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市场化范文

农村市场化全文(5篇)

农村市场化

第1篇:农村市场化范文

1研究的意义

1.1农村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是,集中力量先发展城镇地区,然后能带动经济的发展,随着不断的奋斗,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随之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教师素质,学生思想,家长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农村里好的老师都想往外走,寻求更好更大更多的机会。而一些领导也会把优秀的教师,调到大城市里面去,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教师的短缺,则让刚毕业的实习生来代替。农村教师的离开,只因为农村没有城市里的环境好,农村没有城市有钱,农村没有城市待遇好,所以好的老师总在往外走,而农村的教育就得不到重视。而这些学生们的父母大多是农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学生就成了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照看。因此除了老师,除了在学校,几乎没有人,能教他们在课堂之外的东西,而老师又都是一些经验不足,自身诸多缺点的“学生”。而很多农村的学校,为了赶上城里的教学进度,选择用城里的课本,用城里的教学方法,用城里的教学制度管理方式,导致农村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究其原因,还是许多分管教育的人,其实并不懂教育,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而又正确的分析。所以乡村教育想要振兴,就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思想到行动的改革。

1.2初中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而作为初中的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具备思辨能力或者创新能力。

1.3农村初中学生的问题

农村的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初中阶段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农村的优质生源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转到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完善的城里去读书,因此农村初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源较差,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经济的压力,学生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大部分学生就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虽然可以照顾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对孩子的教育,却无可奈何,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除了自己的家人,就是同学,还有学校。因此能教育学生的也只能是老师,给给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的,只有学校。初中生正式处于青春期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会有叛逆的表现,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会不愿意与人沟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于别人的干涉,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尤其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导致他们更加不愿意跟家人沟通,在加上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学校对学生问题的淡化,经常会发生校园暴力的发生。而还有一部分问题是农村教育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上完,就选择辍学打工,放弃读书的机会,家长也不加以阻止,甚至支持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人数逐年锐减。

2教学的研究

2.1精细化管理模式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不仅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的情况下、以及要求服务质量更加精细的条件下,成为现代管理的一种硬性条件。在任何成功的管理模式背后,它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支持。管理者不仅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管理上,在把握未来方向和战略的条件下,更需要他们要密切关注企业的事情,并且要求他们还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决定成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管理。而精细化这一理念则起源于美国科学家泰勒,其来源则是根据泰勒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总结得出。泰勒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的途径,其理念是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且还将常规管理的观念,引向了更加深层次的思想和管理,这中模式是以一种最能大限度地,可以减少因管理而占用的资源,并为了降低管理的成本为主要的目的。换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就是将责任细化,将管理的责任具体化到每一个人,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它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到尽责,尽善尽美。对于每一份任务都要一开始就做到位,工作也是每日清,对于问题,可以做到当天就解决等要求。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2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教学则是学校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则需要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一所学校的基本,优秀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当今社会要求教学管理应该要注重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石,素质教育,不是带上背包去旅行的教育,不是只有游戏的教育,甚至不是没有考试的教育。只不过,它强调考试是我们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想要素质教育更加普遍,这需要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只有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才能够让素质教育进行的更加顺利。一种好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与否,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多方面发现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更加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要求教育应当是面对不同群体,能够促进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教育。创新,是一个学校教学必须要做到的一个原则,没有创新的教学是呆板的,是固步自封的,所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样也要求要创新,只有在管理时能够实现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个善于创新的老师,老师善于创新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要在不断理论和实践中创新。没有创新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氛围必然是沉闷的,老师必然是守旧的,学生必然是缺乏创新意识的。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如何创新,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学校能够有好的学校教学管理,不仅仅是对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赋能。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要想办法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让教师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的管理,首先就要有明确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有目标,还要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这并不是说培训人。通过培养,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被赋能了,目标自然而热就会实现。理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播迅速,世界上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获取,因此教学也必须要不断的更新理念。在这日趋繁荣的世界,教育的竞争也变得十分的激烈,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对学校提高教学管理的愿意也十分的强烈。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我们接触的世界也与过往有所不同,现在的教育要求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化,所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应当是在接受新思想,新潮流下,不断改革,形成新的教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我国的教育政策也提出开放的社区型教师,也可以看出国家的教育理念有所改变,所以学校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更新教育理念,但这也同样要求教育管理者的理念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也要紧跟时代。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教育之本,如果教育管理者能将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的联合起来,不仅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所帮助,对社会也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2.3初中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模式

学校的行政管理,学校行政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对未来学习的规划和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本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学目标,教学的管理措施,这些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有明确的要求。初中常规精细管理,则要求要做到各科教师的责任要细化,因为初中的科目比小学要多,所以班级的管理要有完善的计划。班主任既要管理班级的日常事物,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这些初中生,还要协调各科老师,进行有效教学。对初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经过某些程序的论证,进而得出一系列可能的结果,最后才去实施。教学管理过程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损失的发生,减少失误,作为学校行政部门的一员,不能只是坐办公室,只看一些浅显的结果,应当要进入师生的关系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初中生的行为和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掌握最可靠的信息,通过行政人员的运营,使学校的发展处于稳定的状态。并通过带头做示范的作用,给全校师生做楷模,给处于可塑期的初中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内在魅力,引导师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积极的关心师生的生活,尤其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多变的,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帮助。学校的教育管理。新时代要求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学准则,而德育又是五育中的基石,对初中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一项抽像的工作,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德育要求,老师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的特点,符合当今时代的道德准则。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不是满天撒网似的教育,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上的特征,进行道德教育。更要有实效性,德育是一种如玉细如丝的教育,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要求有时效性,是真正能够教化学生的一种教育。德育不仅重视学生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好的行为举止的养成,还重视学生能否按照自身的个性发展,也重视所教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德育是教育的一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教育的过程中,虽然要重视德育的教育,但也不可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学工作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做好本职工作。要制定好本学期的工作目标,还要制定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内容,着重关心初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在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策略,如训练的方法,通过学习榜样的方法,情感的熏陶等方法并行。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安全,因为初中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个年纪对一些危险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所以每次节假日要举行主题班会,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要教导学生将自身的安危放在首要的位置。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要有质量,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价值,就初中的教学来说,虽然初中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部分老师只关注文化课,压缩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注重量,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能以偏概全,按照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埋头苦干,忽视了教学的质。真正有质量的教学,是要做到,班级的学生都能发展其个性,班级的氛围是愉悦的。教师能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他们的课程。学校的教师管理。初中的教师,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因为初中生的学科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个年纪的学生,也是充满疑问的,所以学校对教师的选拔一定要严格。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定期进行学习,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扩宽教师的视野,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初中生,所以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做新时代的教师,与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每学年还要举行匿名的教学评估,这样对教师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结束语

第2篇:农村市场化范文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此来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五个要素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时代之变和发展新要求,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指导,开启了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因此,要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坚持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促使农业朝着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激发农业产业的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经济新发展。第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大课题,目的是改变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针对现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点是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农业生产端入手,发挥农业生产的根本性作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为根本遵循,延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业发展专业化组织化,改变农业要素投入比例,从而围绕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达到供需平衡,充分激发农业经济潜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第二,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同时要创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打造多种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制度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人才在农业中的作用,注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科技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体系,利用好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

二、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发展不平衡是乡村振兴中的现实问题,不仅表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表现在不同区域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应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弱项、补短板、缩差距,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潜力,为乡村振兴打下扎实基础。第一,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果治理主体有所缺失,就会凸显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能力,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不动摇,保证农村建设的政治方向正确。同时,乡村治理内容要全面,要根据客观情况和农村新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不仅关注经济,还要关注其他方面,同时要避免基层治理行政化,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性。第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受众多因素影响,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让绿色成为农村的底色,美丽成为农村的标志。第一,践行“两山”理念,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两山”理念强调一方面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也应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点,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农业的绿色发展要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效能,有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升环境承载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空间和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力。第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农村绿色发展。农村绿色发展需要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建章立制对于绿色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薄弱,应以《环境保护法》为总的依托,逐步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具体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农村生态文明立法工作。同时要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追责制,以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共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宽乡村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以改革开放为抓手,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改变了农村相对封闭落后的面貌。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应继续坚持开放发展,通过农村市场化发展提升开放能力,以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双向互动与交流,为农村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第一,推进农村市场化,增强农村的开放性。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将开放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要素市场化流动,以市场的开放性为乡村带来更丰富、更优质的发展资源。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产品成本入手,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农产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使要素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能。在这里,政府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效率,为农村市场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第二,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要打破城乡要素流通体制机制的壁垒,使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灵活流动,克服产业的局限性,创造更多经济发展机会。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延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农村服务型产业。城市要发挥好辐射作用,为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以共享引领乡村振兴,要以农村为中心,让农村在共享过程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共享。第一,坚持共享原则,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和主体,要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坚持他们的主体地位。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和堡垒作用,基层干部要持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农民对农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话语权与表达权、参与感与获得感,实现农民的自身价值。第二,共享发展成果,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振兴要围绕农民需求的变化进行,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建设水平,营造和谐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城乡共建共享的有机统一与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2]王伟林.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第3篇:农村市场化范文

(一)能够实现增长和公平的兼顾

社会生产一定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也就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而生产,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各项具体的经济制度。现代人常常只看到资本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未能注意到制度安排之缺乏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实施经济建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更好地形成保障与鼓励资本积累的相应法律环境。充满效率的制度能很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反之,缺乏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妨碍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但取决于资源之节约与高效,同时还取决于经济制度对于农民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农业的发展除经济的增长之外,农业法治还应当在减少不平等、失业以及贫困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农村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农村法律制度之设计应当与农业现代化相互结合起来,要将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发展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事实证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未能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全面繁荣,反之还引发出大量繁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巴西、伊朗等国家就因为片面地追求本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了经济的失衡以及通货膨胀的加剧,以至于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之恶果。经济的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而不代表结构之优化,所以并非是真正的增长。

(二)能够推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合理配置

我国《农业法》通过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了政府职能、国家应采取的措施,从多个方面积极扶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农业劳动者更加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我国积极引导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广大农业劳动者依据市场之需求来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活动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政府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依据法律规定、程序来进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起步的阶段,一旦离开了政府的积极组织与引导,农业市场化就会遭遇挫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属于弱质化产业。因此,政府应当全面应用财政杠杆,从而充分地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性作用。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组织者,一定要积极面对这一问题,从而确保公共利益得以实现。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的经济社会问题就是典型的公共问题。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具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当前,我国农业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之中,市场理想条件并不具备,而政府管理部门之介入进行监督与调控,则是建设良性农业市场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政府不但要规范市场,而且还应当依法行政,从而很好地限制政府权力。最能合理反映出政府和市场关系当属经济体制。农业经济体制应当适应于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分清何为市场范围、如何实现市场和政府的最理想配置,而选择经济体制之目的就在于找到市场和政府之间最为适合的结合方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秩序立法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无法离开公开、公正与公平的市场秩序,而其形成则有赖于我国法律制度之规范。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市场在总体市场份额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市场秩序中具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秩序不佳、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地区保护主义频现等问题,这就需要出台专门法规加以规范。

(二)农民权益保护立法不足

为了确保农民群体的权益,一定要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农民所具有的权利,并且规范各部门涉农收费的行为。虽然各地制定了许多具体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地方性规章,但还缺乏全国性的立法支持。同时,我国农村社保立法相当薄弱,因此,健全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对提升农民群体的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亟需实施法律上的规范。

(三)农业发展立法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立法缺少全盘考虑,具有部门立法不够平衡、立法重点不够突出等不足。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农业发展中的自然和市场等多重风险决定了发展农业无法离开政府所实施的宏观调控以及公共服务,而这就需要运用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如今,我国经济立法在此方面有所

不足,政府服务内容的规定显得较为模糊。同时,农业贸易立法有所不足,需要加以强化。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立法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市场秩序方面的立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持续壮大,这些均迫切需要切实规范我国农村的市场秩序。为此,应当制定出一部能够规范我国农村市场秩序的专门性法规。目前,我国经济立法法规对于农村市场秩序只有零星的规定,却没有专门化、规范化法规。农村市场作为综合面相当宽泛的市场,主要有农产品、农村商品、农村劳动力以及农业服务等诸多市场,而以上市场秩序之建立和发展均需专门立法加以规定,以实现我国农村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要针对破解一些所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全面规定,运用经济立法来推动公正、公平的农村市场秩序之建立。同时,良好的农村市场秩序无法离开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与检查,而政府机构的这些行为既可能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建设,也可能对农村市场秩序形成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这主要取决于政府行为的合理程度、自身职责权限的明确状况。所以,要健全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立法就一定要明确政府在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上的相应的职责,进而防止出现行政权力扰乱农村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且还是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与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一是我国农民权益保护立法一定要以切实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为重心。虽然近年来我国立法机构已经通过了诸多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的法规条文,但是农民群众的负担还是较为沉重,这不仅有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的因素,而且还有法规无法适应于各地具体形势变化之要求而造成的。所以,在健全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的过程中应当继续以降低农民群众的负担为其重心,假如农民负担无法下降,那么保护农民权益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有鉴于此,立法机构在实施农业经济立法时在制定涉及到农民权利与义务、涉及到农民负担、涉及到禁止向农民乱收费的具体内容之时,不但要注重让法规条文更具可操作性,而且还应当依据形势的变化确,对现有的法规条文进行合理的修改,从而防止各类变相地加大农民群众负担行为的出现。二是要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保制度的不足而对农民权益保护造成的影响。当然,健全农民权益保护立法还应强化农村社保立法,运用立法积极探索如何建立起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状况的现代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保体系,从而强化对农民权益所进行的保护。

(三)推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立法

第4篇:农村市场化范文

1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在市场中几乎不存在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市场化把农机企业和公司推向了市场边缘。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计划经济取消,一些遗留问题暴露出来,众多机械企业陷入了困境,难以发展。2002年我国开始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把对农业农机的补贴纳入法律范畴,这就为农机补贴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转折,使其进入了崭新的补贴过渡阶段。2005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如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政策正式落实,这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发展,促进了老式农业机械的淘汰,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

我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13个小行业,16个大类,可以作业3200多种产品。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大关,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农业机械市场状况

2.1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且适应性不强

随着农机市场的复兴,此行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农机企业、公司开始研究农机市场,针对不同的消费结构、消费需求、消费特性生产不同的农机,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杂牌机、劣质机械开始流入市场,正品农机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农机市场的正常发展。如今我国农村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地的生产发展需要,这就会产生有效供给脱销。

2.2农机购买者缺乏相关农机知识

在面对众多农业机械品牌时,购买者的鉴别能力较差,这使劣质农机在消费市场更加横行,消费者既使有消费需求,但是担心上当而放弃了购买,久而久之会阻碍农机市场的销售,限制农机市场的发展。作为购买者、消费者要有维权意识,给假冒伪劣产品有力回击。

2.3市场信息滞后

市场信息滞后,很难让农民在最短时间内接收信息,最快时间内了解信息,因此,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只限于某个区域,不能了解全国农机最新行情,最新机型。从而影响农民的购买力。

2.4农机售后体系不完善

农机市场较之于其他机械行业利润小,而且面向广大农村,再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通信设备落后,使维修网点少且售后服务不完善。当农民农机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进行维修,增加了农民的时间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就是农机企业、公司自身的不足,他们在处理农机质量问题上,总出现拖沓现象,他们认为农民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类问题。所以要彻底转变农机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售后体系。

3我国农村农机市场的需求特点

3.1农村农机市场广阔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总面积达18.26亿亩(2011年统计),但实现机械化的耕地还不足总面积的1/5,这说明我国农村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以水稻为例,2005年南方水稻机械收割面积为总面积的20%左右。但随着我国对农业、农村的补贴政策,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会有所上升,农业机械在以后较长时期内都将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

3.2分散性

我国农村分布广,且居住分散,形不成有效规模的购买力,每户居民的购买力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分散性。

3.3差异性

差异性也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特点之一,平原、高原、丘陵、草地、沙漠等不同地域,因此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不同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

第5篇:农村市场化范文

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缺失必须有一个外力,甚至应该是一种非商业和非盈利的力量去缓解高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解决抵押物不足中信息缺失问题,或者可以说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缺乏一个保障力量,这个保障力量又是一个“公共品”,商业资本是不能由承担这个力量的成本。由于是“公共品”性质,这个保障力量只能由公共财政来承担,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是普遍缺失的“公共资源”,“普惠制”下的财政投入是无法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资金的巨大缺口。这就需要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通过建立“经营性”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和运营模式,改革财政的无偿投入,转为经营性运营,有偿使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填补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保障缺失中,以低收益的原则,辅以持续不断投入,不多扩大财政在农村金融中的资金,解决“稀缺性”财政资源投入不足和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保障资金需求。由于这部分财政性资金参与了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这里就可以提出一个“财政性金融”的概念,所谓财政性金融或称之为财政性准金融,是指为了有效填补农村地区金融空白,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有偿性财政支农资金,并将这部分专项用于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资金通过发起和设立国有农业资本运作平台,并将每年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持续注入平台,不断扩大运营资本金,通过担保、股权投资及产业基金等形式,以建立担保基金和支农贷款业务风险补偿基金及共同发起成立农村微型金融等形式,拉动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市场,共同形成支农金融体系。财政性金融发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信贷市场风险补偿不足、交易成本过高和信贷抵押物不充分的难题,通过建立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金融资本发展的联动机制,财政资金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获得金融(或准金融)执业牌照,通过建立运营平台,逐步将一些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通过国有政策性平台运作,搭建与正式金融合作的机制,起到引导和撬动功能,进而通过布局农村微型金融,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覆盖,提供贴近“三农”需求的金融供给。这也是改革财政投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大胆尝试,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也符合“经营财政”的战略思路。“财政性金融”更多是微观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融资困难通过平台发放、入股等方式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个金融投入方式,甚至可以说一个特别的“金融产品”,这点要与国内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区分开来。政策性金融更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往往事宜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是一个国家层面,宏观角度的政策性金融融资。正是由于财政金融的特殊性,通过对国内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财政性资金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三农”发展情况和地区区情,做好财政性金融工作。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协调才能实现。反映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同样需要正式制度下的金融组织与政府进行协调才能够实现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还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框架,辅以涉农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微小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政发起的村级互助组织及民间互助组织和个人自发信用贷款业务(高利贷)等。但是要看到我国农村金融目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服务供给很不充分,“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同时长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政府缺位”和“市场缺位”成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空白的直接体现。尤其“政府缺位后,私人所有的金融体系所依赖以运行的制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IMF,2001),所以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原有政府(国有)农村金融组织所占的市场份额空缺后,如果私人(民间)的资本无法补充的话,政府就必须继续保持一定的占有。但是由于长期的空白,政府如果再以从前的方式进入,比如行政性指令或者贴息贷款等方式,往往会产生大量的额外成本和寻租费用。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以经营性的运营方式,更多考虑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下,以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或者间接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同时也要看到“较低的信贷利率,较高的成本和普遍存在违约的扩散效应,以及“贫困和金融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的,对农村金融不正确的理解和期望反而适得其反”以及“试图运用农村金融市场作为财政手段帮助贫困者,虽然意愿良好,而其效果就像用放血来治疗伤腿病人一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较大的副作用。”面对农村金融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农业产业弱质、交易成本过高、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较高的环境下,财政性农村金融的归宿点,也是实现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同时均衡。这首先需要确定的财政性金融在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农村经济即使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市场无形的手更决定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所以正式金融组织最终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体。财政性金融更多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农村金融供给的缺失,扮演的也是引导的角色,或者说将政府“守夜人”的角色进一步扩大到“领路人”,但不是“主角”,更多通过提供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激励金融机构设计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一个外部条件供给者的功能,或者是通过投入一定量的财政资金,通过一定的平台运作,以出资成立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等微型金融组织,搭建一个适合正式金融组织进入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出正式制度下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81~1997年的17年间,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额为5565.02亿元;1998~2005年短短的8年时间,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额已经达到13051.9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预算安排近1万亿元,增幅超过15%,支农投向主要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三农”投入。已经初步形成“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农业发展局面。这也为以财政金融资本的形成解决了资本金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普遍存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较大,但区域配置不均衡;财政支农渠道多,但项目杂、投入分散和管理乱;财政支农结构失衡,县乡财政支农能力基本丧失;部分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财政支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监管难度大及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不畅等问题。在财政性金融资金的形成划拨和使用中首先解决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有效的整合各部门口支农资金形成一个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部门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如在省一级财政厅中农业处、企业处、经建处等多个处室都有专项用于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资金,但是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割,资金渠道分散,严重影响了资金打包整体运作效力。基于此,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财政支农资金中专项用于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资金首先应该打破部门隔阂,统一将财政性支持农村金融资金整合到一个渠道,通过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循环滚动的使用机制,不断扩大财政性农村金融规模和影响力,并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后,建立起合适的推退出机制。

针对农村金融目前最大的问题缺失农村金融产品和农村金融机构的问题,在解决了财政性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资金后,财政性金融的使用必须立足解决农村金融产品缺失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财政支农金融资金一开始就要明确资金的有偿和滚动使用性质,直接将资金使用绩效考核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实施效果的好坏挂钩,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使用方式,促使农村金融重视投资实施效果,关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强化引导、提升绩效的目标,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覆盖资金使用全过程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工作程序,建立财政性支持农村金融资金的“以结果为导向、以平台投放为抓手、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财政扶持农村金融发展资金支出机制,切实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在国内目前财政性金融比较创新的做法是搭建地区财政支农投放平台和出资组建农村微型金融体系。搭建财政性支农投放平台,往往是通过搭建农业财政性金融(或者说是农村政策性准金融)的资本运营平台。如四川和宁夏等省份通过财政注入资本金成立的宁夏农业综合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打造出地区农业投融资运作平台,形成在市场金融条件下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其他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的有效政策性传导工具。平台通过积极开展投融资业务,包括担保、投资、保险、产业基金等业务,进而实现带动商业资本、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共同投入农业产业化中,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瓶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完善财政贴息、担保、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物抵资等有效机制,强化地方投入责任,培育农民自主参与意识,吸引带动全社会增加投入,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加大“三农”投入的新格局。支持农村微型金融组织,主要是政府财政出资或委托财政性支农平台股权投资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通过吸收商业资本、民间资本组成微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这些微型金融扎根农村市场的“地缘”和“血缘”优势,真正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信息失灵”和“道德风险”问题。如宁夏通过政府农业投融资平台入资资金物流中心和移民小贷公司,成功推动“掌政模式”和“惠民模式”等微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资金和移民农户启动资金。

西部地区长期二元经济和农村金融抑制将农村金融交易锁定在“不交易”或者“半交易”状态,“契约”和“信用”等观念并没有完全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形成,尤其在遇到“经营不善”或者“天灾人祸”面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会成为农民信贷过程中的选择。也就导致了还保留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组织,更依赖“连带互保责任”、“强制保险”等非正常金融手段,以及“一户违约,5户上黑名单”的结果出现。通过建立起财政性金融保障机制,更好的发挥财政性金融有效带动商业金融进入农村市场。首先,建立起涉农业务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每年可以通过安排一定支农资金专项用于补偿财政性金融和正式金融涉农业务损失;其次扩大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再贷款保障机制,尤其鼓励微型金融机构扩大支农信贷规模,并从资本调剂利率、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财政补助;再次,完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恶性欠贷追偿力度,努力营造诚信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