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村金融监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农村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运非正规化运行及自身的弱点,导致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频发。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主要受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阻力大、金融立法滞后及现存法规与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金融监管效率低下等因素影响。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等多渠道盘活优化农村金融。
【关键词】农村金融;法经济学;供需;制度分析
一、引言
随着金融改革不断向前迈进的步伐,农村金融在新农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成分,成为了促进农业增产、农村脱贫、农民增收的强大的动力。国家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又称“三农”)的重视,农村经济进入了新时代的新阶段。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合法化的金融机构是具有国家战略性、以供给为主,供给与需求的天平偏离了“三农”发展的真实需求。当今,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低下,供需结构失衡,创新难度大,使得其发展一直无法跟上现代金融发展的平均水平。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力度,为了彻底改善农村金融的落后局面,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法经济学视域下探讨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是希望国家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依法采取金融手段对农村金融供需失灵进行引导和调节,使农村金融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支点。
二、农村金融概念界定
农村金融依附于农村经济产生,它存在与发展重点作用是要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一切与“三农”货币、资金等运作相关的活动均可称之为农村金融,而农村金融发展涉及到农村资金、社会信用运作发展的繁荣程度,主要表现在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体的融资模式的创新、效率的提升、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的繁荣程度。
三、农村金融机构供需分析
[摘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金融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传统金融视角出发,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农民融资难,二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均衡。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发展农村金融科技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偏低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因此,从“硬件”保障、“软件”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科技;金融素养;数字素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其中金融科技的出现对金融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等创新型高科技技术对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进行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从而更高效地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服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金融科技的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的信息化技术创造多种创新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接收的“长尾”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金融视角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农民融资难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有效贷款需求的农户占总农户的15.54%,在有效贷款需求农户中,从不同渠道获得了贷款的农户占比76.34%,且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其资金需求量越大,贷款成本也会越高。在贷款方式的选择上,农户首选民间借贷,但这种借贷方式仅能满足部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资金需求,且借贷不规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次农户会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正规的金融机构会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和抵押物的资产价值来给定贷款利率,而农村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所以农户的贷款成本会普遍偏高,容易打消农民借贷的积极性。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
一、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目前,农村金融资本在总体资金匮乏的基础上,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存多贷少,并且贷款利率过高,致使农村企业和个人无力贷款。
(二)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大量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对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等,但能向农村提供资金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融机构却非常有限。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身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信贷资金利率较高,导致支农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决定信贷投向,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资金回收期较长,风险高且收益低,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重心向城市倾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贷款比重逐年下降。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微型涉农企业和农民个人贷款。以上农村金融现状,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三)农村金融边缘化
农村金融边缘化是指农村金融不被国家金融整体发展所重视,受到排挤和削弱,从而难以全力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和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
一、行政监督不到位,造成农村金融监督失误
各地方政府过分重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农村金融增长,而忽视了对农村金融的监督。主要表现:一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多是事后监督和管理,即在出现金融违法现象之后被动的进行惩罚和处理,失去了监督管理的主动性。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管理的方式不合理。农村金融形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保守的、传统的监督方法不一定适合当前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而监管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一成不变的监管方式必然有悖于当前农村金融形势,阻碍了农村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了事件发生后的多部门执行或零执行的现象,造成了农村金融监督失误。
二、农村金融管理组织内部制度不合理,可操作性差
在农村金融管理组织内部领导权力一手抓,“官本位”的思想盛行。任人唯亲,重关系轻考核等行为让金融管理部门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不少组织内由领导一手说了算缺乏客观、公正的监督意见,丧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甚至出现“走后门”等腐败行为,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农村村民监督意识薄弱,社会监督制度发展缓慢
社会监督制度是农村金融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监督有利于调动农村村民主动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社会监督制度尚未发挥其功效。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随大众等。加之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相对淡薄。这些自身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村民参与金融管理监督的主动性。其次,农村村民参与金融监督的渠道不畅通,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村民有建议却苦于没处说,这大大削减了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对农村金融监督的热情,阻碍了社会监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应该如何重塑农村金融监督体系,其有效路径包括:
(一)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监督法律体系现在农村金融监督是法制监督。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农村当局进行依法监督的前提。农村金融监督法律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金融监管成效。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在继续坚持农村基本金融监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立法和法规,顺应时展,适时制定新的、全面的监督法律,对农村金融监督体系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减少法制漏洞。例如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等。再次应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监督的法律法规。立法者应对农村金融工作进行实际考察,立足于农村金融现状,制定农村金融监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