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全文(5篇)

农村义务教育

第1篇: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义务教育;长效机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渴望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村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发展效果,所以,关于“教育信息化助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之探索”这一话题成了农村教育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农村中小学校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充分的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能够朝着积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该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硬件设施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将电脑、多媒体、微课等硬件普及到教学工作中,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第二,教育经费不足。由于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有限[1],投入到信息化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第三,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没有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薄弱,无法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缺乏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义务教育之所以出现不均衡发展现象,与缺乏公共财政调控机制、行政监管机制、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等各种教育机制有很大的关系[2],由于没有完善系统的教育机制作引导,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是出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的高效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效果,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定引起农村中小学校的足够重视。

(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大量的家长为了供学生上学,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自己长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导致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3],老人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给予一定的帮助,而父母又远在他乡,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开导更是难上加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得不到有效地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助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

(一)为农村边远学校提供补偿教育教育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分别是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从而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4],使他们也能享受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进而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采用远程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地为农村边远学校提供补偿教育,从而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为农村边远学校配送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在保证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时间成本,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高效快捷的学习。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尽可能地把全面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到农村中小学校,从而实现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5],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进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在2013年,我国通过实施“教学资源覆盖项目”,成功地为农村中小学校配置信息化教育设备,并共享优质、丰富、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农村义务教育取得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效果。

(三)提高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教育信息化除了给农村教师配送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外,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信息素质低等问题,使农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6],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例如,农村教师通过观看“全国特级教师网”等网络培训节目,在有效节约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使农村教师也能获得更多公平的学习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为创新教育改革提供动力教育信息化属于典型的新型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同时,还能不断地丰富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从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并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农村中小学校也能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校更好的构建信息一体化的全新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的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教育信息化助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必须充分的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当地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有效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措施[7],不断的修正、优化和完善推进计划,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其次,当地政府还要重视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通过采用社会共建模式,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通常情况下,改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效果,因此,关于这一环节的落实一定要引起农村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8],对教育城域网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使网络能够覆盖整个辖区的农村中小学校,从而为提高师生的信息交流视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还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教育硬件设施,为各个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软件、电脑、课堂录播电子设备等,从而不断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设施的建设水平;再次,还要重视对教学资源库的完善和充实,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远程共享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还要把网络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很好的应用到教育城域网中,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能够正常、可靠、安全的运行。

(三)加强凸显农村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当地教育部门在优化教学资源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教育需求,不断的彰显农村教育的特色。首先,要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最新教材版本,配置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资源,不断地强化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有效地开发出符合农村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让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对农村的情感,使他们树立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和信心。

(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农村中小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帮助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教学软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且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满足农村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其次,农村中小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信息知识的培训力度,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9],使教师能够快速的搜索、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以保证教师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熟练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软件,查询网络资源。第二,能够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微课等信息工具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第四,教师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对有效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中小学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的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中,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效果;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改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凸显农村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同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地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以保证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为有效地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姗泽,范亮.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41-44.

[2]王德泽.榆林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决策咨询,2013(4):62-65.

[3]张景川.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以陇南市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45-47.

[4]杨秀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推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104-105.

[5]钱净净.基于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274-276.

[6]温应才.教育信息化助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4(12):71-73.

[7]张伟平,王继新.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模式及建议———基于全国8省20县(区)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1):103-111.

[8]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146-155.

第2篇: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农村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内容干瘪、语言无味、病句满目、错别字连篇等现象,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觉得没有写作素材,不会审题,不会立意,不会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更不要说写出文从字顺的好文章来了。

二、原因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有些教师没有一个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即使有计划,也不切学生写作实际,走向两个极端,即要么要求过高,让学生“望文生畏”;要么要求过于简单,学生作文“篇幅短,质量不高”。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有些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不愿意精心批阅学生作文,自然而然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的命题不符合学生实际,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让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教师作文批改也不够认真,写的批语也不够准确、恰当、通俗易懂,有的教师写的评语字迹潦草,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3.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脱节。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阅读教学上,每天不是讲范文就是做题目,没有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读与写分离,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也未能促进阅读。4.学生写作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平时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也没有积累多少素材,到了写作文时,总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应付教师检查,只能胡编乱造、乱抄乱套,缺乏生活气息,缺乏真情实感。

三、应对策略

(一)学校应该搭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平台

1.学校应该装备图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有机会借阅报刊、文学名著、作文指导书等,积累好的语句和段落,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日积月累,作文素材自然而然也就丰富了。2.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汉语基础知识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语文教师的工作

1.明确教学大纲。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完成从传统教学向新型教学的变革。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做到烂熟于心、有的放矢。2.明确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责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怎样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述对生活的态度及认识,引导学生体会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3.全面深刻了解学生。语文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写作水平、生活状况、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困惑,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进行写作指导。4.制订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计划一定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写作实际,确保学生能通过主观努力达到爱作文、会作文的目的。5.进行作文教学指导。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从课本中选择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可学性强的课文当作习作范文来讲解,让学生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掌握类似文体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其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布置阅读任务,积累写作素材,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思想水平。再次,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课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然后,要教会学生中考作文的题型知识,如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创新作文、应用文等文体知识以及这些作文题型各自的优势、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最后,要教会学生扬长避短,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选自己最熟悉的题材,选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用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语文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写作水平。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就会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现状;建议措施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及其资金的相关阐述

近20年来,我国的农村学龄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的差异,很多偏远农村的学龄少年儿童营养状况仍不理想,膳食种类较为单一,影响了优质教育的目标完成。我国很早开始就关注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问题,从2011年9月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计划,国家成立专项资金来支持这个时间较长、影响较为深远并且利国利民的阳光计划。在执行这项计划之后,95%的县区开始提供学生营养餐,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是指政府为了有效贯彻执行该项政策所批复用于学生营养膳食补助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及营养状况,需要注意的是所批复的资金应遵循“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及时结算、年度平衡”的原则,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随着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的逐步扩大,资金的管理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合规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规避资金浪费,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资金主要是为了保证这项政策的顺利落实,改善学生单一的膳食种类,切实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所批复的资金,属于专款专用,因此,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资金的合理规划,有效管理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拨款是否到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某地区用于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资金从省政府到达县市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学校的相关管理者没有将相关资金及时用于学生膳食的改善,并且在资金分配上,教育条件较好的中学接受的补贴高于教育条件较差的中小学,导致差距越来越大,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其次,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人为套利的现象。举例来说明,某农村小学采购的鸡蛋、米面等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两成左右,而采购的成本与清单也不会及时公布,定期审查,社会各界也不能进行定期的监督,这些都会导致资金浪费严重,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有度,符合相关规定。根据调查发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资金使用过程中,少数学校将申请的资金用于建设具有食堂、会议厅以及娱乐功能的大型综合项目,甚至一些学校将申请下来的欠款用于建设家属楼,偿还以前的欠款等,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这与资金是否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可以将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当资金审批手续下来之后,及时督促资金到位,尽早落实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督,通过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监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规避资金滥用、人为套利等现象,实现通过这项计划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远景。

2.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教育改革也在通过颁布各项优惠政策稳步前进,教育改革的目标已经从之前单纯地要求量的目标,转化为“质”与“量”并重,更加看重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因此,颁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学生的营养水平,使得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资金的合理使用,高效运营对深化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筹划,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加快资金运转,提升农村学生营养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推进教育改革的稳步实施。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得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规避各种资金风险,保证专款专用。但是,目前,由于学校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的划拨使用、专款专用的特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本文针对这些情况,从观念、制度、建设以及员工业务层面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以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1.观念层面

应该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意识到这项资金是属于专款专用,明白其特性,杜绝资金到位之后用作其他用途。学校的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学校内网宣传,组织相应的讲座明确资金的特征,杜绝资金浪费,提升员工整体的资金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应该提升相关领导以及员工的资金管理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从思想道德层面严格要求员工,并且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当发现有资金浪费、人为套利等现象时,应该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杜绝上述现象,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有效管理,合理使用。

2.制度层面

制度是资金合理使用、高效运转的保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到位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制度,考评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保证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的行为。其次,制定资金使用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在以往的资金使用与管理中,由于账目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监督效果较差,存在人为套利的现象。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将资金的使用明细情况予以公示,选派一位老师或者家长作为检查员,定期公布资金的使用动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站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以提升资金管理透明度。再次,制定资金监督管理制度。需要注意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资金的监督与管理需要遵循全环节、全方位的监督,确保资金到位至资金使用评价阶段的全环节管理。一方面,设定相应的内控部门与内控人员,对于资金的使用全阶段开展审计。例如,食堂的建设情况投入资金数目,购买食材投入的资金数目,食材的购买是否有人为套利、空闲资金的流转情况,资金是否账实相符等,监督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到位,资金管理工作的效果也就越好。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监督管理效果,可以开展循环监督、轮岗监督以及交叉监督等形式,提升资金监督透明度。最后,制定相应的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具有专项性,因此,地方的财务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专门制定一套与其管理相适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不定期组织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绩效考评的指标应该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食堂建设情况、交付使用情况、财务状况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应该涵盖从资金审批到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绩效考评科学性,为后续的资金管理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3.员工层面

人力资源是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保证资金管理效果,应该提升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招聘并且选派有经验的资金管理人员。资金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能够根据资金的专项要求正确使用资金,编制科学的资金预算。例如,有的学校食堂建设面积不达标不能够使用资金,对于已经完工的建设项目及时办理竣工结算,认真及时地对建设项目工程进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对,做出资金的明细账目,并且根据资金的划拨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资金,制订科学的资金预算,使资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其次,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等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讲座,加强员工的资金管理业务水平与风险管控意识,规避资金风险。

四、结语

为了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将学校的食堂列为重点发展的对象,批复资金给予支持,启动并且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与需要巨大资源投入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基于资金管理视角,阐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的背景与资金管理的概念,然后针对现状及资金管理必要性做了相关的阐述,最后通过合理的建议以促进这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农业大学,2016(11).

2.郑泱.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给机制研究――以湖北省D县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为依据.华中师范大学,2016.

3.黄英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发现(教育版),2017(10).

第4篇: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省级财政;均衡发展

一、前言

新教育制度的实施,我国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度重视,提出对农村教育财政统筹的主体由乡级政府变为县级政府的方针。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经济相对落后,中央政府因此也加大对贫困地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以解决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财政支持及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分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教育产品属性与财政责任

(一)义务教育产品属性

义务教育就制度而言,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由政府承担“最低限度”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超出“最低限度”的教育支出,又可看作私人产品,这部分支出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首先,义务教育属于对社会的生产及发展有益的公共属性产品,属于强制性教育。我国规定每个人都需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保证全国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私人产品属性表现较弱,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结果;其次,义务教育提高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难,没有高新技术人才的问题,对缩短贫富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比,是实现全国义务教育的关键,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二)义务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1.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较快也相对发达,但是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关键原因就是国民教育的整体落后,我国以1.4%的世界教育经济比重,教育着世界23%的人口,如此大的教育基数拉低了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教育经费是由中央调配、各地区政府逐级分配的模式,主要教育收入是城镇税收、集体慈善捐赠及个人捐赠组成,其中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税收少,可投入的教育费用也相应减少,此时就需较富裕地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分配教育经费。衡量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1)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对比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参与义务教育的人均费用,落实到人、服务到村,政府教育部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3)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升学率也可以表现出教育投入是否充足。从此三点大致方向可以估算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否到位。2.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及教育权利的公平。例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此现象是区域教育的不公平引起的。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也是相对较高的,不少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材料,师资、校舍、饮食条件等都存在极度匮乏的现象,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所谓公平,就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益,需要政府及社会以一视同仁、毫无偏私、无差别地对待原则,分配公共权利。义务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基础教育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缩小各地区教育差异,帮助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是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表现。“教育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给能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3.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在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义务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应用,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政府部门需按照教育法相关规定,统筹谋划,缩小各地政府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使各地方政府办学水平及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工明确,按照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财政实力划分管理区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化地完成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缩小各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差距。第二,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义务教育的评估政策。在我国很多省、市、县都出现了所谓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造成了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地区不同的办学评估政策,拉大了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准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地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第三,义务教育的有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合理的资源配置平等地分配给各地学校,对相对偏远落后的学校给予更多的资源,以减小各地区学校间的差异。第四,教育离不了人才的输送,建立科学的教师分配制度,对教育薄弱地区多输送专业能力更强的教师。只有在教育经费及人才输送上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新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新体制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事业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以占全世界教育经费1.4%的财力,支撑着全世界23%的庞大教育体系,使我国发展义务教育的任务越加困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新体制”的过程中,因缺少合理规划,遇到了较多现实问题。例如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还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及多方筹措资金的办法,施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实际上因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最终导致了义务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对普及义务教育采取的措施不完善,任其发展,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投资体制,无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使用;城乡教育附加费是我国主要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在此问题上各地政府应加大管理职责,实行“乡征、县管、村用”的办法,使教育附加费征收到位;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总数不足,阻碍了我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是最严重的问题。“新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责任不明确

“新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以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责任的不明确性,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推行。在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的实施下,教育经费的划分与分配还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没有统筹规划好适合当地义务教育实施的责任体制,导致各级政府之间财力与事权划分不明确。财务和事权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应结合当地政府的财力情况,逐级划分其责任义务,富裕地区多分摊,贫困地区少分摊,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的推行,通过逐级分配的原则,避免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摊责任不明确,造成财力与事权的扭曲。

四、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一)分配好各级政府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额度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经费、社会捐赠物资经费、事业收入、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及其他收入组成。在分配教育经费支出时,应按照各级学校和财务分配相统一的原则,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分类列出单独账目。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应按照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市)四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按比例分配,确定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总额,富裕区域支援贫困区域,建立帮扶对象制度,合理分配各级教育经费,使农村义务教育更好地落实下去。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是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纵向不平衡及各区域之间横向不平衡而产生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各项区域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施行的财政政策。财政转移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地方财政调节与转移政府收入,政府可以把筹集到的善款、税收、政府土地租赁收入等,筹集到的政府资金转移到义务教育、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等费用的支付上。转移支付制度也是世界缩小各地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使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达到全国性基本服务的标准,促进各地方公共设施平均化,是平衡各地区财政能力的有效措施。利用其“抽肥补瘦”的特性,宏观调控地方财政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央财政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让各地区群众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教育、卫生,走上共同发展的富裕道路。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责任的监管、评价机制

我国把义务教育列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以来,制定《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针对各地政府通过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支出与使用等问题,建立了一个监督、评审、透明化的执行过程,通过其网络平台、电视报纸等媒体渠道,明确教育经费的支出、补助、捐赠、分配等程序的透明度,使广大群众了解政府部门对义务教育支出的使用。对农村教育工程的建设进度,规范政府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责任及义务,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下达义务教育政策,各地县级政府配合管理,大众监督评价为一体的责任监管平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有效实施。

(四)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正常增长与激励机制

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各地方政府税收、集体慈善机构捐赠及个人捐赠为主。其中地方政府教育附加税是最主要的来源,要加强教育附加税的实施,各地政府就需加大对本地区商业及生产单位的税务监管力度,按时按规缴纳。其次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应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物价的高低,通过计算人均GDP来完成对教育经费支出的调整。要遵循效益性原则,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高低,量力而行,按照经济发达地区多承担、贫困地区少承担的原则,实行“公平有限,兼顾效益”。最后加强对各地教育单位的考核制度,根据学校环境、教学质量、辍学率及复读率等为考核点,实行奖励机制,从而提升当地义务教育的质量及效益,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巫南杰,邓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09):130-132.

第5篇:农村义务教育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城乡差异

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就学率较低,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为改善义务教育发展城乡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从源头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使教育经费使用更加规范。

1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个显著特点。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所起的“地基”作用,就不会有更高级教育的“高楼林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这一显著问题不容忽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城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差距,而资金差距又是导致城乡之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等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加大的根本原因。

2我国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现状

2.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在义务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资金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不足以支撑高水平教育发展。近10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上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义务教育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对象之一,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但教育资金投入仍不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经费增长率来看,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不稳定性。从总体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小,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仍有待加强。

2.2农村就学率较低

从我国人口构成角度来看,农村人口占据人口总量的绝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人口仍然是人口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观察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全国在校学生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数占比较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许多农村学生存在未及时入学、辍学等情况。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3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则以县级统筹为主。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及规范措施,导致基层政府投向教育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农村学校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十分简陋,在教学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城乡之间也有较大差距。农村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工资普遍低于城市教职工。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较为不便,生活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农村学校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人员短缺,教师水平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短期政策并不能取得明显成效。

3财政推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城市偏向导致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并且使用不规范,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城乡非均衡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忽视,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缺位。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仅将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均等分配,已经不足以挽救农村教育现状,必须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投入。我国教育资金投入机制僵化,导致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投入。目前来看,国家财政投入并不能够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资金问题。这就需要拓宽义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允许以社会捐赠等形式投入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资金总量的投入,发挥全社会力量,缓解教育资金困难的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3.2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我国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全国统一生均公用经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解决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异绝不是简单依靠使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均等经费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如果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所有举措都形同虚设。

3.2.1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将中小学教育经费编入财政预算中,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关键措施。县级教育部门将农村中小学收支活动汇总编入财政预算,经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同意后执行。教育部门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学基本需要,实事求是编制预算,要将预算中每项收入、支出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人员,明确权责。预算经过批准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使用资金,不得随意更改。预算编制并获准执行后,县级政府必须保证及时将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给学校。