挂名成立了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发展资金不足。合作社唯一的资金来源便是入股农民自筹,但受农民保守思想的佐使,大都是见利后方愿出资,一个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发筹集实属很难。

4、成员意识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

五、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几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1、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

2、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社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2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土地产出高效化,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是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乡土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体现广大农民创新精神的新生事物,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农村市场发育的日趋成熟产生的,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并呈蓬勃兴起之势,逐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广受农民欢迎,是因为它能够组织分散的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能够在开拓农村市场中发挥中介作用,为农民传递信息,帮助创造进入市场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适应市场需要的经济生产行为,规避市场风险;能够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提升现代农业的品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正逐步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重要力量,并呈组织多样化、产权多元化、专业多项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它毕竟才开始起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现代农业观念、现代农村市场观念和现代农民专业合作新观念,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第3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二)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12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发展环境。

第4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077-0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法国早在1 9世纪末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扬长避短,积极借鉴外国农业的发展技术,在2007年首次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随着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至到最近几年,全国已超过3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部分先以垣曲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再以垣曲县岭回村为个案,进一步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中作用。垣曲县国土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7,2%,有效耕地面积32,6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及各种豆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饲料、药材、果类和蚕桑等。该县共有11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2,55万,其中农业人口15,6万。垣曲县农业人口占主要比例,而且该县大多产业都以农副产品为主,因此垣曲县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全国开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垣曲县就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垣曲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到目前,垣曲县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2家,分布于11个乡(镇)的74个行政村,行业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养殖业46个,中药材3个,果品6个,种植业48个,其他19个。到2011年,毛家镇、解峪乡、王茅镇、新城镇、皋落乡、长直乡、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历山镇、古城镇11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2_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分析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数量减少,经营内容从共同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获得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扩展到加工、贮藏和销售领域。随着这些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其优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一方产业的作用日益明显。

(1)对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影响

垣曲县的部分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所以企业在采购原料的过程中不得不与农民建立收购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对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的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垣曲县的企业大部分都以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在合作社未建立前,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都是以企业为单位,自行派车派人到各个乡镇收购原材料,这使收购回来的材料价格得不到统一、材料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企业的收购成本明显增加,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例如该县的山里红企业,主要以山楂为原料,进行加工,故山楂是否可以充分提供关系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一些农副产品企业由于没有正规的渠道,所以无法得到充分的原料,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的企业与农民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组织,这就解决了企业的收购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垣曲县通过合作社把乡、镇上各家各户的农产品进行了统一的分类和收购,同时,垣曲县的县委政府会按各个企业的所需,对所有农产品进行分配。在垣曲县统一收购的过程中,此县会组织专业的采购人员,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分配到企业及时,不会造成农产品的损坏。

通过比较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后的企业收购情况,反映出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存在着隔阂,只是买卖关系,造成收购的大大不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得到改观,不仅给农民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而且还保证了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更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

(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收入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影响着农民的收入状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垣曲县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依托,农民大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2007年前,农民从购买种子到粮食的出售,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民的收入得不到稳定。天气干旱或雨水不断时,农民的收入水平只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看病吃药,可以说生活还没有摆脱贫困状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的农民收入状况。垣曲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如我县绿阳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250元流转西河村位置相对远一些的190亩土地种植树苗,农民以土地入股除有流转收益外,每年每亩还可挣取劳务费,每亩地平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调优了种植结构,而且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农产品从买种到收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专门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建立服务平台,从而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的农产品质量。垣曲县的品牌农产品,主要是猴头和木耳,可是大都是农民自主种植,由私人收购。由于是农民自主种植,在技术上还很不成熟,许多猴头、木耳的质量都不好,这给农民也造成不小的损失。另一方面,私人收购的运输途径不够安全和专业,在运送过程中也会损坏农产品的质量。在加工方面,最后也由私人工厂进行,技术、人员等方面都不成熟,自然所加工的产品在品质方面得不到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的农产品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组织广大成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制订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采购,建立质量标准检验等制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统一申请注册商标,统一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进了品牌农业的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和链条,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依托自身的独特优势,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接起来,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垣曲县8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发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立起来的,起到了与优势特色产业互动互促的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垣曲县岭回村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垣曲县整个县域经济状况的影响,不难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确实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下文将会以垣曲县岭回村为个案,对该村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的农村经济状况

岭回村辖区10个居民小组,372户、1551人,总土地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3131亩。过去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到卖粮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还总要比市场价低上一两分。

从干果种植产业来看。由于地理位置,岭回村的大部分村民普遍种植一些干果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未建立前,农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散种为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和规划。

从养殖业来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前,岭回村的村民都是在家搭建牛圈、猪圈,可以养殖的数量很少。如表1所示: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的农村经济状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岭回村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改观。从干果种植产业来看,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干果种植业得到合理的规划。如表2所示:

从养殖业来看。2008年9月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入社成员地位平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了全体成员大会、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实现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如表3所示:

第5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 合作社助 农村经济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4-01

茶业一直是歙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茶园总面积近26.7万亩,居安徽省首位。200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8600吨,初级品总产值5.1亿元,列安徽省第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其中名优茶产量2800吨,产值3.8亿元;出口茶加工量8500吨,创产值1.5亿元,自营出口茶1600吨,创外汇近500万美元。歙县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生产的“云谷”牌袋泡茶是省名牌产品;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欧美、日本、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茶业之惑

一个原本单打独斗的茶叶加工企业,四年前的一次变革,由“独走江湖”改为“抱团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黄山市茶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佼佼者,带领大批茶农走上致富道路。其实数年前,歙县唐里村的郑绍东一直很困惑,他家从事茶叶加工与销售已几十年,却越来越感到生意难做。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茶树老化,茶园稀疏,管理粗放,采摘期短,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一些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仍在销售和使用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给茶叶质量安全和出口带来严重的隐患,给黄山茶叶声誉带来潜在的威胁,茶叶品牌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象山一样压在他心头,怎么解决?这个年青人苦苦思考,却不知路在何方。

带着这些问题他不停地寻找答案。2007年,在一次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班上,县农机局的同志带领学习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他似乎看到了方向,但仍然很迷惑。好在迷茫是暂时的,县农机局的同志很快上门了,送服务,送技术,送信息来了,并大胆的建议他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上述问题,并保证全力做好后续服务,这让小郑吃了颗定心丸。

一、破冰之举

2007年10月23日,歙县星星茶厂负责人郑绍东说服村民郑仁海、江春莲、方耕利、汪红霞等5人投资2万元,在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唐里村成立了黄山市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该社以黄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组建而成。合作社设理事会成员2名,理事长1名和监事会成员2名,成员 302名,理事长和执行监事由成员选举产生。办公地点在唐里村,办公面积有120平方米,电脑2台,信息机3台,打印传真机3台,办公室管理人员10人,应用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市场信息和本社产品信息,合作社工作常态化。

合作社拥有中小型初制茶厂十座,加工机械91台(套)。合作社的星星茶厂有初制机械37台(套)名优茶机械12台,6条蒸青茶和2条乌龙茶生产线,其中4条为日本原装进口,每天可加工鲜叶15-20万斤,还有加工绿茶的生产线10条,年加工能力总共可达10000多吨。合作社成员的鲜叶由合作社高于市场1-2毛统一收购后卖给合作社的初制厂和星星茶厂进行初加工,最后由星星茶厂统一精加工后对外销售。

二、成长之路

2008年,歙县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对5620亩茶园进行彻底的翻新改造。原来茶农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每亩收入仅800多元,将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园后,每亩收入可达3000~4000元,比原来老式茶园增加4倍左右。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近四年的发展,茶园面积扩展到6615亩,已全部转化为有机茶园,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对无公害茶生产引进新茶苗,提供茶苗种植、产品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相关服务。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技术辅导,各项事务咨询,帮助社员提供优质的生产资料,想方设法提高茶叶销售价格,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责任同当,成果共享,形成了公司+合作社新型模式。

合作社成立基地部,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和一系列规章制度,配备基地管理员和植保员,落实茶园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制度、安全用药制度等,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合作社无偿发放无性系茶苗给合作社成员,统一茶园改造。还聘请技术专家,指导社员按标准化种植茶苗,为发展无公害茶园提供技术保障。统一种植绿肥及有机农家肥的施用,维护茶园的生态环境,严格禁止在茶园内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用物资,对实施责任书农户,公司按每亩奖励200斤有机复合肥给农户。杜绝任何污染源,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卫生质量。当发现病虫危害轻微时,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措施,如发现茶园确遭病虫危害严重时,则由基地统一购药组织防治。合作社统一按各地块建档管理,有系统的记录管理追溯制度,对各地块的茶园改造到人工锄草及鲜叶采摘各生产环节都有详细记录备案,做到随时可了解基地的生产、生长情况,涉及产品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基地配有相应的茶叶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强化质量管理,对不同地块各批生产的产品除本公司进行感化检测外,还抽样报送相关部门检测检验,百分之百做到产品不含任何农残超标成分。基地还配备了修剪机、机动喷雾器、采茶机4台套等。由基地管理员和植保员统一对茶园进行有计划机剪和病虫害防治。

三、腾飞之始

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社员的合作与联合,以技术交流,优势互补,互相帮助,技术引进等方式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制作卫生质量符合标准的产品,适应市场准入的需要,促进社员增产增收,推进产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

2009年,歙县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荣获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颁发的《安徽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示范点荣誉称号。云谷茶叶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社员574户,服务农户574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6615亩,从业人员60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名,机手及修理工 2 人,年收入达50万元。

“有机、绿色、环保”这三把金钥匙打开了欧洲大门。云谷谷茶叶专业合作社良好的质量和信誉引来了金凤凰,德国KK公司对她情有独衷,成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公司下属的云谷茶场6615亩和唐里茶场地3220.5茶园基地已获得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颁发的欧盟EU认证,下属加工企业歙县星星茶厂生产的蒸青茶、绿茶、乌龙茶、获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颁发的欧盟EU和美国的NOP认证、日本JAS认证,唐里茶场3220.5茶园基地获得欧盟EU和美国的NOP认证日本JAS认证、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1500亩获得万泰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GAP认证证书。2011年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731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分配给农户的利润为46万元,占合作社可分配盈余68%。

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合作社所在的黄山茶叶集团先后获得“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省级首批扶贫龙头企业”、“银行信贷诚信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500强”、“安徽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100强”、“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等称号;合作社负责人郑绍东被评为“县优秀人大代表”、“黄山市农民创业带头人”、“黄山市十佳青年创业之星”、“歙县双带标兵”等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刘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第6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四川遂宁;唐家乡

中图分类号 F321;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98-0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却不容乐观,不良债权过大,债务逐年增加,严重束缚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1]。它把家庭经营的主动性与合作经营的集体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地克服农民单家独产经营的局限;通过合作社内部的自律机制,发挥合作组织的整体竞争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拉近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各项农业产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目前,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国内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各不同,有从立法[2]、融资[3]等角度。该文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对遂宁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初步探索,并以船山区唐家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分析。

1 唐家乡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1 合作社成立之前的集体经济

2007年,唐家乡集体所有的承包耕地993.7 hm2,全乡土地流转面积55.3 hm2。全乡集体经营收入以政府补助及资产、资源租赁形式为主。其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317.6万元、水利工程水费5.4万元、财政返还村级三项资金收入5.64万元,经营性资产租赁收入24.6万元,资源性资产租赁收入12万元。2007年唐家乡农民人均收入3 120元。

1.2 合作社成立后的集体经济

唐家乡现有集体所有的承包耕地993.7 hm2。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全乡土地流转面积达681.4 hm2。全乡集体经营收入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43万元、水利工程水费50万元、财政返还村级3项资金收入126万元,经营性资产租赁收入431.8万元,资源性资产租赁收入100万元。2011年唐家乡农民人均收入5 375元。从总体上看,唐家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集体统一经营功能的增强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平衡性较大;二是村级不良债务数额较大,全镇村级债务村平均30万元,全镇11个村有8个村的村级债务超过30万元;三是集体资产增值难度较大,经营形式单一,以资产及资源租赁形式为主。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唐家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 唐家乡集体经济构成

由图1可以看出,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唐家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各级财政补贴为主,共328.64万元,占总收入的90%;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的收入为24.6万元,仅为总收入的7%;房屋租赁收入为12万元,占总收入的3%。

经过4年发展,唐家乡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专业合作社的收入431.8万元,占总收入比重最大,为46%;其次是政府补助319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下降为34%;房屋租赁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1%。其中其他经营性租赁收入指的是通过流转土地用于非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收入,也是土地流转收入中的一项。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船山区唐家乡开创的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唐家乡第一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18日,由124户种植户、5户蔬菜公司、1个部门共130人发起,东山村党支部书记蒋开伦被选举为理事长,并在工商、税务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2.7万元。目前入社农户已达到460户,带动农户1 200余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优惠,唐家乡陆续成立了西堰村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西堰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长虹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余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以及周家沟土地流转合作社。其中,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主要用于蔬菜种植和渔塘养殖等,其中东山、长虹、西堰3个村因其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得最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唐家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调查,合作社成员与非成员相比,同类产品一般增值10%以上,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3点:①蔬菜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疫,降低了生产成本,如为社员提供番茄苗,每棵0.1元,低于市场价0.3元,仅此一项社员种植成本就降低了4 500元/hm2;②农产品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降低了销售成本;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农民就近打工,月薪可达600~800元,逐步形成新农村“农转工”的一大特色。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320元;2011年入社农民年均纯收入达6 100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162.9%,为村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础。以长虹村为例,成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搭帐篷、除草、种苗、施肥、采摘等环节都要雇工人,每天70元,最高的一年可以赚到2万元。

3.2 促进了土地流转

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又利于对外招商。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组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41.4 hm2,涉及农户3 623户,占总农户数的64.89%。养殖场租地占用40.7 hm2,观光旅游发展中华红叶杨73.3 hm2,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也进一步了提高农民收入。

3.3 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能有效规范农民的市场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其中以开创果蔬菜合作社做得最好,为打入蔬菜高端市场,提高产出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申报了“红涪”牌商标,又在国家农业部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并在遂宁、南充、重庆、成都设有销售摊位,如今,合作社“红涪菜乡”绿色蔬菜已远销重庆、成都、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合作社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治虫、统一施肥、统一销售。这一模式强化带动了果蔬产业发展,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组织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产品联营化。

3.4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招引企业落户搞活地方经济,同时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社引进了“正海农业”、“有源生态”、“遂宁诚信”、“重庆巴南”、“蓉硕生态”、“重庆顶生”、“四川长龙”、“四川高金”、“重庆可士可”等28家种植养殖公司。如今,业主共建大棚蔬菜基地520 hm2,东山村和西堰村新建年出栏肥猪6万头养殖场2处,西堰村的养猪合作社就是高金食品租用村土地3.47 hm2,周家村通过转包水库、塘堰养殖鱼类等,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以上特点表明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就是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通过各种经营方式实现增值。

4 存在的问题

集体经济薄弱是多年以来形成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表现为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融资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唐家乡的6个专业合作社都是通过村上直接管理,也就是所形成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混乱,出现谁从属谁的问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与集体经济的问题相似。从合作组织自身层面看,一是合作组织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余建、周家沟等合作社注册资本数额较低,反映自身实力较弱;二是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组织凝聚力弱。突出表现在合作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章程形同虚设。三是合作组织管理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合作组织仅能提供低层次的合作服务,尚不具备进一步带领成员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一是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二是贷款渠道亟待拓展。主要表现为发放贷款的规模小、机构少、品种有限。

5 发展建议

5.1 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方面,开发和利用好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林地、水资源等,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或者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如西堰村就是出租了部分林地用于发展其他产业。另一方面,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交通不方便的村社,如周家村等,还要加强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5.2 重视人才培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4]

一是组建优秀的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发展能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农村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项目,立足长远发展。现实中,干部的素质低、创新能力的缺乏都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培养一些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让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一定要贯彻“多予少取”的政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加大支持力度,对经济薄弱的村给予财政上的补助;对农民负担建立起监督检查制度。二是积极引进人才,为集体发展服务。大学生村官作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政府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帮助集体经济发展出主意、想点子,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比如对从事财务管理、审计的相关人员,应加强财务知识的业务培训。在以资金和项目扶持的形式助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通过自身掌握和借助其他相关部门的知识、信息资源,对合作社带头人、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引导广大社员采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促进合作社生产方式的转变。

5.3 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5]

一是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农业标准,积极主动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申报认证;销售前在合作社内部进行产地自检,检验合格出具证明后方可销售。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品牌影响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竞争优势,品牌建设是关键。挖掘农业名优土特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资源,通过产品本身的高品质创造特色概念,并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价值。

目前,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定义尚有争议,村级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既有区别也可共生。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否可以以合作经济的方式发展,其前景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针对唐家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模式是否值得其他乡镇借鉴,其后续发展能力也值得进一步深思。

7 参考文献

[1] 马章甫,宋继伟,张云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蔬菜,2012(1):58-60.

[2] 韩松.论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法律界定[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4-64.

[3] 马俊山,胡东升.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村委主任,2010(14):15-17.

第7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传统的家庭养老无疑是广大农村老人维持基本生活的主要保障方式,不过家庭养老模式的缺陷在于对家庭规模及其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依赖性。由于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家庭结构和功能产生巨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断弱化,造成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衰退,并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社会救济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其他不同养老保障组织模式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在农村保障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少地区依据地方特色开始探索新的农保模式。其中,赵志强(2013)提出的“肥乡模式”是以探索“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周莹(2009)研究的“苏南模式”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核心,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青岛模式是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的模式,以及有代表性的广东中山市“个人缴费+集体经济组织+政府补贴”和北京大兴“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养老模式。这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互助性组织,同时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新型联合组织,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6.7万户,出资总额达到2.67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社参与农村养老保险起到了促进作用,发展合作社养老是农村集体养老的新途径。

一、依托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养老模式

本文提出的合作社养老模式是由河北省肃宁县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实施的,该合作社始建于2010年3月,按照“入社自愿、退股自由、民主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到合作社来,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人引领”的经营方式。该合作社以种植特色作物为主,至今已有社员2200人,外加临时性加入合作社种植的农户,覆盖农户达到3600户,总种植面积3.2万亩。农户以土地为资金入股,合作社对入社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并且以高于市场每公斤1~1.2元的价格对全部生产的粮食进行收购,合作社具备良好的加工车间及销售途径,实行加工、销售一体化,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

益源合作社设有益源养老院,入社的老人可自愿入住养老院并且可以得到免费的养老服务,该养老院的基础设施以及老人的日常开销全部由合作社负担,合作社也重视基本生活之上的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合作社建有自己的卫生所,定期为入社老人每年提供两次全面体检,同时免费或按成本价提供药品和注射流感疫苗等服务,为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老年人疾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保障问题。另外,合作社建有娱乐室,并不定期组织老人演出或参加民俗活动以满足其精神需求。益源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个人养老、集体合作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等养老模式相比,农民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便可获得较全面的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农村,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8896元,扣除价格因素,人均纯收入只有7907元,养老带来的负担将严重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益源养老模式不仅从根本上减少了老人养老费用的支出,并且对依赖土地收入来维持养老的人来说,该养老模式确实极具吸引力。

二、合作社养老模式的环境及运行机制分析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发展正呈现加速态势,从数量和覆盖范围上都快速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同时也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用、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这些优惠政策对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6.7万户,并近几年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发展合作社养老保障模式奠定了基础。合作社在成员入股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的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方式将分散的个体团结起来,集中产品,并开拓销售渠道,给合作社和农民带来很大收益。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是合作社制度的重要内容,合作社盈余的分配项目一般公积金约占10%~20%,信用合作社约20%以上;公益金约占5%以上;职员及理事等管理劳务费用约占10%,其余约70%应按交易额返还给社员。在合作社养老保障模式下,合作社应从每年的盈余中规划一定比例,用做养老保障基金,以完善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入社老人提供基本的吃、穿、住、娱乐和医疗等配套服务,为建设合作社养老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社养老模式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三、合作社养老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较的优势与缺陷

在我国正式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背景下,益源合作社养老模式在河北省地区试点的初步实现,不仅表明合作社经营的成功与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社的认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北省农村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我国现存多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同时也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缺陷,益源养老模式的发展也同样体现出其特殊的优点与不足。如表1所示。

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养老模式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 合作社经营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 合作社养老保障降低家庭养老费用的支出;3. 医疗与服务体系解决老人医疗保障问题。但由于该模式过于依赖合作社组织的经营状况,养老资金依赖性强,以及管理服务体系有待提高,这也不免带来养老保障风险等问题。同时,其他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试点,其中,广东、上海以及江苏或北京的经验分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广东中山市充分利用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和优势,降低收入差距,统一缴费基数和保障水平;而江苏和北京对收入的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灵活的制度安排已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上海在传统的城市实行“镇保”与“农保”并存的双轨制度。肥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互助养老模式,由村集体出资或集体资产来维护老人的基本生活。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的今天,合作社养老对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体现出巨大优势。

四、完善合作社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把合作社养老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解决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并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合作社在互助合作的方式下,通过共同经营的方法来谋取社员经济利益和改善生活水平的社会团体,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自己出资、自己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农民作为合作社成员的主体,在面临农村老龄化严重的问题面前,它们作为农村独体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理应承担起农村养老保障的功能。可从三方面来为农民提供养老服务:1. 完全承担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从合作社盈余中规定一定养老基金以完善养老保障服务;2. 分担农村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或者代扣代缴,承担社保中“单位”的角色,扩大社会养老覆盖;3. 开展养老咨询活动,宣传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村保障制度,有助于解决老有所养问题。

(二)加大政府部门对养老政策的资金扶持

合作社养老保障模式的实施需要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其中财力支持最为重要,由于合作社养老运营资金完全来源于合作社的支持,这也导致了合作社运营状况给养老保障带来一定的风险。合作社养老模式的发展,绝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鼓励。国家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养老提供支持与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参与到农村养老工作中来,为合作社养老提供经济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指导合作社养老模式建设,解决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合作社养老的发展,增加财政投入,降低合作社养老资金风险,建立养老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发挥合作社的多种功能

合作社良好的经营状况是开展合作社养老的基础,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将至关重要。第一,健全组织结构,明确养老组织职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运行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履行组织责任,确保老人的生活得到保证;第二,完善民主管理,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有效解决民主参与不够、民主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关键。第三,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养老基金的运行状况,加强群众与部门监督,杜绝养老金挤占或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合作社利用增加土地入社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内生化养老保障机制,使养老基金的运作与合作社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样,合作社就不仅能够免费提供养老服务,还能够保证自身的正常发展,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四)全面提高合作社养老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质量,全面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情感交流、应急服务、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倡导多种形式的敬老助老活动和民间慈善活动,努力营造和丰富合作社养老文明建设的氛围,以满足老人在日常生活、医疗照顾和精神慰藉三方面的需求。同时,不断完善合作社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人居住环境以及医疗保障措施,增加老人娱乐设施的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网络等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使老人的生活质量能够在合作社养老保障模式下得到充分的改善并提高。

第8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1.1 宣传不到位

目前,庄浪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引导和宣传工作,但部分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很了解,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是由于认识不够,导致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成员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所以对合作社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导致一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社可以依靠国家贷款,还有一些合作社法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实体,设置一些入社的壁垒,从而阻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也误导了人们的认识。

1.2 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存在着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对市场发展前景了解不足的现象,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制定了章程,但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运作和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财务没有做到透明公开,使得农民对生产经营成本没有很好地把握。合作社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社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生产、销售咨询等职责不明确,并且对社员的约束不及时,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利益机制不健全,农民虽然身处一个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合同关系,社员仅仅供应合作社的生产,因此无法有效地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很多社员的个人利益主义比较严重,只愿意共享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一起承担风险。

1.3 资金不足

庄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财政穷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因素,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加之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规范,合作社的真实发展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融资的时候难以评定其信用,所以导致其融资比较困难;不仅如此,合作社在融资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主体,运作不规范,所以在承担经济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融资机构对其分散管理的形式的信心不足,从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人才匮乏

庄浪县虽然在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务工人员外出,常年留守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比较少,在特色产业经营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没有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2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通过媒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使农民真正了解合作社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农牧、财政以及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长期的专业技术的培训。

2.2 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运行职责、出资管理、产权归属、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利益关系的内部制度,扩大合作社各方面的透明度,使社员充分了解合作社的发展与收益状况,保证其知情权、决策权以及参与权。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合作社规范运作。

2.3 提供保障措施

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双联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倾斜。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奖补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转移。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平稳运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第9篇: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

关键词: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村生产模式中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本文首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接着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所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建立用来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1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随着社会共有制度的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配,进而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的合作化阶段,生产模式的改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个阶段中,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强,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社阶段,合作社在这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积极性也随着生产活动报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2.1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但是如果不能将农户进行有效地统一,那么仅仅依靠农业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要对合作社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保证农业龙头的订单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农民的地位,并充分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质量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解决农村领域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想要与世界先进农业化进行接轨仍然还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模式之下,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并且拉大了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外领先的合作社经济管理差距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加上对品牌化的认知不足等,往往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以,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营造一个农民自觉、积极参与的农村合作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主要有政府和农户2大主体。但是,在这2大主体之间并没有合适的组织支撑,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自助服务的组织,还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中,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融合起来,给市场竞争的完善带来了许多有利方面。总体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让r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

3 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当前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联合社与基层社这2种组织。新农村联合社能够推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基层合作社进行组建然后再组建联合性社团,能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作为政策支撑;高质量的服务于社内成员;对建立国际化交流体系意义重大。在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应该推动基层社、联合社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2 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

在不同的地区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有着竞争和互助2种关系。开展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只有借此为合作社的成员提供实效强大的专业服务,才能不断地促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各项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3.3 健全相关的机制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是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同等进行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合作社关系的协调等,根据地域不同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当地进行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协助合作社的相关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并且明确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内容,只有完善相关的机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进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4 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想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缺少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素质培养,另外,还要对人员配备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去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3.5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

团结互助永远是合作社之间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在国际上所说的合作,则是指的从地方到国际的广泛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合作社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4 结语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只有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才能不断促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应该借助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健全相关的机制、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等相关的手段。只有对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姚晓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