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扶贫范文

农村扶贫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村扶贫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村扶贫

第1篇:农村扶贫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福建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时代诉求

构建文明乡风,帮助贫困乡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繁荣乡村文化对改造贫困乡民精神世界,攻克贫中之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乡村文化繁荣包含公共文化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由政府公共部门主导,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以贫困乡村农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教育活动,发挥扶志扶智关键作用,为贫困乡民提供获取知识、信息、新思想的便捷渠道。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对贫困乡村予以帮扶,提升贫困乡民文化素质和处理窘迫关系与处境的能力,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文明乡风的要求。

(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扶志扶智服务

乡村扶贫要靠扶志扶智来解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贫困乡民物质资源匮乏,深掘其因是观念、信息等志智之贫。单纯物资帮扶虽能立竿见影,但易使贫困乡民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长期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公共文化扶贫志智服务双管齐下,助脱贫攻坚克难。扶志服务引导贫困户确立正确的目标方向,用触及心灵的优秀公共文化作品和文化论坛、乡村道德讲堂等普惠乡民的文化打开心结、滋润心田、建立信心。通过“要我脱贫给你交差”到“我要脱贫振兴乡村”的思维转变,激发贫困农户内生脱贫动力。扶智服务提升乡民见识和智慧,通过科教下乡、图书科普等促使乡民认识到文化对其改变现有处境的重要性,改善其不良生产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同时学习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提升文化素质,克服脱贫行动上的险阻。志智服务的共同目的是使贫困乡民既定生活轨迹发生积极合理的转变,进而摆脱贫困,振兴乡村。

(二)为文明乡风的形成厚植灵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五大总要求之一,是指提高乡民道德素养、思想水平所形成的良好乡村社会风气。厚植灵魂需乡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福建农村总体乡风淳朴,但仍有吸烟酗酒、打牌赌博以及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改善和营造文明乡风,对乡村振兴具有扎根铸魂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扶贫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宣传、演绎和推广,唤醒在市场经济中处弱势地位、自暴自弃、精神萎靡的乡民。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借助触及灵魂的图书、影视剧等文化作品,使乡民心中有魂,魂牵梦绕;通过发掘乡村传统耕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提振乡民精神,重塑民族精神,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源于乡村文化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有根,根深叶茂。据课题组调研,福建屏南耕读文化有自食其力的自立自强精神、勇担天下大任的耕读传家精神等,“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终身学习理念可以弥补贫困乡民知识匮乏、信息闭塞、观念僵化、技能单一等缺陷,引导乡民脚踏实地摆脱窘迫的经济社会关系。

(三)为满足乡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文化硬需求,还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精神文化软需求。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使乡民从贫困的生活跨越到富裕的生活,乡民硬需求逐步转为软需求。乡民人际关系不和谐、面对困窘的处境心态失衡,阻碍扶贫举措落地。公共文化扶贫采用电影、书报等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为乡民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将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通过讲座、读书分享等形式,以及手机移动端、多媒体等科技手段提供服务,传达给乡民对待困窘处境的正确态度和多样化的行动方案。通过改善贫困乡民身心健康状况,化解家庭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也能构建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公共文化扶贫引导贫困乡民不再怨天尤人,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努力勤劳致富,为满足乡民多维度软需求提供保障,也为乡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可参考路径,使乡风更淳朴,乡民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二、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成效

福建多山地丘陵,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客家民俗传统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扶贫工作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扶贫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要件,也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福建2200个贫困村实现全部通宽带、通广播电视[2],数字化程度普遍提升。自2016年起,为贫困地区839个县,分两年为文化馆每馆配送流动文化车,分五年对11万多个村文化活动室配置2万元标准的基本文化设备。福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全面铺开,农家书屋遍布乡村。继2000年提出“数字福建”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保障扶贫试点也优先联通网络,提升了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推广能力。福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政府组织实施、农民自主管理的基础性文化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从2007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铺开,在财政拨款、合格验收等政策指标催化下,到2012年覆盖全省各行政村,基本配备已较为完善。部分乡村农家书屋结合公共图书站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已实现数字化,如武夷山市扶贫开发重点村依托数字武夷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平台建立移动三农书屋、莆田市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村龙山村建立乡镇图书室,藏书量超过万余册,内设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多功能展览厅等。

(二)公共文化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公共文化扶贫离不开资金大量投入。福建乡村最近十几年加大了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从最初单纯重视经济发展逐步转为更重视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文化扶贫投资主体更加多样。公共文化事业费用投入增加,扶贫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福建农村文化事业费用投入从2006年的0.69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922亿元,增幅177.34%。自2007年开展百龙联百村活动,先后有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151个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14亿元。2005年以来,福建省扶贫两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共筹集扶贫资金近3000万元,帮扶对象遍布全省40多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计生协会、慈善总会带动众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华侨乡贤注资扶贫济困。巨额注资改善了公共文化硬件配备,促进扶贫事业发展。

(三)公共文化扶贫主体多元化

公共文化扶贫主体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公共性质的人文工作需政府、民间和高校广泛参与。当前,公共文化扶贫主体多元人才聚集效应显著,包括三大类:一是为基层设立的专项计划人员,如“雨露计划”“三区人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扶贫队伍;二是公共文化部门帮扶人员,如县市文明办、基层乡镇文化站人员,由乡镇一把手上岗签署扶贫责任状及省市县乡各级干部的结对帮扶;三是来自高校文化志愿者队伍。据课题组调研,部分基层政府强化与高校常态化合作,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进驻闽东贫困乡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支持乡镇图书馆建设。

(四)公共文化扶贫形式日益丰富

公共文化扶贫形式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外在表现。近年,福建基层政府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承传,强化活动背景宣传。2004年创立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创农村公共文化扶贫新模式,形式种类多样。据课题组调查,福建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形式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乡民共同参与自演自导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如闽西客家春节舞龙舞狮等;二是通过文化讲座,如乡民道德风尚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下乡等,具体如闽西上杭才溪镇岭和村开设幸福院;三是文化交流活动,福州贫困县永泰县下辖嵩口镇坚持“传统魂、自然衣、现代骨”的先进理念,开展乡贤名流沙龙、当地名人书展和观影交流、儿童绘本阅读、鸟巢阅读图书漂流、嵩阳诗社书画展、冬夏令营等公益文化活动;四是结合博物馆、宗祠、主题公园文化展览,如闽西宣传农村孝子典范,建立“家风家训”中国梦文化主题公园,在畲族文化展厅、李氏大宗祠、文博馆、古田会址纪念馆等开展宣教活动;五是开展艺术扶贫培训,如闽北地区南平蒲城县开展艺术扶贫保护剪纸和闽派古琴传承,省级贫困县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用文创带动残疾人艺术扶贫工作。

三、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困境

自2015年6月在扶贫开发会议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福建乡村扶贫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但因乡情各异,在全面建成小康的现阶段,其面临困境众多。

(一)乡村扶贫中文化传承困难重重

文化传承是乡村公共文化扶贫的目的和前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福建农村贫困地区的普遍特征。过去通过增加开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增长间接带动短期高效率扶贫,对乡村本土历史文化古迹发掘维护欠缺,造成文化传承式微、乡民丧失家乡文化自信和归属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扶贫模式对乡土文化景观破坏较为严重。课题组在闽北调研发现,许多古建筑随城镇开发建设而消逝,造成文化传承载体缺失,仅用推断难以复原其乡土文化原貌。有学者从现有散落古籍推断蒲城与武则天关系密切,蒲城古城是美人卧倒造型,入城之路是朝拜之路。在闽东地区调研发现,过去乡村发展对生态保护缺乏长远考虑,造成山林滥砍乱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直到现在提倡尊重自然、复兴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才有所恢复。

(二)扶贫对象自身素质制约公共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乡村公共文化扶贫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两大方面。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数据统计,乡民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占近52%。哈佛大学格兰特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文化与身体素质交互影响,文化素质欠缺会造成身体素质弱化。文化素质含受教育程度、从业素质等,福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不足6.2%。世卫组织科学报告称,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智慧不足、生活困窘的乡民很难关注到真正全面健康还涉及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常有报道称,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户将社会救济的生产性物资变卖或消费,以换取短期利益,之后再度陷贫困泥淖。贫困乡民就业困难,从业素质欠缺是重要因素。扶贫机构为贫困乡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因能力难以胜任或工作不体面不愿做等造成就业困难。扶贫对象自身素质直接导致贫困农民文化参与主动性不足,制约公共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而文化普及不到位也使得扶贫对象各项素质难以得到改善和提升。距离远交通不便,阅读环境不习惯,加上农民本身也对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了解较少,甚至以为其是村干部专属图书室或书店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使综合文化站、社区图书馆等城市公共文化普及形式难以在乡村落地。乡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认识不到自身文化素质提升和心态改善对人生的积极影响,不了解其对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价值,就会选择放弃参与这些看似仅是用来欣赏娱乐的公共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扶贫常态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公共文化扶贫保障机制是对文化扶贫效果的巩固,更是扶贫效果长期稳定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乡村人口外出务工并进城安居,许多农村变成空心村。城乡经济差异、农村人气不足等因素限制公共文化扶贫效用的发挥。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较分散,设施利用率较低。福建群众文化机构数2014年6354个,2017年7181个,增长13.02%。笔者走访福厦漳等地公共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发现城镇公共文化场所集中且辐射面较广,能带动周边广泛群众共同参与文化生活。乡村人口密集度低,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过于分散,效用难以发挥。其次,公共文化机构常态化保障机制欠缺。文化设施常态化维护人员配备不足,阅读环境较差,文化读物、音像制品等资源后续保障不稳定等因素,使其难为文化扶贫提供必要物质保障。最后,乡民与文化管理者互相沟通存在障碍,致使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平日多处于半关闭状态,面临荒废。乡村文化机构管理人员认为农民都在干农活没人会来而不愿开放,而空闲农民多通过打牌等方式进行消遣,并且认为农家书屋和文化站未对其开放而不愿去。

(四)农村公共文化专项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离不开服务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支撑乡镇公共文化的人才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高校三渠道,德才兼备的专业服务型人才相对较缺乏。专人专岗的专业化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够壮大,缺乏能够全方位提供文化设计项目服务的团队。福建文化发展从业人员数从2013年的83942人增加到2017年的85407人,仅增加1.75%。政府基层文化队伍、管理人员规模小、能扎根农村并支撑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稀缺,愿意提升能力去帮助贫困乡民改变命运的人才更为缺乏。高校文化志愿者多在假期进行志愿服务,毕竟无法常驻乡里。民间公益性文化义工队伍多是在体制外,文化是其团体聚合力和发展之基,故其多具有全方位文化设计服务的能力,但因缺乏和必要的信任、支持和引导,往往难以将主要对象瞄准乡民。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路径

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指出,要围绕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3]。乡村扶贫虽有一定成效,但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仍需加强公共文化扶贫。福建《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均指出要在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供给侧改革、遗产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针对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困境,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可有多维路径。

(一)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内容关系到扶贫成效。福建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表现为物化资源,还有精神资源。充分发掘和保护农村历史文化优质资源能够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内容,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首先,加强农村物化资源挖掘、整理。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和宣传,把活化古物、振兴乡村作为公共文化宣教的内容。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展寓教于乐的公益培训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民通过培训提升文化素质,汲取脱贫力量。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方式,弘扬农村历史文化精神资源。发动专家学者整理县志,设立乡村文化主题公园和乡贤事迹宣传栏,增进乡民对村史的了解,为其脱贫树好榜样。

(二)提升乡民素质,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形式

乡民素质是乡风文明情况的重要指标,重新激活乡村的生命力需从乡民素质着手。公共文化扶贫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入手,依托文化场所、驿站和平台等服务网点建设,提升乡民的素质,延续乡村文脉。首先,依托乡村图书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组织乡民学习农家书屋图书管理规定,强化乡民自我管理意识,养成借阅图书的好习惯。其次,依托乡村文化站数字文化驿站,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数字化手段,研发配备新型集成化、便携式、多功能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装备,创新流动服务方式,让形式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农村群众。再次,依托乡村戏台和公共文化广场,开展寓教于乐的公共文体娱乐活动。最后,依托乡村小广播、文化共享频道播出平台和公共文化宣传栏等,保证公共文化教育讲堂下乡。福建老区山区众多,相比现代化传媒手段,小广播更能发挥大作用。通过开设精准扶贫惠民服务电视专栏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扶贫节目,拓宽乡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提升其从业素质[4]。

(三)发挥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认清地理区位优势是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公共文化扶贫产品的前提条件。福建是沿海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贫困农村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贫苦山区等资源稀缺、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看似恶劣的山区环境中蕴含着红色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这三大优势是弱鸟得以先飞的最大依仗。首先,发挥绿色优势,扶贫开发。福建连续四十年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把握原生态无污染优势,通过生态环保健康的公共文化扶贫产品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教育乡民保护环境,脱贫致富。其次,依托民俗优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是客家人聚居区,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做好特色手工艺品文化遗产传承,开展民俗传统文化展示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再次,叠加多区优势,完善设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抓住战略机遇窗口期,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最后,把握乡土优势,闽台优势,创新特色。要抓住文化内涵,化文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合力唤醒乡村本土沉睡的文化资源。

(四)健全公共文化扶贫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扶贫成效

公共文化扶贫机制是公共文化扶贫有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福建省文化厅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多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设立省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引进人才提供住房等基础物质保障,同时出台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政策,从多方面强化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成效保障。首先,开源节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涉及资金来源和使用,其投入要广泛开放公信力强的资金募集渠道。制定公开透明的专款专用资金管理办法,由文化厅、民政局和慈善总会多方共同集资,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价值。其次,广纳贤才,完善引进、育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依据以德为先的标准筛选五湖四海的人才,形成多元化公共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政府组织“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队伍,要人尽其才,提供专业服务。民间乡土文化人才需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为有德之才创建大平台,由核心人才自行组建项目组以招贤纳才,并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物资条件支持。高校人才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较深厚,但实践经验略显不足,培育时要多给予实践和服务机会。通过社工机构提供的文化服务,或引进文化团队,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等。最后,巩固成效,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加强省乡镇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开通总分馆制证件通用服务,强化对资源信息共享的持续支持。

五、结语

精准扶贫脱贫,不能就扶贫抓扶贫,要将推动脱贫攻坚与农村公共服务、文化复兴、“三农”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把脱贫攻坚过程化为乡村振兴过程,变输血为造血,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华文逸.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N].赣南日报,2017-11-26(003).

[2]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12)[2019-02-15].

[3]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N].福建日报,2018-03-26(001).

第2篇:农村扶贫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考核

一、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精准扶贫相对于传统粗放式扶贫方式而言,是在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以及扶贫措施等方面更为精确的一种现代扶贫方式。精准扶贫相对于传统扶贫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强调脱贫目标实现性、更加强调脱贫措施有效性、更加强调脱贫对象认同性以及更加强调脱贫效果稳定性的特点[1]。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倡导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2]。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具有重要联系:

(一)精准扶贫为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提供思想指导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更是我国政府解决新时期贫困问题的必要措施。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可有效促进农村教育扶贫进程的加快,尽快实现农村教育“脱贫”[3]。为科学实现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需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科学实施。唯有如此,方能让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二)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有助于精准扶贫目标实现近年来,为实现农村教育扶贫,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如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等。虽然如此,离农村教育扶贫目标的实现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可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知识群体的力量,有效推动农村教育扶贫目标的尽快实现[4]。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不仅让更多大学生有机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5],还可帮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提升知识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运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身的经济贫困状况。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促进大学生开展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建议

(一)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一是高校应通过宣传条幅、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专栏等,大力宣传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二是高校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组织管理者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宣传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其中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语言引导、播放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实况视频等形式,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6]。三是广大媒体也应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情况进行积极报道宣传,让大学生明晰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意义。

(二)高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高校领导应对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开展予以充分重视,积极倡导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至农村教育扶贫中来。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将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中去,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二是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应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扶贫且在农村教育扶贫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高校应予以嘉奖,并将其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经历写入大学生档案。三是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应首先精准识别目的地[7]。确定农村教育扶贫目的地后,可与目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共同确立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计划。四是对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几乎所有在校大学生并无任何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经验,若高校冒然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很难取得理想成效。所以,为让大学生具备足够的农村教育扶贫胜任力,在参与教育扶贫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培训讲师可由具有丰富农村教育扶贫经验的教师和大学生担任,培训课程内容应提前科学预设。培训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方可准其参与高校组织的农村教育扶贫活动中去。

(三)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实施严格管理一是当地村委会、村民、学校负责人、教师等应对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进行实时考察,当发现有大学生在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不认真负责的现象,应予以提醒,如屡次提醒仍不改正,应对大学生所在高校负责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的管理者进行沟通,由其对相关大学生进行酌情处理[8]。二是对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由指导教师负责执行,评价主体可由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全体大学生、被教育扶贫的对象及指导教师、被考核大学生等四方构成。考核结果应第一时间告知被考核对象。如被考核大学生对考核结果存在异议,可在3天内向所在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反馈,并由指导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实施科学处理。

(四)农村教育扶贫结束后应系统总结相关经验一是高校应总结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中获取的有益活动组织经验、组织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科学对策,避免下次组织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活动时出现同样问题[9]。二是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大学生也应及时进行总结,如撰写教育扶贫。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结束后,高校可要求参与此次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大学生每人撰写心得体会,由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管理者或相关指导教师审阅,梳理并解决问题[10]。对于每次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结束后总结的材料,应作为今后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活动的有益档案材料[11]。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是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有益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农村教育扶贫目标尽快实现。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农村教育扶贫予以充分重视,积极倡导和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农村教育扶贫活动,发挥更多在校大学生力量,为农村教育扶贫助力,为精准扶贫助力。

参考文献:

[1]方汝燕.“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教育扶贫[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2):23-25.

[2]邢慧斌,杨青,朱彦伊.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精神扶贫”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12):25-26.

[3]沈费伟.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21-26.

[4]张国献.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共享困境与化解路径[J].理论学刊,2018,(07):32-36.

[5]黄巨臣.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运作逻辑、执行困境及应对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18,(03):96-100.

[6]肖梅.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34-38.

[7]胡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73-76.

[8]王草.新时代视域下的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8,(05):20-21.

[9]付先全.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局[J].继续教育研究,2018,(10):15-18.

[10]贺东航,牛宗岭.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1):58-65.

第3篇:农村扶贫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资产管理;四权分置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是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运用产业帮扶方式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经营性资产。该资产具有一定的帮扶赠与性质,但与纯公益性、非经营性资产完全不同,其具有较强的经营性。由于该资产的投入主体与产权主体不对称,极易产生产权模糊、管理缺位、绩效低下、价值流失等问题。目前,精准扶贫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全国有若干贫困县陆续脱贫摘帽,逐年形成并积累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规模庞大,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较多地借助市场化经营方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截至目前,政府部门仍然没有针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出台具有权威指导性的实践操作意见或规范,笔者在此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做一些学术探讨。

1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主要有几个方面,即政府直接投资形成、政府产业奖补形成、社会及市场力量进行政策性帮扶形成与其它创新渠道。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并非直接来自某种市场资产的自我滚动积累,而是具有重要的外部扶助性、政策驱动性特点。农村产业扶贫是在所有精准扶贫措施中直接培育贫困地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的重大扶贫工程,其经常针对农村特色产业来系统实施,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贸易、乡村旅游等,并与各类贫困户、边缘户、其他农户形成非常直接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脱贫、培育农村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1政府直接投资形成

指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对贫困县(具体到镇、乡、村级)的产业项目投资而形成农村产业扶贫资产。具体形成过程:将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中的扶贫资金、涉农资金进行合规性统筹整合,建立庞大的“涉农资金池”;建立县级产业项目库,对各种具体项目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并选择实施,该项目库的具体项目一般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研究、审核并最终确定;县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具体负责按进度拨付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实施项目的主管部门与财政局进行业务对接,财政局及时将项目资金指标分解落实到项目主管部门;通过“一卡通”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动态监控和追责问责等程序对产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因此,该渠道形成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是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共同投资发力的结果。

1.2政府产业奖补形成

一般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县级政府为了调动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基层产业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及其标准,该补助资金作为生产奖励资金仍需要投入到农户的产业项目生产及再生产过程 中,或者入股到基层产业合作社,再由基层产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支配或者整合入股到其它企业。由政府产业奖补形成的产业扶贫资产,具有高度帮扶奖励性质,县级政府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动态奖补,建立跟踪问效工作机制,要求该奖补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而不能直接作为消费基金消耗使用。

1.3社会及市场力量进行政策性帮扶形成

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实施政策性帮扶,如能人带动、企业家建生产基地、社会捐资等,激励农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不小但在形式上非常分散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有些具有赠与性质(纯粹赠送),有些仅具有扶助性质(不赠送)。主要渠道包括:社会力量捐助,如“一日捐”、节日慰问走访等活动,社会爱心力量对接帮扶,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企业家建生产加工基地、种养殖基地,或者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等,一般联合当地村级基层生产合作社合股,并组织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进行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金融帮扶,一般是为了降低风险,经常采取政府贴息小额信贷方式(10万元以内比较多见),对吸纳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致富带头人,可申请5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由银行具体灵活决定。

1.4其它创新渠道

通过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吸收贫困人口的资源资本(主要是耕地、林地)作为股份,激发贫困县、贫困村的内生发展潜力。这些渠道形成的产业扶贫资产具有较大分散性、自主灵活性与契约依赖性等特征,但是通过整合与规模化使用,可以发挥较高生产效率。

2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现状与管理难点

2.1经营运作现状

各地贫困县基层一般都推行专门的产业合作社运营机制,具体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采用“支部引领、干部带头、能人参与、贫困户全覆盖”方式,贫困户以劳动力、现金(含政府奖补)、土地经营权(含耕地、林地、水塘等在内)多种形式入股产业合作社。产业合作社将各种对口的产业项目资金转投龙头企业,实现滚动发展。由政府引导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工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务工”、“家庭农场+合作社+贫困户+劳务用工”等多种共同体模式,实现“分红+土地流转、劳务就业、产业带动、产品代销”等多项利益联结关系。县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致富能人入股扶贫专业合作社,提高合作社经营能力、收益能力,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增收脱贫。上述专门的产业合作社作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一种具体形式,组织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进行生产经营,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为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方式。但是,产业合作社全权负责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仍然缺乏足够的现实可能性。产业合作社是一种比较松散的产业联合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不是完整的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规范其组织形式与具体运作方式;产业合作社将项目资金转投企业,一般按股或按协议分红,实际上是一种资金再委托的运作方式。此时,产业合作社没有直接监督或者参与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该分红经常采取固定分红方式,分红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许多地方实行“户贷企用”办法,即政府贴息、农户贷款、企业使用,让产业合作社牵头统一实施,埋有较大的市场风险隐患,一旦合作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破产,负债主体仍然是产业合作社,后续遗留问题较多。在笔者调研中还发现,在产业扶贫资产管理过程中经营运作,部分地区存在“一股了之”、“一发了之”、“一分了之”的现象,过于简单化,没有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就村级范围而言,从长远来看,重点是把有特色的优质农业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研究科学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既要保证农村产业扶贫资金的增值保值,又要发挥扶贫济困的社会功能;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出工、出力,更好地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2.2管理难点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完整的资产收益扶贫良性循环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保证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使一切与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相关的后续资本筹资、投资运营、资本收益分配等形成一种动态的协调机制。其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能成为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资本,显著地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需要寄予厚望,需要能够长期滚动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撬动农户、市场主体乃至全社会专门针对农村的后续产业投资?需要发挥产业合作社的产业组织功能,发挥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杠杆效应,政府通过产业奖补、贴息、减税等辅助手段刺激农户、企业、银行等进行持续投入。能否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价值化管理?需要在内部产权清晰、会计账簿记账制度健全的基础上实现规范的股份化管理,或者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获得异地投资增效的机会。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有动态的跟踪问效措施、监督措施,及时追究非市场风险流失的责任?需要明确跟踪问效与监督的责任主体,赋予其相应的职权。

3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对策探讨

3.1重在分权的“四权分置”管理模式设计

该模式实行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可以确保资产安全保值增值。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全部归项目涉及的村集体所有,强化村级监管,实现村级收益与监管责任对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权归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公司。通过发包、出租、合作等方式,选择经济实力强、诚信度高、热心扶贫事业的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确保收益。收益权归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享有收益权,同时滚动受益分红。监管权归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负责引导、规范与监督产业项目实施与运作。该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强调分权,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要缺点是资产统合程度不高,跨乡镇、村的协调管理能力略显不足。

3.2建立在“四权分置”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设计

该模式实行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但权利归属进行了调整,引入合作社统一分红与财政局驻乡镇经管站跟踪资产价值机制。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公司;收益权归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实行二次分红;监管权归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并进行分工。其中,农业农村局负责引导、规范与监督具体产业项目的实施与运作。财政局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建立电子台账进行价值管理,随时跟踪产业扶贫资金使用、资产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情况,进行财务合规性指导,但不实施具体的干涉介入。该管理模式相对于前述重在分权的“四权分置”管理模式而言,资产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更高,优点得到进一步发挥而缺点相对有所规避。

3.3重在集权的国有独资公司管理模式设计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随着上级扶贫资金和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分配权限逐步下放到县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县、乡各级在扶贫规划、项目库建立、项目评审、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责任重大,直接影响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可以以县级为单位,成立专门的产业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性质,由县政府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统一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运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有扶贫项目投资开发;为贫困地区项目开发提供咨询、技术、劳务输出服务、农户技能培训;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等。这样非常有利于实现扶贫资金优化配置、产业项目加快落地,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为资金项目发挥实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保障。公司以切实帮扶贫困户增收及壮大集体经济为目的,采取集中零散扶贫资金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以资产收益分成的方式参与扶贫,确保精准扶贫持久长效。该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强调集权,跨乡镇、村的协调管理能力很强,资产统合程度很高,有利于规模化整合经营管理;主要缺点是不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上述探讨了3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即重在分权的“四权分置”管理模式、建立在“四权分置”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重在集权的国有独资公司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领域,针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仍然没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模式,但笔者比较倾向于建立在“四权分置”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现有的一些探索规范起来、集成起来,使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更加有效。现代社会更加倾向于追求基层自治民主,经济事务、各类资产管理、社区治理等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建立在“四权分置”基础上统分结合管理模式的生存土壤更加优越、广阔。政府部门应当专门针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出台具有权威指导性的实践操作意见或规范,推动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有效管理与经营运作。

参考文献

[1]卢正学.扶贫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N].中国审计报,2018-06-27.

[2]王志华,吴建国.不可忽视扶贫资产管理[J].农村财务会计,2018(03):53-55.

[3]孙洪敏.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07):216.

[4]仇叶.集体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路径与实践悖论———兼论集体资产及其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J].农业经济问题,2018(08):17-27.

[5]华津.山东平邑农村扶贫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03):5-6.

第4篇:农村扶贫范文

关键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优化思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财政扶贫开发属于关键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资金,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农村地区脱贫,真正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以及生产条件,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水平。在此过程中,做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以及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会直接影响扶贫资金的使用价值。但就具体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影响财政扶贫政策贯彻到实处。基于此,管理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理念,建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激励机制,推动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速度。

一、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对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与管理来说,管理人员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因为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获取收入的能力不高,采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不利于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挖掘与使用,进而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基于管理理念滞后的背景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体管理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无法达到预期的脱贫目标。

(二)资金使用不合理对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以及管理来说,使用方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农村地区没有以农民的收入以及利益为主要指标,做好资金管理的工作,不仅没有与资金流经部门、监督管理部门的利益直接挂钩,而是以政府部门利益为基础进行资金管理,会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脱贫政策的落实。

(三)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单一在农村财政扶贫的发展进程中,缺乏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我国对于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转移支付,大都对各省扶贫人数、农民收入等进行综合性考量,并且进行差异化的拨付。而在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阶段,也需要对各省上报扶贫人数损益情况进行科学化评价。采用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了解各个农村丢弃贫困人口实际的变化情况,使得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标准与扶贫工作之间脱节。在进行农村扶贫工作的时候,有些地区政府将重心放在扶贫工作中,对农村宏观经济目标重视度不足,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如果长期追求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会制约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作的推进。

二、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优化思路

(一)创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理念对于地方政府扶贫部门来说,需要结合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化、可行性较强的财政扶贫计划,彻底转变传统的扶贫理念。只有财政扶贫理念产生变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扶贫效果。做好对各个地区的考察工作十分重要,不仅需要充分考量人口致贫原因的差异性,还需要结合地方资源实际情况,实行精准扶贫,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自然,要想实现造血式扶贫、精准扶贫,最重要的还是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资方式,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入到农村中,帮助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扶贫工作,以此持续提升农村生产力。在建立扶贫新模式的阶段,提出相应的策略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以有限的资金达到良好的扶贫效果。此外,在扶贫的阶段,提升农村地区贫困人员自身减贫的能力,避免出现脱贫又返贫的问题。

(二)建立全面科学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我国地方政府扶贫部门需要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与协作,真正的转变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方式,将各个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以及参与作用发挥出来。对于扶贫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来说,彻底的转变以GDP为核心的扶贫评价体系,而是结合农村地区的战略发展计划,落实科学生态发展评价指标,贯彻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的体现出来。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想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方特点,积极提出可持续发展计划,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出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通过落实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督,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

(三)完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作用,进一步开拓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尤其是做好招商引资的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农村扶贫事业发展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未来的扶贫攻坚工作当中。而某些地区农村扶贫事业的效果不明显,究其根本就是扶贫资金不充足导致的。所以,在开展农村财政扶贫工作的阶段,都应当将资金短缺的问题作为基础内容。农村扶贫配套资金的融资,能解决各个地区扶贫工作开展面临的焦点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考察的阶段,需要发挥出扶贫地区的优势,积极主动引入社会化扶贫资源,逐步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在建立地方扶贫专项融资平台的基础上,使得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到投资活动中。在建立专项社会资金引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用税收减免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扶贫事业。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目前采取了新的农村扶贫方式,将农村地区的扶贫事业进行社会化运作,以多元化的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就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这种做法积极有效,可以为其他丢弃的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并为资金的筹集与利用,提供创新思路。

(四)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扶贫目标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对于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利用过程进行分析,需要建立专业人士构成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委员会,使得在专业人士管理以及监督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有限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用。通过引入地方居民参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以及管理的方式,使得该地区人民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用途,还能够积极吸收以及借鉴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建议。在建立地方财政扶贫网络公开监督体系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披露平台,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向公开性,邀请社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人员进行监督。通过建设地方财政扶贫专业化管理集中报账制度,避免出现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挪用资金、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发生。

(五)建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在制定农村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制定长远的扶贫发展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扶贫资金激励机制进行分析。在以往农村扶贫事业开展的同时,建立长远的农村扶贫资金激励体系。通过考察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分析历届政府制定农村扶贫计划的推进情况,避免出现政府换届,就需要重新出台扶贫政策的问题发生,确保农村扶贫事业的科学性以及连续性。从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建立农村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层级进行划分,对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平均发放,确保不同地区群众的实际利益。此外,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定点扶贫资金,实现对重点对象的精准扶贫,提升其脱贫能力,打造精准扶贫的良好示范,使得其他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以充足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撑,才能确保财政扶贫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建立财政扶贫制度的阶段,一旦缺少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就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相关人员需要更加注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以及利用,做好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使用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解决财政扶贫资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此提升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穆轲.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强化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9(35):42-43.

[2]杨慧琳.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及管理途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4):212.

[3]魏弘,杜珊珊.试析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J].纳税,2017(06):80+83.

[4]刘作琴.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36):55+58.

第5篇:农村扶贫范文

关键词: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

近来山西省水利厅了山西省“十三五”水利扶贫专项规划工作招标公告,其项目的范围你主要是包括了十一个地市以及有关的县(市、区)水利局对3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2个省级贫困县进行实地踏勘。根据考察的结果规定了供应商应具备的资格条件、供应商购买招标文件必须携带资料、招标文件发售时间及地点等等。农村扶贫资金是国家为了改善贫穷地区的生产以及贫穷人口的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增强贫困生活的质量以及人口的综合素质,用来投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工程而专门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农村扶贫工作,其扶贫资金的规模也继续扩大,对农村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帮助,也进一步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扶贫资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上也是如此。

一、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由于农村所处的贫困状态相对较长,这就导致农村信息相对堵塞,村民观念随之落后。又因为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进一步使得贫困村民难以自力更生,并且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强烈的愿景,自身方面对经济发展盼望富裕的愿望并不强烈,加上小型农户意识形态严重,也就是小型的富裕就是安康,没有富裕也是安康,各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依赖严重。甚至于存在部分的村民就指望着国家的救济和社会的资助。而往往越贫困的地区观念越落后,必须要加大对扶贫政策的宣传以及引导,必须要帮助贫困村民理清思路,重新输入新鲜的观念,才可以增加其摆脱贫穷,建设起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此作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二)地方财政对水利配套资金的支持不足

当前地方的财政有着收入上移,而支出下移的趋势。也就是说地方财政财力在逐渐减少。而在国家实行一些扶贫水利项目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地方财政付出相应的一部分配套资金。各个层级的财政往往支付不起这部分配套资金,以至于在专项的扶贫资金下来之后,没有与之相互配套的资金,这就会使得农村的扶贫项目不能够有效的实行,会使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存在部门地方财政将所申报的其他项目的资金或者申报假项目来获得资金,用专项资金来配套扶贫的专项资金。这样不单单是进一步加大了项目申报的成本,而且对于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控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三)农村水利扶贫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因为农村的信息交流非常的落后,又相当的堵塞。除此之外贫困地区其本身的财政收入就不多,入不敷出,各个地方的政府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员工资方法变得非常困难,会使得农村水利贫困资金挤占和挪用的情况发生,并且十分严重。这是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

(四)农村水利扶贫资金使用的效率不高

因为当前某些地方政府通常只注重项目的申报,还有投资计划的严重偏离现实。项目的前期经常缺少有说服力的论证,以及各项的经济指标也仅仅是在逻辑理论上得到认可。水利扶贫项目存在着注重建设,但是轻视管理的现象。此外,存在不按照实际的项目进度和需要量进行真实的申报,进行多报和谎报的现象时有发生。等到上面的拨款资金到位之后,仅仅是用少数的资金进行水利扶贫项目的建设,将剩下的资金挪用到其他项目当中,或者根本就闲置不用,甚至于被有关人员贪污或私吞,这都使得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率底下,效率不高。这是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第四个问题。

(五)尚未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存在部分的地方扶贫机构即是项目的实行单位,又有项目管理验收单位的身份。这就体现其缺少必要的监督,水利扶贫资金的配置没有办法和地方扶贫项目的完成效率和金额的使用效果进行直接的关联,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缺乏必要的限制,这会导致部分地方机构单位容易出现争夺贫困的称号,为了争夺项目,争夺资金,但是管理以及责任和任务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落实。这是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第五个问题。

二、加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扶贫宣传力度

需要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难以进行大力的推广,而加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削减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所以,扶贫管理机构在对政策进行宣传推广时,务必要耐心,不能够急躁,还不对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迁就。扶贫管理机构要改变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让他们太过依赖于政府,要让他们有自己的生产积极性和对水利工程的主动性,才能够加强扶贫政策的说服力,更有利于被农民所接受。这是加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对策之一。

(二)加强培训,增强文化素质

必须要把文化素质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农民加强培训,并且加强力度。应该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培训的方法。除了最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让科学的技术与人员切实到农民水利工作点去授课和培训,对于实践性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思考出多种解决方法。还有利于贫困村民掌握多种有效技能,以此来带动贫困户的科学生产管理理念。这是加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对策之一。

(三)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对资金的配置进行转换。必须要将资金都集中用在扶贫的重要项目上。在扶贫资金拨款时务必要尽最大努力去减少中间流程。还必须提交基层单位必要的自主权利,才可以让基层单位更有执行力的去坚持效率原则。而存在部分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工作效率也不高的重点地区,在配置扶贫金额时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合理分配,必须要防止地方将扶贫的目的锁定在争抢扶贫资金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体系,还需要制定其完善的激励评估机制。要对贫困地区进行鼓励,还需要增加奖金力度,做好带头和领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对于部分整合资金不良,管理工作不善以及工作推进不力,要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这是加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对策之一。

(四)加强对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监管

加强对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监管,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政府扶贫的资金得到较为有效的使用。对此,扶贫单位在进行的流程中要对项目的进程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公正公开,实行全透明化,以此来让人民群众进行监督。扶贫水利资金管理部门必须要进行不定期的并且是极其频繁的检查和抽查,而项目实行的单位必须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负责。倘若存在违法违纪的问题,就必须得坚决的调查和处理。并且要严格的落实部门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无论是法律责任还是义务责任。而审查统计单位,还需要在项目实行之前就做好预算的审计工作,当项目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决算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使得有限的水利扶贫资金发挥其最有效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这是加强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策之一。总而言之,扶贫终究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久的任务。必须要稳定推动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以此加强农村扶贫水利资金的管理,进一步的升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海波.浅谈如何加强和规范扶贫资金的管理[J].科学中国人,2015(36):23.

[2]陈新,沈扬扬.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政府反贫困政策效果评估——以天津市农村为案例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